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哈姆雷特讀後感1000字精彩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54W

哈姆雷特讀後感1000字精彩多篇

哈姆雷特讀後感1000字 篇一

在沙翁所有的作品裏,《哈姆雷特》或許是最受爭議的一部,也是最受矚目的一部。你在15歲時或許會被《羅密歐與朱麗葉》感動得潸然淚下,卻覺得《暴風雨》不知所云;當你17歲時,又可能深深地被後者所帶有的神祕主義色彩打動而對人生有所感悟,而前者卻已經無法再次激起你心中的波瀾……可是無論你在人生的哪一個階段,當你經歷了一場豐富而深刻的精神生活時,當你提升了自我的人格,重新發現了一個全新的自我時,你總是能在《哈姆雷特》裏找到一些你會覺得那似乎就應是屬於永恆與不朽的東西。正因它談到了人生的抉擇,談到了一個生活在特定的歷史與生活環境下的人在對他個人而言是獨特的,而對於全人類來説又是普遍的命運面前,在僅有從過去所積累的有限的經驗能夠憑藉與依託的狀況下,所選取的人生之路。從某種好處上説,他的經驗也代表了我們自我的經驗,他所應對的命運在我們人生的某個階段裏也是所要應對的。我們應對絕望的存在,在矛盾中摸索真理,在迷霧中找尋真相。

哈姆雷特也是不完美的,有時他的抉擇是非理性的,相當衝動的,比如當他在激怒之下一劍刺死他誤以為是國王的普婁尼阿斯時,然而或許正是他這種不理智的抉擇,這種人性的弱點的表現,讓我們打心底裏理解和認同他的藝術形象,正因我們常常能夠在自我身上看見他的影子。

哈姆雷特又是極其珍視感情的,在他以裝瘋來躲避國王的迫害時,他依然抑制不住對奧菲莉婭的思念,不忍心讓她由於自我裝瘋而痛苦。就是這樣,哈姆雷特在對命運的抉擇中構造了自我的杯具,原先他完全能夠屈服於自我的命運,不去探詢父王死去的真相,但哈姆雷特的性格不允許他帶着一個疑問生活在庸庸碌碌之中,所以他毅然走上了找尋真相的道路。此後,只要他所做出的任何抉擇稍有不一樣,他和其他人最終的命運都會改變,可是他的經驗促使他一次次作出在他認為是正確的而實際上是致命的抉擇。最終,哈姆雷特並沒有為自我的抉擇感到遺憾,正因每一個人的每一個抉擇都是在特定的歷史狀況下唯一而不可重複的,所以在那裏假設如果哈姆雷特能回過頭去重新作出抉擇,會是怎樣一種情景就毫無好處。我們每一個人也是這樣,能夠説,在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哈姆雷特,我們所做的每一個抉擇都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它將直接影響到我們未來的命運,沒有什麼標準能夠衡量我們的抉擇是否正確,我們也必然要理解自我的抉擇所引起的一切後果。

在一個除了目標,再也沒有任何尺度能夠衡量其善惡的。世界裏,勇敢地作出抉擇,然後坦然地理解自我的命運……這就是哈姆雷特永恆的魅力之所在吧

哈姆雷特經典作品讀書感想

哈姆雷特讀後感700字 篇二

莎士比亞出生於英國中部風景秀麗的艾汶河畔斯特拉福鎮,他父親是一個經營羊毛、皮革的商人。後因父親破產,莎士比亞不到十六歲就自謀生活。她1585年離開家鄉,到倫敦謀生。

莎士比亞的戲劇創作一般被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創作歷史劇與喜劇;第二階段主要寫悲劇;第三階段主要寫傳奇劇。她一生寫了37部劇作,154首十四行詩。《哈姆萊特》與《奧塞羅》、《李爾王》、《麥克白》並稱四大悲劇,是莎士比亞戲劇創作的成就。

哈姆萊特的故事最早見於12世紀末丹麥歷史學家沙克索。格拉馬提卡斯的《丹麥史》,16世紀末,曾被改編為戲劇,以復仇為主題,流行一時。莎士比亞將這一單純為父復仇的故事,改變出反映特定社會矛盾的傑出悲劇。股市講述丹麥王子哈姆萊特在德國人文主義思想中心威登堡大學求學,父死回國送葬,回國後,他見到的是叔父篡奪王位並與母親匆匆結婚,滿朝文武向新王諂媚,他深深感到抑鬱和痛苦。這時,父親鬼魂出現,告訴他自己實際上是被自己的兄弟所謀殺。王子為了證實鬼魂的話和逃避仇人的監視,假裝精神失常。

篡位者對此十分懷疑,就派哈姆萊特的兩個老同學和御前大臣的女兒--他的情人去試探他的隱祕,這都被哈姆萊特一一識破了。為了證實謀殺者的罪行,哈姆萊特安排了一嘲戲中戲“,劇情與其父被謀殺的情形十分相似。這是謀殺者驚惶失措,因而暴露了自己。這時,王后受其夫指示,找王子談話,談話間,哈姆萊特發現帷幕後有人偷聽,就把劍將他刺死,原來是御前大臣,他情人的父親。無辜的姑娘既失去了父親,又失去了王子的愛情,應此瘋癲,墜河而死。新王決心除掉哈姆萊特,設計派他出使英國,以便借刀殺人。但這一陰謀也被王子識破,他中途折回丹麥。新王又生一計,讓御前大臣之子與王子比劍,暗中備下毒劍毒酒。比賽中,哈姆萊特被毒劍刺中,又用毒劍刺中了新王和御前大臣之子,王后也因誤飲毒酒身亡,四人同歸於荊哈姆萊圖臨死前囑咐好友繼續他未完成的事業。

哈姆雷特讀後感1000字 篇三

悲哀、悲慘、悲痛、悲觀或死亡、不幸的同義語,它與日常語言中的“悲劇”一詞的含義並不完全相同。讀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就會有亞里士多德的感受,感受到的是悲劇的美麗與偉大,莎士比亞所塑造的每個人物每一幕都那麼每句話都有着戲劇的崇高。

原先我對《哈姆雷特》印象不深刻。後來看了電影,不知為何只對美麗的奧菲利亞感興趣。她有一頭金色的長髮,從鬢角兩側向上分別攪成兩個麻花辮,垂在耳後,她長的美如天仙,有着一張最純潔的臉,和最燦爛善良的笑容。在之後的很多年裏,年輕的她一直都是把長長的頭髮,在耳側攪成兩個麻花辮。

再後來,看了一幅油畫,奧菲利亞落水時,她巨大的裙裾和着鮮花野草樹枝託着她,像小船一樣悠悠的飄向遠方,飄向再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可愛的奧菲利亞,還張着她美麗的小嘴,幽幽,幽幽的唱着歌,從容地奔赴天國。

那印象太深了,至今鮮明歷歷。甚至痴想,如果一生中,有值得像奧菲利亞那樣牽掛的人,讓自己牽掛,讓自己在乎,他也一樣牽掛在乎自己,哪怕自己垂垂老也,也不會擔心紅顏消失,即便走盡紅塵之路,也會如美麗的奧菲利亞一樣,從容赴天國。奧菲利亞,給了我那麼多美麗的聯想,因為她的美麗和純情。奧菲利亞甚至讓我覺得死也是可以如此美麗動人的。

但更讓我心揪的是哈姆雷特。

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性格和環境是相矛盾很有複雜性的。他從“時代脱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板正過來”這句豪言壯語,到“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這句絕望的歎息的全部心裏背景。他一系列的語言表明他是一個純潔,高尚,有道德,有知識,有決心,只能以思想代替行為,不可能成為英雄的人。歌德説過:“這是一株橡樹給我栽在一個只應開放嬌嫩的花朵的花瓶裏。”而他就是那個“花瓶”,那項他承擔不起,幾乎連渺茫的希望都沒有,但又決不可推卸的復仇重任,就是那株“橡樹”。

一旦“橡樹”的根鬚膨脹開來,“花瓶”就非給擠破不可,這就是悲劇。在哈姆雷特身上,人的脆弱性和環境的殘暴性是如此的相反而又相成,以至這個獨特的性格在內涵方面顯得緻密而厚重,在外延方面也顯得博大而深廣。正因如此,有的專家便聲稱,哈姆雷特並不是一個客觀的過時的角色,而是我們每個人自己。

《哈姆雷特》這部書讓我看見了世界上的人性,我在多年後的今天從莎士比亞的這部作品中窺見了人心。

《哈姆雷特》的悲劇並不僅僅體現在角色的死去,更讓人感到悲傷的是哈姆雷特的假裝瘋狂與奧菲利亞真正的瘋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人更加從心中生起一種悲哀!

哈姆雷特讀後感1000字 篇四

一部人類心靈詠唱出的偉大史詩,崇高和卑下、可怕和可笑、英雄和丑角的奇妙的混合,完成於1601年的《哈姆雷特》,是文靜復興時期的巨人——莎士比亞戲劇創作的最高收穫。

哈姆雷特是一個刻畫得極為成功的藝術形象,他像大家每個人一樣真實,但又要比大家偉大。哈姆雷特在我心目中一直是一個英雄,一個充滿了杯具美的英雄。

杯具具備一種深刻的美,杯具存在有哪些好處就是,它不僅僅是為了取得大家一滴同情的眼淚,而是要透過杯具產生、進步、結局的整個過程喚起大家對生命好處的嚴肅思索。莎士比亞所塑造的哈姆雷特這一藝術形象及其點性格特徵點,正是遵循了杯具藝術的特點,從而使哈姆雷特的塑造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哈姆雷特》這一不朽劇作中,一直存在着善良與邪惡等一系列激烈的矛盾衝突。哈姆雷特作為該劇的主要主角,他的運勢不可防止地處於這激烈矛盾衝突的漩渦之中。身為王子的哈姆雷特被莎翁塑造為生命之美的典型,他年青英俊,堅毅勇敢,熱愛自我的國家,熱愛自我的父王和母后,有着心愛的男女朋友奧菲莉婭,可以説,他的生命正處於生活最完美的時刻。然而,這完美的生命時光瞬息之間又消失了,他是處於一種哪種環境之中呢?大家看到,當時的丹麥宮廷一片混亂,老王個性地駕崩,王后改嫁新王,海外敵軍壓境,國內羣情激憤、一觸即發,而宮中卻在通宵達旦地酗酒取樂,這所有,都在哈姆雷特年青完美的生命中投下了巨大的陰影,從而使他鬱鬱寡歡,覺得人間可是是“一個荒蕪不治的花園,長滿了惡毒的莠草”,這部分已經為王子年青的生命注入了杯具的原因。

伴隨老王鬼魂的出現,宮廷內幕的揭開,謀殺罪行的暴露,王子心中烈火的燃起,杯具的帷幕拉開了……應付陰險奸詐的新王,哈姆雷特開始了孤身復仇的行動:為了復仇,他失手殺去世了男女朋友的爸爸;為了復仇,他佯裝瘋狂失去了深愛的情人;為了復仇,他對軟弱的媽媽冷言相向;為了復仇,他忍受着失去友情的痛苦。最後,在一場血淋淋的宮廷決鬥中,他雖然殺去世了陰險狡詐的新王,但自我的生命也結束在這“牢獄”般的宮廷中。

魯迅以前説過:“杯具就是將生活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哈姆雷特作為一個深受廣大羣眾愛戴的王子,他身上擁有整頓局勢、治理國家、報仇雪恨的潛質。然而應付着以陰險奸詐的新王為代表的強大的封建權勢,作為一個資產階級人文主義者,他一直把這種和人民緊密相連的事業看做個人的仇恨而孤軍奮戰,所以,他的杯具既是真善美與邪惡力量相沖突的杯具,也是一個人文主義者年代的杯具。

《哈姆雷特》這部鉅作給我的力量與思索是巨大而無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