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小説讀後感3000字左右(精彩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01W

小説讀後感3000字左右(精彩多篇)

六年級2500字讀書筆記大全精選5 篇一

傲慢與偏見讀後感3000字

《傲慢與偏見》這本書,在國中時已經接觸過了。只是當時只是看到了男女主角之間的感情糾葛,起起落落的心情,讓人沉浸在其中,幾年之後,再次翻閲,別有一番風味。

班納特家有5個女兒均未出嫁,而班納特太太是一個神經質虛榮心十足的女人,將每個女兒嫁出去是她這一生的大事卻從不費心管教女兒的舉止,而班納特先生是個顧家的老紳士,卻放任妻子和女兒的不得體行為,寧願躲進圖書室尋求平靜。簡·班納特是班納特家的大女兒,容貌美麗、性情温柔、沉靜;伊莉沙白·班納特是班納特家的二女兒,個性活潑大方、聰慧與美貌並俱;三女兒瑪麗容貌不若其它姊妹出色,因此便在品德及知識上用功,但也造成她的自大態度;排行第四的凱蒂個性浮華,與麼妹麗迪雅最熱忠跳舞,舉止常失禮而不自知;麼女兒愛慕虛榮、注重享樂、跳舞和與軍官鬥鬧取樂是她生活的目的。有一天他們家附近的搬來了一個有錢的單身男子彬格萊·查爾斯,他是一個個性温和、做人真誠不拘泥小節的富家青年,在一個宴會彬格萊卻戀上了班納特家的大女兒簡,與簡·班納特相互愛慕;而彬格萊的好朋友達西·費茨威廉個性拘謹嚴肅,不善言詞常給人自大傲慢的印象,在不知不覺中喜歡上班納特家的二女兒伊莉沙白,但是因為班納特一家本身並不是得體的家族令這兩段戀情受到障礙,伊莉沙白一開始就對傲慢的達西存有偏見,主要就是描述他們這段關係的轉變過程。

書中的時代背景會造就許多不同的愛情觀:“彬格萊先生儀表堂堂,大有紳士風度,而且和顏悦色,沒有拘泥做作的氣習。達西立刻引起全場的注意,因為他身材魁偉,眉清目秀,舉止高貴,於是他進場不到五分鐘,大家都紛紛傳説他每年有一萬磅的收入。男賓們都稱讚他的一表人才,女賓們都説他比彬格萊先生漂亮得多。”人們就是以財富來衡量一個人的。在達西與伊莉沙白的年代是趨於保守的,也會有貴族與平民的上的障礙;相較於現代這樣的情形就會比較少發生。在我看法裏我認為愛情是很美好的,兩顆心的距離並不一定會因為形體的接近或分開而有所改變,青春和愛情,都是天底下最容易消逝的東西;一個女人在一生中能夠被一個男人深深愛過,是一種怎樣的幸福呢?或者説,一個女人在一生中錯過一個深深愛她的男人,是一種怎樣的遺憾?傲慢和偏見,就屬於人類弱點中最常見的兩種。而人性又太容易被扭曲、被異化,一不小心,或一旦陷入盲目,失去公正和理智,被感情所操縱,就會出毛病,伊莉沙白和達西也只是一個代表而已。而出身、財產、地位、教養、一旦沾上上流的邊,就容易染上傲慢的毛病,對貧窮、低下、粗俗的人瞧不上眼;而地位低、財產少的人,出於人類的一種自尊心,則以偏見對抗驕傲的優越者,這自然是另一種被扭曲的傲慢。不過《傲慢與偏見》與另一部《愛瑪》中都以婚姻為其中心議題。就書中的人物而言,婚姻並非意味着男女間無法控制的熱情而是雙方與社會間的契約產物。小説人物全然融入其社會現實,依循社會規則,譜出故事情節。由於明白婚姻關係可提供階級提升與經濟改善的機會,財力與社會地位為決定結婚對象的相關條件。本文以社會女性主義觀點切入,檢視奧斯汀的社會背景,探索社會環境如何影響女性在面臨婚姻時,內心的焦慮與掙扎。就社會女性主義者而言,物質環境為塑造女性婚姻意識的決定因素。事實上,婚姻,就小説人物而言,為一個階級交換與經濟交流的市場。為了達成結婚的目的,女性人物擅於把自己轉化成商品,展示其外貌與才藝,吸引男性目光。此一時期女性受到社會價值的鼓勵,利用其女性特質來贏得婚姻伴侶。然而,奧斯汀的女性人物在面臨婚姻伴侶的抉擇時往往呈現對婚姻無意識的不安。愛情是一條主線,然而婚姻與愛情還是有差別的,其中一點誠實,男女主人公就太缺少了。正因為如此才使得女主角不安。

人,總是先入為主,達西先生傲慢、無禮的樣子早已進入伊麗莎白的頭腦,再加上騙子韋翰利用了自己巧妙的奉承能力以及一付”討人喜歡”的儀表,迷住了伊麗莎白,不停地為自己洗刷冤情,中傷達西。不可否認,韋翰長着一張英俊的臉,表面上也裝得非常”紳士”。使得伊麗莎白完全相信了韋翰的花言巧語,可能於伊麗莎白的年紀有很大的關聯,即使她是家中最居理智的女兒,畢竟年輕,對於一個人是好是壞,還只是看淺表的。最主要的可能是麗萃太過於在乎她在別人眼中的形象,她非常不希望在別人眼裏看來她是一個無知而虛榮,又沒有教養的女人,可她也只是一個處在那種時代的而不甘於做一個配件的女人而已,她希望的伴侶能在心靈上與之共鳴,對於這個人的品格的要求超過了財富的要求,這一點是值得讚賞的,畢竟是在有一個愛錢的母親的教育下長大的。不過對於這樣一個母親,她還是感到了自卑,才會在面對韋翰的謊言時,盲目的相信那個“高高在上”的達西是個卑鄙的人,從而使自己在他面前時的自卑心得到解脱。不過幸運的是伊麗莎白沒有被這些真正的矇住雙眼。

傲慢與偏見,在書中是男女主角愛情上的障礙,但在現實社會中也是人們相互之間交流的障礙,更是在正確對待自己,對待事物上的絆腳石。人的缺陷太多,首先是心靈上的陷阱。要想在一生中成一番事業,無論是知識、教養、還是愛情、事業,都需要同自己心靈的種種淺浮的陷阱或陰影做鬥爭,經過各種誤解和長時間的反覆的認識過程,慢慢由心靈克服各自弱點和毛病,而走向開放、灑脱、自由的必然結果。擾擾塵世,做人不易;茫茫人海,佳偶難見。然而沒有愛情不要勉強人結婚,只要人品正直,追求美德,不放鬆向喜之心,不苟且、貪圖一時之利慾,追求兩心之和諧、相應,運用彼此的智慧,克服心靈上的缺點,終得如願以償。人和人之間的相處總會有一些小小的摩擦,而這些摩擦,往往就是自己內心中所潛藏的弱點或毛病,要和別人能夠更愉快的生活,就必須先了解到自己的缺點,並磨去他,其次是瞭解別人的內心,最後再互相深入彼此,如此一來,你會發現到社會上每一件人、事、物都是如此美好、光明,更進一步激發出你內心深處的感動,發揮出自己的專長去替這個社會、這個國家、這個世界服務,畢竟我門是萬物之長,如果人們不再用心去關懷身邊的人,不再去付出自己的一臂之力,那麼還有誰要去完成這個任務呢?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應該將自己原先所存有的毛病給除去,換上一個全新的自我,為嶄新的未來打拚吧

平凡的世界讀書筆記 篇二

《平凡的世界》是一本很好的書,我為看過這本很好的書而高興。

前言:2007年11月17日是路遙逝世十五週年紀念日。這一天,路遙文學紀念館在路遙的家鄉延安大學開館了。路遙是筆者所敬佩的一個偉大的作家。如《平凡的世界》等,品讀路遙的作品,除了領略文學藝術本身的內涵,更多的還有一種精神上的激勵和感動。這也是路遙與其其他許多作家所不同的地方。斯人已逝,但精神不朽!謹撰此文,以示對路遙永遠的懷念和敬意!

路遙(1949—1992)原名王衞國,1949年12月3日生於陝西陝北山區清澗縣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7歲時因為家裏困難被過繼給延川縣農村的伯父。曾在延川縣立中學學習,1969年回鄉務農。這段時間裏他做過許多臨時性的工作,並在農村一國小中教過一年書。1973年進入延安大學中文系學習,其間開始文學創作。大學畢業後,任《陝西文藝》(今為《延河》)編輯。1980年發表《驚人動魄的一幕》,獲得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説獎。1982年發表中篇小説《人生》,後被改編為電影,轟動全國。1991年完成百萬字的長篇鉅著《平凡的世界》,這部小説以其恢宏的氣勢和史詩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現了改革時代中國城鄉的社會生活和人們思想情感的巨大變遷,還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電台廣播。路遙因此而榮獲茅盾文學獎。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時20分,以小説《人生》、《平凡的世界》享譽文壇的著名作家路遙在西安西京醫院因病醫治無效離世,年僅42歲。

認識路遙,源於《平凡的世界》。記得還在上學那時,有一年的生日,一個要好的同學送了我一份特殊的禮物,那就是一套三卷的路遙長篇小説——《平凡的世界》。

初讀《平凡的世界》,不禁甚為親切。如書中的背景,也許自己同是農村出身的緣故,也許是小説的情節實在是太“平凡”了,總之,看了令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平凡的世界,平凡的生活,平凡的人們,只有平凡的才是大眾的,也才是最真切最感人的。可以説,只要是70後的學生,都曾為《平凡的世界》深深打動過。小説從主人公孫少平和田小霞身上所透射出來的對愛情對人生的美好追求與嚮往,無不激勵着每一個讀者。

《平凡的世界》中路遙把國家大事、政治形勢、家族矛盾、農民生活的艱辛和新一代的感情糾葛,以及黃土高原古樸的道德風尚、生活習俗都真實而細膩地描繪了出來,構成了一幅中國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農村生活的全景式畫卷。作品既透露出作者對家鄉父老温馨動人的情愫,又體現了路遙對生活、對社會,對歷史、對人生富於哲理性的深刻思考與理解,讀來嚴峻悲壯、真切動人。

《平凡的世界》共三卷,洋洋百餘萬言。被譽為“第一部全景式描寫中國當代城鄉生活的長篇小説”。作者通過複雜的矛盾糾葛,刻畫了社會各階層普通人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強與自信;人生的奮鬥與拼搏,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社會洪流的衝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一幕幕激動人心的愛情故事催人淚下,一次次苦難中展現出的頑強堅韌使人精神昇華。《平凡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平民意識和抗爭意識,它深情關注着普通勞動者的命運,體現了路遙一貫的創作特色,是一部現實主義的鉅著。

小説以陝北黃土高原雙水村孫、田、金三家的命運為中心,反映了從“文革”後期到改革初期我國城鄉廣闊的社會面貌。《平凡的世界》裏着墨最重的是主人公孫少平,那個黃土高原上有着成熟思維,腳踏實地,重情重義,忍辱負重,不卑不亢的少年。孫少平那種以上進求尊嚴,從不好高騖遠的情懷也深深的打動着少女的芳心。田小霞的出現,讓我們的主人公人生有了目標與方向,從此他也可以用自信去面對生活的不幸與艱辛。小霞一度上是他精神最大的支柱與鼓舞,讓孫少平有了奮起的支點和勇氣,成為照亮彼此前進路上的一盞燈。他們的愛讓人奮進,是純真、向上的,在物質上他們沒有太多的要求,而在精神上卻相扶相攜,那是跨越了所有界線的心與心的交匯。這種愛情上最真摯的追求,也正是我們這個年代的人們所缺少的。

路遙和《平凡的世界》之所以會產生這麼大的影響,關鍵在於他的作品貫注了昂揚的奮鬥精神。“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奮鬥!只有選定目標並在奮鬥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沒有虛擲,這樣的生活才是充實的,精神也會永遠年輕”,咀嚼着這些至理名言,使人們對生活充滿了信心和希望。從這個意義上看,路遙和他的《平凡的世界》將永遠不會被人們遺忘。每一個平凡的人都有一個不為人知的不平凡的世界,每個平靜背後都有激情澎湃,無聲有時勝似有聲。讀過不少的小説,也有一些情節特別引人入勝讀讀不願放下的,卻沒有一本像當代著名作家路遙的絕筆之作——《平凡的世界》那麼深入我心的。看其中一個平凡世界中平凡的人物,就如他們正生活在我們身邊。

《平凡的世界》這部小説我讀了不知有多少遍,每一次捧起都會令我一種熱血衝頂的感覺,令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久久不能平靜,在這部被譽為“第一部全景式描寫中國當代城鄉生活的長篇小説”的鉅著中,作者圍繞着主人令孫少安與孫少平兄弟倆在這個平凡的世界中不斷超越自身的侷限,最終獲得事業和生活上的成功,譜寫了一曲充滿活力的生命之歌,向人們揭示着人生的自強與自信、奮鬥與拼搏。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並以一幕幕催人淚下的人生苦難所展現的人物的頑強堅韌的信念告訴人們:苦難與挫折只是個軀殼,真正廣闊的生活意義在於我們對生活理想所持的生生不息的虔誠與熱情中所體現的堅強的信念——“相信自己能飛!”

從孫少平,到孫少安;以及田曉霞,田潤葉;少平的師傅及師孃,少安的山西老婆等。還有那個山村裏面所有的人際關係,世故的,淳樸的,農村特有的風情和地域色彩。裏面包容了路遙太多的寫作功底和技巧,他對農村的熱愛,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讚揚,都在作品中得到了良好的顯現。他崇尚艱苦奮鬥,堅信承受苦難是成功的必然,他不忘歌頌中國農民那一顆質樸的心,敢於拼搏,敢於吃苦的精神,不忽視屬於農民的那種特有的愛情表達方式,以及由於文化差距而引起內在素養不同而造成的愛情悲劇。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中國的世界就是農民的世界。而路遙,用敏鋭的眼光注意到了這點,取材於中國西北部黃土高坡一個普通的農村,然後,在農村與城鎮之間的衝突與矛盾中展開整個故事情節。用這樣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小小世界折射了整個中國,整個人類的平凡的世界。

小説中對於人物的刻畫極其獨到,注意人物的現實性。比如,孫少安,是個耿直、質樸的農村男子,他善良,能吃苦,有責任心,同時血氣方剛,真心地愛着潤葉。但是卻因為他出身卑微,而潤葉卻受過高等教育,所以,他在潤葉面前表現出退縮,愛,卻沒有勇氣,愛,卻自卑。這樣的心理矛盾,路遙刻畫得細緻入微,尤其逼真。同樣,也很符合現實狀況及現實心理。他,最終錯過了潤葉。但是,同樣因為他的小農意識的侷限,他娶了山西姑娘之後,生活便替代了愛情,一切平淡了,生活便是真實的生活了。

孫少平與田曉霞的愛情,無不讓人感到惋惜,那麼好的一個姑娘,受過良好教育,活潑,勇於追求,熱愛生活,愛着孫少平。卻最終生命賦予她只有那麼短暫的二十幾年。後來,少平和師傅的妻子結合。一切都很平淡,沒有轟轟烈烈,故事的深刻性,我們卻可以明顯地感覺到,它在我們心裏烙上了深深的烙印。

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着實是一本太好的書。當然只有自己感受才最具有説服力。裏面還有太多的藴涵豐富的內容,等待着大家去挖掘。我想:讀了《平凡的世界》最大的收穫就是,讓我能夠認識到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最偉大的,能夠讓我在努力奮鬥的同時時刻提醒自己保持一顆平凡的心。但願自己在今後的人生歲月中,不管是失意落魄,還是輝煌興奮的時候,都能夠想起路遙,想起《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是路遙文集中份量最重的一部長篇。全景式地描寫了中國現代城鄉生活通過複雜的矛盾糾葛,以孫少平等人為代表刻畫了社會各階層普通人們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信和自強、人生的奮鬥與拼搏、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紛繁地交織,讀來令人蕩氣迴腸。

我很喜歡路遙對於這部小説的出發點——“平凡”二字。他的世界是平凡的,這只是黃土高原上成千上萬座村落的一座,但路遙卻在平凡中看到了他的主人公的不平凡,在他的世界裏,人的最大優點就是認識到自己是平凡的。路遙為我們講述的不只是那個久遠的年代,更是一種人生應有的信仰和追求。

人的一生就像這本書一樣,不在於結局如何而在於過程是否精彩,人生就該象主人公孫少平那樣對生活從來不低頭,不斷地去探索和追求在命運的道路上走出一種讓所有人都為之歎服的人生之路。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 篇三

這本書在豆瓣上的評分很高,讀了一些之後,我發覺本書和以前讀過的歷史書籍有很大的不同。作者很有自己的思想,如胡適先生所説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他的想法有些天馬行空,想常人之未能想之事,可是他的假設又是在現有的證據上做出來的,也不能説他不對,能將歷史寫得別有一番風味,這樣的書難怪可以獲得好評和眾人推薦。

赫拉利的《人類簡史》第一章節認知革命

第一章節主要講述的是石器時代甚至更久遠的歷史,作者通過研究智人和其他人種的區別,發現這樣一個規律,大規模的人類合作以虛構的故事為基礎。人類最開始因為自然原因限制而處於孤立狀態,即使又氏族也只是小範圍內部的交流,隨着時代的發展,人類的不斷進化,技能的提高,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逐漸密切。僅靠以前的溝通能力不足以維繫大規模人羣,這時候人類的智慧發揮重要作用,利用虛構故事的方法,並使人們相信,從而有了共同的信念,凝聚力也就產生了。

作者指出,想了解人類的天性、歷史、心理,就得想辦法回到那些狩獵採集的祖先頭腦裏面,看看他們的想法。可是我們還沒能達到看到人思維的水平,但可以從他們遺留下來的痕跡推測他們的想法,分析還原當初的生活習性。有專家説,那個時代是最初的富裕社會。在我們的印象裏,他們應該是過得很貧乏,無聊的日子,可實際上是他們有健康和多樣化的飲食,相對較短的工作時間,少有傳染病的發生。這些和現代的我們比起來,聽起來生活質量很好。因為人內心的滿足最重要。很多人發現如今雖然安居樂業,吃飽穿暖,但是精神上很空虛,加班時間長,身體有各種各樣的毛病。但從另一方面看,我們的科技進步和物質水平發達,加上醫療設施技術進步,壽命也比他們的長,還有各種娛樂設施。但是這些還是要看個人的心理。

人類社會終究向前發展,而且更新換代進步的速度越來越快,但是我們還是要適當的時候慢下來,回想一下,這些東西真的是我們所追求的嗎,我們真的能快樂和幸福嗎?如果只是為了滿足某些少數人不正當的私慾,我們應該學會抵制,進步需要向好的方面發展。

第二部分之農業革命

照我們常人理解,人類從過去的採集狩獵到農耕文明,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因為人類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從前居無定所,食無定時到有固定的住所,依靠耕種獲得食物,人口存活率大大增加,人口數量超過幾千年前的總數。可作者卻認為這是一個極大的騙局,當人類的歷史發展演變到這個地步,意味着人類離滅亡不遠了,這是為什麼呢?

農業革命讓人類的食物總量增加,但量好不代表吃得更好,過得更有限,反而只是造成人爆炸,產生一羣養尊處優驕生慣養的精英分子。以至於後來的歷史只告訴我們極少數人在做什麼,而其他絕大多數人的生活就是不停挑水耕田。當人口數量增長到一定的數目,我們的記載就要有所取捨,不可能記錄全部人。而且大部分人都做着千篇一律的事,也不便於記錄,只能選擇特殊的人特殊事件記載。這也是無可奈何之據舉,也難以用其他言語來反駁。平等和公正,二者不可兼得。

歷史的發展軌跡就是如此,最開始因為生產資料的有限,人們只能採取等級制度,保存小部分人的生存,而大部分人作為犧牲品,為歷史所淘汰。之後隨着技術的不斷進步,可以創造更多的物質,滿足大部分人的需求,而人的認識也在不斷的提升,倡導全世界的人平等,排除等級制,人人享受基本權利,然而還有一些權力無法讓全體人得以實現。因為資源終究有限,但人的覺悟在不斷提高,相信以後會越來越好。

第三部分:人類的融合統一

歷史背景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新航路開闢那段時期。僅僅是單純的農業已經無法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慾望,加上各領域的主日益強大,為了利益紛爭而大動干戈,如果一味固守傳統,只能落後於世界,倒不如闖出一番新天地,另闢蹊徑,增加自己的財富。

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帝國和資本。帝國是政治方面的因素,民族是判斷帝國的一個標準,不僅僅包含一個民族,而是在廣袤的領土上擁有多個民族。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然而領土一大,所需要管轄的範圍變大,利益的維護變得重要,需要詳細的政治制度和法律條文予以保障,還要依靠武器增加國防實力。這就需要資本進行支持,所以財富增長,人們對於物質的渴望也促使自己想盡辦法發財致富。甚至不惜犧牲他人的生命作為代價,引發了萬惡的資本積累。最後,還有文化因素的促進功能,宗教改革,也讓人們的思想有所改變,放棄了過去的苦行,禁慾,而是解放人性,追求現實幸福。

今天閲讀完了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這是本書的副標題,可是作者並不認同這以觀點,這只是大部分人所以為的,人類征服了全世界,以後將征服全宇宙,人不再是如動物一般的,而是他們的主宰,人就是萬物的上帝。可作者卻反對這一觀念。本書他羅列了各種歷史事件,看上去人類很偉大,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奇蹟,可是他仍然反對以人類為中心的歷史觀念。本書的重要意義就是思考人之為人,認識你自己。

第四部分:科學革命、生物科技革命

《全球通史》主要是以1500年作為分水嶺,該作者的歷史思路是講述1500年以前和1500年之後的歷史大事件。因為隨着人類的'不斷進步,過去需要幾千年才取得的發展和進步,人類短短几百年就做到了其發展量,還超出幾千萬倍。作者或許是參考了這一數據。當人類發明了蒸汽機以後,開啟了工業革命,世界的發展就一發不可收拾。如果是8世紀的人穿越到14世紀或許沒有不適應,環境基本熟悉,而倘若是14世紀的人來到20世紀,他一定會覺得自己瘋了,完全陌生的世界,措手不及。然而這些科技的發展也不是沒有弊端的,特別是如今的智能時代,一旦人類發明出比自己還聰明的生物體,我們該何去何從?

正如作者所言,他特意研究了人們的快樂。他發現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人類的幸福滿足並沒有很大的變化,即使我們能發明這樣那樣神奇的玩意。甚至他認為我們比過去的人更加不快樂。也許是現在的我們要求太多,物質慾望太強烈,一旦沒有辦法實現,終身抑鬱。快樂的祕訣其實就那麼簡單:知足常樂!無論是古人還是現在的人,窮盡一生都會得出同樣的結論,可惜很多時候我們難以踐行,而飽受痛苦的折磨。

個人感悟

本書最大的意義和價值不是給我們簡單介紹人類的歷史,而是作者從各類事件中得出的自己的觀念和深切的人文關懷以及對哲學和人類的基本思考。

首先,作者認為過去的人類並不比現在的人類過得差,他們比現在的人類可選擇的食物種類更加豐盛,人也更為自由,平時通過採集和狩獵可獲得鍛鍊,也不易於感染羣體性疾病。當人的負擔過少,慾望較少,人也會更加的快樂和容易滿足。

其次,他提出這樣的一個觀點:農業革命是歷史上的最大騙局。表面上看,人類通過大面積耕種,大規模的生產,使得人口激增,並不斷髮展壯大,實際上各種問題也隨之而來,資源環境的破壞,各種政治權術以及殘酷的戰爭,最主要的是人類的自由被大大束縛於土地之上,芸芸眾生耗盡心血產出的糧食也提供給某些精英分子,而他們卻史上無名,為他人做嫁衣。

最後是他對於人類的未來之思考。人類無論處於哪個時代,都應該思考最基本的問題,就是人之為人的基本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到哪裏去。如果我們不能認清人之為人的特點,人類的獨特性,一旦我們發明出比我們更聰明的物種,我們該何去何從?

看本書,重要的不是説了什麼,而是讓我們可以思考什麼,這是本書的魅力所在。

人生讀書筆記 篇四

讀書筆記的意義在哪裏?換句話説,寫或者不寫讀書筆記的區別是什麼?

如果僅僅是閲讀而不考慮寫下心得體會,那麼我會在歡喜讚歎之後把這本書束之高閣——智慧就在那裏,我讀過,然後依然與之隔膜。如果需要完成一篇讀書筆記,那麼我會因此思考:我存在哪些問題或需求?這本書提供了哪些觀點或方法?如何學以致用?於是這本書終將內化為我的一部分。

從我注六經到六經注我,讀書筆記就是這個過程中的催化劑之一。

即將迎來32歲生日的我,焦慮如影隨形。

我有行業經驗,目前在一家初創公司工作,剛剛得到晉升,工作壓力雖大,收穫卻也不小,想跳槽似乎也有去處,看起來風光正好。但是我知道如不提前準備,三到五年後的自己將升無可升、跳無可跳,一場職業危機屆時會如期而至。

山雨欲來,尚在錦簇花團中的自己已感受到陣陣涼意,在此結合這本書對自己的職業發展進行一番思考,是為該書筆記。

一、能依靠的人只有自己

書中散見的一些觀點,可以歸納成一條在進行職業規劃時首先應該樹立的意識:能依靠的人只有自己。

首先,公司沒有為我進行職業規劃的義務。

無論真偽,公司可能會宣稱擁有眾多美好的願景或理念,但其首要目標毫無疑問是追求利益最大化。揭開公司與員工之間温情脈脈的面紗,在本質上,員工對於公司的意義正如福特所説:我明明只需要一雙手,卻不得不僱傭一個人。公司的晉升體系是圍繞着公司的利益來設置的,員工按照這個階梯一級一級走下去,未必會登頂屬於自己山峯。

其次,親朋好友缺乏為我進行職業規劃的專業能力。

父母、愛人、好友,他們非常關心我,他們的意見對我而言也非常重要,但是術業有專攻,他們並不具備進行職業規劃的能力。你會發現,很可能一個心疼孩子的父母缺乏傾聽的技巧,一個深愛對方的情侶無法領會另一半的言外之意,這不意味着他們不愛你,只是説明他們不是萬能的。最後,職業規劃師不能代替自己的努力。

作者趙曉璃老師是一名職業規劃師,我沒有接觸過這個職業,按我的理解,職業規劃師要做的是引導別人從紛繁複雜的幻象當中找到本來如此的真實,從一團亂麻當中理出一個頭緒,為諮詢者照亮死角,掃清雷區,最終要由諮詢者自己找到答案。職業規劃師無法代替諮詢者做決定,更無法代替諮詢者克服職業生涯中的艱難險阻。

二、初步找到了三個問題的答案

通過閲讀本書,有三個長期困擾我的問題初步得到了解答:如何與職場中的負面情緒相處?總結過去,最大的失誤是什麼?規劃未來時,最重要的方法是什麼?

年齡漸長,能夠帶給我長期負面情緒的,是對於職業生涯的危機感。

一方面,我日益體會到自己不會、永遠健康、永遠精力充沛,即使我願意自我犧牲,也不可能繼續一心撲在工作上,因為家人越來越需要陪伴。同時,社會、家庭乃至自己,都期待三十多歲的我可以承擔更多的責任;另一方面,比我年輕、健康、精力充沛的人源源不斷湧入職場,他們拿着比我更低的薪水,接受比我更多的加班,擁有比我更快的學習速度,帶來比我更先進的觀念和技能,他們的任務就是心無旁騖地野蠻生長。凜冬將至。

我在這本書裏找到了幾個排遣負面情緒的方法:

一是區分事實和情緒。

事實是客觀的,而事實引起的情緒是主觀的,是可以選擇和調整的。

如果對事實和情緒不加區分,非但於事無補,還很可能帶來二次傷害,甚至會因為一時的焦慮做出衝動的決定。瑜伽中有一種可以用來區分事實和情緒的技巧,即對自己的情緒保持覺知,例如高興的時候,對自己説“我知道我在高興”,生氣的時候,對自己説“我知道我在生氣”,然後以冷靜的旁觀者的態度使情緒漸次平復。儒家講究研幾,相當重要的一點也是觀照自己的情緒,一旦必要,就對情緒自覺加以調整,最終達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的中和之境。

二是想想為什麼選擇現在這份工作。

假如選擇此份工作是為了清閒、穩定,那麼就要承擔瑣碎、無聊,假如選擇彼份工作是為了高薪、成長,那麼就要面對壓力、狼性。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只是人往往在得到了想要的之後,就開始計較所付出的。每當這個時候,需要多想想當初選擇這份工作是為了什麼,我想要的實現了嗎?我想要的改變了嗎?

三是盡人事,聽天命。

我長期關注作者趙曉璃老師的公眾號,趙老師在公眾號中通常在傳遞強調努力奮鬥、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價值觀,所以我很意外可以在書中幾次讀到類似“把命運的部分交給命運”的觀點。自己能夠改變的,叫做人事,自己不能夠改變的,叫做天命,人世難逢開口笑,生活本來就有太多自己不能夠改變的事情。

盡人事,聽天命,未必是正確,卻一定是慈悲。

2、總結過去,最大的失誤是沒有認清選擇的假象。

書中提出一個概念,叫做“選擇的假象”,意為看似擁有選擇權,實際上沒有。

真正在擁有選擇權時左右為難的人,可以類比於布呂丹的驢子,兩堆草料就在那裏,只要驢子願意,隨時可以吃到任何一堆,它卻不知如何選擇。而選擇的假象下的困惑,倒像是吳清源先生説過的“博二兔者不得一兔”,自以為有兩隻兔子可選,其實它們並沒有被掌握在自己手裏,哪怕用盡全力去捕捉其中的任何一隻,最終都未必得償所願,自己能做的,不過是選擇一隻兔子好好努力追逐罷了。

過去的我就陷入了選擇的假象之中。

選擇不能是空想。書中談到:“在沒有進行深入調查與思考,或者相關體驗之前,所有的選擇可能只是空想,並不能作為我們評判的標準或依據。”我覺得為了穩妥起見,還可以進一步要求自己在體驗的基礎上做出一定的成績,這個成績要用客觀的、可量化的指標來衡量,然後再去談選擇,才可以避免自欺欺人。

選擇也不能是逃避。有一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隻蝙蝠在鳥類面前自稱是獸,在獸類面前自稱是鳥,同時逃避雙方的義務,最終迷失了自我,不見容於任何一方。我在過去長期流連於兩個領域,在哪一個領域都沒有做出成績,只是眼見身邊那些專注的人漸漸都走到了我的前面。雖然痛苦,卻不得不承認自己就是那隻蝙蝠。

現在的我已無法繼續沉浸在選擇的假象裏,必須把過去的積累整合起來,把分散的力量集中到一點,開闢出一條通往未來的路。

3、規劃未來時,最重要的方法是系統思維。

在閲讀中,我記下了若干個進行職業規劃時可能會用到的方法或工具,比如好工作的三個層次、系統思維、核心競爭力、能力四象限、價值觀排序等等,其中,系統思維的方法對我的啟發最大。

書中以一位教育培訓行業創業者的故事為例,説明了系統思維的思考方式是“我想得到什麼,那麼我可以做些什麼”,而一般的思考方式侷限於“我現在有什麼,所以我只能做什麼”。

説來奇怪,我們在學生時代都非常熟悉系統思維的方法:這次考試需要拿到多少分,每一科分別需要多少分,每一科的重點是什麼,距考試還有多少天,所以我們要如何複習。每一位老師都會如此這般地對學生耳提面命。為什麼當我們走入職場,反而不會運用系統思維了呢?

在學校的時候,首先目標很明確:考出好成績,其次時間節點很明確:開學之後是期會考試,期中之後是期末考試,三年之後會考,再過三年大學聯考……,再次,有老師幫助和督促我們學習,最後,努力之後的反饋很直觀:考完立刻知道成績,成績好有獎勵,成績不好有懲罰。

及至工作,遊戲規則變了。我的目標是升職加薪嗎?似乎也不盡然,可是除了升職加薪還能有什麼目標?我能説出三個月之後、半年之後、一年之後要做出什麼成績嗎?知道如何執行嗎?如果做成了會怎麼樣,做不成又會怎麼樣?更何況職業生涯如此漫長,今天想不通的問題留待明日再想又有何妨?

意識到這些,就可以移植學生時代的經驗:制定一到三個月的短期目標,確定明確的時間節點,自己為自己蒐集資料、加油鼓勁,制定衡量目標是否達成的標準,進行自我獎勵或自我懲罰。然後就會知道現在需要做什麼了。

這種類比並不精確,但至少可以讓自己行動起來,逐步去實現更大的目標。

三、未盡的思考

書中多次出現需要將價值觀進行排序的而情景,我也按圖索驥了一下,發現假如兩種價值觀彼此衝突,那麼即使我把它們分出孰輕孰重,它們的矛盾依然會困擾着我,要想真正挫鋭解紛,或許不只需要取捨,還需要調和。

職業規劃是知行合一的學問,願自己能將書面上的收穫落到實處。

小説讀後感2900字左右 篇五

從開始讀《哈利波特》到現在,讀的時間並不長,體會的也未必有別人豐富,但是我還是有我獨到的見解。J.K.羅琳塑造了一個魔法世界、一個大惡魔,又塑造了一個英雄去拯救它,這確實有些簡單甚至老套,而它們的細節生動——羅琳又為她的成名作添加了兩本相關書籍:《神奇動物在哪裏》和《神奇的魁地奇球》(《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並不是她編寫的),但是我們發現時間讓這些書沒有走入每一個讀者的視野,所以哈利波特的人氣也就只能由電影來提高。

扯遠了啊,我們再扯回來。《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簡單的描述了魔法世界以及哈利到霍格沃茨的第一個年頭,他被分入了格蘭芬多並有了幾個魔法界(不止在魔法界)最要好的朋友,魁地奇球賽的冠軍獎盃和山怪入侵也證明了他的勇氣,哈利在這一年第二次從伏地魔的手中逃脱,增加了在魔法界的名氣(雖然名氣一直增加,但到後來好像他的同學們一點也沒有感覺,可能是因為歐洲的文化吧,名人走在街上沒人無禮的去要簽名)。有人認為哈利之所以成名在於他的運氣,誠然,哈利波特在人們心中紮根的原因之一也是因為他的好運,可我認為,羅琳塑造這個人物並不是要説明他有怎樣怎樣好的運氣,而是她想讓我們擁有那種勇氣、冒險精神,整個哈利波特系列都是讓我們對世界充滿好奇的過程,它讓我們知道世界上我們不知道的東西還有很多,我們應該去探索。

當然若是完全把《哈利波特》當作假的來讀,自然也不會對世界抱有好奇。

《哈利波特與密室》比第一本厚了少許,説明羅琳在哈利身上下了更大的心思,情節、細節都會變的更多。這一年,哈利面對的危險似乎更多了,讀者們領略魔法世界的魅力也更多了,哈利發現了伏地魔的魂器,並毀滅了它和守護它的蛇怪,哈利和他的朋友們(以及讀者們)越來越多的瞭解到魔法世界中隱祕的事物。這本中,配角的描寫比較多,而且哈利後來的女友金妮以害羞、逃避的形式出現了,除了洛哈特外,這就是最能展現哈利名氣的地方了。我僅知,哈利的黑魔法防禦術在這年沒有長進。這一年,哈利真正的發現了自己與伏地魔的聯繫——蛇佬腔,和馬爾福決鬥時,他使用了這項技能,招來陣陣的懷疑和不滿,這也正是羅琳安排的另一個信念,勇敢面對眼前的困難。

《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為哈利帶來了唯一能體諒他的親人——他的教父,小天狼星;當然也帶來了他害怕的敵人,攝魂怪。隨着哈利面對的危險、困難逐漸增多,哈利的心智也在成長,他變的越來越成熟,憑藉他的勇敢和機智,他取得了更高的魔法能力,而且同前幾本書一樣,他和朋友們越來越多的瞭解魔法世界和十三年前哈利父母的死,哈利終於在一年之內做了不那麼引人注目的事情。羅琳也許意識到了讀者們對最終BOSS的不滿,所以她就描寫的越來越來越來越恐怖,當然,越是這樣,越能體現哈利的勇敢堅強。

《哈利波特與火焰杯》帶來了質的飛躍,哈利的心理描寫增多,他和朋友們都迎來情竇初開,隨之而來的是情節增多、書的厚度增大。魔法世界迎來了三強爭霸賽和魁地奇世界盃,預示着魔法世界的頂峯已經到來(開放性)。我出場啦(哈哈……),雖然有9個月和冒充老師的食死徒在一起上課,可依然沒有動搖哈利的勇敢堅強,後來雖然被暗算參加三強爭霸賽,可他仍然挺過去了,而挺過去之後呢?即是伏地魔的復活,哈利又一次憑藉着勇氣死裏逃生。心理描寫的增多更加吸引了我,我相信肯定有很多哈迷是由於此而加入陣營的。書是經典,電影則不然,剪掉的劇情太多,片風更加接近恐怖片,前面説道這種恐怖效應可以體現哈利的勇敢堅強,可是過分的恐怖就只能體現它的種種不真實。

《哈利波特與鳳凰社》達到了一個巔峯,即厚度和細節的巔峯,羅琳的手筆越來越趨於電影化,冒險、遇難的情節越來越多。哈利的五年級,心理已經不再和小孩子一樣了,而他所經歷的災難也越來越多,先是魔法部的烏姆裏奇到霍格沃茨教學,再是食死徒的越獄和進攻,最後是哈利教父的死亡,而且這一年哈利見識的比一般的成年巫師都要多,他承受着如此多的事物,最後還可以冷靜的聽鄧布利多教授説教,這不就是比我們強的能力嗎?不止是運氣使他勝利的啊。這一年,哈利的心理和感情因素成長了很多,羅琳的手筆越來越能接近青少年的閲讀需求了,而且從中還能體會出它的寓意——忍受、堅韌和對困難的承受是做人的基本。

《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是一種昇華,終於在全世界讀者的期待中揭開了所有的謎底。黑魔王伏地魔死在自己的魔咒之下,主人公哈利活了下來,與金妮結婚生子,幸福一生,羅恩和赫敏也共結連理兒女成雙,在一場悲壯的戰爭之後,活下來的人沒有理由不幸福。

儘管戰爭是殘酷的,死亡的陰影一直籠罩着書中的每一個人,但作者卻讓“愛”的主題從始至終的貫穿整個故事,隨處都能讓人感到一陣温暖與動人。韋斯萊家族親人間相互扶持包容的愛;羅恩和赫敏戰鬥中的患難與共的愛;哈利和金妮彼此理解支持的愛;盧平和唐克斯同生共死的愛……而這其中最讓人感歎唏噓的,是亦正亦邪的“混血王子”斯內普對哈利的母親莉莉一生不變的愛,為了這份愛他忍辱負重,甚至是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很難相信這個一直讓人覺得冷漠無情的男人,有着這樣一份刻骨銘心的愛情深埋在心底。

死亡,其實斯內普早已註定的結局,即使他憎恨鄧不利多給他這樣的安排,他還是接受了。在他殺死鄧不利多的那一刻,他所揹負的痛苦無人能懂,而他的生命也已不再屬於他自己。又或許在多年以前,在莉莉死在伏地魔手下的時候,在他決定幫她繼續保護和幫助哈利的時候,他就已為這樣的死亡做好了準備。

斯內普是一個混血巫師,因為這樣的身份,他的童年並不快樂,甚至可以説是悲慘的,也許正是因此而造成了他性格上的扭曲。長大後的斯內普內心世界非常複雜,深沉得一如他黑色的長袍。他總以冰冷的面具將自己所有的感情隱藏起來,他學習大腦封閉術,封閉着自己一切思想與情感,不讓任何人得以窺視。在他的一生中,他幾乎沒有朋友,又或許他並不需要朋友。然而,只要是人就不可能做到真正的無情,沒有人能理解鄧不利多對斯內普何以有着堅定不移的信任,當結局鋪展開來,人們才懂得,因為鄧不利多看到了斯內普靈魂深處

珍藏的那份愛。

驕傲而又自卑的斯內普啊!他將詹姆視為一生的勁敵,因為莉莉的關係,他渴望打敗他。他一次又一次的成為詹姆的手下敗將,卻未曾屈服過。他用恨武裝起自己那一份驕傲,維持着一個男人在對手面前的尊嚴,在那個時刻,他不能接受別人同情與憐憫,尤其當那個人是莉莉。面對着莉莉的美好,斯內普卻有着深深的自卑感,他不敢像詹姆那樣熱烈的追求莉莉,即使當時他和莉莉是最好的朋友,即使莉莉和他一樣厭惡着傲慢自大的詹姆。徘徊在極度的愛與恨之間,這樣矛盾的情感糾纏了他一生,同時也成為了他生命中驕傲與自卑的一部分。

所有的故事都有結局。2007年,哈利波特七終於問世了,追逐了太久,結局臨近的時候我反而不敢輕易觸摸,於是直到現在才看完最後一本。哈密們的十年苦等終於得到了一個欣慰的結局,伏地魔被命中註定打敗他的男孩所打敗,哈利和金妮在一起,羅恩和赫敏終成眷屬,儘管我們熱愛的喜歡的崇拜的一些人死去了。但是,長大的我們也已經明白,不是所有正義戰勝邪惡的戰爭都是毫無損傷的,成功總歸是要付出代價的。十年,我們成熟了,故事裏的哈利成熟了,成熟的我們更加珍惜這個讓人流淚打動人心的結局!

小説讀後感2800字左右 篇六

《草原》這篇課文,老舍先生筆下的草原真是美不勝收。“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這句話把小丘柔美翠綠的特點寫了出來,把小丘比作成一幅幅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難怪老舍先生寫道:“在這樣的境界裏,連老牛和駿馬也靜立不動”。是啊,連老牛和駿馬都被這草原美景深深的陶醉了,又怎能不叫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假如我是歌唱家,我要讓最美的歌聲迴盪在遼闊的草原;假如我是攝影師,我要用最高超的技術來拍攝這如詩如畫的草原;假如……

草原上風景美,草原上人們的熱情更感人。“不知怎麼得就進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擺上了。”還端來了最出名的手抓羊肉。鄂温克姑娘們唱的唱,跳得跳,表達着他們對漢族人民的友好和歡迎。“歌聲似乎比什麼語言都更響亮,都更感人。”讀到這裏我不由得想到一首歌曲: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愛我 中華,愛我中華,愛我中華……怪不得老舍先生在文章最後感歎: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

今天,我們學了《草原》這篇課文,老舍先生筆下的草原真是美不勝收。“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這句話把小丘柔美翠綠的特點寫了出來,把小丘比作成一幅幅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難怪老舍先生寫道:“在這樣的境界裏,連老牛和駿馬也靜立不動”。是啊,連老牛和駿馬都被這草原美景深深的陶醉了,又怎能不叫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假如我是歌唱家,我要讓最美的歌聲迴盪在遼闊的草原;假如我是攝影師,我要用最高超的技術來拍攝這如詩如畫的草原;假如……

草原上風景美,草原上人們的熱情更感人。“不知怎麼得就進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擺上了。”還端來了最出名的手抓羊肉。鄂温克姑娘們唱的唱,跳得跳,表達着他們對漢族人民的友好和歡迎。“歌聲似乎比什麼語言都更響亮,都更感人。”讀到這裏我不由得想到一首歌曲: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愛我中華,愛我中華,愛我中華……怪不得老舍先生在文章最後感歎: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語言大師老舍先生在《草原》一文中故意將互相對立和排斥的描寫巧妙地熔於一爐,使語言在簡潔中見意藴、普通中見哲理,生動而鮮明地表達複雜的思想感情。現舉例分析如下:

一、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

“翠色慾流”是説翠色將流而未流;而“流入雲際”,則是説翠色已經流入雲間。這兩者是自相矛盾嗎?其實,這非但不矛盾,反而形象地顯現了草原景物的逼真情態。“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分別描寫了兩種不同的視覺形象。前句是近鏡頭描寫:草原綠得濃厚將滴,綠得油亮閃光,給人“欲流”的感覺。這是化靜為動,突現草的色澤,草的生命,也抒發了作者無限的熱愛和讚歎。後一句是遠鏡頭描寫:極目遠眺,草原與長空相接,濃綠與雲天照映,翠色千里,連綿不斷,一直伸向雲天深處。再説汽車在前進,視野中的那些“只有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小丘,一碧千里的草原,不正在悄悄地流入雲天嗎?

二、這種境界,既使人驚歎,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

“驚歎”與“舒服”,“願久立”與“想坐下”是互相矛盾的。其實,作者驚歎的是那從未見過的“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機勃勃、充滿活力,視野開闊、心胸豁達、令人心曠神怡;“願久立”,是因為草原景色迷人,“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靜立不動”,何況是感情豐富的人;“想坐下”,是因為眼底美景沁潤着心田,誘發起激情,要抒發、要表達。正是這矛盾的筆觸巧妙地刻畫出“我”在這種特定境界裏的豐富的內心感受。

三、初入草原,聽不見一點聲音,看不見什麼東西,除了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

既然“看不見什麼東西”,怎麼還看見“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呢?其實,這是運用了一種叫“舛(chuǎn)互”的修辭手法。它對某一事物既全面肯定,又部分否定;或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看見“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是為了更真切地襯托和強調“初入草原”時的靜感。這是以聲寫寂,以動襯靜,從而突出了遼闊草原寂而不死,靜中見活的生機。

文意是客觀事物在作者頭腦中反映的產物,是作者對客觀事物進行分析研究而得到的一種認識。由於客觀事物千差萬別,變化多端,作者的認識就有正確與錯誤、深刻與膚淺的區分,這就需要認真體會,反覆研究,一直“煉”到認清事物本質,寫出切中肯?紫的文章來。

這方面,我們要談到第十一冊老舍的《草原》。文章記敍了作者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烈歡迎的情景,表達了蒙古族人民對漢族人民的深厚情誼,充分體現了祖國是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大家庭。這是本文的主題思想,亦即文意所在。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新中國成立後,實行平等的民族政策,形成了多民族統一的大家庭。老舍通過記敍訪問草原的情景,反映民族友愛的主題,提煉出這一文意,無疑是抓住了社會主義制度下民族關係的真實本質,十分正確。

當然,正確的文意要有恰切的表達。老舍按照初入草原、歡迎遠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內、主客話別的順序記述,注意突出蒙古族人民遠出相迎、熱情款待、親切聯歡的場面,字裏行間滲透着蒙漢人民間的血肉深情。

值得研究的是作者在提煉文意的過程中,把文意濃縮成“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兩句詩,寥寥十四字,藴含着豐富深刻的思想感情,給讀者留下了回味不盡的餘地:

內蒙古草原空氣新鮮,天空明朗,廣袤無邊,一碧千里,到處是翠色慾流,令人陶醉,豈不是與“天涯碧草”貼合相應了嗎?詩句中的“何忍別”、“話斜陽”正是“蒙漢情深”的體現和寫照,它又與上文蒙族牧民縱馬奔馳,以主人的身份遠出迎客,盛情款待,歌舞娛賓的描寫有機勾連,桴fu鼓相應,實在恰到好處。

同時,作者引詩作結還收到了揭示題旨、深化文意的效果。“蒙漢情深”“深”在哪裏?作者一行剛剛踏上草原,就從心底裏油然升起熱愛之情;牧民遠出迎客,歡呼,握手,敬酒,唱歌,表演,雙方親如一家,融洽無間,更加顯露了蒙漢間的深情厚誼。尤其是“何忍別”突現了主客雙方的內心世界,兩情依依,不忍分別,自然“情深”了,而“話斜陽”則展示了主客雙方的動人情態,話語綿綿,難分難捨,不是“情深”會如此嗎?完全可以説,引詩是對蒙漢民族間兄弟之情的凝鍊概括,也是對文意的進一步拓展和強化。

另外,引詩中的“天涯碧草話斜陽”彷彿一個特寫鏡頭:主客雙方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依戀不捨地娓娓交談,時間不停地推移,夕陽漸漸西沉,他們竟渾然不覺,這是蒙漢情深的形象映現。他們“話”什麼呢?也許感謝主人熱情接待,也許希望客人不久再來,也許是雙方互相勉勵,攜手並進……這一餘味不盡的特寫鏡頭與“蒙漢情深”的全篇之旨緊相扣合,豈不是進一步深化了文意嗎?

因此,煉意正確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個融化、深化、強化的過程。

小説讀後感3300字左右 篇七

荷風香似雪如果説婚姻是場賭博,我想可能是因為你永遠不可能預知,兩個人會一起面對多少事兒。開始大多是歡喜着牽手的,這手能牽多久,也盡不可知。情感意外,天災人禍,都可以,分開兩隻相握的手。能夠一牽50年,走到金婚,實在是不容易,特別在我們這個時代。

《金婚》的電視劇沒看,前幾日看了小説。文麗、佟志,大莊、莊嫂,兩對夫妻,佟志和大莊是同事又是鐵哥們,倆家做了一輩子的鄰居。莊嫂來自農村,打小和大莊訂的娃娃親,沒多少文化,但是過日子的一把好手;文麗是國小老師,愛看小説、舞跳得好,愛打扮,比較小資,但生活上有點兒一竅不通。重慶的佟志家務活全乾,典型的南方模範老公;大莊在家裏是油瓶倒了都不扶的主兒,整個一個北方大男子主義的代言人。大莊是個很招女人的男人,在結婚前,和文麗的表姐梅梅談過戀愛,文麗一直覺得大莊他們是包辦婚姻,不道德,她打心眼裏看不起來自農村的莊嫂。兩對夫妻門對門住着,莊嫂特喜歡模仿文麗的穿着髮型,文麗為此很生氣;莊嫂特別會過日子,菜燒得特別好,文麗的孩子和老公又經常會被對門的美食饞得垂涎三尺,文麗就更生氣了;文麗生了三個丫頭,莊家有個兒子…在文麗眼氣莊嫂的同時,莊嫂也氣,為什麼文麗不但長得比自己好看,身材比自己好,還有知識有文化?自己想要女兒,為什麼就生不出來?…不幸福有時候真的是來自於對比。哈哈,這樣天天比,兩個女人的關係處得真不怎麼樣,儘管兩人的老公關係鐵得不得了。但到後來,兩個人都真正體會到了對方的不易,對方的好,一下就成了好朋友。是呀,工作、家庭,孩子、老人、老公,一天到晚女人得操多少心?女人,都不容易。

感覺大莊和莊嫂,兩個人前後的位置整個顛倒了一下。一開始,是大莊特別強勢,什麼都他説了算,特牛。但到最後,凡事卻成了莊嫂説了算,大莊對莊嫂成了百依百順的。一開始大莊似乎沒太把莊嫂當回事兒,但當莊嫂突然倒下來,他才發現原來莊嫂才是家裏的天。莊嫂是粗粗壯壯即沒文化也沒什麼情調,風風火火像個男人一樣。半輩子風流的大莊,在莊嫂去世之後,望着晾着的被子叨叨:“淑貞,你説我的被褥得經常曬,我都曬了,我每個星期曬一次,一點都沒偷懶啊!每次曬回來,被子上有一股好聞的味兒,你説那是太陽的味兒。這被子上有了太陽的味兒,就消毒了,滅菌了,人就不生病了。我聞着這股味啊,睡得可好了,我一直都沒生病。可是!可是我想生一場病,想生一場大病…”淑貞,就是莊嫂。看到這裏,眼淚在眼眶中直打轉。哎,幾乎天天在一起,一呆四五十年的,除了夫妻,還有誰?這麼長的時間處下來,但凡有點兒良心,誰能放得下對方?

大莊,大眾情人差不多吧,特別招大姑娘小媳婦的一個人,梅梅為了他竟然一生未嫁。但兩個人有什麼嗎?似乎沒什麼事兒呀。看大莊招惹這個,招惹那個的,最終,他的心中有的,竟然是他開始不怎麼看上眼的老婆。找老婆要找什麼樣的?像文麗一樣漂亮、有情調、有文化的?還是踏實能幹、不漂亮也沒情調淑貞?嘿嘿,我看從實用角度來看,還是淑貞。結婚是要過日子,漂亮不能當飯吃。大莊娶淑貞,那日子過得多滋潤呀。

婆媳關係,歷來是家庭關係的最難處的。小説中,婆媳關係的可見一斑。佟奶奶,精明能幹,看不慣文麗那是情理之中的事兒。做兒媳的,和老人相處,還是嘴巴甜點兒,心善點兒,對老公、孩子、老人耐心一點兒,老人會看在眼中,記在心裏的。一家人,沒必要凡事爭個高低。文麗有一點兒事兒就往孃家跑,這一點兒,我覺得很不好。兩個人的事兒,兩個人自己解決呀,何必牽涉那麼多人進來,簡單的事情也搞複雜了。

兩親家母初次見面,文媽媽和佟奶奶的一段對話非常經典,可謂是綿裏藏針呀。“…我們文麗在學校啊是優秀生,在單位啊是優秀教師,街坊鄰居沒有不誇的。可就是一樣,老閨女嘛,從小有點慣她,沒怎麼教她做家務,好在新社會講究男女平等。我常説小娟啊,你真是有福氣啊,你這樣粗手笨腳的,要擱舊社會遇到個惡婆婆,你還不得掉上三層皮?/文母衝着佟母笑眯眯地又説:你説是不是?”哈哈哈,厲害,厲害。佟母也是很精明一個人,“佟母勉強點頭,説:是啊是啊,其實新社會舊社會,既然有家庭,家務活總是要做的。做姑娘時不會沒有關係,也不是什麼難事,心放在家裏就好。像我那幾個女兒,從小也是不愛做家務,我是連打帶罵好容易教會了,家務事現在還真是井井有條,婆婆都挺滿意的。”哈哈,不動聲色的表達了對文麗不會做家務的不滿哦。“文母環顧四周,説:這麼個小房子能有多少家務活呢。不怕你挑理,小娟結婚那會兒,我還真有點猶豫,我們小娟閨房都比這個大啊。她非要嫁佟志,我也喜歡那孩子,我就説結婚後住家裏吧,相互還有個照應,我也能帶帶小娟,可佟志這孩子好像不大同意。你要是同意,就讓佟志住家裏吧?”…乖乖,不動聲色的反擊太厲害了。

男女關係,對圍城內的男女絕對是考驗。大莊年輕的時候,不是老是招蜂引蝶嘛,莊嫂對他那可是嚴加看管。佟志有個一直很喜歡他的女同學方卓婭,老讓文麗冒酸水,但佟志不喜歡方卓婭,所以也無大礙。佟志去山區的分廠工作時,遭遇了精神之戀,遇到了他生命中的第二個女人,李天驕,那才是他們婚姻中的致命傷。天驕年輕美麗,倆人相當談得來,佟志和她在一起感到很快樂很輕鬆。當然,在那個純真的年代,兩個人之間連手也沒拉過,清清白白的。但人言可畏,佟志因此影響了前程。事業是男人的荷爾蒙,也許真的沒錯。佟志因為事業不如意,脾氣特別大。李天驕倒是事業發展挺好的,兩個人再次相遇,李已經是處長,是佟志的上級了。李仍忘不了佟,兩個人散步了,喝咖啡了,但也就喝喝咖啡,也沒什麼。但在佟奶奶病危的時候,文麗死活找不到佟志,偏偏這時候佟志在李家…雖説也算是誤會,他們真沒什麼,但那種情況,想不誤會都難。文麗漂亮,有個年輕同事暗戀她…現在的社會環境比那時又要複雜很多,兩個人要想和平共處,不吵不鬧,還真是不容易。女人心思細,一旦受傷,那可是很難痊癒。但吵了就吵了,過去的就過去吧,過去的事兒天天掛在嘴上,除了傷感情還是傷感情。不妨,心胸寬闊些。

《金婚》裏有好幾個孩子,文家的三女一子,莊家的兒子,還有文麗的外孫女改改,文麗的孫子小寶,從這些孩子的婚戀和成長過程,我們也可以看到現代人婚戀的縮影及子女教育的問題。莊嫂,雖説沒什麼文化,但孩子收拾的乾乾淨淨,規規矩矩,一點兒毛病沒有,不得不説,她的家庭教育是成功的。她和大莊,也有過爭吵,但似乎沒當着孩子的面吵過,不像文麗,一天到晚吵吵,叨叨得人心慌。文家的二女兒,讀書最有出息的南方,從小是跟着奶奶一起生活的。因為從小沒跟着父母,後來再來到這個家庭,總覺得自己是外人。文麗分配任務時,讓老大燕妮、老三多多幹活,讓老二南方和兒子小寶陪佟奶奶一起去散步。為什麼呢?固然和老太太最喜歡南方有關,為什麼老太太最喜歡南方呢?還不是因為那是她一手帶大的?但如果三個孩子都是她帶大的,很可能是老大、老二幹活,老三、老四出去玩兒吧?文麗可能從心裏對南方覺得愧疚。同樣,南方似乎對文麗也一直有股怨氣。南方太懂事了,讓人感到心酸。不和自己多忙,孩子還是要自己帶的。燕妮比較任性,當然也能幹。一直任性的燕妮,結婚自然是自個兒找的。她當時不願讀書,就想和劉強在一起,説什麼都要在一起。後來劉強復員回來,工作不如願,經常打罵燕妮,燕妮離了婚。如果不是因為任性,燕妮可能不會嫁給劉強。南方打小不和父母一起生活,缺少愛,所以特別珍惜愛,她對愛人不離不棄,讓人感動。文麗是相當重男輕女的,在北方,在那時候,這也是相當普遍的現象。她的三女兒,從名字就能看出來,多多,多餘的。哈哈,想到我們家,似乎和他們家這點兒類似,也是三女一男,我弟弟就像那個大寶一樣,被爺爺奶奶寶貝着。我名字中的“朵”,小的時候經常被戲稱為“多”。多多可能是在家找不到愛吧,有些濫交,還未婚先孕了。在那個時代,相當少哦。大寶,做生意的,換女朋友比換衣服還勤…

這幾個孩子,小的時候讓人操心,大了也讓人不省心呀。做父母的,只要一息尚存,大概總少不了會替孩子操心,不管他操這心有用沒用。最終,多多找了大莊的兒子(轉業軍人、派出所所長),也算是迷途知返,修成了正果。兒孫自有兒孫福,孩子的事兒,能不操心就別操那份閒心了。操心越多,孩子可能越嫌你煩哦。

讀書筆記 篇八

簡介:

《寒夜》是巴金最具思想藝術價值的作品,堪稱書寫婆媳矛盾的經典之作,是典型中國家庭的縮影,其中借對汪、曾之間婚姻生活中種種日常矛盾的展示,探究了現代中國知識分子命運與婚姻的問題。我們將以《寒夜》為基點,通過與《傷逝》、《金鎖記》等作品的類比分析,從而加深對《寒夜》中婚姻關係的理解。

在此之前我不得不做一點聲明,本篇文章不過是我一時興起的玩物,談不上學術,卻也參考了許多前人的研究成果,文章的思路也是我當時的即興之作,不過近來又加以完善,距《寒夜》的閲讀約莫也有一年半載,情節人物略有生疏,當時的瞬時情感卻還歷歷在目。因並非論文,故不作文獻引用。

不知《寒夜》的閲讀受眾,所以還是放一下簡略的劇情簡介:汪文宣和曾樹生是一對大學教育系畢業的夫婦。他們年輕時的夢想是希望能自己辦一所“鄉村化、家庭化”的學堂。抗戰爆發後,他們逃難到重慶,汪文宣在圖書文具公司當校對,樹生在大川銀行工作。汪文宣的母親為了減輕兒子的生活負擔,趕來操持家務,但汪母與樹生常發生爭執,汪文宣左右為難,此時又患上肺病,家庭經濟非常拮据。後來樹生隨年輕的銀行經理去了蘭州,汪文宣在抗戰勝利的鞭炮聲中病死,汪母帶着小宣回了昆明。兩個月後,樹生從蘭州回到重慶,但已物是人非,傷感不已。

文中的汪文宣是一個善良正直又懦弱的男人,而樹生和汪母則是新、舊女性的典型代表,汪家的矛盾以樹生為中心:婆媳矛盾不可調和,夫妻矛盾與其説是“七年之癢”,不如説是他們的所謂的愛情遭到了柴米油鹽的考驗,小宣母子的矛盾在於血濃於水的親情變得比水還淡。一直炫耀自己是“拿花轎接來”的汪母,固執而富有“戀子情結”,丈夫過早去世,她早就習慣了守着兒子過了一輩子的生活常態,即使為兒子去做洗衣老媽子也心甘情願。但是儘管汪母愛兒子,為兒子付出了一切,她依舊卻不理解兒子,她的愛沒有給兒子帶來幸福,反而增加了他的痛苦。此處我想起魯迅的一句話:“母愛如同濕棉襖,脱了感到冷,穿着感到難受。”自然,《寒夜》中的汪文宣並沒有魯迅先生的那番思考,若是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我粗獷地將他認作是一個“巨嬰”。

《寒夜》是巴金最具思想藝術價值的作品,堪稱書寫婆媳矛盾的經典之作,極具深度。小説講述的是“好人的悲劇”,成功地塑造了汪母、汪文宣和曾樹生三個人物形象。《寒夜》作為巴金的巔峯之作,是典型中國家庭的縮影,書中通過展示汪、曾婚姻生活中的日常矛盾,探究揭示了現代中國知識分子命運與婚姻的問題。我是沒有看完巴金早期三部曲的,《家》看了一大半,只覺得不是很有意思,劇情還算可以,語言和人物塑造讓我覺得有點難以接受,但是《寒夜》無論是人物、語言、環境甚至對於政治語境的把控都是不輸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任何一部小説,我閲讀《寒夜》的時候,《家》的影子還殘存在腦海裏,兩相對比,可以稱得上震驚。

《寒夜》是一部長篇小説,因我與其他多部交叉閲讀,機緣巧合,有了些許念想,於以下呈現:

家庭因愛而存在,夫妻感情是維持家庭生活的主要依據,家庭問題如何能夠通過是非道理就可以解決?清官難斷家務事,在家庭生活中,我們甚至無法把控衡量的標準。《寒夜》中所寫人物不多,女性佔了很大比例。我們將具體分析在婚姻關係中的女性,其實我也有想到分析男性,但不得不説,在以下關聯的作品中,男性所佔的比例卻是不是很多,而我自身並沒有什麼與男性打交道的經驗,若是強行分析,必定是有失偏頗,只作順帶一筆。兜了一圈,迴歸主題,首先還是看一下民國初年女性對愛情婚姻的思考:

首先是1925年魯迅《傷逝》中具有“獨立人格”的子君:“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接着是民國初年的曹七巧:“你自己要曉得當心,誰不想你的錢。”雖然張愛玲是在四十年代才創作的《金鎖記》,文中似乎刻意了模糊了時間,據推測大約是在民國初年。1928年丁玲在《莎菲女士的日記》中是這麼寫的:“我的生命只是我自己的玩品。”也許莎菲女士置於此地並不怎樣的合拍,確也是一種獨特的存在。總結一下:魯迅在演講《娜拉走後怎樣》中説的那樣:“娜拉”如果不想做傀儡,就必須取得經濟權,這或許比要求參政權更艱難。在中國改變太難了,要付出血的代價。在當時社會,所謂的婦女自由,只是理想的“烏托邦”而已。我們可以將子君的傷痛歸結為經濟不獨立,曹七巧則是過於看重經濟因素,莎菲女士是個異類,她基本經濟獨立,思想自由,有自己的看法與主張,可我依舊認為她有着精神上的時代病。我在一篇論文中看到如下一種解法,覺得甚是有趣:

“現實”為出逃的女性設下了“雙層”陷阱。第一層陷阱是,“現實”讓“她們的人生追求與愛情追求之間劃了等號”,“她們跑出家門,似乎僅僅只是為了婚姻自主”,“儘管她們的理想抱負、人生追求的初衷遠遠不僅於此”。然而,現實中女性沒有愛情與婚姻,女性離家就變得毫無意義。那麼女性脱離第一層陷阱解決辦法是什麼呢?是尋求“新”男性的庇護。但是現實中,“新”男性所給予的“庇護”又是否是離家女性所等待的“救贖”———具有平等對話權的愛情與婚姻呢?這恰恰又是“現實”為女性安排的第二層陷阱:“新”男性給以女性的“庇護”———女性勇敢追求而得到的“自由婚姻”,並不是對女性的“救贖”,它只是讓女性再次扮演着“與在‘父’之秩序下一般無二的角色”。莎菲女士的種種百無聊賴大約是她陷入了第二重陷阱。

那麼讓我們看回《寒夜》裏的諸位女性,故事的大約發生在三四十年代。二十年過去了,人們的婚姻觀念似乎並沒有什麼巨大的改觀。

首先是樹生,她是書中新女性的代表。我認為她不僅取得了經濟上的獨立,甚至可以説是成功從“現實”為出逃的女性設下了“雙層”陷阱脱困了。我覺得她獲得了一般意義上的自由與平等。雖然每個人對於幸福的定義不同,但從我們這樣一個旁觀者的態度來看,她大約是沒有獲取自由的。縱使她收穫了愛情,卻被愛情拖入了一個無法簡單抽身的漩渦,而這股隱藏在甜蜜愛情背後的神祕力量,一般來説,我們認為是複雜的婆媳關係。

之前也簡略地介紹過汪母守寡多年,與兒子汪文宣相依為命,她嚴格遵循封建父權制對女性的角色定位,心甘情願為兒子交出自己的一切,並不自覺地陶醉於對兒子的熱愛與佔有中不能自拔。我們可以説汪母確實是世界上最富有犧牲精神的好母親,是世界母親羣體的楷模。但同時汪母雖然親手將兒子撫養長大,和他共同生活三十多年,可她從不瞭解兒子,更不明白何為愛情。她將男女愛情侷限於金錢,也不明白兒子對妻子的依賴性。即使汪文宣一直想要努力承擔家庭重任,不想依靠曾樹生,但現實卻是物質上、精神上都離不開她。況且因為樹生和汪文宣並未正式舉行過婚禮,所以汪文宣有愛的婚姻在汪母的眼裏是不道德的,她總希望等到抗戰勝利兒子發財,就能娶到一個“正經”的稱心如意的媳婦,於是更加努力地逼走樹生,最後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這出“好人們的悲劇”的發生。汪母最後成為了父權化的符號代碼,以此填補父親的缺位,她以父權的職能施加着母愛,這使得汪文宣最後成為一個身體成熟、思想人格卻還未獨立的大男孩,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男人,她無法平等地與兒子溝通交流,甚至她的父權越位了她作為母親的身份,兒子不是她依靠的對象,而是她的附庸拼,這也正如曾樹生所描述的那樣,她是個“自私而又頑固保守”的女人。

任何人身上都有時代的影子,即使是孤立的個體,背後也一定隱露一顆時代的塵埃。在與樹生同時代同齡的女人們的對比烘托中,我們更能見出樹生的獨特之處:她們也許獲得了塵世的幸福,也許只是被命運蹂躪,但卻沒有人選擇與樹生一樣的道路。我們自然可以慨歎“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有人選擇安於一方沃土,作繭自縛的同時卻擁有了自得且可貴的安全感。如果我們選擇前往彼方虛幻卻有真實存在的自度的樂園、並最終抵達,獲得精神自由、自我滿足之後,我們是否會失意於精神世界的無盡?“夜的確太冷了。她需要温暖。”最後的最後,生命也不過是一隻窮極穹頂的牢籠,叛逃者離開地面、掙扎到精疲力竭,卻依舊在這座無有邊界的牢籠,生生世世。

我們可以將汪曾婚姻的悲劇歸結為戰爭與未破除的依舊根深蒂固的封建傳統觀念等時代因素。幾十年過去了,讓我們把眼光指向現代,讓人不禁思考當現代女性取得了經濟獨立,思想獨立與人格獨立時,是否應該為了家庭放棄自我精神和自由?

本文牽扯作品過多,我也不過是作一讀書筆記,深入思考分析,還是交付於未來的有志之士吧。

至於男性人物,現在的我談來不免過於虛幻,於是就此擱淺了。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 篇九

無論是第一章的“物種分類”、第三章的“遠古採集者”、還是第四章的“歷數人類引起的滅絕災難”,作者的立論本心皆源於慈愛。除此之外,五、六兩章分析“農業革命的實質是史上最大的騙局”和“小麥馴化了人類”,也是基於考慮人類的感受與最終生活來建立觀點的。赫拉利在第十八章中説:“我們比較容易體會個人的辛酸,而不是人類整體的苦難”,在第十九章中説:“如果要評估地球的幸福程度,只看人類有失公允”,甚至後記末句仍不忘記提醒:“擁有神的能力,但是不負責任,貪得無厭,而且連想要什麼都不知道。天下危險,恐怕莫此為甚”。文字背後的悲心呼之欲出,因愛而憂。

赫拉利在第十三章提出來一個歷史研究的新視野,即“從人類自身的感受來記敍歷史”,並在接下來的幾章中反覆提及因這類歷史研究空白所導致的後果,讀來令人稍有些傷感,他認為一切學科都是人造、人所發現且為人服務,應當迴歸本來的人文歷史研究。他的文字慈愛温煦,趣味親切,即便提出了頗為驚人的觀點,也感受不到多少批判的意味,反而引人深思,這應該就是發心的力量吧。

如果説《人類簡史》以仁心為縱軸貫穿整部著作,那麼橫向展開並聯系多個話題的就是“一切只存在於人類共同想象”的獨特視角。人們覺得這本書有意思也好、燒腦也好,應該都與這個“一切只存在於人類共同想象”的觀點有關,朋友説我可能會反對這個觀點,恰好相反,我本人不但認同並且還對此有進一步思考。

為什麼覺得我會反對呢?或許他認為我是“學佛之人”,但其實如果我真能契合佛法要義,這個世界上將沒有不能接受的觀點、事物和情境,佛法如果是排他而唯我獨尊的,就不成其為佛法了。要説的是,其實這個觀點與佛法不謀而合,讓我們回顧一下作者是怎麼引出這個觀點的。

故事開始於第二章,在七萬至三萬年前,出現了新的思維和溝通方式:“認知革命”,其原因是智人能夠精準使用語言後使自己從其他諸如尼安德特人中分離出來,語言不但令智人能有效表達以提高生活質量,更為重要的是擁有了虛構故事的能力,從而可以輕鬆突破150人的極限合作數字,建立與陌生人合作的大型社交網絡。從此,智人便活在了“客觀存在的現實和想像中的現實”的雙重現實之中。

直到今天,包括帝國、經濟和宗教在內的所有事物無一不是這種認知的延升,這種由千萬人共同想象而構建的秩序與真實世界相結合,塑造了我們的慾望,披上文化外衣後操縱了我們的生活甚至心理。所以赫拉利説:“除了存在於人類的共同想象之外,這個宇宙根本沒有神、沒有國家、沒有錢、沒有人權、也沒有法律”,從這個角度而言,“歷史從無正義”。

對此,我有三點想法。

第一、赫拉利以標緻公司為例,他拆解標緻公司概念和實體的方法正是佛法中拆解實然的方式,亦即破除實執的方式。比如,車輛不能代表標緻公司,工廠、機器、工人、會計師不能代表標緻公司,股東和經營團隊也不能代表標緻公司,那麼標緻公司究竟以什麼方式存在?答案是“法律擬製”,但所謂的“法律擬製”,其實也就是集體想象。

同理,我們每個人以什麼方式確認自身存在?頭、手、腳、身能不能代表“我”,能的話,生病後、截肢後的“我”是否隨之殘破或被切割?甚至於理髮、剪指甲、打耳洞之後,我們會不會認為自己變成另外一個人或者自我殘缺呢?當然不會,我們還是會認為這個人就是自己,少了一隻手的親人也依然還是我的親人。所以,零部件不是“我”,既然每一個零件都不是“我”,將總體有形的身體看作“我”也是一種集體想象。

或許有人問:精神是“我”嗎?沒有了物質身體,精神依託在何處?是集中在任意一點還是飄蕩在整個空間之中?如果依託點不是“我”,精神憑什麼認為那是“我”?若説精神和物質搭配起來才是“我”,那就犯有邏輯錯誤,部分不是,整體當然也不可能是。所以,最大的騙局不是農業革命,而是每個人以為有“我”,為此窮盡一生,自欺欺人。

第二、赫拉利的拆解到此為此了,他沒有接着闡釋把一切都破掉之後人類該如何自處於這個世界之中,讀書分享會也沒有提及這一點,也許人們認為這個觀點將導致虛無,不如緘口。其實虛無不是終點,不必害怕。

記得之前跟學生討論某個問題時我問他為什麼是那樣而不是這樣,追問到最後,他給我的回答是:“概率啊”!然後大眼瞪小眼,他認為這就是答案,而我認為概率這答案聊勝於無,我當然知道是概率,我要知道的是為什麼會是這樣的概率。概率從某種意義上來説就是一句貌似理性的廢話,有的有,有的沒有,有時有,有時沒有,有的地方有,有的地方沒有,這用得着説嗎?所以我時常在弄懂某個西方概念或理論之後喟然而歎:毫無新意,起碼對於中國人而言不新鮮。

羅曼羅蘭説:“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好美的一句話,只可惜不少人在認定世界的本質是虛無之後都覺得一切都沒有意義,莫如及時行樂。我猜,認為佛法消極的人正是陷入了這種“單空”見解,單空又稱“頑空”,意思是你不“四大皆空”麼,還去追尋作甚,《人類簡史》也是這個意思。

可是我們沒法否認眼前的一切鮮活的事物和經歷的種種愛恨情仇,於是我們又只好選擇無視,過原來的日子。用赫拉利的觀點來説,就是有着高級快樂生物機制的人會用這種觀點在沮喪的時候安慰自己説“一切都是不實的”,而低級快樂機制的那一部分人可能就會時常處於一種提不起心力的狀態之中了。

但佛法的四大皆空是這個意思嗎?當然不是。

《人類簡史》的觀點可以説很好地詮釋了《心經》中的“色即是空”,但別忘了,它之前還有一句話,那便是“空即是色”。這個世界之所以繽紛多彩正是因為一切萬法的本性為空,“空”不是沒有,是不成實,了不可得。“空”不僅是這個世界最後的面貌,同時是一切萬法產生的原因,正因為本性是空,所以才能生出一切,才能顯現一切。《道德經》言“當其無,有車之用;當其無,有器之用;當其無,有室之用”,先有“當其無”,然後才有“有之用”,無中才能生有,空中才能顯實,如果都是實心的,還能起什麼用?我們生活的物質和精神世界,倘若有一個成實,整個世界將無法顯現。

所以我想在羅曼羅蘭的話後補充一句:正因為世界是人類虛構想象的,所以才會有這一切,看清生活真相之後還能熱愛生活的不是英雄,而是平凡、願意思考、直面現實的人。

第三、既然萬法“色空不二”,那世界的本體是什麼?其中的法則又是什麼?分享會上有學生問到了前者。世界的本體無法言説,因為一提“本體”,就會伴隨一個“非本體”的概念,既然有了“非本體”,那“本體”就不能成立,所以在名言之中辯論此事是無解的,唯有靠證知。“三寶”中的法寶分為“教法和證法”,教法是高僧大德教我們的,證法是我們自己親身體會求證得到的,想在教法中找尋證法的答案,就像描述水與喝下水一樣,緣木求魚。

達爾文寫了《物種起源》一書,但是書中對於物種的起源明確表示尚不清楚(容後別述),赫拉利寫了《人類簡史》一書,對於智人在何時何地、由何種早期人類演化而來亦無法得知。他説:“越是瞭解歷史,就越是不能知道歷史的原因”,歷史“從來都是馬後炮”,最後不得不歸結到一點,那就是偶發。這就像虛構一樣,一切都在中點而不是終點,偶發即緣起,不過只是緣起的現象,緣起才是規律本身。

想起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書中的一個煮雞蛋的例子,當我們把雞蛋準備好,水也準備好,又把雞蛋放進水裏,最後在下面升起了火,這樣過了五分鐘之後,我們即便努力祈禱雞蛋不要熟,都是不可能的了。想要雞蛋不熟,唯一的辦法就就是破壞掉前面蛋、水、放入、火、時間五個緣中的任意一個。

“凡夫畏果,菩薩畏因”,如是如是。

寫至此,似乎大部分的想法都已訴諸筆端,又似乎還有很多想説的沒説完,先這樣吧。

人生讀後感3100字 篇十

“生活本身的矛盾就是無所不在的上帝,誰也別想擺脱它。”

——路遙

《人生》是路遙的一部中篇小説,發表於1982年,曾獲第二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説獎。這部小説以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時空背景,敍述了高中畢業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這樣一波三折的人生的變化過程。高加林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構成了故事發展的矛盾,也正是體現了那種艱難選擇的悲劇。

在這部小説中路遙的語言樸實無華,景物描寫刻畫人心,恰到好處的對主人公的命運進行點評。整部小説讀起來,給人的感覺就是,人物很飽滿,景物描寫細緻,讓人進入很快,易引起情感的共鳴。雖然這部小説在結尾,沒有給讀者“人生”的答案,但卻引領讀者去思考人生的答案。這部小説為我們揭示了人生的不可預知性,一個人的生活道路總是曲曲折折充滿着各種冒險和挑戰,唯有始終積極向上方能免受命運摧殘。小説中高加林的形象激勵着千千萬萬迷茫的青年後來的馬雲説當年自己就是踩三輪車的時候看了《人生》,意識到只要自己不放棄就總會有機會,於是奮而創業,成就了億萬富翁。

小説中,路遙為我們刻畫的這個心高氣傲,性格倔強的年輕人高加林,他是那個時代優秀青年的代表,渴望憑藉個人能力改變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身份,他不想像父輩一樣在黃土地上刨挖一輩子。他的民辦教師資格被人頂替,在苦苦煎熬的日子裏和金子一般的巧珍建立了戀愛關係,當他想當一個好農民時,好事接連而來,他被調動到縣城當上了幹部。此時的他感到農村的戀人劉巧珍已經配不上自己,於是轉投縣城播音員黃亞萍的懷抱,最後卻因為感情上的糾葛被人告發了走後門的祕密,最終被退回了農村,而此時一心愛他的劉巧珍早已嫁給了老實本分的馬拴,再也沒有人來安撫他受傷的心靈……

“生活本身的矛盾就是無所不在的上帝,誰也別想擺脱它。”

小説中這樣寫到,農村姑娘劉巧珍美麗、善良,她沒有文化,但是卻真心真意地愛上了高加林這個“文化人”,她的愛質樸純真,她以她的那種充滿激情而又實際的做法表達了她熾烈的愛。當高加林離開講台當回社員,失落苦悶時,她的愛給了高加林精神上的慰籍,但好像僅此而已。因為,這份愛實在是太單純、太質樸了。雖然,那時的劉巧珍是幸福的,她被自己傾慕以久的“先生”所愛着;那時的高加林也是幸福的,他被大馬河川裏最俊的姑娘所愛着。但實際上,這愛的天平能平衡嗎?不能。

當高加林離開土地,走進飛紅流綠的城市,重新遇到了他的同學黃亞萍。與巧珍相比,黃亞萍無疑是位現代女性,她開朗活潑,卻又任性專橫,她對高加林的愛表現出一種強大的征服欲。高加林的確與她也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他們有着相同的知識背景,有着許多感興趣的話題。當他們倆口若懸河,侃侃而談之時,高加林便進入了一種艱難的抉擇之中。當高加林隱隱地有了這種想法時,他的念頭便很快又被另一種感情強迫着壓下去。他想起了巧珍那親切可愛的臉龐,想起了巧珍那種無私而温柔的愛。可是,當巧珍帶着狗皮褥子來看他時,他的那種難以言説的複雜感情一下子就表現出來了。在經過反覆考慮後,他終於接受了黃亞萍的愛,無情地拒絕了深愛他的巧珍姑娘。更令人感傷的是,當高加林委婉地對巧珍表達了他的這種選擇後,巧珍沒有任何言語只是含淚默默接受,她沒有過多地去責怪高加林,反而是更擔心加林以後的生活,勸他在外地要處處小心,不要操心自己,但是淚水卻在臉上刷刷地流淌着,流進大馬河中,河水帶走了那段美麗卻不幸的愛情。河水的流向不變,人的道路卻從此改變。也許,在巧珍眼裏,愛他,所以離開他,愛他就要給他幸福,哪怕自己苦也要愛。我們羨慕她那種愛的力量和堅強。

很明顯,巧珍的愛像黃土地般廣闊、純樸。黃亞萍的愛則像玻璃般浪漫、易碎。

但我們不能單純的去指責高加林喜新厭舊,遭到命運的懲罰是應該的。客觀來講不識字的巧珍和高中畢業的高加林有着嚴重的代溝。巧珍只會和他嘮叨莊裏的水井修好了,老母豬又下了幾個崽子,完全無法進入高加林的內心深處。當初他們在一起,是因為他在遭受他人打擊時極度需要人安慰的結果。書中寫到:巧珍“再説些什麼呢?她自己也不知道了。她除過這些事,還再能説些什麼,她絕説不出十四種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複合能源。”可以説不識字的劉巧珍和高中畢業生高加林之間的愛情悲劇從一開始就是註定的。最讓人心疼的莫過於一段美好的愛情剛開始就已經註定是悲劇。

愛情並不只是簡單的相濡以沫,還需要精神上的共鳴,兩個人必須要般配。高加林的性格決定他不會滿足於簡單地愛情中,當他在傍晚時,一個人站在山上看向遠處是,他就知道他和巧珍的距離。只不過是在他痛苦和困頓的時候,他捨不得放棄劉巧珍這個美麗而温順的女子,一旦他來到了廣闊的天地,發現自己還能夠飛得更高,便能夠痛下決心,將劉巧珍拋棄。當他決定拋棄巧珍時,他覺得自己是個沒良心的混蛋。但是,在生活面前,我們在承認自己是混蛋的同時仍不放棄選擇稍好一點的捷徑。

但是,從另一種角度看,高加林是一個值得人讚賞的年輕人,當他來到城市,受到城裏人的蔑視時,他告訴自己一定不能放棄,他心裏説:“我非要到這裏來不可,我有文化,有知識,我比這裏生活的年輕人哪一點差?我為什麼要受這樣的屈辱呢?”這樣的想法令人動容。難怪把高加林的民辦教師身份擠掉的公社書記高明樓一直擔心這個性子很硬的年輕人將來有朝一日飛黃騰達,回來找他的麻煩。可見有前途的年輕人誰都害怕,因為他們的將來註定無法限量。我相信以高加林的性格和才華,他遲早會成就一番事業,或許他會是一個農民,但決不是普通的農民。

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中的德順老漢。他的存在貫穿作品始終,他像一位智者,出現在高加林的每一個重要時期。當高加林民辦教師被下後,他開導高加林以後日子還長着。當高加林和巧珍確立愛情時,他看懂了這段美好的愛情,在夜晚的牛車上回憶自己的愛情來祝福這對甜蜜的戀人。當高加林飛離黃土地放棄巧珍時,他罵高加林是豆芽菜,根上沒了土。當他用他“浮得高,跌得重”的人生哲理無法説服高加林時,他只能一口一口地長送氣。高加林被打回原形,他對着失魂落魄的高加林説:“在黃土地上屈不了你的才,不要灰心,男子漢,不怕跌倒,就怕跌倒再不往起爬。”這讓高加林的眼中又出現了兩點火星。

高加林在思想糾結之後的選擇讓他經歷的太多,選擇後的結局讓我苦苦的思索,在這樣的人生岔路口上,我們做出抉擇的標準應該是什麼呢?怎樣的選擇才算是正確的呢?許多事情沒有對與錯之分,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選擇標準。但我堅信,每次選擇,決不能喪失基本的為人準則和道德束縛,既然做出選擇,便只顧風雨兼程。

人生沉浮,世事多變,沒有一個人的人生道路是一帆風順的。當站在現實與理想間的巨大差距面前,許多人往往會在這個岔道口一次次的感到矛盾、痛苦和無奈。是的,現實是不能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誰如果要離開現實,就等於要離開地球。一個人應該有理想,甚至應該有幻想,但千萬不能拋開現實生活,去盲目追求實際上還不能得到的東西。尤其是對於剛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輕人來説,這應該是一個很重要的認知。可是,社會也不能迴避自己的責任。我們應該真正廓清生活中無數不合理的東西,讓陽光照亮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使那些正徘徊在生活十字路口的年輕人走向正軌,實現人生的遠大理想。

柳青説: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你的一段時期,也可以影響你的一生。所以在人生的岔道口上,我們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理性地去選擇前行的道路。正如作品中所説:生活總是這樣,不能叫人處處都滿意,但是我們還要熱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愛的東西很多,不要因為一方面不滿意就灰心。我們無法掌握上帝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人生就應該這樣。讓我們慢慢地去走,去體驗,去明白人生的酸甜苦辣,去品嚐那別樣的滋味。等到有一天,我們老了,回首往事時能欣然一笑。這樣不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