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讀《哈姆雷特》有感(彙總10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57W

説明:讀《哈姆雷特》有感共含10篇,由本站的會員投稿推薦,小編希望以下多篇範文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讀《哈姆雷特》有感(彙總10篇)

第1篇:讀《哈姆雷特》有感

下面由本站的作者為你提供讀《哈姆雷特》有感的寫法

《哈姆萊特》是莎士比亞的代表作,創作於1601年,是四大悲劇之首,集中體現了莎士比亞的思想特點和創作成就,被譽為莎翁戲劇王冠上最璀璨的一顆鑽石,它是莎士比亞的驕傲。

《哈姆萊特》主要寫丹麥王子哈姆萊特為父王復仇的經過。後來用“哈姆萊特”來比喻那些遇事猶豫不決,顧慮重重的人。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就概括了他的複雜性。

莎士比亞在劇中説:“這是一個顛倒的時代”。不錯,彼時丹麥國的狀況是:婚禮緊接着葬禮;敵軍壓境,宮中卻仍在縱慾狂歡;朝廷裏眾大臣爾虞我詐,互相傾軋;社會上民眾羣情激奮。這就是我們的主人公哈姆萊特生活的時代與環境,這一切造就了他的性格與一系列看似怪異的行為。

在我看來,哈姆雷特整個人都籠罩着悲觀主義色彩。在哈姆雷特的理想幻滅後的眼中,人類本體是醜惡的,他對人的這種認識帶有偏激。所以,既然人在本體意義上是惡的,那還值得鬥爭嗎?人活着還有意義嗎?

這種種的考慮,無不造成他復仇行動上的猶豫延宕。正如他自己所説的,“重重的顧慮是我們全變成了懦夫,決心赤熱的光彩,被審慎的思維蓋上了一層灰色,偉大的事業在這一種考慮之下,也會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動的意義。”

其實很多時候,對於未知的事情,我們總是抱着保留的態度,對於未知的領域,我們總是猶豫不前。因此對來之不易的機會,我們就這樣白白地放棄了。或者有些時候,碰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如奸王克勞狄斯所説,“因為旁人弄舌插足、老天節外生枝,這些都會消磨延宕想做的願望和行動;該做的事情一經耽擱就像那聲聲感慨,越是長吁短歎越會銷蝕人的精力和志氣。”所以,想做的,想到了就該做!

第2篇:讀《哈姆雷特》有感

讀《哈姆雷特》有感怎麼寫?以下是我們給你的範文格式參考。

以前,常聽人説《哈姆雷特》是一部優秀的作品。我沒有親見,自然也無從説起。如今,我讀了一遍,心中頗有一番感慨。伴隨着淡淡的悲傷,哈姆雷特本性之善、意志之堅、復仇的願望之切等特點,無不在我的腦海中浮現。我覺得,哈姆雷特是一個真正的英雄,他的靈魂也因他的英雄舉動走得遠於他人。

最初,哈姆雷特是天真的、單純的,也是幸福的,他對未來充滿美好的希望。後來,父親的暴死、母親的改嫁,讓他覺得一切都天翻地覆了,於是,他失望、孤寂,又開始憂鬱了,他無目的地活着。

恰在此時,鬼魂告訴了他真相,於是,哈姆雷特憤怒了,他也開始覺悟了,他要報仇。

哈姆雷特憑着自己的智慧,驗證了事情的真實性之後,他開始平靜下來,他沉思着,自己是否應該擔起重任。那時,他的靈魂卻沒有停下來等待,仍在前進。最終,哈姆雷特做出了決斷,他放棄了安逸的生活,放棄了自己的愛情,放棄了……只是他卻沒有料到克勞狄斯的陰謀,不過,他畢竟在臨死前也給了敵人致命的一擊。他雖然沒有完成自己的使命,他卻為實現自己的理想鋪平了道路。此時,哈姆雷特的靈魂走得更遠了,直到消失在那條通往天堂的大道上,好一個走遠的靈魂!

哈姆雷特是英雄,他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人性和情愛。正因為如此,他能對母親發出心底的憤怒,面對奧菲利婭的死,他悲痛欲絕,而當他面對自己的仇人、國家的仇人時,善良的本性又使他猶豫不決、遲遲不願行動。如今讀來,我仍能感受到他當時內心的矛盾和痛苦的掙扎。什麼才是英雄?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英雄。

莎翁的過人之處,在於他擺脱了古人將英雄神化的寫法,他寫活了哈姆雷特。這個人物感動了讀者,讓人覺得,彷彿真有這樣的一個人站在我們的面前。讀罷此劇,我的心裏再也不能平靜了,胸中掀起的激情使我發出了來自內心的感歎:哈姆雷特,我為你喝彩。

第3篇:讀《哈姆雷特》有感

給大家帶來讀《哈姆雷特》有感範文,供大家參考!

我是很少看戲劇的,因為我覺得戲劇已十分過時了。閒時翻看了莎翁的戲劇《哈姆萊特》,大腦中關於戲劇的空白被人性的光輝充滿,這光輝也曾照亮過一個時代。

哈姆萊特是個悲劇人物,他是個不折不扣的“人”。他勇敢善良卻又優柔寡斷,但他終究是個英雄,是英雄總值得頌揚。一直以來,人們只要提到莎士比亞,總會想起他筆下的英雄哈姆萊特。但莎翁卻將所有同情都交給了女配角奧菲利婭,她的命運根本不被她自己掌握,而是交給無情的虛無。沒有同情心的神不是神,而事實是神沒有同情心,用數學的思想來説兩者之間便是一空集,也就是我所説的虛無了。奧菲利婭的悲劇性在於揭示了人的脆弱。帕斯卡説過:人是一株有思想的蘆葦。人生易逝,我們怎能不好好珍惜,因為偶然的災難會輕易地將它奪去。人性的光輝和人的脆弱成就了美德和智慧,面對這樣的“人”,我們應該認真書寫。

“人類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傑作”,這是哈姆萊特的呼喊,是莎翁豎起的人文大旗,是民主寫給專制和神權的檄文,預示着一個時代的來臨。讓我們重新審視這個字——“人”,當我們用歪歪斜斜的筆跡留下這個“人”字時,卻不知道它的來之不易。那個年代,那個被神主宰的年代,為了真理,“人”被譜寫成《神曲》,“人”被畫成具有笑穿千年魔力的微笑,“人”被“神”在火刑柱下煎熬。但這個“人”終於被前赴後繼的戰士舉起,被但丁謳歌,被達·芬奇畫出,被哥白尼堅持,被布魯諾堅信,被米開朗基羅雕刻,被伽利略發現,被莎士比亞化作筆下的一個個鮮活的形象,被更多的沒有留下姓名的學者傳播。面對這樣來之不易的“人”,我們怎能隨便寫下?

今生今世,我已在空白的紙上描下了一個“人”的框架。墨已研好,就只差揮動大毫,筆走龍蛇,造就一個威武的撇和一個雄壯的捺。

第4篇:讀《哈姆雷特》有感

本站編輯推薦:讀《哈姆雷特》有感的寫法,請參考本頁面的所有內容,也可以通過搜索找到更多相關內容。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在莎士比亞的創作中,哈姆雷特佔有重要位置。劇本取材於丹麥的歷史傳説,莎士比亞把人文主義思想注入到古老的故事中去,成功地把它改寫成了一部深刻反映時代風貌的社會悲劇。

“哪一個人能夠裝載得下這樣沉重的悲傷?哪一個人的哀惕的詞句可以使天上的流星驚疑止步7那是我丹麥王子哈姆雷特。”讀完莎士比亞的《哈姆雷持》,一段世紀交替所上演的歷史悲劇,一幕幕又浮現於腦海。哈姆雷持憂鬱的背影,哀怨的眼神,近乎歇斯底里的痛苦唱響了一段經典的歷史讚歌。 《哈姆雷特》一劇共分五幕。講述的是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國威登堡大學求學,卻通遇父親暴死,母親改嫁。後來他見到了先王的魂靈,才知道叔父克勞狄斯是罪魁禍首。哈姆雷特決心為父報仇,他設計裝瘋來試探敵人,接着以演戲的機會證實了對方的罪行。為了報仇,他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心愛的女孩因為父親被他錯殺而發瘋溺水而死,母親為了救他喝下了毒酒,而他自己也因為中了叔父的毒劍,終於倒下了。

別林斯基説:“德國人把悲劇叫做悲慘演出——而悲劇也實在是一場悲慘演出,它是以心靈的珍貴希望的破滅以及整個幸福生活的喪失作為收場。”《哈姆雷特》一劇有鮮血,也有b首;有暴力,也有狡詐;有虛偽,也有用水。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人文主義思想中典型的理想主義形象。他受過高等教育,有知識有文化相信科學,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見,不會輕易被謊言所欺騙。他對朋友霍拉旭忠膽赤誠,對心愛的姑娘奧菲利姬一往情深。 哈姆雷持説:“人世間的一切在我看來是多麼可厭、陳腐、乏味而無聊。”開篇不久,哈姆雷特遭受到家庭的變故,他的眼中彷彿已經沒有了鮮花和微笑。虛偽、狡詐令他厭惡,也令他痛恨。第‘幕中,莎士比亞就為緊接着將會出現的戲劇矛盾埋下伏筆,一份隱藏着的矛盾衝突不久將浮於水面。只不過一開始作者巧妙地借用了主人公的內心獨白點明瞭潛伏着的危機。 莎土比亞在《哈姆雷特》中設計的主線是哈姆雷特的復仇計劃,其中,哈姆雷持與叔父間的矛盾成為整部戲劇的矛盾衝突。隨着真相—’步步被拆穿,人物之間的矛盾衝突也越來越激烈。最後一幕,哈姆雷特與叔父展開了較量,那是一場生勾死的戰爭。場面雖不大,印關係着國家的命運。作者以設計此情節,將戲劇衝突推向高潮。所有的恩怨情仇,所有的矛盾都聚焦在這一場比武之中。兩把劍也不再是普通的工具,它上面融匯了所有的憤怒和仇恨。最終正義戰勝了邪惡。哈姆雷特以犧牲性命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他是人們心中的英雄,也是莎土比亞心中的英雄。但這個英雄形象並不完美,他雖然勇敢,愛好和平,聲張正義,但他猶豫而憂鬱,在強大的對於面前是那麼的孤獨寂寞和無助。歌德説哈姆雷特不是英雄,卻要完成英雄的業績。他的世界觀是矛盾的,濃厚的悲觀情緒以宿命論思想阻礙他起來鬥爭。在無數次仿惶和猶豫中,他終於用創刺向了敵人,與敵人同歸於盡。這是一場悲壯的演出,莎士比亞將這場悲劇上升到人性的角度,正應證了人文主義祟尚人性,資產階級等新興力量敢於同一切愚昧、腐朽而邪惡的勢力做鬥爭。這彷彿象徵了資產階級勢力在成長中不斷壯大,但比起舊勢力,它又猶豫動搖而不夠堅定,仍要軟弱得多。但作者始終相信資產階級的力量最終是會戰勝—切的。

第5篇:讀《哈姆雷特》有感

本文是本站的網友推薦,並由本站編輯整理的讀《哈姆雷特》有感範文精選,僅供參考。

《哈姆雷特》,印象不深刻。後來看了電影,不知為何只對美麗的奧菲利亞感興趣。她有一頭金色的長髮,從鬢角兩側向上分別攪成兩個麻花辮,垂在耳後,她長的美如天仙,有着一張最純潔的臉,和最燦爛善良的笑容。在之後的很多年裏,年輕的逃跑一直都是把長長的頭髮,在耳側攪成兩個麻花辮。

再後來,看了一幅油畫,奧菲利亞落水時,她巨大的裙裾和着鮮花野草樹枝託着她,像小船一樣悠悠的飄向遠方,飄向再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可愛的奧菲利亞,還張着她美麗的小嘴,幽幽,幽幽的唱着歌,從容,從容的赴天國。

那印象太深了,至今鮮明歷歷。甚至痴想,如果一生中,有值得像奧菲利亞那樣牽掛的人,讓自己牽掛,讓自己在乎,他也一樣牽掛在乎自己,哪怕自己垂垂老也,也不會擔心紅顏消失,即便走盡紅塵之路,也會如美麗的奧菲利亞一樣,從容赴天國。奧菲利亞,給了我那麼多美麗的聯想,因為她的美麗和純情。奧菲利亞甚至讓我覺得死也是可以如此美麗動人的。

不久前又看了一遍《哈姆雷特》,對人物有了一些新的認識。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奧菲利亞只能如一條自生自滅的小船,能讓她從容美麗的香消玉損,已經是作者的仁慈了。在那樣的時代,在那個特定的典型的環境裏。

奧菲利亞的命運只能維繫在王子身上!王子愛她,至少曾經愛過。她也確信王子愛她。連她的哥哥、父親都看得出來。可是,王子揹負着替父報仇,為母雪恥,為國除害的大任!這些都比對一個女人的愛情來的重要!他在復仇的火海中掙扎,他在叔叔一次又一次的構陷中抗爭,他在對母親的失望中奮鬥,他在對周圍人的圍追堵截中,像個獵豹一樣左躲右閃,伺機反攻,這一切,讓他沒有時間再去關心愛情,關心一個愛着她的女人。

這個女人甚至成了試探他的籌碼,這個單純的姑娘被人利用了來試探自己的愛人,她自己都不知道,因為利用她的正是自己的父親,而父親是受新國王的指使。不得已中,王子殺掉了偷聽的老臣——他心愛的姑娘的父親,王子因此被堂而皇之的遣送出境。可想而知,奧菲利亞,這個孤苦無依的姑娘,在父親被情人殺死、情人不在身邊,哥哥在外流浪的情況下,瘋了。

她把一些小花插在王子坐過的椅子上,嘴巴里唸唸有詞:“這是給您的茴香和漏斗花,這是給您的芸香。這兒還留着一些給我自己,遇到禮拜天,我們不妨叫它慈悲草。啊!您可以把您的芸香插戴的別緻一點。這兒是一支雛菊,我想要給你幾朵紫羅蘭,可是我父親一死,他們全都謝了。”

作為大臣的女兒,她必須謹言慎行,就在不久前,哥哥還要她跟王子保持距離,她這樣做了,因為她是個乖女孩。父親讓她試探王子是否真的'瘋了,她也做了,因為她是個乖女兒。現在,她可以説自己心裏想説的話,做自己想做的事,愛自己想愛的人。她可以照自己的方式給自己所愛的人採花,跟他對話,在王宮裏出出進進。甚至,按自己的意願,去編織花環,爬到高高的樹枝上,唱歌遠望,那結果是,樹枝斷了,連同她一起,順水漂流、順水漂流,帶着這個美麗的姑娘回到了天國。

沒有她的世界裏,男人們的血腥的角鬥,更加肆無忌憚!

第6篇:讀《哈姆雷特》有感

關於讀《哈姆雷特》有感的寫法,可以參考本頁面的所有內容。

有一位王子,本來過着十分幸福美滿的生活,災難突然降臨,上天將他逼上了一條復仇之路,他就是丹麥的王子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着名劇作家莎士比亞的代表作之一,這次讀完之後,頗有感觸。

《哈姆雷特》講述了一個丹麥王子十分悲慘的復仇故事。哈姆雷特是丹麥的王子,他的父親是丹麥的國王。不幸的是,他的父親被他的叔父毒死了,奪走了王位。不久後,他的母親也背叛了他的父親,嫁給了他的叔父。一下子,哈姆雷特身邊所有的人,包括他的母親,同學,朋友。甚至他的愛人歐菲莉亞都差點成為了他叔父對付他的工具。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哈姆雷特毅然選擇了復仇這條艱辛的道路。

這雖然只是一個故事,但卻折射出一個最現實的社會現象。雖然説,現在已經是現代社會,不再是以前的那種封建社會了,總是發生着這種帝位之爭。可是,我們又有誰能否認,現在就沒有這種“戰爭”呢?

我想,答案也許是沒有吧!只是,昔日的“帝位”變成了今日的“帝位”,金錢,權利罷了!現在這個社會已經物質化,還有什麼真情可言呢?存在的只有利益。每個人都在想方設法地去贏取自己的利益,即使是朋友之間,親人之間。現在,人與人的心相隔太遠了,人之間的情感也被沖淡了,被利益沖淡了。親情還是利益,我想現在的人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吧!

我曾在電視上看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老人,辛辛苦苦工作了一生,賺下了較為豐厚的家業。在他七十歲的時候,拿出了自己的積蓄為兒子買了一套房子!但他的女兒見此就不肯了,她説:“同樣是子女,為什麼我就沒份?我也要得一半……”為此,兩兄妹不停地爭執,甚至還鬧上了法庭,老人見了十分傷心,被自己的女兒給活活地氣死了!大家也許還不知道,他的女兒亦是十分的富有,不但已經有了一套很大的房子,還買了一部幾十萬的小車。可是,她就是要爭得那點利益,結果將自己的父親給活活地氣死了!

也許,這就是生命之悲吧!現在,人們的心靈都被這利益的灰塵給矇蔽了。人們只是看到了眼前的這點蠅頭小利,而忽略了真正珍貴的親情,友情!

不要再讓這樣的生命悲劇發生了!

第7篇:讀《哈姆雷特》有感

網友原創投稿分享讀《哈姆雷特》有感範文,希望你能喜歡!

這是一部關於倫理的衝突,關於人生的矛盾,關於命運,關於死亡的戲劇。每個人都註定了自己的,只屬於自己的死亡方式。

先王死了。因為自己的兄弟覬覦自己的權利和地位。身居高位的人有哪個不為自己的地位擔憂呢,然而這個王還是因此丟掉了性命,或許他太信任他身邊的人,或許他太自信,不屑於別人的暗度陳倉,卻終於在這份自負或者真誠中失掉了生命。但是他的靈魂不死,因了這份冤屈回來不斷的想告訴活在世上的人真相。而有些真相是要掩藏起來了,暴露於光天化日之下就會招致更多人的喪命。

波隆尼爾死了。因為躲在王后的帷幕後面,被誤以為是現在的國王而慘成為一隻替罪羊。他對自己的王盡忠,深陷於權勢的爭奪漩渦中不可自拔,但也不想自己的女兒捲入這片混亂的戰鬥裏。他是愛自己的孩子的,也有責任有義務去面對宮中的糾紛,他的死成了一種必然中的偶然,在這樣的生活中總是有人要死的,如果不是波隆尼爾,也還會有其他人,讓我想起了一句話“伴君如伴虎”,雖能享受到榮華富貴,但是生命卻都從屬於他人。

奧菲利亞死了。因為在親情和愛情中不能尋求永久的解脱。她是愛哈姆雷特的,但是她愛的那個人除了因為得知了事件的真相而導致瘋癲咒罵自己,還是自己的殺父仇人。儘管她可以容忍這無理的咒罵,也不能逃避世人的眼光,她沒有資格和自己的仇人結為連理。這個女子,將生命中的順從本性發揮到了極致,是一種依從性人格吧,導致失去了自我。很難説她愛上哈姆雷特是不是因為他告訴她他愛上她了,只是見到了她聽從父命和王的願望而遠離了她愛的人,還要讓這個清醒的有些瘋癲的人對自己的軟弱指責批判,只有死才是她永久的解脱吧。

王后死了。因為誤飲了本準備給哈姆雷特的毒藥。很多人説這個女子攀依富貴,是一個風塵女子,在先王的屍骨未寒之時就下嫁了先王的弟弟,這是有違道德倫理的。可是在一個女性觀照的角度上看,王后不下嫁這個王又會導致何種災禍呢?很顯然,她會失掉現在的富足和奢靡,會失掉自己的地位,甚至會失掉自己的生命,而這些,雖是物質而浮華,卻已經是這個女人的全部,她不能失去自己生命的意義。選擇委屈求全也沒有什麼不對。最終她的死不是皆大歡喜,而是對現在的王的信任和對兒子的愛與關注,一個傻女人怎麼會知道自己的現任丈夫要殺害自己的兒子呢。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同理,可恨之人必有不為人知的可憐。

國王死了。死於他自己設計的毒劍和毒酒。哈姆雷特曾經沒有下了去手殺了他,因為所謂的或者俄狄浦斯情節或者自己的影射,而今天,當他看到那麼多無辜的人死在這件事情上面時,終於下定決心給這個老傢伙一個了斷。這樣好了,世界都清淨了,沒有了對權利的追逐,沒有了對身邊的人的敵視與暗算,沒有了一切與生命本真無關的事情。他是否是罪有應得我也説不清楚,我想或許他也是一個可憐之人。因為人生來就是不平等的,他的哥哥當了國王而他只有看着的份兒,終於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我暫且稱之為夢想,當他夢想實現的時候他去用心保護自己的夢想,卻終於死在了夢想上,並且得到了所有人的唾棄和辱罵。

哈姆雷特也死了。他自己選擇了毒酒,再也不願意去承擔更多了,包括那沾滿親人鮮血的王冠。他了結了這些有悖於道德的事情,他愛他的父親和母親,看着他們曾經的幸福也會希望自己總有一天和奧菲利亞也會那樣,可是終於事態變了,看到了他深愛的母親成了一個近乎風塵女子的皇后,他覺得可恥,覺得對世界上美好的愛情產生了動搖的信念。他迷失了,找不到方向,像一個受傷的小獸,沒等舔舐乾淨自己的傷口滲出的血,就被那疼痛逼得橫衝直撞,直到沒有了力氣癱軟下來。他是英雄,為自己的父親報了仇;他也是罪人,因為殺害了無辜的人;他也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所以選擇去做一個清醒的靈魂,看着世界上發生的事情。

這個戲劇中有一段非常經典的關於死亡的台詞:

生存或毀滅,這是個必答之問題:是否應默默的忍受坎苛命運之無情打擊,還是應與深如大海之無涯苦難奮然為敵,並將其克服。此二抉擇,就竟是哪個較崇高?

哈姆雷特選擇了死,“死即睡眠,,它不過如此!倘若一眠能了結心靈之苦楚與肉體之百患,那麼,此結局是可盼的!”死並不是可怕的,而是一種歸宿,一種最安全最適宜安撫靈魂的方式。只可惜,在死的時候也不是徹底清淨的。沒有人能告訴我們死了之後是什麼樣子,不知道死去以後是否真的有夢,而那夢又將是美好的還是殘酷的。

在這麼多的人死去的時候,人們被這死震撼着,或許這才是悲劇的魅力,無可逃遁的命運悲劇。

那些死去的人,從樓上跳下來的,是否和《頤和園》裏李緹一樣,坐在頂樓的邊緣,然後仰面就躺下去,跌落到樓底,了盡她的生命。他們不想再生活下去的理由又是什麼呢?無力承擔生活的打擊麼?可是生活又強加給他們了什麼呢?我不明白,始終覺得是他們自己把自己的生命選擇成了悲劇的,死亡無可逃遁,卻也並不是不能迴避的。那些叫着“活不下去”的孩子們,其實是最堅強的人們,説着不能活了,也只是表達一種絕望和不滿罷了,心裏面並沒有想到那麼嚴重的地步,他們堅定的扛起了應該扛起的東西,無所畏懼。當然有些人在別人的葬禮上哭泣,無動於衷,是對自己的命運也一樣的態度麼?是否有恐懼存在呢?恐懼的什麼什麼呢?恐懼的是未知吧。

第8篇:讀《哈姆雷特》有感

本文系列之一讀《哈姆雷特》有感範文,你可能需要。

有人説一千個人讀《哈姆雷特》,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的看人方法是不一樣的。可是哈姆雷特是一個悲慘的人兒,這一點,卻是無庸置疑的。

這個王子復仇記的故事千百年來,傳誦不衰。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得知自己父王亡故的真正原因後,經過裝瘋、暗查、賽劍等一系列的行動之後,終於與那個殺了自己父親,娶了自己母親的叔父同歸於盡了。據説裏面很多情節都和《丹麥史實》中的一篇《阿姆列特》完全相符,原書中只記載了一些粗略的情節和蒼白的姓名,可在莎士比亞筆下的五幕悲劇卻變得如此動人,令人歎為觀止。

許多評論都説圍繞書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可以提出許多問題,例如哈姆雷特是真瘋還是假瘋?他在反覆謀劃之後,有不少機會,為什麼遲遲不動手,顯得猶豫不決?這些問題都不是單從劇情中就可以找到答案的。

天生哈姆雷特就是一個很自負的人,他從"時代脱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扳正過來"的豪言壯語,一直到"活着還是死去?這是一個問題"的絕望歎息,充分顯示了哈姆雷特的性格與環境之間劇烈的矛盾。用歌德的説法:這是一株橡樹給栽在一個只應開放嬌紅嫩綠的昂貴花瓶裏。純潔高尚,纖弱又明達的哈姆雷特就是這隻"花瓶",那與他行為能力不相稱卻又不可推卸的重任就是那株"橡樹"。一旦"橡樹"在"花瓶"裏生了根,發了芽,花瓶就註定要粉身碎骨,就如哈姆雷特註定無法成為真正的英雄。這正如古希臘人所説的命運,而哈姆雷特就是這命運追逐的犧牲品。他被命運捉弄,害死可憐的情人奧菲利婭。在他復仇的一系列過程中,情人的哥哥雷歐提斯,自己的母親可憐的王后等多人因其喪命,最後,他也與他那奸邪惡毒,篡奪皇位的叔叔同歸於盡。可是,他悲慘的命運並不是他自己造成的,但是他卻選擇了去走這條復仇之路。人的脆弱和環境的殘暴在哈姆雷特身上是如此的相反又相成。有人説,哈姆雷特並不是一個過時的人,而是我們自己。也就是説,如果一個人為別人的災難而憂鬱;想得很多但是做的不多;深感宇宙無垠而個人空間狹小;最後願奮不顧身,孤注一擲,那麼這個人就越接近書中乃至莎士比亞心目中完美的哈姆雷特。

這棵橡樹終究是要張大,就如哈姆雷特復仇的慾望不斷漲大,他把這他承擔不起的,幾乎連渺茫的希望都沒有的責任裝進了自己的胸膛,沒有任何人可以相信,一切全憑自己,他計劃計劃再計劃,讓這棵橡樹貪婪的啃蝕着他自己,到這棵橡樹的根鬚膨脹開來的時候,他,哈姆雷特,這個十足的美麗脆弱的花瓶就隨之碎落了。

其實,仔細想來,每個人都是在同命運捉迷藏,但是很少有人能夠逃脱。我們都在一條單行道上,有人躊躇,有人欣喜,有人踱步,有人奔跑。有人太早勾勒了生命的線條,有人太早看出了命運的玄機,所以,當生命的時針飛速向前的時候,他們無所期待;有人太晚覺悟冥冥中的安排,有人太晚瞭解生活的殘酷,所以,當該來的終於來了的時候,他們無處可逃。不知不覺,有人已經陷入了愛不釋手的遊戲,這一路他們都無法自拔,只能在命運的安排下苟延殘喘的活着,為了那所謂的人生目標活着。但當"任務"完成時,他們的世界就好像突然間被抽掉了所有生存的價值。所以,也許這樣同歸於盡的結局,對哈姆雷特來説,是最好的結局,也是他最大的解脱。

人生苦短?我覺得這要看你怎麼去活,怎麼去面對。因為一些小事,去抱怨生活,浪費時間去悲傷,那是傻子,對,傻子才悲傷!所以,既然活着,就要好好地活着!不要再無為地去浪費生命,要學會享受生命給你帶來的一切,這些都是奇蹟。

郎費羅説:學會生活,學會勞作。對,不要讓人生變得苦短,即使是一條單行道,也要一步一步好好地走下去,活出個樣子,哪怕是橡樹栽在花瓶裏,哪怕是註定的悲劇,也要活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生命就是這樣,人生就是這樣,也許一切都是註定,錯過了就不能回頭,但要相信自己的選擇,選擇了就去做,堅持到底,永不向命運妥協。

借用一句歌詞,那就是“春眠不覺曉,庸人偏自擾,走破單行道,花落知多少。”

第9篇:讀《哈姆雷特》有感

讀《哈姆雷特》有感範文集錦之一,但願能對你帶來幫助。

生存還是死亡?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莎士比亞。

今天是臘月農曆29。非常開心,終於可以睡到自然醒,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可以心無旁騖地起來看書、寫文章,然後去跑步健身,為迎接20xx年養精蓄鋭、蓄勢待發。

美國最偉大律師之一艾倫。德肖維茨、李。貝利共同推薦要想成為優秀的律師,必須熟讀、精度、背讀莎士比亞的作品,因為他的文字表達言簡意賅且非常優美、抒情性強,而法律不外乎理、理不外乎情。我一定會把莎士比亞作品全集一本本精讀,不要低估一顆渴望優秀的心,會激勵一個人艱苦卓絕持續地付出努力。

哈姆雷特的故事基本內容:哈姆雷特是丹麥王子,其父親是丹麥的老國王,但被哈姆雷特的叔叔所毒死,其王位也被其篡奪,其母親也被其叔叔霸佔。哈姆雷特的叔叔為了以絕後患,將哈姆雷特予以流放英國。

在此期間,其叔叔指派哈姆雷特最喜歡女孩的父親監視哈姆雷特,結果被哈姆雷特意外所殺死。女孩的得知情況以後精神錯亂,自殺而死。女孩的哥哥欲替其父親報仇,在哈姆雷特的叔叔蠱惑之下,與哈姆雷特進行生死決鬥。為了共同置哈姆雷特於死地,女孩的哥哥在劍上抹毒,哈姆雷特的叔叔在酒裏下毒,這樣如果哈姆雷特一失敗被劍碰到就會死亡,如果勝利而喝下毒酒也會中毒而死。結果,哈姆雷特的母親喝下毒酒而死,女孩的哥哥反被劍所傷而死,哈姆雷特的叔叔被哈姆雷特所殺死,而哈姆雷特自己也死亡了。

這本書敍述的故事直白、樸實,但這種樸實就像潤物細無聲般那樣深入心扉。誠如莎士比亞所提倡的:越是自然的,越能打動人心。這本書通過黑格爾、康德所倡導同態復仇:以牙還牙、以血還血的方式,深刻揭露貴族階級那種赤裸裸的權力鬥爭,這種最原始的本能衝動,同樣淋漓盡致展現在貴族階級的身上,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如果説聖經造就了英國,那麼英國造就了莎士比亞。英國當時是世界最大的霸權國家,其經濟、軍事、文化等都是第一強國。但之所以其工業文明如此強盛,是因為英國有無數的莎士比亞、狄更斯、邊沁、雪萊等大文豪,是他們用悲天憫人的胸懷關注底層人物,用靈魂在寫書,每一個文字就像跳動的生命。他們對最強大的英國,仍赤裸裸予以批評、反思其管理制度,以尋找最佳的治理方式。與此同時,他們的書也激勵許許多多的英國人敢於與命運抗爭,激發他們無限的想像力,激起他們開拓進取的決心。

現在,我們整個社會非常浮躁,影視作品基本上充斥着小鮮肉、偽娘等垃圾作品,因為只有垃圾作品最好像循規蹈矩、最沒有違反任何規定、最能討上所好,一葉知秋,影視領域也是整個社會的縮影。中華民族要想真正復興,首先必須從文化上覆興,鼓勵大家可以天馬行空、毫無顧慮地創造出經典作品,為各行各業的發展提供永不枯竭的思想智力支持。而古今中外任何一部經典作品,一定都是鍼砭時弊、反映疾苦的,如果沒有思想及表達自由,如果沒有包容的土壤絕對產生不出經典作品。回首歷史,我們先人留給我們璀璨的中華文化,春秋戰國有百家學説,秦漢有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清朝小説;如今,我們不能只能留給後人各種"口號"、"語錄",文化不能在我們這個朝代斷流,所有的東西都會過往雲煙,唯有文化是源源不斷的,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一直屹立不倒最根本的原因。

愛比恨更有力量———王長清。

第10篇:讀《哈姆雷特》有感

如果這篇讀《哈姆雷特》有感範文能幫到你,請支持本站,我們會更加努力!

裝瘋賣傻是哈姆雷特實施他復仇計劃的第一步。第一遍閲讀這部作品時,總覺得除了借發瘋之態説出揭露謀殺真相、諷刺陰謀者的隱喻的怨恨且意味深長的語言外,沒有太多的意義。再讀時才有些理解:面對新王對自己威脅王位的隱隱存在的恐懼,只有裝瘋才能使謀殺者放鬆警惕,也才能為自己的復仇創造機會。

而新王對王子的疑心也在不斷加劇,派出了年輕的臣僚前去窺伺王子的內心,為伶人們出現提供了合理的解釋。伶人戲劇的表演本是為安撫“業已瘋狂”的哈姆雷特,但反被哈姆雷特利用,以窺伺新王的內心來驗證鬼魂所講述的謀殺真實與否。在戲劇開演之前,哈姆雷特的心靈受到了第一次刺激,“這一個伶人……一定會讓眼淚淹沒了舞台……使所有的耳目迷亂它們的功能。可是我……忘記了殺父的大仇……我是一個懦夫嗎……”對伶人的表演贏得全場觀眾的響應,對比自己承受殺父之仇卻報仇無門的淒涼現實,哈姆雷特陷入了自責的痛苦之中。

戲劇開場了,演出的內容是王的弟弟趁王午休時將其殺害並霸佔了王位和王后,影射的正是新王克勞狄斯的惡行。新王看戲時的種種反應徹底證實了鬼魂的話,也堅定了王子復仇的心。

而新王在對王位被奪威脅的恐懼導致的憤怒下,決心徹底剷除哈姆雷特,下令將其送往英國,同時通知身為臣屬的英國誅殺哈姆雷特。但在下令之後,緊接着就出現了新王懺悔的一幕,“我的罪惡的戾氣已經上達於天,我的靈魂上負着一個元始以來最初的詛咒,殺害兄弟的暴行!……我的更堅定的罪惡擊敗了我的堅強的意願……但願一切都轉禍為福!”新王認識到自己的罪行,為此感到懺悔,但罪行已經犯下,自身又無法戰勝貪慾,只能微弱無力的祈禱“一切轉禍為福”。

這一幕恰巧被哈姆雷特撞見,立即激發了王子復仇的慾望,但轉念一想,“要是我在這種時候結果了他的性命,那麼天國的路是為他開放着的……等待一個更慘酷的機會吧……”

本站的小編希望你能喜歡以上10篇讀《哈姆雷特》有感範文,你還可以點擊這裏查找更多讀《哈姆雷特》有感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