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世界是平的》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8.75K

《世界是平的》讀後感【精品多篇】

《世界是平的》讀後感 篇一

剛剛讀完《世界是平的》這本書,書中的核心內容就是世界在變化,這樣的變化會有什麼影響,我們應該怎樣面對變化。

全球化是一個現代社會才出現的話題,無論是國家推動、企業推動還是個人推動,無論是技術保障還是人們的意願驅使,總之,這是一個趨勢。

但是,把眼光放長遠一點就會發現,世界其實一直都在變化啊,儘管曾有過波折和反覆,可是全球化的進程從有人類開始就沒有停止過,這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從未停止變化,為什麼我們現在要這樣在意變化呢?

也許你會説,這世界變化的速度從未像現在這樣快。請想一想,以前的社會也許變化沒有那麼快,但是以前的人們面對變化也沒有現在這樣強的接受能力。正因為之前的社會變化不快,人們才會固守傳統,拒絕變化。而今天的人們已經不會再那麼固執了。

我們要承認變化是一直存在的,我們不必擔心變化會破壞什麼所謂的傳統,因為今天的傳統也曾經是變化的產物,它們破壞了原有的傳統才佔據了現在的位置;而今天的新鮮事物,也終有一天會成為被淘汰的傳統。

我們要認清,那些所謂的面對變化應該怎麼做的道理,其實就是一些人類一直都要遵循的道理。比如書中寫到的“當世界變得平坦,並且你也感到這種壓力時,你應該挖掘自己的潛力迎接挑戰,而不是修建各種保護牆”。

中國有一句成語叫做“不破不立”,破舊立新的故事一直都在上演,只是人們更願意接受的是潛移默化的變化,總是懼怕那些顛覆性的變化。無論怎樣懼怕,面對變化的任何保護措施,永遠都只會有一個命運,就是被變化所摧毀。

今年是甲午年,僅這年份就足以讓人想起,中國在應對變化方面的教訓:開始是拒絕變化,後來是不得不開始逐漸地變化,可是這個時候,制度保護牆內外的兩個世界已經越來越不平衡了,最終不平衡的壓力用爆發的方式打破了曾經阻隔兩個世界的保護。

當你的保護被摧毀時,你就要承受兩個後果,一是在你自我麻痺的時候,你已經被世界落下很遠了;二是你精心構築保護措施的投入都打了水漂了。所以,如果你早就面對並積極適應變化的時候,起碼可以避免這兩種不必要的損失。

《世界是平的》讀後感 篇二

在寧波大學成教學院參加浙江省農村中國小骨幹教師領雁工程國中校長班培訓期間,我的身邊帶着一本書,這是我半年前從新華書店購得但一直沒認真讀的一本暢銷書。是美國《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托馬斯·弗裏德曼用了4年時間寫成的一本重點論述"全球化"的專著。現在,利用這段"閒靜似水"的日子,我看完了這本書,雖然我依然認為我並沒有讀懂這本書,但似懂非懂之間,它讓我思考了很多,收穫不小。

弗裏德曼在書裏用生動的故事、已有的術語和概念,描繪了全球化這種體系。他突出了"凌志汽車"和"橄欖樹"的衝突——全球化體系和文化、地理、傳統以及社會的古老力量之間的緊張狀態。他還詳盡地敍説了全球化在那些感覺到全球化殘酷性的人羣中所產生的強烈反作用。他清楚地説明了應該如何才能保證這一體系的平衡。他的觀點是:全球化不只是一種現象,也不只是一種短暫的趨勢。它是一種取代冷戰體系的國際體系。全球化是資本、技術和信息超越國界的結合,這種結合創造了一個單一的全球市場,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全球村。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總是把自己頭腦中已有的經濟全球化的理論或者認識調動出來與之進行一個廣泛的對比,確實感到經濟全球化洶湧而來,同時也深感自己知識的匱乏。

弗裏德曼不愧是記者身份,他用幾近煽情的手法和大膽的想象來解讀全球化,確實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有點象在看電影,也有點象在讀一篇扣人心絃的懸疑小説。但讀完之後,冷靜地做一分析,你就能讀到作者本身並不是經濟學家,因為他對經濟全球化的解釋比較大膽。

我對經濟全球化的理解來源於傳統的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就像我們大多數人瞭解費爾巴哈和黑格爾是從認識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開始的一樣,但這一點並不妨礙我對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的認同感。按照馬克思的理論,推動人類歷史向前發展的決定因素是生產力,生產力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科學技術,而我們平常眼見最多的東西--形形色色的經濟現象,社會現象,乃至文化現象和生活方式均來源於和決定於我們肉眼看不見摸不着的生產力和科學技術。所以從這一點來説,是人類的智慧,是科技造就了過去、今天和未來。在原始社會,一切愚昧和文明均產生和決定於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直到今天也是如此。儘管他的表現方式千差萬別或者説今非昔比,但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規律並沒有改變,經濟全球化同樣如此。以互聯網為核心的科學技術的發展使我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和時空感消失了。我們甚至能常常感到和布什或者是內賈德坐在同一條板凳上。這就是技術,把這個世界緊緊聯繫在了一起。

弗裏德曼指出,由於市場的全球化,特別是資本市場的全球化,使這個世界的經濟敏感得比流感來的還快,比禽流感的傳播還要迅猛。有點像"蝴蝶效應"。或者你仰天長歎一口氣,就引起了"卡特尼娜"颶風。你跺一跺腳,就引發了"東南亞海嘯"。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繫越來越千絲萬縷,越來越榮辱與共。由於資本市場的一體化,可能我們已經不能辨別世界5→←00強企業到底是哪個國家的。

弗裏德曼對環境問題表示了高度的關注,指出引起環境問題的原因經濟的不合理發展,但同時指出解決環境問題還是得靠科技,人類必須走一條科技進步與環境保護共同發展的道路。

因為並不從事於經濟領域,我是讀不太懂這本書的,但還是收穫了緊迫感。深感國家要強大,要走出狹隘,走出在世界低端市場徘徊的囹圄,還是得靠人才。面對洶湧而來的全球化浪潮,無論是企業,還是政府,如果缺乏全球戰略型的人才,無疑是個巨大的硬傷。企業缺乏全球化視野的人才,就難以在經濟發展浪潮中浮沉,國家缺乏全球視野的人才,就難以在世界範圍內把握自己的命運。此時此刻,我更深秋的感受到,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的工作對於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振興具有着怎樣的意義,我們今天的工作就是明天國家的實力。

當前,中國正在走一條科技興國的科學發展之路,這是適應經濟全球化的不二選擇。中國也正經歷着一場巨大的教育變革。在培訓的這段日子裏,我們聽了很多講座,有教育領域的,也有經濟範疇的,有管理經驗的,更有教育思想的,我們的教育該何去何從,哪些是我們必須繼承的,哪些又是我們必須變革的,經濟已經是全球化了,教育作為意識形態的東西,也會全球化或者已經全球化了嗎?教育的全球化和經濟的全球化又什麼區別嗎?具體到我們每一所學校,具體到我們教育工作中的每一個環節,我們該以怎樣的時代眼光和國際眼光去審視?我們培養的學生能參與二十年後的國際競爭嗎?當然,我無法對這樣的大問題做出回答,但我們需要這樣的思考,這就是《世界是平的》這本書帶給我的啟發。

世界是平的讀後感 篇三

世界是平的讀後感

在一位長者的推薦下,我花了近一週多的時間認真看了《世界是平的》這本書。但是老實説,有些地方是囫圇吞棗,有些地方乾脆根本看不懂。但這並不妨礙我從這本書中獲得許多關於經濟全球化的認識。我敢説,如果讓我們去看一些經濟全球化的理論書籍,不是看不懂,肯定就是看不下去。這本書讓你在閲讀的樂趣中瞭解經濟全球化。

《世界是平的》這本書是當前暢銷全球的關於經濟全球化的書。作者托馬斯弗裏德曼,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在我看來,他是一個帶有濃厚國際記者背景的作家,這本書與其説是介紹經濟全球化的書,不如説是一本以經濟全球化為主題的長篇新聞通訊加狂想。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總是把自己頭腦中已有的經濟全球化的理論或者認識調動出來與之進行一個廣泛的對比,確實感到經濟全球化洶湧而來,同時也深感自己知識的匱乏,同一個時代生存在同一個地球上,我竟然在自己狹隘的小圈子裏生活了三十多年,實在是令人震驚和羞愧。

弗裏德曼不愧是記者身份,他用幾近煽情的手法和大膽的想象來解讀全球化,確實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有點象在看電影,也有點象在讀一篇扣人心絃的懸疑小説。但讀完之後,冷靜地做一分析,你就能讀到作者本身並不是經濟學家,因為他對經濟全球化的解釋過於隨意,有時為了生動就捨棄了真理,所以你不要太過於認真,需要去偽存真。

我對經濟全球化的理解來源於傳統的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就像我們大多數人瞭解費爾巴哈和黑格爾是從認識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開始的一樣,但這一點並不妨礙我對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的認同感。按照馬克思的理論,推動人類歷史向前發展的決定因素是生產力,生產力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科學技術,而我們平常眼見最多的東西--形形色色的經濟現象,社會現象,乃至文化現象和生活方式均來源於和決定於我們肉眼看不見摸不着的生產力和科學技術。所以從這一點來説,是人類的智慧,是科技造就了過去、今天和未來。在原始社會,一切愚昧和文明均產生和決定於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直到今天也是如此。儘管他的表現方式千差萬別或者説今非昔比,但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規律並沒有改變,經濟全球化同樣如此。以互聯網為核心的科學技術的發展使我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和時空感消失了。我們甚至能常常感到和布什或者是內賈德坐在同一條板凳上。這就是技術,把這個世界緊緊聯繫在了一起。

弗裏德曼指出,由於市場的全球化,特別是資本市場的全球化,使這個世界的經濟敏感得比流感來的還快,比禽流感的傳播還要迅猛。有點像“蝴蝶效應”。或者你仰天長歎一口氣,就引起了“卡特尼娜”颶風。你跺一跺腳,就引發了“東南亞海嘯”。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繫越來越千絲萬縷,越來越榮辱與共。由於資本市場的一體化,可能我們已經不能辨別世界500強企業到底是哪個國家的。

弗裏德曼對環境問題表示了高度的關注,指出引起環境問題的原因經濟的不合理發展,但同時指出解決環境問題還是得靠科技,人類必須走一條科技進步與環境保護共同發展的道路。

我是讀不太懂這本書的,但還是收穫了緊迫感。深感國家要強大,要走出狹隘,走出在世界低端市場徘徊的囹圄,還是得靠人才。面對洶湧而來的全球化浪潮,無論是企業,還是政府,如果缺乏全球戰略型的人才,無疑是個巨大的硬傷。企業缺乏全球化視野的人才,就難以在經濟發展浪潮中浮沉,國家缺乏全球視野的人才,就難以在世界範圍內把握自己的命運。此時此刻,我才深深理解了西方學者説的那句話:“中國需要諾貝爾獎獲得者,但更需要比爾蓋茨”。

當前,中國正在走一條科技興國的科學發展之路,這是適應經濟全球化的不二選擇。不僅中國需要科技興國,需要科學發展,任何國家都需如此,因為這是經濟全球化時代的遊戲規則。

《世界是平的》讀後感 篇四

寒假期間,我拜讀了美國作家托馬斯。弗裏德曼所著的《世界是平的》一書。説實在的,剛開始這本書吸引我眼球的只是書的題目。我急切想弄清楚的是作者為什麼認為“世界是平的”這個奇特觀點。隨着閲讀的繼續,我不僅找到了問題的答案,更被作者所描述的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全新格局所震撼,也更加深刻認識到自身現有知識與當前社會發展需求之間的差距。所以,閲讀《世界是平的》一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知識匱乏所導致的緊迫感。

《世界是平的》講述了經濟全球化的現狀及其給人們所帶來的影響。強調今天的全球經濟一體化讓人才的競爭和流動更加直接和快速,並且產生了贏者更贏、輸者愈輸的殘酷現實,直接衝擊了人們對價值觀的理解。很多人在這種環境下感受到的是前途未卜,憂慮隨時會失去工作,因此會對未來產生恐懼感。同時《世界是平的》又給我們以啟迪:應該從社會和歷史發展的角度去理解一個人;我們身上的一些不理智和虛榮行為的出現,大部分原因是由於我們的知識欠缺。

我們需要知道的是,當世界成為平的,在全球化的趨勢下變成一個大舞台,這種環境可以迫使我們每個人都參與到競爭中來。利用網絡的平台,一切都將變得沒有距離,這個事實既讓我感到一種莫名的興奮,同時為競爭的慘烈感到一絲恐懼。開放源代碼、外包、離岸經營、供應鏈和搜索技術等被描述成為剷平世界的10大動力,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印度、俄羅斯等國成為了世界變平的重要力量,並充分享受着平坦化帶來的偉大變革。正如作者所説,我們還在睡覺,工作已經外包出去了;當我們醒來時,郵箱裏已經會有我所需要的東西了,這便是時差帶給我們的好處。世界是平的,使得公司沒有了國界,跨國公司可以利用世界各地的資源優勢,將最合適的工作放到最合適的地方,由最合適的人去完成,實現企業最佳的優勢組合,最完美的人力資源配比。電子商務的發展消除了企業間的溝通障礙,使企業之間的聯絡變得更為通暢

現今的中國,隨着中國製造業生產率的提高,中國有大量的工人正在製造業中失去就業的機會,並且其數量要遠遠超過美國。同時,這種失業促進了中國服務業的發展,並且這一模式正是多年來發展中國家一直在遵循的。這樣的模式還要持續多久?恐怕無人能給出確切的答案。這也決定了中國今後的發展,非但是接受知識的國家,更要成為知識輸出的國家。因為如果沒有知識,我們雖然擁有無數的工廠,但所做的許多都是低附加值的工作,高端的利潤都被外國人賺走了。因此,中國必須要改變,自上而下,由內而外的改變,我們必須要從“中國製造”轉變為“中國設計”、“中國研發”,必須要擁有自主的知識產權,這才是中國強大、民族富強、百姓富裕的必由之路。

《世界是平的》讀後感 篇五

“地球是圓的”,這幾乎是每個受過教育的現代人都認為正確的定理,但是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托馬斯·弗裏德曼的著作《世界是平的》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向世人描繪了一個信息技術高度發達帶來的短距離微型世界。本書主要以信息革命給世界帶來的變化為主線,圍繞“世界的平坦化趨勢是如何在21世紀初發生的”、“這個趨勢對國家、公司、社會和個人而言意味着什麼”等幾個問題展開闡述。我不是專業的經濟學家,讀此書也不是出於深刻研究的目的,因此淺淺讀完後合上書扉,所能回味的也不是站於多少高度的經濟學、社會學術語堆砌,僅就相關於個人身處如此變革趨勢下所能做的一些努力説幾句感想。

忽然想到前兩年很是紅的電影《天下無賊》中葛優的經典名句“21世紀最需要的是什麼?是人才!”當時雖是當作笑話來聽的,但是仔細回味回味,其實這簡單的話也有點點破世情的意思。再想到最近甚為流行堪稱熱點的“服務外包”,因為職業關係也接觸到一些人才培訓的項目計劃,雖然這只是服務外包產業的一小塊,但從其熱門程度也能反映出當前這個課題的重要性,而《世界是平的》在這方面也許能解釋其為什麼如此重要的原因。

有西方學者如是説:“中國需要諾貝爾獎獲得者,但更需要比爾蓋茨”。的確,在平坦的世界中,有全球化戰略眼光、能夠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才是最重要的。面對洶湧而來的全球化浪潮,無論是企業,還是政府,如果缺乏全球戰略型的人才,無疑是個巨大的硬傷。企業缺乏全球化視野的人才,就難以在經濟發展浪潮中浮沉,國家缺乏全球視野的人才,就難以在世界範圍內把握自己的命運。因此,大到大國家,小到小單位,都對這種人才的培養、吸引、提升重視非常。

譬如印度,為什麼能夠在此平坦、均等、公平的世界競技場上大攬知識含量高,收入回報豐厚的IT行業和電話服務業外包?就是因為在世界還沒有完全被剷平前,他們培養了大批的理工精英,他們搶先意識到了開發人的腦力的重要性;譬如我們本地著名的比利時BEKAERT集團所投資的幾個企業,且不説他們工廠、產品的經濟效益如何好,只要看看他們為員工設計的培訓、提升項目種類、層次就知道他們對此的重視程度;還有來自荷蘭的DSM公司,全球工程塑料領域中的佼佼者,他們奉行的三“P”理念,排在第一的就是PEOPLE,也就是他們的員工,只有培養出一支精英隊伍,才能打造出一個成功的經濟王國。

我們再從仰視換到俯視的角度,看看從自身角度出發能夠做些什麼來應對這個世界正在變平的大趨勢?《世界是平的》告訴我們,競爭的平台已經被推平了。試看今日的世界,沒有哪個國家可以免受競爭所帶來的衝擊,國家與國家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人與人之間都充滿了競爭與合作。要想在這些競爭中脱穎而出或者至少是不被淘汰,我們每個人註定要在這個平坦的世界上發揮才智,爭做那個“不可或缺的人”。

對個人來説,這個目標的實現是要經歷些過程的。理論上説,只有四種人是不可被技術替代的。他們分別是太特殊的人、太專業的人、太深刻的人以及太會調節適應的人。其中有些掌握身體資本,有些是人力資本,還有些是社會資本。這幾種資本維繫於個人身上,使他們獲得了特殊的權力。

而相對這些特殊羣體來説,我們大多數人都只是普通的工作者,也許我們努力百倍也並不一定能實現那麼輝煌的夢想,但是我相信至少我們會到達比現有的層次高一些的地方,而不是被這股推平世界的潮流所淹沒!我們所能做的其實也很簡單,在這個充滿競爭與合作的世界裏,在這個優勝劣汰的社會中,即使我們從事的只是簡單的工作,我們每個人也都應當不斷地學習吸收新知識,豐富自己的頭腦,不斷鞏固和運用所學到得新知識,努力提高業務水平和自身素質,只有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工作勤勤懇懇,具備了較強的學習和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