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關於呼嘯山莊讀後感新版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06W

關於呼嘯山莊讀後感新版多篇

關於呼嘯山莊讀後感最新1

《呼嘯山莊》是一本奇特的書,它既是一本混亂的書,又是一本很好的書。它是醜惡的,卻又給人美的感受。它是一本可怕的痛苦的、充滿激情的書。有人認為,一個牧師的女兒是寫不出這樣一本書的,因為她過的是一種隱士式的單調生活,認識的人很少,對世界幾乎一無所知。我覺得這是無稽之談。《呼嘯山莊》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傾向。這種浪漫主義避開現實主義的耐心觀察,放縱主觀想象,時而興高采烈,時而意氣消沉,沉湎於神祕而恐怖的激情和狂暴行為。這是對現實的一種逃避。根據艾米莉 勃朗特的性格,以及她那種強烈的、受到壓抑的感情,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呼嘯山莊》就是她寫的。但是,從表面上看,這部作品卻更像是她那個無賴弟弟寫的。有不少人確實相信,這本書即便不是全部出自她弟弟之手,至少有一部分是他寫的。

《呼嘯山莊》的故事主要是由約克郡的一個女僕講述的,但是所有語句卻和她的身份極不相符。也許艾米莉勃朗特自己也覺察到了,這個狄恩太太説出來的話不是她這種熱恩説出來的,於是她就讓狄恩太太説她在伺候人的同時也有機會讀過不少書。但是,即便如此,狄恩太太的那種故弄風雅的言詞依然令人吃驚。她從來不説“我想試試...”,而是説“我嘗試着...” 或者“我試圖...”;不説“走出房間”,而是説“從房間中離去”;不説“碰見”某人,而是説與某人“邂逅相遇”。我敢説,這部小説不管是誰寫的,反正前後個部分都出自同一個人之手。如果説前幾章的文風真的比後面個部分更加矯飾和誇張的話,我想那也是因為艾米莉勃朗特想以此來表現洛可烏德是個痴心而自負的年輕人,而她的這種嘗試不能説是不成功的。

我在某處曾看到有人推測説,如果小説的前面幾章是她的弟弟寫的,那麼根據他的意圖,他是要讓洛克烏德在故事情節中發揮更大作用的。確實,有一處暗示説,洛克烏德被小凱瑟琳吸引住了。如果他真的上了她,那事情顯然回變得更加複雜。而現在,洛克烏德在小説中不過是個小小的餓搗蛋鬼而已。艾米莉講的是一個涉及兩代人的複雜故事,而要講好這樣 一個複雜故事並非易事,因為她必須把兩套人物和兩套情節統一起來,必須處處留神,不能因為對這一套人感興趣而忽視了對另一套人的興趣。她還必須有一種居高臨下的視角,這樣才能像站在某處綜觀一幅大壁畫一樣,把在漫長歲月中發生的事情壓縮掃讀者能夠接受的某一段時間內。

作者先讓洛克烏德講出故事的開頭部分,再由狄恩太太把故事進一步展開,她自己則像戴着雙重面具似的始終隱藏在幕後。為什麼她把自己隱藏了起來,去又能講出這樣一個震撼人心的故事?我想,這是因為她在故事中把自己內心深處的東西泄露了出來。她深入到自己寂寞的內心的最底層,並在那裏發現了許多不可告人的祕密,與此同時一種創作衝動又使她不得不把這些祕密遮遮蓋蓋地講出來,以次卸下心中的負擔。據説她的想象力最初來自她父親經常講的那些爾蘭神話故事,以及她自己在霍夫曼小説中讀到的那些怪誕故事,尤其是後者,是她在比利時經常讀的,據説她回到家鄉後,仍然喜歡坐在爐邊地毯上、摟着犬的脖繼續讀霍夫曼的故事。

夏洛蒂 勃朗特曾認真地説明過,儘管人們多方猜測這本書裏的某個人物是對生活的某個人的影射,其實米莉並不認識這些人。我相信這是真的;我也相信米莉是從那位德國小説家的神祕、恐怖的故事中找到希茲克利夫和凱瑟琳這兩個人物的某些次要人物,如林頓和他的妹妹、恩蕭的妻以及希茲克利夫的妻(這些人物由於性格軟弱而成為她蔑視的對象),説不定是她根據自己認識的某些人的原型加以創造的。問題是人們往往不相信作者的虛構能力,當作家完全憑自己的想象力大膽創作出人物時,他們也不願承認。我認為,米莉本人就是凱瑟琳,因為她像她一樣任性,一樣充滿激情;同時我還認為,她又是希茲克利夫。把自己放到兩個主要人物身上,是不是有點奇怪?一點也不。我們沒有一個人是完全統一的;不止一個人居住在我們內心,他們往往還是相互矛盾的。小説家的獨特能力,就在於他能把自己拼湊起來的人物表現的就像一個活生生的人那樣。小説家最大不幸,就是不能賦予人物以生命,也就是説他的故事對於他的人物來説盡管非常重要,但是和他自己卻毫不相干。對於一個以《呼嘯山莊》這樣的小説作為處女作的作家來説,不僅把自己作為小説主人公是常有的事,就是在小説主題中出現隨心所欲的東西也沒有什麼希奇。這樣的作品往往會表現一種自由自在的夢想,一種在獨自散步時或者在徹夜不眠時的夢想。他們喜歡把自己想象成聖人或者罪人,偉大的情人或者邪惡的政客,勇武的將軍或者冷酷的兇手。我想,《呼嘯山莊》就是這樣一個夢中的自由。

我認為米莉把自己的夢想全放在希茲克利夫 身上了。她把自己的激憤、無望的、嫉妒、對人類的憎恨和蔑視,都給了他。我覺得,當她作為希茲克利夫對凱瑟琳又踢又踩時,她一定在笑;我想,當她欺凌、辱罵和威嚇自己筆下的人物時,她一定是渾身顫抖,有一種透心的解脱感,因為她在現實生活中既自卑又抑鬱,在人們面前總覺得受到了羞辱。

《呼嘯山莊》不是一本供人討論的書;它是一本供人閲讀的書。它具有一種只有極少小説家才能給你的東西,

關於呼嘯山莊讀後感最新2

我並不喜歡看外國的名著,因為記清各個人物的名字就要花費許多時間,但不可否認這些書相對我們來説別有一番異域風情,它們更直觀的展現出讓人理解、感同身受的人性,反思自己的人生。

呼嘯山莊的主人——鄉紳恩肖先生帶回孤兒希斯克利夫,對其的十分寵愛,顯而易見,希斯克利夫的到來,使一個家庭失去了平衡,其子亨德雷自然會不滿,他強烈的嫉妒希斯克利夫,但我們誰又能要求一個小孩子去寬容,世上又有幾個人能真正做到寬容呢?所以亨德雷對希斯克利夫嘲弄、貶低、辱罵,到恩肖死後,將其貶為奴僕,百般迫害,便是可以理解的了。

而希斯克利夫的童年在亨德雷的皮鞭下嚐到了人生的殘酷,也教會他懂得忍氣吞聲的屈服無法改變自己受辱的命運。他選擇了反抗。恩肖的女兒凱瑟琳就成了他忠實的夥伴,一個棄兒和一個小姐親密無間的成長,在共同的反抗中萌發了真摯的愛情。成為青梅竹馬的戀人。

但在父親死後,凱瑟琳便意識到他們的社會地位懸殊,她去追求傳統的“人間的愛”從而背棄了希斯克利夫,成了畫眉田莊的女主人。她直白地承認,自己是愛林頓的,因為他年輕,長得俊俏,愛慕她,富有,可以讓她成為當地最尊貴的女人。這是現實。而凱瑟琳卻同樣直白地説道:“在這個世界上,我的最大的悲痛就是希斯克利夫的悲痛…他是我思想的中心。如果別的一切都毀滅了,而他還留下來,我就能繼續活下去,如果別的一切都留下來,而他給消滅了,這個世界對於我將成為一個極陌生的地方,我就不像是它的一部分。”這是心底的愛。

對希斯克利夫來説,凱瑟琳的背叛令他失望,而她不幸福的婚姻又令他痛苦,在凱瑟琳死後希斯克利夫開始瘋狂的報復,他讓亨德雷和埃德加悽苦死去,獨霸了兩家莊園的產業,還讓他們平白無辜的下一代也飽嘗了苦果。仇恨將他完全控制。但在彌留之際,他反思“這是一個很糟糕的結局”,已不想報復,因為這樣的“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的復仇方式必然只能走向寂寞與空虛!正是這僅存的一點點良知讓他擁有了最後的幸福,與凱瑟琳十幾年的孤魂在曠野上攜手同行。

《暮光之城》中愛德華説這部經典不是愛情故事,而是仇恨故事。但貝拉認為,他們的愛就是他們唯一的救贖精神,什麼也不能分開他們——凱瑟琳的自私、自利,或者是他的邪惡,甚至是死亡。愛德華在之後與貝拉的感情問題中理解了希斯克利夫,切身感覺到希斯克利夫喜歡至愛,卻無法得到,只能對他的情敵施加報復的那種感情,但他還是選擇了寬容。

同樣是禁忌之愛,卻有不一樣的結局。可以認為這是作者艾米麗的殘忍,或梅爾的仁慈,但人物截然相反的性格,確實結局不同的真正原因;或者説,是因為不同的成長環境造就了他們結局。凱瑟琳幻想借她所羨慕的林敦家的富有來“幫助希刺克厲夫高升”,使她哥哥“無權過問”;而貝拉卻願意冒犧牲靈魂的危險成為吸血鬼的一員。她們都有着自己的私慾,但貝拉卻可以坦然的承認,凱瑟琳卻為此找着冠冕堂皇的理由。希斯克利夫,用復仇來度過餘生;愛德華卻是先選擇救贖泥足深陷的貝拉,希望能離開,即便是沒有成功,也能寬容貝拉在心底留一塊空間給那個帶給她快樂的人。他們都有嫉妒,但只有一個人擁有了寬容。

初讀《呼嘯山莊》我因為人物的極端而不能理解,再讀,我卻可以找到人物與自己或多或少的相似,因為人都是自私的。我可以理解凱瑟琳的選擇,也可以明白希斯克利夫的苦楚,因為作者展現的都是最人性的一面。稍稍換位思考,當情當境,我也不一定會做出更好的抉擇,因為我沒有愛德華用100多年時間學會寬容、無私。但,作為凱瑟琳的我卻不會在嫁給林頓後再與希斯克利夫糾纏;作為希斯克利夫的我,在已知與她再無可能後,會離開他們的生活,求一份眼不見為淨。

現在的多數人都會先有心底的愛,然後和現實結婚。就像門當户對,是每個時代都存在的,即便現在不會直白的説出,但成長環境不同,能堅持到最後的有多難。

網絡流行“夢想就是用來破滅的”、“現實都是殘酷的”這些説法。但萬事成敗靠的是自己努力的多少。選擇“現實”沒什麼不好,但你不能只一味的從中索取,去填補自己因為這個選擇而造成的傷害,不去付出,自欺欺人,埋怨不公,甚至採取極端手法,只讓自己活在回憶裏,活在幻想中。而選擇“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就要學會互相磨合,夢想放到社會中總會有一定落差,人需要的是用寬容的心對待這些落差,一旦經營的好了,收穫的也會是完美,不至於懊悔為了這個夢想自己放棄了什麼。

關於呼嘯山莊讀後感最新3

當愛與恨交織,結局會怎麼樣?當純真的愛情面臨金錢,名利的的誘惑,為何轉眼變成了赤裸裸的背叛與惡狠狠的報復?今天讀了《呼嘯山莊》,我終於理解了一些。

初讀此書,完全出於好奇。好奇原由來自於模糊記憶中一部老電影的片段。看那電影時年紀尚小,換頻道瞎混時間無意看到鳳凰衞視正在放的這部片子。那個鏡頭把我嚇住了:背景是窗外極空曠又猙獰的凸凹不平的荒野,風呼嘯着高高掀起窗簾,一個長相奇特的男子半跪在地上,和看上去極虛弱的一個女的相擁而泣,悲慟之狀感天動地,説的一些話也是可以使人肝腸寸斷,悲至極點的一類,氣氛很是壓抑;音樂又深重,如濁水,迴旋着淤結住,流不開化不了的讓人喘不過氣來。整個畫面多少有點怪異的感覺,甚至讓人有顫慄的恐怖感,彷彿有無形之手詭異的伸出來扼住了咽喉,使人窒息。很自然的我掃了眼片名,頓時覺得那名字也怪,叫什麼《咆哮山莊》。就着孩童豐富想象力和自以為是的理解力,我當場對片名作了想當然的幾種解釋,——現在看了書才知道當時全是曲解了——對於這個有怪怪的名字的稀奇古怪電影我興趣不大,轉而換台尋動畫片去了。可那魅影般的印象卻再也揮之不去,縈繞記憶深處至今日。讀了原著,憶起那個鏡頭,也知道《咆哮山莊》就是手中所捧的這本《呼嘯山莊》了,才覺得那片子把味道拍得很濃,很真實,很到位。天性愚駑,書中個別文字其中的深意一時未能領會,可那栩栩如生的描寫,飽含激情的對話,性格各異的人物,激起心中豐富的情感浪花,悲喜無法自制,竟身陷其中難以自拔。艾米莉的文字是活生生有靈性的,它們在風中呼號,在矛盾中痛苦掙扎,在痴戀中撕心裂肺,它們點化了我拙鈍的心智,引着我進入那個癲狂,野性的世界,各色人物的臉或笑或泣,旋轉着,在眼前變換着,衝突着,意亂神迷。寒假重讀此書,再次陷入那個怪異的夢魘。

我為主人公的愛情悲劇扼腕歎息,也深深折服於作者高超的語言駕馭能力——無論是描述,還是故事脈絡方面,都使我獲益匪淺。

故事從呼嘯山莊老主人恩蕭撿回一個吉卜賽棄嬰希斯克利夫説起。小希斯克利夫與凱瑟琳和辛雷登兄妹一起長大,老恩蕭憐愛棄嬰甚至超過了自己的孩子,哥哥辛雷登卻從小就非常討厭希斯克利夫,隨着呼嘯山莊主人老恩蕭的離世,失去庇護的希斯克利夫常常受到新主人辛雷登的欺負。而希斯克利夫和妹妹凱瑟琳在性格方面有着驚人的相似之處。他們兩人在某種程度上幾乎是各自的翻版,他們無視身份的懸殊,彼此深刻認同,並深愛。

只可惜,兩個人熱烈深沉的愛沒有修成正果,當凱瑟琳決定嫁給畫眉田莊的林頓時,希斯克利夫負氣出走從兩人純潔的感情出發,凱瑟琳無疑是深愛希斯克利夫的,世上每一個林頓都可以消失,但我絕不會放棄希斯克利夫,可是,嫁給希斯克利夫會降低我的身份,我們就得做乞丐作者艾米麗?勃朗特以女性特有的敏鋭細膩對人性無情揭露的同時,又對愛情進行了深刻的詮釋:我對林頓的愛就好比林中的樹葉,在冬天草木枯萎的時候,葉子會在時光中蜕變。而我對希斯克利夫的愛就像樹下亙古不變的巖石,儘管他帶給我的愉悦並不多,可是這點愉悦已經足夠。(決定嫁給林頓之前,凱瑟琳説)

艾米莉特意營造出詭異的夢魘般的誇張氛圍。有些情節似乎帶有非現實世界的蹊蹺神祕。靈魂,囈語,幻象,噩夢使故事有了傳奇色彩,淋漓盡致的展現了最深的迷戀,最痴的執著,最痛苦的掙扎。風雨,暴雪,黑夜,自然的野性與人物激盪的情懷相得映彰,荒涼的曠野深遠多變,陰鬱悲愴,突顯了人物性格,展現來自人性的深沉之愛,讓主人公像大自然一樣野性無常深邃無邊的愛深入人心,強烈的撼動着人的靈魂。

小哈里頓是希刺克利夫的化身,小凱蒂則傳承了她母親凱瑟琳的靈魂,而上一代人的愛,在他們身上又得到延續;希刺克利夫看到凱蒂和哈里頓眼睛裏有凱瑟琳的影子,他的人性復甦了,他的生命也走到盡頭,死前他在凱瑟琳生前住過的小房裏,呼喚着凱瑟琳在原野上孤單的飄蕩了二十多年的魂魄,帶着笑離開了人世,到另一個世界與凱瑟琳攜手而遊,他們的愛以另一種方式延續,永不消亡;希刺克利夫的墓與凱瑟琳的緊緊挨在一起,這墳墓下的人,有怎樣不平靜的睡眠呢,千言萬語一句話,此情綿綿無絕期。一場驚天動地,生生死死,明爭暗鬥,剩下寧靜的曠野,柔風在草間飄動,死去的人,活着的人,情在綿亙,情無絕期。

看完整本書,心中有着一種説不出的壓抑感,不禁想問,有什麼東西能毀滅一段最美的愛情?金錢?利益?這些不過是表面的推辭,最大的兇手就是那顆被當時封建社會毒害的虛榮心。虛榮心是可怕的隱形敵人,它無處不在,它悄悄地藏在每個人的心中。人們潛意識認為,它一點也不可怕,就忽視了它的存在,但事實很堅定地告訴我們,它,不容忽視。

曠野,西風,遠處的城鎮,折的雜草,崎嶇的地形,蒼涼的日落,避世的生活,艱辛的奔波,寂寞的歲月,艾米莉勃朗特的一切,沒有榮耀,——至少在她生的日子裏——夢想夭折,飽嘗世事無常,造化弄人。這位才華橫溢而早逝的女子絕不會想到,她死後,自己唯一的小説《呼嘯山莊》會被後人譽為最奇特的小説且成為十九世紀英國文學史上絕色異彩的一粒寶石,直至今日,仍以其奇麗動人的光彩使無數讀者為之折服,深深驚歎於它非凡的藝術魅力。

關於呼嘯山莊讀後感最新4

從來沒有一本書會讓我如此艱難地看下去,20__年買的中英對照版的,我先讀完中文,然後再看英文,昨晚終於看完了,五年時間看完一本書,對我是從來沒有過的,晚上一個人看上幾頁,特別是英文的如果看不下去了,睡意就會來臨,睡覺前看書真的有催眠作用。

要看一本書,首先得了解作者(轉摘):

艾米莉·勃朗特生前寂寞,和姐姐夏洛蒂一樣,她是個沒見過多大世面的英國北部小郡牧師家的女兒,憑着幻想與激情寫作,她也用一個男性化的筆名“埃律斯·貝爾”發表作品,可是,當她的《呼嘯山莊》繼姐姐的《簡·愛》問世後,卻沒能像《簡·愛》那樣得到熱烈的迴應,相反,它遇到了普遍的冷淡和幾篇嚴厲貶抑的評論,有一篇刻薄的評論甚至説:“是哪一個人寫出這樣一部作品來,他怎麼寫了十來章居然沒有自殺?”這是一本可怕的、令人痛苦、強有力而又充滿激情的書,這與它年輕的作者本身的性格與才華不無關係。

艾米莉自小內向,緘默又總帶着幾分男性自居感,誠如夏洛蒂所説的;“她比男人還要剛強,比小孩還要單純,她的性格是獨一無二的。”在少女時代,當她和姐妹們關在家裏“編造”故事,寫詩的時候,她就顯現出一種內涵更深的傾向,收錄在她們詩歌合集(此書初版僅售出2冊)中艾米莉的作品總是如同波德萊爾或愛倫·坡那樣困惑於惡這一問題,在那純潔的抒情風格之間總徘徊着死亡的陰影。到《呼嘯山莊》動筆時,這種困惑與不安變得急不可耐,她迫切需要創造一個虛構的世界來演示它,把自己心底幾近撕裂的痛苦借小説人物之口傾吐

放在我眼前的這一部《呼嘯山莊》顯得與眾不同:

它狂放不羈的浪漫主義風格源自於人物“愛”與“恨”的極端的衝突,而在希克厲和凱瑟琳這對曠世情侶身上,極度的愛中混合着極度的恨,失去凱瑟琳使希克厲成為一個復仇狂。加之,作者把故事背景放置在一個封閉的小社會——兩個山莊,和開放的大自然——荒原之中,整個小説的情境就格外地“戲劇化”,陰冷而暴力,神祕怪烈又隱含着神聖的温情。

其次,女作家放棄了那種從頭説起,原原本本的敍事手法,19世紀的女作家,像她姐姐寫《簡·愛》,奧斯丁寫《傲慢與偏見》,都採用的是這樣一種易於為大眾接受的傳統手法,艾米莉則為了講清楚發生在兩代人身上的複雜故事,別出心裁地採用了當時少見的“戲劇性結構”,借用了一位闖入呼嘯山莊的陌生人洛克烏先生之耳目從故事的中間切入,這時候,女主人公凱瑟琳已死去,希克厲正處於極度暴虐地懲罰兩家族的第二代的時候,這就設置了一個巨大的懸念,使讀者急於追索事情的前因,又時時關注着人物未來的命運。當然,對於當時讀慣古典小説的人們來説,接受這種敍事系統是有些吃力的,以致於有人指責此書“七拼八湊,不成體統”。

《呼嘯山莊》深層次的主題是什麼:

現在,多數人認為是對於人性的探索,洛克烏先生到來時所做的惡夢可謂是開啟故事主題的鑰匙,那是人性的凍結,之後30年舊事的倒敍正説明人性的墮落的過程,而最後四章,則順敍了人性的復甦,希克厲終於悟到了無止境的報復只會帶來糟糕的結局。小説基本上在講敍惡的過程中最終發現了善的可能。

在當時的文壇,艾米莉遠遠地走於人們之前:

直至那個世紀結束後,才有人一反前説,認為“在19世紀,《呼嘯山莊》是一位女作家所能寫出的最好的散文詩”;不僅如此,在本世紀,人們重新閲讀與評價勃朗特三姐妹的文學作品時,開始提出:艾米莉·勃朗特是“三姐妹中最偉大的天才”,《呼嘯山莊》也成為西方學者們欲琢磨個究竟的一塊玉石,籠罩在它身上的百思不得其解的謎面背後那豐富的答案將漸漸被解釋開來,畢竟,它是部可讀性很強的天才之作,而非是雲霧團裏的“天書”。

這部小説的獨特之處:

首先在於它揭示了人性的複雜與深刻,在於它所藴含的愛與恨的激情。凱瑟琳與希思克利夫的愛情是以他們的性格和興趣完全認為同為基礎的,他們之間的愛情主要是精神上一致而非外貌上的相互吸引,是心靈的契合而非慾望上的需要,就在他們最後一次見面中那狂風暴雨般不可遏制的激情,也不夾雜有絲毫的情慾成份,這也寄託了作家對理想的、純潔的愛情的嚮往。

一本書看久了,感覺和感悟也就淡了:

我不欣賞書中的情與恨相互交織,如果愛過,就不要有恨,如果有恨就沒有真正的愛過。人是有情感的動物,只有有情感的人才是真正的至真至情至誠中人,才會更顯得可愛,但這種狂熱到將愛變成了恨,我不贊同,幸好最後希思克利夫終於沒有了恨,也讓小凱瑟琳和哈里頓這對有情人能夠走到一起,也説明真情能感動所有的人。

結合我自己的感情經歷來説,我對愛最大的體會卻是寬容,如果真正的愛,那麼沒有得到又有何訪呢?只要他(她)是幸福的,只要他(她)曾經也真心地愛過自己,留下美好的記憶,彼此祝福,在無人的夜晚能靜靜的想想彼此,這就夠了。

讀一本名著,真的是一件很累很享受的事,當我被其中的人物感情所打動時,我會流淚,更會得到啟發。

關於呼嘯山莊讀後感最新5

愛米莉·勃朗特的《呼嘯山莊》一直被認為是英國文學史上一部“最奇特的小説”。著作通過描述凱瑟琳和希斯克利夫之間的愛情,展現了畸形社會中人性的變異。希斯克利夫是作品中的主人公,他的瘋狂報仇泄恨,貌似悖於常理,但卻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他非同一般的叛逆精神。這是一種特殊環境下造成的特殊性格,特殊性格所決定的特殊命運。

特殊的環境必然造成特殊的性格。《呼嘯山莊》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過分殘忍的性格,完全是他周圍的環境所造成的。希斯克利夫所處的是一個金錢的社會,在那裏,貧窮被認為是一種可恥。無論你為何貧窮,只要你現在仍是衣衫襤褸,你就註定遭受恥辱。貧窮帶來的無窮盡的恥辱生活就像一把刻刀,不斷雕刻、改變着希斯克利夫的性格。

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是個棄兒。被呼嘯山莊的老莊主恩蕭收養,從此改變了無依無靠的貧窮生活。老恩蕭和他女兒凱瑟琳的善意接納和關懷使他的眼神裏充滿了感激,並漸漸與凱瑟琳相愛了。雖然凱瑟琳的哥哥辛德雷異常討厭他,但是甜蜜的愛情讓他打算為了凱瑟琳去奉獻一生,即使被她的哥哥辛德雷使喚,遭受無窮的嘲諷。遺憾的是,沒過多久,生活又和希斯克利夫開了個玩笑。老莊主恩蕭死了,辛德雷成為了呼嘯山莊的主人,希斯克利夫降為了僕人,再次貧窮。然而他此時擁有了和凱瑟琳的愛情,此外他一無所有,甚至是尊嚴。對於一個生活在這種環境的人,凱瑟琳幾乎就是他的生命,是他生活的全部希望。

然而,這份愛並沒有持續多久,凱瑟琳受制於那個世俗的社會和金錢的誘惑,最後嫁給畫眉山莊的主人——埃德加。凱瑟琳的變心使希斯克利夫生命中最後一點愛消失了,強烈的愛化為了強烈的恨,進而化成了他強烈的個性——堅硬、不屈、殘忍。表面看,這一切都是因為凱瑟琳對愛情的背叛而造成的,實際上卻顯露了那個時代強烈的的價值取向——貧窮是可恥的!

正是愛與恨的鮮明反差,正是特殊環境下的愛恨情仇造成了希斯克利夫那份獨特的個性,而那份獨特的個性如火山的迸發,成了瘋狂的復仇動力。希斯克利夫的復仇並不是簡單的殺死仇人,而是要佔有呼嘯山莊和畫眉山莊。也許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對他而言,只有佔據了呼嘯山莊和畫眉山莊,才有了的財富,才有了凌駕一切的權利,才有了欺辱仇人的資本和復仇的最大可能。正因為他曾經一度的屈服於了周圍的環境,他的心靈因此而痛苦,進而扭曲變得固執、殘忍,他的恨難以抹去。的確,希斯克利夫的復仇是可以理解的,換了任何一個人都會有復仇的想法,畢竟沒有什麼比因貧窮而喪失尊嚴,喪失愛情更讓人悲憤的了。殘酷的現實扭曲了他的天性,迫使他變得暴虐無情。從某種意義上説,希斯克利夫對呼嘯山莊和畫眉山莊的復仇是向那個無情社會的強烈控訴!如果沒有那個畸形社會所帶來的不平等,所帶來的對貧窮的鄙視,又怎會不形成他倔強而殘忍的個性呢。

在小説中,作者的全部心血凝聚在希斯克利夫形象的刻畫上,她在這裏寄託了自己的全部憤慨、同情和理想。這個被剝奪了人間温暖的棄兒在實際生活中培養了強烈的愛與憎,辛德雷的皮鞭使他嚐到了人生的殘酷,也教會他懂得忍氣吞聲的屈服無法改變自己受辱的命運。他選擇了反抗。凱瑟琳最後背叛了希斯克利夫,嫁給了她不瞭解、也根本不愛的埃德加·林頓。凱瑟琳的背叛及其婚後悲苦的命運,也是書最重大的轉折點。它使希斯克利夫滿腔的愛化為無比的恨;凱瑟琳一死,這腔仇恨火山般迸發出來,成了瘋狂的復仇動力。希斯克利夫的目的達到了,他不僅讓辛德雷和埃德加悽苦死去,獨霸了兩家莊園的產業,還讓他們平白無辜的下一代也飽嘗了苦果。

《呼嘯山莊》的故事是以希斯克利夫達到復仇目的而自殺告終的。他的死是一種殉情,表達了他對凱瑟琳生死不渝的愛,而他臨死前放棄了在下一代身上報復的念頭,表明他的天性本來是善良的。只是由於殘酷的現實扭曲了他的天性,迫使他變得暴虐無情。這種人性的復甦是一種精神上的昇華,閃耀着作者人道主義的理想。

希斯克利夫的悲慘命運,在現實的環境中是很難被改變的。他只有接受這不公平的待遇,他沒有別的選擇。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我們所以無法想象的。你不努力去改變環境,那就等待環境去改變你。只想説不管你現在所處的環境如何,只要你有顆炙熱的心,用你的熱量去温暖周圍的環境。環境會為你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