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紅日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73W

紅日讀後感多篇

紅日讀後感

“戰爭的硝煙還未散盡,被戰火燒的已經殘破不堪可看上去卻依舊鮮豔的紅旗高高地插上了孟良崮的峯頂。山下,一片歡聲雷動,士兵們高舉着槍桿,慶祝着戰爭的勝利。”

腦海中的畫面最終定格在了那裏,看完了《紅日》,情緒久久不能恢復平靜,心中彷彿有一團熊熊的火焰,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英勇而燃燒,在為那頑強拼搏,永不言棄的精神而燃燒!

《紅日》是一部以解放戰爭為背景,堪稱中國軍事文學創作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的書籍。書中由我軍軍長沈振新率領的一支英雄部隊串起,再現了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在漣水、萊蕪、孟良崮三次戰役。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孟良崮之戰。在這場戰役中,號稱國民黨十大王牌軍之一、五大主力之首、虎賁御林的第七十四師幾乎全軍覆滅!“孟良崮上鬼神號,七十四師無處遁”。從中,我體會到了解放軍們的勇敢,也感受到了共產黨人捨生取義的精神。中國共產黨,一個多麼響亮的名字,無論在過去、此刻、還是將來,她永遠是中國人民最堅強的後盾,永遠是最閃亮的那顆星星。

看我這本書,我覺得我們這一代該做次好好地反省。如今如此幸福的生活,是偉大的共產黨人出生入死換來的,流了那麼多血,犧牲了那麼多生命,我們難道不該好好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嗎?反觀此刻的學生們,上了大學之後,似乎只記得吃喝玩樂,完全沒有高三時那種拼搏的精神。應對挫折,也少了份勇氣。不是哭哭啼啼,就是選取自殺。革命先輩們那種堅強、拼搏的精神去了哪裏?還有此刻瀰漫全國的考公務員熱,多少人擠破了腦袋要往裏鑽。為什麼?正因公務員待遇好,工作又簡單。這正好對上了此刻年輕人的胃口。此刻的年輕人怕吃苦,都期望過上好的日子。他們真就應好好學習學習共產黨人那種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

從新中國成立到此刻,我們經歷了改革開放,加入世貿組織,進入信息化時代。我們有過勝利,但也同時面臨着更多的挑戰。作為接班人的我們,我們怎能以這樣的面貌去接過前輩手上的旗幟。我們就應好好珍惜,發奮學習,樹立吃苦耐勞,頑強拼搏的精神。同學們,我們的肩膀上抗着的,是建設新中國的偉大使命,我們必須不能辜負了前輩們對我們的期望,生命不息,戰鬥不止!

在公司組織的讀紅色經典書籍的活動中,我選取了吳強所著的長篇小説《紅日》。記得在此之前,每次閲讀這種紅色書籍或是觀看紅色電影,都會感觸良多,而《紅日》這部現實主義的成功之作,以全景式的戰場描述,帶給我的不僅僅僅是感觸,而是極大的震撼,讓我彷彿看到了那個血雨腥風的年代;看到了那個槍林彈雨的戰場;看到了那些浴血奮戰的革命烈士。深刻地體會到了什麼叫捨生取義,願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偉大情操。

《紅日》主要描述的是1947年華東野戰軍與國民黨王牌軍74師在山東戰場上的漣水、萊蕪、孟良崮的這三個連貫戰役。文中首先描述了發生於1946年底的漣水戰役,由於國民黨軍隊既有裝備和數量的優勢又有美國的支持,因此此戰以國民黨軍隊攻佔漣水,解放軍因傷亡慘重而被迫撤退作為結局。之後,描述華東野戰軍重整隊伍,總結經驗教訓,兵貴神速的迅速拿下了萊蕪。以此戰大捷作為過渡,小説中着重描述了孟良崮戰役。1947年4月,張靈甫率領王牌軍74師,再次向沂蒙山區大舉進攻,華東野戰軍把敵人逼進了孟良崮一帶,包圍了起來,此時國民黨的外圍後援部隊又把華東野戰軍包圍了起來,企圖與74師裏應外合,一舉殲滅華東野戰軍,情勢十分危急。但華東野戰軍上下一心,一面抵禦外圍敵軍,一面集中火力24小時內攻上了孟良崮的高峯,經過三天三夜激烈的戰鬥,華東野戰軍英勇的戰士們,最後把躲藏在山洞裏的七十四師師長張靈甫和他的殘兵敗卒,統統殲滅。

這場驚心動魄的戰役,一方面充分體現了華東野戰軍英勇善戰的氣魄,團結一致的軍心,和那為了理想與期望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國民黨反動派內部的腐朽,軍隊裏派系林立,各自保存實力,打自己的小算盤,在萊蕪戰役中,74師為保存實力,沒有支援友軍,致使在孟良崮戰役中,外圍後援部隊也沒有全力營救74師,最終導致了國民黨反動派在華東戰場的全面潰敗。

讀完《紅日》這本書,我心中有一絲悲涼的感覺。

《紅日》講述了共產黨華東野戰軍與國民黨的王牌軍74師之間展開的大規模戰役的故事。1946年底張靈甫所率領的74師是蔣介石用全副美式裝備武裝起來的嫡系王牌部隊,國民黨五大主力部隊的第一主力,號稱“天之驕子”。發起了漣水戰役攻佔漣水,與華東野戰軍交鋒。華東野戰軍的一支“常勝英雄軍”沈丁部隊在漣水與敵主力部隊二次交鋒後,實行方法後撤,退到山東,休整訓練。國民黨企圖壓逼解放軍在沂蒙山區決戰,妄想消滅華東野戰軍。沈丁部隊在萊蕪西北的吐絲口地區,配合友鄰部隊,包圍敵軍。在萊蕪戰役中,消滅了國民黨軍隊五萬多人,活捉了敵軍中將副司令官李仙洲,贏得了輝煌的勝利。國民黨在各個戰場上連吃敗仗,途窮計拙。1947年4月,張靈甫又以所率領的74師王牌軍作為核心和中堅,再一次向沂蒙山區的華東野戰軍大舉進攻。華東野戰軍把這股敵人逼進沂蒙山區的孟良崮一帶全面包圍了敵人。沈丁部隊配合兄弟部隊圍殲在孟良崮一帶的國民黨74師。國民黨的外圍後援部隊,冒死向解放軍阻擊部隊衝擊,企圖救出陷於絕境的74師,都被華東野戰軍打退。經過三天三夜激烈的戰鬥,華東野戰軍英勇的戰士們,攻上了孟良崮高峯,把躲藏在山洞裏的七十四師師長張靈甫和他的殘兵敗卒,統統殲滅。華東野戰軍經歷了驚心動

魄的艱難曲折,經過了無數戰士的犧牲,最後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看完這本書,我感到自己此刻完美的生活是來之不易的,都是用無數戰士的鮮血換來的。戰士們雖然都不在了,但他們那永垂不朽,寧死不屈,捨己救人的精神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傳承。

《紅日》讀後感優秀作文

紅日是一部以戰爭為題材的小説,是一部現實主義的成功之作,堪稱新中國軍事文學創作歷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它除了讓我緬懷革命烈士們的崇高氣節外,更教會我應對自己的目標和理想,就應全力以赴,不畏困難,勇往直前;在生活和工作中,就應學會與人協作,重視團隊精神。

它以1947年山東戰場的漣水、萊蕪、孟良崮三個連貫的戰役作為中心,講述了共產黨華東野戰軍與國民黨的王牌軍74師之間展開的大規模戰役的故事。作者一開始就把解放軍放在“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絕境之中,透過這被動局面,既形象地表現了當時山東戰場上力量的強弱懸殊,又為解放軍的最終勝利造成強烈比較,以説明戰爭勝利的來之不易。文中,以萊蕪大捷的勝利作為過渡,透過集中描述孟良崮戰役殲滅國民黨“王牌軍”74師始文章打到高潮,三次戰役有主有次,卻又渾然一體。

雖然《紅日》也有關於戰鬥場面的資料,也有年輕情侶們鮮為人知的戰爭感情,但真正吸引我的卻是《紅日》中的戰鬥英雄的精神之所在。作為一部戰爭題材的長篇小説,《紅日》在中國當代文學發展中更重要的貢獻還在於:在應和時代共名的同時,小説在戰爭觀念和小説美學上體現出來的創新性和探索性。讀完這本書,我不禁感慨於毛主席的軍事思想,不禁欽佩於人民戰爭的巨大威力。那是要多團結的軍隊才能做到啊!戰士們,你們在槍林彈雨中堅守陣地,真不愧是驚天動地的英雄。五星紅旗是烈士的鮮血染的,這句話不是小時侯説着完的,那是歷史證明的。你們在戰爭中逐步克服缺點,不斷前進,這樣一輪紅日生起來的背後是無數的犧牲。你們為中國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你們是人民的驕傲!

看着看着,我彷彿看到戰火紛飛的年代、在血雨腥風的戰爭歲月裏,中華大地上有多少優秀兒女為了民族的解放事業,為了國家的和平統一,不惜拋頭顱,灑熱血,赴湯蹈火,捨身取義,矢志不渝,用他們寶貴的青春和熱血,在茫茫黑夜追求馬列主義真理,高擎起革命的火把。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上,他們出生入死視死如歸。是他們為了新中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烈士們雖然離我們遠去了,但他們臨危不懼、寧死不屈的崇高氣節,關鍵時刻捨身為民的優秀品質,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精神卻永垂不朽。

以前的中國人民為了這天中國的和平而出生入死,讓我更加明白這天的完美生活是來之不易的,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好好珍惜呢?從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雖然走了不少彎路,但是此刻的成績是顯著的。1949到2011、從19世紀跨入21世紀,60個春秋冬夏、60載歲月如歌;從騾馬化到摩托化,再到機械化,直至今日的信息化,新中國成立6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強軍步伐走得堅定有力。

這樣的生活對我們來説是完美的,在此刻的社會當中,我們不需要為了生存而擔憂,不需要風餐露宿,不需要擔驚受怕,正因我們處於和平的環境之下。這樣的環境才能讓我們安心地生活、學習,發展經濟,發展文化,在前一輩的犧牲之下,換來了我們這天的安寧。作為一個大學生的我們,更加不能辜負前人對我們的期望,不能辜負了他們用生命作為代價。此刻很多大學生似乎忘記了這些,出現了很多讓人失望的現象。有些同學在學習上不思進去,成天就知道吃喝玩樂,沒有一點正確的價值觀;還有些同學課餘之後老説着無聊,真要乾點什麼卻有嫌苦怕累的,沒有一點吃苦精神;更有些同學遇到一點失敗就想着自殺,對生命一點都不知道珍惜。對於以上描述的一些同學,我覺得真的有必要看一些像《紅日》之類的戰爭小説,瞭解一些當時解放軍的故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比較生活的不一樣,思考自己就應做什麼或者不就應做什麼。對於我們此刻的大學生來説,我們首先就應好好學習,不辜負祖國對我們的期望,不踐踏前人用鮮血換來的和平,在完成應有的學業後,也要不斷創新,鑽研,不怕吃苦,不怕髒不怕累,爭取為祖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烈士們雖然離我們遠去了,但他們臨危不懼、寧死不屈的崇高氣節,關鍵時刻捨身

為民的優秀品質,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精神卻永垂不朽。我們生活在這天幸福的時代,我們的幸福生活是烈士們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我們就應好好珍惜。必須要發奮學習,報效祖國

紅日的讀後感

繼杜鵬程的《保衞延安》以後,吳強的長篇小説《紅日》4在用藝術形式表現重大戰役方面作了較好的探索。它以1947年山東戰場的漣水、萊蕪、孟良崮三個連貫的戰役作為情節的發展主線,體現出作者對現實戰爭小説的“史詩性”的藝術追求,即發奮以宏大的結構和全景式的描述展示出戰爭的獨特魅力。

這三次戰役中,解放軍有敗有勝,各具特點,作家的描述也有略有詳,各有側重,在敍述歷史事件的過程中,體現了其在小説結構上的匠心。作品採用先抑後揚的方法,先以漣水撤退來表現當時國共雙方力量的懸殊和解放軍面臨的嚴峻形勢。發生於1946年底的漣水戰役,以國民黨軍隊攻佔漣水,解放軍因傷亡慘重而被迫撤退而結束。漣水撤退在整個國共軍事衝突中只是一個小插曲,但作家將它一開始就展此刻讀者面前,使整部作品充滿了懸念和吸引力,使後面戰事的發展成為讀者共同關心的焦點。

而且,作家透過解放軍在戰場上的被動局面,既形象地表現了當時山東戰場上力量的強弱比較,為解放軍的最終勝利造成強烈比較,以説明戰爭勝利的來之不易;同時也為進一步刻劃國共雙方各具個性的人物形象作了很好的鋪墊。作家一開始就把解放軍放在“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絕境之中,這樣的結構佈局在當時習慣於描述解放軍“橫掃千軍如卷席”的文學作品中顯得獨特而又真實,體現出這位戰爭小説作家在當時的時代共名下對錶現現代戰爭的獨到眼光。然後,作品再以萊蕪大捷的勝利作為過渡,最後以集中描述孟良崮戰役殲滅國民黨“王牌軍”74師到達高潮,三次戰役雖有主有次,卻渾然一體,作家在對歷史事件的敍述中,形象地完成了對時代共名的印證和闡述:即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現代革命戰爭,經歷了驚心動魄的艱難曲折,經過了無數的犧牲,最後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作為一部戰爭題材的長篇小説,《紅日》在中國當代文學發展中更重要的貢獻還在於:在應和時代共名的同時,小説在戰爭觀念和小説美學上體現出來的創新性和探索性。

讀完這本書,我不禁感慨於毛主席的軍事思想,不禁欽佩於人民戰爭的巨大威力。那是要多團結的軍隊才能做到啊!戰士們,你們在槍林彈雨中堅守陣地,真不愧是驚天動地的英雄。你們在戰爭中逐步克服缺點,不斷前進,為中國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你們是人民的驕傲!

讀紅日有感

讀完《紅日》這本書,我心中有一絲悲涼的感覺。

為沈振新的勝利而感到欣慰,更為張靈甫被同僚坑害而失敗感到悲哀。一代抗日英雄沒有戰死在抗日戰場上,卻不幸死在了內戰裏。

如果在孟良崮戰役中湯恩伯能夠伸手援救張靈甫一把,那麼這位偉大的抗日英雄也不會走投無路,最終落得冤死戰場。司馬遷以前説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從愛國方面講,張靈甫絕對是一名英雄。他一生忠於職守,為黨國誓死效忠,他本可死的轟轟烈烈,而死在了內戰戰場上的張靈甫,他的死只能是“輕於鴻毛”了。當我讀到他在走投無路的狀況下,不願做共產黨的俘虜而自殺時深深的觸動了我。我想,那時,他的內心有多麼的痛苦,多麼的不甘心!如果不是這場戰鬥,如果不是國民政府內部的腐敗,他就不會落得如此下場!如果國民黨部隊中都是像張靈甫那樣的英雄,那麼也許國民政府就不會那麼快就垮台。但但是事實不能改變,國民黨官兵內部極其腐敗,個個只顧自己,不為黨國利益着想,這才是國民政府最終失敗的根本原因。

另一方面,共產黨那種團結合作,吃苦耐勞,嚴於律己,獻身革命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雖然國民政府由美國人支持,有全美的裝備,有最先進的戰鬥武器,有充足的食物,而共產黨只有普通的槍支彈藥,而且還要經常餓着肚子戰鬥,但他們有最勇敢的戰士,最崇高的理想以及老百姓的擁護和愛戴——這就是共產黨最終勝利的原因。

我常想,如果張靈甫能以大局為重,能以百姓利益為重,能以國家為重,也許他會成為第二個傅作義,那麼,我們也就不用為他哀歎了。一個人擁有才華固然不錯,但如果不用在為民謀福利上,那他的才華也就失去了價值。

最後,由衷地讚美我們的黨---一心一意為百姓的黨!

紅日讀後感

作為一部戰爭題材的長篇小説,《紅日》在中國當代文學發展中更重要的貢獻還在於:在應和時代共名的同時,小説在戰爭觀念和小説美學上體現出來的創新性和探索性。首先,以宏大的現代戰爭場面的描繪替代傳統戰爭小説中的傳奇性故事。

在50年代戰爭題材的長篇小説中,《鐵道游擊隊》.林海雪原》等作品都是自覺吸收和利用了民間文化傳統中自由粗放、洋溢着原始生命力的藝術精神,以傳統遊俠小説的傳奇性故事作為敍述框架,來表現戰爭中的英雄業績。這種敍述方式保留了中國傳統小説的痕跡,而應對新的敍事目的,則明顯地體現出其在敍事結構上的侷限,正因傳奇性故事的敍述一般只適合於講述較小規模的游擊戰爭,而無法自如的正面展現大規模的現代戰爭場赴。其實,即使像《保衞延安》這樣有意識地展現大規模現代戰爭的作品,還是在相當程度上依靠於傳奇性的魅力,其主要情節構架還是由周大勇及其連隊的脱離大部隊、沙漠迷路、打糧站等傳奇性故事構成。

而《紅日》則突破了以往傳奇小説將着墨重點放在“連隊”上的寫法,直接以中共一支“常勝英雄軍”與國民黨的王牌軍之間展開的大規模戰役為敍述中心,將筆觸從軍師團一向延伸到連排班,從高級將領寫到普通戰士,從軍隊寫到地方,從前方戰場寫到後方醫院,視野開闊而層次分明,場面宏大而結構緊湊,就應説在敍事上是十分有特色的。

其次,小説對戰爭環境中人物性格豐富性有較好的刻畫,突破了當時同類創作中存在的侷限。這除了指小説刻畫了從軍隊高級將領到普通士兵的多層次的豐富的人物羣像、以及他們包括感情生活在內的豐富的內心活動外,還體此刻下列兩個方面:一是注意對人物的文化背景和歷史性的揭示。在刻畫我軍官兵形象時,作家沒有把他們寫成十全十美的完人,而是在表現他們的英雄行為時,也十分注意表現他們的七情六慾,挖掘他們自身的性格弱點,以及在戰爭進程中人物精神上的自我鬥爭。作家對團長劉勝和連長石東根的形象塑造雖然並不排除借鑑外國戰爭文學作品的因素,但在50年代戰爭文學形象中仍然是獨特的。作者不僅僅寫出了他們作為我軍基層指揮官的一面,還寫出了來自他們的農民出身的性格弱點,事實上,絕大部分軍人在穿上軍裝之前都是農民,農民固有的文化觀念,比如作為一團之長的劉勝對知識分子(政委陳堅)的偏見,他的時刻觀念的淡薄。又如連長石東根在勝利後醉酒縱馬,着一身繳獲而來的敵軍官裝束,狂奔亂喊,這讓人聯想起《水滸》中的阮小七在徵方臘獲勝後的醉酒細節,把農民階級造反的某種特性展示無遺。吳強這樣的描述顯然不是對《水滸》的單純模仿,而是隱含了對農民文化傳統的批判意味,從而必須程度上顯示了作家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的啟蒙主義立場。儘管作家這一立場在強大的時代共名下顯得有點遊移不定,但其探索仍然是難能可貴的。

二是小説對敵對人物形象的刻畫並沒有採用當時流行的漫畫化方式,而是較為真實地寫出了他們作為具有不一樣政治立場更人的職責感、作戰才能甚至作為人的良心。漫畫化的方式總是不屑於進入對象的內心世界、將其作為社會關聯中的人來描述,而將國民黨的中高級將領作為現實的人來描述,是《紅日》在人物塑造上的一個突出特點。當時更多的作品都是將國民黨軍隊寫得不堪一擊,視戰爭如同兒戲,而《紅日》卻着力寫出了張靈甫、張小甫這兩個國民黨軍官形象。由於張靈甫所率領的74師是蔣介石用全副美式裝備武裝起來的嫡系王牌部隊,國民黨五大主力部隊的第一主力,號稱“天之驕子”,因此張靈甫攻佔了漣水城之後顯得不可一世,甚至在他已經陷入瞭解放軍的包圍之中的時候,仍在盤算着全殲中共華東野戰軍,一舉解決山東戰場。但作家在描述他剛愎自用,驕橫狂妄的同時,也寫出他對作戰中孤軍突出,無人接應的內心恐慌,還寫出了他作為高級將領的沉着幹練的一面,。另外,小説還透過張靈甫與張小甫的比較,寫出了不一樣類型國民黨軍官的形象,張小甫投降併力勸張靈甫放下孟良崮的情節也沒有作

簡單化的處理,而是在體現中共政治攻勢的威力時,也顯示了大勢所趨的壓力和其對上司、對軍人職責的忠誠的一面。在戰爭小説中,把敵方的形象作為一個有獨立地位的藝術形象來描述,在客觀上是對戰爭文化規範下“二元對立”藝術模式的偏離,使作品的人物較為豐富、生動、可信,在當代的戰爭小説中具有着個性的好處。

第三,小説在戰爭與和平場赴的相互對照、轉換的描述中,既在敍述上體現了適度的節奏感,又在戰爭觀念上隱含了對時代共名的某些偏離。小説中用超多的篇幅反映非戰爭的現實場赴,如醫院、後方生活的場赴,感情生活的場赴等,以此來襯托現代戰爭,使對戰爭的敍述更加豐富生動。這一方面使小説敍述有張有弛,快慢協調,使讀者獲得一種閲讀上的快感;另一方面,這些舒緩明朗的非戰爭場赴和細膩感人的感情畫面,本身就是對戰爭暴力的一種對照,它的敍述行為就是對和平生活的嚮往和完美人性的呼喚,客觀上是對當時的戰爭觀念的一種偏離。這也能夠從《紅日》在60年代的遭遇中看出,與《保衞延安》一樣,《紅日》也遭到了殘酷的批判,而且原因複雜得多,其中“歪曲我軍官兵形象”、過多和不恰當的感情描述和“美化國民黨反動派的形象”是三條最主要的“罪名”,其背後隱含的正是與時代共名狀態下的戰爭觀念的牴觸和背離60年,可謂彈指一揮間!60年的個人經歷讓我觸摸到了社會前進的脈搏,60年的改革開放惠及了每一個國人的生活。

呵,祖國,我的母親,在歡慶您誕辰60週年之季,我熱血沸騰,思緒澎湃。我們有多少貼心的話兒要對您講,有多少讚美的歌兒對您歌唱。60年,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只是彈指一揮間,然而,偉大的祖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到處是日新月異的創造。到處是招商引資,促進經濟建設的洪流。我彷彿看見南湖的紅船沐浴着太陽的金輝,向這天駛來。井岡山的紅旗,杜鵑笑靨和映山紅的壯美像的紅霞款款飄來。寶塔山的熱風,延河水的激浪,青紗帳的故事挾着黃河的瓊漿,孕育了千萬英雄的兒女。

呵,古老的長城挺起不屈的胸膛,奔騰的長江翻卷晶瑩的浪花,千里草原迴盪深情的馬頭琴聲,拉薩林卡正傳來牧民奔向小康的歡歌笑語。於是,我看到祖國遼闊的大地上,華夏兒女於天地間引吭高歌。歡慶祖**親60歲的生日,以共和國兒女的名義,向祖國致意,為母親祝福。

呵,祖國,您如一葉期望之帆,從共和國開國大典的隆隆禮炮聲中駛來;從天山腳下熱瓦甫與三絃琴動人的琴聲中駛來;從黃河激越澎湃的濤聲和萬里長江雄渾的船工號子聲中駛來;從航天英雄楊利偉乘坐的神州5號宇宙飛船遨遊太空的喜訊中駛來;從城市改革振興的藍圖和鄉村富裕禮貌暢想曲中駛來。於是,我看到春風吹進億萬扇幸福的門窗,聽到了“春天的故事”響徹華夏大地。遼闊的海疆飛駛英雄的戰艇,西部邊陲又騰起沖天的火箭。漫漫半個多世紀的歷程中有過輝煌,有過挫折。勤勞勇敢的中國人在三代領導人和黨中央領導下,眾志成城,排除萬難,以極大的熱情投入“振興中華,壯我國威”的經濟建設。歷史告訴我們,告訴未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像燈塔照亮祖國的錦繡前程,黨中央正帶領全國人民發奮踐行“三個代表”,與時俱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走向完美未來。

朋友們,迎着太陽,秋風送爽,讓我們站在古老的長城上以一種深情,以一種豪邁,以一種莊嚴的儀式,端起金盃,痛飲歡慶的美酒,輕輕柔扶腳下的每一寸土地,共同祝福我們親愛的祖國國泰民安,前程似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