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從禮儀看傳統文化演講稿中學

欄目: 演講稿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7.39K

從禮儀看傳統文化演講稿中學

禮儀是在人際交往中,以一定的、約定俗成的程序方式來表現的律己敬人的過程,涉及穿着、交往、溝通、情商等內容。禮儀可以説是一個人內在修養和素質的外在表現。共同閲讀從禮儀看傳統文化演講稿中學,請您閲讀!

從禮儀看傳統文化演講稿1

中華古國,央央尚禮。

禮,是兩千多年以來中國儒家的核心思想。論語上有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所以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禮其實是一種仁,然而近些年來國人在外旅行卻隨意塗鴉的現象頻頻發生,這是否是失禮,又是否是一種不仁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認為禮於我們來説更多是一種規範自己的準則,禮不是空空洞洞,禮在我們的心中是有一個樣子的,只有知禮守禮,方能延存一個國家的文名,一種文化的精神,故禮之於人也,猶酒之有糱也。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故禮之於人也,猶酒之有糱也。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都從未將它遺忘可見它對於中國和炎黃子孫的重要性。現在隨着時代的發展,人們生活的世界越來越快捷,人們有時候只是為了追求某些表面的東西而漸漸忘記的有些東西。古人留下的禮儀,可能是現在忙碌的人們缺乏的東西。。孔融四歲能讓梨,程頤雪中求學,緬伯高千里送鵝毛,禮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不應該被我們忽視的。正如《禮記禮運》中所説故禮之於人也,猶酒之有糱也。人的形象因禮而變得高大,一個不懂禮、不講理的人是不值得尊敬的。

天下無法不正,無禮不長,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尊禮者,天

下順之。君曾記,那知不可而為之之人?笑嘲曰累累如喪家之犬者,卻照亮了一個時代,一個民族,孔丘啊,他駕着那時代的馬車,不就是為了一個禮嗎?為他心中那片充滿禮的聖地,去掙扎,去流浪,禮之於他也,猶酒之有糱也。昔日夾谷之會,不就是用禮挽回了一個國家的尊嚴?成就了一個人的驕傲嗎?禮者,萬物之序也。中國大陸的歲月長河波瀾起伏,在這裏,早已沉澱了無數輝煌榮耀與荒涼衰敗。而禮儀的沉澱更像是古人埋下的女兒紅,有的越來越令人沉醉,有的卻因歲月流轉而消失殆盡。故禮之於人也,猶酒之有糱也。禮儀,卻終究是沒能抵禦歲月長河侵蝕的土地,尚存的面積已難以讓人們棲息繁衍。在埃及神廟等公共場所所刻畫塗鴉的到此一遊,不正是禮儀與人們漸漸相斷聯繫的標籤嗎?常在許多旅遊景點看到“__到此一遊”的字樣,充分利用每一個能刻字的地方。中國素來是個禮儀之邦,傳統美德更是代代相傳,為何卻有人如此不知禮?這值得我們深思。當今的教育更傾向於書面知識,為了考試取得好成績而學習,卻忽略了傳統美德的教育,造成許多學生是一心只讀聖賢書,傳統美德不甚瞭解。正所謂故禮之於人也,猶酒之有糱也。禮是十分重要的,我們也需不斷學習禮儀,提升自身修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美德,使中國成為真正的禮儀之邦。中國素來講究禮儀,等級的差異更是不可逾越,大臣見天子,必須行跪拜禮,女子必須從三從四德,必須出嫁從夫,夫死從子。這都是禮儀的一種。雖説都是封建思想,但也支撐中國走了幾千年。禮儀還是很重要的,故禮之於人也,猶酒之有糱也。一個人如果失了禮儀,便如酒失了酒麴,失了形,甚至是失了韻。禮儀,在乎你我也。

西方哲學家説道:真正的美德如河流,越深越無聲。禮儀不正是如此嗎?越在細微之處,越不可覺察,真所謂繁花開時默不作聲,風雲流轉不宜察覺。曾幾何時,外國著名景點用中文寫着請勿亂垃圾,國內高鐵驚現因丈夫未到而阻攔發車的女子,類如此現象真讓人應接不暇。《禮記?禮運》有云:故禮之於人也,猶酒之有糱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君子用德待人,小人依薄情對人,終到頭來,方見結局。自古以來,華夏乃是禮儀之邦。古中國以其舉止端莊,言談大方展示出其獨特的大國風範。隨着科技的高速發展與時代的日新月異,禮節在現在卻似乎已經無足輕重。講求效率與效益的年輕人們只想在最短的時間內享受人生的快樂,早已拋棄其所謂的禮儀之道,甚至將它視為“老封建”。華夏的禮儀之邦的稱號,就要被年輕一代們所湮滅嗎?當禮儀的香火傳到了我們的手中,堅持並發展它成了適時之需。年輕人擁有良好的禮儀會給人以温婉儒雅的印象,是成功之路上的通行證。

故禮之於人也,猶酒之有糱也。禮儀的有無,間接的就已決定了我們未來道路的寬廣與否。

從禮儀看傳統文化演講稿2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之稱,“禮”在社會無時不在,出行有禮,坐卧有禮,宴飲有禮,婚喪有禮,壽誕有禮,祭祀有禮,征戰有禮等等。中國傳統禮儀文化應被有批判的繼承,而非一票否決。

禮是文明和野蠻的分水嶺,禮是人與人交往的方式,禮還是日常生活的準則。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左傳中有言道:“禮,上下之紀,天地之經緯也,民之所以生也;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足可見禮儀在文明社會和民生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經歷了千年的歷史洗濯和沉澱的,那些優秀的文化價值禮儀不應被摒棄,而應被完善、繼承和發揚。

駐德全權大使吳紅波曾被德國記者問道“德國人能從中國學到什麼?”,吳紅波答道:“謙虛。譬如:中國人完成一個項目,他不會突出自己的作用,他首先講得是他的團隊,他的導師,較少提到自己”,自卑尊人便是中國禮制精神原則所在。所謂“自卑”不是要故裝卑微自己,而是放低姿態,謙恭待人。若要好,大敬小。這種誠敬謙讓,合眾修身的禮儀原則在當代社會仍值得提倡。

傳統禮儀還傳播了許多優秀的基本價值觀,如敬、恕、誠、信、仁、愛。在現代功利主義教學模式下,我們早已忘了傳什麼“道”,中國應該傳什麼“道”。而禮儀文化卻給我們提供一個精神平台來領會這些優秀的精神內核。着名文學史者劉夢溪指出:“敬、恕、誠信、仁、愛等,應成為中華兒女的文化識別符號。

然而,傳統禮儀也有其閉塞成舊的一面。如古時女子以纖小玉足為美,從小裹腳造成女子足部骨骼被硬性彎折,嚴重影響了其正常的生理活動;兒女應聽父母媒約,指腹為婚是謹守孝道的錯誤觀念也使許多有情人分隔天涯。傳統禮儀的封建思想一定程度框限了思想的自由,也阻礙了社會文明的進一步發展。

中華禮儀文化雖有落後、陳舊弊端,但究其本質是對現代社會極有現實意義的優秀精神遺產,永不過時。擇善而之,其不善而改之,讓其成為國人深層價值的“根”。

從禮儀看傳統文化演講稿3

上下五千年,中國一路風塵僕僕走來,腳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國傳統禮儀,大多數人並沒有什麼清晰概念,甚至則一位這種傳統禮儀人化是過時的東西。因此,中國禮儀文化正在遭受着史無前例的以往與不屑。

然而,中華民族傳統禮儀文化是中國人民幾千年來處理人際關係的實踐結晶,是人與人之間行為規範的準則。

楊時與他的學友遊酢為求的正確答案一起去老師家請教。時值隆冬,天寒地凍,來到程家時,適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老師,就恭恭敬敬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過來良久,程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她遍身披雪。腳下雪已有一尺多後了。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禮儀是律己,進人是一種規範,是表現了對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學禮,無以立”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

東漢黃香僅僅九歲,就懂得尊老愛幼,孝順父母。在冬天嚴寒之時,就用自己的身體將父母的被子温暖後,再請父母安寢;在夏日炎熱之際,則用扇子給父母扇涼驅蚊,以侍奉父母安寢。黃香温席是在中國傳統孝之禮儀,孝順父母,從小事做起。

近百年來,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優秀的倫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如今的人們已經有了較之過去更為雄厚的經濟基礎來孝敬老人,心已經沒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無力,而是有力無心。

唐朝貞觀年間,西城回綸國是大唐的藩國,一次,回綸國為了表示對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帶一批珍寶見唐王,其中最珍貴的是白天鵝。途中,白天鵝不謹飛走,使者只拔下幾根鵝毛,卻沒能抓住白天鵝,使者在擔心害怕之餘吧鵝毛獻給了唐太宗,唐代宗並沒有怪罪他,反而覺得他忠誠老實,不辱使命,從此,“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故事幹為流傳開來。

中國傳統禮儀,應是體現精神價值的生活方式,傳錄它可以使我們的禮儀化發揚光大。

傳統禮儀畢竟是中國傳續了幾千年的血脈,若血脈堵塞,中國只能被稱為是一個現代國,而不能稱其為中國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國人和海外人引來容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沒有它,國人將迷失自我;沒有它,中國便只剩下一個空殼。

縱觀古今中外各國發展,世上沒有一個民族失否定自身傳統禮儀的,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會認為自己的優秀的傳統禮儀是過時的,有害的。而傳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是每個華夏兒女的責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無愧地大聲説:“我是中國人!”

從禮儀看傳統文化演講稿4

禮儀是無處不在的,它可以表現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它可以增進人與人之間的友誼,它的作用太多太多了。在這春意濃濃、生機勃勃的陽春三月,意味着我們該有一個嶄新的面貌。

平時,你們也許會看到一些身強力壯的小夥子,旁若無人地坐在公交車的老弱病殘席上;也許會聽到兩個高談闊論的時髦姑娘,如何興高采烈地發出“他媽的”之聲;也許會遇到有人撞了你一下,不打招呼便揚長而去的情況。每當你看到這一切的時候,你一定會覺得這與我們物質文明的發展是多麼不相稱!但是,當前社會上仍然有些人對於這些不文明的行為不以為恥,不以為怪,並且為之辯護説:區區小事,何足掛齒。難道這真的是區區小事嗎?我們要向有這種思想的人大喝一聲:“你們錯了!如果任其這樣發展下去,那麼文明何在?禮貌又何在呢?”

我們偉大祖國素以“禮儀之邦”着稱於世,我們中華民族歷來都很注重文明禮貌。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多少仁人志士以禮待人的故事至今。“融四歲,能讓梨”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曉,婦孺皆知。

可以毫不誇張地説,生活中最主要的是文明禮貌,它比最高的智慧、一切的學識都重要。因此,文明禮貌地處事待人,是我們每個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必修的一課。

那麼怎樣才能養成講文明,懂禮貌的習慣呢?其實很簡當,就是別人幫了你,道一聲“謝謝”;見老師和客人主動問個“好”。平時注意愛護花草樹木,不踐踏草坪……等等。這些都是講文明禮貌的起碼要求,有了這些習慣,才算具備了做文明好學生的基本素質。

一個人的思想、行為,對別人、對社會是有益還是有害的,要有一個衡量的準則,我們通常把這種衡量和指導人們思想、行為的準則,叫做道德。而禮貌與道德是互為表裏的。禮貌是道德的外衣,道德是禮貌的內涵,因此,我們要認清哪些是我們應該做的,哪些是我們不應該做的,以此來規範我們的行為。

同學們,在這個文明禮貌月,瀰漫着文明禮貌的芳香。而這些芳香正來自於各種花朵,你,便是他們中的一份子,相信自己,我能行。讓我們挑起傳承禮儀的使命,無負於未來,無負於這教育我們的美麗校園吧。

從禮儀看傳統文化演講稿5

孝,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文化。

孝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古往今來,孝文化在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維繫家庭和睦,增強民族團結,穩定社會等方面,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這些膾炙人口的名言名句,是教育我們要孝老敬親,從小就要對父母、親人百般孝順和愛護,我們幾乎就是揹着這些名言名句長大的。幼時,我們一定想:長大後一定要對父母和親人好,可是現在社會上有些人的行為動作令人髮指。我前不久在網上看到一則令人心酸的,又令人髮指的新聞:一位母親親手把兒子撫養大,她的兒子長大了,竟然覺得母親很礙事,便將母親掃地出門。無論颳風下雨,老母親只能一人流落街頭,靠乞討為生。看完後,我憤怒了:怎麼可以這樣?有這樣的兒子還不如沒有,簡直衝破了做人的底線。這名男子的做法簡直有辱我們這個一直以來以孝聞名於世界的中華民族!

當然,世界上也不缺乏有孝心的人。看完下面這個故事,也許你會欣慰多了。

孫朋美,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只因為她的一片孝心,感動了千千萬萬個山東人。她剛嫁給丈夫時,丈夫就經常生病,以至生活不能自理。婆婆也愈漸年邁,從此,家庭中一切重擔就落在了她一個人身上。她每當幹完農活就趕緊回家,她知道,年邁的婆婆肯定會很擔心。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她無怨無悔地照料着年邁的婆婆和多病的丈夫,風雨無阻地撐起一個家。如今,她把婆婆照料地很好,丈夫的病也有所好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她的臉上充滿了美麗的笑容。這笑容,這孝心,有誰能不感動呢?

孝老愛親,也要我們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傳承一代又一代的美與愛。在平常的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儘量為父母做什麼:比如幫他們多幹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幫他們捶捶背,揉揉肩,不要讓他們操心……這是我們每個子女都應該做的。

孝老愛親,用實際行動去傳承,傳承一份份美與愛,傳承這一種偉大的傳統民族文化,喚起每一個人的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