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天津市和平區五大道文化旅遊區導遊詞

欄目: 演講稿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18W

這裏擁有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建成的具有不同國家建築風格的花園式房屋2000多所,建築面積達到100多萬平方米。其中最具典型的300餘幢風貌建築中,英式建築89所、意式建築41所、法式建築6所、德式建築4所、西班牙建築3所、還有眾多的文藝復興式建築、古典主義建築、折衷主義建築、巴洛克式建築、庭院式建築以及中西合璧式建築等,被稱為萬國建築博覽苑。我們今天要逛的就是---天津市和平區五大道文化旅遊區。

天津市和平區五大道文化旅遊區導遊詞

五大道呢是由馬場道、睦南道、大理道、常德道、重慶道這五條道路為主的街區的統稱。共有22條道路,總長度為17公里,總面積1.28平方公里。是迄今天津乃至全中國保留最為完整的洋樓建築羣。

在歷史上這裏曾被劃為英租界。1911年辛亥革命後,許多清朝皇親國戚、遺老遺少從北京來到天津租界寓居;另外許多富賈鉅商、各界名流、紅角、北洋政府時期的要人也曾在此留下過足跡。如今,“五大道”已經成了天津小洋樓的代名詞。

今天我們挑選了幾處較為典型的建築,一起去打卡欣賞下這座萬國建築博覽苑。

第一條道呢是馬場道,馬場道是五大道地區修築最早、最寬、最長的馬路。馬場道121號小洋樓,就是五大道地區簡稱最早,歷史最悠久的建築,原為英僑學者達文士居住,稱“達文士樓”, 建築面積570平方米,是1棟2層,帶閣樓的,西班牙風格的花園洋房。在東邊牆上的浮雕花紋處,我們能看到的1905這個數字,他記錄的是這棟建築的修建年代。達文士樓當年選址在天津德英租界內,原本這樓房兩側和北部灣有花壇,綠地和樹木,樓房南面哪有小型的網球場,整個建築是磚木結構,輔以紅馬坡頂和淺黃色的水泥牆面,加之隨處可見的這些精美的歐式的花紋圖案,就讓這座建築在悠久厚重的五大道上,顯得格外的温柔。在這座建築裏有很多顯著的位置,都有一個清晰的標誌德國是日耳曼民族的族徽標誌,這個標誌看起來就像字母t和g,緊緊的糾纏在一起。據説這是達文士樓的最早建造者,一位德國駐華武官的家族標誌,這位武官。這武官,青年時期去過西班牙的海濱城市,對那裏的建築情有獨鍾,所以呢,將自己在天津的這棟小樓也設計成了西班牙風。

第1次世界大戰德國失敗了,這位德國武官回國前就把洋房賣給了英國商人湯瑪斯達文士,當時在天津的建設路上開了一間洋行,經營皮草生意,他將這棟樓進行了改修,攜家眷在裏邊住了有30多年,因為時間長,相對影響力大,所以這棟樓呢,就被稱為達文士樓,1947年去世了,他的太太將這棟樓賣給了一對俄羅斯牙醫夫婦,到了1956年這牙醫也去世了,牙醫的妻子去了瑞士,這棟樓就成了工廠樓,後來住過幾户幹部,再後來就只有兩三户老百姓在這裏居住了。我們今天啊,仍舊可以看到這種小樓,來品讀它開啟的這五大道時代。達文士樓的住户們是幾經變遷,也見證了近代天津的滄桑變化,這座樓中的居民從最早的德國武官到英國商人到俄羅斯牙醫,再到中國的幹部和羣眾,達文士樓是靜靜的矗立在這兒,他是見證過榮華富貴,也見證過人去樓空,也見證着平凡的世界,更平靜的面對着周遭霓虹燈下,是高樓大廈,紛紛拔地而起,而他呢,仍舊在這就是光裏優雅,安然。

下面我們要去打卡的是睦南道上的疙瘩樓。

這座外觀看起來比較怪異的建築,就是五大道睦南道上,著名的疙瘩樓,1937年。睦南道全場1968米,同樣建於上世紀初,最早成為香港的名字命名的公園,被稱為後花園,名人故居風貌建築是最多的道路。其中最有名的是位於河北路睦南道兩街交口處的疙瘩樓,天津話裏疙瘩讀作gadei,所以天津人稱他們為gadei樓。這疙瘩樓是由意大利建築師保羅豹奶地。建於1937年,是具有濃郁的意式風的八門聯體洋樓,最早是英國華濃公司的公寓,一般的建築表面是光潔的,而此樓別具風格之處,就在於他們使用了就像長了瘤子的疙瘩磚。當時建築師保羅,在天津青龍潭一家磚窯廠,發現了發現了一批磚面上結了瘤子的殘次品,瘤鋼磚,讓他產生了一個突破性的創意,用這些參差不齊的瘤鋼磚來裝飾牆面,於是就有了睦南道上的顏惠慶舊居和眼前的這棟大樓。除了外觀上的破格,他的文明之處還在於這裏曾是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四大噓聲之一的馬連良的住宅人稱馬老闆,來天津演出時就經常在這裏居住。

現在疙瘩樓與天津另一著名建築瓷房子,同屬一個主人張連志,他也在疙瘩樓的部分牆體上裝飾古瓷,美其名與當年的意大利建築師隔空對話,有人認為這是對歷史建築的破壞,也有人認為就是另一種創意,您覺着呢?

下面我們一起去大理道看看南開之父張伯苓的故居。

大理道39號這座淳樸厚重,線條簡潔的三層英式別墅就是是張伯苓的舊居。外立面是牆身,多坡式瓦底,屬於折中式的建築風格。張伯苓它的原名叫做壽春,自伯苓,他是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畢生的信念就是教育救國。1904年創辦了南開中學,南開大學等南開系列,形成了著名的南開教育體系,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他曾經親手製訂了,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的校訓,周恩來總理就是南開的著名校友。南開時期的張伯苓曾經力倡,教育裏沒有了體育,教育就不完全。他創立了多隻足球隊,籃球隊,與學生一起踢球打球,帶學生騎自行車,給學生製造各種的體育器材,為學生聘請名家,還曾率南開足球隊打比賽,戰勝了天津租界隊,被譽為“體育校長”他非常注重學生的體育教育。在新中國成立前後,張伯苓拒絕離開大陸,1950年三月,身居重慶的張伯苓給周恩來總理寫信表達,北歸的心情,在得到周總理的批示後,5月4日,張伯苓和夫人搭乘飛機飛離北京,後來就回到了天津,1951年,2月23日,張伯苓於家中溘然長逝,享年75歲。

最後呢我們一起去看看重慶道的慶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