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公文 > 基層反映

莫讓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流於形式

欄目: 基層反映 / 發佈於: / 人氣:2.86W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目的在於提升教育效果,使大學生能夠走出校門學習並掌握高效工作的方法和規則,對於在校大學生具有加深對本專業瞭解、確認適合的職業、為向職場過渡做準備、增強就業競爭優勢等多方面意義。我國目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形式主要是社會調查、專題調研等“項目化”社會實踐,打工、實習等“體驗式”社會實踐,作品創作、輔導班等“學習創作型”社會實踐,科技、文化、衞生“三下鄉”活動,以及一些社會服務、環境保護公益活動等。雖然各大高校基本都設置了社會實踐活動的安排,但在實際操作中出現了應付性、形式化等現象,背離了社會實踐的“初衷”,產生了以下三方面問題:

莫讓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流於形式

一是大學生對社會實踐認識有偏差。很多大學生認為,社會實踐活動只是學校派發的任務,可有可無,甚至認為實踐活動是學校強加於學生的“負擔”。在這種想法驅動下,實踐活動變質為“觀光旅遊”,調研報告成為“紙上談兵”。據南京工程學院2017年在校內發放並收回的84份電子問卷、593份紙質問卷顯示,雖然多數人願意關注和了解社會現實,為將來的就業做充分的準備,但依然有26.19%的學生參加暑期實踐僅僅是因為學校的要求,甚至有1.19%的學生認為社會實踐沒什麼用。有相當大比例的學生選擇的實踐與本專業無關,這説明學生並沒有真正認識到實踐活動的重要性。

二是學校、社會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缺乏有效的引導。當前,一些高校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引導還不夠,學校對社會實踐的研究、指導力度還不能滿足學生的期待和要求,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題設定、跟蹤指導和總結檢查不夠科學和及時,部分大學生在尋找實踐基地時或多或少會遇到問題,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情況時有發生。據南京工程學院問卷調查顯示,在實踐的困難選項(多選)中,難以確定實踐項目佔比58.33%,找不到參與的夥伴佔比45.24%,資金不足佔比41.67%,不知道實踐做什麼佔比45.24%,沒有實踐的途徑佔比58.33%,沒有感興趣的項目佔比37.90%。這幾項數據顯示出,學校缺乏合理的社會實踐引導機制,即便有興趣願意參加社會實踐的學生也難“覓其門而入”。

三是缺乏有效的評價機制,功利性目的突出。大學生實踐活動的效果評估一般是由學校出具評分細則進行打分,通過社會認可度反饋和學生提交的實踐報告來進行考核,還有些學校將社會實踐與學分、評優聯繫起來。而由於參與實踐活動羣體龐大、實踐方向分佈廣泛、數據量龐大零散等原因,學校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考核往往具有很大難度,評價機制缺乏靈活性,在學分、評優的誘惑下,學生社會實踐的目的存在着功利性。比如一些學生實踐還沒開始就緊鑼密鼓的聯繫媒體報導,因為能否在媒體發表新聞關係着實踐隊伍是否能評上省優秀實踐隊,對學生評幹評優也有影響,在社會實踐效果難以評定的情況下,媒體宣傳成了一個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