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科學教學工作計劃多篇示例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08W

科學教學工作計劃多篇示例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有計劃,就等於明確了工作的方向和方法,就有了工作的標準流程。就不會出現先射擊後畫靶子的情況,打到哪兒就算哪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科學教學工作計劃,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鑑。

科學教學工作計劃1

科學教學是學生提高整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開展好我校的科學教學工作,特此制定了科學教學計劃。本計劃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養為目的,為我校科學教學成績的全面提高而努力。

一、教材分析:

教材注重培養綜合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素質,遵循學生認識規律,逐步提高探究能力,注重加強學科聯繫,培養學生人文情懷,堅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城鄉教育差別。根據各年級學生的認識特點,把三到六年級學生的認識能力培養目標分別確定為“感知科學”、“走進科學”、“探索科學”。教材將探究過程能力分為“觀察與提問”“猜想與假設”“計劃與組織”“事實與證據”“模型與解釋”。科學課讓學生在“做中學”活動中面對自然和科學現象,通過動手動腦學習基礎的科學知識,在學習中不斷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二、對所教學生的分析:

四年級學生思維較活躍,在實驗活動中合作意識已經形成,紀律明顯優於三年級。對科學的熱情度極高,熱愛科學,熱愛自然。

六年級學生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_,樂於動手,善於操作。因此要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學到科學知識,培養探究能力,提升科學素養。

三、具體教學措施:

1、首先加強自身的科學教學基本功的訓練是最主要的。

平時要充分利用空閒時間,認真學習科學教學大綱,科學教材,認真鑽研科學教法學法,儘快成為一名合格的科學教師。

2、結合所教班級、所教學生的具體情況,儘可能在課堂上創設一個_、和諧、開放的教學氛圍。

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徵的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採取一切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興趣。

3、充分利用實驗器材,做到“精講多練”,多通過實驗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到收穫。

4、注重學生課外的拓展研究,不應只停留在課堂教學內,要將學生帶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中去,將科學課的學習從課堂延伸擴展到活動課程,擴展到家庭和社會。

四、科學特色活動

(一)科學幻想畫

1、活動目的:

為進一步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以及大膽想象、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培養孩子成為親近自然、珍愛生命、熱愛家鄉,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意識。

2、活動內容:

學生可以全員參與,創作出與科學有關的敢於大膽創新,有意義的畫作。優秀作品頒發獲獎證書。

(二)明天小小科學家

1、活動目的:

為了進一步增加學生的動手能力,讓他們從小養成善於觀察,敢於思考的能力。通過開展科學發明活動,使學生感受到科學就在身旁,是鮮活的,並把所學知識運用於發明創造中,注重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活動內容:

學生可以利用身邊的物品,自己設計創作,進行科學小發明。內容體裁不限。優秀作品會在全校進行展出。

科學教學工作計劃2

本學期工作的主要任務是:改進和完善教學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努力建構_、開放、高效的教研機制;認真研究課程功能、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和課程管理,深入瞭解並及時解決教學中的困難和問題;總結、推廣教學經驗,探索教學規律,在課程改革的實踐中,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專業水平和中國小課程建設與管理能力。

本學期工作的策略是:“充分展開羣眾性教學研究,加強指導、完善服務”。科學學科的教學研究應確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充分調動廣大一線教師的積極性,緊緊圍繞課程實施中的基本問題,深入而全面、紮實而有效地展開,羣策羣力、共同探討。把科學學科教師隊伍打造成一個團結的共同體、研究的共同體、發展的共同體。

二、工作重點

(一)加強學習,提高教育教學理論水平

1.精心安排系列學習內容,講求針對性、有效性。

(1)認真學習和鑽研《科學課程標準》、系統鑽研新教材,既有科學課程改革理念性、學術性思考;又有科學主題教育形態性研究。

(2)認真學習和鑽研有關有效教學策略和教學評價的理論和經驗。

(3)認真學習和鑽研有關研究性學習、校本課程開發和推進校本教研的理論和經驗。

(4)認真學習和鑽研有關“做中學”教學案例專著。

2.精心組織各種學習活動,積極構建學習型組織。

(1)繼續邀請省知名課程與教學專家為科學教師作教育教學理論學習輔導報告。從教師的不同需求出發,採取“參與式”“研討式”等多種學習形式,提高理論學習的效果。

(2)不定期舉辦專題學術沙龍,營造良好學術氛圍,為各種不同類型的教師交流教育教學改革的經驗,探討自身素質提高的途徑和方式提供條件和機會。

(二)加強指導和管理,提升課程實施水平

1.加強課程管理,引導學校及科學教師落實和執行國家的課程計劃,杜絕違規行為。

2.加強新教材的培訓力度。

充分調動市(區)專(兼)職教研員、各校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教壇新秀的羣體力量,在參加省新教材培訓的基礎上,在__市有序開展教材章節分析、教案設計、教學方法研究和教育資源建設等方面的研究。指導教師吃透新教材,全面把握新教材編寫意圖。

3.整合全市教科研力量,由市教研室牽頭,針對課程改革中的重點和難點成立專題研究組,開展專項研究。

本學期專項研究的重點是:中法合作“做中學”項目的深入研究與適度推廣共進;二是“同題異構”多元化教學設計以及個性化教學實施;加強對課堂教學動態生成資源問題的研究,在實踐中提高教師的教學智慧。

4.有序推進“春暉工程”,加強國小科學“精品課”建設,共建優質教育資源,促進全市科學教育協調發展。

5.根據地方課程資源整合和開發一些較有特色的地方性課程,如家鄉常見動植物的研究、家鄉水資源的調查研究、蠶桑文化等,進一步拓展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豐富德育的內涵。

6.結合科學學科基地的系統化建設,定期開展各種形式的基地活動,向全市學科教師展示基地研究情況。

(三)改善教研方式,提高教研質量

充分發揮教研工作對於創造性地實施新課程過程中的核心功能和原動力作用,引導教師充分、全面解讀《科學》課程標準,切實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學校課程建設能力。

1.改革傳統教研方式,調動教師參與教研的積極性,與教師共同協商、平等對話,指導教師自主開展教研活動,充分發揮教科研基地學校和各轄市(區)科學學科中心組的研究與輻射作用,提高教研質量。

2.以各種形式,靈活、有效、充分發揮科學學科基地的引導功能,向全市學科教師展示學科基地研究氛圍與榜樣風範。

3.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堂教學研討和觀摩活動,以期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科學課堂教學新模式。

4.切實加強具體實驗項目的實施,培植典型,提高課程實施的研究水平。

尤其要以中法合作“做中學”科學教育項目為抓手,在認真總結和深刻反思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開展教學案例的模仿(大力倡導)與創生(適度嘗試)。全面提高教師深度挖掘課程資源的能力以及課堂教學實踐創新的技能。

5.加強對學校教研組工作的指導,根據“__市中國小教研組建設章程”,定期檢查學校教研組的工作。

6.不定期舉辦各種專題性、主題性學術沙龍,營造良好學術氛圍,為各種不同類型的科學教師交流教育教學改革的經驗,探討自身素質提高的途徑和方式提供條件和機會。

7.繼續徵集、優化、整理“教學情境設計、課堂教學實錄及評析”,積極發現、總結、推廣教學第一線教師的教學改革成果。

(四)重視教育科研,深化課題研究

1.探索國小科學學科課題研究的原則和方法,提高課題研究的實效性。

科學課題研究應重視應用研究、行動研究、現場研究、微觀研究;應重視質的研究;應以課堂教學、課程建設等具體問題為着眼點:強調結果價值與過程價值並重,提倡“過程即成長”的行動理念。

2.系統展開省級重點課題“科學探究中,滲透元認知要素的實踐與研究”的結題工作。

(五)改革評價方式,完善評價體系

1.逐步建立起以學生的發展為核心,以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對學生的評價為重要內容的課堂教學即時評價體系。

2.幫助部分學校逐步建立並完善學生學業(學生成長)記錄袋,探索建立促進學生髮展的過程性評價體系。

3.逐步成熟__市國小科學學科有效教學抽樣檢測調研工作,對符合科學教育規律的命題理論作出探討,將命題科學化的研究引向深入。

4.探求國小科學實驗操作考查的模式,是國小科學評價體系重點需要加強的環節。

(六)組織各類研訓活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實施新課程的關鍵是要有一支數量和質量都能夠得到保證的教師隊伍。課程改革對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教師的業務水平。因此,組織必要的培訓、調研、總結、推廣和競賽活動,能夠推動教師隊伍的發展。

1.繼續承擔國小科學教師繼續教育任務,圍繞課程改革這一核心內容充分展開,為新課程實施提供保障。

認真組織各種形式的、行之有效的新課程培訓活動,引導教師進一步轉變教育觀念,提升課程意識和課程實施水平,為新課程實施提供有力保障。

2.組織《科學》課程標準、新教材的學習和培訓活動,引導科學教師明確科學學科課程改革的方向;

組建學科性研究小組,攻克難關,提高課程理解能力。

3.以省級實驗國小為龍頭,積極探索提高國小科學學科教學質量的途徑和方法,採取積極措施,大面積穩步提高國小科學教學水平。

4.加強對青年科學教師的培養,探索促進青年教師專業成長的新途徑、新方法:以青年科學教師為主體,以課題研究為切入口,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為主線,加大對青年科學教師培養力度;

通過雙向選擇,為青年教師確定教學指導(以教研員、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為主),有目的地開展“傳”“幫”“帶”和交流活動,促進青年教師健康成長;繼續抓好青年教師的課題研究工作,引導青年教師開展小型課題研究工作。

5.根據省市教研室有關規定,有關學科組織教師教學能力競賽、學科評優活動。

(七)加強自身建設,提高研究能力

1.加強教研員自身的理論學習,確立自身的研究方向和專題,提高專業研究水平。

2.進一步加強對轄市(區)教研員的工作指導,促進各地區教研水平的均衡發展。

3.教研員苦練內功,不斷增強服務意識,提升服務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的課程理論水平、專業論文發表質量、課堂教學研究與實踐能力、教研活動水準,確保在新課程推進過程中專業引領的整體水平能夠得到大幅度提升。

科學教學工作計劃3

一、學生分析

今年我任教三年級兩個班科學的教學,國小生對於自然事物與現象的把握是很具體的,三年級學生擅長於用感官觀察、識別物體的基本特徵。根據物體的相同和不同點對物體進行比較、分類,符合這階段學生的認識特點,因此,教學中將注重發展學生此項技能,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其他技能。

該年級男生居多,學生思維活躍,熱愛科學,相信能迅速形成良好的科學學習氛圍,並能促進全體學生在科學素養方面的發展。

學生從小對科學課的學習內容有一些接觸和了解。如植物、動物、我們周圍的材料、水和空氣等內容都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科學學習是有基礎的。

學生對科學學習的內容很感興趣,有學習的強烈願望。學生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較好,但動手能力較弱,需要培養提高。

二、實驗分析

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科學》,三年級下冊是《科學》課開始的第二個學期,因此本冊教材淺顯易懂,特別注重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安排教學內容,同時還考慮到為今後的學習提高打好基礎。在這個階段一定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展開探究能力的培養。

三、實驗目的與要求

1、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於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相信、注重證據、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四、實驗措施

1、充分利用好學校的科學實驗室,儘可能的去科學實驗室上課,做到“精講多練”,多通過實驗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到收穫。

2、注重學生課外的拓展研究,不應只停留在課堂教學內,要將學生帶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中去,將科學課的學習從課堂延伸擴展到活動課程,擴展到家庭和社會。

科學教學工作計劃4

一、指導思想:

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和孩子們一起探究,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性教學,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學探究性活動。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取知欲,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學生情況分析:

1、可喜之處:三年級學生通過上一學期的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

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另外,在進行着觀察、提問、假説、預言、調查、解釋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動時,我強調小組合作必要性,所以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強。

2、不足之處:上學期由於多方面的原因,後面的許多教學內容只是匆忙的走過場地,甚至有些探究活動根本就沒有開展,導致學生的知識面受到影響,而至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形成。

還有,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這現象尤為突出。

四、教材分析:

(一)、全冊內容情況:

三年級下冊是在三年級上冊的基礎上編寫而成的。國小三年級上冊是科學教材的起始冊,選擇的教學內容是以學生“有系統的觀察活動”為主線展開的。例如,在教學內容中設計了“觀察物體”等活動。作為這一線索的延續,在這一冊中共安排了“常見材料”、“聲”、“電”“光”、“磁鐵”、“信息與通訊”等六個單元。

(二)、各單元內容和課時情況:

1.常見材料單元是全冊書的基礎單元,讓學生了解人們對材料的使用與材料的性質有關,培養學生了解新材料、關心新材料的興趣。

2.聲單元通過指導學生通過尋找聲音、觀察發聲物體、自制樂器等探究活動,培養學

生提出問題、制定計劃、實驗製作等方面的探究能力。

3.光單元讓學生認識有些物體是能發光的,有些物體是透光的,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光的傳播線路是可以改變的,培養學生探究客觀事物本質的興趣和能力。

4.電單元通過分析電在生活中的應用,懂得有些材料容易導電,有些材料不容易導電,培養學生想知道、愛提問、樂於與人合作和交流的科學態度。

5.磁單元通過研究磁鐵的性質、尋找磁在生活中的用途等活動,讓學生經歷從預測、驗證到討論、交流的完整科學探究過程。

6.信息與通信是全冊書的綜合單元,通過分析人類傳遞信息及通信技術的發展,讓學生了解聲、光、電、磁知識的應用引起通信技術飛速發展的科學事實。

(三)、教學重點:

從上學期開始,學生對實驗非常感興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內在。所以本學期的重點是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

(四)、教學難點:

如何引導學生展開主題研究,進行饒有興趣的研究,是本學期的難點。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國小生科學學習的特

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8、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六、主要教學活動類型:

蒐集信息、現場考察、自然狀態下的觀察、實驗專題研究、情境模擬;

討論辯論、種植飼養、科學遊戲、信息發佈會、報告會、交流會;

科學欣賞、角色扮演、科學幻想;

七、主要導學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參觀法、實踐法、討論法

談話法、辯論法、實驗法、列表法、暗示法

科學教學工作計劃5

一、教材分析

新編《科學》三年級下冊是在三年級上冊的基礎上編寫而成的。國小三年級上冊是科學教材的起始冊,選擇的教學內容是以學生“有系統的觀察活動”為主線展開的。例如,在教學內容中設計了“觀察大樹”和“尋訪小動物”等活動。作為這一線索的延續,三年級下冊的主題確定為對“物質特徵和變化的觀察”,在這一冊中共安排了“混合”、“空氣”、“植物的一生”、“動物的生命週期”、“沉和浮”、“溶解”等六個單元。

混合單元着重引導學生對物質混合的現象進行觀察,認識有些物質混合後其中的各個成分不會發生變化,而有些物質混合後會生成新物質;初步建立混合物的概念;親自動手製造混合物並學習對固體混合物進行簡單分離的方法。

空氣單元引導學生通過實驗證明空氣的存在,並通過一系列的動手操作活動,幫助他們認識空氣作為物質的一般屬性。並設計了有關認識空氣的特殊性質的探究活動,最後一課時則引導學生探討空氣和人類生活的關係。

植物的一生單元引導學生經歷種植鳳仙花的完整過程。通過對鳳仙花各個生長期不同形態特徵的觀察,幫助學生建立植物生長週期的概念,並引導他們學會定期觀察、記錄以及分析數據的方法。

動物的生命週期單元引導學生經歷養蠶的完整過程。通過對蠶各個生長時期不同形態特徵的觀察,幫助學生建立動物的生命週期概念,感受生物的生命過程並學會描述這個過程。

沉和浮單元主要涉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哪些因素有關、怎樣改變物體的沉浮及如何利用沉浮的原理來製作小船和潛艇等問題。

溶解單元從觀察食鹽和沙在水中的變化開始,引導學生進入對溶解現象觀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動之中。如怎樣加快溶解,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鹽,溶解在水中的食鹽能否重新分離出來等。

二、學生分析

1、三年級兒童想象豐富、思維活躍,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學學習的起點,他們對花鳥魚蟲、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導就能轉化為強烈的求知慾望和學習行為。

2、通過一個學期的《科學》學習,學生們對《科學》這門課已經有所瞭解,知道科學課是由一個一個的活動組成,這是令他們喜愛的。

但是他們卻常常不能自覺作好課前準備。

3、雖然經過一個學期的科學學習,學生們已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但是他們的觀察力、思維力有待提高,學生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內在,難以把握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

4、對實驗感興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內在。

5、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學生缺乏對科學學科重要性的認識。

6、本年級共7個班,1班是小班26人,2~7班是大班,每班都有57或58人。

三、教學要求與評價

1、學生在活動中能正確進行物質混合與分離操作,能按觀察物質混合與分離的基本程序進行觀察,能根據事實説明物質混合後是沒有變化,還是發生了變化;

能應用學到的知識研究土壤,制定簡單的研究計劃,瞭解土壤的成分;能利用身邊的材料製成一兩種混合物。

2、教師能夠和學生一起準備用於探究活動的足夠的材料,如薄而透明的塑料袋、水槽、玻璃杯、廢紙、抽氣筒等。

教師的引導應能夠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慾望。教師應能夠給學生的每一項探究活動以比較充分的時間保證,使學生的感受、思考、表達等都能得以比較充分地進行。學生在經歷探究活動的基礎上,知道空氣是一種透明的物質,沒有一定的開關和體積,但具有質量;知道固體、氣體、液體的主要區別;知道空氣可以被壓縮,壓縮空氣有彈力等;同時,潛移默化地意識到,藉助於可見的物質媒介可以發現並研究不可見的物質;意識到通過蒐集、整理和分析資料,也可以獲得對一些問題的認識。

3、通過親歷種植、培養鳳仙花的活動,認識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及種子,瞭解植物的生長過程;

知道一粒種子能夠發育成一株植物,並再次結出多粒種子,從中理解植物生命週期的涵義。在活動過程中,使學生領悟珍愛生命的意義,知道愛護花草樹木,學會持續地、多方面地對一事物進行觀察,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學會與人合作;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懂得栽培植物的正確方法;學會用數據、圖畫、語言描述等方法交流自己的觀察結果;運用整理信息的方法發現事物變化的簡單規律。

4在養蠶的活動中發現生命的發展變化,及動物和食物、動物和環境等多方面的認識,並通過養蠶的活動經歷和體驗,進行珍愛生命、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在經歷對蠶進行養育的過程中,能進行簡單的觀察和描述,能按蠶的不同生長時期進行動態觀察、細節觀察,能對蠶的身體變化進行比較和測量。能在活動過程中提出問題,發現更多的觀察內容。

5、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樂意以各種不同形式參與到一系列的觀察研究活動中,獲得各種觀察研究活動的經歷,能在小組或班級裏交流自己的觀察研究發現;

能獲得關於物體沉浮與物體大小、輕重關係的認識,感受到物體沉浮與液體的關係;能解釋一些簡單的沉浮現象。能按要求設計、製作出簡單的小船和“潛艇”。

6、引導學生從觀察身邊的物質開始,研究觀察物質之間相互混合、溶解的現象;

鼓勵學生對觀察研究活動中觀察到的各種現象、結果進行想像並作出自己的解釋;激勵學生在課外獨立進行一些物質之間的溶解和不溶解的觀察活動,以及對飽和溶液的分析、結晶過程的觀察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培養他們細緻的觀察習慣和態度,滲透科學的思想和方法,引導他們科學地進行觀察和實驗,讓他們體驗到科學探究的樂趣,並不斷保持和發展他們探究周圍事物的舉和愛好。

四、改進教學的具體措施

1、運用新課程理念,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2、認真鑽研教材、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認真做好課前準備工作。

運用多種評價手段,以激勵學生的探究興趣。

3.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對一個問題的結果作多種假設和預測。

教育學生在着手解決問題前先思考行動計劃,包括制定步驟、選擇方法和設想安全措施。

4.注意蒐集第一手資料,教會學生觀察、測量、實驗、記錄、統計與做統計圖表等方法。

5.組織好探究後期的研討,引導學生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

注意指導學生自己得出結論,教師不要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學生。

6、充分運用教具、掛圖、音像教材進行直觀教學,尤其要組織好每一個觀察認識活動,讓學生去親身經歷、體驗每一個活動。

7、發揮學科知識與生活實際有着廣泛而又密切聯繫的特點。

注意引導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尤其重視解決那些與學生關係密切的實際問題,從中讓學生體會學習科學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