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2021年公司領導年會講話稿

欄目: 領導講話稿 / 發佈於: / 人氣:3.16W

2021年公司領導年會講話提煉內容

2021年公司領導年會講話稿

一、肯定2021年工作成績

(一)經營成果方面

2021年,公司上下勠力同心,實現總體保費收入XXX億元,其中,農業保險保費收入20.46億元,同比增長22%,保費達成率102%,種植業保險保費收入14.6億元,同比增長19%,養殖業保險保費收入5.6億元,同比增長38%;商險保費收入XXX億元;健康險保費收入XXX億元。圓滿完成了年度預算目標任務,

(二)招標結果方面

為擴大影響,提升公司競爭力,在總公司的指導下,3家省分公司積極參與當地的政策性農險招投標,並取得了突出成績。河南省分公司,以第一名的領先優勢,獲得了96個縣區政策性農險入圍資格,進一步鞏固了公司在河南農險市場的首位度,築牢了業務“大本營”。內蒙古分公司,業務多點發力,成功獲得了2個縣區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承辦資格,繼果蔬價格指數、高原冷菜、奶山羊保險外,又新增穀子種植、牧草種植氣象指數、肉羊保險等特色業務,實現破局。黑龍江分公司,以第七名的成績獲得14個縣區政策性農險承辦資格,超過很多在當地經營多年的同業公司,實現了有效突破。

(三)機構建設方面

開業2家中心支公司和18家支公司,。

(四)應對巨災方面

7·20暴雨災害發生後,公司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響應機制,掌握災情實際,推進災害勘察,確保理賠到位,助力災後重建。8月4日,在河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河南省加快災後重建”新聞發佈會上,專門提到公司的支持和貢獻;公司“開啟綠色通道快速理賠”的案例更是被人民日報、中央農村農村頻道、中國銀行保險報、河南日報、河南電視台等多家主流媒體以及各大網絡平台廣泛引用。截至目前,公司共計接到報案4900餘起,已支付賠款1.9億餘元,在災害面前彰顯公司在河南農險市場全方位首位度,從市場份額、服務能力、應變舉措、理賠速度、政治態度、社會責任等方面全方位展示公司的品牌形象,彰顯了中原農險作為省屬功能類國有企業的責任擔當。

(五)工作亮點方面

一是在財務水平顯著提升,公司財務實力被評為“B++”,主體信用被評為“b+++”。在投資能力進一步增強,2021年6月初,在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網站和公司官網完成了首次披露股權投資管理能力建設及自評估情況,標誌着我司已經具備直接投資非上市股權的資格和能力。工程險單一危險單位最大承保能力5.2億,同比增加32.69%,行業競爭優勢進一步增強。

二是特色業務實現突破。其中,特色種植險保費規模較上年增加4300萬元,同比增速達16.41%;養殖險開展了洛陽中蜂保險、南陽錦鯉保險、新鄉黑斑蛙保險,落地特色險種增加至27個。同時,突破特色業務空白縣,擴大“保險+期貨”、價格保險、收入保險、林業保險等新興特色險種業務覆蓋面,實現特色險18個地市全覆蓋。獨家承辦花生“保險+期貨”試點項目,蘋果“保險+期貨”繼續擴面,規模基本實現翻倍。

三是持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合作協議的簽訂。截至目前,累計簽約125個政府機構,其中,河南簽約111個(市級政府17個,縣區政府94個)、內蒙古簽約8個(1個地市、7個縣區),黑龍江簽約6個(4個地市、2個縣區),通過協議的簽訂,增強了與地方政府的黏性,創新推出的“土地託管+融資+保險”服務村集體發展模式和村集體產權收益模式,均獲村集體和政府的高度肯定和認可。

四是加快在社會綜合治理等領域的佈局。強化與河南省教育技術裝備管理中心、應急管理廳、住建廳等政府部門的溝通合作,以校責險、安責險、建築行業IDI保險、高標準農田綜合保險、綜治保險、農村住房和工匠保險等為抓手和突破口,促進了業務快速發展。其中,校責險獲得承辦准入資格。

五是惠農網建設成效顯著。截至目前,全系統共建設達標團隊654個,團隊保費收入(折算後)21170.54萬元。惠農網服務專員共計9340人,覆蓋全系統8653個行政村。金融產品賦能中,為1003位農險客户提供1.87億元的授信,為549位農險客户提供貸款1.01億元。

六是科技賦能農險成效顯著。經中國人民銀行、農業農村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7部委專家組評審,公司“基於3S地理信息技術的智慧農險綜合服務平台”項目入選金融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示範工程,成為河南省唯一入選的保險企業。河南省業務線上化全面試點順利完成,共計97個縣區應用“I農險”線上化出單;黑龍江14個農險中標縣全面應用承保地塊“聯網落圖”,應用面積480萬畝,自動落圖率達55%。

七是勇於承擔社會責任。2022年,公司承辦的河南省道路救助基金共計救助5357人次,較2020年增長15.60%。2021年以前墊付資金實現100%結算,有效保證了專户資金運轉效率,創下歷史新高,救助人次和墊付金額實現了雙8%的增長。12月16日,公司為安陽林州8.34萬畝冬小麥提供價值8340萬元的完全成本保險,用提供風險保障的方式向林州傳遞最真摯的撫慰和温暖,以實際行動、專業服務做最有温度的保險公司,獲得省銀保監局的高度認可。

(六)投資收益方面

截至2021年12月10日實現財務收益10,162.54萬元,超額完成8,160萬元預算目標;資產負債管理能力個性化指標得分為滿分,綜合得分97.63分。

二、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7.20”及疫情檢視

2021年,面對“澇疫接核”的不利環境,對公司上下是一次檢驗和大考,在災情面前,我們的管控能力、專業能力等顯現出了諸多問題。一是在系統建設方面。此次應對災害的過程中暴露出公司在查勘系統、後援系統、承保系統、數據統計以及對重要客户、敏感客户的系統標識等方面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和缺陷。二是在應急保障能力方面。公司在應對巨災時,在資金調度、人員配置、上下聯動、信息通暢、應急反應、輿情監控等方面的應急保障機制相對滯後、保障手段不完善,在向財政、民政、應急等政府部門進行信息上報傳遞等方面存在不及時、不到位等問題。三是在客户轉化方面。通過災害的救助、快速理賠等手段,提升客户感知後,對於客户的潛在業務需求的挖掘滲透能力不強,未充分藉助此契機實現客户的二次轉化。四是在理賠客服能力方面。此次災害突顯出公司在智能調度、災後數據統計、查勘車應急設施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

(二)專業化能力方面

一是保險專業化程度不夠。對各險種、機構、地域、風險等各個維度的分析有待進一步細化,對於預算達成情況的分析有待進一步深化,與對標市場、行業、競爭對手等全方位的對標分析能力及意識有所欠缺,未做到“知己知彼”,對業務品質、投入產出比、是否包含大災情況的理賠分析等方面有待強化。二是市場化能力不夠。公司在整體商險業務知識的培訓、產品開發、營銷管理、對於市場化業務的研判與跟蹤等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三是算賬經營能力不夠。公司各層級管理人員,對於人均產能、人均利潤、現金流、理賠成本、應收保費、資金成本、銷售成本、人力成本、固定成本、創新成本、違規成本等一系列成本和投入產出情況等各項指標的管控力度不夠,在成本管控、實現發展目標等方面,我們與一流保險企業之間還有不小差距。

(三)管理水平方面

一是在農險政策研究、產品模式創新、科技應用推廣、業務風險管控等方面還有待加強。二是在圍繞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與農業農村各領域主體全面融合、共建共享、協同協作方面有待強化。三是在線上化作業、標準化、智能化、數字化管理運用實現農險領域方面與行業一流公司還有較大差距。四是在銷售、財務、理賠服務體系建設、風險選擇能力、產品定價能力等方面的專業性有待提升。

(四)工作作風方面

下級向上級彙報工作時普遍存在報喜不報憂,掩蓋真相,務虛、不實事求是等現象,形式主義、本位主義、官僚主義等作風或多或少地存在,尤其是個別領導幹部存在遇事推諉扯皮、抱怨找藉口、斤斤計較等問題。總公司管理部門開展工作存在“行政式、蜻蜓點水式”的作風,與基層機構缺乏充分、有效的溝通,未做到“上下同語同欲”,存在相互博弈、討價還價的現象。

(五)合規管控方面

一是合規管理體系仍不完善。隨着分支機構的增設和運營,各機構發展現狀各有特點,合規管理的規範化、體系化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不斷研究實施、不斷反饋優化的階段。二是合規管理架構仍不健全。部分分支機構專業合規管理部門、合規專崗、合規兼崗尚未設置。三是合規崗位人員素質和水平仍需進一步提升。合規人員的專業知識背景、邏輯思維能力和溝通協調水平仍需提升。四是公司合規建設的壓力存在層層衰減的現象。基層無知無畏和裹足不前的現象不同程度存在,基層有合規意識,無合規能力的矛盾亟需解決。

(六)應收保費清理方面

缺乏素材。。。。

(七)創新方面

一是科技賦能方面,信息系統建設與行業頭部企業存在較大差距,業務條線與信息技術部門的結合有待增強,部分業務管理部門無法找準業務場景的關鍵點,難以提出有質量的需求。二是對指數類保險的研究方面有待提升,對價格發佈機制、歷史價格規律等研讀方面缺乏經驗。三是在搭建產品體系方面,在開發適銷對路、通俗易懂的產品等環節,未充分找準“三農”痛點。四是在惠農網建設方面,機構對於惠農網建設缺乏主動性,不夠聚焦,發展方式較為粗鄙,保費搬家、虛掛費用等問題或多或少地存在。

(八)業務質量方面

目前,部分業務存在規模與效益倒掛的問題,尤其是商險方面,通過傳統渠道獲取的高賠付率城市業務佔比較高,優質團單業務佔比較少,對農村市場的研究不夠深入;健康險方面,業務發展思路有待明確,過分依賴政保類業務,市場化進程有待提升,展業規則制定不夠明確,未形成權責清晰、責任明確的“鼓勵承保、限制承保、禁止承保”的展業政策清單。公司目前的人均利潤、產能、收入、成本等和行業對比仍然差距較大,公司上下都要對這個問題加以關注,避免後續發展走入困境。

三、今後努力方向

(一)專業能力方面

下一步,公司各層級管理人員要將經營成本、固定成本、現金流等公司經營的關鍵點進行精細化把控。將現金流管理環節納入到績效考核中去,通過現金流的管理倒逼機構提升資金成本管理的意識與能力。一是要樹立成本管理的意識。在做每筆業務的時候都要將帳算清楚之後再進行決策。二是要養成成本管理的習慣。公司從上到下都要培養成本管理的習慣,在進行行政開支、保費取捨、費用投入之前,都要先算算賬。三是要制定成本管理的制度。通過制度實現保障,要對公司行政、人力、財務、業務等各方面制度進行梳理,釐清制度中有沒有相關成本管控的約束。四是要明確成本管理的流程。通過流程進行保障,做到有程序可循,層層決策、明確職責、避免矛盾。五是要具備算賬經營的能力。要注重公司全系統算賬能力的培養,但是要根據不同層級的實際情況對算賬能力做出差異化要求,同時,對不同層級算賬能力的考核要求也要進行區別。

(二)管理水平方面

公司領導、部門領導首先要樹立起用財務理念管理條線、部門工作的意識,深入研究如何通過財務方法做好人力成本與生產力之間關係的管理,要加強對勞動效率、成本投入和回報等相關指標的重視,認真思考如何提高人均效益、人均產能以及總體生產率。一是人均產能環節,各級管理者都要有人均產能的意識,面對不同的發展階段、產品結構,人均產能也不盡相同,要精細化人均產能的管理,避免讓人均產能限制公司發展;二是現金流環節,公司從上到下都要有現金流的概念,要讓全體員工都有現金流的意識;三是理賠成本環節,理賠成本作為公司最大的成本中心,各條線都要重視理賠的管理,實現降賠增效,農商條線要反思是否具備能力做好理賠管理、堵住漏點、提升服務;四是人均利潤環節,要將人均利潤的概念引入到成本管理中去,確保企業經營實現利潤;五是應收保費環節,要強化應收保費的概念,在拓展業務的時候要評估應收的難易程度,在形成應收後要進行科學精細管理,明確賬齡、清收、責任等,並對責任人實施終身責任制;六是資金成本環節,總分層面都要計算資金成本,進行資金成本的管理;七是保單的獲取成本(銷售費用)環節,要思考如何將錢花在刀刃上,將資金精準用到該用的地方,同時,開支手段、列支方法要保障支付順暢,並得到有效回報;八是人力成本環節,目前人力成本開銷較大,約佔公司固定成本的70%;九是溝通成本環節,公司上下要保持順暢的溝通,相互協同,端正溝通態度,提高溝通能力,完善溝通流程,降低溝通成本;十是固定成本環節,包括行政、人力成本等,要注重養成節約的習慣;十一是投資收益成本環節,公司領導層面和專業部門都要清楚瞭解投資收益成本;十二是再保成本環節,再保成本可以帶來收益,對財務穩定性和當期經營的影響較大,要發揮再保的積極作用,降低成本損失;十三是創新成本環節,要衡量創新投入與產出是否匹配,當期發展需要怎樣的投入,以及投入創新後可能會產生的容錯成本;十四是品宣成本環節,要加強品牌宣傳和企業文化建設,通過做好品宣帶來收益;十五是沉默成本環節,儘管沉默成本一般在報表上無法體現,但因為大家都不説了、不願説了、不敢説了,損失就大了;十六是合規成本環節,在評估業務的時候要考慮到違法違規的成本,權衡罰款和收益的利弊;十七是風控成本環節,要通過相關措施方法進行風險管理;十八是弄虛作假成本環節。

(三)工作作風方面

各層級管理人員要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將純“機械化”管理轉變為“為基層辦實事”,要保持“兩腳帶泥,問計於基層”的務實作風,尤其是總公司各管理部門,工作必須進行充分科學的調研論證,同時要轉變調研方式,採取“解剖麻雀式”的調研,要在思想認識和工作安排上提升高度,要深入一線基層,真正做到接觸基層員工,瞭解農村需求,進村入户,腳踏實地,找到真正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和發力點,解決基層難點、痛點。一是把握好角色,不越權不越位;二是把握好方法,不以權壓人;三是把握好分寸,不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四是把握好火候,既不失時機,也不急於求成。通過溝通讓工作氛圍更加和諧,讓員工情緒更加高漲,讓整體工作更有效率,認清自己、修正自我、找準方向,少一些“聰明勁”,多下一些“笨功夫”,腳踏實地,久久為功。

(四)合規經營方面

合規經營是公司的生命線,是公司行穩致遠的基礎。公司將持續高度重視合規工作,一是從公司的“二五”規劃出發,採取多種形式做好合規培訓宣導工作,在公司內部形成整體的合規文化,實現合規創造價值,保障公司戰略的落地。二是要在公司全系統、全條線、全環節樹立合規意識,打造合規文化,在大力開展業務的同時堅守合規底線。三是強化公司內部各層級、各條線之間的交流,從橫向、縱向全面強化合規工作,將合規工作與基層業務有效結合,全方位營造合規氛圍。四是將進一步強化對審計、巡視、巡查、合規檢查等結果的運用,強化“事前、事中、事後”管控,切實築牢“三道防線”。

四、全面部署2022年工作

2022年,註定是機遇與挑戰並存的一年。隨着新一輪招標的落地,公司市場份額得到了有效提升,但同時,我們更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公司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一是宏觀政策曾銘。當前國家對農業保險的定位發生了變化,農業保險作為國家支農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其作用的發揮越來越重要,農業保險的發展、經營、技術、合規等方面理念都在不斷變化調整。二是監管層面,保險嚴監管仍將是行業趨勢。監管制度的密集印發,讓保險機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時體現出綜合監管和穿透式監管的高壓監管力度在不斷強化;三是同業層面,在本輪招標中未中標和市場份額縮減的同業公司一定會對我們的業務進行高度關注。二是內部層面,公司自身的業務質量、人員技能、服務能力及理賠時效性能否支撐區域擴大所帶來的,實現業務規模、規模效益雙提升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問題。

作為以農險為主業的公司,我們更要把政策和理念吃透,讓格局和路徑更有方向感,讓落實措施和方式更加聚焦、具象,全面實現2022年的各項任務目標。

(一)經營預算目標

一是保費規模方面。2022年,擬實現公司保費規模XX億元,同比增長XX%。其中,農業保險保費收入目標為34.3億元,同比增長XX%,實現河南省農險各險種行業第一,種植險大宗作物參保率力爭達到90%以上,經營區域內特色險種業務覆蓋率100%,養殖險力爭實現利潤貢獻。內蒙古產糧大縣經營資格實現突破,黑龍江鞏固拓展招標成果。

商險總體保費預算為6億元,同比增長XX%,堅持以“非車險為主、車險為輔”的發展思想,鎖定效益領域和險種,放棄高賠付的虧損業務,以增量換存量,有序調整和優化業務結構,實現業務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健康險總體保費預算為4億元,同比增長XX%。

二是綜合成本率方面。其中,賠付率XXX;費用率XXX;經營利潤方面。2022年擬實現XXXX。以“農”為本,切實發揮公司作為專業農險公司的屬性,做最懂三農的保險公司,切實打造“強農工程”。

(二)全面推動“精管理、強內控”工作

2022年,公司將按照“二五規劃”戰略要求,以“精管理、強內控”為出發點,紮實推進公司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一是全面提升制度標準化。從公司實際出發,深入實施新一輪制度優化行動,着重開展外規內化和內製優化工作,確保外規得到有效遵循、內製契合發展實際。二是全面落實統一法人授權。持續優化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監督的法人授權機制,促進各層級主體不缺位、不越位、不相互替代、不各自為政。三建設標準化、集成化流程體系。合理優化流程節點。四是要將“精管理,強內控”的相關要求落實到考核政策中。通過“精管理、強內控”等舉措,有效管控賠付率、費用率、統保率等指標,一方面確保2022年全年經營成果的順利實現,另一方面進行管理水平的提升、優化,從而持續打造“績優工程”。

(三)機構建設工作

在2022年成立至少1家省級分公司,將公司邁向全國的步伐再深入一步。一是建立省外市場資源庫及目標市場選擇模型。依據公司出省戰略規劃及省外機構建設計劃,有序推進省外分公司設立。二是做好新機構籌建期間的培訓工作。要在機構籌建初期明確總公司各個管理條線的管理理念、管理辦法和管理原則。三是推動標準化建設、規範化管理。制定職場租賃指引、職場裝修指引,通過職場租賃、裝修工作的標準化管理,逐步加強分支機構職場管理水平。

(四)強化業務質量管控

2022年,不僅要實現各險種業務規模的大幅增長,更要實現業務質量的顯著提升,實現規模與效益並重。

首先,針對農險業務。一是加強對機構在理念、思想上的引導,貫徹農險“帶電管理”模式,把好監管底線。二是探索農險發展新思路,用科技支撐農險發展,提高用户體驗度。三是要對六個變化妥善進行把握:要把握好農險招標之後新舊格局的轉變,提前部署、深入研究、拿出舉措;要把握好市場格局從大宗作物承保到特色農險准入的轉變;要把握好業務發展模式從銷售規模導向逐步過渡到產品服務質效的轉變;要把握好革新驅動要素從傳統動能驅動到科技創新驅動的轉變;要把握好公司核心能力從從自主拓展業務到打造“保險+”生態圈的轉變;要把握好公司在行業態勢上從單打獨鬥、各自為戰到統領構建、合作共贏的轉變。四是要在農險層面不斷研究、實踐、突破,農業保險部作為公司的核心業務部門,要將農險的特色做專做精做細,主動發揮優勢,樹立行業形象,在農險領域做出更大貢獻。

其次,針對商險業務。一是圍繞公司核心戰略,進一步明確指導思想,為公司培養複合型人才,妥善把握商險的發展節奏,不盲目推進,保證商險的健康有序發展。二是針對河南省分公司、內蒙古分公司和黑龍江分公司在現階段的不同特點,深入思考研判省內、省外市場的商險發展規劃。三是在不承擔公司固定成本的前提下,實現“自給自足”,堅持效益與規模並重,效益優先的原則。管理能力和開拓創新能力要與業務規模相匹配,一方面基於深厚的政府背景,要保留中心城市的政保類業務。另一方面要圍繞鄉村振興和三農,充分利用明年的窗口期調整處理垃圾業務,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開拓新領域,緊盯農村市場,深入研究推敲開發適銷對路的產品,利用惠農網賦能進而激發產能,利用鄉村振興為非車險業務增量。四是要堅守原則,絕不參與車險領域的非理性競爭,要堅決剔除劣質業務和高賠付業務。五是要結合公司優勢和戰略定位,大力拓展政保類和鄉村振興領域的保險業務,在產品、模式、農商聯動上積極探索。六是要重視對農險和健康險客户的二次開發,做好基礎工作,開發潛在資源,篩選客户信息,利用惠農網等工具,通過產品和模式去觸達潛在客户。七是加強商險業務的基礎管理工作,確保業務開展後的管理到位。考慮挖掘政保類業務在社會治理和民生保障方面的需求,和相關部門積極對接,制定展業地圖,釐清總、省、市、縣各層級的責任、目標、要求,分門別類的採取措施,將惠農保險真正做到位。八是要深入推進銷售體系建設的工作,實現《銷售基本法》的出台,讓銷售人員身份進行明確的同時,打破“吃大鍋飯”的固化思維,樹立“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的制度導向。

最後,針對健康險業務。圍繞公司發展戰略制定健康險業務的發展目標,在不斷提升自身業務能力、專業水平的同時,注重加強與同業公司之間的溝通交流,重視創新,圍繞“三農”主題,做好營銷創新、產品創新、模式創新。同時,對扶貧業務、一攬子業務進行認真梳理,創新產品、模式、路徑,避免“隨大流”,真正把健康險做“健康”。

通過各險種業務質量的管控優化,推進“益健工程”建設工作。

(五)健全人才培養機制

人才是公司實現“二五規劃”戰略目標的關鍵,2022年公司將不斷調整、完善、充實配套政策和措施體現出公司尊重人才、重視人才、培養人才的文化理念。一是要選好人、用好人,以公司戰略發展為中心進行選人、用人。二從“以人為本”角度出發去制定政策,把用工形式與公司文化統一起來,注重公司軟環境的營造,讓用人制度符合公司的發展階段和特點,做到公平、公正、公開。三創造多元化、多樣化用人理念,將人才選用和公司定位充分結合,針對公司各部門、各機構、各時期不同階段的用人需求,不斷革新用人機制。四創新人才管理模式,提前謀劃,打造人才儲備培養機制,加強自身隊伍建設。五要堅持“多幹多拿,少幹少拿”的原則,樹立讓員工付出與收穫相匹配的指導思想,公平、公開、公正的做好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將小事做實,讓大家有“獲得感”。六是在管理風格和管理細節上,要避免管理過於行政化、機關化、機械化。思想折射行為,細節突顯文化,要讓公司的每一個員工通過人力資源的通道體會到公司文化魅力,用強有力的人才隊伍建設紮實推進“聚智工程”。

(六)推動理賠客服體系建設

一是着力推進客服體系建設落地落實。紮實推進非農商險客户服務體系建設工作,在確保服務體系建設方案全面實施,各級機構全面承接理賠案件實地處理基礎上,持續優化理賠服務架構,制定《非農商險客户服務工作考核辦法》,確立各級機構、崗位工作質量考核辦法,聯動績效考核。二是加快推進制度規範及標準化建設。加快出台標準化操作手冊,建立流程標準化作業圖及手冊,規範理賠客服作業流程,明確線上、線下標準化操作要求,實現理賠服務及管理的標準化,提高各險類理賠操作規範性。三是持續推進精細化管理。加強在線團隊管理,優化考核方案,結合體系建設後派工規則調整將案件質量、時效、在線率作為在線考核原則,在保證在線運行穩定前提下,加強在線人員與機構人員交流。加強車險簡易人傷案件快賠處理,堅持“現場賠付,包乾處理”原則,減免索賠手續,簡化處理流程,進行一次性“包乾”快速處理方式。四是加強案件關鍵環節管理。加強車險案件前端管理,建立車險賠案“整案負責制”,強化對車險大案“專屬”管理,確保車險大案查勘、上報、跟進、處置等流程管理全覆蓋。強化人傷案件分級管理和跟蹤力度,針對門診、住院、死亡傷殘類案件,實施差異化跟蹤與管控,明確跟蹤頻度、跟蹤內容,跟蹤責任人。持續提高人傷案件調解覆蓋面,提高住院調解,涉殘調解、死亡調解,涉訴調解比例。明確日常監控與週期性監控及考核指標,建立數據預警機制,根據數據動態進展及時提示或預警,製作《非農商險理賠客服工作月報》《非農商險理賠客服工作報告》等,通過緊抓關鍵環節,提升理賠質效。五是要充分發揮理賠管理的作用。通過嚴密、科學、迅速的理賠管理為公司運營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創造價值。加強理賠管理,堵塞理賠環節的跑冒滴漏,加強打假防騙,做到車險賠付率必須下降至少5%。六是要建立以客户為中心的服務理念。要在公司全流程中體現以客户為中心的理念,形成核心競爭力,從公司戰略和客户的角度出發設計、搭建、完善服務體系,不斷提升公司的品牌形象。在保證案件處理速度的同時,更要注重處理的質量,讓流程有序、成本可控,同時,要加強研究保監會發布的關於消費者保護評級分類的監管文件,針對數據指標進行自評自估,並及時調整改善,力爭在分類評級中取得好成績,進一步鞏固公司的品牌形象建設,通過理賠客服體系的建設築牢“強基工程”。

(七)紮實推進鄉村振興工作

一是要找準定位、提高認識、探索模式。不斷加強在新模式、新領域、新產品方面的探索,為公司賦能,要在服務河南、服務當前的既定目標上進一步明確服務全國、服務未來的長遠目標,讓公司真正具備走向全國的能力。二是找到突破口、找準切入點,認真研究鄉村振興政策,着力解決三農問題,深度介入鄉村振興,為公司創造效益規模,打造中原農險品牌效應。要從行業角度做好研究、深入調研,既要從政策文件中找到方向,又要從一線基層中挖掘契合點,讓鄉村振興走到鄉村中去。三要通過以點帶面,達到複製效應,在點上突破,找到適合自身的發展模式;在面上加大研究力度,收集借鑑不同的做法和經驗。四是運用好信保業務,發揮信保業務的工具屬性,同時切實防範風險,守住底線,將保險以外的因素研究透徹,避免埋下不可控的隱患。2022年,公司將選擇河南省、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重點鄉鎮進行深入研究,結合當地生態產業發展,以“五大振興”為切入點,找準鄉村振興的着力點,形成示範效應,從而打造“惠農工程”。

(八)築牢“中原農險”品牌形象

2022年,公司將聚焦“做中國最懂‘三農’的保險企業”,把文品建設融入到公司經營管理和發展中。一是將弘揚上德文化和加強黨的建設相結合,全面貫徹落實公司黨委要求,以黨的建設為引領,通過文化品牌建設築牢黨建陣地。二是將傳播品牌文化和實現“四個一流”相結合,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不斷提升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使之更好地服務於公司高質量發展。三是將挖掘資源稟賦和融入時尚元素相結合,把公司的發展效應和作為國企的責任擔當轉化為思想輿論的綜合優勢,讓公司黨委的聲音傳得準、傳得廣、傳得深入,讓文化和品牌傳播更有質感。四是將完善體系建設和增強協同共進相結合,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技術手段為支撐、機制體制為保障的傳播體系,催化融合質變,放大一體效能,牢牢佔據輿論引導、思想引領、服務發展的傳播制高點,從而有效打造“名片工程”。

(九)創新突破、科技賦能

2022年,公司要在產品模式、服務水平、科技賦能等方面實現創新突破。一是在農險政策研究、產品模式創新、科技應用推廣、業務風險管控等方面全面強化,樹立全員理念創新導向,用理念創新推動農險創新,引領農險定位由單向農業保險向支農工具協同發展轉型,功能由單一風險保障向多元保、防、救、賠轉型,運營由傳統農險向智數化、科技化轉型;在模式創新上,持續打造四體一網、保處聯動、農商綜拓;在產品創新上,進一步提升供給能力,全年新研發產品60款以上。在科技創新上,實施好金融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示範工程,上線“I農險”3.0版,推動業務線上化率50%。二是在圍繞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與農業農村各領域主體全面融合、共建共享、協同協作,首先要面向目標客户和市場,把在中心城市推出的產品改造為三農可接受的產品。其次要深度挖掘三農客户的不同需求,開發簡單便捷、價格低廉的產品。三是全面推進線上化作業、標準化、智能化、數字化管理運用實現農險領域在行業內“領跑”、商險領域與同業“並跑”,搭建技術應用體系。面對三農客户和市場,要通過技術應用提高服務效率和客户體驗感,降低成本,使服務能夠真正觸達客户。同時,要做好技術的梳理分類。應用一批成熟的技術、培育一批可迭代升級的技術、研究一批具有前瞻性的技術,在已有系統的基礎上不斷升級迭代,避免出現系統開發徹底推倒重來的情況發生。四是建立完善的銷售、服務、財務、理賠等支撐體系,逐步提高風險選擇能力、產品定價能力、輕資產運營能力和綜合開拓能力,着力打造“四個一流”。要按照“發揮示範性、拓展首位度、創新提能級、服務重質效、惠農暖民心”原則,紮實開展農業保險優選連心、優惠貼心、優創恆心、優助暖心、優控放心的“五優五心”高質效服務活動,夯實服務基礎,提升服務能級,創造服務價值,樹立“中原農險”品牌形象,做最懂“三農”的保險公司,實現政府滿意、客户信賴、社會尊重、員工幸福的企業願景,從而實現創新助推“騰飛工程”。

(十)強化後台支撐保障

一是進一步加強應收清理工作。杜絕產生新的非正常應收保費,減少長賬齡應收保費,控制流動性風險,加強報表質量管理,推進應收保費賬面核銷工作,加大對清收效果和現金流管理的考核力度,提高經營現金流預測準確性,在化解存量風險的同時避免產生增量風險。二是要進一步優化考核機制。讓考核更加符合公司的實際情況,充分發揮激勵與約束作用,確保考核的合理、科學、嚴謹。三是強化公司治理體系建設工作。確保公司的治理結構符合監管要求,並充分發揮公司治理對公司經營管理的積極作用,同時,推動第二輪增資擴股工作。四是保持公司的戰略定力。按照“二五規劃”要求,打造有特色的保險公司,堅守目標市場和客户,專注做好農業保險,堅決不參與非理性競爭,專注農業領域,圍繞農業、農村、農民開發目標市場和客户,做到“上下同語、上下同欲”。從工具、系統、產品等方面深挖農村市場和農民客户的潛力。以鄉村振興國家戰略為抓手,通過惠農工程彌補公司的戰略短板,打造核心競爭力,形成支持服務三農的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