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件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語文意識”背景下國小閱讀的方式探討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釋出於: / 人氣:1.37W

【摘要】語文學科的知識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用得到的,因此,在語文的學習過程中很難出現完全不懂或者看完答案後不懂的情況。語文教學的階段性、條理性並不十分清晰,總體來看,從國小到中學,語文教學其實只為了做好一件事,即培養學生的“語文意識”。

“語文意識”背景下國小閱讀的方式探討

【關鍵詞】語文意識國小閱讀

意識是什麼?它是人對客觀現實的主觀反映,因此,語文意識可以概括為人們在漢語這一客觀物質基礎上的主觀反映。具體表現在聽、說、讀、寫過程中,對如何運用語言文字正確表達,如何譴責造句,如何佈局謀篇做出合理的判斷。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是為了讓學生掌握這項判斷能力,因此培養“語文意識”對學生的語文教育至關重要。本文將從國小閱讀著手,討論如何在閱讀中貫徹對學生“語文意識”的培養。

一、增加閱讀量的積累,增強語文的敏感度

意識是建立在物質基礎之上的反映,意識水平的發展高低和物質基礎的厚度有相當大的關係。中國有句古話叫作“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要提高國小生的語文意識,必須鼓勵學生增加自身的閱讀量,擴大學生的閱讀範圍。

在閱讀內容上,教師應為學生推薦和挑選內容詳實、層次清晰、有一定寓意的作品,像《寓言故事》、《國小生必背古詩詞》、中外經典名著等,通過大量的閱讀,不僅能增長見識,學習到文學知識,增強文學底蘊,還能鍛鍊自己對文字的敏感能力。例如,在針對國小教材中《秋思》一詩中:洛陽城中見秋風。“秋風”二字在詩中常見,國小生通過閱讀能瞭解古詩詞中“秋”是愁思的意象,這樣在閱讀其他詩詞和文章時,就會對 “秋”字有敏銳感,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作者想表達的思想主旨。

二、以情入景,激發和閱讀內容的共鳴

優秀的文學作品,必然能體現作者的主觀思想和情感,這是對文章立意的拔高和深度的挖掘,而通常文學作品的主旨並不會直抒胸臆,主要通過人物、情感、語言等來進行烘托和闡釋。這是語言的藝術和魅力,也是語文意識下語文功底的重要體現。

在課堂閱讀中,老師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文學作品,尤其是優秀文學作品的文化魅力,幫助學生學習和解讀他們,可以進行情景設定,以景入情。例如,在針對國小課本的《地震中的父與子》的閱讀學習中,老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通過情景渲染和角色代入,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清晰直觀地瞭解作品中父親的堅持、兒子對父親的信任、其他父母過早放棄時的自怨自艾等感情,通過這一過程,感受文章中在大災害背景下對父愛的烘托和讚美。

除此之外,還可以進行情景假設,讓學生考慮自己身處在角色環境中時,會如何做、如何說,並用語言描述出來,這客觀上也是對學生語文意識的培養。

三、巧設問題,進行有效閱讀

在日常的閱讀中,能否通過閱讀了解文章內容、主旨,掌握文中語言邏輯性和情感表達方式、修辭手法等是決定此次閱讀是否有效的重要標準。只有有效的閱讀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語文意識。

因此,在閱讀之前,教師應當巧設問題,在閱讀過程中有目的的進行探究和學習。例如,在閱讀課文《難忘的一課》之前,就可以設問:“這一課為什麼難忘?”“文中通過什麼樣的描寫來凸顯這一課確實令人難忘的?”等,帶著這些問題進行閱讀,就不容易錯過文章中的閃光點,學習文中的描寫方式,對學生自身寫作能力有較大的幫助。

四、結語

語文意識的培養是新時代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在這一目標影響下,對國小閱讀的教學要求也必然提高。語文意識的養成任重而道遠,需要學生和老師的通力合作,在閱讀及閱讀教學中不斷拓展、創新、學習,展開有效閱讀,達到新時代語文教學對學生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