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件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職學生語文教學論文(推薦7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釋出於: / 人氣:3.03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7篇《中職學生語文教學論文》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尋到更多與《中職學生語文教學論文》相關的範文。

中職學生語文教學論文(推薦7篇)

篇1:中職學生語文教學論文

1.中職語文資訊化教學的優點

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往往是教師在講臺上一味講授,學生被動的聽講。這種教學模式一般而言都是枯燥乏味的,使得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與動力。在利用多媒體資訊化的教學中就可以很好的避免這些問題,增加課堂的教學效率。

1.1利用資訊化教學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不論是哪一門課的學習,只有學生對這門課真正感興趣時才能最大程度的學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持久動力。中職語文教師在實行一系列的教學方法之前,首先考慮的是提升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前,利用資訊網路技術收集相關的資料,然後在課堂中通過圖片、視訊等方式展現給學生。在課堂的教學中,教師採取動靜結合的方式,使課堂更加生動有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更好的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教師也可以建立微信群或是q群,這樣就能在課後讓學生對課堂內容進行討論交流。資訊化的應用使得原本枯燥無味的課堂變得輕鬆愉快,讓學生同時受到聽覺、視覺等多種感官的刺激,這種教學方式更有利於學生掌握記憶知識。

1.2開放語文課堂,讓學生充滿活力

中職教育的最終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專業化人才,因此語文的教育也應當面向社會,面向世界。現階段的中職語文教育不僅要教會學生一些基本的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與其他多種學科相互結合,能讓學生真正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相關專業上。進一步拓寬語文教學的範圍和領域是一項勢在必行的任務。中職語文教師要加強跨學科融合以及科技手段的應用,使學生能更好的把各種知識相互融合,開闊自己的視野。跟上時代的步伐,緊跟現階段社會資訊更新的程序,不斷推進中職語文教育的改革創新,這樣才能更好的促進中職語文的教育。中職語文的教育是面臨未來就業的,不存在升學壓力,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注重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以及社會實踐能力的提升,而不是像普高一樣一味的注重學生成績。把一些優秀的電視節目、名人演講等有選擇的引入課堂。舉一個例子來說,在講解有關演講方面的知識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一些名人的演講,比如電視劇《恰同學少年》中孔昭綬的演講,這樣不僅讓學生感受到演講中口才的重要性,更能讓學生得到思想上的震撼,增進個人的社會責任使命感。再如,在學習《雷雨》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利用網路找到相關話劇表演的視訊讓學生觀看,讓學生比較視訊與課本中內容的不同,人物的感情變化,通過視訊,學生能夠更好的感受到劇本中矛盾的激烈、人物性情的變化等。語文課堂的開放,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從多個角度感受到語文課本的內容,對提升中職語文的教學效率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1.3對學生語文的實踐能力培養具有重要作用

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是中職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教學目標。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對他們日後的工作學習具有很大的幫助。現代化科技水平為開展語文實踐活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條件。資訊化手段可以把社會多方面的綜合資訊反映到課堂中來,讓學生能夠及時的瞭解社會時事,通過網路技術整合、分析、處理一些相關的資料。例如,在中職語文教材中有一課的綜合實踐活動是綠色伴我行“走進生活關注環保”宣傳展。這一實踐活動給出了學生活動的目的與任務,在於讓學生了解日益加深的環境問題,增強自己的環保責任意識。傳統的教學方法中,可以讓學生實際走進社會進行調查,蒐集整理社會汙染問題。這樣也能鍛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利用資訊化技術手段,讓學生通過網路進行蒐集、整理資料,將會更加全面的深入瞭解社會所面臨的環境危機。資訊化教學是一種新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與時代接軌,促進學生進一步的發展提升。

2束語

語文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要發揮資訊化教學的優勢,必須進一步加強自身的專業水平,提升計算機網路技術的應用能力。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利用新的科技手段帶領學生走進一片新的語文天地,切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為了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綜合能力不斷奮鬥。

篇2:中職學生語文教學論文

一、利用多媒體激發學習興趣

閱讀教學注重文章的賞析訓練,對文章的賞析需要一定的情境,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營造聲情並茂的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荷塘月色》教學,用多媒體畫面形象直觀地展現“月光下的荷塘”和“流瀉在荷塘裡的月光”,通過多媒體畫面將這些場景展現在學生面前,通過這些景物的渲染,加深學生對文字的理解,激發學習興趣,加上配樂朗誦,調動學生的視覺和聽覺,感受散文的語言美。又如《雷雨》教學,劇作的語言具有極高的表現力和概括力,學生不容易理解,教師教學時,利用多媒體,課前播放與課文相關的電視劇片斷,鼓勵學生扮演劇中人物,編排表演,調動學生對劇本的欣賞興趣,加深對理解劇作主題。將學生引入課文情景,創設新穎活潑的教學情境,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二、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新課標提倡探究性學習,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幫助學生養成科學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探究性學習要立足課文而不侷限於課文。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不一定千篇 一律,培養學生敢於挑戰權威的勇氣,對於課文內容主題思想的理解,可以有獨到的見解。教師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敢於質疑,善於釋疑,培養學生的研究意識,營造探究意境,通過交流與合作,學生在親身實踐中,獲取直接經驗,從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養成科學的學習態度。首先,教師可以對多篇課文進行比較探究,例如,對“月”的意象理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究李煜的“秋月”、王維的“明月”、李清照的“滿月”蘇軾的“江月”等,討論每篇課文所創設的意境,及課文所蘊含的作者的情感。通過比較探究,學生領悟到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月”成為古典詩詞中永恆的意象。其次,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拓展性探究,例如,《紅樓夢》節選篇目的教學,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探究《紅樓夢》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作品的主題思想,學生探究的問題超越了課文內容,通過探究,培養學生多向思維形態。對《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詩句的閱讀,教師指導學生把握語氣的輕重緩急,或低沉舒緩,或急速明快,讓學生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意境和情感,喚醒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情感體驗中思維創造,培養學生的語感,加深情感體驗。朗讀教學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語文的興趣,鼓勵學生參與和創新,實現素質教育和學生健康發展的目標。探究性學習喚醒了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了學生創造思維能力。

三、結語

總之,我國中職教育飛速發展,優化中職語文教學,提高中職學生思想與技能、職業能力與人文素質,為社會培養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中職教育工作者肩負著義不容辭的責任。

篇3:中職學生語文教學論文

一、中職語文教學現狀

學生個性發展中缺乏人文素質。中職學生多數是在初級中學學習較落後的學生。他們來到中職學校,認為只要掌握了專業技能就能謀得一份好工作,語文學習與職業前景無關,便將語文視為可有可無或多餘的。長時間的積累造成學生個性發展中缺乏人文素質。然而,語文教學可以幫助學生認識自我,理解自我,觀察自然,分析社會,可以幫助學生用辯證的思想方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職業教育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有些職業工作性質就是與人打交道,服務他人。因此,人文素質對中職學生而言非常重要。即使是製造業的一線工人,需要生活、需要使個人的職業生涯有長足的發展,同樣需要人文素質。這些恰恰是中職學生身上缺少而語文課可以填補的。

二、加強語文學科的基礎功能教學

1.結合學生的特點,讓學生正確利用網路媒體,進行聽說學習和訓練

除了要努力升學的一部分學生外,大部分學生都要在中職畢業後就業,在這種情況下,具備良好的聽說等語文素養對一個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在某種意義上,聽說能力幾乎就是一個人素質的反映。我很重視對於學生的聽說能力的培養。結合學生基礎差,對當今的電腦網路都非常著迷的特點,我從不束縛學生愛上網的個性,而是對他們上網進行正確的引導,讓他們在網上搜索健康有趣的語文方面的視聽教材,或者是一些具有積極意義的影視材料。讓他們巧記裡面的臺詞,達到能夠背誦的狀態。有時還會引導他們結合這些內容情節,自編自導一些小話劇,讓學生在妙趣橫生的'活動中提高聽說能力。

2.讓學生養成快樂閱讀和積極寫作的好習慣,從而培養讀寫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的最好方法是讓學生快樂閱讀和積極寫作。教師要努力豐富學生的課外閱讀生活,使學生日有所讀,讀有所記,養成樂讀愛寫的良好習慣。有了興趣,光讀光說不是最終目的,讀的結果是能把看到的、觀察到的上升到思維中,通過感知,形成思想或獨特見解,這就是讀書心得。教師教學生如何寫已是閱讀訓練的關鍵。因此,在閱讀課上要教給學生記讀書筆記的方法。為了使讀書筆記很好地堅持,促進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的不斷提高,要定期對學生的讀書筆記,進行評價激勵

三、加強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教學

走上社會的學生都會有一種感受,那就是原來在學校裡所學到的好的學科知識用不上了。但是唯一能廣泛運用的,即是語文學科。生活中處處離不開語文。要想實現培養高素質社會人才的目標,我們就絕不能忽視語文的工具性作用。它在某種程度上,對於開啟學生的思維和智慧,提高其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創造能力都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可以說,語文學科是開啟其他自然學科之門的一把鑰匙。對於有升學要求的學生,學好語文是其必然的選擇,而對於欲中職畢業後就業的學生,應讓其明確,語文強大的工具性功能是他將來走上社會後不可或缺的知識財富。與人溝通交流,郵件往來,應用寫作都根本離不開這個工具,只有在中職學校打好語文基礎,才有可能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一帆風順。

四、加強語文學科目服務功能教學

中職語文課程作為中職課程體系的一個部分,不能偏離職業教育的價值目標,必須服務於職業教育的專業理論課教學,這是它的使命所在。對於中職語文課教學的功能定位的認識必須跳出傳統的學科本位思想,將它自然地融入中職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培養中,並從中能夠把握中職語文課程教學的基本策略。有些語文老師採用了技能訓練中的專案引導、任務驅動等策略,進行應用文訓練,成效顯著。在中職語文課教學中滲透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不但必要,而且可行。只有在學生一進校起就開始引導學生注重職業素養的培養,才能使學生在進入專業技能學習前不但做好學科知識上的準備,而且做好職業訓練的素養準備。如通過對一些規章制度的解讀,幫助學生理解其背後的科學性和人文性。語文課程中一些基本素養訓練,如學習習慣、學習興趣、學習意志等,對學生的職業素養的培養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五、結語

總之,在當今中職語文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都應該結合教育教學實際,在完成語文能力培養的情況下,努力塑造優異的人格魅力。中職語文教師應最大限度地挖掘語文學科的功能性、實踐性,結合語文學科特有的人文性、思想性和藝術性特點,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合格人才。

篇4:中職學生語文教學論文

一、豐富中職語文的教學內容

在中職院校,學生對文化課的熱情不高,更多的關注學科的實用性,教師可以根據這一特點,在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中,主動地面向學生的就業,豐富中職語文的教學內容。首先,要增加口語教學方面的內容,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在某種意義上“,說”要比“寫”更加重要,也更加困難。

所以,在中職語文教學中,訓練口語表達能力相當重要,而且還應當進行相應的強化訓練,如開展普通話課程教學,積極推動普通話的訓練,要求學生將普通話說準、說好,並且用普通話進行日常交流;設立演講課,重點訓練學生演講時的思維、思路、氣質、藝術和效果;實行實用口才訓練,按照不同專業對應的職業要求,進行鍼對性訓練,從而使學生掌握不同場合說話的技巧和要求。其次,要增加德育教育的內容,貼近職業道德教育的培養需求。道德教育本身就存在語文教學中,在中職語文教育中,道德教育尤其要深化。在中職院校,學生自身控制能力較差,沒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道德素質普遍較低。所以,要將育人和教學結合起來,運用學生感興趣的形式,藉助語文教學內容,將德育逐漸滲透到學生學習中。

二、突出中職語文的職教特色

首先,要提升學生的文字書寫能力。擁有一手好字就相當於一張漂亮的名片,中職生走入社會後,他們面臨的第一考驗就是書寫能力。但是,許多中職生的字寫得既不美觀,也不規範,還使人沒法分辨,並且書寫速度很慢,還有很多錯別字,書寫能力很差。所以,在中職教學中設立書法課程是必要的,這可以幫助學生練得一手好字,還可以為學生在工作中創造進一步發展的機會。其次,要提升學生應用文寫作的能力。與商家洽談、聯絡工作、溝通各種關係和處理相應事務都會涉及到應用文,中職生必須具備的一項能力就是應用文寫作,所以注重應用文教學對滿足學生實際應用和未來就業的需求有重要的意義。如依據專業課程需求,設立貼近專業特徵的應用文寫作課程,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就業技能。綜上所述,中職語文教學要貼近生活,注重應用。只有這樣,才能將語文無盡的魅力和應用價值展現出來,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進而使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為學生日後的就業奠定堅實的基礎。

篇5:中職語文教學的論文

一、行動導向法的內涵和特點

行動導向法是指教師通過多種教學環境的設計以及各種形式教學活動的開展,來對學生的行為進行引導,激發學生對於語文學習的熱情,從而使學生在發現和解決問題的活動中,提高自身的行為能力。行動導向法的主要特徵表現為:一是更加註重培養學生能力。二是更加註重完善教學過程。三是更加強調學生主動參與。

二、行動導向法的具體方法和實施過程

行動導向法是一種創新的教育理念,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教師可以其理念為中心,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目標採取具體的教學方法,主要包括專案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等。

(一)專案教學法

專案教學法是行動導向法中最具有行動導向教學特徵的教育方法。它是指教師運用教學專案的形式,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完成一個特定專案。在學生完成專案的過程中,利用自己的方式,結合已有的知識,提高自身的關鍵能力。專案教學法具體實施步驟有:①教師設定合理的專案;②學生根據專案內容制定專案目標,要包括階段目標和整體目標;③學生通過討論並根據專案目標編制專案計劃,要包含計劃步驟、注意事項和結果評價等內容;④學生根據制定的專案計劃具體實施計劃,學生認真完成各自負責部分,教師給予適當指導;⑤專案完成後進行成果展示,具體有實施過程、實踐心得、遇到問題的解決方法等;⑥教師對學生的完成過程和結果進行客觀總結和評價,各個學生或小組之間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

(二)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指教師在規定的教學情境下,引用某個具體案例,讓學生思考分析,尋找具體的解決方法,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選擇真實合理的案例,注意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和關聯性,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地思考問題,同時要求學生要掌握相應的專業知識和能力,主動思考,認真分析。這種方法下,教學過程較為民主開放,學生能在課堂中各抒己見,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

(三)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指教師按照教學內容設定具體的情境,讓學生扮演情境中的角色,通過對角色扮演結果的分析評價,使學生認識自身不足和弱勢,並且進行改正。角色扮演法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幫助學生在實際中運用已有的理論知識和技能。

三、行動導向法的優勢

(一)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傳統的教學方式中,教師佔據主導地位,單方面向學生傳授知識,不易使學生對中職語文教育產生興趣。然而在中職語文教育中運用行動導向法,能夠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升學生參與的興趣。從教學觀念角度上講,行動導向法改變了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教師傳授給學生的不再是單純的知識,而是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並且與學生共同思考,共同探究,平等相處。從教學實踐的角度上講,這種方法為學生營造了輕鬆民主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

(二)貼合學生學習實際,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中職學校的學生多數語文基礎不夠紮實,也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教師應當運用行動導向法,立足於學生的實際情況,採取更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使學生保持對學習的興趣,啟發學生創造性的思維,能夠自行解決遇到的問題。另外,只有從學生實際出發,才能使學生掌握的語文知識運用到以後的工作崗位中,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四、如何運用行動導向法

(一)明確指導思想,確立教學機制

將行動導向法應用到現代中職語文教學中。首先,要求教育者明確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其次,要求教學內容貼合學生實際,富有實踐性;最後,要求教學評價以學生學習過程為依據,體現職業導向性。行動導向法要有與其對應的新的教學機制,這種教學機制將教學過程分為幾個環節,確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構建符合自身實際的知識體系,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改革教學模式,注重語文應用

為提高課堂效率和學生的參與度,教師必須將行動導向法應用到教學過程中,改變以往枯燥低效的教學模式,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並且注重學生語文知識的應用,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溝通表達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和思維創新能力。

(三)激發學習興趣,加強學法指導

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其掌握知識提高技能的關鍵。因此,教師運用行動導向法是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樹立學習語文的信心,激發學習興趣,並且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其運用正確的方法學習和應用語文。

五、總結

總體上講,行動導向法較為符合中職學生的特點,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語文教學活動,提高中職語文教學效率。因此,將行動導向法引入實際教學中是十分有益的。我們教育工作者也應當採取相應措施,促使行動導向法在中職語文教育中的廣泛應用。

篇6:中職語文教學的論文

1學生主體活動的中職語文教學模式的建構動因

目前我國中職院校的語文教學存在諸多問題,比如教學內容比較難,與生活實際相脫離;教學方式不合理,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普遍出現了學不了,學不會的問題。為此,如何能夠讓語文課堂變得有價值、有活力,一直是語文教師探討的問題。正是在這一現實背景下,構建以學生主體活動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顯得異常重要。其構建的具體動因表現在如下兩方面:第一,學生主體活動教學模式,比較符合中職院校學生,該模式要求教師能夠指導學生正確的用腦,中職院校學生正處於腦力發展的重要階段,學會正確的運用腦力,對其日後發展將有重大作用。另外,該教學模式與中職院校教學要求一致,在其指導下,不能能夠提高學生的理論技能,也能夠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能夠達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第二,目前我國各個階段都在進行課程改革,而課程改革標準中,對學生主體活動的給予高度重視,現已經逐步形成了活動式課文。中職語文課本中,已經收編了很多這樣的課文,對豐富語文課堂內容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活動式課文有很多生活案例,融入了很多情境以及問題,其培養學生融會貫通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情感以及態度。學習主要是依靠學生自身,課堂之下,學生需要進行調查、收集,而教師的責任就是引導以及輔助,絕大多數情況,每一個課題都需要學生彼此合作。學生不僅僅會在課堂之上學得內容,在課堂之下會學得更多的內容,這樣才能真正的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與能力。

2學生主體活動的中職語文教學模式

2.1內涵

學生主體活動的教學模式其重點是“活動”,簡單的說就是教師教學期間,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討論之中,其活動的設定依據是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髮展創新能力。學生主體活動教學模式雖然教學中心在課堂上,但是卻需要教師與學生課堂下做好大量的工作,課下內容是為了更好的論證課上的內容,課上課下兩者相結合,完成學習任務。學生主體活動的教學模式的外在形式是教師與學生之間所進行的言語實踐,比如聽說讀寫等,而其內在形式是非智力活動,也就是學生人格的塑造。

2.2具體模式

2.2.1做好活動準備工作

簡單的說,學生主體活動的教學模式的活動準備主要涵蓋了兩方面內容,分別為物質、精神準備。活動準備的中心是構建動場以及各個角色確認。動場構建就是指教師教學過程中,為學生設定的情境,涵蓋了學生的情感場、物質場等。要想構建出綜合性非常明顯的動場,主要遵循以下原則:首先,教師必須要有明顯的目標;其次,教師要充分的瞭解學生的興趣點;再次,教師與學生必須都能夠參與其中;最後,要時刻注意情境氛圍的構建。所謂角色確認是學生實踐活動中必須做好的心理準備。其主要任務是在師生主體對話的基礎上,增強學生的角色意識,實現學生的角色認同,即引導學生不斷地在學習活動中充當不同的角色(如主持人,小組長等),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去嘗試和體驗。

2.2.2活動實施

活動實施是活動式教學結構要素的'核心,突出強調活動的目的性,即學生的活動是有指向的,並不是為活動而活動,而是蘊含多種體驗和感受的學習過程。由於學習活動的形態不同,因此在目標實現上略有差別。活動實施的策略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選擇好適合各類活動形態的切入方式和主線;二是促使學生圍繞學習目標實施有效參與和有效建構。這是保證活動實施成效的關鍵所在。

2.2.3活動交流

活動交流是對活動實施過程和結果展示與表達的過程。這一展示與表達的策略主要有“陳述式結論表達”、“辯論式結論表達”、“競賽式結論表達”和“研討式結論表達”幾種。活動交流階段並不是一個完全的展示過程,而是一個學生總結與反思相結合的過程。首先,要使學生在交流中獲得多側面的資訊,以成為拓展思維空間的一種方式,其次,要使這一過程帶有明顯的反饋矯正色彩,以利於活動的深入並趨於合理。

2.2.4活動整合

活動式教學強調在實踐活動過程中的自主建構,這一過程不僅是知識習得的過程,它還具有更加廣闊的認知和體驗視野。學生在活動建構的基礎上,必將形成較為系統的認識,發現規律性的結構,產生穩定的心理品質。活動整合的意義在於發揮綜合建模的作用,即在活動整合中,提升和內化學生的實踐活動成果,以真正促進學生認知和感情的內在變化。

3價值

中職語文活動式教學,切合了“知行統一”“做中學”和“生活教育”等重要教育理論的價值取向,在本質上異於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中學生的被動、消極活動方式。“行知統一”是幾千年來影響我國教育的重要學說。大成先師孔子最早提倡“學、思、行結合”的教學方法,強調知識要“學以致用”,道德規範要“篤行之”。教育思想家荀子在他的《勸學》中指出:“君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將“知與行相統一”的思想進行了系統性的闡述。現代教育家陶行知基於“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育思想的辦學實踐,使“知行統一”思想最終走向成熟。上述“知行統一”的學說,實際上倡導了一種實踐性、活動性、生活化的教育教學形式。

4總結

綜上所述,可知以學生主體活動為主的中職語文教學模式值得嘗試,因為其不僅符合課程改革目標,同時符合中職院校語文教學特點、學生心理特點,因為該教學模式具有實現的有力條件。傳統的中職語文教學模式主要是要求學生靜觀靜聽,教學過程中,學生非常容易走神,難以將知識真正的消化理解。雖然從傳統的教學模式轉變為學生主體活動的教學模式有一定的困難,但是如果從課本編排上入手,可能會有一定的效果,比如將課文變為活動式課文。

篇7:中職語文的教學論文

中職語文課堂教學處境尷尬,改變教學的無效狀態是擺在每位語文教師面前的問題。語文教育家張志公先生說過:“今天談語文教學改革,就是大幅度地提高效率”。中職語文課堂教學要提高效率,要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只有從轉變教學觀念著眼,在改革課堂教學方式及內容上謀求突破。

一、優化人文教育環境

教育管理者應樹立“以人為主”觀念,“人本主義又亦是以更看重人的自由、人格,以人的基本地位為前提來觀察世界的思潮”。要加強以語文為主的人文素質教育,提高語文學科地位,切勿讓民族濃厚的根基文化在經濟時代的浪潮中被沖淡沖垮。在政策方面,確立中職學校發展和改革的人文目標,重視人文教育。

中職學校不應削弱語文教育,而是要繼續加強,增加課時量。21世紀是一個高度科技化、資訊化、國際化和市場化的社會,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必須接受新的知識體系,形成新的價值觀念、新的心理品質和新的知識體系。廣博的基礎文化、紮實的專業知識、必備的綜合技能、健全的體格特徵、以及對社會生活的廣泛適應性等,是任何一個想在社會中謀得良好生存與發展空間的個體所必不可少的素質。這一些素質要求與個人的語文能力密不可分。因此,中職語文教育教學改革亟待教育界乃至全社會的關注與支援,亟待共同為後來者創設一個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

惟有使專業教育與語文教育融合,讓中職生既具備專業技能又具有人文素養,才能達到造就合格應用型人才的目的。21世紀“語文的未來將是和諧的走勢”。

二、提高語文教師素養

學校一切教育活動都要由教師來執行,教師的素質決定教育的質量。21世紀的中職語文教師應該具有先進的教育理念、較強的現代教學能力,要重視和加強教學研究,努力成為教材的開發者和終身學習者。

首先,中職語文教師要樹立科學的教育價值觀。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人,就是提高人的.素質。從前人們對教育的價值過分強調為社會服務,而忽視了個人的發展。如今職業教育正在由能力本位教育向人本主義教育轉變,即現在的教育價值觀是既要為社會發展,又為個人的發展服務,“尊重個人需要與尊重社會需要具有高度的統一性、一致性”,是二者的有機結合。現在我國經濟要快速騰飛,需要數以千萬計的高素質的專業性、技能型的勞動者。要在整體上提高勞動者的素質,這就需要教師努力去關注教育價值觀的轉變。要樹立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思想,把單純接受學習、死記硬背、升學就業的教育目標,變為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培養學習的創造能力、實踐能力、終身學習能力以及生存發展能力的教育目標。

其次,中職語文教師要建立新時代的教學觀。我們要建立“以人為本”的教學觀。教育的物件歸根結底是人。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與巨大發展的潛力的人,他們既具有同一年齡層次相同的心理特徵,又因為家庭條件、社會現象、生活經歷等的不同而具有獨特的思維、情感和知識能力。學生的這種獨立性是客觀存在而不以教師意志為轉移的。學生是語文教學的主體,教師不可能代替學生讀書、觀察、分析、感知和思考,要想使用學生接受自己的指導,就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尊重學生的個體獨立性,在教學過程中緊密結合學生的個體需要,關注學生的能力水平,與學生平等地對話,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學適應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更好地激發學生髮展的潛能。

最後,中職語文教師要具有現代教學能力。現代教學能力主要指要更新教育理念、課程意識,瞭解青少年身心的特點,善於將自己的知識變成學生的知識的教學藝術,良好的教育機智和教學語言,營造富有生氣的教學氣氛的才能,將學科知識、教育理論和現代資訊科技整合在一起的能力,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個性發展的能力,教師的研究意識和反思意識等。中職語文教師要學習先進、新鮮的教學法經驗,從專業期刊及報紙、網際網路上學習新知識,關注同行的研究,吸納最新的研究成果,更要靈活地應用教育學、心理學的基礎理論,把語文教學建立在科學的教育理論基礎上。教師要不斷自我學習,熟練地操作運用現代化教學裝置,與常規教學手段相結合,從而力求最佳的教學效果。

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世界、渴望獲得文化科學知識、不斷探求真理而帶有主觀色彩的意向活動。當一個人對學習產生興趣的時候,他就會全神貫注,積極主動且心情愉快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我們要創造條件為學生搭建平臺,教師講課時儘可能與學生生活相關,與他們的經驗相整合,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用風趣幽欲的語言,極具感染力的言詞,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求知的慾望,並懷著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課的到來。

只要努力優化中職學校的人文教育環境,重視提高語文教師素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中職語文教學就應該會收到很好的效果。讓我們走出誤區,立足本崗,正視現實,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為重點,潛心中職語文教學改革,這樣就一定會迎來中職語文教學的春天!

【參考文獻】

張志公。《張志公自選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張楚廷。《課程與教學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意)亞米契斯著。

夏丏尊譯。《愛的教育》。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版;

張華。《課程與教學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曹明海。《語文教育學》(修訂本)。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