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件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生語文教學論文(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釋出於: / 人氣:2.96W

國小生語文教學論文(多篇)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篇一

一、採用直觀教學,改善教學效果

在國小語文教學過程中,由於“直觀教學”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教學活動,它最能夠直接說明問題,從而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幫助學生理解問題,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學生從學習中得到無窮的樂趣。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國小生的思維方式和大人有較大的區別,他們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形象思維佔主體的思維,抽象思維能力較差,同時他們也具備好動、好奇心強,對新奇動人的事物比較敏感的特點。作為教學的組織者,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和啟發者,是學校教育的一線執教者。我們應該將有些語文知識的抽象性與形象性的矛盾轉化掉,充分利用直觀教學的各種手段,從而激發學生興趣。在國小語文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可藉助比較直觀的教具、操作學具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培養學生的親自操作能力,激發主動性

國小生自身容易動,可以讓國小生通過演示學具,來理解一些難以講解的概念。在課堂中,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操作,運用多種感官參加學習了活動,經歷了建構知識的過程,能對所學知識產生深刻的體驗,獲得的知識較深刻;同時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學習,興趣濃厚。要儘可能多的提供機會讓學生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活動中發展學習興趣,積極參與課堂學習。再通過同學之間的交流和教師的提煉,學生對長方體的特徵就有了深刻的認識。學生在操作活動中,手腦達到有機的結合,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國小語文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和啟發者,是學校教育的一線執教者。教師要注重課堂設計藝術,要在教學過程中融入自己的見解,現代化的教學理念,敢於不斷創新,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素質,培養學生自律能力、自學能力,使學生主動學習,從而提升國小語文教學質量,以實現教育目標。

教師國小語文論文 篇二

關鍵詞:國小語文;課堂教學; 師生關係;構建;重要性

《徐特立教育文集》中說:“教師是同志中的領導者,因此就要尊重教師。教師和學生,一切都是相互的平等的關係,用中國的老話來說,叫做“教學半”(教者學者各負一半責任,就沒有資產階級的所謂教師本位或學生本位的對立),或“教學相長”,在教和 學的當中,教師和學生都得到利益,都獲得進步。這是新的師生關係的問題。”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著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學生作為受教者,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離不開教師的幫助和評判。在教學過程中,民主、平等、和諧師生關係的建立,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構建良好的師生關係已成為保證課堂教學順利進行,保證教學目標高質量完成的迫切需要。構建良好的師生關係是保障教育教學質量必不可少的途徑,對於教育教學來說,其重要性和意義十分重大。

一、何為師生關係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不是一種單一的關係形式,而是一個由多層次的關係構成的系統”,在這種關係系統中,教學關係是師生關係的基礎。而心理關係與教學與學習關係的形成是必然的。人際關係是集體交流與師生關係的一種補充。總之,教師與學生的關係是一個由教學關係、心理關係和人際關係組成的系統。因此,師生關係這一多方面的制度一旦形成和確立。它不僅關係到教師和學生作為個人的人際關係,心理關係將進一步影響建立在教育和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的基礎上。

對於教師而言,如果教師能夠得到學生的尊敬,教師就會不斷地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方法,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教育教學活動中去,但相反,如果教師得不到學生的尊敬,那麼教師就會喪失自信,從而導致工作沒有熱情、講課沒有激情的工作狀態,並進而引發對學生冷淡,使得師生關係陷入僵局的嚴重後果,那麼在這種情景下的教學質量也肯定是不高的。

對於學生而言,如果學生能夠得到教師的愛護,學生就會感到心情舒暢、思維敏捷,這樣的狀態不僅有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同時學生也更願意去聽從教師的教導,努力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果。反之,學生則會產生對教師的不信任感和厭惡感,進而影響到學習效果。

“師生之間所產生和形成的一切,既是師生交往的結果,也是師生共同面對和分享的成果”。因此,師生關係是教學過程中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要素,它的好壞是影響教學過程順暢與否的重要因子,也是關係教學質量是否高效的關鍵。

二、良好的師生關係是體現教學本質的基礎

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等人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得出了著名的期待效應:“凡被教師預先認定為具有發展可能性的兒童,若干月後他們的能力相對來說都得到了較好的發揮”。

因為在師生關係中,師生共同面對所學知識這一物件,共悟其文化精神價值。一方面,在教育教學師生交往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有得到教師認可、讚賞的需要。教師對學生的期待是一種責任、一種信任、一種激勵,使學生在一種積極向上的自我體驗中獲得力量和信心,進而轉變學習態度,努力刻苦學習。因此,良好的師生關係很容易使教師對學生的期待轉化為學生的領悟和愉悅的情感體驗。這種期待所產生的行為又使教師由此產生較高的職業效能感,加強對學生的期待。另一方面,學生對教師也有期待。學生在知識、能力、智慧諸多方面的成長與發展離不開教師的“教”,但學生同樣也能夠以自己的“學”及其獨特的表現反作用於教師,進而促進教師的成長與發展。如學生以獨特的思維所提出的問題,會促進教師的學習和研究;學生對教師的評價,會幫助教師改進教育教學技能。

三、如何構建良好的師生關係

教育的主客體都是人,教師的任務就是通過人際間的資訊交換來完成知識技能的轉移和發展。教師也是在人際關係中實現其人格價值的。所以,教師的教學質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師生關係的好壞。而教師是構建良好師生關係的關鍵,因此,教師應該從以下幾方面來構建良好的師生關係:

第一,教師應樹立民主意識和平等觀念。樹立民主意識,真誠對待每一位學生,用民主平等的態度進行教育教學活動,充分考慮學生的意願,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鼓勵學生思考、創新,及時捕捉他們思想的火花,使學生個性得到健康、充分的發展。因此,教師民主、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是作好教育教學工作的基石。

第二,教師應積極挖掘教學的藝術魅力。師生關係是建立在教學活動上的,“教”與“學”是師生交往的基礎。通過改進教學過程的魅力,提高教學活動的吸引力,師生對教學活動的興趣就會提高,師生情感就將朝積極的方向轉化,獲得教學成功,進而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學生從教學活動中得到有效的發展,則將進一步鞏固師生之間的積極情感關係。因此,為了進一步優化師生關係,需要教師積極地挖掘教學的藝術魅力。

第三,教師要真誠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展現自身人格魅力。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教師必須做到真誠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公平對待學生。同時,教師要得到學生的愛戴,就必須要具有內在的人格魅力。為此,教師要自覺提高自身修養,擴充套件知識視野,提高自我敬業精神,提升教育藝術水平,努力成為富有個性魅力的人。

綜上所述,良好的師生關係是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是教育教學的需要,是學生的心聲。構建良好的師生關係是保障教育教學質量必不可少的途徑,對於教育教學來說,其重要性和意義十分重大。因此,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以學生為本、愛崗敬業、恪守職業道德,努力提高個人的知識涵養和道德修養,構建良好的師生關係,保障教學質量的高效,為學生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篇三

《北京文學》雜誌1997年第11期“世紀觀察”欄目發表的三篇“憂思中國語文教育”的文章,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許多新聞媒體紛紛展開對語文教學的討論。下面就如何評價國小語文教學現狀,國小語文教學還存在哪些主要問題,以及怎樣深化國小語文教學改革談談看法。

一、國小語文教學在前進

國小語文教學是基礎教育的基礎,聯絡著千家萬戶,關係到祖國的未來。在全國國小語文界正在研討和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社會各界關心語文教學,加入到語文教學的討論中來,這對語文教學改革是一個促進。一方面可以引起我們對語文教學的重新認識、深入思考,另一方面可以促使我們努力尋求改進語文教學的辦法。但是,討論也好,改進也好,首先要對國小語文教學現狀有一個客觀、公正的估計。不可否認,國小語文教學確實存在著不少的問題,有些問題還是相當嚴重的。同時也應該看到,建國以來,特別是近二十年來,國小語文教學在前進。表現在課程、教材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語文教學研究正不斷引向深入。我國幾百萬國小語文教師在物質待遇微薄的條件下,兢兢業業,默默奉獻,成功的語文教學經驗層出不窮。如江蘇李吉林老師創造的“情境教學——情境教育”的經驗,廣東丁有寬老師創造的“讀寫結合”的經驗,黑龍江省的“注音識字,提前讀寫”教改實驗,山東煙臺“大量讀寫·雙軌執行”的經驗,以及眾多的識字、閱讀、作文教學的經驗。這些經驗在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發展智力、個性,培養學生的情感、意志、興趣、愛好等非智力因素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為大面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國小語文教學和過去比,在前進。一個明顯的標誌是學生的智力水平和思維活躍程度普遍有所提高,越是老、少、邊、窮地區,語文教學的進步越明顯。國小語文教學與臺、港、澳地區相比,與世界其它國家母語教學相比,從整體上看質量並不差。因此,不能以偏概全否定語文教學的成績,不能輕率地否定語文教學經驗。我們歡迎社會各界對國小語文教學公正的、哪怕是十分尖銳的批評,但難以接受“誤盡蒼生”“禍國殃民”之類的指責。把語文教學的主要問題歸咎於教師,更是不公平的,不能接受的。這樣做只能傷害廣大教師的積極性,不利於語文教學的改革。

二、國小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確實嚴重

目前國小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確實是嚴重的,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投入和產出不成比例,費時多而收效低的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千篇一律的教學模式統治課堂,繁瑣哲學危害師生。課上,教師大量的時間用在通過串講、串問理解課文內容上;課下,學生的精力用在做大量的機械、重複、無思維價值的作業、練習上。學生,特別是城鎮學生的負擔很重,語文能力的提高卻很緩慢。

(二)學生沒有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被動地學,盲目地練

學生圍著老師轉,自己讀書的時間少,自己揣摩、思考的機會少,獨立進行語言實踐活動的機會更少。長此下去,不僅難以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而且影響了學生學習語文的信心,禁錮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力。

(三)語文教學十分封閉

教學內容侷限在教科書中,教學場所侷限在課堂裡,人為地割斷了語文教學和生活的聯絡,割斷了學語文和用語文的聯絡。

上述問題的產生,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語文教學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這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考試的指揮棒,自上而下一級指揮一級,並且是從教學思想、教學內容到方式方法(包括標準化考試)全面指揮。加上教師評優、晉級統統與學生的考試分數掛鉤,老師們不得不按照考試的要求進行教學:考什麼就教什麼、練什麼,怎麼考就怎麼教、怎麼練。比如,國小語文教學大綱不要求默寫漢語拼音音節,但是從國小畢業考試到會考直到大學聯考,往往出“給漢字注音”的題目。於是,為了讓學生拿到這兩三分,師生要下很大功夫,要做很多練習。為了應付考試,老師們不得不把生動感人、充滿情趣的課文肢解得支離破碎,生怕哪個問題沒問到,考試時學生答不上來;生怕哪個詞、哪個句子沒練到,考試時丟分。語文教學失去了情趣、情感和魅力,不是脫離語言文字的枯燥乏味的一問一答式的內容分析,就是抽掉內容、情感的千題百練的文字遊戲。這既違背了語文教學的特點,也違背了兒童學習語文的規律。這樣做,對相當多的教師來說是違心的。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說:“語文教學現狀的顯著特點是‘應試教育’。它帶來種種弊端,把語文教學引入死衚衕,急功近利,捨本逐末,只在語言文字形式上兜圈子,忽視對人的全面培養。”這是“應試教育”帶來的最大危害。

其三,一些語文教師的教學思想陳舊和素質不高。這需要廣大教師不斷端正教學思想,提高自身素質。端正教學思想的核心是擺正教與學的關係,一要樹立和強化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意識,二要樹立和強化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靠訓練的意識,並使主體意識和訓練意識在教學過程中得到持久的、充分的體現。

三、國小語文教學必須進行全方位的改革

(一)語文教學觀念的改變

從素質教育的高度出發,轉變語文教學觀念,是新形勢下深化國小語文教學改革的首要問題。轉變觀念,首先要從思想上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深刻認識“應試教育”的危害,自覺摒棄片面追求高分數的“短視”行為。要堅信:學生素質提高了,能力自然強,成績一定好。二是要變“老師教學生學”的教學觀念為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自覺獲得知識,不斷提高聽說讀寫能力的觀念。三是要樹立“大語文”教育觀,正確認識語文教學的內涵,優化並充分利用語文教育環境。語文是與生活緊密聯絡在一起的,生活多麼廣闊,語文教育的天地就應當多麼廣闊。要變“死”為“活”,由封閉走向開放,探索和構建課內、課外結合,學校、家庭、社會溝通的語文教育體系。教師要引導學生把課堂教學中所學的知識、掌握的方法,運用於廣闊的語文天地之中,促進知識的遷移,語文能力的提高。

(二)考試方法和教學評估體系的改革

改革考試方法和教學評估體系,總的來說要充分發揮考試和評估的激勵功能;考查學生的成績,可以實行評定等級加激勵性評語的做法;對學生能力的測試要全面,要重視朗讀、背誦和聽說能力的考查;筆試內容要簡化,要加強綜合性,選擇、判斷題要慎用,要有思維價值;對教師教學的評估,要把是否重視對學生語文能力和創造精神的培養放在突出的地位。但是,考試和評估不能“光鬆綁,不改革”,要防止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三)課堂教學結構和教學方法的改革

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是改變語文教學現狀、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一環。要把優化課堂教學過程作為課堂教學改革的重點,向40分鐘要質量。

1、要注重啟發誘導,使教的過程變為導的過程,變為學生探索發現的過程。教師要看到學生(包括暫時後進的學生)有巨大的潛能和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要千方百計挖掘他們學習的潛能,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不僅喜歡學語文,而且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獲得成功的愉悅。

2、要認真學習教學大綱,認真鑽研教材,準確把握教學要求。大綱規定了各個年段的教學要求,不要超越年段,隨意拔高要求。教材不僅規定了教學內容,而且提出了教學要求。每篇課文,每堂語文課都應當突出重點:理解的重點,語言訓練的重點,能力培養的重點。切不可面面俱到,四面出擊。突出重點,圍繞教學的重點、難點設計教學結構,是優化教學過程最重要的體現。

3、要體現語文教學的整體性。在理解能力上,要加強對語言文字感受力的培養,下力氣扭轉目前教學中存在的注重思想內容的分析,忽視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品味的狀況,加強有指導、有目的的多種形式的讀,並在讀中啟發學生揣摩、思考,鼓勵學生髮表獨立見解。在表達能力上,也要加強訓練的整體性。要在年段要求的指導下,放手讓學生去說去寫,多一些綜合訓練,少一些無思維價值的單項訓練。當然,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進行的理解和運用詞、句的訓練,以及旨在培養獨立識字能力而要求學生掌握的識字知識,是十分必要的。

4、要繼承好的學習語文傳統,又不拘泥於傳統。不少批評語文教學的文章給今後語文教學開的“藥方”是“多讀多寫”。多讀多寫是行之有效的語文教學傳統經驗,無疑要繼承,但是語文教學發展到今天,僅停留在多讀多寫上,難以培養出跨世紀人才應具有的語文能力,所以要講究語文訓練的科學化。教師必須在讀、寫訓練的過程中,加強對讀、寫的指導,使學生不僅能讀會寫,而且善於思考,學會學習。特別是要把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培養在快速閱讀的基礎上加工和應用資訊的能力,放在重要的地位。

總之,優化教學過程,要從教材實際出發,從學生實際出發,探索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模式,體現由不懂到懂、由不會到會、由學會到會學的訓練過程。

眾所周知,語文教學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課程、教材、師資等方面的改革,涉及社會、家庭諸方面,問題的最終解決要靠綜合治理。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篇四

教師在課堂中要樹立服務意識,做到把“玩”的權利還給學生,把“做”的任務派給學生,把“說”的機會讓給學生,把“創”的使命留給學生。從而將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獲得知識的舞臺,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定目標,並根據目標進行預習、嘗試、操作、探索、歸納等。努力做到: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學會的,教師不教;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教師不替代;凡是能讓學生自己講的,教師不暗示。

二.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鼓勵學生質疑和創新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指導,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協調,對學生遇到的個別問題進行個別解決,促進學生的學習程序。實踐證明,學生的主動參與性越明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勤思多問,可以說,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於思考,都有好思的習慣。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一定要注意多啟發,多反問,不要包辦代替,要鼓勵他們想問題、提問題、鑽研問題。現在有些學生不但手懶,腦子也懶,有一點難題就想問,總想依賴別人,一看題目較難尚未好好琢磨就去問老師。這時候如果老師鼓鼓勁,學生仔細一分析,可能就想出來了。如果鼓勁還不行,老師可以給學生指明思路,要根據學生所提的問題教給學生思維方法。只有在學生自己會思、會問、會學的基礎上,才有可能為別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學生個體的潛能得到發揮時,課堂教學才變得有效。

三.制定有效的教學目標

制定有效的教學目標,是實施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就必須具備有效的教學目標,而有效的教學目標的設計首先就是準確和明確。目標的制定既要重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適度掌握,更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以及創新思維能力。其次,目標的制定要有一定的層次。可以根據學生認知結構、學習動機等差異,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如:在為《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第二課時設計教學目標時,可以這樣定位:①通過各種方式的朗讀訓練,使學生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讀中體會大自然的奧祕和情趣。②把自己已掌握的課文中辨別方向的方法教給大家,學習課文還未掌握的辨別方向的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事物的意識。③學有餘力的同學可以通過拓展瞭解更多的辨別方向的方法。目標的表達準確、清晰,對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層次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從學生已有的基礎出發。這樣的教學目標設計得就比較人性化。

四.優化教學情境

優化教學情境,激發興趣是實施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先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就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興趣之上。有興趣的學習不僅能使學生全神貫注,積極思考,甚至達到廢寢忘食的境地。在“智力發展最佳狀態”中學習,才能使學生獲取更多的有效知識。所以教學中要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和學習熱情,帶著興趣學習是教學的一個最簡單的有效法則。在教學實際中,可根據教材內容選擇性地組織一些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學《蘑菇該獎給誰》這一課時,可在班上組織分角色表演課文,先在每個小組練習,然後全班學生參加,你喜歡哪個角色,你就演哪個角色,一次一次進行交換,使每個孩子對課文內容都有了瞭解,並通過自己的朗讀表演理解了課文內容,無需教師在課堂上進行逐句逐段地分析課文內容了。

五.注重過程

注重過程應給予學生四大關注,這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1.在課堂上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在新課程改革進行中的今天,大家一致認為探究、合作的學習式是最好的方式。但我個人認為,有意義的接受性學習對於學生的有效學習也顯得很重要。我們可以把有意義的接受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重點把知識的形成過程以及知識的學習與運用方法整合成新知識結構。

2.在課堂上關注學生原先的經驗。課程要素的整合要有效的喚醒學生沉睡的經驗,並使其興奮和活躍起來。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學生要按教學需求主動地進行有效經驗的改組和改造,生成性的內容要有效的為落實預設目標服務。所以要造成課堂教學的有效,啟用學生以前的學習經驗是很關鍵的。

3.在課堂上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學生的學習體驗,一般來源於強烈的認知衝突,並在親歷性的認識和實踐活動中解決問題,獲得體驗。不斷的強化和拓展學習體驗,有利於為後續學習積累新的經驗。同時我們教師要在教學中為學生疏通必要的資訊通道,使教學更加開放和對話,同時也使學生的能力在資訊背景下進行思維的加工,形成新的思維的成果。學習體驗和資訊意識的形成也是保證課堂教學有效性完成的必要手段。

4.在課堂上關注學生的主體價值觀。在新課程改革的課堂中,在我們許多的綜合實踐活動中,我們應該強化學生的個性化的體驗。引導學生質疑,筆者在教學《凡卡》一課結尾時,引導學生討論,提出質疑:凡卡給爺爺的信發出後,他的命運怎樣?爺爺能收到凡卡的信嗎?為什麼?凡卡能不能跑回去呢?為什麼?即使爺爺收到凡卡的信,接他到鄉下去,是否就能擺脫苦難的命運?為什麼?這樣逐層深入地討論,學生的思維突破常規和經驗的禁錮,不斷產生新的答案,從而使他們的思維向獨立特性和創造性方向發展。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影響課堂教學的因素也很多,如教師的因素學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以及課堂環境的因素等等為了提高教學的質量,我們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熟練地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張大均。教學心理學。重慶:西南師範火學出版社,l997

[2]陳心五。中國小課堂教學策略。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l998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篇五

關鍵詞:國小語文;古詩教學;體會

古詩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精華。常吟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有益於培養他們的詩學素養。應當說古詩就像一杯陳年醇香的佳釀,滋養著炎黃子孫的血脈;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著民族的魂魄。作為一名國小語文教師,如何在新理念指導下培養學生的詩學素養,探索出教學古詩的新思路。

一、運用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感受意境美

在教學古詩時,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多條渠道創設情境,引學生入“境”。

(1)介紹作者背景。每一首古詩的作者都有他特定的生活背景和個人閱歷,學生了解了這些以後,就能把握作者作詩時的特殊心情去讀詩去想象。)(

(2)聯絡現實生活。教師要善於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把現實生活中學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詩中,拉近距離,搭起入境橋樑。

(3)運用直觀形象。在古詩教學中往往由於條件的限制,不能實景實物進行觀賞,可以通過運用多媒體課件、圖片和音樂等輔助手段,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學生通過這樣的親身體驗,就容易理解詩意。

(4)豐富情感想象。教學時指導學生想象詩中的情節、場面。這樣既訓練了學生把語言、文字轉化為再現能力、想象能力,又幫助學生弄懂了詩意,感受古詩意境之美。

二、古詩教學必須注重課題操作策略

(1)自主感悟,讀準詩句。古詩語言精練、含蓄、優美,首先要讓學生抓住重點字、詞,讀準字音,瞭解字義,讓學生大聲朗讀,“不求甚解”地讀,讀通,讀好,讀到朗朗上口,在讀中自悟。

(2)自主理解,畫詩意圖。激發學生進入詩句所描述的景象,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體會詩句的描寫,充分發揮想象,畫詩意圖。古詩把詩人豐富多彩的生活內容熔鑄造在短短的幾十字中,以少勝多,以大見小,給古詩教學鑑賞者留下充分的再創造的餘地。

(3)畫演古詩,探究詩意。古詩意境深邃,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思維擴充套件,想象的空間。詩意圖形成了,學生對古詩的感悟又深了一層,在教學中讓學生合作交流討論,結合自己畫出的詩意圖,對照詩句說說或演演自己對詩句的理解和體驗,從中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

(4)討論交流,體悟情理,品味語言美。進一步啟示和激發學生深入地體驗和審視感受,領悟詩句中蘊涵的深沉的情感和深刻的事理。講中有導,導中有練,啟發學生悟法用法,引導學生放寬思維,說自己想說的,不要盲從於書本。

(5)創設情境,感悟朗讀,感受意境美、音樂美。國小語文古詩教學訓練重點在朗讀指導上,而朗讀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應引導學生感受情境,讓他們進入角色獲得自己的情感體驗,發揮自己的創見性去表現古詩的思想感情。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多渠道創設情境,引學生入“境”,要求教師範讀,學生領讀,教師學生講讀,指名朗讀和熟讀成誦,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受到美的教育。

(6)改寫古詩,體驗創新。在學生學習了古詩,對其形式、意境、構思等知識有了一定的瞭解後,教師再加以適當的點撥、誘導,觸發學生的美感,讓他們學習詩中的寫作手法對古詩進行改寫。

三、多元教學,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詩中有畫,畫中有情,詩歌是藝術創作的結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讓學生領略到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詩教學的難點,因此這就要靠語文教師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使古詩教學豐蘊起來。好的語文課是一首優美的散文詩,好的古詩教學同樣給人帶來藝術的享受,令學生回味無窮、餘音繞樑。例如,教學中師生依靠詩意情境作畫,教師的深情範讀,相配的古典名畫,師生誦讀時配以古樂激情,欣賞現代作曲家演繹的古詩詞等等,都能讓學生體會到詩文中的詩情畫意,激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教師只有通過多種手段、媒體才能使學生跨越時空,捕捉到古人那悠遠、空靈的氣息,陶冶情操。古詩詞講究格律,字斟句酌,值得推敲,通過品評、誦讀,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習作品質。如有表現詩人才情的“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那種一氣呵成,暢快淋漓的美感,這和杜甫立志“語不驚人死不休”和“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是分不開的。也有體現詩人字字推敲、鍥而不捨的千古佳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教師引導學生賞析、品味的過程,也同時是向詩人學習習作的過程,這些隱性學習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品評、鑑賞的能力,將使他們今後的語文學習受益匪淺。

四、拓展閱讀,培養詩趣,積澱學生的文化底蘊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篇六

關鍵詞:國小;語文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1-348-02

在現代語文教學中,課堂討論法主要是指在教師指導下,通過以學生為主體的集體對話和互相商量,進行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多向的資訊交流,藉以實現語文教學目的的一種基本教學方法。

一、做好充分的準備

課堂討論前師生都要在思想、知識和資料上做好充分準備。如果沒有準備,討論中學生就可能陷於被動,教師也可能難以引導討論深入下去。所謂準備,對學生來講就是要對問題進行認真思考,對教材進行預習;對教師來講就是要把重點部分揭示出來,還要指導學生的準備過程,如認真劃分小組,培養學習骨幹,鼓勵學生大膽探索,積極發言。教學《愛因斯坦和小女孩》時,通過預習,讓學生了解課文介紹的是愛因斯坦和小女孩有過三次相遇、相處併成了好朋友的故事。這時,我提問:“一個世界有名的大科學家和一個十二歲的小姑娘,他們之間發生了怎樣的故事呢?”不僅有利於匯入新課,更有利於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慾望和思維的積極性。

二、選準課堂討論焦點

在教學過程中,常常聽到有的教師說,課堂討論真累,有時候冷冷清清,有時候沒完沒了,弄得該上的內容沒上完,甚至拖堂。原因是什麼呢?我認為,主要是教師組織討論時沒有合理組建討論小組以及選準討論的焦點,導致課堂教學結構呈渙散狀態,也使部分學生無所適從、緊張不安,找不準思考的著力點,難以使學生的思維達到一種最佳的狀態。所以,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之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地抓住教育學生的契機,選準討論的焦點內容,並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開展討論,以培養學生的鑑賞、思辨能力。

三、把握時機

時機是具有時間性的機會,是事物發展的連線點和轉化的關節點,抓住了時機也就抓住了關鍵、抓住了要害。因此,要有效地開展課堂討論,教師還需要

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捕捉討論的最佳時機。常見的最佳時機有:

1、當需要突出重點時

教學內容有主次之分,課堂教學必須重在集中精力解決主要問題,使得突出問題能夠得到有效解決,而在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討論的方法,則是突出重點的有效辦法之一。這樣不僅準確把握這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而且在國小語文教學的整個過程之中,在發展學生語言的同時,還要有意識地促進他們思維的發展,從而達到的一種事半功倍的效果。

2、當需要擴充套件和深化知識時

大綱和教材是課堂教學的依據,課堂教學必須抓綱靠本,但這絕不意味著,教師教授的內容全部就是照本宣科,照念教材。課本中的有些內容可以根據學生已有知識和接受能力予以進一步拓展、充實、深化,以拓寬視野和發展思維。

3、當學生的認識普遍發生偏差時

在國小語文教學之中,學生在學習方面存在的認識偏差,與學習活動是存在緊密聯絡的,利用它引發討論,對充分調動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興趣激發求知慾、有效糾正學生的學習錯誤、培養學生積極情感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4、當教師的提問出現“卡殼”時

在國小語文教學的整個過程之中,由於受智力因素(比如認知結構等等)和非智力因素(比如興趣等等)的影響,課堂中出現卡殼、冷場現象並不少見。當一出現這種狀況,教師既不能一手包攬,給他們灌輸知識,也不能“窮追猛打”,一定要逼迫他們說出答案,更不能冷言相譏,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可以引導學生展開討論,通過發揮團隊精神,依靠集體智慧,使"卡殼"的學生茅塞頓開,明確知識掌握的薄弱點在哪裡。

5、當學生的思維進入“低谷區”時

課堂教學的構思和組織,要以啟發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教學為中心。從一節40分鐘的課來看,學生的思維活動並非時時刻刻都處於亢奮狀態的,而是有張有弛,高低起伏的,一旦發現學生的思維進入“低谷區”時,可組織學生展開討論,拉開發散思維新的一幕,將學生的思維活動推向一個新的高潮,使學生對文字解讀更加深入。

四、小組討論和大組討論結合

對於全班性的大組討論來說,小組討論可以起較好的醞釀作用。絕大多數的學生並不喜歡以及習慣在大眾面前發表自身的看法,小組討論的氣氛適於學生敞開心扉自然真實地暢談發表言論,同時也能夠方便大家集中精力,使大家的話題有所集中,認識有所明朗。在此基礎之上,可以更好地活躍大組討論的課堂氣氛和效果,特別在人數較多的班級管理過程中尤為突出。當然,小組討論本身具有相對獨立的意義,對於一些簡單性話題不需要進行大組討論,但是對於一些較複雜的討論話題或者需要進一步深入討論的話題,則應該開展全班性的討論。一方面讓學生開啟視野,進一步拓寬學生的思路,另一方面,在大組討論中老師可更有效地發揮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啟發引導作用,使討論能夠在更高的層次以及更廣的範圍內進行。

五、準確評價討論結果

課堂討論結束之後,各組可推薦代表發言。此時,教師要對討論結果作出準確、客觀的評價。評價的內容包括:討論的氣氛是否熱烈,討論進行中存在哪些問題,語言表達是否準確,結論是否合理,等等。

對於課堂討論中表現積極的學生,教師要點名表揚;對於注意力不集中或未曾發言的學生,教師可不點頁名批評。這樣做有助於維護課堂紀律,更好地組織下一次的課堂討論。

對於討論中取得的進展和成效,教師要及時予以肯定,對於討論中存在的問題,則要客觀對待。對於語言表達流暢、思維條理而富有邏輯性的學生,教師要加以肯定;而對於學生在語言表述中存在的邏輯問題、語法問題,教師要認真指出,及時糾正。

總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於提出恰當的討論問題,精心設計討論運作中的每一個細節。從而使討論的功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參考文獻:

[1] 羅立。淺談國小語文教學的課堂討論[J].基礎教育研究。2002(S2)

[2] 溫雪梅。課堂討論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國小教學參考。2010(15)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篇七

關鍵詞: 國小語文教學 互動教學 互動創新

課堂教學是中國小教育活動的基本構成部分,“師生互動,共同發展”是新課程對課堂教學的定位,是教師課堂教學新的價值取向。通過優化教學互動的方式,調整師生關係,形成和諧的師生合作、生生合作,教師、學習個體與小組及學習個體與教學中介的合作,充分發揮課堂集體教學、小組合作學習及個體主動探究的互補優勢,強化人與環境的互動影響,以產生教學共振,即個體積極參與的共同創造,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一、語文教學中的互動教學

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隨著近年來教育觀念的更新,人們對教學以學生為“主體”的認識的加深,課堂教學結構由封閉轉向開放,加之現代社會對未來人才的要求,發展興趣愛好已開始貫穿語文課堂教學。國小階段的學生是生動的、活潑的,教師如果積極地鼓勵,他們都是非常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與觀點的。語文教學不能死板,只強調學生認字、學語法,更要使他們從情感體驗、自我思想昇華到慢慢認識人生。教學中可選擇大部分學生熟悉,最好是關注度較高的問題進行互動,有利於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觀點。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所以“在實施生成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使學生能夠以一種超越和理智的態度來面對和汲取他人的智慧,形成對問題的一系列認識”。在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中,構建“平等、和諧、互助”的新型師生關係顯得尤為重要。在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中,新型的師生關係要從學生主體的認識特點出發;教師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從三尺講臺走下來,主動走進學生,變傳道、授業、解惑的長者身份為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學生的好朋友。

二、教學互動構建的意義

教學互動是教師個體與學生個體、教師個體與學生群體及學生群體與群體之間,通過資訊的傳播而開展的課堂交往活動。教學互動場就是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交往,使教學在互動、互促中產生群體動力,讓學習者形成自組織,自我構建,從而使語文課堂教學在群性相融中、個性完善中形成良性迴圈,在和諧、合作、共創中真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教學互動的構建要注意突出和諧、合作、共創等效應。和諧指教學氛圍、師生關係和身心發展等方面的和諧,旨在創造一種共為主體、認知明確、情感協調、情緒高昂的課堂氛圍,激發創造潛能,提高學習能力,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合作指在教學過程中創造一種友善的、相互信任的、相互尊重的良好氛圍。師生之間構建一種平等合作的夥伴關係,教師深入學生生活中,做學生的朋友,與學生合作,從學生的學習心理、認知規律出發,組織教學,共同做出創造性的努力。共創指突破傳統教學中的強制、硬灌和單向傳遞,在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下,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的互動方式,運用自學感悟、智力激勵、集體討論等方法,密切注意每一個人的獨特性,強化集體思維,提高學生的集體創造效能力。

三、互動創新,在課堂教學中落實

1.營造氛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滿足人的愛和受尊重的需要,人就會感受到自己有價值、有用處、有能力,從而煥發出自尊、自強、自我實現的需要,也易於迸發出創新的火花。”為了讓學生的這種需要得到滿足,教師在教學中要營造良好的氛圍,使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民主平等、團結和諧。

2.質疑問難,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我們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對學生採取“兩歡迎,三允許”的政策,即“歡迎質疑,歡迎爭辯”、“允許出錯,允許改正,允許保留意見”,教師要善於在留出的空餘地為學生創設質疑的情境。教師要把握好提問的三個要素:提問的時間、環境(氛圍)和問題自身。一言以蔽之,應在最佳的時間內和最活躍的環境(學生的求知慾最強時)中提出能激發學生思考的問題。教師鼓勵學生向老師發問,同樣也要注意上面的三個要素。教師課前要充分考慮講到什麼時候讓學生提出有利於全體學生掌握新知識的問題。

四、在關愛、激勵、自信中實現有效互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根據“羅森塔爾效應”,自信心對於學生的學習非常重要。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篇八

關鍵詞:國小語文;教學創新;多媒體

通過創新國小語文教學活動,可以激發國小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與熱情,促使其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並在此基礎上掌握髮現、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國小語文教師應在現有理念的基礎上創新,引導國小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1國小語文課堂教學創新的現狀

1.1教學手段較為保守

在相對落後的教學理念的影響下,語文教師的教學手段也偏向保守。不敢創新,不懂創新,按部就班逐漸成為一部分國小語文教師的寫照。教學創新是指在尊重原有教學理念、手段等的基礎上合理改變教學方式,以達到提升教學有效性目的的活動。但是,筆者通過觀察發現,一部分的教師樂於唱獨角戲,用填鴨式的教學模式為學生傳遞資訊,雖然履行了教師的義務與責任,為學生提供了資訊,卻嚴重扼殺了國小生的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是一種單項的教學模式,教師無法得到學生的反饋,自然無法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因此,為了提高國小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國小生的創造力與想象力,教師應完善教學手段,使教學手段趨向多元化。

1.2教學理念相對落後

教學理念是支援教學活動的精神基礎。現階段,國小語文課堂教學創新活動雖然取得良好的成績,但是在其創新的過程中仍存在教學理念相對落後的弊端。這嚴重影響了國小語文創新的程序,也成為在教學創新中最重要的障礙。在國小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仍側重提高國小生的成績,並不過多培養學生的個人能力。這種落後教學理念阻礙了教學創新活動,導致大部分的國小生注重自己的成績,只以成績論高低。而這種落後的教學理念卻迎合了現行國小教育的要求。在現行的國小教育中,升學率已經成為評價教學活動的重要標準。在該標準的影響下教師逐漸向提高學生的成績傾斜,導致教學活動單一化、機械化,學生的學習活動被動性與目的性較強。國小生疲於應付各種考試,並不會主動地質疑與思考。這種相對落後的教學理念使國小教育背離正確軌道,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所以,為了達到創新國小語文課堂教學的目的,教師與學校應改變落後的教學理念,使教學的目標逐漸契合教育的本質。

2國小語文課堂教學創新的應對措施

2.1創新教學理念,突破常規教學方式

打造國小語文創新型課堂是指以學生為主體,同時改變單項的教學方式。旨在構建靈活高效的教學方式、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教師應創新教學理念、思路,突破常規的教學方式,用新穎的教學理念調動國小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國小生自主學習、自主探討。語文教師應改變以課堂為主的教學模式。將課堂授課與課外提升相結合,幫助學生轉換視角,在課堂與課外中掌握獲取知識,提升技能。例如,教師在講授《美麗的小興安嶺》時,便可以將45分鐘的課堂授課時間劃分為具體的兩部分,給予學生十分鐘自由活動的時間,讓學生在短暫的活動中觀察室外的生活,並以書面的形式展現觀察結果。《美麗的小興安嶺》側重景物描寫如“太陽出來了千萬縷利劍一樣的金光,穿過樹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門前的草地上。”所以,教師在講解這篇課文時應側重講解描寫景物的方式,並在學生觀察室外時引導學生注意室外的景物。教學陣地並不單單指課堂,教師除了給學生活動時間之外還應該定期帶領學生去郊遊、踏青等,讓學生真正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發學生對於語文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2.2利用好多媒體,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語文教學側重理論知識的講解,實踐的成份較少,為了構建創新型國小語文課堂,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師需要降低對課本的依賴性,改變主要以口頭傳授知識的教學模式,以圖文並茂的方式來向學生直觀地展現課本知識或具體情景,讓學生能夠直觀地融入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教學工具的出現正迎合了現階段構建國小語文創新型課堂的要求,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可以將枯燥無味的課本知識通過圖文並茂、音視訊結合的方式傳遞給學生,讓知識更為直觀,更容易理解,以此營造良好和諧的教學氛圍,發散學生思維,培育學生人文素養。以《美麗的小興安嶺》為例,教師在利用多媒體講授這篇文章時,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教師可以將描述景物的文字轉化為形象的視訊或圖片。通過這種將枯燥的文字變為生動的畫面的形式來激發學生閱讀與學習課文知識的興趣。例如,文中提到“夏天,樹木長得鬱鬱蔥蔥,密密麻麻的枝葉把森林封得嚴嚴實實,擋住了人們的視線,遮住了藍藍的天空。”教師在還原該景色時輔之以音視訊將提高國小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2.3豐富教學方法,提升課堂教學水平

教無定法,教師為了構建國小語文創新型課堂需要豐富教學方法,以此提升課堂教學水平與質量。主要的教學方法有:因材施教、分層教學;遊戲教學法;翻轉課堂教學法等。教師在實踐這些教學方法時應與國小生的生理情況與心裡情況相結合,充分發揮教學方法的價值與作用。國小生由於個體差異,在理解與接受新事物上存在差異。教師應採取分層教學法,將學生按照學習能力的高低劃分為具體的層次,並根據層次的不同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佈置合理的教學任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共同獲得進步。國小生的好奇心極強,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利用遊戲教學法,將課文內容與遊戲相結合,並將遊戲穿插在國小語文教學活動中,以此激發國小生的學習興趣,讓國小生在參與遊戲活動時獲取知識,通過這種方式達到教學目的。總而言之,構建國小語文創新型課堂是一項長遠而且艱鉅的任務,語文教師應肩負起培養人才的責任,採取靈活有效的教學方式來吸引國小生的注意力,結合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使教學質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徐偉芳。淺談新時期國小語文教學的創新[J].才智,2013,(6).

[2]趙潔玲。關於國小語文教學創新的研究[J].教育科學,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