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件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小班社會教學總結(精選11篇)

欄目: 教學工作總結 / 釋出於: / 人氣:4.68K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11篇《小班社會教學總結》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尋到更多與《小班社會教學總結》相關的範文。

小班社會教學總結(精選11篇)

篇1:小班社會教學反思

社會《花兒好看我不摘》教學反思

這是小班社會領域的活動。春天,百花齊放。孩子們一定會被這兒美麗的花朵所吸引。小班的幼兒對自然界的花花草草尤為喜愛,但卻不知道如何表現。所以,很有可能會去採摘。所以,設計了本次活動。通過一首簡單的兒歌,瞭解春天是花開的季節,喜愛春天,感受春天的美。但是在喜愛的同時,知道美麗的花是讓大家欣賞的,花兒好看我不摘。活動過程分為引題,引導幼兒回憶已有經驗;藉助掛圖,引導幼兒感受美麗的花帶來的美。然後出示枯萎的花,激發孩子內心的情感,懂得要愛護花朵。最後在欣賞兒歌中結束活動。環節簡潔,內容易懂,適合小班幼兒的學習。

社會活動組織不當,就會把這個活動當成語言活動來上。活動在進行中,要以社會情感出發,注重情感的培養。另外,活動中,自己本身對教材的拿捏還不是很到位,確實上得有些雲裡霧裡的;這次活動中,自己出現了老毛病,自己講的多,幼兒參與少,還是要注意語言要精簡。

戶外活動反思:

活動設計在室內進行,通過體育遊戲《貓捉老鼠》訓練幼兒躲閃的動作和反應能力。

1.請一位小朋友做貓咪,其他小朋友做小老鼠;小貓咪矇住雙眼去捉小老鼠,小老鼠輕聲四處逃竄,但不能跑到活動室外或者桌子底下去。(思:完成較好)

2.小貓咪捉住小老鼠後,小老鼠要發出聲音讓小貓咪猜一猜:猜對了,小貓咪與被捉老鼠互換角色;沒有猜對,小貓咪繼續抓。(思:孩子們剛開始都能猜出小老鼠,是因為小老鼠直接用自己的聲音說話;所以,為了增加難度,我讓被抓的小老鼠變聲音來說話,這下子,小花貓要想一想才能回答出來了,可以訓練孩子的反應能力)

3.遊戲過程中,小老鼠不能故意去觸碰、拍打小貓咪的身體。逃竄時不能大聲說話,要輕言輕語;小貓咪在捉的過程中,如果有困難,小老鼠可以拍三聲小手,來提示小貓咪。(思:遊戲中,老鼠逃竄時聲音過大,於是我中止遊戲,讓他們自己想一想遊戲規則,強調要輕聲逃竄;這個體育遊戲運動量較大,一直在奔跑,閃躲中進行,所以要觀察孩子的出汗情況,適當休息,緩解體力)

篇2:小班社會教學反思

活動目標:

1、瞭解滅火的工具。

2、加強幼兒的安全意識。

3、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4、考驗小朋友們的反應能力,鍛鍊他們的個人能力。

5、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活動準備:

(1)、幻燈片(汽車輪胎著火的情景、電視機著火的情景、圖書著火的情景)

(2)、卡片(水、沙子、棉被、乾粉滅火器、切斷電源,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1、放映第一幅幻燈片,提問:發生了什麼事情。

2、討論汽車輪胎著火了我們應該怎麼辦?

3、請小朋友舉起能個汽車輪胎滅火的工具圖片。

4、第二個、第三個情景過程一樣?

5、競賽遊戲:老師出示一個情景,看誰又快又準確的舉起相應的滅火工具圖片)6、對獲勝幼兒進行獎勵。

活動反思:

幼兒已經掌握了一些滅火的基本常識,本次活動是延續了上節活動,讓幼兒更全面的瞭解滅火工具。

篇3:小班社會教學反思

活動目標

1、知道穀雨節氣有觀賞牡丹花的習俗。

2、在仔細觀察中發現牡丹花的明顯特徵並用語言表述。

3、感受牡丹花的美,願意愛護牡丹花。

重點難點

重點:在仔細觀察中發現牡丹花的明顯特徵難點: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古人和現代人賞牡丹的圖片各一張,相機、ipad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發現穀雨節氣有賞牡丹花的習俗

教師出示遊人在賞牡丹花的照片,師:今天早晨我發現公園裡的人很多,你們看看他們在幹什麼?教師出示一張古人賞牡丹的圖片,師:這是什麼時候的人?他在幹什麼?

小結: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穀雨節氣,古代人和現代的人在穀雨節氣這天都會觀賞牡丹花。我們也去公園中觀賞牡丹花吧。

教師組織幼兒到中山公園中的牡丹園觀賞牡丹花,出發前提出出行安全要求。

2、引導幼兒觀察、發現牡丹花的明顯特徵

(1)幼兒觀察牡丹花花朵的顏色、形狀和味道。

師:公園中的牡丹花有哪些顏色?你看到過其他顏色的牡丹花嗎?牡丹花的花朵什麼樣?像什麼?牡丹花有香味嗎?

小結:牡丹花的花朵有白色的、粉色的、紫色的、紅色的,每一朵花都有好多層花瓣,花朵是圓形的,聞起來還有淡淡的香味。

(2)幼兒觀察牡丹花花葉的顏色和形狀?

師:牡丹花的葉子什麼樣?像什麼?和你的小手比一比。

小結:牡丹花的葉子是大大的,像一個手掌,像一把小扇子…

(3)幼兒用相機和 ipad 記錄自己喜歡的牡丹花

3、引發幼兒愛護牡丹花的情感

請園林叔叔向幼兒宣傳愛護牡丹花的做法:牡丹花很漂亮,我們小可以用眼睛看,用相機把漂亮的牡丹花照下來,可以聞一聞,但是千萬不能用小手摸,因為手上有小細菌,小細菌會使牡丹花生病,生病了牡丹花就謝了。

4、師生交流觀賞牡丹花時的發現和感受教師帶領幼兒回到班級中,將幼兒記錄的牡丹花照片滾動播放。

師:這是誰拍攝的牡丹花?你的牡丹花是什麼顏色的?你喜歡它嗎?你喜歡它哪裡?或你覺得它哪裡最美?

換問法:這朵牡丹花漂亮嗎?哪裡最漂亮?你們猜猜這是誰拍攝的?等延伸活動:

幼兒欣賞感受牡丹花的美后,嘗試用多種材料顏料、毛筆、毛刷、報紙團、海綿、瓶底、自制粉撲等多種材料作畫表現牡丹,進一步感受牡丹的美。

活動總結

本節活動有四個巧妙之處:

第一:充分調動了幼兒的多種感官。幼兒通過看一看、聞一聞、比一比,通過親身感知去認識牡丹花,解決活動的重點認識牡丹花的外形特徵。

第二:引導幼兒分層次有目的的觀察。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注意時間較短,觀察外形特徵時分兩次去觀察,一次觀察花朵,一次觀察花葉,幼兒帶著觀察目的有效的觀察,對牡丹花外形特徵的認識更加充分。

第三:通過電子裝置輔助幼兒表達。幼兒不僅用多種感官感知體驗,幼兒通過電子裝置相機、ipad 等影像來表達自己的收穫,結合圖片進行表達與分享。

第四:巧妙利用園林叔叔。通過邊看園林叔叔的修剪照顧牡丹花邊聽園林叔叔講解愛護花草的知識,幼兒體會到了園林叔叔的辛苦同時會激發幼兒愛護牡丹花及身邊的花草。

篇4:小班社會教學反思

《瞭解居住的地方》是一節以社會領域為主的小班教學活動,主要是通過引導幼兒初步瞭解自己所居住的社群環境,知道自己家的地址,從而激發幼兒對居住地周圍環境探索的興趣。

在本次活動前我做了充分的準備,首先請爸爸媽媽幫忙在家中告訴幼兒自己家的準確地址,並在回家的路上對自己家周圍的環境進行觀察,初步瞭解自己家周圍的環境,從而為活動的順利進行奠定良好的基礎。

活動過程中,我的匯入環節新奇有趣,利用走迷宮的形式匯入,熊寶寶玩累了想要回家休息,可是找不到回家的路了,請小朋友幫忙,幼兒對活動充滿了興趣,通過小朋友幫助熊寶寶回家,引出幼兒對問題的思考:為什麼熊寶寶會不了家了?從而引出主題:對自己家周圍的環境不瞭解,不熟悉。在展開環節,我通過一連串的提問:你的家住在哪裡?住在幾樓?你家附近都有哪些環節設施場所?進一步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並且在這一環節對幼兒進行適時的鼓勵,這種對幼兒的肯定讓幼兒充滿了自信,我的充分提問讓班級中幾乎大部分幼兒都有機會進行表達,注重了提問面向全體和對幼兒的鼓勵教育。然後,我出示一些幼兒常見的場所圖片,如:診所、學校、飯店、廣場等,聯絡了幼兒的已有認知經驗。此外,我還注重幼兒的實際操作,我為每一名幼兒都提供了一張場所圖片,請幼兒找一找、圈一圈,從中找出自己家周圍的場所,並且進行標記,從而讓幼兒的知識進一步得到鞏固和加深。幼兒的最喜歡的就是遊戲,結合幼兒的這一特點,我在活動中也為幼兒提供了遊戲:帶路。讓幼兒在快樂的遊戲中內化了對周圍環境的探索興趣。最後,我請幼兒欣賞我們生活的城市濟南一些有特色和著名的場所風景設施等,讓幼兒的認識得到擴大和提升。

本次活動物質準備充分,活動前的準備體現了家園共育和家園合作,活動過程中關注全體幼兒的均衡發展,環節緊湊,過渡自然。注重提問面向全體,能夠聯絡幼兒的已有認知經驗,遊戲有趣味性,能夠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完成了教學目標。我覺得不足的是活動氣氛平淡,應該再提升一下課堂的活躍氣氛,教學過程平穩,缺乏亮點。其次,沒有動靜交替,缺乏互動環節。另外,教學模式單一,缺乏創新性,這都是我今後應該注意和學習的地方。

篇5:小班社會教學反思

目標:

1、體驗和爸爸在一起玩的快樂、甜蜜。

2、願意關心爸爸,增進父子(女)之間的情感。

3、發展幼兒的觀察、分析能力、動手能力。

4、養成敢想敢做、勤學、樂學的良好素質。

準備:

根據《我的爸爸》拍攝的照片

過程:

1、介紹自己的爸爸。

(1)教師唱歌曲《我的好爸爸》(根據歌曲《我的好媽媽》改編)師:寶寶們,剛才唱的歌曲裡有誰?(爸爸)那你們喜歡爸爸嗎?

(2)請幼兒向大家介紹自己爸爸的名字,爸爸的本領。

2、幼兒一起觀看我和爸爸的遊戲照片,體驗父子(女)之情。

喜歡和爸爸做遊戲嗎?每次在家裡你們都是怎麼和爸爸一起玩的?。做的什麼遊戲啊?(幼兒自由回答)請幼兒講講如何和爸爸玩遊戲的?

小結:和爸爸在一起可以玩許多有趣的遊戲,和爸爸在一起玩真快樂。

3、談話:爸爸真好,我們可以怎樣關心爸爸呢?(幼兒自由回答)引導幼兒知道爸爸下班回家後,給爸爸拿拖鞋,給爸爸捶背,不打攪爸爸休息。這些都是關心爸爸的表現。

4、表達對爸爸的愛。

唱歌曲《我的好爸爸》

活動反思:

讓幼兒在玩中體驗合作的快樂,並引導幼兒與同伴友好相處,培養幼兒合群、樂群的性格。鼓勵孩子與更多的孩子經常往來、友好相處。同伴群體交往,會豐富孩子的經驗,培養其交往能力,引導孩子注意他人的情感變化,學會關心與理解他人的感情,激發孩子與他人分享快樂和解除別人痛苦的願望。

篇6:小班社會教學反思

對於積木的搭建,小朋友在平時的生活中都很喜歡,但在搭建的過程中,我們小朋友並沒有在意到圖形分別是什麼形狀的,在通過這個活動我們的小朋友讓我們的小朋友通過積木鞏固圖形的同時也讓幼兒更有創意的搭建起積木來。

1.我們認識的圖形。

在出示各種圖形的時候,小朋友根據自己的已有經驗和在這一主題中學習的經驗能說出很多圖形的名稱,這也出乎了我的意料。“感知和發現周圍物體的形狀是多種多樣的。”幼兒在這個感知的基礎上還能知道名稱,所以在這個方面值得表揚。特別是連平行四邊形這種比較複雜的圖形都能很好的講述出來。這也是她自身的知識經驗比較充足。在多多的講述中也使我們的小朋友增加了知識經驗。鞏固了認識的圖形之外,也認識了很多其他的圖形如橢圓形、半圓形。這也對我們的遊戲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2. 認識作用。

在我出示圖形的時候,小朋友在講述基本圖形圓形、三角形和正方形作用的時候只能說出我們比較常見的如三角形屋頂、圓形輪胎等比較侷限。於是,我出示了幾張搭建的圖片讓我們小朋友觀察在這個搭建的圖形中有你認識的什麼圖形。小朋友看到這麼多造型都發出了驚歎聲。看到的圖形也幫助我們幼兒在下一次的搭建中有了一個新的想法而不是單純的拼搭。同時,也延伸到我們的日常搭建中,再小朋友的搭建中我們也可以適當的提要求,讓小朋友搭建的更有造型更有創意,從而提升他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在搭建的過程中,這也是“用多種方法幫助幼兒在物體和幾何形體之間建立聯絡。”

所以,一個活動我們在幼兒掌握知識的基礎上,也要讓幼兒有所提升這也涉及到我們平時的生活中,逐步提升幼兒各方面的能力。

篇7:小班社會教學反思

幼兒及教材分析:

社會活動《給媽媽過生日》以情境性的兒歌為主線,從爸爸和佳佳為媽媽準備生日入手,再結合孩子已有的過生日的經驗,說一說如何給媽媽過生日。體現出孩子對媽媽的愛,流露出濃濃的家庭親情,讓孩子在活動中感受到家的溫馨。通過活動讓孩子更多的從生活的細節之處,愛自己的媽媽,感受濃濃的親情和融洽的家庭氣氛。

孩子們在過集體生日中已經有了一些過生日的經驗,也知道自己過生日時媽媽會給自己買蛋糕、禮物等來慶祝,體驗到過生日的快樂;並且在《媽媽真愛我》活動中,幼兒已初步感受了媽媽對自己的愛,知道了回報愛也同樣很快樂。但是有很多孩子不知道媽媽的生日,也沒有思考過可以用哪些不同的形式表達對媽媽的祝福、感謝與感恩,人際交往能力較弱。

成功之處:

1、課前準備充分,對教案的環節設計和教具都做了調整

課前仔細的研讀了教案,結合社會課的學科特點,要讓孩子去交往和體驗,對之前教案上的第三環節進行了修改,添加了角色遊戲《我為媽媽過生日》環節,通過遊戲來讓每個幼兒都能去說一說,嘗試著做一做。在原有教具的基礎上製作了角色遊戲環節中幼兒送給媽媽的一些手工小禮物:如:杯子(給媽媽泡一杯茶)、鬱金香花、彩色項鍊、小絲巾等物品。

2、在活動中對幼兒的迴應有了進步

在此次活動中,我的語氣溫柔可親,教態親切,對幼兒的迴應有了較大的進步,不再像以往一樣單一、重複幼兒的話、沒有提升,而是在迴應時能使用豐富的語言並且能夠對幼兒進行提升。如:當我問到“我們在過生日時,除了唱生日歌還會做什麼?”時,有幼兒說,“吃麵。”此時我便迴應到:“其實在我們生日時,不只是會吃蛋糕,還會吃麵,這個面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長壽麵,就是說在生日時吃了這個面可以活很久很久。”這裡的迴應便對幼兒進行了知識的提升。在“請你說說你是怎樣為媽媽慶祝生日的?”時,幼兒1回答,“我給媽媽做一條彩色項鍊。”我回應:“哦,你的小手可真巧,媽媽一定會喜歡你製作的小禮物的。”幼兒2回答,“我給媽媽一個吻。”我回應:“你的禮物很特別哦,媽媽一定會覺得很溫暖。”幼兒3回答,“媽媽回家我給媽媽遞拖鞋。”我回應:“你可真貼心。”在這裡我的迴應是積極的並且是豐富不單一的。

不足之處及整改:

1、在活動前沒有對音效進行除錯

在活動匯入環節,我設計的是播放生日歌,用音樂匯入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同時喚起幼兒過生日的經驗,但是在活動中音樂播放時聲音小了一點,沒有能一下子吸引幼兒的注意,導致幼兒有點亂,現場氣氛不是很濃厚。

2、匯入的環節時間稍長,需要簡練一些

今天整個活動的時間有點長,在匯入環節可以在精簡一點,不要問“我們在過生日中還會做什麼?”,下面環節裡這個問題都會穿插到。可以在匯入環節先播放音樂,讓幼兒猜猜什麼音樂,什麼時候才會唱生日歌?今天我們放生日歌是誰過生日呢?直接進入第二環節。這樣既精煉又設定了懸念,吸引幼兒好奇心。

3、角色扮演環節超越小班孩子的能力

在教學活動中發現幼兒在角色遊戲時能力還達不到,幼兒出現爭搶媽媽角色的現象,沒有對角色扮演進行商量的意識。可以把教學活動改為:在一開始放一段幼兒在園過集體生日的照片或視訊,和孩子一起聊一聊喚醒幼兒過生日的經驗。創設情境,今天是媽媽(照片)的集體生日,今天我們小朋友可以怎麼為她們過集體生日呢?允許幼兒自主發現。把這節課改成以社會為主的綜合體驗課。最後放媽媽的視訊,(提前拍好視訊:媽媽對寶寶說的話)。一、喚起已有經驗(播放幼兒過生日的視訊)。二、給媽媽過生日(照片)。三、情感昇華。

篇8:小班社會教學反思

在上完小班科學活動《皮皮熊家的襪子》後,我認真反思後得出本節課既有成功之處,也有不足的地方。現將本節課的教學反思如下: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幼兒的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探究慾望,幫助幼兒學習運用觀察、比較、分析、推論等方法進行探索活動。因此,我設計本次活動是想通過創設探究和操作的生活化環境,激發幼兒與環境互動的興趣,實現整合教育目標,讓幼兒形成新的認知,並能從中獲得經驗。我的活動設計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充分利用幼兒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例如:讓幼兒親自動手操作、鼓勵幼兒積極參與探索活動,感受襪子的不同特徵和用途,讓幼兒逐步形成“雙”的概念;同時,我們積極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生活中的經驗,嘗試自己整理襪子,並教育幼兒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慣提高自理能力。

在組織教學之前,我認真琢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針對小班幼兒,考慮以遊戲的形式展開教育,最能充分尊重幼兒作為學習主體的經驗和體驗;最能尊重他們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遊戲為基本活動,引導他們在與環境的積極相互作用中得到發展。

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的:幼兒活動應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應充分利用幼兒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幼兒科學探索的物件。所以我們設計了以認識襪子為活動主線的科學活動,它即密切貼近幼兒生活,又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便於幼兒理解。整個設計營造出一種輕鬆的氣氛,以去“皮皮熊家做客”為基本活動。讓幼兒在這個氛圍中初步瞭解襪子的種類,以及通過讓幼兒嘗試自己整理襪子,延伸出教育幼兒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提高自理能力。

在講授的過程中,我們注重遵循這樣一個教學思路,即由幼兒自身參與遊戲體驗後,教師啟發幼兒發現問題,再引導幼兒解決問題,然後教師小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後完成教學目標。本次活動知識點的安排是由低到高,步步深入,使幼兒在活動中嘗試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學活動正如《學記》中提出的“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我們重在引導孩子圍繞目標發散思維而不是直接牽著孩子走;我們重在鼓勵孩子自主的探索發現而不是抑制孩子的這種探究慾望;我們重在啟發孩子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訴孩子。 另外,我們的活動還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思想。我們充分考慮底年齡幼兒的思維特點,圍繞學生為主體創設情景,準備教具,設計在情景中提出問題;在情景中鼓勵幼兒自己動手操作。讓幼兒在學中玩,在玩中學,充分感受科學的趣味和作用。

本節課的不足:在今後的教學中,還要對孩子現有水平多多認識,以及對自己制定的活動目標有準確的定位,改進教學方法,爭取使自己的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篇9:小班社會教學反思

通過組織此次小班社會活動,我對幼兒園社會教育活動的認識不論從理念、還是實施過程上都有了一些新的認識:

一、對社會教育目標的重溫

分享和謙讓都是一種社會行為,歷來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小培養幼兒的分享和謙讓觀念,有利其建全人格和良好的人際關係的發展,適應社會的要求。同時,在社會教育的領域的總目標中,也明確的提出:積極與人交往,掌握互助、合作、分享和謙讓的社會技能。能與同伴友好相處,願意和同伴一起遊戲、分享,體驗與老師、同伴共同生活的樂趣。”

現實生活中教師和家長也始終將分享與謙讓作為幼兒品德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去對幼兒進行培養教育。現在每個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孩子在家裡交往範圍大部分都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媽媽,交際面比較窄,所以班上的幼兒“自我中心”的現象比較多。具獨霸一方,沒有人爭搶,而到了幼兒園裡,玩具數量是有限的。玩具都需要幼兒輪流分享,在孩子們玩的時候爭槍吵鬧的現象比較多。因此我用“分果果”這類較老的內容,用新的組織理念設計了“分果果真快樂”的集體教學活動,讓孩子在活動中學習謙讓和分享的方法,並感受其帶來的快樂。

二、對社會教育實施策略的再認識

在社會活動領域活動的實施過程中,“體驗——明理——行動”,3個步驟揭示也展現了幼兒社會了社會活動基本的實施方式,可以讓幼兒在體驗式的學習中明白社會活動的目標和要求,它不僅可以使幼兒內化後成為一種自覺的行動,促進幼兒自身發展。

體驗作為一種特殊的認知方式,是個體自身與外界事物、活動、觀念、知識之間建立聯絡的過程,也是主客體共同建構新的介面的過程。在體驗的過程中,體驗使學習在生活中展開教育源於人們生存和生活的需要。特別是小班的社會活動,更需要教師設定具體的情境,為幼兒提供體驗的機會。在“分果果真快樂”這個社會活動中,我注重情境化在活動中的重要體驗作用,使幼兒的社會活動成為幼兒身邊的教育活動,為教師開展進一步的活動提供情感的“共鳴點”,本活動就是結合幼兒生活情境中的豐富體驗以及一定的情感衝突開展的。

幼兒有了豐富的經驗,但是這些經驗是雜亂和多樣以及零碎的,而有些體驗可能對幼兒的價值判斷起到了誤導的影響。作為教師,應該對幼兒獲得的體驗和經驗進行梳理。幫助幼兒樹立正確的意識和觀點,因此在活動中我讓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討論和交流,自主建構形成正確的觀點。

遊戲是適合於幼兒發展的最好活動形式,也是進行社會性教育的有效途徑。在遊戲過程中,能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改正不良的行為。在幼兒明白了謙讓和分享,學習了基本的謙讓和分享的方法和技能後,通過自己的行為和體驗,感受活動中謙讓和分享的快樂。

三、設計以“引導和垂範”為特點的活動過程

在幼兒的社會活動中,教師應該將“引導”和“垂範”相結合,這是我此次活動設計及組織最大的特點。

在活動的第一個環節裡,以幼兒情境表演的方式給幼兒展示一個具體的情境,以調動幼兒已有經驗為起點,並讓情境表演的幼兒將問題提出,讓幼兒在觀察和討論的過程中,形成初步判斷是非的能力,幫助幼兒形成真確的價值判斷,目的在於初步懂得有東西要謙讓和分享的道理。但在這個環節中,大多數幼兒首先想到的是分享的方法,而謙讓對於孩子來說沒有太多的經驗,因此在這一環節出現這樣問題時,我及時做出了調整,把幼兒沒能反映出的經驗變成通過情境表演傳授的知識點,引導幼兒認識“謙讓”、理解“謙讓”,讓幼兒在觀看情境的過程中去感受謙讓的方法。

另外在這個環節中,教師用討論的方式,引導幼兒探尋問題的衝突點,注重幼兒的自主發揮、積極性、注重師幼互動,在平等的對話中,讓幼兒自然地領悟,獲得成長。

“知行合一”是幼兒社會教育活動中的學習特點,但經驗告訴我們:平時我們口頭傳授的知識幼兒可能記住,但不會理解,所以很難與行為聯絡起來。正像我們常見的——問幼兒如果有兩個蘋果,一個大的,一個小的,你要哪一個,他會說我要小的,但實際行為中往往要拿大的(除非不喜歡)。即使孩子們會說:“我把大的給別人,把小的留給自己。”但在用行動表達時卻截然相反,這充分說明了幼兒品德發展中出現了言行不一致的現象。幼兒雖已有了分享與謙讓的意識,但只停留在口頭上沒有落實在行動中,要將其轉化為自覺的行動,還需要進行反覆練習。因此在情境表演之後,通過再次分桔子的實踐練習,讓幼兒遷移以上學到的方法。在具備相關經驗的基礎上,讓幼兒通過情景練習分享和謙讓,主動嘗試分桔子的樂趣,鞏固之前學習的相關經驗。從認知角度讓幼兒在通過學習不同的分蘋果方法,逐步培養幼兒感受好吃的東西大家一起分享,好朋友一起吃才開心。

“垂範”就是“立標杆”,為幼兒樹立榜樣,該活動通過讓大班的哥哥做示範讓幼兒進行學習。喜歡模仿是幼兒學習分享行為的一條重要途徑。因為榜樣具有激勵和導向的作用,幼兒又具有很強的觀察、模仿能力,當看到他人的分享行為時,幼兒會去模仿,去學習怎樣與人分享和謙讓,對幼兒養成良好的分享行為,是有很大幫助的。

在第三個環節中,只有讓幼兒充分的親身體驗,才會懂得謙讓和分享所帶來的快樂。在這個環節裡通過遊戲性情景,結合幼兒生活的實際,進一步體驗分享和謙讓的過程,通過分組的操作活動,讓幼兒體驗分享和謙讓的過程,學會使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充分體現了活動的生活化和遊戲化的優點,在這個過程中促使幼兒將認知轉化為行為,在幼兒的充分體驗後,再請幼兒說說自己和好朋友吃水果的方法,讓幼兒講述自己的方法,也是讓幼兒講述自己體驗的快樂,最終促進教育目標的進一步達成。

同時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我也存在一些問題,教師的引導不足,應注重調動他們思考和回答的積極性。其次,幼兒對謙讓的感受不足,幼兒更多的是對分享的感受。最後是教師的總結性語言不夠精煉。通過對活動的教學實踐和反思認識,我會努力總結經驗,在以後的教學時間活動中,揚長避短,讓自己得到不斷的提高。

篇10:小班社會教學反思

活動目標:

1、欣賞故事知道遇事應想到別人,不能光顧自己。

2、體驗與同伴共同分享的快樂。

活動準備:

1、豬八戒木偶或圖片。

2、幼兒帶一樣自己喜歡的東西。

活動過程:

1、出示豬八戒木偶或圖片,引起幼兒興趣。

2、幼兒聽教師講述故事《豬八戒吃西瓜》,瞭解故事內容,知道遇事應想到別人,不能光顧自己。

提問:(1)豬八戒開始是怎樣分西瓜的?;師最後有沒有這樣做?

(2)豬八戒是怎樣獨自一人吃掉一個大西瓜的?

(3)孫悟空是怎樣教訓他的?

(4)豬八戒做對了嗎?為什麼?

3、鼓勵幼兒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物品。

(1)幼兒互相介紹自己帶來的物品名稱、玩法、吃法。

(2)啟發幼兒與別人共同分享,體驗快樂。

教師:你有好看的書、好玩的玩具、好吃的東西,自己一人享用,有意思嗎?怎麼辦?(與別人一塊玩、一塊吃)

(3)幼兒共同分享。

教師:你覺得大家一起玩、一起吃開心嗎?為什麼?

活動反思:

小班幼兒大多不願意與他人分享,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認為分享就是失去。在他們看來分享就是:我好吃的東西給別人吃了,我沒有了;我好玩的玩具給別人玩了,我暫時沒有玩了。所以,我通過這樣的教育活動來培養幼兒自發的分享行為,讓幼兒真正認識“分享”的意義。通過分享這個行為也可以讓幼兒之間自發地發生一些社會性的交往,這對孩子學會交往、進行友好相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篇11:小班社會教學反思

《我有個祕密》這個故事主要講了兩個好朋友互相述說了自己心裡的祕密,一開始當我問小朋友什麼是祕密,請小朋友舉手回答,他們都很模糊,回答的一塌糊塗,祕密就是放在心裡別人不知道的事情,當我這麼一解釋,好像他們都明白了一點點。有個小朋友說我的祕密是“我想讓媽媽給我買小火車”但我聽到這裡覺得他們明白了什麼是祕密。

和孩子們一起上了一個有趣的社會活動《我有個祕密》。在活動的開始,我叫上來一個孩子告訴她:“我有個祕密要告訴你。”然後所有的孩子就會很認真的聽我要說什麼,這樣就很好的激發的孩子的興趣,更好地為開展活動做下了鋪墊,讓幼兒積極的投入到活動中去。

在引導幼兒理解故事時,我通過循序漸進的提問,引導幼兒仔細傾聽,能根據故事的內容捕捉到故事中的關鍵詞及句,培養幼兒良好的傾聽習慣。小班幼兒還沒有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活動中喜歡自由散滿。最後一環節,最後,我設定了說悄悄話的形式,請他們說一說心裡的祕密,讓全體幼兒有說話的機會,著重培養幼兒的語言組織能力併為幼兒創造了一個良好地語言環境,讓幼兒在這個環境中敢說、能說、有機會說。讓幼兒在與同伴交流、訴說的過程中,體驗到語言交往的樂趣,更好的發展語言表達能力。一節課下來很開心,有點疑惑,有點模糊,到最後恍然大悟。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