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件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農業資訊報告多篇

欄目: 資訊簡報 / 釋出於: / 人氣:1.27W

農業資訊報告多篇

【第1篇】推進農業資訊化體系建設思考調查報告範文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當今,充分利用資訊科技發展現代農業,已成為農業發展的熱點之一。資訊科技目前被廣泛用在農業的各個領域,農業資訊化已成為現代農業的重要標誌。加快推進農業資訊化建設,以農業資訊化帶動農業現代化,是當前和今後較長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必然趨勢。推進農業資訊化體系建設思考調查報告範文

一、增強資訊意識,為加快農業資訊化建設奠定思想基礎

要進一步加快農業資訊化建設,必須卓有成效地開展資訊知識宣傳和教育,增強政府管理部門及農業生產經營者的資訊意識,提高對農業資訊化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以觀念的更新,思想的解放,來推動農業資訊化的建設。政府作為農業資訊化建設的組織管理者,同時也是資訊服務的重要提供者,其管理人員的資訊意識對推進農業資訊化建設起著重要作用。要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提高政府部門工作人員對資訊的重要性、嚴肅性、風險性、時效性的認識;基層科技人員作為農業基層科技的主體,要加深對農業資訊化建設重要性的正確認識,找準自身的位置,充分發揮其自身的作用;農業企業和農戶是資訊服務的終端使用者的接受主體,要加大資訊的宣傳力度,擴大宣傳領域,提高他們的資訊意識,刺激農民利用農業資訊的慾望、動機,並積極引導其投入到農業資訊資源的開發之中,使他們不僅成為農業資訊所帶來利益的享受者,而且成為農業資訊的生產者。推進農業資訊化體系建設思考調查報告範文

二、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為農業資訊化建設奠定物質基礎

農業資訊化建設是高技術、高投入的社會公益性工程專案,必須加大資金投入和資訊基礎設施建設。在對農業資訊化建設統籌規劃下,嚴格資金管理和專案管理,使有限資金按需合理使用,真正發揮實效,避免重複建設和資金浪費。農業資訊化建設又是一項新興的事業,政府要充分利用計劃和市場的作用,通過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個人、集體、企業和外商多方投資,形成多元化投資渠道,共同推進農業資訊化建設。同時要儘快建立農業資訊化引導基金和風險投資基金,以扶持農業資訊科技業和農業資訊服務業的順利健康發展。不斷加強資訊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業資訊網路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儘快建成相對完整的縣、鄉、村三級農業資訊網路體系,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農業資訊網站,建立和完善計算機區域網,加快資訊網路軟硬體設施的更新換代,加強各種農業適用資料庫的研製與開發,加強並完善包括農業自然資源資訊、農業生產管理資訊、農產品市場資訊、農業科技資訊、農業實用技術及科研成果等資料資訊在內的各種型別資料庫。加強資訊資源建設,開發利用資訊資源,充分開發和利用現有涉農資訊資源,繼續拓展實用性的資訊資源的整合。在不斷完善現有的資訊資源的同時,應著手研發構建高質量的實用性農業應用系統。

三、強化組織和引導,為加快農業資訊化建設提供領導保證

政府部門特別是涉農部門要把推進農業資訊化作為一項重要職能,把為農民提供資訊服務作為一項重要職責,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

四、加強專業隊伍建設,為推進農業資訊化提供人才保障

農業資訊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三農”服務,人才是農業資訊化建設中最重要的因素。要強化農業資訊管理和服務人員的培訓,提高他們組織開展農業資訊體系建設的能力和自身的服務水平。可以通過培養培訓一批、引進一批的方法,建立一支由政府部門資訊管理人員、農技推廣人員和農村資訊員組成的資訊服務隊伍。以村組幹部、農村經紀人、產業化龍頭企業、中介組織和經營大戶等為重點,通過培訓考核和資格認證,建立農村資訊員隊伍,及時收集傳播資訊,發揮好政府與廣大農戶之間的資訊“二傳手”作用。有效解決資訊服務“最後一公里”問題,突破加快農業資訊化建設的制約瓶頸。“最後一公里”實際上是從鄉鎮到農民的資訊傳遞問題,也是制約農業資訊化建設加快推進的最大障礙。

【第2篇】荷蘭農業資訊考察報告

荷蘭農業資訊考察報告

應荷蘭農業部(農業、自然管理與海業部)農業經濟研究所、荷蘭恩埃斯集團(n&sgroup)的邀請,以中國農業資訊學會副理事長遼寧省農業廳辦公室(資訊中心)主任劉鳳海同志任團長的中國農業資訊考察團一行5人,與10月25日至11月7日,對荷蘭進行了為期14天的考察活動。在荷期間,先後參觀考察了荷蘭農業部農業經濟研究所、農業技術研究所、畜牧革新與實踐培訓中心、阿斯梅爾(arlsmeer)鮮花拍賣市場,麥哥奧(magual)花卉公司、瓦哥尼根(wageningen)農業大學、荷蘭國際農業交流培訓中心(iac)、植物檢疫局。考察團先後就農業經濟技術合作,農業資訊體系、網路建設,資訊加工、傳遞手段,資訊的開發利用等專題,與荷方進行了廣泛深入的交流和洽談。考察時間雖短,但整個考察活動緊張而有序,所到之處,受到了荷方的友好接待,全團上下,團結協作,比較圓滿地完成了考察活動,達到預期目的。

一、荷蘭農業基本概況

荷蘭國土面積41,863平方公里,為西歐一個小國,比丹麥略小,但大於比利時。現有人口1,550萬,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其中阿姆斯特丹、海牙、鹿特丹和烏特勒支市及其衛星城鎮和市郊地區人口最為稠密。荷蘭雖小,但從經濟角度看,荷蘭確是一個經濟大國,經濟強國。可以概括為“小中見大,小中見強,小中見特”。荷蘭,1995年國內生產總值(gdp)達638億荷盾,在西方發達國家列第八位,荷蘭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4萬荷盾。荷蘭是歐共體6個創始國之一,目前,歐共體已發展成為擁有15個成員國的歐洲聯盟。荷蘭還是國際經合組織(ofcd)、北約(nato)、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貿易組織(wto)成員國。近幾年,荷蘭經濟年增長率為2.5%,高於歐盟成員國的年均增長率。是名符其實的經濟大國,可謂“小中見大”。荷蘭國土雖少,但海外投資總額逾1600億荷盾,僅次於美國、日本和英國,居世界第四位。境外投資涉及房地產、金融、石油化工、水利、交通、家電、農產品加工等多種領域,滲透到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足見其強大的綜合國力水平,可謂“小中見強”。荷蘭農用土地只有249萬公頃,且多數低於海平面,但就在這有限的土地上,荷蘭農業卻成為在世界上領先的產業,尤其在花卉、畜牧、蔬菜生產及食品加工等方面,創造了舉世公認的奇蹟。荷蘭農業經濟具有強烈的外向型特點,1995年農產品出口貿易額達67.4億荷盾,僅次於美國和法國,雄居世界第三位。荷蘭是當之無愧的花卉王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卉出口國和消費國,世界花卉貿易市場上有三分之二的鮮花由荷蘭提供,其國內人均年消費鮮花亦超過50美元。我們參觀的阿斯梅爾鮮花拍賣市場,佔地80萬平方米,拍賣花卉品種近2000種,年交易量達250億支(盆),年交易額達100億荷盾,僅這一個拍賣市場,其貿易額即佔全世界花卉貿易總

額的50%,可謂,“小中見特”。目前荷蘭農業已經超越了自然農業的階段,並在高科技的支援下,由“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設施水平先進,可以說,是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

荷蘭農業不僅包括農作物生產、畜牧業生產、園藝和林業,而且還包括農業生產工業、貿易和輔助工業,如提供種子、無機化肥、動物飼料、技術裝置、房屋和玻璃溫室建設等。荷蘭的主要農產品基本是小麥、馬鈴薯、甜菜、蔬菜、花卉、牛奶及肉蛋類。全國牧場面積133萬公頃,耕地102萬公頃,園藝用地僅15萬公頃。1996年糧食產量158萬噸,商品馬鈴薯481.1萬噸,甜菜644.9萬噸,飼料玉米252.7萬噸,由於糧食生產效率的提高和國民糧食消費水平的降低(由30年前的37%降至18%),導致了穀物生產大量過剩,奶製品也不例外。荷蘭雖擁有百萬公頃的優良牧場,並通過實行機械化、推廣科學繁育技術和採用高效飼料定量配給法,大幅度提高了奶牛的產奶水平,但同時也導致了歐共體國家內部牛奶過剩。此外,蔬菜生產和水果生產也不容樂觀。由於蔬菜和水果的供應量過大,近年已出現了價格持續下跌的現象,引起了這一生產領域內的恐慌。為了幫助大田農場主和奶農擺脫效益下降,尋找新的出路,近年來,荷蘭政府陸續推出了一些改革方案和激勵政策,比如政府補貼發展新興的、有利於改善生態環境的生產專案;採取超額徵稅的辦法,控制牛奶的總體生產水平;為花卉生產提供有利的外部環境,等等。

荷蘭農業的突出特點,一是注重提高產品質量。越來越多的農民正在有限的土地上,不斷提高單產水平,同時採取先進技術,不斷改進產品質量,並在同行之間認真組織協調,以使自己的產品不僅暢銷歐共體各國,而且在潛在的外國市場上逐漸被接受。科研單位、農業院校、資訊諮詢服務及推廣機構,為農民和市場園林工人取得最佳成果提供所需的幾乎一切專業知識和技術資訊。二是注重提高生產效率。到95年,整個農業從業人員為55萬人,只佔總人口的30%,主要是機械化使得這一產業的勞動密度降低。這一趨勢還會因進一步引進新技術而繼續下去。三是注重提高生產效益。荷蘭有60%以上的農產品通過食品加工,實現增值,1994年,荷蘭農產品加工,其附加值達到178億荷盾,淨附加值達到131億荷盾。農產品加工業已成為荷蘭的主要工業部門之一。

二、荷蘭農業資訊系統建設狀況一個國家一定時期的農業知識資訊系統的形式和運作方式,是由該國當時的政治、經濟、市場條件以及農民的教育水平等多種因素所決定。荷蘭的農業知識資訊系統,是由包括農業教育、科研、推廣、農民組織等諸多子系統組成。在荷蘭,農業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適用性研究,是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荷蘭的農業基礎研究工作,主要由wageningen農業大學承擔。在荷蘭農業部領導下,有25個農業研究院,主要從事各學科的應用研究,同時也從事某些必要的基礎研究工作。另外,還有11個專業研究站從事其它不同方面的適用性研究。各種農民協會在這些研究站中都有代表,他們可以對科研方向及專案的制定產生影響,政府部門在其中主要起協調作用。大多數適用性研究是在53個地區實驗場所進行。農業研究院及研究站的研究成

果將在這些地區實驗場進行試驗,以便適合各地區的自然和經濟條件。推廣組織在國家和地區兩極研究機構都有專家常駐,以促進、協調研究院(所)、實驗農場以及推廣組織之間相互合作和相互提供資訊。

荷蘭的推廣組織雖然是在農業部領導下,但具有獨立的地位。推廣組織主要是服務於農民。推廣雖是一種專業工作,但推廣的作用並不限於推廣技術。推廣員主要是向農民宣傳,解釋政府的政策,但不是強迫農民服從於政策。教育農民,使農民提高自身決策能力。荷蘭農民80%以上畢業於農業中專,基層推廣人員,大多數畢業於農業學院,與農民很接近,樂於為農民服務。推廣人員、科研人員、農民及政府間沒有大的社會距離,易於交流。

荷蘭農業知識資訊系統的基礎是有效的農民組織。荷蘭農民本身就是重要的知識和資訊的創造者和傳播者。農民學習俱樂部是高度發展和完善的農民組織。這類組織是農民自己創辦、自己管理的,可以幫助農民相互學習,同時也易於和有能力與科研、推廣人員打交道,使農民的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農民組織不僅對科研、推廣組織有影響,同時對政府也具有很大影響力。政府制訂一項新的農業政策,都會徵求農民組織的意見,政府與農民之間的矛盾,大多在制訂政策過程中得到解決,而不是在執行政策過程中。因此,荷蘭的農業知識資訊系統,具有很高程度的使用者控制,荷蘭農民在整個農業知識資訊系統中,有很大的影響力。

荷蘭農業資訊知識系統建設的基本經驗

一是資訊投入多元化。在荷蘭農業部,我們瞭解到,政府有關部門定期向農民釋出經營政策、市場方面的資訊,同時收取資訊服務費用。在整個投入比例中,最初政府負擔50%,另外50%由受益的農場或農民組織負擔。目前,政府投資達到70%的比例,體現了政府對農業資訊服務的重視與支援。由於有了這種支援,政府可以隨時從1500個資訊點上,獲取代表9萬個農場的各方面資訊。

二是資訊研究市場化。荷蘭的資訊研究部門,致力於同國際市場接軌,資訊的收集、加工、傳遞,側重於農產品國際市場,即75%以上的資訊採集來源於市場,服務於市場。

三是資訊管理規範化。荷蘭的農業資訊收集、傳遞、加工、反饋,有一套完善的管理規範,自上而下,資訊收集專案、類別、資料準確程度以及資訊傳輸,都有明確要求,指標體系設定科學合理,不同的資訊採集渠道職責明確。

四是資訊服務社會化。荷蘭的農業資訊不僅服務於國內,而且面向整個歐盟國家以至於全世界,是個開放的系統。在阿斯梅爾花卉拍賣市場,可以隨時瀏覽世界各地花卉市場行情。真正體現了資訊資源共享,資訊成果共享。

五是資訊網路現代化。荷蘭自上而下地建立了比較完善的以計算機為基礎的電子資訊網路,並且全部加入國際網際網路。資訊收集迅速,資訊傳遞快捷,資訊反饋及時。現代化的資訊網路在溝通了使用者之間架起了橋樑,滿足了使用者的要求。

三、對加強我國農業資訊系統建設的幾點建議

在實現農業“兩個根本轉變”,建立農村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農業資訊的作用顯得日益突出。如何學習借鑑荷蘭等發達國家農業資訊系統建設經驗,卓有成效地開展資訊工作,並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確立資訊工作總體發展思路,不斷增強工作主動性、創造性,進而推進資訊產業的發展,這是農業資訊工作面臨的一個嶄新課題。

1、資訊工作方式要轉變。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農業資訊工作,不論其內涵,還是外延,都與傳統計劃經濟時期有本質的區別。全方位、多層次、快捷、高效的資訊需求,要求從事資訊工作人員,必須樹立開拓意識、創新意識,不斷拓寬工作思路,改變過去那種催收催種,上傳下達,封閉僵化的工作方式,建立符合市場經濟需要的,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工作執行機制。農業資訊要圍繞領導決策,發揮參謀助手作用;圍繞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發揮紐帶橋樑作用;圍繞農民致富奔小康,發揮諮詢引導作用。只有從根本上明確指導思想,才能為農業資訊工作的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2、資訊服務質量要提高。提高資訊服務質量,是一項艱苦而紮實的工作。必須突出以下四個環節:一是要拓寬資訊的收集範圍。由過去單一的收集生產資訊,轉變為多層次、全方位收集資訊,充分發揮決策支援作用。要不斷開拓新的工作領域。當前,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已成為農村工作的主旋律,農業資訊工作要與產業接軌,尤其在提高科技含量,強化市場引導,推進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上發揮作用;二是樹立精品意識,在資訊收集、加工、傳遞等技術環節上下功夫,提高資訊質量;三是要提高資訊工作隊伍素質,堅持不懈地抓隊伍建設,大力加強理論建設,開展學習研討活動,提高理論思維水平,以此推動工作水平的提高;四是要推進以計算機為基礎的現代化電子資訊網路建設。改善工作條件,當務之急是要抓緊建設省級電子資訊網路平臺,推進硬體配置及基礎軟體、應用軟體的開發,提高工作的執行質量。

3、資訊體系建設要突破。我國目前資訊體系建設的核心是機構編制和資金投入,這是多年來困擾農業資訊事業健康發展的突出問題,也是目前現實與需求矛盾的焦點。1996年3月全國農村經濟資訊工作會議,討論通過了“九五”期間農村經濟資訊體系建設規劃。明確了建設原則、建設目標,特別是建設資金投入渠道,投入比例。當前,要堅定不移地貫徹這次會議的精神,尤其要抓資金投入的落實工作,推進資訊體系的發展。

4、資訊工作職能要強化。從一定意義上講,資訊工作帶有綜合職能,資訊工作者必須樹立全域性觀念。站在較高層次,觀察、研究、分析問題,善於博徵旁引,舉一反三。當前,結合我們農業資訊工作的實際,尤其要注重理順內部工作關係,實現資訊與政務綜合工作、資訊與政策法規工作、資訊與其它專業技術的有機結合。在資訊工作內部理順政務資訊、農情資訊、農業統計、農業基點調查、農業物價、農產品成本調查等資訊渠道之間的關係,“集中供熱”、資源共享,逐漸構築完整而系統的業務工作體系。要充分發揮資訊基點的作用,隔級布點、綜合辦點、點面結合、互為補充,實現巨集觀與微觀相結合,動態與靜態相結合,共性與個性相結合,區域性與全部相結合,形成整體推進,重點突破,相互協調,有機配合的業務工作格局。與此同時,要不斷壯大經濟實力,增強自身活力,面向市場,面向農村,面向農民,培育新的增長點,為推進資訊產業的發展進行積極有益的探索。

【第3篇】農業資訊化建設調研報告範文

本調研組通過實地考察、問卷調研和訪談調研等調研方法,對xx農業資訊化的開展現狀進行調查研究,並對該區農業資訊資源建設中存在的不足進行概括總結,以期為該地區農業資訊建設存在的問題提出有效對策的同時,促進xx農業資訊化建設。

一、農業資訊化的重要性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解決“三農” 問題尤為重要。黨在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並在十七屆三中全會對此進行全面闡述: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要優化和調整農村經濟結構,要走機械化、產業化、資訊化之路。

二十一世紀是資訊的時代,世界在資訊化,農業也在資訊化。因此,加強農業資訊化建設對於構建和諧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意義重大。黨的十六大明確指出“資訊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並把大力推進資訊化作為本世紀頭20年經濟建設和改革的主要任務之一。農業資訊化是國民經濟和社會資訊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農業資訊化帶動農業現代化,對於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持續協調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目前,學術界關於農業資訊化雖然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農業資訊化的量化指標尚未確定,對於農業資訊化的涵義的認識還處在一個不斷髮展的時期。但普遍認為,農業資訊化是指資訊科學在農業上得到廣泛應用,通過資訊網路把農業生產、管理、農資及農產品市場等領域、環節緊密地連線起來,成為一個有機的系統。

中國電子資訊、產業發展研究院(xx)將農業資訊化定義為:利用現代資訊科技和資訊系統為農業產供銷及相關的管理和服務提供有效的資訊支援,並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和經營管理效率的相關產業的總稱。

雖然目前還不能就農業資訊化的概念達成共識,但是筆者通過閱讀大量的文獻發現,農業資訊化的內涵主要包含以下幾點:

(1)資訊和知識成為農業生產的基本資源和發展動力,資訊和技術諮詢服務業成為整個農業結構的基礎產業;

(2)農業資訊化不僅包括計算機技術,還應包括微電子技術、通訊技術、光電技術、遙感技術等多項資訊科技在農業上普遍而系統應用的過程;

(3)農業資訊化的內涵至少應包括以下五個領域:農民生活消費資訊化,農業基礎設施資訊化,農業科學技術資訊化,農業經營管理資訊化,農業資源環境資訊化。”

近年來,隨著農業資訊科技的發展,有關農業資訊化的新術語相繼出現,為農業資訊化增添了新的內容。主要包括:數字農業、資訊農業、精準農業、電腦農業、數字鴻溝等概念。

加強農業資訊化建設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需要。農業資訊化建設必須堅持在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必須緊貼“三農”實際,加強資訊體系建設,強化資訊為農服務,必須堅持邊建設、邊應用、邊服務,紮實有序地推進農業資訊化建設。

xx市xx鎮是歷史悠久、歷史文化遺產豐富、經濟繁榮的千年古鎮,具有1520年的縣級建制史。該鎮農業、工業發展並駕齊驅,農業以水稻、蠶桑、甘蔗、蔬菜、水果為主,工業以水電、製衣、甘蔗化工、秸專案、等為主。xx已初步形成了蠶桑、豐產林、筍竹、甘蔗等農業產業基地。自古至今都是xx市西、北部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地,歷史地位十分突出,素有“未有xx,先有xx”之說。

對於這樣一個千年古鎮,我們此次調研就是要對xx市xx鎮的農業資訊化發展現狀展開調研,具體調研當地網路鋪設情況,電腦普及情況,“資訊大篷車”、“資訊直通車”開展情況,村民資訊化意識,村民利用網路資訊等情況,並做出我們的反饋和建議,以我們的實際行動服務農業資訊化。

(1)調研物件:廣東省資訊產業廳、xx市科技局、xx鎮政府農藥店,

菜市場,電腦城,xx一中周邊農村的養殖戶、種植戶(蠶桑基地,沙糖桔園等)以及散戶。

(2)調研方法:本次調研主要採用無記名方式進行問卷調研和訪談調研這兩種調研方法。本次問卷回收100份,有效問卷96份,有效率為96%,問卷編制了13道題,其中單選8道,多選5道。資料採用電腦軟體excel處理。訪談人數 7人 ,採用筆記及錄音的方式記錄訪談的內容。

(3)調研內容:本次調研根據農業資訊化開展的步驟,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調研:

a.硬體設施:調查當地網路鋪設情況,電腦普及情況,有線電視普及情況;b.服務平臺:瞭解“資訊大篷車”、“資訊直通車”、手機簡訊服務開展情況;c.村民資訊化意識:調研村民資訊化意識,村民利用網路資訊的情況。

【第4篇】農業資訊化建設調研報告

本調研組通過實地考察、問卷調研和訪談調研等調研方法,對xx農業資訊化的開展現狀進行調查研究,並對該區農業資訊資源建設中存在的不足進行概括總結,以期為該地區農業資訊建設存在的問題提出有效對策的同時,促進xx農業資訊化建設。

一、農業資訊化的重要性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解決“三農” 問題尤為重要。黨在xx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並在xx屆三中全會對此進行全面闡述: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要優化和調整農村經濟結構,要走機械化、產業化、資訊化之路。

二十一世紀是資訊的時代,世界在資訊化,農業也在資訊化。因此,加強農業資訊化建設對於構建和諧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意義重大。黨的xx大明確指出“資訊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並把大力推進資訊化作為本世紀頭20年經濟建設和改革的主要任務之一。農業資訊化是國民經濟和社會資訊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農業資訊化帶動農業現代化,對於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持續協調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目前,學術界關於農業資訊化雖然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農業資訊化的量化指標尚未確定,對於農業資訊化的涵義的認識還處在一個不斷髮展的時期。但普遍認為,農業資訊化是指資訊科學在農業上得到廣泛應用,通過資訊網路把農業生產、管理、農資及農產品市場等領域、環節緊密地連線起來,成為一個有機的系統。

中國電子資訊、產業發展研究院(xx)將農業資訊化定義為:利用現代資訊科技和資訊系統為農業產供銷及相關的管理和服務提供有效的資訊支援,並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和經營管理效率的相關產業的總稱。

雖然目前還不能就農業資訊化的概念達成共識,但是筆者通過閱讀大量的文獻發現,農業資訊化的內涵主要包含以下幾點:(1)資訊和知識成為農業生產的基本資源和發展動力,資訊和技術諮詢服務業成為整個農業結構的基礎產業;(2)農業資訊化不僅包括計算機技術,還應包括微電子技術、通訊技術、光電技術、遙感技術等多項資訊科技在農業上普遍而系統應用的過程;(3)農業資訊化的內涵至少應包括以下五個領域:農民生活消費資訊化,農業基礎設施資訊化,農業科學技術資訊化,農業經營管理資訊化,農業資源環境資訊化。”

近年來,隨著農業資訊科技的發展,有關農業資訊化的新術語相繼出現,為農業資訊化增添了新的內容。主要包括:數字農業、資訊農業、精準農業、電腦農業、數字鴻溝等概念。

加強農業資訊化建設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需要。農業資訊化建設必須堅持在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必須緊貼“三農”實際,加強資訊體系建設,強化資訊為農服務,必須堅持邊建設、邊應用、邊服務,紮實有序地推進農業資訊化建設。

xx市xx鎮是歷史悠久、歷史文化遺產豐富、經濟繁榮的千年古鎮,具有1520年的縣級建制史。該鎮農業、工業發展並駕齊驅,農業以水稻、蠶桑、甘蔗、蔬菜、水果為主,工業以水電、製衣、甘蔗化工、秸專案、等為主。xx已初步形成了蠶桑、豐產林、筍竹、甘蔗等農業產業基地。自古至今都是xx市西、北部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地,歷史地位十分突出,素有“未有xx,先有xx”之說。

【第5篇】農業資訊化調研報告

摘要:本調研組通過實地考察、問卷調研和訪談調研等調研方法,對浛洸農業資訊化的開展現狀進行調查研究,並對該區農業資訊資源建設中存在的不足進行概括總結,以期為該地區農業資訊建設存在的問題提出有效對策的同時,促進浛洸農業資訊化建設。

關鍵詞:農業資訊化

一、農業資訊化的重要性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解決“三農” 問題尤為重要。黨在xx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並在xx屆三中全會對此進行全面闡述: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要優化和調整農村經濟結構,要走機械化、產業化、資訊化之路。

二十一世紀是資訊的時代,世界在資訊化,農業也在資訊化。因此,加強農業資訊化建設對於構建和諧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意義重大。黨的xx大明確指出“資訊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並把大力推進資訊化作為本世紀頭20年經濟建設和改革的主要任務之一。農業資訊化是國民經濟和社會資訊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農業資訊化帶動農業現代化,對於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持續協調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二、農業資訊化的概念

目前,學術界關於農業資訊化雖然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農業資訊化的量化指標尚未確定,對於農業資訊化的涵義的認識還處在一個不斷髮展的時期。但普遍認為,農業資訊化是指資訊科學在農業上得到廣泛應用,通過資訊網路把農業生產、管理、農資及農產品市場等領域、環節緊密地連線起來,成為一個有機的系統。

中國電子資訊、產業發展研究院(xx)將農業資訊化定義為:利用現代資訊科技和資訊系統為農業產供銷及相關的管理和服務提供有效的資訊支援,並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和經營管理效率的相關產業的總稱。

雖然目前還不能就農業資訊化的概念達成共識,但是筆者通過閱讀大量的文獻發現,農業資訊化的內涵主要包含以下幾點:(1)資訊和知識成為農業生產的基本資源和發展動力,資訊和技術諮詢服務業成為整個農業結構的基礎產業;(2)農業資訊化不僅包括計算機技術,還應包括微電子技術、通訊技術、光電技術、遙感技術等多項資訊科技在農業上普遍而系統應用的過程;(3)農業資訊化的內涵至少應包括以下五個領域:農民生活消費資訊化,農業基礎設施資訊化,農業科學技術資訊化,農業經營管理資訊化,農業資源環境資訊化。”

近年來,隨著農業資訊科技的發展,有關農業資訊化的新術語相繼出現,為農業資訊化增添了新的內容。主要包括:數字農業、資訊農業、精準農業、電腦農業、數字鴻溝等概念。

三、浛洸農業資訊化開展現狀調查及分析

1、調研背景和目的

加強農業資訊化建設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需要。農業資訊化建設必須堅持在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必須緊貼“三農”實際,加強資訊體系建設,強化資訊為農服務,必須堅持邊建設、邊應用、邊服務,紮實有序地推進農業資訊化建設。

英德市浛洸鎮是歷史悠久、歷史文化遺產豐富、經濟繁榮的千年古鎮,具有1520年的縣級建制史。該鎮農業、工業發展並駕齊驅,農業以水稻、蠶桑、甘蔗、蔬菜、水果為主,工業以水電、製衣、甘蔗化工、秸專案、等為主。浛洸已初步形成了蠶桑、豐產林、筍竹、甘蔗等農業產業基地。自古至今都是英德市西、北部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地,歷史地位十分突出,素有“未有英德,先有浛洸”之說。

對於這樣一個千年古鎮,我們此次調研就是要對英德市浛洸鎮的農業資訊化發展現狀展開調研,具體調研當地網路鋪設情況,電腦普及情況,“資訊大篷車”、“資訊直通車”開展情況,村民資訊化意識,村民利用網路資訊等情況,並做出我們的反饋和建議,以我們的實際行動服務農業資訊化。

2、調研概況

(1)調研物件:廣東省資訊產業廳、英德市科技局、浛洸鎮政府農藥店,

菜市場,電腦城,浛洸一中周邊農村的養殖戶、種植戶(蠶桑基地,沙糖桔園等)以及散戶。

(2)調研方法:本次調研主要採用無記名方式進行問卷調研和訪談調研這兩種調研方法。本次問卷回收100份,有效問卷96份,有效率為96%,問卷編制了13道題,其中單選8道,多選5道。資料採用電腦軟體excel處理。訪談人數 7人 ,採用筆記及錄音的方式記錄訪談的內容。

(3)調研內容:本次調研根據農業資訊化開展的步驟,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調研:

a.硬體設施:調查當地網路鋪設情況,電腦普及情況,有線電視普及情況;b.服務平臺:瞭解“資訊大篷車”、“資訊直通車”、手機簡訊服務開展情況;c.村民資訊化意識:調研村民資訊化意識,村民利用網路資訊的情況。

3、調查結果及分析

(一)、硬體設施

圖1 村莊網路鋪設情況

在訪談中筆者得知,英德市對浛洸鎮有硬體設施的資金投入,但鑑於當地地區實際情況,出現兩種局面:鎮區硬體設施建設較為完善,農村則將資金應用到解決村民的生活問題上,無法投入資金進行良好的硬體基礎設施建設。

圖1的資料是從被調查者中得出的資料,從中可以看出浛洸鎮大部分的村莊是沒有鋪設網路的。而從某村的支書口中得知,他們村的網路也是剛剛建好的。

圖2 村民電腦配置情況

從圖2可以看出,目前該鎮只有27%的村民家配置了電腦,而大部分的村民家目前還沒有電腦,由此看出,該鎮的電腦普及率不高。

圖3 村民使用電腦的情況

從圖3得出,在擁有電腦的村民家庭中,電腦的主要使用者是他們的子女,村民本身使用電腦的頻率比較低,其原因是農民不懂相關的電腦操作技術。而雖然有部分農民懂得使用電腦,但是主要用來娛樂或是看新聞,只有10%的農戶會用於獲取農業資訊,由此可知,農民的農業資訊化意識還比較低。筆者從訪談中得知,有些村民家有電視也很少關注農業資訊,更何況是沒有電腦呢。

(二)、服務平臺

圖4 村民有無聽過“資訊大篷車”服務平臺

從圖4得出,絕大部分的農民從來沒有了解過資訊大篷車,由此說明雖然資訊大篷車深入農村開展活動,但是宣傳力度還不夠。也可能是,村民忙於自身的農活,並沒有這種意識去了解這方面的資訊,也不知道了解多一點資訊對他們的農業生產會有好處。雖然有部分的村民聽過“資訊大篷車”,但是也只是聽過而已,在後面問到“資訊大篷車”來過幾次時,沒有人答得上來。而對於“資訊大篷車”提供了哪些方面的服務,在所被調查者中,甚少人知道。

圖5 村民有無聽過“資訊直通車”服務平臺

圖5顯示,85.40%的農民並沒有聽過“資訊直通車”服務平臺,由此可見,“資訊直通車”服務平臺的宣傳力度不夠,並沒有在農民群體中形成效應。

圖6 “資訊直通車”提供的服務

圖6顯示,資訊直通車在提供服務的內容方面主要是有關的農業科技資訊,在提供產品銷售途徑等方面略顯不夠。採訪中,筆者瞭解到,浛洸鎮有相當一部分農民不瞭解電腦最基本的操作,例如:開關電腦。這方面也是與浛洸鎮村民電腦的擁有量有關。

(三)、村民資訊化意識

圖7 村民獲取農業資訊的渠道

從圖7可以看出,村民獲取農業資訊的渠道很多。其中有線電視所佔比例最高,有21.70%,鄉親們互相傳達這種途徑佔15%,圖書報刊雜誌佔11.7%,別人示範佔13.3%。村政府宣傳佔8.3%,而選項其他佔了15%,從問卷中瞭解到主要是農科站、技術站。以上這些是比較傳統取得農業資訊的渠道,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手機通訊用到了農業資訊方面,從圖中得知,這種途徑也佔到了14.7%,從中反映出了科技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此外,圖中顯示沒有獲取資訊途徑的村民還有存在,佔0.3%。從採訪中,筆者得知的確有些村民是資訊封鎖型的,對外界不聞不問,只管自己的農活,問及他原因,他則說外面的世界太亂了。

而有些村民選擇跟公司合作的,其主要資訊來源是公司,他們只負責養,價格技術方面的資訊主要靠公司傳達。

圖8 鎮上有無農業資訊培訓中心

圖8顯示村民對鎮上的農業資訊培訓中心不瞭解,73%的被調查者中不知道有農業資訊培訓中心這回事,由此可知,村民對這方面的意識比較淡薄。筆者從訪談某村的一位村支書中得知,政府每年都有技術培訓的,村委或居委向農民宣傳什麼時候有培訓活動,一年都有十次八次。但是參加的人比較少,村民沒什麼興趣去聽,即使是給他們發補助,他們也不願意去聽。支書還說,村民不想參加的原因是村民沒什麼文化,學不進去,現場指導會比較好點。村民對農業資訊方面的意識還是很不足的,而這種不足的原因又是根本性的,看來,普及義務教育對未來農村的發展是很至關重要的。

圖9 村民參加農業資訊方面培訓的情況

從圖9可以得知,被調查者中只有14%的村民接受農業資訊方面的培訓。上面已經提到,參加農業資訊培訓的村民所佔比例少的原因,一方面是農民的意識不夠,另一方面則是村民本身的文化水平不夠,在被調查的村民中,有60%以上的村民的文化水平在國小水平下,甚至是文盲的。

圖10 村民對農業資訊的需求

從圖10可以看出浛洸鎮村民對農業資訊的各方面都有需求。其中對於天氣預報方面的資訊居高,佔了24.19%,說明村民比較關注天氣方面的資訊。而農產品價格方面的資訊位居其二,佔了20.97%,看來價格還是很受村民關注的。從圖中,還可以看到被調查者當中有9.68%的村民希望獲得外出務工的資訊,可知這些村民有放棄務農的打算,主要原因可能是莊稼收成不好或者是市場不樂觀。筆者在訪談中獲知,部分村民不懂得如何種植,只是盲目地去種植,這樣收成自然不好,再加上天災,有時一年下來成本回收不了。

四、結論與建議:

農業資訊化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個重要工程,對農村的經濟發展乃至整個農村發展有重要意義。鑑於目前英德市浛洸鎮農業資訊化各方面較為落後的情況,為幫助浛洸鎮加強當地人的農業資訊化意識,使他們認識到農業資訊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我們儘自己有限的能力給予以下幾點建議:

1、完善硬體設施

硬體環境是農業資訊化的基礎。有了最基本的設施,其他一切工作才能開展。針對電腦擁有量低的特點,建議各村委免費為村民鋪設網路,免費開放公用電腦,並讓專業技術人員教予村民最基本的電腦操作。

2、加強農業資訊化服務平臺的宣傳力度

鑑於村民對於農業資訊化的一些服務平臺不是很瞭解,參與的積極性不高。我們給予的建議是村委幹部要加強這方面的宣傳力度,可以通過廣播、走訪村民、派發宣傳單等方式,讓村民瞭解相關的資訊,同時也可在村務公告欄裡貼上最新的農業資訊。

3、開展農業資訊培訓,提高農民資訊化意識

村民資訊化意識不高,是阻礙浛洸農業資訊化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村委、相關的農業、種養業諮詢公司應多給農民組織一些專業培訓、發放農業種植小冊子等等。最主要的是要爭取逐步轉變農民那種“靠天種養,靠自己摸索”的傳統觀念。

4、提高村民的基礎文化水平

據筆者瞭解,浛洸的大部分種養業專業戶是文盲。識字率低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資訊的溝通。所以,政府應該進一步地提高整個鎮的教育教學水平,吸引更多的優秀教師來完善我們的教育事業,以教育促進農業資訊化發展。

5、鼓勵青年一代加入農業生產中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目前的農民大部分都是五十左右的中年人,他們在幾十年的種植活動中已經形成了自身的種植方式,很難接受新鮮的資訊,而青年一代基本上都放棄農業生產,選擇外出務工。其實,青年一代的知識水平高,掌握了相關的技能,應該鼓勵其投入農業資訊化建設中,讓本地的農業走向科技化、資訊化、規模化。

以上只是我們對於此次調研所反應的一些情況的建議,望能給予浛洸農業資訊化發展有所幫助。

五、結束語

農業資訊化的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它不是僅僅靠硬體的建設,服務平臺的建設就能發展起來的,更重要的還是人們對農業資訊化的意識。如果人們沒有這方面的意識,即使硬體服務平臺建設得再好,還是利用不起來。農業資訊化的完善和發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們共同的努力和探索。

參考文獻:

俞守華,區晶瑩,易雅馨,劉華. 廣州農業資訊化發展現狀及對策[j]. 農業網路資訊,xx,(5).

葉賽,俞守華,談大軍,鄧繼忠. 廣東省農業資訊化問題探討[j]. 農業網路資訊,xx,(4).

[3] 石達祺.上海農業資訊化建設的現狀與分析[d].南京農業大學,xx,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