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件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幹精神心得體會參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1.24W

幹精神心得體會參考多篇

幹精神心得體會篇1

62年前的1956年夏天,交通大學一大批師生員工,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響應號召,6000多人手持印有“向科學進軍、建設大西北”字樣的粉色車證,乘專列從上海遷往西安。至1957年,全校大部分專業及師生遷至西安。期間,沒有中斷任何教學,沒有遲滯一屆招生,交通大學完全服從黨和國家的安排,也在黨和國家的精心安排下,創造了中國高教史上的奇蹟。

教授帶頭西遷,學子踴躍隨行,在田野四圍的簡陋校舍中迅速開展教學和科研,紮根黃土地艱苦奮鬥。這便是交大西遷的歷史。

我一直在反覆得想該如何宣講西遷精神,我該如何把我的理解和感知告訴大家。這不得不讓我想起自己幼年時的一些事。

我生長在延安,從國小開始就不斷有著去革命舊址的各種參觀、學習,每次寫作文也都會有這麼一句,“延安精神永放光芒”,不過那時,對延安精神,我還是懵懵懂懂。隨著慢慢長大,對歷史學習的不斷深入瞭解,才讓這種精神在腦中有了清晰的輪廓。百度百科上說:延安精神是實事求是、理論聯絡實際的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創造的一種革命精神。它是把存在於實際中的好的東西,優秀的經驗提煉昇華之後,來指導大家的思想的一種東西。突然我覺得西遷精神我找到了,這個精神本就存在於我們的企業,存在於你我,已經深深的融入到我們的血液中。

西遷精神是一種什麼精神?是一種胸懷大局的精神。

那麼回顧我們延長石油的發展史就不得不提在1938年延長石油在自身發展困難重重的情況下,向玉門油礦支援了兩臺鑽機和22名鑽井工人,次年,鑽成了玉門老君廟1號發現井,拉開了玉門油礦勘探開發的序幕。延長石油胸懷全域性,在堅持自身發展的同時,為克拉瑪依、大慶、勝利、中原、長慶等油田多次輸送了千餘名管理幹部和專業技術人才,為新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西遷精神是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從黃浦江畔的十里洋場,到黃土地上的寂寥古城,從東南自古繁華、已經紮根半個多世紀的上海,舉校遷往三千里之外、之前沒有任何姻緣的西安,這期間,在物質上和心理上要經歷多大程度的落差,也許只有親歷者才能知道。但是隻要黨和國家一聲令下,許多老教師義無反顧地賣掉了上海的房產,攜妻負子來到西安。同樣在我們身邊,是不是有這麼一些人,從蘭州、甚至國外去到陝北來支援當年延安煉油廠的建設,紮根陝北,紮根企業,我們身邊多少同事生於斯,長於斯。

我還記得同事楊曉麗給我講的她的家庭“西遷”的故事。他們家來自蘭州煉油廠,當年,蘭州煉廠所在的城市已甚是繁華,已經住在小洋樓裡的父輩們當年也是滿懷夢想,艱苦奮鬥的一代,為響應當時國家號召,支援老區建設,果斷變賣房產,攜妻負子,義無反顧的從一個大城市遷到一個小山溝裡,至今她還清楚的記得在長途車上與自己生長多年的城市、與朝夕相伴的親朋好友告別的那種不捨和傷感,記得初入黃土地的那一片荒涼,記得那片荒涼是如何一步步也開始高樓林立,繁花似錦。這可能也是她第一次理解什麼是舍小家顧大家的精神,什麼是父輩們開拓奮鬥的精神。像同事楊曉麗舉家搬遷的事蹟在當時支建的年代,不僅僅是個例,其實這就是我們老一代石油人最無私的奉獻精神。

西遷精神是一種艱苦創業的精神,這就更契合了我們延長石油埋頭苦幹,開拓創新的的企業精神。

我們的企業紮根在陝北這片紅色沃土之上,使我們更懂得今日的輝煌來於前人的付出。

我們是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走在春風裡。想過去看今朝,我此起彼伏。

當下我們的行業面臨著成品油供需結構發生巨大變化,國際油價急轉直下的困難,面對巨大挑戰,我們還能做到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從容麼?

而西遷精神,必將鼓舞更多有開拓和奉獻精神的人,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沿著前輩們愛國和奮鬥的足跡,一步一個腳印,用自己的雙手和汗水,開創足以慰藉家與國的偉大事業和幸福生活。

交大人塑造出了以“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為主要內容的西遷精神。並在這種精神的指引下,幾乎以一己之力,撬動了中國高等教育的格局,改變了西部沒有規模巨集大的多科性工業大學的面貌,又在後續的歲月裡,引領和帶動整個西部地區的高等教育乃至整個教育的蓬勃發展。成為中華民族精神脊樑中光芒萬丈的一段。

精神立則人格立,精神強則國家強。西部大開發是一項艱鉅而漫長的工程,西部能不能興旺繁榮,決定了中國夢實現的速度和高度。在“一帶一路”建設的時代背景之下,西安交大、陝西省乃至整個西北地區,都將承擔起更加重要的使命與責任。而西遷精神,必將鼓舞更多有開拓和奉獻精神的國人,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沿著前輩們愛國和奮鬥的足跡,一步一個腳印,用自己的雙手和汗水,開創足以慰藉家與國的偉大事業和幸福生活。

以創新辦法尋求化解矛盾的“鑰匙”,以創新思路萃取化繁為簡的“良方”,以創新舉措開啟實現突破的錦囊。

幹精神心得體會篇2

20xx年5月20日,時代管理處對所屬部門進行關於"團隊精神"為主題的培訓,通過本次培訓來增強管理處各部門、人員的凝聚力、競爭力,加強全體員工的團隊意識和協作精神,大力推進了管理處的組織化、人性化管理。

團隊,不僅僅是一個集體,而是由一些具有共同信念的員工為達到共同目標而組織起來的。在團隊中,人們可以獲得和使用更多的不可言傳的知識,價值觀念和文化特質,它們往往是決定命運的東西,團隊成員之間有著相同或相近的態度和價值取向,通過溝通和交流,能夠善意地協調、默契協作、互補互助。同時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團隊中的一份子,我們的利益與團體惜惜相關,互相影響,也許一個不經意的錯誤就有可能導致全體的失敗,就如《細節決定成敗》中所提到的1%的錯誤會導致100%的失敗,這就要求團隊中的每一個成員要關心團隊、忠誠於團隊,在團隊中學習和提高,保持目標、方法的高度一致,勇於進取,敢於負責,甘於奉獻,為團隊的發展創造最大的價值。

信任在團隊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將團隊成員聯絡在一起了"強力劑",團隊成員之間要高度信任,彼此之間以誠相待,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援,經常溝通,對存在的歧義認真去探討、分析,提出合理的建議,杜絕以自我為中心,自我感覺,而不感受隊友、同事的想法。在溝通過程中講究溝通的技巧、溝通的方法,要讓所有的隊員明白你的意圖和你所要表達的效果,以及怎樣去表達等等,管理者也要對團隊的成員充分信任,鼓勵員工參與決策並不斷提高個人的能力。

積極的協調、默契配合,是一個團隊發展所必需的條件之一。不管是做遊戲也好,工作也好,只有我們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使我們的團隊力量發揮最大的效用,同時也要我們無條件地服從上級領導的決策,積極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認真配合其它部門做好各項工作,一切以大局為重,一切以集體為重,凡事三思而後行,不利於團隊的事不做,不利於團結的話不說,建立良好的內部、外部關係,通過團結協作,把自己融入團隊,視團隊的成功為自己的成功,同時個體的成功也是團隊成功的組成部分。

團隊精神是團隊成員共同認可的一種集體意識,是團隊成員理想信念的體現,具有凝聚力和號召力,樹立團隊精神,以實現目標為共同願望,首先要統一思想,同心同戰,配合默契,分工合作,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齊心協力,在集體奮鬥中發揮個人才智,擰成一股繩,推動團隊前進,培養團隊精神,增強凝聚力,消除內部損耗,居安思危,形成團隊優勢,從而發揮整體效能。

通過這次培訓使我對團隊精神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在今後的工作中取長補短,交流協作,為時代的團隊建設添磚加瓦,為時代管理處的繁榮貢獻自己所有的力量。

幹精神心得體會篇3

勞模是工人階級的優秀代表,是民族的精英,國家的棟樑,社會的精英,人民的楷模。他們以強烈的主人翁責任感和艱苦創業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勞動者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拼搏,他們是當之無愧的時代領跑者。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學習勞模、爭當勞模,讓勞模精神不斷髮揚光大,努力成為優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作為一個有責任的社會人,我們就是要學習勞模精神,在自己的崗位上不斷創新、尋求突破,克服一切困難,為社會的不斷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勞模精神是各行各業、各崗位在千變萬化的複雜社會環境下不斷突破、前進的精神保障。

第一、學習勞模精神,就是要學習勞模那種堅定理想信念、以民族振興為己任的主人翁精神。勞動模範之所以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幹出突出的業績,就是因為他們始終有著為祖國、為社會、為人民幹好事業的堅定理想信念。我們就要像他們一樣,志存高遠,立足本職,愛崗敬業,紮實工作,在自己的崗位上為社會進步作出積極貢獻。

第二、學習勞模精神,就是要學習勞模那種那種勇於創新、爭創一流、與時俱進的進取精神和開拓精神。我們要在不斷總結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大膽尋求革新,創新工作方法。

第三、學習勞模精神,就是要學習勞模那種那種艱苦奮鬥、艱難創業的拼搏精神。勞動模範的先進事蹟充分說明了事業是實幹出來的,任何心存坐享其成、好逸惡勞思想和做法的人是不可能幹出一番事業的。求真務實、兢兢業業工作,就是我們學習勞模的最好行動。

第四、學習勞模精神,就是要學習勞模那種那種淡泊名利、默默耕耘的“老黃牛”精神和甘於奉獻、樂於服務的忘我精神。

第五、學習勞模精神,就是要學習勞模那種那種緊密協作、相互關愛的團隊精神,團結就是力量。

勞模精神是時代的旗幟,大力弘揚勞模精神,我們就要牢固樹立“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的人生態度,像我們身邊的勞模一樣,從自己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從平凡小事做起,以自身的實際行動,說真話,走正道,辦實事,以自身的實際行動,投身到各自的工作崗位中,銳意進取、務實奉獻,為社會的美好明天而奮鬥!

幹精神心得體會篇4

伴隨著秋風的到來,期待已久的秋遊也來到了。這次秋遊,學校安排了我們三至六年級的同學們來到了“浙農生態農莊”,去進行軍事素質拓展,戶外探索、勞動教育和農耕體驗。“農耕體驗”,是不是讓我們去耕地呢?帶著疑問的我跟著教官走進了種植場地。

只見我們女生昂首挺胸的扛著鋤頭,邁出五十釐米的大步子,氣宇軒昂地走向菜地(其實那是一片荒地)。瞧,一把把鋤頭往上一揮,往下一落,落在土地裡,再反手一拉,簡單幾下,鋤地的動作便完美落幕了。隨後我們在土堆中間用斜前面的一個尖角使勁錘,幾下過後,便把土錘出了一個大概高5釐米的小洞。我們將種子“甩”進去小洞後,再小心翼翼地把“泡沫”蓋上,沐浴上乾淨清澈的水,這樣就能大功告成了!別看今天的種植任務只有幾個動作很簡單,我卻幹得有點直不起腰來。這時候指導老師告訴我們,我們每個人負責的才只是一點點田地,農民伯伯們還要這樣重複耕幾畝地呢!頓時,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再也不能浪費糧食了。

為什麼人們常說“中國最勤勞的人是農民伯伯”呢?可能因為我們吃的大米飽含著他們辛勤的汗水,邁過的每一個步伐,支撐著他們養活家中兒女老少的希望吧。

一路上,教官又帶領我們觀看了許多遊樂設施、剪紙活動,各種各樣的習俗,讓我感受到了,原來我們中國有這麼多的習俗,果然我們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是多麼的悠久,多麼的有價值性!這次研學活動,讓我更加貼近了大自然,也明白了勞動人民的良苦用心。

幹精神心得體會篇5

記得剛懂事,看到高年級小朋友又是唱歌又是做好事的,心生好奇,上去一起幫忙,幹活過程中瞭解了中國有一位同志在奉獻中走完了他短暫的22年人生歷程,這位普通的中國士兵,在他二十二年的人生歲月中,以平凡樸實的言行,展現出一種令人震撼的道德品質和人格魅力。

當然記的最清楚地一句話:雷鋒螺絲釘精神!為了這句話,影響了我好些年,從小幹了n件好事,一直到長大我也忘不了這句話。當我在幫助人時,我的內心是多麼的愉悅。

現在社會少數人道德敗壞,公交車上不讓座、亂丟垃圾、排隊插隊、過馬路不看紅綠燈……點點滴滴發現身心的不。當然還有更壞的,利用人家的好心,騙吃騙錢的。假如說雷鋒叔叔看到了,他會怎麼想、怎麼說呢?

本人認為做事要對得起良心,做好事要力所能及。自己不做虧心事,不做損人利己的事兒,做個默默無聞的人,做些平平常常的事,無聲的奉獻匯聚而成,我們學習雷鋒精神,首先就要以平常心,甘做平凡事。

結合教師崗位,做一位愛學生,一心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不僅傳授知識,啟迪智慧,更要做學生的人生導師,讓學生知道做人的基本道理,認識自我,發現自我,自尊自律;引導學生坦蕩然面對困難,健康、快樂、自信地生活。當學生受到挫折和困難的時候,我們要多一份體帖,多一份關心。在3月5日到臨之際,也讓孩子們從內心深處挖掘一下自我的優良品德。

從事體育教學工作,以新課標精神為嚮導,樹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切實實施義務教育。把每一位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全身心服務於他們。

就像雷鋒班一樣,現在仍就在,他的生活用品一應俱在,戰士們時時刻刻呵護著,50年過去了,他的助人為樂地精神已經散播各地,在一代代人中,發揚光大。

幹精神心得體會篇6

每一個時代都有一種先進的精神,這種精神源於我們身邊每一個身份普通、崗位平凡、業績突出的勞動者,這種精神成為了推動社會前進的源動力,引領著無數人戰勝苦難、不懈創新、勤勉開拓。這種精神稱之為勞模精神。作為備受爭議卻是敢想敢幹的80後,我們在憑藉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創造價值的同時,要懂得用勞模精神指引前進的方向,要學習勞模,做服務社會的先鋒。

朱全友同志是我台山em2隊工人的楷模。他恪盡職守,無私奉獻,扶危濟困,積極化解社會矛盾,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做出了不平凡的貢獻。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鬥,勇於奉獻,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勞模精神和中國工人信念堅定,立場鮮明,胸懷大志,紀律嚴明,開拓創新,自強不息的偉大品格。

因此,對於處在核電建設事業戰線上的我們,學習他的勞模精神,必須立足本職崗位,以朱全友同志為榜樣,牢記宗旨,振奮精神,提高認識,認清使命,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和中國工人階級偉大品格,努力為中國核電建設事業的發展而奮鬥。

學勞模,學什麼?隨著時代的發展,勞模被賦予著越來越多的時代內涵和元素,但無論是生產者還是創業者,無論是比表現還是比貢獻,無論是講精神作用還是講經濟效益,勞模的核心價值都是始終不變的:一種愛崗敬業、勇於創新,甘於奉獻的精神;一種對職業、對社會、對國家的道德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第一,學習勞模那種堅定理想信念,以民族振興為己任的主人翁精神。勞動模範之所以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幹出突出的業績,就是因為他們始終有著為祖國,為社會,為人民幹好事業的堅定理想信念,我們就要像他們一樣,志存高遠,立足本職,愛崗敬業,紮實工作,在自己的崗位上為社會進步作出積極貢獻。

第二,學習勞模那種勇於創新,爭創一流,與時俱進的進取精神和開拓精神。我們要在不斷總結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大膽尋求革新,創新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