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件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基地》的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釋出於: / 人氣:2.29W

《基地》的讀後感

《基地》的讀後感1

這是金觀濤老師推薦的書。

阿西莫夫(1920-1992),這是一本寫於六七十年前的科幻小說,儘管如此,今天讀來,還是能夠感受到作者的不可思議。

故事。銀河帝國註定將衰落,3萬年的蠻荒時代即將到來。偉大的哈里·謝頓,通過心理史學準確的預測了未來的發展軌跡,並建立了科學基地(據說銀河系的另一端還有一個基地),以儲存科學技術,從而試圖將蠻荒時代縮短到1千年,而謝爾頓計劃的目標是建立第二帝國。為了加快謝頓計劃的實施,謝頓在這過程中設定了一系列的危機,幫助基地更快的實現跳躍式的發展。這些威脅包括野蠻人的國王、地方軍閥,甚至還有“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的帝國本身。然而每一次危機都會出現必然的解決方法,最終危機一次次被解決,基地也經歷了“科學-宗教-金融”等不同的生存和發展階段。

科幻。小說構建了一個龐大的銀河帝國體系,星球之間採用“超空間躍遷”的方式進行行星際旅行,核能作為主要的能源,在此基礎上科幻了很多新的事物,核能手qiang,三位全息影像,人造陽光等等。如果要說科幻的話,這些算是科幻背景和科幻元素吧。

關於社會。這本書最精彩的是對於社會形態和變革的設定,據說有羅馬帝國的影子。將科學披上宗教的外衣來統治周邊的蠻荒國家這一章寫的很精彩。同樣,隨著宗教逐漸受到抵制,貿易的無孔不入和隨之而來的強依賴性,再次鞏固了基地的統治地位。小說雖然就此結束,但1千年的軌跡才剛剛開始,未來基地的發展更加耐人尋味,未來是通過文化,道德,還是其他什麼不知道的手段來實現第二帝國人不可知。

人物描寫。這本書很薄,人物描寫很單薄,很少,沒有那種有血有肉的感覺。小說的結構是按照不同的危機,不同的章節來設定的,同時當然也是不同的年代和不同的人物。其實人物在這裡並不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因為按照謝頓心裡史學的計算,歷史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如98.4%)是可以預見的。只是有這麼一些特定的人在某個特定的時間段,完成了該做的事而已。

關於邏輯。對於社會發展的可預測這一點,也是小說最基本的一個設定,僅從邏輯上來說是不成立的。但就每一次危機的到來,和每一次社會的變革,以及文明的衰退或者發展,作者給出的架構還是能夠不錯的自圓其說的。

花了不到一天的時間,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儘管這本書已經經歷了很多個十年,但仍然沒有生澀的感覺。

《基地》的讀後感2

躺在菲律賓的'海邊,仰望著故鄉所沒有的星空,我不禁又想到剛剛讀完的基地七部曲,心中又充滿了對群星的敬畏和無限的遐想。

誕生於1947年的基地系列,作為一部科幻作品,在其科技感方面必然對於當今的讀者來說是有所欠缺的,但作者阿西莫夫給我們所描繪的“未來”卻也不得不說是別具一格的。

不同於很多主流科幻小說,基地系列的背景雖然也在我們所居住的銀河系,但其主要的故事線卻不在地球展開——直到第七部,所有的線索才最終引向這個共同的起源——而是在一個紛繁複雜的,以超級鋼鐵行星“川坨”為核心的銀河大舞臺上展開。另外一點不同,則是在千千萬萬行星上的生物沒有什麼奇形怪狀的所謂外星生物,而都是我們熟悉的面孔。

作為一篇被人公認為非常優異的文學作品,基地系列顯然也沒有隻描繪令人炫目的新穎設定和元素,而是以科幻為表,實際上則探討的還是人性的真諦與社會的構成。基地1—2部曲描繪了在銀河系中統一的政權——銀河帝國——崩潰後,儲存了文明種子的第一基地利用其先進的科技,在心理史學(預測未來的數學學科)的指引下逐漸繁榮昌盛,突出了在一個政體中“科技”,“宗教”,“經濟”等軟實力的重要性,描繪了一個個傳奇人物。第3部中,似乎絕對正確的未來預測卻出現了偏差,一個在數學統計學上無法計算到的變數,有強大心靈控制能力的敵人,征服了第一基地,最終被第二基地的精神力量征服。

這部在情節上,讓讀者脫離了原有的“雖然形式很艱難,但這都是計劃的一部分”的思維框架,讓書中人物——也包括讀者——受到了巨大的震撼,恰好證明了沒有什麼是決對恆定的,同時又在隱隱之中傳遞出了精神意志的重要性,將科幻作品昇華了一個層次。第四,第五部則主要描述了在銀河帝國末期,心理史學創造出的“謝頓計劃”的來龍去脈,把在理論上不可能實現的預言通過一個科幻的設定予以實現同時又引出了背後的一切——神祕的機器人,被稱為人類起源的地球等等。這兩章則承上啟下,又拋下無數個線索,讓讀者去自行思索。最後兩部則描繪了整個巨集大的銀河系史詩的起源,同時又探究了人類與機器人的關係,解釋了為何銀河系有某種單一性——我們都起源於地球。七部曲總體來說環環相扣,每兩三部後又大有昇華,這也有部分源於作者寫作的時間有些斷層,將科幻上升到了探究人類及人類社會本質的高度上,也對未來各種人類社會極端的情況作了可能的猜想,描繪了一幅簡約卻不簡單的銀河系史詩,的確值得一讀。

不過本書在我看來也有一些缺憾,作者可能陷入了某種慣性思維,或者我們所謂的“套路”,每種極端下面必然影藏著另一種極端,熱情招待背後總有冷槍暗箭,單一純樸背後必有複雜動機,雖然可能想傳達出一種物極必反或者人類虛偽表象的意圖,但是卻導致了某些情節可以超前地揣測出結果,讓本書的魅力有所下降。

總而言之,本書十分值得一讀,可以給人以深思。

《基地》的讀後感3

《基地》一書被世界的讀者譽為永恆的科幻經典。它主要從基地的建立、崛起、擴張寫起,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不滿,也體現了作者與眾不同的超前思想細品全書,我感嘆作者對未來世界獨到的見解,也對基地產生了自我想法。

我認為,基地的建立就是原於銀河帝國的衰敗。銀河帝國這樣一個龐大的國度,之所以會滅亡,還是因為人類永遠無法磨滅的愚昧與貪婪。一開始,人類帶著他們的智慧與良知,登上一個個荒涼的星球,在那建造起了高科技的社會。可他們的後代也正是因為未來世界的先進與舒適,而變得十分貪婪、愚昧,越來越多的人不再學習,傳頌未來世界強大的科技,越來越多的高能科技也逐漸失傳,導致未來世界,也就是銀河帝國退化。書中的主人公哈里·謝頓,也就是因這一原因,想要編出《銀河百科全書》,來保留銀河帝國的先進科技,也致減緩帝國退化所造成的後果。

想通過這節書警示讀者及現在的整個社會,不要步銀河帝國的後塵。所以,我希望從現在開始,世界的每一人都應該時刻了解當代的科技,積極參與科技發展的工程,及學習、認識科學,這樣才不會使人類流傳多年的科技文化白白流失。

而且,我也希望我們現在的社會能快速的發展、創新,變得跟銀河帝國一樣繁榮、強盛。當然,這也要靠我們所有人對科技的追求熱愛,以及對高科技未來無盡的期盼。因此,和呼籲所有人無論地何時,都要抱著一個樂觀、進步的態度去展望未來,不能只停留在現在或過去,不然後果將不堪設想。並且,與此同時,也人付諸自己的行動,讓自己的智慧得以發揮,參與到學習,發展的行列之中去。

《基地》的讀後感4

《基地》講得是銀河帝國從繁榮走向衰弱的故事。作者以他天馬行空的想象以及深入的研究寫下這一本書。書中,作者細緻刻畫了人物的特點與性格。比如哈定,他不完全相信權威,而是會自己獨立思考,提出疑問,從哈定說的:“這無異於一種病態——一種條件反躲,遇到需要向權威挑戰時,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就完全關閉……”這一段話中就可以見一斑了。

《基地》中對未來的科技以及人物的描寫,使我感到驚歎。當時的整個銀河系中,居然有將近二千五百萬顆住人行星,而且在川陀,竟然住著一位開拓了“心理史學”的偉大的數學家——哈里·謝頓。謝頓可以推算出未來所發生的事,他推出在未來,川陀會毀滅。作者在描寫這個故事的時候,用上了百分率,更讓人感覺到這個科幻故事的真實性。

作者阿西莫夫的對未來事情的大膽想象與細膩的描寫讓我感覺到這些未來的事情彷彿就近在眼前。帝國從繁榮走向衰敗,以前曾發生過的事情,在未來又“故伎重演”,這是因為在未來人類還是一如從前的貪婪,依賴。作者通過書寫的方式,不僅讓我們看到了未來的新奇的科技發展,也讓我們看到了現代社會及人類的不足之處。

這本書不但故事情節新奇有趣,而且有一個特殊的寫作手法也讓人感到新奇。那就是作者在書中插入的《銀河百科全書》,讓這個故事更加完整。

《基地》裡的情節,描寫及寫作手法,讓人難以忘懷,彷彿身臨其境一般。

《基地》的讀後感5

1941年,21歲的阿西莫夫想出了一個嶄新的科幻點子:撰寫一部發生於未來的歷史小說,描述“星河帝國”衰落的始末。然後,他在整個40年代,總共為基地系列寫了八個故事,後來都歸入《基地》三部曲。

在遙遠的未來,人類在銀河系如蝗蟲般繁衍擴張,直至統一整個銀河,發展成為一個統治超過2500萬個住人行星、疆域橫跨十萬光年、總計數兆億人口的龐大帝國——銀河帝國。帝國建國後的12020年,一個剛滿32歲的年輕數學家哈里·謝頓開創了“心理史學”,這門學科能用數學公式準確推演全人類的未來。謝頓運用“心理史學”,推論出“銀河帝國”會很快滅亡,之後會有長達20000年的“黑暗期”。為了人類的未來,為了縮短這個“黑暗期”,謝頓在其有生之年分別在兩個地方建立了兩個有著各自任務的“基地”,作為以後“第二銀河帝國”的種子。大約150萬字的《基地》系列故事就是圍繞這一主線展開。

我從去年底開始,陸陸續續花了一個季度的時間,看完整個《基地》系列。在我看來,這部著作至少有三個方面的不可取代性:

一是其表現出來的深邃的歷史眼光。

謝頓是一名數學家,卻跨界以統計、分析、預測為手段,介入歷史、心理學、社會學的研究,並建立了一套名為“心理史學”的數學工具去分析人類的未來。

謝頓認為,人類個體的行為是無法預測的,但是人類群體的行為是可以通過某種數學方法分析出來的。而成功的分析必須依賴於兩個必須的條件:分析的物件數量必須非常龐大,以儘量減少個人行為的不確定性所帶來的影響;被分析的物件必須不知道這個分析的計劃,否則會多少影響到他們的行為發展。

“歷史從不創新,只是一再重複”。如果可以觀其大略,而不計其餘,人類的歷史是有跡可循的,這一點,我個人是深表贊同的。

二是關於機器人的一些思考。

在阿西莫夫的世界裡,人類對於機器人的感情是極其複雜的。沒有機器人的幫助,人類不可能衝出地球,建立起橫跨十萬光年的大帝國。機器人在高速發展的過程中,又不可避免地走向人類的對立面,導致第一次星際擴張失敗,地球本體毀滅。經過漫長的鬥爭,人類消滅所有機器人,才得以建立“銀河帝國”,並使機器人成為人類歷史的一個禁忌,提都不能提及。

然而,最有諷刺意味的是,一直默默守護“銀河帝國”到最後時刻,並推動“心理史學”計劃順利實施,儲存人類復興希望的, 確保人類縮短“黑暗期”儘快進入全新復興的,又恰恰是一個機器人:使用年限達到20000年、功能極其完備、近乎無所不能的機·丹尼爾·奧利瓦。

《基地》試圖說明:機器人技術不發展,則人類沒有辦法挑戰浩瀚宇宙;機器人技術過於發展,則必然走上挑戰人類的道路,這是1940年代的阿西莫夫就認識到的一個兩難命題。正是這種矛盾的心理,促使阿西莫夫在另外一個系列《我,機器人》中首度提出“機器人三大定律”,並沿用至今,“機器人學”這個名詞也因此在人類歷史上首度亮相。

三是隱藏在科幻背後關於人類社會組織形式的思考。

在整個《基地》系列裡,阿西莫夫大約描述了30個左右的星際文明。這些文明,都各有各的特色,如果我們忽略科技的因素,就會發現這些表面千奇百怪的文明,其現實基礎仍然是1940年代的世界各國,只是在星際文明這個大背景下,阿西莫夫從藝術的角度對文明的特質進行了濃縮、提煉和極端化。從這個角度來說,《基地》系列中創造岀來形形色色的星際文明,猶如《鏡花緣》中的君子國、小人國、女兒國、犬封國、聶耳國一樣,可以當成一本奇異遊記來看。

在三十多個星際文明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兩個:蓋婭和索拉利文明,它們一個極度統一,一個極度自由,基本上就是人類社會組織形式的兩個極端。蓋婭文明的進化使得包括有機物、無機物在內的整個星球可以通過意識連結成一個整體,所有的意識都可以實現共享;每個個體既是個體,更是共體,以集體意志為意志;在離開母星體以光年為單位的距離後,個體仍然可以接受整體的意識和意志,從而實現極度的統一。

索拉利文明展現的則是極度的自由:在一個三倍於地球面積的星球上,只生活了幾千索拉利人的成熟體,他們的肉體進化出一種命名為“轉換葉突”的能量轉換器,一個個體所轉換的能量足以支援成千上萬的機器人用於管理領地事物;他們信奉“他人即是地獄”,就算同類也互不來往,大事以電波形式協商;極度的嚮往自由讓他們甘於居住於地表之下,而且不謀求任何形式的擴張;為了盡最大可能減少和外界的接觸,他們甚至進化出雌雄同體,真正實現了絕對的自由。

在《基地》系列最後一本《基地與地球》中,阿西莫夫設計各種場景和反覆討論,似乎是試圖說服讀者(或者是他自己),蓋婭文明的組織形式雖然和人類對自由的嚮往完全背道而馳,卻是可以接受的。甚至在最後,他還專門設計了一個場景,通過號稱擁有“不需要完全資訊就可以做出正確選擇”天賦的崔維茲選擇用蓋婭或者索拉利為藍本建立人類新秩序,結果他選擇了極度統一的蓋婭模式,其原因就是,在即將到來的宇宙侵略中,我們需要統一意志!

也許,這就是阿西莫夫借《基地》系列、“心理史學”以及崔維茲,來對自己關於人類社會組織形式的思索做出一個結論。如果考慮到1940年代歐美各國最大的現實就是全人類聯合起來抵抗希特勒的侵略,極度的集中因而可以理解。那麼,如果阿西莫夫能一直生活到今天,他會怎麼設計這個科幻寓言的結局,這倒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