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件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關於目送650字讀書感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釋出於: / 人氣:5.79K

關於目送650字讀書感悟多篇

關於目送650字讀書感悟範文一

有時,任何形式的愛都會感動人心。——題記

偶然,發現書架上靜靜地躺著一本淡綠色封面的書---《目送》,我在我的記憶中搜索著,想要尋找一點關於這本書的記憶。可是很不幸,我似乎並沒有讀過這本書。靜靜地坐下,拿起它,發現腰封上有這麼一段話“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這是全書的主旨所在。

讀完,發現這本書講的是父愛與母愛。可是這世間的愛又豈止父母對我們的愛呢?我的思緒又被拉回了那個雨天,大雨傾盆,澆彎了樹枝,澆折了小草,澆落了蝴蝶,澆溼了人群。因為雨勢過大,所以我不得已,才急忙跑到一幢大樓底下,這才阻止了調皮的小雨滴再跑到我的衣服上來嬉戲玩耍。

不知是什麼原因,樓下的通道內停放著多輛有大有小,有新有舊,有輕有重的自行車,可能是自行車也想進來躲躲雨吧!可是通道本來就狹窄,加上這些自行車以及來來往往的人群,把通道堵得水洩不通。人們進出都要側著身,慢慢的挪出來,以免一個不小心,就碰到了這些“龐然大物”。忽然,一個瘦削的身影出現在我的視線裡,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他向四周張望了一會兒,皺著眉看著眼前的景象。他向通道左側看去,發現那裡還有一小片空地,便用右手托起一輛自行車的車頭,左手握住三腳架,把它搬到左側。然後把所有的自行車都搬到哪兒,一輛靠著一輛,排得整整齊齊。我看著這位氣喘吁吁的老人,心想:他是看車的嗎?

不,不可能!那他是為了……我正想著,就聽見老人“哎呦”了一聲,我望過去,就看見老人一手扶著腰,眉頭緊皺,臉色慘白,我連忙跑過去,扶著老爺爺,關切地問他:“老爺爺,你咋麼了,沒事吧?”爺爺頭上佈滿了汗珠,虛弱地說:“年紀大了,不中用了,想當年一手就能提一輛呢!”我說:“爺爺,要不我扶您過去坐坐吧,我來搬這些“大塊頭”。

老爺爺也點頭了。我正要搬時,才發現那些自行車憑我一個人根本就搬不動。也許是老爺爺的感染,大家你一輛,我一輛地搬自行車,通道也漸漸寬敞通暢了。

搬完,大家都默默離開了,我目送著大家的背影,眼眶也漸漸溼潤了,心裡感到一陣陣的暖意。也許,這就是愛帶來的感動吧!

關於目送650字讀書感悟範文二

對生命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題記

帶著釋懷與生命的和解,龍應檯筆觸之下的《目送》以溫柔纖細描寫出親人之間的親密互動。當我親臨這篇文字海洋之中時,帶給我的是當下的感動,亦或是漸行漸遠的必經路程!

對於曾被餘秋雨大師評價為一名真正的文化批判者和優秀文化建設者的龍應臺來說,在她的筆尖之下,無不散落著深情動人,亦或是不可言喻的對待生命中刻骨銘心的愛與虔誠。龍應臺一反批判犀利的筆調來描寫諸多生活中的濃情細節。反映出其細膩的情感。讀來亦有溫馨有味,情意盎然之感。

我們的人生中會有諸多的目送。即亦若大到生死離別,骨肉分離,小到暫時一別,家門遠行。正如《目送》中所現:“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在這本書中作者在上有長輩下有子女的親情關係交織中經歷了諸多的目送。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由此我想到了我自己,亦若我作為學生每天早晨父親用自行車載著我去上學,當我向他說:“爸爸,我去上學了。不用想,迎著我背影的那便是兩鬢早已花白的父親灼熱而又燃情的目光。”亦若是目送。又若是我參加夏令營時,母親面對車子啟動之時,迎著我背影的,也便是母親擔憂的神情。亦若是目送!

在作者筆下不著痕跡的就寫出了大視野大境界。在貌似不著邊際的表述裡安置了上下三代人的默默溫情,沒有著力的去描繪深情厚重的無私之情,只是把撿起日子裡的點滴融入其中,你會在無意之間被貌不驚人平實無華的文字打動,會報以會心一笑,會黯然神傷,會被柔軟的孝順所溫暖!

我的思緒還是會不絕如縷的,隨同文字勾勒的情感所起伏。散散的文字,全然不是作者凶猛的雜文,文字所及。依然能抵達文化深處的基固,即便是些生活裡的點滴和瑣碎,你依然可以從另外的世界裡清晰的對比出我們自己生活中的溫情。在溫情的文字裡依然能真實地傳遞批判的力量。

關於目送650字讀書感悟範文三

相傳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人類開始了漫長的繁衍和進化,直至二十一世紀,科技飛躍,人心卻趨向複雜,迷惘,黑暗,扭曲。

本書闡述了一位母親的人生中的一段歷程,看到的是作者對時間的無言,生命的目送。命的長度,不過短暫幾十年,電光火石,僅是享受著自然吝嗇地賜予。降世,成長,結婚,生子,入土,僅此而已,可能平淡,也可能悲愴,但一切,只能面對。太疼的傷口,你不敢觸碰;太深的憂傷,你不敢去安慰;太殘酷的殘酷,有時候,你不敢去注視。

承受著壓力,黑暗,你早已負荷;處在忙碌的弦上,你幾近崩潰;鐵錚錚的事實提醒著你,得向前看。每個人一輩子都在努力幹事,“沒事幹”是件可怕的事。忙碌的同時就意味著你在珍惜時間,因為你不感覺無聊。忙碌是幸福的中另一種體現,如果學會享受,你就真正成為了時間的主人。時間的沙漏也就不復存在。當然,也有一種世界,我們肉身觸不到,眼睛看不到,可能存在,不能輕忽,--那是慢的境界,可以按摩不安的心臟。任性道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無別勝解。

人活著,必定存在著信仰,不分善惡,你的理解定格了它;蒼茫的世界,很多東西過於朦朧,但你不必費力去揭開它的面紗,朦朧美也是一種淡淡的幸福,凡事不必過於計較,淡然就好。有些事,心知肚明卻不一定要點明;有些人,埋在心底但卻不必等,做個“醒”的沉默者以利於混沌之世。至於相信,似乎只是一廂情願的嚮往,相信會走向不相信,不相信會逐漸相信,我,會站立在中立線,不會尷尬的地界。

豪華的表面,繁囂的喧鬧,底下都有死的影子。走的慌忙迅速,導致步伐不穩,所以道德的缺失,自然而然,前路似乎幽邃空洞,可真正的光明絕不是沒有黑暗的時間,只是永不被黑暗所矇蔽罷了。看懂一切,也就可以安然走向死亡,處事不驚的目送他人,自己的人生,同時也在他人的目送下走著,走著。

關於目送650字讀書感悟範文四

一次次的目送,像一片片散落的靈魂碎片,慢慢拼湊出我們的人生。——題記

一本《目送》,積聚了三代人的情感,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蒼老、兒子的離開、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出失落、無奈、放手,寫出了目送包含的濃濃的一份情,一份愛。正如作者龍應臺所說:“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作者身為女兒,面對痴呆的母親一遍遍地問她是誰,面對病重的父親低垂著頭,生活不能自理,面對飄著雨的火葬場裡,躺在棺木裡緩緩向前滑行的雙親,她心上落著刀,眼裡落著淚,最後深深凝望,希望記得最後的目送。

作者亦身為母親,為自己的兒子付出自己所能付出的一切,她看著兒子一點點地成長,追趕著兒子成長的腳步,她無怨無悔,最終卻不得不在無奈與落寞中停下腳步,不再追趕,只能目送他在自己的人生路上一步步地走遠,她在兒子身後目送著,眼眶中盈滿了淚水,她明白,這是兒子自己的路,只能由他自己走。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有自己的生活,相同的,就是那一次次的目送。

記憶裡比較深刻的,是我六年級的一天。

那天,我捧著自己滿分的作文從學校歡歡喜喜地趕回家,讓媽媽也高興高興。一到家,卻發現媽媽正整理著行李,這才得知媽媽要去杭州進修一週,明天清晨就要出發,這一切發生得太快,我一下子反應不過來,昏昏沉沉地吃了飯,頭一遭失了眠,大概是因為媽媽頭一次要出去這麼長時間。

第二天,天還沒亮,就聽見門外傳來窸窸窣窣的響動和隱隱約約的說話聲,我知道,媽媽要到車站去了,一晚上的輾轉反側,使我不得不接受了“一週看不到媽媽”的事實,我極快地穿好衣服,開啟門,衝進樓下正準備出發的爸爸的車的後座,他倆大概是以為我還在睡覺,這會子見到我,臉上滿是訝異,只一會兒,便在電話的催促下趕緊出發了。

一路上,我靠著車窗,壓抑著內心的不捨與無奈,壓抑著眼眶中的淚水,閉著眼,聽著窗外的細小的雨聲。一會兒工夫,到了車站。我下了車,才發現天空中還泛著淡淡的霧,迷濛地連成一片。大巴旁,我的媽媽站在車門邊,望著我,眼中的不捨與牽掛,沒有因霧迷茫,而是直直地傳達到我的眼睛裡。我的心中彷彿有個聲音再說:“快去!”於是,我衝向媽媽的懷抱,在投入懷抱的一瞬間,淚水決堤。媽媽為我拭去淚水,紅著眼圈說:“別哭,媽媽又不是不回來了。”可我明顯聽到了重重的鼻音。我吸吸鼻子點點頭,總算止住了淚水肆意。

耐不住司機的催促,媽媽上車靠窗坐下,正對著車下的我,她用手指在車窗上畫了一張笑臉,又指了指我,我立刻會意,一把擦去淚水,向她揚起微笑,她也微笑著和我揮手。車啟動了,在朦朧的薄霧中絕塵而去。我目送著媽媽漸漸遠去的微笑,遠去的揮手,心裡出奇的平靜,我想媽媽也和我一樣吧,那扇窗邊,媽媽也一定在目送著我。

大巴在馬路的盡頭只留下一個小小的黑點,我抬頭望望泛起魚肚白的天空,不知什麼時候,那顆啟明星一閃一閃的,明明泛著霧,卻那麼真切,一如那回望的目光,能穿透重重的霧,暖到我的心裡。

每一次目送,都是一份情誼,在目送裡所包含的的濃濃的愛,是我們生命裡最耀眼的光彩,溫暖了我們的心;每一次目送,都是一次溫習,讓你明白要對愛你的人心存感激,去溫暖他人的心;每一次目送,都是一塊碎片,少了一塊,人生便永遠拼湊不完全。

關於目送650字讀書感悟範文五

龍應臺一向以犀利文風著稱,尤其是《野火集》中的那篇《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銳利逼人的批判讓國人振聾發聵,擲地有聲的叩問讓那扇外強中乾的舊體制的大門應聲倒下。直到《孩子你慢慢來》和《目送》等親情繫列書籍的連續出版,剛性的批判文學之外開出了清淺柔軟的花,同時讀者也看到進入天命之年後嫻靜柔美、溫情淡定的龍應臺。

《目送》共73篇散文,作者用細膩的筆觸寫盡了幽微處動人心絃的種.種感覺,流露出最樸素的人生觀,對孩子、父母、朋友的愛,對人的關懷,對人生的感悟和對生命的尊重。全書提及最多的、最打動人的是親情。作者用優美的文字記錄了自己作為母親面對日益長大的孩子時的失落和困惑,作為女兒面對日漸蒼老的雙親時的守候與不捨。

同名篇《目送》是全書開篇之作,跨越了三代人的感情。全文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回憶了送兒子華安上國小的細節,那時的兒子揹著五顏六色的書包往前走。時光一劃而過,轉眼已經16歲的華安要赴美做交換生,機場送別,作為母親的龍應臺目送兒子漸行漸遠的背影,期望他消失前的回頭,哪怕僅僅是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母親的深情送別與兒子的毅然離去形成反差,教人如何不落寞?接下來作者追憶了在醫院探望生病的父親時,目送護士推著輪椅上老父的背影消失在玻璃門,後來有一天,父親在殯儀館熊熊爐火裡永遠消逝,作為女兒,她深深銘記這最後一次的目送。

就這樣,在一次次包含心酸和不捨的目送中,龍應臺對親情有了簡單而又深刻的領悟: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這一份目送,包含了數不盡感傷、道不完的無奈,尤其是最後的“不必追”3個字滲透作者心中那片不甘心的柔情和不得不放手的勇氣。

作為母親,面對兒子長大後的疏離,龍應臺懂得尊重每一個獨立的人理應擁有的自由和選擇。在洶湧的母愛面前,她收起年輕時的驕傲和銳氣,委曲求全地選擇讓步。曾經她因剎那間的頓悟“失去了孩子,即便是贏了全世界有如何”?

時光的車輪慢慢滾動,像所有平凡的父母一樣,縱然有萬般的留戀和不捨,龍應臺也不得不目送孩子長大、擁有自己的生活。而這,也就成為了兩代人產生代溝的導火索。《十七歲》一文中,龍應臺冒雨步行到巴士站去接兒子。當她遞過一把為兒子預備的傘並關切地囑咐“會感冒”時,被細細的飄雨溼了頭髮的兒子斷然拒接,冷冷扔下一句“不要”。但就是這樣追求獨立、不喜歡母親過分呵護的兒子也有溫情脈脈的一面。他看到母親在孩子們都離開後變得不願買菜做飯,母親可從沒這麼“懶”的,便花3個小時去超市挑選材料並認真地為媽媽做了一頓西餐。當龍應臺表示自己學會做西餐並要做給兒子吃的時候,兒子一絲不苟地說“我是要你學會以後做給你自己吃”。父母和子女,付出與給予,強和弱,一直在不斷地轉換輪迴,但一脈相承的感動卻一直久久延續,可能這就是家庭喜怒哀樂的無限迴圈。

作為女兒,面對父母年老後的忘卻,龍應臺懂得多一份溫柔和耐心。當母親從昔日的大家閨秀跌落凡塵,終究抵不過時光的侵蝕,患上老年痴呆症,她像呵護柔弱的嬰兒般一遍遍安慰道“我是你女兒呀,我回來陪你”;父親的身體大不如從前,甚至連基本的生活也不能自理,她為父親清理失禁後的排洩物,陪著虛弱的老父一遍遍練習走路……孝順父母,龍應臺不僅能外安其身,而且做到了內安其心。這樣無微不至的照顧和令人動容的細節,印證了心懷感恩的她靜靜地守望著父母晚年的幸福。

親情,就像每天都會照常升起的太陽,最是微妙醇厚,溫暖人心。讀《目送》,品味淳樸卻飽含綿綿情感、平凡卻透露洶湧熱烈的親情,我堅信,任時光流轉,歲月變遷,親情永遠是最純真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