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中語文《春望》教案精品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52W

國中語文《春望》教案精品教案精品多篇

國中語文《春望》教案優秀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學習《春望》及五律詩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在自讀自悟,合作探討中理解詩詞的思想內容及主旨,能準確流暢地背誦。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詩歌的特點。

難點體會詩歌的情感。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

多**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是一個詩的**,自《詩經》起,經兩漢、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現在,將這些詩堆疊排列起來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長城,讀這些詩就像長城那樣綿延不絕。詩歌是情感的產物,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時間……都會產生不同的心情,創造出不同的詩篇。今天就讓我們來踏尋古人的足跡,推測名人心情,欣賞名作之境界。

(二)學習第三首詩《春望》

1聽配樂朗誦。

2全體學生配樂齊讀。

3學生結合註釋試着理解全詩。

4由學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師生共同解答並翻譯全詩。

譯詩參考:

國都殘破,山河依舊,長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傷國事,見花而濺淚;悵恨離別,聞鳥而驚心。戰亂烽火已持續三個月,一封家書可抵萬兩黃金。憂而搔頭,白髮一天天短少,簡直掛不住束長的簪針。

5學生齊讀全詩。

6品味全詩。

⑴本詩是在什麼背景下寫的?抒發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春望》寫於安史之亂之後。當時,唐朝首都長安已被叛軍安祿山佔領,唐玄宗帶着楊貴妃逃往四川。詩人目睹破碎衰敗的祖國,黯然神傷,抒發了國破家亡、憂國思親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詩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明確:詩的首聯寫望中所見。長安城被叛軍攻破後,遭到了驚人的破壞。叛軍焚燒軍宮室,殺戮無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國破山河在”,山河依舊,世事全非,失陷後的長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戰亂中的長安城卻是草木叢生,一片悽風苦雨。詩意形象生動,情感極其沉痛。

詩的頷聯是分寫,通過花和鳥兩種事物寫春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詩人睹物傷情,見到開放的鮮花,也禁不住悲愴濺淚;聽到鳥兒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驚。

“烽火連三月”,烽火連天,殺伐不斷,詩人遠離家眷,由於戰事緊張,音信隔絕,更覺“家書抵萬金”,在那種兵荒馬亂的歲月,一封普通的家書是多麼難得、多麼珍貴啊!

詩的尾*寫憂國思家的感情,刻畫了一個典型的藝術形象。詩人滿頭白髮如雪,因焦慮憂愁而頻頻搔首。這一細節描寫,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現了詩人的內心世界。

⑶本詩的情感是通過什麼來抒發的?

明確:全詩觸景傷懷,將憂國思親的情懷藴含在形象的描寫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板書設計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簪

《春望》教學設計 篇二

學習內容:

人教版八上第五單元第25課第2篇

教學設想:《春望》是一首千古傳誦的愛國詩篇。杜詩立足於現實,他的詩因此贏得了“詩史”的美稱,《春望》所記載的正是戰爭給大唐國民帶來沉重災難的一段歷史。八年級的學生,對唐朝歷史,特別是安使之亂,十分熟悉,對杜甫及其詩作也有所瞭解。學習時可把唐朝歷史和詩人的遭遇作為參考。鑑於這首詩有着婉轉諧美的節奏韻律,鑑賞過程中,將以朗讀為重點,以朗讀帶動其他環節,鑑賞詩的手法,理解詩人的情感,進入詩的意境,在獲得美的享受的同時,增加學生的審美體驗,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

學習目標:

1、準確理解“國、深、濺、短、渾”等字詞的意思,感受詩的語言美。

2、學習“擬人、對偶、借代、對比、誇張”等多種修辭手法的綜合運用,提高感悟、鑑賞的能力。

3、學會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味詩人表達的愛國主義情懷。

學習重點:詩人所運用的意象和刻畫的形象。

學習難點:作者如何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傳情達意。

課前預習:藉助工具書和相關資料理解這首詩的意思,在此基礎上選出你最喜歡的詩句進行賞析。

課堂學習:

(一)激興導入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下面文字)

美國遭遇“9·11”恐怖襲擊之後,以反恐為由,先後發動了阿富汗和伊拉克兩場戰爭,快十年過去了,戰爭還沒有結束。最近,由法國挑頭,以美國為主力的“北約”,又打着人道主義的旗號,對利比亞進行狂轟濫炸。你認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某些國家,他們用戰爭換來的是什麼?

(學生髮言後,教師小結:反恐戰爭越反越恐,恐怖襲擊年年不斷,反而給當地人民帶來真正的恐怖;“北約”在利比亞實行禁飛區,非但沒有制止那裏的人道災難,反而給非洲帶來了更多的難民。戰爭永遠只會給發生戰爭的國家的人民帶來沉痛的災難。下面,就讓我們通過杜甫的《春望》來認識戰爭的本質吧。)

(二)真情朗讀

1、正音朗讀學生先聽一遍錄音,校準字音後自由朗讀兩遍。

2、感知朗讀學生參看註解後自由朗讀,弄懂詩歌的意思,不懂之處舉手提出。

3、悟情朗讀指名朗讀,其他學生進行朗讀評價,看看有沒有讀出詩人的思想感情。(教師提示學生參看註腳的寫作背景)

4、示範朗讀教師範讀,教師通過範讀指導學生朗讀。

指導提示:通過音量的高低、語速的快慢、語氣的輕重讀出詩的意味(內容意思)、韻味(韻律節奏)、情味(思想感情)和趣味(藝術境界)。

(三)細心鑑賞

1、檢查預習各小組派一名代表展示所喜歡詩句的賞析文字,其他同學對賞析進行評價。

2、逐聯鑑賞 (1)首聯描寫長安春景,你能舉出一兩句描寫春天景色的詩句嗎?你所舉的與本聯所寫的有沒有不同之處?

學生舉例、評價之後,教師補充預設答案:

“幾齣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以上兩處藉助春天最有代表性的意象——鶯、燕、花、草、雨,寫出了充滿活力的早春景象。而《春望》首聯則勾勒出了長安城被戰火蹂躪後草木叢生、一片荒蕪的破敗景象,寄寓了詩人對國破家亡的無限悲痛。

(2)首聯詩人直接寫遠望春景,頷聯則間接寫遠望春景,對本聯有兩種解釋:①詩人因感時恨別,見花而落淚,聽到鳥鳴而驚心;②以花、鳥擬人,感時連花都要落淚,恨別連鳥都會驚心。你贊同哪種解釋?理由是什麼?(開放性題,設計本題的目的,是讓學生知道詩可以有多種理解,欣賞時能進入境界。)學生充分發言之後,教師展示預設答案:

贊同①,“感時花濺淚”,是寫花,寫所見,這是詩人感傷國事;“恨別鳥驚心”,是寫鳥,寫所聞,這是詩人感傷家事。花香鳥語本是賞心悦目之物,但詩人卻觀花反落淚,聞鳥反驚心,這裏用反襯手法突出憂國思家之情的深切。贊同②,花因“感時”在濺淚,鳥為“恨別”而驚心。花、鳥本是自然物,詩人把自己的特殊心境移加到它們身上,連它們都為“國破”、“城春”感到悲傷,這樣比直接抒寫自己內心的感傷,效果更強烈。

(3)頷聯運用的對偶和擬人兩種修辭手法,頸聯則用了對偶、借代和對比,看看本聯這些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學生交流之後,教師出示預設答案:用敵軍來犯時報警的“烽煙”指代戰爭。災難來臨,會令人惶恐不安,“烽火連三月”,警報頻響,戰爭還未打響,人們已經深陷恐懼之中,這更能突出戰爭的罪惡。把“家書”與“萬金”對比,同樣突出了戰爭已造成詩人妻離子散,流離失所。“烽煙”是寫國事,“家書”是寫家事,詩人用對偶巧妙地將國事與家事緊密相連,把“感時”與“恨別”融為一體,深化了憂國思家之情。

(4)尾聯通過“白髮”寫憂國思家之“愁”。你能舉出一兩個以“白髮”抒寫愛國之“愁”的例子嗎?你能舉出一兩個用某修辭手法寫“愁”的佳句嗎?請賞析它們和本聯寫“愁”的精彩之處。學生舉例、評價之後,教師補充預設答案:

“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范仲淹《漁家·秋思》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辛棄疾《破陣子》

寫“愁”的佳句: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李白用誇張手法把“愁”寫得有長度;李清照用誇張把“愁”寫得有重量。在本聯中,杜甫也用誇張,把“愁”寫得有數量。三個人都運用了誇張這種修辭手法,都通過這種手法把原本抽象的愁情變成了具體的形象。讀着本聯,一位愁緒滿懷的白髮老人形象好像就在讀者眼前。(四)主題探究本詩形象地描述了詩人困居長安時的所見、所感,抒發了憂國思家的情感。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親人的美好情操。

(五)拓展延伸中國已向全世界宣告要和平崛起,倡導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和諧世界。請你用學習《春望》得到的啟示談談你對中國提出這樣的政治理念的認識。

預設答案:安史之亂使強盛的唐皇朝走向衰亡,使唐朝社會民不聊生。八年抗戰,四年內戰,使中國積貧積弱,使中國人民走進水深火熱之中。戰爭永遠只會使社會倒退,使人民痛苦。只有和平,才能發展;只有發展,才能維護和平。和平發展,才能建設和諧世界。

(六)教師小結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全詩緊緊圍繞“春望”兩字着筆,前四句觸景傷懷,着重寫春望之景;後四句憂時傷亂,着重寫春望之情,詩中情景交融,意脈貫通,把時代的悲憤和骨肉的深情,高度凝練地熔鑄進藝術形象之中。全詩沉着藴藉,真摯自然,憂國思家的主題十分鮮明突出。

國中語文《春望》教案優秀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瞭解《春望》這首詩的思想內容及藝術特色。

2.深切感受詩人熱愛國家,關心民眾,眷念親人的美好情操。

3.把握詩歌的景與情,事與情的關係,品味詩歌的意境。

一、導入

七年級我們所學的《登岳陽樓》的寫作背景和抒發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

1.關於作者。他是唐代最偉大現實**的詩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年代。

他的詩多沉鬱頓挫。

後人尊稱他為“詩聖”。

他的詩反映了當時的現實,故被譽為“詩史”。

2.寫作背景。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冬,安祿山起兵**,次年六月攻破潼關,玄宗奔蜀,長安陷落。七月,肅宗在靈武(今屬寧夏)即位。八月,杜甫從鄜(fu)州家中到靈武投奔肅宗,途中被叛軍捉住,帶到長安。本詩寫於肅宗至德二年(757)三月。

三、自讀詩歌,讀準字音。

抵搔渾濺簪

師補充律詩的押韻問題。

四、聽朗誦錄音,感受詩歌的節奏和語調。

師提示:五言律詩的節奏一般是221式和212式。

五、學生個別朗誦、全班集體朗誦。

六、理解詩意

經過反覆的朗讀,你讀懂詩歌的內容了嗎?小組交流,參照註釋,用自己的話説説詩歌的意思。

1.學生小組交流。

2.説出下列字詞的意思。

國破感時恨別抵搔

3.小組推舉**説出各句話的意思。

七、再讀詩歌,感知詩歌的內容。

1.本文題目為“春望”,作者在春天看到了哪些景物?

如:國破山河城春草木花鳥

2.看到這樣的景色後,作者的心情是怎樣的?用原詩或自我歸納的語句回答。

如:恨感搔更短不勝簪家書

3.作者通過春望這首詩抒發了什麼的思想感情?

如:感時恨別憂國思家

八、賞析詩歌

參考角度:

1.詩歌中精彩的字詞句;

2.寫作手法

學生思考回答,教師歸納總結:

首聯對比反襯寓情於景頷聯觸景生情承上啟下

頸聯思家迫切引起共鳴尾聯細節描寫憂思之深

九、探究質疑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一般認為:花鳥本是娛人之物,但因感時傷別,詩人見了反而落淚驚心。另一種解釋是: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亦驚心。對這兩種説法,你怎樣看?

(觸景生情/移情於物)

十、拓展比較

詩人在本詩中反映了安史之亂帶來的災難,也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當七年之後詩人聽到官兵勝利的消息後又會是怎麼的呢?試與《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作比較。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1.學生討論並説出詩歌的大意。

2.思考下列問題:

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兩首詩表達的感情一悲一喜,然而卻有着相同點,相同之處是什麼?

板書設計:

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

寓情於景感時憂國

城春草木

濺淚花

觸景生情過渡

驚心鳥

產生共鳴烽火家書

恨別思家

細節描寫搔更短不勝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