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李賀《李憑箜篌引》古詩賞析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15W

李賀《李憑箜篌引》古詩賞析新版多篇

寫作指導 篇一

同樣是寫音樂,與《琵琶行》比起來,《李憑箜篌引》的想象就更加自由、無拘無束。這裏李賀不再將音樂比喻成某種聲音,而是直接説它給人的感覺像是“芙蓉泣露香蘭笑”的形態,它們都給人春風拂面的愜意感,這樣的寫法就是“通感”。通感不侷限於形似,而要求神似。

仕途失意 篇二

唐憲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賀十八歲歲左右,即已詩名遠播,元和三、四年間(公元808~809年),李賀寫《雁門太守行》謁韓愈,又聞韓愈在洛陽,李賀往謁。據説,韓愈與皇甫湜曾一同回訪,賀寫了有名的《高軒過》詩。本可早登科第,振其家聲,但“年未弱冠”,即遭父喪。當時,服喪“務必以三年全期為限,所以直到元和五年(810年)韓愈才與李賀書,勸其舉進士。該年初冬,二十一歲的李賀參加房式主持,韓愈參與組織的河南府試,作《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並閏月》,並一舉獲雋,年底即赴長安應進士舉。可是“闔扇未開逢猰犬”,妒才者放出流言,謂李賀父名“晉肅”、“晉”與“進”犯“嫌名”。儘管韓愈“質之於律”“稽之於典”為其辯解,終無可奈何,李賀不得不憤離試院。元和三年(公元808年)春,十九歲的李賀離京返回昌谷,作《出城》,當年十月間,再次西入長安。經停洛陽,韓愈、皇甫湜到訪慰藉落第之人,李賀作《高軒過》答謝。十月十四日,李賀在洛陽仁和裏坊的宅院中,與前輩話別,作《仁和裏雜敍皇甫湜》。

元和五年(810年),這一年李賀二十一歲,韓愈調為河南令(河南府,治所洛陽),有詩《燕河南府秀才》,詩中有“惟求文章寫,不敢妒與爭”。可能是感懷此前李賀的不幸遭遇,誡勉本屆考生。

未能參加進士考試,對李賀打擊甚重,他曾寫了不少抒憤之詩,當年回到昌谷。大約因其為李唐宗室的後裔,又有韓愈為之推獎,元和六年(811年)五月,李賀又返回長安,經宗人推薦,考核後,父蔭得官,任奉禮郎,從九品。從此,“牢落長安”長達3年,為官3年間,李賀親身經歷,耳聞目睹了許多事情,結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對當時社會狀況有了深刻的認識。個人生活雖不如意,卻創作了一系列反映現實、鞭撻黑暗的詩篇。雖然此間心情“瞧悴如芻狗”,但增長了生活閲歷,擴充了知識領域,在詩歌創作上大獲豐收。所謂賀詩“深刺當世之弊,切中當世之隱”(清姚文燮語),大多數作品就產生在這一時期。他在中唐詩壇乃至整個唐代文壇的傑出地位,應該説主要是這一時期寫下的近60首作品奠定的。

李憑箜篌引 篇三

朝代:唐代

作者:李賀

詩人簡介 篇四

詩鬼之名絕非虛得。李憑是梨園弟子,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天子一日一回見,王侯將相立馬迎,身價之高,似乎遠遠超過盛唐時期的著名歌手李龜年。他的精湛技藝,受到詩人們的熱情讚賞。李賀此篇想象豐富,設色瑰麗,藝術感染力很強。清人方扶南把它與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相提並論,推許為摹寫聲音至文。

李賀(約公元791年-約817年),字長吉,漢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後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後裔。有詩鬼之稱,是與詩聖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有《雁門太守行》、《李憑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一個代表者。他所寫的詩大多是慨歎生不逢時和內心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對當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人民所受的殘酷剝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雲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賀的詩作想象極為豐富,經常應用神話傳説來託古寓今,所以後人常稱他為鬼才,詩鬼,創作的詩文為鬼仙之辭。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説。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李賀長期的抑鬱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辭去奉禮郎回昌谷,27歲英年早逝。

李憑箜篌引 篇五

唐代:李賀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李賀的作品 篇六

詩人簡介

李賀 (唐代詩人)(約公元791年-約817年),字長吉,漢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後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後裔。有“詩鬼”之稱,是與“詩聖”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 。有《雁門太守行》、《李憑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 。

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 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一個代表者。他所寫的詩大多是慨歎生不逢時和內心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對當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人民所受的殘酷剝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雲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李賀的詩作想象極為豐富,經常應用神話傳説來託古寓今,所以後人常稱他為“鬼才”,“詩鬼”,創作的詩文為“鬼仙之辭”。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説。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

李賀因長期的抑鬱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辭去奉禮郎回昌谷,27歲英年早逝。

古詩詞鑑賞《李憑箜篌引》 篇七

詩人描寫音樂運用了大量豐富奇特的想象和比喻,充滿浪漫主義色彩,令人驚歎。此詩是李賀詩歌的代表作之一,是唐詩中描寫音樂的名篇。

李憑箜篌引 【唐】李賀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yù〕,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翻譯:

吳絲蜀桐製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樂聲飄蕩在晴朗的深秋。 聽到美妙的樂聲,天空的白雲凝聚,不再飄遊; 那湘娥把點點淚珠灑滿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牽動滿腔憂愁。 這高妙的樂聲從哪兒傳出?那是李憑在國都把箜篌彈奏。 像崑崙美玉碰擊聲聲清脆,像鳳凰那樂音平緩的歌喉; 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噓飲泣,像蘭花迎風開放笑語輕柔。 長安十二門前的冷氣寒光,全被箜篌聲所消融。 二十三根弦絲高彈輕撥,皇帝的心絃也被樂聲吸引。 高亢的樂聲直衝雲霄,把女媧煉石補天的天幕震顫。 好似天被驚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聲湫湫。 夜深沉,樂聲把人們帶進夢境,夢見李憑把技藝向神女傳授; 湖裏老魚也奮起在波中跳躍,潭中的瘦蛟龍翩翩起舞樂悠悠。 月宮中吳剛被樂聲深深吸引,徹夜不眠在桂花樹下徘徊逗留。 桂樹下的兔子也佇立聆聽,不顧露珠兒斜飛寒颼颼!

智慧點撥 篇八

音樂、詩文、畫作、雕塑等,都能帶給人美的感受,都能打動人的內心,激發我們的想象力。這是因為它【】們內在是相通的,都是在追求一種精神上的美與和諧。美不僅是這些藝術品的精髓,也是我們生活的動力和目標。無論是在我們的舉止言行、穿着打扮中,還是在我們與別人的交往、合作中,都有一股尋找美的力量,所以我們的生活也是一種藝術。

晚年漂泊 篇九

由於遷調無望,功名無成,哀憤孤激之思日深。加之妻又病卒,李賀憂鬱病篤,元和八年(813年)春告病回昌谷休養了一段時日。但他不甘沉淪,又舉足南遊,希望在南楚或吳越一展才華。離長安時,他的友人無可和尚(青龍寺高僧)也曾寫過一首《送李長吉之任東井》的詩,預祝他南遊成功,但結果大約也不妙。“九州人事皆如此”,他折回洛陽,告別長輩皇甫湜等親友,同年十月十四日又西進長安。元和九年(814年),他決然辭去奉禮郎之職,重回昌谷“歸卧”。然後取道宜陽、洛陽、經河陽,入太行,過長平、高平,於深秋到達潞州(今山西長治市)。此後在潞州張徹的薦舉下,做了3個年頭的幕僚,為昭義軍節度使郗士美的軍隊服務,幫辦公文。元和十一年(816年),因北方藩鎮跋扈,分裂勢力猖獗,郗士美討叛無功,告病到洛陽休養,友人張徹也抽身回長安。李賀無路可走,只得強撐病軀,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詩作,不久病卒,時年二十七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