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美育讀後感【精彩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6W

美育讀後感【精彩多篇】

《教育的目的》讀後感 篇一

與羅素的大名相比較,我們對懷特海的瞭解,是伴隨式的。

這本薄薄的《教育的目的》,是懷特海整個哲學大廈外的隨手之作。正如皮亞傑出於對“認識論”研究的目的而投身兒童智力發生領域,懷特海出於“演講”需求陸續寫了《教育的目的》。作為獻給學校教師的勸解,它闡述的是博見洽聞者對教育常識的梳理。它的啟示並不過時。

在茅於軾為本書所做的推薦序言中寫到:“我國從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普遍的問題是把人當成工具來培養,要把人塑造成建設社會主義的人才。人是為建設服務的,只不過是一種工具而已。”同時,茅於軾指出,學習的第一目的不是知識本身,而是獲取知識的方法。老師所需要的是保護孩子們天性中就有的好奇心,進而表揚他們提出問題,啟發創造性思維。

懷特海亦在前言中明確: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展之路。教育要塑造既有廣泛的文化修養又在某個特殊方面有專業知識的人才。

“我們必須要記住:自我發展才是最有價值的智力發展,這種發展通常在16和30歲之間發生。訓練這種自我發展,最重要的應該是12歲之前從母親那裏所受到的教育。”自我發展亦即一個人自我教育中建立自發地從自身出發探索周圍世界,獲取知識的途徑的能力。

懷特海強調教育要避免太多科目,同時要在所教科目上做到透徹。針對兒童,他説:“如果只給兒童教授一些少而精的科目,讓他們對所學的知識進行自由的想象和組合,他們就會利用這些所學的知識去認識世界,並在現實中加以運用。這些孩子自己的發現就是一些普遍的、基礎的概念,這些概念能夠幫助孩子理解他生活中湧現出來的層出不窮的各種事情,孩子就是要這樣來生活。”對所學知識進行自由的想象和組合,那就需要給孩子創造一種開放性的遊戲環境,在這種心理氛圍中,他們運用材料,自由發揮,逐步從思維上建起一套屬於自己的遊戲方法,並推及其它方面。

“知識的唯一用途,就是武裝我們的現在。與先賢們的交流是一種偉大且令人激情迸發的集會,但這種集會只能在一個地方進行,那就是現在,而先賢們到達這個地方的先後順序並沒有什麼意義。”

注意這裏所説的“現在”,它所涉及的深沉廣闊的思維感受,就如同“所有歷史都是當代史”這一真理般的命題,對那些正在自我教育和自我發展進程中的人,具有方法論上的啟發。即,所有已經成型的知識與方法皆為此時此地而存在,我們選擇性地認識,激發,再認識與激發。

“最理想的教育取決於幾個不可或缺的因素:教師的天賦、學生的智力類型、他們對生活的期望、學校外部(臨近環境)所賦予的機會,以及其他相關的因素。這就是為什麼統一的校外考試非常有害的原因。……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提升其判斷力,鍛造其對複雜環境的掌控能力,使學生能夠運用理論知識對特殊事例做出預見——所有這些能力的塑造,不是單靠幾張考試科目表中所體現的幾條既定規則就能傳授的。”統一考試的弊端造成了人們在不同地理、風俗、境遇、個體差異等前提下,為追求一致性而喪失了自我發展的可能,多數人在大一統的教材和考試中,變得比較被動,思維僵化,興趣索然,有一些人會放棄對學習熱情和好奇心。

懷特海説:“人的天性各不相同,有很大的差異性。在教育中如果排除差異化,那就是在毀滅生活。”他的話針對的是百年前的英國,但也適用於更多時代的更多人。“教育改革的第一要務是,學校必須作為一個獨立的單位,必須有自己的經過批准的課程,這些課程應該根據學校自身的需要由其自己的老師開發出來。”

另外 uaw ,懷特海堅持對審美的培養是教育中極其重要的部分。這使得人們具有對風格的追求意識,進而對人類生活中的“創造”產生心理共振。要知道,藝術和創造是相伴隨的概念,無論物理學家還是數學家,那些在各自領域最前端的位置挖掘的人,絕大部分是出於對審美和“秩序的可能性”而工作的。

懷特海強調在學生心智發展的不同階段,應該採用不同的課程,採用不同的學習方法。他意識到極其重要且常人很難理解的問題,在複雜的教育實踐中,把較難的內容往後放並非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智力發展的階段性早已在皮亞傑和維果茨基的研究中得到總結。但懷特海與他們不同並且進一步的地方在於更強調智力發展階段的循環特性。他借用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中關於認識的“正”、“反”、“合”概念,將智力發展的階段規定為三個階段:浪漫階段、精確階段、綜合階段。即大量感受、精確認識、運用實踐,三個階段。

浪漫階段是指孩子們懵懂面對大量的信息和內容,不知所措卻興奮異常,知識不受系統程序的支配,孩子處於對事實的直接認知中,只是偶爾對認識的事實進行系統化分析。這時候對幼兒和兒童來説,重要的是給他們提供足夠的感受機會,大量的自然環境、遊戲材料,動手和參與過程。此時他們無需“規定”這些事物和材料的分類、性質,亦不進行任何訓練,重在感受。

然而人必須對大腦中紛繁複雜的騷動進行有需整理,這就要求進入精確階段。這一階段,各種知識之間的廣泛關係居於次要地位,從屬於系統闡述的準確性。各種概念被分類,條理化和系統化。這時候,你只需在某一領域或類型中,獲得必要的訓練即可。掌握了思維的方法,能夠運用知識於不同的客體對象之後,孩子的大腦會發生質的變化。精確階段是通過掌握精確的知識細節進而領悟原理的階段。

到綜合運用階段,就是黑格爾所説的理論綜合。這是在增加了分類概念和有關技能之後重又迴歸浪漫。利用分析和綜合力,在漫漶分散的各類信息中尋求潛在的邏輯關係,進而將知識的邊境向前推進一點點。這一階段是拋棄細節而積極使用原理的階段,這時候知識的細節退卻到下意識的習慣中去了。重要的是對方法的運用。

每個人都必然經歷從具體特殊的實例到對一般概念的瞭解,這種對應關係在幼兒期正是用大量圖片文字和發音的對應來訓練的。之後,人又必須學會從一般概念向具體事例的運用的轉變,即所謂的綜合運用。如果通俗來講的話,這有點類似培根的歸納,得到某種共性後,又以演繹的方式將之推演到個別事物中去。

在懷特海看來,儘管智力發展有階段性和循環性。但初期的浪漫階段是至關重要的,它能把孩子推向精神世界的生活中去。它的精髓是在知識王國裏遨遊和激發大膽生動的創新,儘管它也缺乏精確階段所必要的剋制和約束。這就涉及到幼兒教育中兩個最重要的問題:關乎自由的開放性和關乎訓練的規範性。教育的開始和結束階段主要的特徵是自由,但是中間會有自由居於次要地位的訓練階段。需要注意的是,鑑於知識的能動性,教育中過分嚴格的訓練是極其有害的。而我們的教師最喜歡做的事,就是不斷地實施“過分嚴格的訓練”,讓孩子對教室、老師、學習產生厭惡心理,視學校如同牢籠。

在教育的任何階段,都不能沒有訓練——或沒有自由,但是在浪漫階段,重點是必須放在自由方面,允許兒童自己觀察,自己行動。在精確階段也並非沒有浪漫。真正的關鍵是,要在實踐中發現自由和訓練之間的那種確切的平衡,這種平衡能使求知獲得最大的收益。所謂平衡的原則就是:在成長的早期,應該注重自由,在稍後的中間階段,重點放在對指定的知識的確切掌握上。另外,唯一重要的訓練是自我訓練——這種訓練只有通過充分享有自由才能獲得。

在所有的教育階段,自由教育是一種培養思維能力和審美力的教育,它通過教授思想深刻的名著、富含想象力的文學作品和藝術傑作來進行。它關注運用能力。如果你想了解什麼東西,那就親自動手,這是一個可靠的原則。你的概念獲得了現實感,這種現實感來自於你親眼目睹了這些概念和原理的適用範圍。因此,開放的環境、開放的精神、開放的遊戲、,在任何教育階段都比較重要。

《教育的目的》讀後感 篇二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如果你的回答還是隻是讓學生獲得一個漂亮的分數,那恐怕這樣的教育觀念可能只是停留在了表面。當然沒有人能真正的為此蓋棺定論,我想,價值觀不同,目的必然是不同的。

剛入職的時候,學校請池主任到校做講座,他當時分享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教育,就是要為社會培養合格的公民。我想,就是我們要在教育過程中,教授給學生在社會上安身立命的能力,反過來,這樣的學生也會為社會的發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這樣的循環才是良性的,才是長久的。這樣的教育目的更多的考量了社會的發展,個體的發展是為了集體的進步。這樣的教育觀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得到集體主義思想是非常一致的。

教育大師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書中給我們提供了完全不同的角度。他在書中寫道,我們的目標是要塑造具有廣泛的文化修養,在某個方面有專業知識的人才,他們的專業知識可以給他們進步騰飛的基礎,而他們所具有的廣泛的文化,是他們有哲學般深邃,又如藝術般高雅。

在書中,他更是一針見血的指出,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展之路。雖然我們有時也這樣説,但我們真正做到了嗎?家裏還在讀國小的小表弟每天都有寫不完的作業,為了考得高分,不得不去上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家長的教育觀念和學校教育普遍的功利化。教育似乎全是為了考試。

我們要培養的是有文化又掌握專業知識的人才。專業知識是基礎,文化則引領他們進入更高遠的境界。但是,我們在教育過程中對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缺乏足夠的重視,這導致我們的學生成為了學習的機器,他們失去了對美的感受,他們變得冷漠、自私、缺乏責任感——這一切都是我們不願看到的,所以我們要關注學生的文化素養,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慢慢滲透美育和道德情感教育,使學生能夠成為既有文化,又掌握專業知識的人才。

至於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我想只要我們在教育過程中多用心多思考,心中總會漸漸有答案。

美育雲端課堂觀後感400字 篇三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熟悉的旋律盪漾在耳邊,我不經跟着輕輕合唱。

為提高青少年審美素養,以美育人、以文化人,5月23—24日,職教中心全體學生線上參加了由中央文明辦三局、教育部體育衞生與藝術教育司、中央音樂學院等單位共同舉辦的“美育雲端課堂”活動。

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黃河大合唱》,《黃河大合唱》堪稱我們偉大中華民族的千古絕唱。她的深沉、悲壯、激昂、宏偉、雄渾,達到了思想性、藝術性、民族性的完美結合,是中華民族的最強音,是從我們民族的靈魂中迸發出的心聲,是一座難以逾越的音樂高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我們永遠感謝冼星海,他是我們民族的驕傲。黃河大合唱是我們民族的音樂豐碑,聽黃河大合唱,我的心靈受到洗禮,心靈感受到強烈的震撼。

藝術點亮生命,美育豐盈人生。通過本次活動,用紅色文化藝術加強全體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傳承紅色基因、培育文明風尚,不斷滿足青少年精神文化需求,幫助他們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美育雲端課堂觀後感400字 篇四

看完美育雲端課堂之後心中有對當時社會的感慨,印象最深的就是《白毛女》,觀看時有對喜兒的同情,也有對黃世仁的憤慨!

我很慶幸我沒有生活在哪個地主和僱農矛盾尖鋭的時代,我也無法對喜兒這樣的命運感同身受,我也無法理解他們對地主的憤恨和無奈,但當我看到楊白勞被生生的按上了賣女兒的手印,當我看到楊白勞因無奈而服毒自殺,當我看到紅軍來時,羣眾們手拿棍棒向着黃世仁的時候,我可以想象他們對地主已經恨之入骨。

喜兒,這樣一個單純,漂亮,勤勞,善良的好姑娘,命運卻如此曲折。在家時,苦命幹活兒,沒有好日子,還好父親很疼愛她,記得楊白勞在掏出送給喜兒的紅頭繩時的唱詞:“人家的閨女有花戴,爹爹錢少不能買,扯下了二尺紅頭繩,給我喜兒紮起來!哎!紮起來!”;喜兒被黃世仁糟蹋後,懷孕了卻被趕了出去,還差點被賣了,經歷喪父之痛之後又經歷了喪子之痛,在山裏一夜青絲變白髮,過上了野人的生活,我真的很難想象,這樣一個柔弱的姑娘,是如何承受的這麼多苦難!還好,八路軍來了,打到了地主,報了仇,和大春哥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還讓人有點欣慰。

慶幸如今世界太平!深感我很幸福!

《教育的目的》讀後感 篇五

打開《教育的目的》一書,我彷彿穿越了時空隧道。細讀《教育的目的》,揣摩文思,感悟頗多,但在此只談他關於教育“差異化”的一些想法。

懷特海先生認為“在教育中如果排除差異化,那就是在毀滅生活”。這句話告訴我們,首先必須要承認學生是有差異的,每個或每類學生都有自身獨特的個性特點,包括身體和心理兩方面,作為教師,我們必須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教育中排除差異化,所有的學生都用同一種標準“一刀切”, 用同一把尺子要求孩子,這樣做表面看,確實能夠減輕教師備課上課的負擔,但是對學生來説,便是百害而無一利了。排除差異化,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新的慾望和能力均可能遭到扼殺,從而會形成思維的惰性和定性;排除差異化,學生的個性很難展示或很難被注意到,從而無法使學生根據自身特點採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學習,那麼,好的學生可能得不到發展,差的學生可能很難跟上教師的步伐;排除差異化,就無法或極少能使學生把所學到的知識和人類的精神活動聯繫在一起,如此,就是在毀滅學生那“多姿多彩的生活”;排除差異化,教育唯分數是從的現象更難以撼動。由此觀之,教育者的眼中如果沒有學生的差異性,不尊重學生的特點,不看到學生的“與眾不同”,那麼教育無疑是一場災難!

我認為要做到尊重學生的與眾不同,前提是要了解學生的差異。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教師在與之接觸過程中,有意識的發現這種個性,可能有些學生的個性並非教師喜歡的類型,那麼這個時候也不能帶有任何主觀排斥厭惡情緒,而應尊重這些個性。特別是班級中成績不入流、行規有偏差的學生,他們長期不受老師待見,被老師打壓、漠視,此時,若是能夠對他“另眼相看”,多加關心,這類學生一般會對老師的付出有成倍的回報,這也是筆者本人的切身體會。作為教師,一個人管理幾十個學生,不可能針對每個學生的個性都制定相應的政策,那麼除個別特別的學生實施個別輔導教育外,其他學生可以按照成績等分為幾個層次類別,這樣教師在佈置作業、安排任務時更有針對性。

《教育的目的》是教育經典之一,它是從教育實踐中來,也應該回到教育實踐中去。也就是:我們要在教育中去理解它、實踐它,教育中應認識到學生的個體差異,並尊重他們的“與眾不同”!

美育教育觀後感 篇六

今天,我觀看了《美育雲端課堂》,觀看到了我們中國的偉大壯舉。

李小兵教授,作曲了——《我們》,有兩百多名音樂家在線歌唱,歌聲動聽,曲調優美,其中,有一句歌詞觸動了我的心靈“一起面對風和雨”多麼簡單的一句歌詞,可它卻凝固着我們中華民族上下約幾十億人團結的心,在音樂快結束時,一整個屏幕的名字、單位標誌,頓時讓我震撼,那些數不清的字幕,是這首樂曲的參與者,也是在為這首樂曲默默奉獻的人,我發自內心地佩服他們。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咦?這不是冼星海先生寫的《黃河大合唱》嗎?我小時候就聽過,那時我就深深記住了“保衞家鄉,保衞華北,保衞黃河,保衞全中國”,劉小瑛奶奶今年93歲,她講述了自己11歲時參加的《黃河大合唱》的演出,在那時,她就在自己幼小的心靈裏播下了一顆愛國的種子,長大後,多次指揮了《黃河大合唱》,還開展了近幾年指揮演唱的片段,她的精神嚴肅,雖然已經93歲,但她指揮時,彷彿讓我覺得她還是那個年輕時的劉小瑛奶奶,讓我很佩服。

郭淑珍奶奶是一位93歲的女高音家,她展示了近幾年歌唱的《黃河大合唱》聲音還是那麼動聽、優美,這歌聲讓我知道了黃河是偉大祖國的象徵。

偉大的`國家是養育我們的母親,偉大的祖國是我們的驕傲,我們是祖國含苞待放的花朵,祖國等着我們開放,為它爭光添彩,使它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