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杜富國英雄事蹟多篇

欄目: 先進事蹟材料 / 發佈於: / 人氣:2.33W

杜富國英雄事蹟多篇

杜富國英雄事蹟篇1

曾經網絡上大火一句,“只願歲月靜好。”其實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罷了。我們生活在這麼和諧、穩定的社會,正是有那些負重前行的人,才能讓我們得到夢寐以求的“歲月靜好”。在負重前行的戰士們中,就有那麼一位勇敢的戰士,他就是“排雷英雄”杜富國,將青春獻給了祖國山河,將生命置之度外。

3年的掃雷生涯,他累計進出雷場1000餘次,2400餘枚爆炸物被他小心拆除,安然捧出。但是,在2018年10月的一次排雷當中,一顆深藏地下30多年的手榴彈爆炸,讓他失去了雙手、失去了光明。

對一個普通人來説,失去雙手,就意味着什麼事情都難以進行,失去雙眼,就意味着失去了一切,世界變成了黑色,可是杜富國卻沒有被現實的困難打趴,他説“雖然沒了雙手,但我還有雙腿,可以繼續為夢想奔跑;雖然失去光明,但只要心中升起太陽,我的世界依然五彩繽紛。”

新中國70年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正是有像杜富國一樣的人,為了國家,在祖國需要的時候,在危險來臨的時候,前赴後繼,勇敢的挺身而出,才帶給我們安全、穩定。

如今的杜富國,雖然裝上了假肢,但是前路卻困難重重,他需要一點點的適應,一點點的學習,由於沒有視力牽引,先進的假肢只能完成約15%的功能,杜富國的日常生活還是要靠殘肢來完成。但是他從不想給身邊的任何一個人帶來負擔,他自立自強,從不會走路到會走路,從不會吃飯到自己吃飯,穿衣、洗漱、上廁所……這些日常小事,杜富國現在都可以自己獨立完成。

英雄是崇高的,是值得被尊敬的。我們不能讓英雄流血又流淚,我們要向他們致敬,像他們學習,即便我們不能奔赴戰場,我們也要在自己的崗位上盡職盡責。

杜富國英雄事蹟篇2

“你退後,讓我來!”這是南部戰區陸軍某掃雷大隊四隊作業組長、中士杜富國面對死神威脅時的一句“口頭禪”。

時隔1個多月,杜富國的這句話依然在戰士艾巖耳邊迴響。面對筆者,艾巖的眼眶紅了,哽咽着説:“是他救了我的命啊!”

雲南省麻栗坡縣老山西側壩子雷場,山高坡陡,灌木叢生,本是個風景秀麗的地方,卻處處遊蕩着死亡的幽靈。10月11日,杜富國在掃雷行動中發現一枚加重手榴彈,他立即讓同組戰友艾巖退後,獨自上前查明情況。突然,一聲巨響,手榴彈爆炸了,杜富國下意識地向艾巖方向一側身,擋住了爆炸後的衝擊波和彈片。艾巖得救了,自己卻失去了雙手、雙眼。

11月20日,南部戰區陸軍某掃雷大隊在杜富國的病房內,舉行了一場莊嚴的儀式:掃雷大隊領導宣讀了南部戰區陸軍為掃雷英雄杜富國記一等功的通令。

杜富國1991年11月出生於貴州省遵義市,2010年12月入伍,2016年11月入黨。3年來,他1000餘次蹚過雷場,拆除2400餘枚爆炸物,處置各類險情20多起,先後獲得嘉獎兩次,被表彰為“優秀士兵”“優秀士官”各一次,榮立一等功一次。

杜富國所在的雲南邊境雷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區,作業區最高坡度達到80度,即使世界上最先進的掃雷設備也派不上用場,只能人工用探雷器掃、用手排。

在馬嘿雷場,戰士唐世傑探到10多枚引信朝下、高度危險的火箭彈。杜富國讓戰友退到安全地域觀察,獨自上前處理。在八里河東山某雷場,班長劉貴濤探到1枚罕見而危險的拋撒雷。沒等劉貴濤命令杜富國撤下時,他就搶先道:“班長,我來吧。”

“他就是這樣,不管與上級還是下級同組作業,都‘強詞奪理’爭着上。”杜富國負傷後,劉貴濤回憶起這些細節,抹着淚説:“他其實是不想讓別人冒險,這早已成了他的習慣。”

探雷器是掃雷兵的“手中槍”,為了早日奔赴掃雷場,杜富國將各種金屬物埋了排、排了埋,把訓練場的土地翻了個遍。他還和戰友“背靠背”對抗,請別人隨意埋設鐵釘、硬幣、彈片,通過斜放、深埋、混合、纏繞增加難度,以此訓練“聽聲辨物”本領。經年累月,他熟練掌握了10多種地雷的排除法,將探雷器練成了“第三隻手”。

老山地區,地雷、炮彈等爆炸物種類繁多、交織混埋、辨識難度大。“掃雷兵腳一滑,甚至一塊石頭滾過,都可能引爆地雷。”掃雷大隊政委周文春説,官兵們在這樣的雷場作業,每天走的是“陰陽道”,過的是“鬼門關”,拔的是“虎口牙”,使的是“繡花針”。

2015年,杜富國申請到邊境掃雷,父母一直很擔心。3年多來,杜富國從不和家裏多講掃雷的事。杜富國負傷後,他的父親杜俊來到兒子作業雷場,當他聽了麻栗坡縣猛硐鄉鄉親們含淚的講述,這位老黨員愈加明白了兒子這些年經歷了什麼,又為何不願退伍。

杜富國負了重傷,猛硐鄉鄉長盤院華幾度哽咽:猛硐全鄉共2萬畝茶園,有8000畝在雷區,羣眾不敢進去耕種,只能撂荒。部隊進駐當地掃雷後,已將三分之二以上的雷區土地安全地移交給村民耕種,目前已產生經濟效益。他説:“我們與全國人民一道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有希望了。”

11月18日傍晚,由南部戰區陸軍與麻栗坡縣縣委、縣政府共同舉辦的“讓我來——勇掃雷障為人民”主題文藝晚會在縣禮堂隆重舉行。麻栗坡駐地官兵趕來了,當地羣眾趕來了,能容納近千人的禮堂座無虛席。杜富國的父母、妻子應邀出席。

每當舞台背景上出現兒子的身影,杜俊都會含着淚拿起手機拍個不停,也許他是想讓曾經健全的兒子定格在心中。

杜富國妻子王靜説:“我們結婚一年多,兩地分居,離多聚少,他説我是他的‘小公主’,以後我就是他的眼。”此時,舞台背景上閃現出一個鏡頭:在醫院陪護丈夫時,她拉着杜富國的胳膊,一隻手從他袖口裏伸了進去,當她摸到那光禿禿的胳膊那一刻,淚水奪眶而出。

杜富國英雄事蹟篇3

“你退後,讓我來”,六個字鐵骨錚錚,以血肉擋住危險,哪怕自己墜入深淵,無法還給媽媽一個擁抱,無法再見妻子明媚的笑臉。戰友們拉着手越過雷場,你聽,那嘹亮的軍歌,是對英雄的禮讚。

人生總是面臨諸多選擇。選擇需要志向。一個偉大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中華民族就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民族。杜富國的意志是鋼的、是堅強的,他把熱血灑在了那一片平靜的土地,他把青春奉獻給那一生執著的信仰!杜富國用實際行動向我們展示了軍人的初心和立志當高遠的先進做法,他也身體力行努力實踐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優秀作風。

杜富國,你是好樣兒的,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和楷模。把學習以杜富國同志為代表的英雄羣體,作為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的重要內容,與進一步激勵廣大黨員幹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結合起來,與開展“弘揚愛國奮鬥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活動結合起來,教育引導基層黨員幹部築牢理想信念,加強理論武裝,提升品行作風,敢於負責、勇於擔當、善於作為,不負黨和人民重託,不辱時代使命。

“富國是我們的榜樣,我們為他自豪,我們為他驕傲。”我們將從富國同志手中接過接力棒,繼續完成犧牲自我,奉獻他人的這一場永不落幕的接力賽,在工作崗位上勤奮守紀,恪己奉公,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懷揣一顆感恩黨,感恩社會的心,站在羣眾的角度,多為羣眾着想考慮,把羣眾的事當自己的事來辦,努力為羣眾辦實事、辦好事,做羣眾滿意認可的貼心人。

杜富國英雄事蹟篇4

2015年6月,上級決定抽組人員赴雲南執行掃雷任務。聽到這一消息,杜富國頓時感到熱血沸騰。南疆雷患遲滯沿邊經濟發展長達30多年,有的村民為了生計不得不冒險趟雷區,有個村寨87人被炸得只剩78條腿。每當看到這些報道,杜富國的心裏都久久難以平靜,恨不得馬上把雷魔徹底剷除,還人民安寧,促邊境發展。

當杜富國把請戰書交給連隊後,有的戰友勸他:“地雷可不認人,何必去冒這個險?”但他卻認為,作為人民子弟兵,人民有危難,國家有需要,理應衝鋒在前。不少戰友見杜富國如此堅定,也紛紛報名。杜富國將微信名取作“雷神”、qq暱稱標為“征服死亡地帶”,以此激勵自己建功雷場。就這樣,杜富國和來自不同單位的400餘名戰友,踏上了為人民掃雷、為軍旗增輝的新徵程。

“跟死神打交道,沒有兩把刷子不行”,這是排雷兵講得最多的一句話。幹工兵,杜富國是半路出家,第一次摸底考核,排雷理論只得32分,技能課目也是一塌糊塗。杜富國告誡自己,想擔當就要有硬本領,想幹事就要有真本事。為掌握排雷理論,他把知識要點製成小卡片,有空就拿出來背一背;為訓練探雷針手感,每天堅持練習上萬針,將營房前的草皮翻了個遍;為嫻熟操作探雷器,將鐵釘、彈片等混合埋設,採取斜放、覆蓋等方式增加難度,把笨拙的探雷器練成了“第三隻手”。3個月臨戰訓練結束,杜富國所有科目考核全優,熟練掌握了10餘種地雷爆炸物排除方法,實現了從“門外漢”到“專業通”的成功轉變,拿到了走向掃雷戰場的“入場券”。

排雷是和平時期最危險的軍事任務之一,排雷兵走的是“陰陽道”,拔的是“虎口牙”,過的是“鬼門關”,每上一次雷場,就是一次生死考驗。有一次,杜富國和班長許猛搜排作業時,發現一枚性能不穩定、殺傷威力大、裝有詭計裝置的反坦克地雷,這是他們首次遇到這種情況,手裏都捏了一把汗。許班長命令杜富國退後、他來處置。可杜富國知道,人工搜排是生死相依的團體戰,誰多排一次就多擔一分風險,也能多給戰友一分保護,回想一年來每次遇險許班長總是衝在前面,杜富國強烈地意識到,危難關頭自己也應該挺身而出。杜富國立即拉下面罩搶先站到地雷前説,“班長,讓我來!”他小心翼翼清除浮土、去除偽裝層、拆除詭計裝置,那一刻杜富國雖然全身被汗水浸透,但特別激動,他為成功排除首枚反坦克地雷而驕傲,為人民羣眾消除一處雷患、送去一份平安而自豪。

不怕艱難困苦、不畏傷殘犧牲、不計個人得失,這是排雷兵的真實寫照。記得和隊友唐世傑排雷作業時,發現一枚引信朝下的40火箭全備彈,清除表面浮土後,又連續發現4枚,並且引信裸露在外,處置不當就會引爆“雷窩”,這是排雷最危險的情況之一。唐世傑主動請纓,杜富國以組長的身份命令他撤到安全區域,自己上前排除了一觸即爆的雷患。其實當時杜富國也很發怵,但作為一名黨員骨幹,危急關頭就應該把生的希望留給戰友,死的危險留給自己。

雷場就是戰場,隨時面臨傷亡。去年10月11日下午,杜富國在作業時突遇一枚加重手榴彈爆炸身負重傷。從此,他再也不能擁抱親愛的媽媽,再也不能看見心愛的妻子,再也不能和戰友們並肩征戰雷場,但他覺得這樣做是值得的。讓杜富國高興的是,在他負傷一個多月後,56名戰友手拉手、唱着歌,趟過當初血染的雷場,將其圓滿移交當地政府;讓杜富國欣慰的是,掃雷任務部署後,大隊官兵人人再次遞交請戰書,繼續戰鬥在一線,履行着他未完成的使命,杜富國等着他的戰友們勝利歸來!

杜富國雖然對排雷中的傷亡有充分的思想準備,但知道自己失去雙手雙眼後,他也是心亂如麻。有過擔心,擔心自己還這麼年輕,本該盡孝的年紀卻因傷殘讓父母以淚洗面;有過彷徨,彷徨將來面對新的生活時是否能撐得下去;有過無助,無助自己連最簡單的吃飯如廁都顯得這麼艱難。

前段時間,參加過邊境作戰的5位戰鬥英雄來到杜富國的身邊給他加油打氣,雙目失明的安忠文英雄教杜富國如何使用盲人手機學習娛樂,雙腿截肢的王曙光英雄講述他如何考研讀博、成家立業的收穫體會,這些都讓杜富國對未來更加充滿信心和力量。杜富國知道今後的路還很長,新的人生才剛剛開始,必須勇敢走向新的戰場,迎接新的挑戰。

洗臉,對正常人來説是多麼容易的一件事,可對於杜富國來説是那麼的遙不可及。妻子攙扶着他去洗漱間時,杜富國悄悄記下了下牀後的步驟,但當自己嘗試時,用殘臂開門是最大難題。一次不行,再來一次,臂彎磨出血痕後也不放棄,堅持訓練了4天才擰開門。為了圓播音主持夢,他每天跟着手機軟件學普通話,跟着妻子的朗讀背記內容,當花一週時間把500多字的排雷故事完整播出後,杜富國彷彿又找到了人生的座標。他深知:想要活得更有價值,就必須經受傷殘的考驗,不斷接受自己、挑戰自己、戰勝自己,讓傷後餘生更加出彩。

杜富國英雄事蹟篇5

2018年10月,杜富國在地雷場搜排時,彈體意外發生爆炸,杜富國由此失去了雙手和雙眼,而同行的戰友也因為他的保護僅受了皮外傷。受傷後,杜富國積極的接受身體上的治療,並且一刻沒有忘記自己的身份和使命,積極治療和康復,杜富國重返戰位。

今年的7月4日,在貴州大學2022屆學生畢業典禮上暨學位授予儀式,排雷英雄發表畢業感言,用三句話警示自己更送給在場的畢業學子,話語樸實、發自肺腑,讓我們從他的個人事蹟和精神話語中汲取向上的精神力量。

從“做擁有智慧並富有激情的人”汲取進取精神力量,做“奮楫者”,攀登人生一座又一座的高峯。自從受傷以後,杜富國除了積極的接受身體上的治療,一刻沒有停歇的豐盈自己。他請妻子買來智能音箱,聽新聞、聽書也聽音樂。在看康復期間,只要不下雨,他每天都會在操場上跑步,依靠戰友的幫助,最少的時候跑3公里,狀態好的時候能夠跑10公里,杜富國説,在那裏自己能更清楚的聽到軍號聲,感覺戰友就在自己身邊。一個內心擁有了激情和信念的人,是不會被輕易打倒的,“凡不能毀滅我的,必使我強大。”當人生給予了你另一種選擇,是“躺平”,是自怨自艾,還是奮鬥,是“奮起拼搏”。杜富國毅然選擇了後者。保持智慧和激情,是對人生中無論哪種境況都能坦然豁達面對,順境逆境毅然活出自己的精彩並將這種精神帶動身邊的人,正如杜富國陪護戰友劉新未所説,“其實是他在感染我。”劉新未説,原本性格內向的他,在陪護杜富國3個多月的時間裏,唱過的歌比前20多年的總和還要多。一個內心充滿激情,積極向上的人總會時刻飽含對生命的熱愛,讓自己強大,也照亮身邊的人。當代青年要學習杜富國的精神,在最美好的青春年華里,勇敢攀登,努力拼搏,不給青春留下任何遺憾,即使遇到困境和坎坷要保持激情和內心的定力,勇敢戰勝一切困難。

從“做胸懷大志並腳踏實地的人”汲取夢想精神力量,做“追夢人”,樹牢人生一個又一個的目標。杜富國就讀的國小旁有一座無名紅軍烈士墳墓,老師曾告訴他們紅軍長征中犧牲很多的人都沒有留下自己的姓名,杜富國自小將這些英雄視為榜樣並且立志要成為一名軍人,要做英雄。翻看他的軍旅生涯實績,他的每一步都走得堅實有力,先後進出雷場1000餘次,累計排雷排爆2400餘枚,處置險情20多次。即使在受傷康復期間,他成為了軍隊廣播節目《南陸之聲》的播音員,受聘為北京大學青年立德樹人工作指導老師。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5週年之際杜富國獲得“八一勛章”提名。雖然目不能視,袖口空空,但杜富國曾説“雖然沒了雙手,但我還有雙腿可以繼續為夢想奔跑,雖然失去光明,只要心中升起太陽,我的世界依然五彩繽紛”。夢想是最遙遠的,但卻是最有力量的,有了這個目標和方向,就找到了信念。青年們要做“追夢人”,無論是求學或是工作,要做排頭兵,要做榜樣者,要“奮楫”追夢,腳踏實地幹出自己的精彩。在心裏堅定的樹立起發展目標,定下每天必定完成的計劃,將夢想銘記於心裏,將行動落實在實際中,星光定不負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