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學計劃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01W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學計劃多篇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學計劃1

一、學情分析

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

不足之處:上學期由於活動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學內容只是匆忙的走過場,有些探究活動甚至根本就沒有開展,導致學生的知識面受到限制,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形成。還有,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學生髮言表現慾望差,應特別注意培養,形成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在探究中學到科學知識,培養探究能力,提升科學素養。

二、教材內容分析

本冊共分四個單元,共32課。

第一單元 工具和機械

本單元介紹了常用工具槓桿、輪軸、滑輪、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尤其是結合常用工具和實驗器材設置了許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探究活動,在探究活動中讓學生掌握各類機械和工具的特點和作用。

第二單元 形狀和結構

本單元介紹了各種建築物中使用的形狀和結構及其特點,從實驗材料的選取到各種不同的設計都能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

第三單元 能量

本單元介紹了電能、水的三態變化、太陽能以及他們之間的聯繫,學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質可以相互轉化,能量可以相互轉化的自然規律,使學生養成愛護大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

第四單元 生物的多樣性

知道生物的種類多種多樣。知道同種生物不同的個體各不相同。初步理解生物體不同的形態結構是與它們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知道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能自己確定標準對生物進行分類,知道分類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會用製作生物分佈圖的方法描述某一區域的生物種類。

三、素質教育目標與任務

(一) 科學探究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實驗中的觀察能力、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培養學生利用書籍、網絡、報刊等查閲資料,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和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數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2、培養學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的意識,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學生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識,敢於爭辯的膽識,同時學會尊重他人意見,合理的表達自己的見解。

(三) 科學知識

1、掌握常用的機械和工具的特徵,並能設計和製作機械和工具。

2、觀察和研究常見的形狀和結構,並設計和製造自己的“橋樑”,體驗科學與技術結合的樂趣。

3、研究熱和燃燒的關係及其原因,並能結合日常生活進行分析和闡述。

4、瞭解能量以及能量的變化,並能在實驗操作中親自去感受。

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

1、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

2、指導學生反覆進行控制變量的實驗。(控制變量實驗要加以指導)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五、補差意見

1、把握這部分學生科學學習的特點,因勢利導。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1、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2、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

3、組織、引導學生參加科技小製作活動。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學計劃2

一、課時安排建議

教科書原則上每個教學活動的時間為1課時,這是根據每週2課時安排的。我們浙江省科學課的開設已經實現了課程標準的要求,每週三課時,因此在活動內容的安排上保持彈性,在課時安排上可以採取下面的辦法來解決:1、對典型的過程與方法活動展開充分的探究,不以1課時為限制。2、加強單元后的總結性教學,幫助學生梳理概念、澄清觀點,開展單元性的評價活動;3、實現教科書中已設計的拓展性活動,或資料庫中的拓展性活動。這些活動對學生的發展是十分有意義的。為此每個單元安排3節左右的機動課時是適宜的,也是可操作的。

第一週:始業教育

第二週:第一單元工具和機械 1、使用工具 2、槓桿的科學

第三週:3、槓桿類工具的研究 4、輪軸的祕密 5、定滑輪和動滑輪

第四周:6、滑輪組 7、斜面的作用

第五週:8、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

第七週:第而單元形狀與結構 1、抵抗彎曲 2、形狀與抗彎曲能力

第八週:3、拱形的力量 4、找拱形 5、做框架

第九周:6、建高塔 7、橋的形狀和結構

第十週:8、用紙造一座“橋”

第十一週:第三單元能量 1、電和磁 2、電磁鐵

第十二週:3、電磁鐵的磁力(一) 4、電磁鐵的磁力(二) 5、神奇的小電動機

第十三週:6、電能和能量7、電能從哪裏來

第十四周:8、能量與太陽

第十五週:第四單元生物的多樣性 1、校園生物大搜索 2、校園生物分佈圖

第十六週:3、多種多樣的植物 4、種類繁多的動物

第十七週:5、相貌各異的我們 6、原來是相關聯的

第十八週:7、誰選擇了它們 8、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第十九、二十週:複習

二、本冊教科書的教學目標與內容概要

在“工具和機械”單元裏,學生要學習選擇使用工具並體會它們的作用,研究槓桿、輪軸、滑輪、斜面等簡單機械和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通過研究認識工具和機械的功能和特點。

在“形狀與結構”單元裏,學生要認識身邊常見的樑、拱形、框架等形狀結構,研究物體不容易倒的形狀特點,探究怎樣用紙做一座能承重的橋。通過研究認識不同的形狀和結構承受力的特點不同,能滿足不同的需要。

在“能量”單元裏,學生要製作和研究電磁鐵,探究玩具小電動機怎麼會轉動起來,研討各種能量形式及其相互轉化。通過研究初步建立起能量的概念,知道電可以生磁,能量可以相互轉化,瞭解太陽能的轉化與儲存。

在“生物的多樣性”單元裏,學生要調查校園裏生物的種類和分佈,給動植物分類,研究人的相貌差異,探究不同環境對生物種類和性狀的影響。通過研究知道生物種類和差別是多種多樣的,認識生物的多樣性與環境有密切的關係,知道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在本冊的學習中,學生要做很多的實驗和製作,要繼續學習對比實驗的技能,識別和控制變量。要進行細緻的觀察,要用比較和分類的方法認識和描述多種多樣的生物。

在本冊學習中,學生會體驗到科學技術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怎樣巨大的影響,是怎樣推動着社會向前發展的,形成積極對待科學技術的態度。在更高水平上增強環保意識和熱愛生命的意識。獲得美的體驗,感受到建築的形狀結構之美,地球家園生物多樣性之美。

國小階段的兒童思維能力處在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六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雖然仍要藉助於直觀形象的支撐,但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分析、推理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他們經過三年科學課的學習,已經積累了一些基本的探究學習的方法,有了初步的過程與方法意識和能力。根據學生的這些特點,他們在本冊的探究學習中應該更主動一些,應該有更深入的思維參與。

本冊教學要注意以下幾點:

1.指導學生大膽利用已有的經驗對一些事物和現象進行有根據的推測,作出假設性解釋。比如推測小電動機轉動原因,煤的成因,根據動植物的形態特徵推測它們生活的環境等。

2.指導學生認真收集數據,意識到要尊重數據,用嚴謹的態度得出結論,如研究槓桿尺的實驗,研究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實驗。

3.本冊中的很多內容適於動手操作,材料簡單易得,要給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保證學生能真正地動起手來進行探究學習,這更能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度參與。

4.建立能量概念,認識生物的多樣性是在學生三年學習的積累上進行的,要注意充分利用他們原有的知識,並幫助他們梳理、提升,形成概括性更高的科學概念。

三、主要材料清單

“工具和機械”單元:常用的工具:螺絲刀、羊角錘、鉗子、鑷子、開瓶器等。實驗裝置和實驗器材:槓桿尺、輪軸、滑輪、滑輪組、搭斜面的木板、測力計、鈎碼、鐵架台。做小桿秤的材料:筷子、粗線、螺絲帽。做滑輪遊戲的材料:長繩子和兩根光滑的木棒。觀察用的實物或圖片:鐵皮剪、理髮剪、核桃夾、桿秤、木螺釘和鐵螺釘等。

“形狀與結構”單元:做實驗的材料:長、寬相同厚度不同的紙條,長、厚相同寬度不同的紙條,摺紙樑和做拱形的紙,鐵墊圈、完整的和剖開的乒乓球,塑料瓶。做框架的材料:筷子或塑料管、橡皮筋。搭吊橋的材料:瓦楞紙板和繩子。做紙橋的材料:舊報紙、膠帶。觀察用的材料:包裝箱瓦楞紙板、塑料飲料瓶。

“能量”單元:做電產生磁實驗的器材:電池、電池盒、小燈泡、燈座、開關、導線、指南針。做電磁鐵實驗的材料:多股絕緣導線、大鐵釘、大頭針、直徑不同的塑料管、長短粗細不同的螺栓。研究電動機觀察、實驗器材:玩具小電動機、紙杯、橡筋圈、V形粗導線、鐵絲支架、磁鐵。手搖發電機、各種電池或電池圖片。

“生物的多樣性”單元:考察校園生物器材:放大鏡、小鏟子等考察工具。做模擬實驗的材料:不同形狀的紙魚,球形燒瓶、長頸玻璃瓶、温度計。魚、鳥、兔的骨骼標本或圖片。適合教學需要的各種動物、植物的圖片或影像資料。人的部分相貌特徵的不同性狀圖。

四、各單元説明與教學建議

一)工具和機械

到六年級時,學生們已經能夠比較獨立地進行一些探究活動。他們開始對一些問題進行具有挑戰性的思考,能夠選取自己認為可以進行的方式對一些問題進行探究,開始有選擇地利用觀察、實驗所獲取的證據對所探究的問題進行解釋。

在本單元的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們將有機會對各種簡單機械進行實驗,包括設計和製作一些簡單裝置,並對其進行觀察和加以解釋,認識機械的各個部件,瞭解它們各自的功用,嘗試着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各種工具和機械。人們經常使用各種各樣的工具和機械。很多時候,工具和機械為我們贏得了時間和精力,幫助我們完成了一些力所不能及的工作。隨着社會的進步,人們發明了更多的工具和機械,推動着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人們在生活中是如何使用工具和機械的?它們到底發揮了什麼作用?是怎樣發揮作用的?我們應該怎樣科學地使用它們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這些既是本單元所要研究的問題,也是我們的教學引領學生們所要經歷的科學認識歷程。

通過本單元的8個主題活動,我們期望學生能真正動起手來,在實踐中去體驗、發現工具和機械的作用及其運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器材的準備,給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並做好探究活動的組織者和支持者。

科學概念目標

機械指的是利用力學原理組成的各種裝置。槓桿、滑輪、斜面等都是機械。簡單機械又被人們習慣地稱為工具。 有的機械可以省力,有的機械不能省力但能發揮其他作用。不同的機械具有不同的結構和不同的功能。 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需要選擇合適的工具和機械。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進行研究各種機械作用的實驗,收集能夠解釋機械作用的數據。 通過實驗和收集數據,發現問題並作出自己的分析解釋。 用文字、數據、圖表等對所觀察到的內容進行記錄、整理與分析。通過文字、圖畫和討論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並與同學進行交流。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認識到工具和機械對於推動社會發展和技術應用的重要性。 能夠將工具和機械的作用、安全與可靠性等與現實社會聯繫進來。 獲得對各種機械功能的認識,以應付各種實際問題,並意識到工具和機械是隨生活的需要而不斷髮展的。形成積極對待科學技術的態度。 認識到科學與技術是相互影響和相互促進的。

評價建議

在單元教學結束的時候,建議對學生們的學習作一次單元評價。評價可以是多元的,學生們可以自己評價,同學間也可以相互評價,但這些評價都要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評價內容建議從以下這些方面去考慮:

1.“機械”及“簡單機械”的概念,包括槓桿、輪軸、定滑輪、動滑輪、滑輪組、斜面這幾類簡單機械的描述性概念。2.槓桿的原理、分類及運用。3.輪軸的原理及運用。4.定滑輪、動滑輪的原理及運用。5.滑輪組的原理及運用。6.斜面的原理及運用。7.觀察分析自行車上一些簡單機械的運用及原理。8.設計並開展測量實驗、對比實驗的情況,整理分析實驗數據並形成解釋的能力。

二)形狀與結構

物體,不管是天然存在的還是人工製造的,大多具有可見的形狀和結構,它們以其形而顯其身,千姿百態。它們為什麼具有這樣的形狀和結構呢?這其中藴涵着大自然的客觀規律,也反映了人類的聰明才智和科技發展的水平。

本單元所説的形狀結構,是指能夠承受一定外力作用,不會發生形狀和大小改變的構造。學生在學習中要了解身邊幾種常見的結構,知道結構具有不同特點能滿足不同的需要;發現改變物體的形狀結構可以改變其承受力的大小;體驗科學、技術對社會進步的巨大影響;提高探究興趣,發展探究能力。

學生在五年級時探究了力和運動的關係,知道了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其實,靜止的物體也無不受到力的作用。本單元引領學生探究物體的形狀結構,可以發展他們對力的認識,知道力還有使物體形變甚至破壞的作用。

本單元選取了幾種最常見的形狀結構,聯繫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由淺入深地進行探究,最後進行綜合和應用。內容可以分為兩大部分。

本單元學習的內容與生活的聯繫十分密切,教學材料簡單易得,動手操作特點突出。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些優勢,把製作和探究相結合,把科學教育和技術教育相結合,以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科學概念目標

柱、樑、拱形、框架等形狀結構各有不同特點,能滿足人們的不同需要。 增加樑的厚度可以增加抗彎曲能力。改變材料的形狀,可以改變材料的某些性能。 知道拱形承受力的特點是可以向下和向外傳遞承受的壓力。瞭解圓頂形、球形等有與拱形相似的特點。三角形框架具有穩定性,利用三角形可以加固框架結構。 上小下大、上輕下重的物體穩定性好。 形狀和結構與它的功能是相適應的。

過程與方法目標

製作、預測和測試結構的承受力。 用簡單材料獨立探究物體不容易倒的祕密。 識別和控制變量,記錄數據、分析數據,得出合理結論。 用不同方式進行解釋。 把探究的結果與最初的假設相比較。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發展樂於動手、善於合作、不怕困難的品質,體驗獲得成功的喜悦。 在探究中既能大膽假設,又能小心求證。 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製作成果。 發展尊重他人、認真傾聽、敢於發表意見的品質。感受科學技術對社會的作用,對生活的影響。 懂得欣賞橋樑建築形狀和結構的美。

評價建議

1.評價學生是否認識學過的幾種結構,知道厚度、形狀怎樣影響材料抗彎曲能力,知道拱形承重特點,知道加固框架的方法,知道什麼樣的物體穩定不容易倒。2.評價學生在製作紙橫樑、拱形、框架結構過程中的能力和表現。3.評價學生在研究塑料瓶時表達的獨立見解。4.組織學生評價設計製作的紙橋和設計製作的過程。5.評價學生積極參與研究活動,動手動腦動口,樂於探究、不怕困難、與同學合作的表現。6.利用學生記錄表,評價學生觀察、實驗、收集數據的表現。

三、能量

我們身邊發生的每一件事情,都和能量有着密切的關係。樹枝搖曳、溪水潺潺是能量在“工作”,我們用火做飯、開燈照明是在進行能量轉化。我們必須從食物中獲取能量才能維持生命和進行活動,植物必須從陽光中獲取能量才能進行光合作用,動物要靠吃植物或其他動物來取得能量維持生命,一切生物都依賴能量才能生存。

兒童從生活中,從科學課學習中,對能量已經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已經在使用“能量”這個詞。他們知道太陽的光和熱是太陽能,知道食物能供給我們身體需要的能量,甚至知道電能、水能、風能。但是在兒童的頭腦裏還沒有一個關於能量更一般意義的概念。

能量概念是抽象的,我們能觀察到的只是具體能量所產生的某種效應。本單元不是從抽象的定義出發來演繹各種能量形式及其相互轉化,而是選擇了學生最熟悉的電和磁為切入口逐步展開對能量的認識。先認識電可以轉化成磁,製作電磁鐵,觀察玩具小電動機怎樣轉動起來,把電能變成機械能。然後以電能與其他能量的相互轉化為中心,認識各種不同形式的能量及其相互轉化。最後認識太陽能,瞭解我們現在使用的絕大部分能量都是來自太陽能的轉化與儲存。

本單元安排兩節課進行的探究電磁鐵磁力大小並製作“強力電磁鐵”的活動,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過程充分展開、全班合作探究的活動。通過這個探究活動能夠培養學生更加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科學概念目標

電流可以產生磁性。 電磁鐵具有接通電流產生磁性、斷開電流磁性消失的性質。 改變電池正負極接法,改變線圈繞線的方向會改變電磁鐵的南北極。 電磁鐵磁力大小與線圈圈數、電池數量等有關。能量有多種形式,能相互轉化,儲存在一些物質中。

過程與方法目標

製作簡單電磁鐵,合作設計製作強力電磁鐵。做通電導線能生磁的實驗,改變電磁鐵南北極的實驗,研究小電動機轉動原理的實驗。 經歷一個完整的較深入的探究過程,研究電磁鐵磁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係。 用分部分觀察和整體觀察的方法研究小電動機的構造。用已有知識和經驗作出假設性解釋。 體會到探究中證據、邏輯推理及運用想象的重要性,將自己的分析結果與已有的科學結論作比較。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發展想象和解釋的能力,意識到要尊重數據,用嚴謹的態度得出結論,體會到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體驗科學史上發現電產生磁的過程,意識到留意觀察、善於思考的重要。 體驗科學技術對社會進步的貢獻。認同珍惜能源、節約能源的觀點。

評價建議

1.評價學生是否認識電流產生磁性的現象,電磁鐵的基本性質,能量的多種形式,能量的相互轉化。是否瞭解玩具小電動機的構造,初步瞭解其轉動的原理。2.評價學生在製作簡單電磁鐵、研究電磁鐵磁力大小過程中的能力和表現。3.評價學生在研究小電動機原理時表現的積極性和自主性。4.評價積極參與研究活動,能傾聽、提問、共享研究成果的表現。5.利用學生記錄表,評價學生觀察、實驗、收集數據達到的水平。

四、生物的多樣性

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種多樣的。這樣一種描述,沒有人會產生懷疑。對於有着多次研究生物經歷的六年級國小生來説也不例外。但是,地球上的生物到底有多少?人類怎樣認識和對待龐大的生物家族成員?是什麼導致了生物個體的種種差異?為什麼現今人類如此關注生物的多樣性……當我們將學生的視野引向生物多樣性的時候,也會在學生的頭腦中引發諸如此類的種種問題。

生物的多樣性包括物種的多樣性、基因的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物種是生物分類的最基本單位,物種的多樣性描述着生物種類的豐富程度。本單元所關注的是物種的多樣性即生物種類的多種多樣,以及同一物種不同生物個體的多種多樣。教科書共8課,包括引領學生認識生物種類的多種多樣;認識同種生物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認識生物個體不同的形態結構與他們生活的環境的關係,認識多種多樣的生物存在的意義。

科學概念目標

生物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 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中。 同種生物也會具有不同的個體性狀。 生物不同的形態結構與它們的生活環境相適應。 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就要保護它們賴以生活的環境。

過程與方法目標

觀察生物之間可辨識的不同特徵。 依據不同目的對生物進行分類,知道分類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 用製作生物分佈圖的方法研究某一區域的生物種類。 利用圖、表等方式整理記錄調查資料。用實驗的方法驗證想法。 使用資料尋找問題的答案。 傾聽他人的報告,用適宜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從對生物多樣性的認識中獲得美的體驗,感受地球家園因生物多樣而美麗。 關注周圍生物所生活的環境,具有環保意識。 認同人類是生物家族中的一員,願意與生物家族的其他成員和諧相處。體會到仔細觀察常會有許多新發現,發展研究生物的興趣。

評價建議

單元學習結束後,對學生的評價應基於兩個方面。一是對學生髮展狀況的描述;二是對本單元學習水平的描述。

1.評價標準。本單元設定的教學目標。

2.評價內容。

在科學概念方面,重點評價學生對生物多樣性(生物是多種多樣的)的認識程度;對生物多樣性與生物生活環境關係的認識程度;對於生物多樣性的意義的理解程度。

在過程與方法方面,重點關注學生觀察辨識事物的能力;用分類的方法認識和描述複雜事件的能力;收集整理資料和表達交流的能力。

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重點關注學生的環保意識及熱愛生命的意識,關注學生的合作意識。

3.評價方法。

(1)記錄課堂上學生活動中的表現:課堂上相應的學習活動結束後,對於生物多樣性、生物形態結構與生活環境之間關係以及生物多樣性意義的描述;活動中學生觀察區分生物特徵的能力表現;活動中是否有運用分類的方法描述多種多樣生物的意識,以及分類能力的水平表現;完成任務過程中與同伴的合作表現。

(2)收集學生的記錄單及學習的成果資料。

各小組的區域調查記錄表、區域生物分佈圖;全班校園生物分佈圖;個人收集和小組彙總的調查資料;各小組生物多樣性意義研究成果報告;

(3)單元測試或設計任務性作業。

組織單元考試;對話式的任務性作業:用事例説明環境變化導致了生物的多種多樣;操作式的任務性作業:提供給學生一筐繁雜的物品,讓學生寫文章描述這筐物品,以考查學生運用分類方法處理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等等。

4.評價結果。

評價結果要能真實描述學生的發展狀態和學業水平。要綜合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表現和單元學習結束後的評測結果給學生整體上的評價。要關注不同學習型學生的某一方面的特殊發展。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學計劃3

一、基本情況分析

六年級共有教學班4個,學生260多人。我教四個教學班。他們通過近六年的學習,對自然事物有了一些瞭解,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釋一些自然現象,也有了一定的實驗能力,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設計實驗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32課,分四個單元。

1、工具和機械的知識,包括1———8課,使學生知道,怎麼樣使用工具,槓桿、輪軸、斜面、滑輪等機械的認識及作用的研究。

2、形狀與結構知識,包括1———8課,讓學生知道怎樣建筐架、建高塔、找拱形。探究形狀與承受力的關係。

3、能量知識,包括電和磁的知識。認識電磁鐵及磁力大小與什麼有關係。

4、生物的多樣性。包括1———8課,引導學生認識生物的多樣性等。

三、教學目標

1、通過引導學生做有關電和磁的實驗,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通過使用工具,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

2、指導學生認識生物多樣性的事實,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3、教育學生用聯繫、運動、變化的科學自然觀認識和理解各種自然事物和現象。

四、教學重難點

1、學生會做有關電和磁的實驗。

2、引導學生認識工具的選擇和使用。

3、教育學生用變化,運動,聯繫的眼光去認識事物。

五、教學方法及措施

1、學習做電和磁的實驗,觀察其有關想象,概括其有關電磁磁力大小的規律。

2、通過學習有關生物的知識,教育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事物。

六、教學進度安排

周 次

課 次

教學內容

課 時

第1周

常規訓練

1課時

工具和機械:1——2

使用工具、槓桿的科學

2課時

第2周

3——5

槓桿類工具的研究、輪軸的祕密、定滑輪和動滑輪

3課時

第3周

6——8

滑輪組、斜面的作用、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

3課時

第4周

機動第一單元複習

3課時

第5周

形狀與結構:1——3

抵抗彎曲、形狀與抗彎曲能力、拱形的力量

3課時

第6周

4——6

找拱形、做筐架、建高塔

3課時

第7周

7——8

橋的形狀和結構、用紙造一座“橋”

3課時

第8周

機動第二單元複習

3課時

第9周

能量:1——3

電和磁、電磁鐵、電磁鐵的磁力(一)

3課時

第10周

4——6

電磁鐵的磁力(二)、神奇的小電動機、電能和能量

3課時

第11周

7——8

電能從哪裏來、能量與太陽

3課時

第12周

機動第三單元複習

3課時

第13周

生物的多樣性:1——3

校園生物大搜索、校園生物分佈圖、多種多樣的植物

3課時

第14周

4——6

種類繁多的動物、相貌各異的我們、原來是相互關聯的

3課時

第15周

7——8

誰選擇了它們、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3課時

第16周

機動第四單元複習

3課時

17—20周

複習

12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學計劃4

一、基本情況分析

六年級共有教學班4個,學生260多人。我教四個教學班。他們通過近六年的學習,對自然事物有了一些瞭解,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釋一些自然現象,也有了一定的實驗能力,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設計實驗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32課,分四個單元。

1、工具和機械的知識,包括1———8課,使學生知道,怎麼樣使用工具,槓桿、輪軸、斜面、滑輪等機械的認識及作用的研究。

2、形狀與結構知識,包括1———8課,讓學生知道怎樣建筐架、建高塔、找拱形。探究形狀與承受力的關係。

3、能量知識,包括電和磁的知識。認識電磁鐵及磁力大小與什麼有關係。

4、生物的多樣性。包括1———8課,引導學生認識生物的多樣性等。

三、教學目標

1、通過引導學生做有關電和磁的實驗,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通過使用工具,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

2、指導學生認識生物多樣性的事實,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3、教育學生用聯繫、運動、變化的科學自然觀認識和理解各種自然事物和現象。

四、教學重難點

1、學生會做有關電和磁的實驗。

2、引導學生認識工具的選擇和使用。

3、教育學生用變化,運動,聯繫的眼光去認識事物。

五、教學方法及措施

1、學習做電和磁的實驗,觀察其有關想象,概括其有關電磁磁力大小的規律。

2、通過學習有關生物的知識,教育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事物。

六、教學進度安排

周次課次教學內容課時

第1周常規訓練1課時

工具和機械:1——2使用工具、槓桿的科學2課時

第2周3——5槓桿類工具的研究、輪軸的祕密、定滑輪和動滑輪3課時

第3周6——8滑輪組、斜面的作用、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3課時

第4周機動第一單元複習3課時

第5周形狀與結構:1——3抵抗彎曲、形狀與抗彎曲能力、拱形的力量3課時

第6周4——6找拱形、做筐架、建高塔3課時

第7周7——8橋的形狀和結構、用紙造一座橋3課時

第8周機動第二單元複習3課時

第9周能量:1——3電和磁、電磁鐵、電磁鐵的磁力(一)3課時

第10周4——6電磁鐵的磁力(二)、神奇的小電動機、電能和能量3課時

第11周7——8電能從哪裏來、能量與太陽3課時

第12周機動第三單元複習3課時

第13周生物的多樣性:1——3校園生物大搜索、校園生物分佈圖、多種多樣的植物3課時

第14周4——6種類繁多的動物、相貌各異的我們、原來是相互關聯的3課時

第15周7——8誰選擇了它們、生物多樣性的意義3課時

第16周機動第四單元複習3課時

第17——20周複習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學計劃5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學計劃

教學內容

機械和工具 形狀與結構 熱和燃燒 能量

教材分析

對簡單機械的功能和基本原理的認識是“機械和工具”單元的重點。這一單元從常用的工具引入,通過讓學生嘗試使用工具,將一顆鐵釘和一顆螺絲釘從木頭裏取出的活動,激發他們對簡單機械提出問題併產生研究的興趣。

“行狀和結構”單元為學生們引入了形狀和結構兩個概念,引導他們對紙的抗彎曲能力進行研究。學生們將製作一個堅固的正方形框架,探索框架結構的作用。這一單元的高潮是由學生們用學到的形狀和結構的知識,利用身邊容易找到的材料,設計製作一座他們自己的橋,這些橋要在小組間進行介紹和評價。

在“熱和燃燒”這一單元裏,學生們將主要觀察和研究熱和熱傳遞現象,以及由熱引起的'燃燒現象。他們將首先了解生活中的熱源,通過不同温度的水的混合實驗,初步認識熱和温度的關係,設計實驗驗證自己對熱在固體中傳遞方向的假設。親自動手做一隻保温杯,體驗不同物體傳導熱的效果是不一樣的。

“能量”單元,將學生們在以往科學課和生活中觀察到的許多現象與能量聯繫起來,加深對能量的感性認識。學生們將親自動手製作電磁鐵,觀察和記錄冰融化、水蒸發和霜的形成實驗。還將通過閲讀資料和推理分析,瞭解煤石油和天然氣的形成原因,對節約能源產生新的理解。

教學目標

1、從常用的工具引入,通過讓學生嘗試使用工具,將一顆鐵釘和一顆螺絲釘從木頭裏取出的活動,激發他們對簡單機械提出問題併產生研究的興趣。

2、引導學生們對紙的抗彎曲能力進行研究。並由學生們用學到的形狀和結構的知識,利用身邊容易找到的材料,設計製作一座他們自己的橋,這些橋要在小組間進行介紹和評價。

3、瞭解生活中的熱源,通過不同温度的水的混合實驗,初步認識熱和温度的關係,設計實驗驗證自己對熱在固體中傳遞方向的假設。親自動手做一隻保温杯,體驗不同物體傳導熱的效果是不一樣的。

4、學生們親自動手製作電磁鐵,觀察和記錄冰融化、水蒸發和霜的形成實驗。並通過閲讀資料和推理分析,瞭解煤石油和天然氣的形成原因,對節約能源產生新的理解。

教學重、難點

對簡單機械的功能和基本原理的認識。用學到的形狀和結構的知識,利用身邊容易找到的材料,設計製作一座他們自己的橋。設計實驗驗證自己對熱在固體中傳遞方向的假設。親自動手製作電磁鐵,觀察和記錄冰融化、水蒸發和霜的形成實驗。

課時安排

本冊教材共35課時,其餘時間進行科學實驗、動手製作、創造發明等活動。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學計劃6

一、教材分析

六年級科學教材本學期主要安排的科學分組實驗如:第一單元2課《槓桿的科學》3課《槓桿類工具的研究》第4課《輪軸的祕密》7課《斜面的作用》第二單元1課《抵抗彎曲》2課《形狀與抗彎曲能力》8課《用紙造一座“橋”》第三單元2課《電磁鐵》第3課《電磁鐵的磁力(一)》4課《電磁鐵的磁力(二)》第四單元1課《校園生物大搜索》5課《相貌各異的我們》等。演示實驗如:第一單元6課《滑輪組》8課《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第二單元4課《找拱形》第三單元6課《電能和能量》等。

二、學生分析

六年級3、4班共有學生106人。這些學生不僅喜歡學習科學,而且特別喜歡做實驗,從上學期的實驗情況看,大部分學生能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實驗探究,能與他人合作,學會了寫實驗記錄,並能進行自主實驗。但也有部分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放不開手腳,甚至不敢參與實驗。本學期還應加強對這些學生的指導。

三、實驗目的

1、教會學生正確的實驗方法,體驗實驗的樂趣。

2、使學生有效地掌握知識,主動探索新知識。

3、培養學生的能力,包括實驗設計、操作、觀察、記錄和整理資料等能力。

4、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特別是知識素質和智能素質。

5、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觀察和實驗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各種感官,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四、實驗措施

1、課前教師要充分準備,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實驗過程。

2、指導學生做簡單的探究實驗,制定實驗計劃,填寫實驗報告,製作簡易科學模型。

3、加強觀察和實驗,充分利用儀器和器材,讓學生參觀察和實驗活動,從而獲得知識,鍛鍊能力。

4、師生共同開闢科學教學園地,自己蒐集資料,自己動手製作教具,改善實驗條件。

五、實驗安排

9.月5--8我們使用過的工具研究槓桿尺的記錄

9月12--15槓桿類工具的研究研究輪軸作用的實驗研究輪軸的輪的大小對輪軸作用的影響實驗

9月19—22定滑輪作用實驗記錄動滑輪作用實驗記錄研究滑輪組作用的實驗

9月26—29研究不同坡度斜面作用的實驗記錄

10月10—13紙的寬度與抗彎曲能力紙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紙的形狀與抗彎曲能力

10月17--20塑料飲料瓶的觀察記錄

10月31—11月3“橋”的設計方案

11月7--10製作電磁鐵

11月14--17電磁鐵磁力與線圈圈數關係實驗電磁鐵磁力與電池關係的實驗

11月21--24家用電器的調查

12月5—12月8校園動物記錄

12月19--22相貌各異的我們調查統計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學計劃7

教學計劃

為了培養學生學、愛、用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掌握正確的科學探究方法,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才,實施素質教育及創新教育,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特擬此計劃。

一、學情分析

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不足之處: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有的學生髮言不積極,表現慾望差,應特別注意培養,形成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在探究中學到科學知識,培養探究能力,提升科學素養。

二、教材分析

本冊共分四個單元,共32課。

1、《工具和機械》單元介紹了常用工具槓桿、輪軸、滑輪、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尤其是結合常用工具和實驗器材設置了許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探究活動,在探究活動中讓學生掌握各類機械和工具的特點和作用。

2、《形狀和結構》單元介紹了各種建築物中使用的形狀和結構及其特點,從實驗材料的選取到各種不同的設計都能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

3、《能量》單元介紹了電能、水的三態變化、太陽能以及他們之間的聯繫,學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質可以相互轉化,能量可以相互轉化的自然規律,使學生養成愛護大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

4、《生物的多樣性》單元讓學生知道生物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知道同種生物不同的個體各不相同。初步理解生物體不同的形態結構是與它們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知道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能自己確定標準對生物進行分類,知道分類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會用製作生物分佈圖的方法描述某一區域的生物種類。

三、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實驗中的觀察能力、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培養學生利用書籍、網絡、報刊等查閲資料,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5、增強學生法制意識,培養學生學法、懂法和用法的好習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和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數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2、培養學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的意識,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學生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識,敢於爭辯的膽識,同時學會尊重他人意見,合理的表達自己的見解。

科學概念

1、掌握常用的機械和工具的特徵,並能設計和製作機械和工具。

2、觀察和研究常見的形狀和結構,並設計和製造自己的“橋樑”,體驗科學與技術結合的樂趣。

3、研究熱和燃燒的關係及其原因,並能結合日常生活進行分析和闡述。

4、瞭解能量以及能量的變化,並能在實驗操作中親自去感受。

四、教學重難點

1、把握這部分學生科學學習的特點,因勢利導。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五、教學措施

1、瞭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

2、指導學生反覆進行控制變量的實驗。(控制變量實驗要加以指導)

3、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六、培優補差

1、培優對象 名單略

2、補差對象 名單略

3、培優補差措施

(1)課堂上創造機會,要多鼓勵、多啟發學困生對學習的興趣,多給他們一些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或用優生學習思維、方法來影響差生。多賞識少批評,使他們意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

(2)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安排不同的作業。對差生實施多做多練措施。對作業中出現的普遍問題在課前進行集中講解,個別問題進行面批面改。優生適當增加題目難度,並安排課外作品閲讀,不斷提高閲讀能力和寫作能力。

(3)採用一優生帶輔一學困生的“一幫一”行動。

(4)採用激勵機制,對學困生的每一點進步都給予肯定,並鼓勵其繼續進取,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成功感。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學計劃8

一、班級情況分析

國小階段的兒童思維能力處在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六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雖然仍要藉助於直觀形象的支撐,但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分析、推理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他們經過三年科學課的學習,已經積累了一些基本的探究學習的方法,有了初步的科學探究意識和能力。根據學生的這些特點,他們在本冊的探究學習中應該更主動一些,應該有更深入的思維參與。

二、教材分析與目標

本冊內容由“工具和機械”“形狀與結構”“能量”和“生物的多樣性”四個單元組成。

在“工具和機械”單元裏,學生要學習選擇使用工具並體會它們的作用,研究槓桿、輪軸、滑輪、斜面等簡單機械和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通過研究認識工具和機械的功能和特點。

在“形狀與結構”單元裏,學生要認識身邊常見的樑、拱形、框架等形狀結構,研究物體不容易倒的形狀特點,探究怎樣用紙做一座能承重的橋。通過研究認識不同的形狀和結構承受力的特點不同,能滿足不同的需要。

在“能量”單元裏,學生要製作和研究電磁鐵,探究兒童小電動機怎麼會轉動起來,研討各種能量形式及其相互轉化。通過研究初步建立起能量的概念,知道電可以生磁,能量可以相互轉化,瞭解太陽能的轉化與儲存。

在“生物的多樣性”單元裏,學生要調查校園裏生物的種類和分佈,給動植物分類,研究人的相貌差異,探究不同兒童對生物種類和性狀的影響。通過研究知道生物種類和差別是多種多樣的,認識生物的多樣性與兒童有密切的關係,知道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在本冊的學習中,學生要做很多的實驗和製作,要繼續學習對比實驗的技能,識別和控制變量。要進行細緻的觀察,要用比較和分類的方法認識和描述多種多樣的生物。

在本冊學習中,學生會體驗到科學技術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怎樣巨大的影響,是怎樣推動着社會向前發展的,形成積極對待科學技術的態度。在更高水平上增強兒童意識和熱愛生命的意識。獲得美的體驗,感受到建築的形狀結構之美,地球家園生物多樣性之美。

三、全冊教學重難點

1.要繼續學習對比實驗的技能,識別和控制變量。要進行細緻的觀察,要用比較和分類的方法認識和描述多種多樣的生

物。

2.體驗到科學技術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怎樣巨大的影響,是怎樣推動着社會向前發展的,形成積極對待科學技術的態度。

四、提高教學質量的幾點措施

1.指導學生大膽利用已有的經驗對一些事物和現象進行有根據的推測,作出假設性解釋。比如推測小電動機轉動原因,煤的成因,根據動植物的形態特徵推測它們生活的環境等。

2.指導學生認真收集數據,意識到要尊重數據,用嚴謹的態度得出結論,如研究槓桿尺的實驗,研究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實驗。

3.本冊中的很多內容適於動手操作,材料簡單易得,要給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保證學生能真正地動起手來進行探究學習,這更能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度參與。

4.建立能量概念,認識生物的多樣性是在學生三年學習的積累上進行的,要注意充分利用他們原有的知識,並幫助他們梳理、提升,形成概括性更高的科學概念。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學計劃9

一、班級情況分析

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兩個班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不足之處:上學期由於活動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學內容只是匆忙的走過場,有些探究活動甚至根本就沒有開展,導致學生的知識面受到限制,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形成。還有,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

二、教材內容分析

本冊共分四個單元,共32課。

第一單元 工具和機械介紹了常用工具槓桿、輪軸、滑輪、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第二單元形狀和結構介紹了各種建築物中使用的形狀和結構及其特點,從實驗材料的選取到各種不同的設計都能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第三單元能量 介紹了電能、水的三態變化、太陽能以及他們之間的聯繫使學生養成愛護大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 第四單元生物的多樣性知道生物的種類多種多樣,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

三、教育目標

(一) 科學探究

1.觀察和研究常見的形狀和結構,並設計和製造自己的“橋樑”,體驗科學與技術結合的樂趣。

2.研究熱和燃燒的關係及其原因,並能結合日常生活進行分析和闡述。

3.瞭解能量以及能量的變化,並能在實驗操作中親自去感受。

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

1.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

2.指導學生反覆進行控制變量的實驗。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五、補差意見

(一)把握這部分學生科學學習的特點,因勢利導。

(二)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三)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四)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一)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二)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

(三)組織、引導學生參加科技小製作活動。

七、教學進度安排:

一月:期末考試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學計劃10

一、指導思想:

培養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掌握正確的科學探究方法,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才,實施素質教育及創新教育,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

二、學情分析:

六年級(3)(4)班共有110人,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不足之處: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有的學生髮言不積極,表現慾望差,應特別注意培養,形成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在探究中學到科學知識,培養探究能力,提升科學素養。

三、教材分析:

本冊共分四個單元,共32課。

1、《工具和機械》單元介紹了常用工具槓桿、輪軸、滑輪、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尤其是結合常用工具和實驗器材設置了許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探究活動,在探究活動中讓學生掌握各類機械和工具的特點和作用。

2、《形狀和結構》單元介紹了各種建築物中使用的形狀和結構及其特點,從實驗材料的選取到各種不同的設計都能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

3、《能量》單元介紹了電能、水的三態變化、太陽能以及他們之間的聯繫,學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質可以相互轉化,能量可以相互轉化的自然規律,使學生養成愛護大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

4、《生物的多樣性》單元讓學生知道生物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知道同種生物不同的個體各不相同。初步理解生物體不同的形態結構是與它們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知道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能自己確定標準對生物進行分類,知道分類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會用製作生物分佈圖的方法描述某一區域的生物種類。

四、教學目標:

(一)科學探究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實驗中的觀察能力、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培養學生利用書籍、網絡、報刊等查閲資料,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和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數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2、培養學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的意識,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學生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識,敢於爭辯的膽識,同時學會尊重他人意見,合理的表達自己的見解。

(三)科學概念

1、掌握常用的機械和工具的特徵,並能設計和製作機械和工具。

2、觀察和研究常見的形狀和結構,並設計和製造自己的“橋樑”,體驗科學與技術結合的樂趣。

3、研究熱和燃燒的關係及其原因,並能結合日常生活進行分析和闡述。

4、瞭解能量以及能量的變化,並能在實驗操作中親自去感受。

五、教學措施

1、瞭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

2、指導學生反覆進行控制變量的實驗。(控制變量實驗要加以指導)

3、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六、補差措施:

1、把握這部分學生科學學習的特點,因勢利導。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5、悉心指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6、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7、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競賽,以賽促學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學計劃11

一、學情分析

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

不足之處:上學期由於活動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學內容只是匆忙的走過場,有些探究活動甚至根本就沒有開展,導致學生的知識面受到限制,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形成。還有,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學生髮言表現慾望差,應特別注意培養,形成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在探究中學到科學知識,培養探究能力,提升科學素養。

二、教材內容分析

本冊教材的編寫指導思想是:

1、以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

2、以改革學生的學習方式為重點;

3、充分反映我國國小自然改革的成果,並積極融入世界科學教育改革的精華,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以上説法是我們在教學中的指導思想。全冊教材以學生有系統的觀察活動為主線展開,儘管各個單元的學習內容、觀察對象不同,但在活動的設計上充分考慮了觀察能力有步驟、有計劃地展開。

本冊共分四個單元,共32課。

第一單元工具和機械

本單元介紹了常用工具槓桿、輪軸、滑輪、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尤其是結合常用工具和實驗器材設置了許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探究活動,在探究活動中讓學生掌握各類機械和工具的特點和作用。

第二單元形狀和結構

本單元介紹了各種建築物中使用的形狀和結構及其特點,從實驗材料的選取到各種不同的設計都能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

第三單元能量

本單元介紹了電能、水的三態變化、太陽能以及他們之間的聯繫,學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質可以相互轉化,能量可以相互轉化的自然規律,使學生養成愛護大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

第四單元生物的多樣性

知道生物的種類多種多樣。知道同種生物不同的個體各不相同。初步理解生物體不同的形態結構是與它們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知道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能自己確定標準對生物進行分類,知道分類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會用製作生物分佈圖的方法描述某一區域的生物種類。

三、素質教育目標與任務

(一)科學探究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實驗中的觀察能力、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培養學生利用書籍、網絡、報刊等查閲資料,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和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數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2、培養學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的意識,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學生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識,敢於爭辯的膽識,同時學會尊重他人意見,合理的表達自己的見解。

(三)科學知識

1、掌握常用的機械和工具的特徵,並能設計和製作機械和工具。

2、觀察和研究常見的形狀和結構,並設計和製造自己的“橋樑”,體驗科學與技術結合的樂趣。

3、研究熱和燃燒的關係及其原因,並能結合日常生活進行分析和闡述。

4、瞭解能量以及能量的變化,並能在實驗操作中親自去感受。

四、教學進度安排:

周次

起止日期

教學內容

課時

1

9.03-9.07

始業教育1、使用工具2、槓桿的科學

3

2

9.10-9.14

3、槓桿類工具的研究4、輪軸的祕密

複習

3

3

9.17-9.21

5、定滑輪和動滑輪6、滑輪組練習

3

4

9.24-9.28

7、斜面的作用8、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

練習

3

5

10.01-10.06

國慶假期

6

10.08-10.12

1、抵抗彎曲2、形狀與抗彎曲能力

3、拱形的力量

3

7

10.15-10.19

4、找拱形練習課外延伸

3

8

10.22-10.26

5、做框架6、建高塔

3

9

10.29-11.02

7、橋的形狀和結構8、用紙造一座“橋”

複習第二單元

3

10

11.05-11.09

期中複習知識回顧期中檢測機動1課時

3

11

11.12-11.16

1、電和磁2、電磁鐵3、電磁鐵的磁力(一)

3

12

11.19-11.23

4、電磁鐵的磁力(二)練習

5、神奇的小電動機

3

13

11.26-11.30

6、電能和能量7、電能從哪裏來

8、能量與太陽

3

14

12.03-12.07

練習複習第三單元1、校園生物大搜索

3

15

12.10-12.14

2、校園生物分佈圖3、多種多樣的植物練習

3

16

12.17-12.21

4、種類繁多的動物5、相貌各異的我們練習

3

17

12.24-12.28

6、原來是相關聯的7、誰選擇了它們

8、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3

18

12.31-1.04

複習第四單元第四單元測試概念梳理

3

19

1.07-1.11

複習第一單元第一單元測試複習第二單元

3

20

1.14-1.18

第二單元測試複習第三單元第三單元測試

3

21

1.21-1.25

總複習

3

22

1.28-2.01

期末測試

1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學計劃12

一、學情分析

本屆六年級共任教3個班,三個班級都為新接手班級,總體上來説3個班在紀律可以,總體上的科學習慣較好。其中2班孩子發言上很被動,需要老師加以引導。4班的孩子差生不交或不寫作業的情況比較多,課堂參與感不強。5班的孩子在生生互動環節上容易走神,變成小組內相互交流。總體來説,在通過三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初步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不足之處在於活動材料限制的原因,課堂時間的有限或者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有一部分教學內容只是匆忙的走過場,為了結論而實驗,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形成。因此本學期要重點選擇有效材料,整合探究活動,激發他們的思維,根據每個班的優缺點去引導改進。

二、教才分析

本冊共分四個單元,共32課。

《工具和機械》本單元介紹了常用工具槓桿、輪軸、滑輪、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尤其是結合常用工具和實驗器材設置了許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探究活動,在探究活動中讓學生掌握各類機械和工具的特點和作用。

《形狀和結構》本單元介紹了各種建築物中使用的形狀和結構及其特點,從實驗材料的選取到各種不同的設計都能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

《能量》本單元介紹了電能、水的三態變化、太陽能以及他們之間的聯繫,學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質可以相互轉化,能量可以相互轉化的自然規律,使學生養成愛護大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

《生物的多樣性》知道生物的種類多種多樣。知道同種生物不同的個體各不相同。初步理解生物體不同的形態結構是與它們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知道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能自己確定標準對生物進行分類,知道分類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會用製作生物分佈圖的方法描述某一區域的生物種類。

三、教學目標

(一)科學探究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實驗中的觀察能力、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培養學生利用書籍、網絡、報刊等查閲資料,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和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數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2、培養學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的意識,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學生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識,敢於爭辯的膽識,同時學會尊重他人意見,合理的表達自己的見解。

(三)科學知識

1、掌握常用的機械和工具的特徵,並能設計和製作機械和工具。

2、觀察和研究常見的形狀和結構,並設計和製造自己的“橋樑”,體驗科學與技術結合的樂趣。

3、研究熱和燃燒的關係及其原因,並能結合日常生活進行分析和闡述。

4、瞭解能量以及能量的變化,並能在實驗操作中親自去感受。

四、單元教學重難點

“工具和機械”單元:機械指的是利用力學原理組成的各種裝置。槓桿、滑輪、斜面等都是機械。簡單機械又被人們習慣地稱為工具。有的機械可以省力,有的機械不能省力但能發揮其他作用。不同的機械具有不同的結構和不同的功能。

“形狀與結構”單元:柱、樑、拱形、框架等形狀結構各有不同特點,能滿足人們的不同需要。增加樑的厚度可以增加抗彎曲能力。改變材料的形狀,可以改變材料的某些性能。知道拱形承受力的特點是可以向下和向外傳遞承受的壓力。瞭解圓頂形、球形等有與拱形相似的特點。三角形框架具有穩定性,利用三角形可以加固框架結構。上小下大、上輕下重的物體穩定性好。形狀和結構與它的功能是相適應的。

“能量”單元:電流可以產生磁性。電磁鐵具有接通電流產生磁性、斷開電流磁性消失的性質。改變電池正負極接法,改變線圈繞線的方向會改變電磁鐵的南北極。電磁鐵磁力大小與線圈圈數、電池數量等有關。能量有多種形式,能相互轉化,儲存在一些物質中。

“生物的多樣性”單元:生物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中。

同種生物也會具有不同的個體性狀。生物不同的形態結構與它們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就要保護它們賴以生活的環境。

五、教學措施

1、指導學生大膽利用已有的經驗對一些事物和現象進行有根據的推測,作出假設性解釋。比如推測小電動機轉動原因,煤的成因,根據動植物的形態特徵推測它們生活的環境等。

2、指導學生認真收集數據,意識到要尊重數據,用嚴謹的態度得出結論,如研究槓桿尺的實驗,研究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實驗。

3、本冊中的很多內容適於動手操作,材料簡單易得,要給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保證學生能真正地動起手來進行探究學習,這更能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度參與。

4、建立能量概念,認識生物的多樣性是在學生三年學習的積累上進行的,要注意充分利用他們原有的知識,並幫助他們梳理、提升,形成概括性更高的科學概念。

六、教學進度安排: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學計劃13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學期我擔任六年級(1—2)班的科學課。六年級通過三學年的科學學習,學生對科學學習有了很大的變化:課堂學習的注意力集中了,小組合作探究更加融洽了,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也更強了,對於“科學”也很有自己的見解。所以我們要創造更多的機會,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待改進的是學生課堂學習的規範性和個別學生的學習習慣。

二、教材情況分析:

(一)教學指導思想

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各單元主要目標、要求

1、“微小世界”是向學生打開的第一個窗口。在“微小世界”這個單元裏,學生們藉助放大鏡和顯微鏡觀察研究各種物體。集中研究的內容首先是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他們將觀察昆蟲身體構造的細節部分。接下來要研究放大鏡下的晶體,在這一單元裏,學生們還將研究放大鏡的放大倍數,自制一個簡易的顯微鏡,並使用它展開一個觀察、研究身邊生命活動。放大鏡和顯微鏡下的發現會拓展學生們瞭解認識世界的新視野,激起他們對科學探究的更大興趣。

2、“環境與我們”是向孩子們打開的第二個窗口。此前他們參與了有關生命和物質世界的許多探究活動,但還沒有對我們的生活的地球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和觀察的視角。這一單元將引領學生們關心有關地球整體的環境問題,併力圖影響他們的日常行為習慣。考慮到國小生的年齡特點,教學活動是從研究垃圾問題開始的,試圖通過調查垃圾來源、組成及處理方式等一系列活動,使學生們認識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並身體力行,參與解決這一問題的活動。繼垃圾問題之後,教材又引導學生們通過蒐集資料、瞭解和關注人類面臨的其他一些環境問題,如淡水資源缺乏、温室效應、土地荒漠化等,並引導他們開展考慮家鄉環境、制定保護環境的班級活動方案和個人環保行動計劃。

3、“宇宙”是向學生們打開的第三個窗口。他們在以前的科學課上接觸的主要是有關地球物質、構造及運動的知識。這一單元將引導他們去參加有關太陽、月亮、星體的觀察、研究活動。他們會觀察月相的變化,做月球上環形山形成、日食和月食形成的模擬實驗,根據教材提供的數據建一個太陽系的模型,利用自己製作的活動觀星圖,在夜晚觀星……他們還將瞭解宇宙的其他知識和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這些活動將使他們不僅知道不斷膨脹的宇宙是一個充滿活力極具魅力的世界,還會知道探索宇宙是人類前赴後繼的艱鉅事業,期待他們去參與和努力。

4、“信息”單元的指向不是指通常意義上的通訊、傳播、計算機方面的內容,而是將科學探究、蒐集事實和證據、推理和尋找解釋的活動作為獲取信息和對信息進行加工的過程。教材試圖用這樣一種設計使學生們對四年來的科學探究活動進行梳理,建立一個較為系統的認識,從而加深對科學探究本質的理解。在這一單元裏,學生們將參與一些生動有趣的活動,瞭解科學家是如何進行科學探究的,體驗要準確獲得一個事實,除認真觀察外,還須將想象、推理與事實區別開來,在交流中要學會傾聽和準確表達。

三、教學目標:

(一)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二)繼續發展學生對對比試驗中變量的識別和控制的能力,學習運用對比試驗進行科學探究的技能,學會細緻的觀察。

(三)讓學生學會將記錄和數據轉化為證據,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建構科學概念,學會用比較和分類的方法認識和描述多種多樣的事物。

(四)培養學生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五)使學生親近自然、珍愛生命,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四、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法、觀察法、實驗法、信息資料蒐集、整理資料法

五、具體措施

(一)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二)把握國小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三)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四)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五)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六)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七)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八)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九)充分應用各類教育資源和教學手段。

六、教學進度及課時安排:

周次教學進度課時數備註

第一週1.病毒1課時

第二週2、細菌3饅頭髮黴了1課時1課時

第三週4.食用菌5.蠟燭的變化1課時1課時

第四周6.食鹽和水泥7、鐵生鏽.1課時1課時

第五週十一假期

第六週8.牛奶的變化一、二單元複習1課時1課時

第七週9.靜止和運動10、距離和時間1課時1課時

第八週11、改變物體運動狀態12、物體的運動方式1課時1課時

第九周13、運動的物體第三單元複習1課時1課時

第十週複習,期會考試2課時

第十一週14、白天與黑夜15、晝夜與生物1課時

第十二週16、四季更替17、彎彎的月亮1課時1課時

第十三週18、日食和月食19、登上月球1課時1課時

第十四周20、蚯蚓找家21、變色龍1課時1課時

第十五週22、植物向哪裏生長2課時

第十六週23、密切聯繫的生物界24、珍稀動植1課時1課時

第十七週25、生物的啟示科學探索的故事第四、五單元複習1課時1課時

第十八週研究與實踐2課時

第十九周全冊複習2課時

第二十週複習2課時

第二十一週複習考試2課時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學計劃14

一、基本情況分析

本學期任教六年級四個班的科學。經過三年的科學學習,大部分學生平時在科學學習上態度較好,積極性較高。但是由於在家過於嬌慣學生的動手實踐能手較弱。少數學生對科學這門學科不夠重視,導致科學意識淡薄,科學實驗的操作不熟練。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顯微鏡下的世界,我們的地球,物質在變化,探索宇宙,假設與實驗等。從探究對象上看,突出了認識事物的結構與功能、認識事物的相互關係、認識事物變化的一般規律。關於“顯微鏡下的世界”的內容,主要指導學生初步認識細菌、黴菌、病毒等微生物,知道生物體由細胞構成,瞭解微生物與人類的密切聯繫;“我們的地球”主要是從人類探索地球的形狀開始,引領學生從地球表面到地球內部去認識地球; “物質在變化”從生活中熟悉的一個個變化入手,提升學生對物質變化的認識,並試圖讓學生在學習相關科學知識和科學概念的過程中,經歷部分或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提高科學探究的水平,使學生體會到科學知識可以改善生活,從而激發學生關注與科學有關問題的積極性;“探索宇宙”讓學生通過觀察、記錄太陽和月球的運動變化,探究它們的運動模式,鍛鍊自己的毅力,讓學生通過了解人類

類對宇宙奧祕的探索,認識科學的進步和人類智慧的潛力,引領學生進入天文這座神聖的殿堂,打開宇宙這本書,遨遊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解答心中的疑問,揭開宇宙神祕的面紗。突出事物變化的一般規律。從探究水平上看,應在教師引導和指導下,加大學生自主探究的力度,給孩子更多一點自主權。從過程與方法上看,注重定量的觀察與測量,指導學生蒐集證據和信息資料,突出解釋與用模型解釋的訓練,注重相互之間的交流與質疑,並有一些設計與製作的活動。

三、教學基本目標

1、科學探究:經歷幾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加深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和認識。不僅關注資料的收集和實驗的探究,而且要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分析和整理,並用充分的討論再得出結論,並用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交流。進一步理解控制變量對比實驗的意義和方法,開始學習用模擬實驗的方法研究自然現象,發展運用數據解釋和推理的能力。

2、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對地球運動深入淺出探索的興趣和探究生物與環境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係,關注物質的變化,對宇宙充滿探索的慾望,並能從科學發展史中獲得對科學和科學探究的更多理解。

3、科學知識:獲得有關“顯微鏡下的世界”、“地球和

宇宙”、“物質的變化”等方面粗淺的科學知識,逐步積累經驗,理解相關科學概念。

四、教學重難點

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五、教學措施

1、利用過程性評價和建立科學檔案袋的方式,引導學生學好科學。

2、教師提供材料和資料,提倡學生自帶材料,引導學生從課堂延伸到課外。

3、反思自己的教學,勤于思考為什麼教、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有什麼意義等問題,並做好記錄。

4、鑽研新標準和現有教材,充分利用現有教具、學具和各種教學資源,進行系統化的單元備課,提前做好教學準備。

5、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6、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7、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8、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9、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10、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學計劃15

一、學生情況分析:

六年級同學經過三年的科學學習,已經具備了初步的科學知識和操作技能,具備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維方式也初步的由具體轉變為抽象。因此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擴大學生知識範圍,進一步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學習科學的興趣,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聯繫他們的實際生活,用所學得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最終達到將科學知識創造性應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以主題研究的形式編排了《微小的生物》、《物質的變化》、《物體的運動》、《太陽、地球和月亮》、《生物與環境》、《研究與實踐》六個單元。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以生物體的外部表象及內部結構、物體與物體的運動等為主要內容展開科學探究活動,將“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地整合。促使學生在“事物宏觀的外部表象與微觀的內部特徵”之間建立聯繫,進行以“邏輯推理”為主的思維技能訓練。

藉助學生不斷豐富的間接“生活經驗”,切入到科學探究活動之中。《微小的生物》單元引導學生從耳熟能詳的病毒、細菌和真菌開始,認識一些微生物,從微觀處揭示生命世界的奧祕,感受生命世界的多姿多彩。將饅頭髮黴、食品變質等自然現象與微生物的生命繁殖活動結合起來,理解自然事物的變化是相互聯繫的。《物質的變化》單元在學生了解常見物體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對物質的多樣變化進行觀察、實驗,用辨證和聯繫的觀點看待物質的變化。《物體的運動》物質的運動,通過對運動與靜止現象的觀察、探究、蒐集整理信息等活動,理解靜止與運動相對性的道理,《太陽、地球和月亮》認識白天黑夜產生的原因,四級的更替日食和月食的產生讓你產生對宇宙的好奇心,產生探究問題的意識,《生物與環境》環境可以改變生物,生物與環境密不可分,從而保護環境。培養學生觀察與測量、採集與分析數據的能力。嘗試用學到的科學知識與技能去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

三、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

重點強化了認識事物內部的變化特徵和變化的相互聯繫,既有對事物外部表象的觀察,又從微觀世界認識事物的內部結構和變化的規律性分析,突出了認識事物的結構和功能,注意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探究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訓練。增強學生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勇氣,有助於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所學到的知識用到生活中去。

(二)知識目標

1、瞭解細菌的主要特點和對人類正反兩方面的作用;知道真菌是、既不屬於植物也不屬於動物的一類生物中的一類。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質;知道物質的變化有兩大類,一類僅僅是形態變化,另一類會產生新的物質;瞭解物質的變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

3、觀察生活中運動靜止相對性的事例,能用簡單的圖表或圖形表示距離和實踐的關係,直到物體運動需要的位置、方向和快慢等

(三)能力培養

1、培養學生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表達、評議和討論。

2、培養學生能對自己的探究活動提出大致的思路或計劃。

3、引導學生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的現象作假設性解釋,並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與他人交換意見。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本冊教科書的編排從探究對象上看,重點強化了認識事物內部的變化特徵和變化的相互聯繫,既有對事物外部表象的觀察,又從微觀世界認識事物的內部結構和變化的規律性分析,突出了認識事物的結構和功能,如微生物世界,認識事物的相互聯繫,如病毒與生命健康、物質的運動等。探究水平較前幾冊教科書有明顯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實施力度,加大學生生活經驗的整理與提升,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間接生活經驗的回顧與運用。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邏輯推理為主的思維技能訓練,設計了大量的強化學生邏輯推理的探究項目,如根據發黴饅頭的外部表象,推測產生變化的原因,力求在事物的表面特徵與內部變化之間建立聯繫。

四、難點

使學生形成科學的自然觀,學會用聯繫的觀點和思維方式認識問題。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五、基本教學措施

1、本冊教材在縱觀全冊教材,教師應更加放開手腳,把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有較強求知慾望的話題作為課的主體,通過活動使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從而加深對科學、對科學探究、對科學學習的理解。解釋與模型是六年級集中訓練的過程與方法,要結合具體學習內容,在探究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解釋與模型的訓練。

2、在教學中採用先進的電教手段來輔助教學。利用現有的信息技術知識上網查與資料,蒐集圖片、報刊等。

3、在教學中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根據教材特點,讓學生查一查、畫一畫、讀一讀、説一説、想一想、做一做,多種感官並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