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給朋友的一封信 多篇給朋友的信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6.36K

給朋友的一封信 多篇給朋友的信

給朋友的一封信1

親愛的朋友:

您好,非常高興能夠讀到您的文章,我本科學習的是物理學,現在正在就讀哲學專業,雖然學的都比較差勁,但我就從這兩個方面來説一下我的觀點吧。

1、 關於宇宙:

首先而言,就“宇宙”來説,“宇”代表全部的空間,“宙”代表全部的時間(説文解字)。所以從這裏來看,宇宙就是時間和空間的集合體(同樣,在英文與其他文字中,也是具有相似的意義)。這便必須要定義時間與空間,進而對宇宙進行定義。我非常希望從宇宙來定義時空,但很遺憾,“人們只能從已知來定義未知,而不是反過來。”(洛克)。

從這裏來講,一般由兩種時空觀,第一種是牛頓的時空觀,現在的馬克思主義中一般也用到它,就是用物體的運動來定義時空,即:“時間與空間都是物體運動的屬性,時間是運動的前後相繼,空間是運動的行程連續”(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所以這裏可以説:宇宙是物質運動的產物,宇宙——物質——運動,三者相互共存是客觀的事實。(馬哲)

另一種是愛因斯坦——霍金的時空觀,就是從觀測者角度出發而產生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時間與空間,這取決於觀測者的位置與動量。”(狹義相對論)。同時他又簡單的闡述了一下宇宙:“宇宙是平坦的,但人們的視線時扭曲的,就如同飛機在天空中以直線來飛行,但是人們在曲折的地面上只能看到蜿蜒的路線,人們以三維空間和一維時間來定義的宇宙,就是這種彎曲的樣子。”(時間簡史)

從這個角度而言,前一種更加傾向於本體論,而後一種更加傾向於認識論,兩者並不是對立的,而是研究的方向不同。

2、 關於本體論與認識論

所謂本體論,是哲學的一種説法,它所研究的第一個命題是:“世界的本源是什麼?”這個就跟你所講的許多命題很像,其實這個命題是很有意義的,現代哲學與科學也是由對這個命題的不斷追尋而逐步產生的。

如果有空的話,可以讀讀西方哲學史與中國哲學史,這樣就可以對這個問題有更深一步的理解,但是不建議淺嘗輒止,比如赫拉克利特的“火”本源説,至少要理解到“自我定型”的概念。

關於這個的研究,現在還沒有停止,而你所説的“宇宙是世界本源”的説法,在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中,有相關的推理,但是這本書讀起來很困難,建議看鄧曉芒講注版的,可能會簡單一點。

認識論是相反過來,它不研究世界本源是什麼,因為按康德的説法,這最終只會落入到無法證實的各自獨立的判斷之中。相反,它研究人如何認識世界,世界究竟是如何,人的自身究竟是如何,人的精神究竟是如何,這三個問題都是無法探究的。但是,可以知道我們是以何種視角來量度這個世界,即“人為自然立法”。

在康德看來,時間與空間都是人為認識世界所創立而出的,它們是“先天理性”。因為“我們不能想象沒有空間的存在,也不能想象沒有時間的事情。”並且“世界並不需要時間和空間來量度自己”。這個是我非常推崇的,它把視角從“可感或可知”(柏拉圖四線段説)轉換為“可感且可知”(純粹理性批判)。如果用空,你可以看下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仔細看的話,並不會非常困難

3、 關於道學與玄學

至於你在文章中所説的迷學,我沒能聽説過,但是有關的道學和玄學,還可以稍微説一點。

道學是來源於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説的很清楚,“道”是不可説,不可感,但是卻是世界的本源。這個在各個門類的本體論哲學都是很好理解的,在巴門尼德的存在論中,也有相關的論述,道學,就是向這個方向的追求,它可以被認為,是本體論哲學的一種形式。

玄學也來源於道德經,“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檄,兩者同出而異名,共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通過放任思想來觀察事物的變化,通過邏輯推演來查看事物的邊界。在西方哲學,是注入理性和絕對觀察的兩個過程。在道德經本意來看,它包含入世和出世的態度,所以玄學照比道學,更加接近人們,因為它“可名”但是正因為如此,它遠不如“道”了。

從“迷”這個字,我想更接近“玄”因為它們同時具有黑暗與不可知的意思,但是因為“可名”,即可以想象,所以還是可以分步驟,即“有欲”和“無慾”的方式來理解。

4、 關於社會契約

從你提到的人們的作為,殺戮等事情,我想可以從盧梭的社會契約論來解釋,簡單的講,任何事物都有一個本能的追求存在的趨向。(這裏的存在可參考巴門尼德的存在)在這個角度上,由於認知層次的不同,所有的爭取資源都是必然的行為,在這個基礎上,為了保護自己,建立了社會契約並逐步形成社會,詳細的話就看《社會契約論》有相關論述。

因為有事情,不能詳細寫了,中間的內容也可能有很大偏頗,就付之一笑吧,很高興能和你聊天,祝萬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