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2023端午節放假通知來了放幾天(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22W

2023端午節放假通知來了放幾天(多篇)

端午節高速路是否免費 篇一

不免費。根據國家交通運輸部發布的文件《重大節假日免收小型客車通行費實施方案》,僅針對春節、清明節、勞動節、國慶節四個重要節假日,實施7座(包括7座)以下小型客車高速公路免費通行的政策,但不包括元旦、端午節和中秋節。

端午節習俗 篇二

吃粽子這幾乎是所有地方的習俗,在小編的家鄉每逢端午節前夕,以前人們便會用糯米、紅棗加入糖類製作而成,到了端午節這天,全家人食用。雖然一些人不知道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詩人屈原,但吃粽子已成了端午節不約而同的習俗。

現在條件好了,各大超市均有出售,而且粽子的種類非常多,口味大不相同,有鮮肉粽、蛋黃粽、蜜棗粽、原味等等。

賽龍舟是南方部分地區的習俗,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同樣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門口掛艾草和菖蒲也是大部分地區的習俗,在小編的家鄉,端午節這天早上,人們會早早地起來,去田間地頭找一些艾草,然後掛在大門口兩側,老人們説這樣可以除疫避邪,以保家庭平安。

另外,也有的人端午節在院內不常走的地方或屋角處灑雄黃酒的,據説這種做法可以避免蚊蟲、蛇、蠍、蜈蚣、壁虎、蜘蛛等動物活動,以求平安。

端午起源 篇三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約公元前339年—約公元前278年),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宜昌秭歸)人,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屈原,名平,字原,但實際上他姓“羋”,並不姓“屈”。

屈原相傳,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詩篇。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裏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雖許多端午習俗與屈原無關,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説,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端午節加班工資怎麼算 篇四

2023年端午節假期,勞動者在6月22日法定假日上班,用人單位應該按照日工資的三倍支付加班工資,該費用不得以調休抵銷。6月23日和6月24日,如果單位安排勞動者加班,可以給勞動者安排補休或者按照不低於本人日工資的兩倍支付加班費。

端午節的起源 篇五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籤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説法。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自古以來端午節便有划龍舟及食粽等節日活動。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二十四節氣和端午節又有什麼關係呢?

俗話説“最長長不過夏至,最短短不過冬至”,意思就是説夏至節氣白天的時間長到了極至,冬至節氣白天的時間短到了極至。夏至節氣白天時間最長也是高温到來之際,由於夏至節氣陽光和雨水都相對充足,雖然有益於農作物生長,但同時也是蚊蠅開始滋生,疫病容易流行的時候。

人們意識到了這點後,便有意識地選擇夏至節氣到來這個時間節點,舉行一些活動來提醒大家注意防病”,這也是古人為了人們身體健康着想的智慧。

可夏至節氣並不是每年固定的日子,人們為了便於記憶便選了陰曆五月初五這天。之所以把農曆的五月初稱為“端午節”也是有着一定道理的。大家知道,在我國古代,人們是用天干地支紀年月日的,五月按地支來説謂午月,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

“端”的意思和“初”相同,“五”字又與“午”相通,因此,農曆的五月初午就成了端午節,後來沿習成俗。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民間也稱“重五”。

另外,過去的人們認為數字“五”不吉利,常稱五月謂“毒月”、“五日”則是“毒日”,因而五月初五最終被選定為提示大家趨利避害的時間節點。

這也是古人為了便於警示人們該防疫的時間已到來,這就是端午節本來的真正內涵,以至有了“避五毒”等等習俗。

也許偉大詩人屈原,愛國的伍子胥,孝道的曹娥他們的忌日也恰恰是農曆的五月初五。且不管是不是真是他們的忌日,還是後者加上去的,但已讓現在的端午節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更富有文化氣息。

端午節的由來 篇六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龍舟節、天中節等,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是稱呼和習俗最多的傳統節日。

端午由來的眾多説法中最廣為流傳的是紀念屈原一説。相傳古時楚國人不捨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為避免屈原肉身葬身魚腹,人們自發盪舟江河以驅散魚羣,或投米團入江中,以求得屈原肉身的保全。後來每年五月初五,這個風俗也隨之流傳下來,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和吃粽子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