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吃水不忘挖井人精品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66W

吃水不忘挖井人精品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吃水不忘挖井人優秀教學反思 篇一

《吃水不忘挖井人》這篇課文講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在江西領導革命時幫助鄉親們挖水井,解決了吃水困難。解放後,鄉親們在井邊立碑,表達了對毛主席的感激和崇敬之情。

我在教學本課時,採用直觀形象的手法讓學生認識“井”字,並隨課題識字,分散了識字的量,通過遊戲的方式,讓學生體驗到識字的快樂。在學文中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句,引導想象,體會人民喝水的困難,知道毛主席帶領人們挖井的原因,在讀中體會人們喝水的艱辛,體會毛主席對人民羣眾的關心,並用自己的朗讀表達出對毛主席的崇敬。

接着告訴同學們《吃水不忘挖井人》這篇課文是沙洲壩的人民對毛主席心存一份感恩,立碑傳世。現實中,為我們付出的有很多無名英雄,他們名聲並不顯赫,但也讓我們滿懷感激,我讓學生模仿課題的説法,自由表達:

過橋不忘——,吃菜不忘——,穿衣不忘——,——不忘——-等,學生在表達中,活化了語言,滋養了心靈,課文中隱含的思想因為與學生的情感交匯而得以復活。

吃水不忘挖井人優秀教學反思 篇二

一、分步識字重內化效果

本課主要分三個階段完成識字任務:預習中主動識字;閲讀中分散識字;作業中鞏固識字。這樣學生學得輕鬆,教學效果好。

“課堂應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教學生識字時,沒有按以往一個固定的套路讀拼音、數筆畫、説部件、連詞語,而是把識字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動腦筋記字、辯字。當小老師寫字,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有助於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使學生自學生字的能力得到增強。

二、生動教學重情趣體驗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説:“學生有了興趣,就會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教學中,注意抓住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以生動活潑的教學手段,如朗讀競賽、識詞遊戲、學當小老師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三、讀中感悟重人文內涵

教學始終以讀為主線,從帶着疑問讀到讀通、讀順,到抓住重點詞句讀,讓學生充分朗讀,靜心品味,感受到蟄伏在字裏行間的真情實感,突出“普通人”的情感體驗。中學會,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會感恩,既尊重了文本,又超越了文本。

四、想象拓展重語文實踐

“語文學習要為學生創設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使靜止的語言文字轉化為動態的聽説讀寫活動,如“當小老師教學生字”、“看到碑文,他們會説些什麼”的角色體驗。用“不忘”的句式説話等設計留給學生探索嘗試、交流反思的空間,讓他們在與文本無拘無束的碰撞交流中,切實提高語文能力,獲得人文素養。

吃水不忘挖井人優秀教學反思 篇三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篇傳統革命題材的文章,它與我們現在的生活有些距離,學生比較難以想象。在教學中,我設法讓孩子瞭解偉人,體會沙洲壩村民對毛主席的恩情世代不忘的情懷。

一、教學效果:讓學生學會感恩,想象練説課文最後在碑文“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中昇華。學生在個性化閲讀中,認知經驗的限制,他們的理解、體驗往往不能一步到位。於是我問學生沙洲壩人們有了這口井會幹哪些事?藉以帶給學生幾種人物,村婦、農婦、行人,把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進閲讀中來,從多角度、多層次交流中感受這口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與當初沙洲壩吃水難構成了鮮明的比較,從心中湧起感謝毛主席的情懷。“吃水不忘挖井人”真正成為學生感於內而發於外的現實語言。

二、成功之處:隨文分散識字是課程標準低段識字教學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在解決“識”和“寫”的問題上,我校採取了“分散識字、集中書寫”的原則,即教材要求學生會認的字,我們透過多次的呈現分階段識記;要求學生正確書寫的字,我們一般安排一個相對集中的時光讓學生書寫。就本課而言,筆者主要分三個階段完成識字的任務。第一階段在課前預習,學生根據各自的知識水平和識字潛力記必須量的生字,如不少學生透過預習記住了想念的“念”、戰士的“士”、井水的“井”等。第二階段在課堂教學,老師結合相應的教學資料,分散、適時地安排必須量的識字教學。如,開課時,指導學生多次朗讀課題,旨在認識生字“忘”“挖”和“井”;進行重點性的朗讀指導時,老師特意挑選生字相對集中的第二自然段;結束教學前,讓學生多次大聲朗讀課文中的碑文等,其目的都在於透過反覆的“讀”到達識記足量的漢字。

三、不足之處:革命題材課文敍述的故事與當今兒童的生活體驗存在比較大的距離,學生閲讀課文的行為實際上是橫向單一的平面性閲讀,它給予學生的閲讀信息比較少。

吃水不忘挖井人優秀教學反思 篇四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識字6》中的第一篇文章。新課程改革後,語文新教材中每一篇課文後都有一個實踐性內容。

從實施新課改到現在,我一直只重視課文後面安排的的實踐題,在上了《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課後,讓我改變了自己的看法,也真正體會到了實踐操作題在農村中落實是比較困難的。下面是我對《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學反思:在《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學過程中,我先讓學生自己去讀然後説説從中想到了些什麼,有什麼問題要提?其中有一個學生就提了這麼一個問題:為什麼沙洲壩的人吃水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呢?這個問題不是這節課的重點,我想如果要花時間解釋這個問題,就不能突出這節課的教學重點了。但如果不告訴學生,又覺得是給學生潑了一盆冷水。我就趁機對學生説,是呀,我們這兒一點也不缺水,可那兒為什麼那麼缺水呢?今天老師就把這個問題作為你們的回家作業,你們可以用你們自己的方法去找答案。

第二天上課,當我走進教室,有的學生已經守候在那。學生們説,他們那兒很少下雨;那兒的氣候跟我們這兒不同。站起來交流的人不多,可見這道回家作業題的質量了。有一個學生説的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説‘我問了爸爸,可爸爸把話題轉開了,沒有告訴我。’我們要讓學生由“學會知識”轉變為“會學知識”,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可在我們農村中,父母的文化水平有限,不能告訴學生更多,而家中的書籍更是少得可憐,附近又沒有圖書館,上網查找對一年級學生來説更是困難。

從《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課中使我認識到,教材中的實踐題,需好好利用外,還需要想好一些對策。

吃水不忘挖井人優秀教學反思 篇五

《吃水不忘挖井人》這篇課文講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在江西領導革命時幫助鄉親們挖水井,解決了吃水困難。解放後,鄉親們在井邊立碑,表達對毛主席的感激和崇敬之情。

“吃水不忘挖井人”,本來意思上是我們每天從井裏取水上來飲用,享受勞動成果,但是不能忘記那起先挖井的人。後來,“吃水不忘挖井人”成為廣為流傳的一句俗語,並非專指吃水這件事情,它有了比喻意義,比喻享受別人的勞動成果,得到好處,不忘記它的由來,不忘記當初創造成果的人,一句話,不忘記根本。課文要告訴我們學生的肯定也就是它的比喻意思。可是課文所描述的年代對於我們這些青年教師來説,都很遠了,何況我們的學生,他們更是生在幸福中,長在幸福裏,他們根本不能明白,這樣的文章孩子們是不喜歡的,他們更喜歡的是《小松樹和大松樹》這樣的充滿寓言色彩的故事,他們愛讀,更愛表演。

怎麼辦?怎樣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呢?反覆備課後都覺得不行,就憑單調的朗讀來理解,告訴孩子們“吃水不忘挖井人,比喻享受別人的勞動成果,得到好處,不忘記它的由來,不忘記當初創造成果的人,一句話,不忘記根本”,肯定不行的。

孩子們不懂,是因為他們難以想象當時那樣的年代,如果讓孩子親眼看看那樣的年代,會不會對他們有所感觸呢?我試着找了些資料,在教學課文時,我讓學生們展現了那個艱苦的年代:破破爛爛的東西、瘦瘦的人們……我把畫面定格在鄉親們為了吃水,挑着擔子,來回走上好遠的路,擔回水,畫面是神奇的,孩子們的`眼睛爭得大大的,一開始嬉笑的表情沒有了,臉上的表情變了。趁着機會,我引導孩子們從畫面中回到課文中,來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有了直觀的感受,讓孩子們來理解:為什麼要“吃水不忘挖井人”?就容易多了。孩子們也有話可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