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大學生自我素質評價 【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04W

大學生自我素質評價 【多篇】

大學生自我素質評價 篇一

本人思想端正,能吃苦耐勞,有崇高的理想和偉大的目標,注重個人道德修養,養成良好的生活作風,樂於助人,關心****。積極向***靠攏,並通過校開展的*員培訓班的學習對*有更深的認識和了解。

在校期間,本人一直勤奮學習,刻苦鑽研,通過系統地學習掌握較為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及本專業所需的製圖、規劃、預算等知識。並通過參觀實習,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起來,由於有良好的學習作風和明確的學習目標,所以在成績上一直名列前茅,曾多次獲得"獎學金"和"三好學生"等榮譽,得到了學校老師及同學們的肯定,樹立了良好的學習榜樣。

本人在大學生裏一直擔當班的團支書和學習委員等職務,工作上認真負責,任勞任怨,**並及時完成學校佈置的各種任務,盡心盡力。曾被校團委評為"優秀團幹"和校"優秀學生**"等榮譽。

在課餘時間,本人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增強身體素質,也熱愛勞動,積極參加校開展的各項文體活動,參加社會實踐,繼承和發揚了艱苦奮鬥的精神,也參加了校文學社和書法協會,豐富了課餘生活,使自己在各方面都得到了相應的提高。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本人堅信通過不斷地學習和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大學生,以紮實的專業知識迎接即將在工作上的挑戰,為****建設貢獻我畢生的力量。

山行古詩 篇二

一、由圖入文――激情

對於國小生來説,知識積累較少,閲歷層次較低,對一首新的古詩往往很難感知它的大意。教師如能充分利用插圖導入古詩,不僅有助於激發國小生學習的興趣,而且也交給了學生一把進入詩境的鑰匙。教學《山行》時,我先讓學生欣賞一幅美麗的秋景圖,並説説圖中景物的特點,然後話鋒一轉:“唐朝著名詩人杜牧,在深秋的一天,乘着馬車來到這兒。他順着山路而上,山上的美景使他流連忘返。於是,他情不自禁地寫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名、詩,詩題叫《山行》。”這樣,創設出濃郁的情境再引出古詩,使學生不由自主地調動起多種感官,積極主動地進行相應的課堂活動。

二、由字通文――感知

劉勰説:“觀文者披文以入情。”這表明閲讀是先感知語言形式,然後理解思想內容。因此,古詩教學應由字通文,讓學生感知詩文。

1.瞭解詞義。一般來説,國小語文教材中的古詩很少有生字新詞,只是熟悉的字詞在詩句中的含義學生很難理解。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在詩句這樣一個語言環境中理解字詞的含義。孤立的字詞沒有生命的活力,只有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才能具有敍事狀物、表情達意的功能。《山行》這首詩,應在學生整體感知詩文的基礎上,在詩句中理解“遠上”“生處”“坐”“楓林晚”等字詞的含義。

2.抓關鍵詞。古人寫詩作詞,講究煉字,凡在節骨眼處煉得好字,使全句游龍飛動、令人心蕩神馳,這便是所謂“詩眼”。它可以是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精煉最傳神的一個字,也可以是體現全詩主旨的精彩語句。“詩眼”是我們理解詩歌思想感情及藝術手法的一把鑰匙。如《山行》中“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一個“愛”字,把詩人熱愛滿山紅葉,熱愛深秋晚景的感情寫得淋漓盡致。學生根據這個“愛”字,可以比較順暢地疏通整首詩的意思。

三、由文入畫――理解

唐代王維的詩畫被譽為“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的確,一首好詩,猶如一幅畫面,一幅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理藴其中的藝術畫面,這種畫面構成了詩歌藝術的形象性。兒童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事物、認識世界的。因此,古詩教學最重要的一環是由文入畫,讓學生感受並理解古詩的形象美,引導學生初步嘗試欣賞古詩。《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闡述第四學段的階段目標時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國小語文低段教學雖然沒有這方面的教學要求,但是,着眼於學生的發展,教師應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初步嘗試欣賞。這首詩,教師應引導學生思考:“寒山”“石徑”“白雲”“人家”“楓林晚”“霜葉”這些事物構成了一幅怎樣的畫面?這樣的畫面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

四、由畫入境――想象

詩歌的寫作,跳躍性比較大,這就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葉聖陶説:“作者始有境,入境始與親。”《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因此,古詩教學要由畫入境,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其方法主要是加強朗讀體會和整合畫面。

1.加強朗讀體會。詩歌的一個重要特徵是感情飽滿。感受詩歌的情感美,離不開在“斷讀”的前提下有感情地朗讀詩文。有感情地朗讀,葉聖陶稱之為“美讀”。葉老説:“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諸如此類。”“美讀”,使學生在抑揚頓挫中體會到由一連串有意義聯繫的事物所表現出來的意境。

2.整合畫面。閲讀詩歌,不能孤立地看待事物所構成的畫面,而應在理解這些畫面內涵的基礎上對它們進行整合,進入詩人所創造的意境。“寒山”“石徑”“白雲”“楓林”構成了勃勃生機的山林秋色圖,滿山紅葉營造了熱烈的深秋氣氛。

五、由境入意――感悟

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是閲讀教學的任務之一,培養學生良好語感的前提是讓學生有所感悟。古詩教學要通過“對話”來促使學生對詩的意境的感悟。對話的方式主要有:

1.自我對話。學生在閲讀文本的過程中,閲讀的心得和感悟與自己原有的生活積累、文化積澱、情感體驗發生碰撞,這個過程就是自我對話的過程,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它強調的是自我思考、反思與內心的交流。學習《山行》這首詩,當沉浸在詩人所創造的藝術境界時,學生便會根據自己的思維方式和學習體驗體會到詩人的情感,感悟到詩歌的意藴。

2.生生對話。學生通過獨立的閲讀,獲得了獨特的感悟之後,便產生了交流的慾望,希望能與同伴交流閲讀心得,展示自己的閲讀成果。這時,採用合作學習,進行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也就很重要了。通過生生對話,學生便會感悟到:詩人沒有為秋天的寒山傷感,而是被眼前的楓葉所吸引,可見詩人熱愛秋天,熱愛大自然。

山行古詩 篇三

《山行》一詩,是唐代大詩家杜牧的精典名篇,是一首膾炙人口的秋景佳作。詩中“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其中首句“遠上寒山石經斜”中的“斜”古音讀作“xia”,不但押韻、易讀、順口、流暢,而且。全篇用詞精到,寓意深刻,讀起來琅琅上口,輕快明捷,沉凝練達,深邃幽遠又身在其中,抒發了怡然自得、超然物外的清新境界,給人以詩的清秋爽晚明麗的藝術享受。頗有“不用相牽徒自憐”的感覺。讓人咀嚼不止,回味無窮。然而,“北師大版”2008年5月第5版國小二年級語文上冊與“蘇教版”2006年6月第4版義務教育標準實驗教科書上冊三年級語文教學參考用書卻將“遠上寒山石徑斜”中的斜字讀音改成了“xie”,雖字同義同,都是表達的“彎彎曲曲”的意思,但讀起來卻十分別扭拗口、蹩腳,似有停頓,不想再讀。甚至捉摸再三或短暫呆滯的感覺。誦詠不暢語氣中斷,實在令人尷尬。究其所為,乃為讀音不諧所致。

詩是由哼唱傳達演繹而來的,具有韻律美。遠古時期。當人類還處於茹毛飲血的原始矇昧狀態。詩就首先產生了。那只是人們在生活勞作中自發的一種音韻和絃聲。如“哼唷。哼唷”。這就是最初先人們摻和着勞作聲息的自然、順暢而又表達一種高亢興奮心境的詩。繼而,隨着意識的發展、語音的進化、音韻的和絃才有了“斷竹、續竹、飛土、逐肉”的演進,伴隨着悦耳動聽的哼唱傳導才漸漸生髮出富含生活內含的文字詩。再經過夏、商、週三代的錘鍊昇華,詩才由説唱中分化出來。成為帶有深厚生活氣息與文學品味並且音韻和諧、唱和優美,成了真正意義上的詩。故而,人們把詩稱作詩歌。由此可見,詩自產生之日起。本身就帶有純天然的順口、流暢、能唱、能誦,富含自然和諧的音韻。這就是古詩之所以被人們所熱愛與代代相傳的根本內涵所在。

唐詩的韻律美,是中華民族燦爛的古老文化發展的一個巔峯。無論是鏗鏘跌宕、還是平仄對仗,都堪稱世界詩歌發展史上的絕唱。不但對詩藝詩境有嚴格要求,甚或對詩體,詩律都有嚴格規定。杜牧的“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首句與相接句直至尾句全發句末字“a”的音,表現了詩律美的絕對工整,成了家喻户曉的名篇,久傳不衰。而杜牧在《山行》的處理上不但用詞精闢,韻腳的把握上更是獨特。首句句尾用了上聲“xia”,相接句用了平聲“jia”,讀起來顯得更加輕快明瞭。這是杜牧詩典型的個性化追求。給詩一種輕鬆沉凝的感覺。而“北師大版”2008年第5版國小二年級語文與2006年6月“蘇教版”第4版語文教學參考用書卻將“遠上寒山石徑斜”古音讀“xia”改為提倡讀“xie”。其實,這樣不但讀起來拗口。就是念起來也很倒口,學生們更難接受。“教參”上所謂“以免給學生加重負擔”的解釋是很值得商榷的。

山行古詩 篇四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的歷史淵源流長,名家輩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華文明中蔚為壯觀。詩,以它精練的語言,優美的文字抒發了作者的感受。

打開記憶閘門,我尋覓到了一首我最喜愛的詩。那是唐代詩人杜牧的作品——《山行》。全詩共四句,是這樣寫的“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這首詩描寫詩人深秋時節在山中行走時所見到的美麗景色。詩人巧妙地捕捉了山行途中所見的幾副景觀:遠望一條山石鋪成的山路蜿蜒曲折,伸向高山之顛近看山間白雲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顯現出幾户人家,四周楓葉如火般,更顯得紅豔嬌美,遠遠勝過早春二月的花。在這裏,有白雲、有紅葉,色彩明麗;山路、楓林、人家,和諧温馨;還有因愛這楓林晚景而停車觀賞的詩人也在這幅畫中,使畫面更顯得有情有意。寫秋景,全詩卻無半點悲涼蕭瑟的氣氛。特別是最後一句,把楓葉與花相比,十分新穎。二月的鮮花固然美麗迷人,但春風一吹,春雨一淋,就零落成泥,隨流水而去。而楓葉卻是在同秋風、秋雨、秋霜的搏擊中,變成火紅,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這就是詩人之所以特別喜愛楓林的原因。也是這首詩流傳千古、膾炙人口的魅力之所在。

漫步在古詩苑中,我們可以欣賞到各式各樣的古詩。古詩中的離情別緒、春夏秋冬,古詩中的風花雪月、山水風光、名勝古蹟,這些都是古代詩人為我們後代人留下的遺產,是中華民族的寶藏。

山行古詩 篇五

一、品析字詞

古人寫詩作詞,非常講究“煉字”。所謂“煉字”,即詩人經過反覆推敲,挑選出最貼切、最傳神、最形象生動的詞語來描摹事物或表情達意。因此,詩詞中那些形象生動、內涵豐富、表達效果顯著的字詞,自然成了考查的重點之一。品析字詞,就是品味、分析古詩詞中用得精妙的字詞,分析其作用或表達效果。常見的命題形式有“詩詞中的某字歷來為人們所稱道,請説説它的妙處”“詩詞中某字用得好不好,能否改用其他字詞,為什麼”“最能體現出詩人情感的是哪個字”“某個字在表情達意上有什麼作用”等等。品析字詞,應從古詩詞語言的準確性、生動性和形象性三個方面考慮用詞的精妙之處,感受詩詞在寫人繪景中營造出來的情態美、畫面美、色彩美和動態美等等,特別要注意的是,品析時不能就字論字,架空分析,而應堅持字詞不離句的原則,將該字詞還原到作品之中,聯繫上下文,並結合全詩主旨、意境和詩人的思想感情來分析其表達效果。

2012年陝西卷 閲讀下面這首詩,按要求回答問題。

過山農家

[唐]顧 況

板橋人渡泉聲,茅檐日午雞鳴。

莫嗔焙茶煙暗,卻喜曬穀天晴。

後兩句詩中的“莫嗔”“卻喜”,反映出山農怎樣的心情?

答: 。

[解析]這兩句是詩人到了山農家後,正忙於勞作的主人對他講的表示歉意的話。屋子裏因為焙茶燒菜充滿煙霧,屋外曬場上的穀子又時時需要翻曬。因此好客的主人由衷地感到歉意,山農的話不僅神情口吻畢肖,而且生動地表現了山農的樸實、好客和雨後初晴山農的繁忙與喜悦。

[答案示例]“莫嗔”寫出了山農勸説客人不要嫌怨焙茶煙霧燻蒸的歉意之情;“卻喜”寫出了山農看到天晴,想到可以曬穀的欣喜之情。

二、讀懂詩意

讀懂詩意,就是讀完詩詞後,要明白詩詞所敍的是什麼事、所繪的是什麼景、所詠的是什麼物、所抒的是什麼情,同時能對詩詞內容的理解作正確的判斷、概括、分析和探究。此類題常見的題設方式是“某個詞指的是什麼或是什麼意思”或“寫出某(幾)句詩的大意”等。解答此類題目,可從四個方面入手:1.審視標題。標題是瞭解詩句思想內容的鑰匙,往往對詩歌內容起重要的提示作用。2.聯繫背景。瞭解作者的生平和所處的時代背景,做到知人論世,有助於把握詩歌內容。3.藉助註釋與提示。為降低理解難度,命題者往往會提供一些註釋或提示等相關資料,它們對理解詩歌內容起着重要的作用。4.字斟句酌。這是理解詩詞內容最基本、最關鍵的一環。答題時,一定要沉下心來,字斟句酌,推敲每個詞語的含義,準確理解詩歌內容。

2012年江西卷 閲讀下面古詩詞,回答問題。

玉樓春·戲賦雲山

辛棄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雲猜是汝。常時相對兩三峯,走遍溪頭無覓處。

西風瞥起雲橫度,忽見東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誇,且喜青山依舊住。

下面對詞的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詞的上片是寫青山為浮雲所遮蓋,下片寫重睹青山。

B.上片後兩句是寫執著尋覓“常時青山”的青山終有結果。

C.下片的前兩句寫浮雲散盡青山重見的自然景觀。

D.這首詞描寫了自然景物的變化過程。

[解析]通讀全詞,縱觀四個選項,就不難發現B項對上片後兩句的內容理解有誤,上片後兩句通過描述自己尋覓“常時相對兩三峯”的行動和“走遍溪頭無覓處”的結果,進一步證實青山被浮雲所籠罩,並隱然透露出詞人的遺憾心情,其實是尋而未果的。所以B項“上片後兩句是寫執著尋覓‘常時青山’的青山終有結果”是不正確的。

三、體味情感

詩歌是一種抒情性很強的文學樣式,它們或抒遊子逐客之悲、懷鄉思親之感、憂國憂民之情,國破家亡之痛,或寫離別之愁,懷古之思,仕途之苦、閨中之怨等,無不感人至深。體味情感,就是要體味詩詞中傳達的思想感情,藴藏的感情基調以及作者的情緒等。此類題型,考查的是考生“批文入情”的能力,即透過文字進而感悟、領會作者情感的能力。常見的提問方式是“這首詩詞(或詩詞中的某一句或某幾句)抒發(表達、藴含、流露)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心情)”等。答題時,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1.明確詩歌題材。古詩詞的題材大體可分為山水田園詩、邊塞詩、送別詩、思鄉詩、詠物詩、懷古詠史詩、閨怨詩等,不同題材的詩詞中藴涵的情感往往不同。2.分析詩中意象。古詩詞中很多意象的意義指向都比較固定,如楊柳、孤篷、浮雲等表達離愁別緒,明月、鴻雁、杜鵑等表示思鄉懷人。抓住這個特點,可迅速而準確地把握詩中感情。3.分析景物描寫所營造的情境氛圍。“一切景語皆情語”,透過詩詞中的景物特徵,可以體悟其中藴涵的感情。4.抓住關鍵詞語。古詩詞的標題,正文部分中,有時會有一些直接表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詞語,答題時,要善於藉助這類詞語,把握詩中情感。另外,為了概述流暢、表達精確,還應記住一些專業性詞語,如“樂觀曠達、壯志未酬、憂國憂民、離愁別緒、孤寂惆悵、恬淡閒適、清高孤傲、懷古傷今、物是人非”等,在分析古詩詞情感時會經常用到。

2012年河南卷 閲讀下面一首詩,按要求回答問題。

過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説惶恐,零丁洋裏歎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答: 。

[解析]這句詩的意思是:“自古以來誰能不死呢?既然是死,那就不如留下一片丹心照耀史冊吧。”這就表達出文天祥不怕犧牲、甘願為國捐軀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抒發了詩人願為國捐軀的思想感情。

四、描摹畫面

“詩中有畫”是寫景類古詩詞的最高境界。古詩詞裏面有許多寫景句子,都刻畫了美麗動人的畫面。描摹畫面,就是要求考生髮揮聯想和想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詩句所刻畫的畫面。它要求考生有較高的審美能力、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常見的設問方式是“用自己的話,描繪某一句(聯)所展現的畫面”。答題時,可分三步進行:1.讀懂詩句,理解內容,弄清詩句描繪了哪些景物,把握畫面的構成;2.藉助聯想和想象,調動各種感官,從聽覺、視覺、觸覺、嗅覺等多方面感知畫面的特點;3.運用生動優美的語言描繪畫面,描述時,既要忠實於原詩,又要通過聯想和想象進行合理的再創造。

2012年陝西卷 閲讀下面這首詩,按要求回答問題。

過山農家

[唐]顧 況

板橋人渡泉聲,茅檐日午雞鳴。

莫嗔焙茶煙暗,卻喜曬穀天晴。

詩的前兩句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請加以描述。

答: 。

[解析]詩的前兩句構成各自獨立又緊相承接的一幅圖畫。前一幅“板橋人渡泉聲”,畫的是山農家近旁的一座板橋,橋下有潺潺的山泉流過,人行橋上,目之所接,耳之所聞,都是清澈叮咚的泉色水聲。後一幅,寫在温煦的陽光下,茅檐靜寂無聲,只傳出幾聲悠長的雞鳴。這就把一個遠離塵囂、全家都在勞作中的山農家特有的氣氛傳達出來了。

[答案示例]伴着淙淙的泉水,走過板橋;雞鳴聲聲,太陽高高地照在山農家的茅檐上。

五、感知形象

古詩詞中的形象,主要有自然形象和人物形象兩類,其中人物形象又包括詩人的自我形象和詩中的人物形象。感知形象,就是要求考生分析、把握詩詞中的景物或人物形象的特點。這類題的常見命題方式是“這首詩(或某一句)刻畫了怎樣的人物形象”。解答此類題目,需從以下方面思考:1.瞭解常見的人物形象類型,如心憂天下、憂國憂民的形象,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的形象,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形象,超凡脱俗、清正高潔的形象等。2.結合詩詞內容,聯繫詩人經歷和生活時代及寫作背景,進行具體分析。同一時代的人物形象往往帶有某些共性,如晚唐詩歌多表達對國家衰亡的憂傷和對黑暗現實的批判,南宋詩歌多表達壯志難酬的憂憤和對朝廷苟安的不滿。3.從描寫方法入手,把握形象特點。詩詞中往往通過描寫肖像、語言、行為、心理等細節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或藉助景物、環境等側面描寫來烘托人物形象,抓住這些,便能迅速、準確地感知詩中的人物形象,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2年連雲港卷 閲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採蓮曲

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結合詩句,概括採蓮女的形象特點。

答: 。

[解析]此題考查考生對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答題時,要結合詩句的具體內容進行分析,概括時層次要明晰,語言要精煉、準確。

[答案示例]從“採蓮”看出勤勞,從“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看出美麗,從“亂入池中”“聞歌”看出活潑。

六、欣賞意境

古代詩人在寫詩作詞時,非常重視“意”與“境”的有機融合。這裏的“意”,即作者的主觀情感,是整個作品的靈魂;而“境”,即作者所以創設的生活圖景,主要是由景物構成。賞析意境,其內容主要包括描述意境、概括意境氛圍和選擇與某種意境相近的詩句等。該題型常見的提問方式有“請用自己的語言生動地描述某一首詩或某一句的意境”“某一句或幾句渲染了怎樣的氛圍”“下列與某一句意境最接近的是哪一句”等。同學們在答題時,首先要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感悟這些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然後再通過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再現詩歌中的畫面。值得注意的是,描述時既要忠於原詩,又要有通過合理想象加以再創造的內容,表述語言力求簡潔生動有詩意,能與景物的特點和情調相契合。為了表達準確,平時還應掌握一些用來概括意境的常見術語,如寧靜、清幽、深邃、清涼、壯闊、雄奇等等。

2012年臨沂卷 閲讀唐詩,回答問題。

鳥鳴澗

王 維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詩人描寫了哪些景物?創設了怎樣的意境?

答: 。

[解析]回答這道題可根據景物及其特點理解作者所抒發的情感。首先找到詩歌中所描寫的景物“桂花”“春山”“明月”“山鳥”等,“落”“空”“出”“驚”等動詞點明瞭景物的特點,構成了“靜謐”“優美”“空寂”的意境。

[答案示例]詩人描寫了桂花、春山、明月、山鳥等景物,創設了靜謐、幽美、空寂的意境。

七、鑑賞名句

名句是古詩詞的精華所在,它們或情真意摯,感人至深;或幽默風趣,妙趣橫生;或形象生動,詩意盎然;或藴涵哲理,發人深省等等。詩詞名句之所以千古傳誦,正是由於它們在景、情、理、趣等方面有值得稱道之處。鑑賞名句,就是對古詩詞名句的精妙之處進行品評分析。對詩詞中的名句進行鑑賞,能培養學生感受美、咀嚼美和表達美的能力。這類題目最常見的提問方式是“某一句歷來為人稱道,請賞析其妙處”。解答時,要根據名句的類型有針對性地進行賞析,如果是寫景名句,則從它運用了哪些寫景方法,描繪了怎樣的優美景緻等角度進行賞析;如果是抒情名句,則從它的抒情方式,情感的色彩與傾向等角度進行賞析;如果是説理名句,則從它的説理方式及其哲理帶給人們的啟示等角度進行賞析;如果是修辭名句,則從修辭手法及其表達效果的角度進行賞析。

2012年株洲卷 閲讀下面的文言詩文,回答問題。

移家別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風湖上亭,柳條藤蔓系離情。

黃鶯久住渾相識,欲別頻啼四五聲。

請賞析詩歌的三四句“黃鶯久住渾相識,欲別頻啼四五聲”。

答: 。

[解析]這兩句詩的字面意思是:住了這麼久,亭邊柳樹枝頭的黃鶯,也跟我是老相識了。在這即將分離的時刻,別情依依,鳴聲悠悠,動人心絃,使人久久難以平靜。詩人採用擬人化的手法,賦予黃鶯以人的情感,寫得生動有趣。題目沒有限定賞析的角度,一般可以從修辭、用典、詞語、寫法特點、抒感等方面去考慮。

[答案示例]這兩句運用了擬人的手法,移情於物,表達了詩人依依惜別之情。

八、表達賞析

表達賞析,即對古詩詞的語言表達技巧進行賞析,其內容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手法和語言特色。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類。間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託物言志等。常見的表現手法有烘托(襯托、反襯)、對比、用典、鋪墊、象徵、虛實結合、以小見大、欲揚先抑等。常見的修辭方法包括比喻、擬人、誇張、借代、設問、反問、反覆、雙關、對偶、互文等。古詩詞的語言特色,通常可用形象生動、簡練傳神、含蓄雋永、清新明麗、婉約細膩、沉鬱慷慨、雄渾豪放等詞語進行概括。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表達技巧往往並非單一使用,而是綜合運用。常見的提問方式是“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或修辭手法”“有什麼表達效果”“寫法上有什麼特點”等。答題時,要辨明技巧,分析效果,能結合具體的詩句或詞語,指出其中運用了何種手法或技巧,表現了什麼樣的內容,抒發了什麼樣的感情,揭示了什麼樣的道理,取得了什麼樣的表達效果。

2012年河北卷 閲讀下面這首唐詩(節選),回答問題。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卧踏裏裂。

牀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請對畫線的句子進行簡要賞析。

答: 。

山行古詩 篇六

大家好!我今天講的課文是古詩兩首中的一首《山行》

一、説教材:

《山行》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語文S版五年級上冊第六課《古詩三首》中的第二首是唐代詩人杜牧的名篇。詩裏寫了石徑、人家、白雲、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詩人沒有像一般文人那樣悲秋傷時,而是通過一片紅色展現出秋天楓林熱烈蓬勃的景象讚美楓葉的頑強,從而表現自己學習楓葉不屈不撓的精神的決心。教材選編這首古詩的目的正是讓學生在讀詩中想象古詩所描繪的意境,感受詩人的情感,從而學習這首詩中所讚歎的楓葉的不屈不撓的頑強的精神。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教材分析及要求學生在閲讀詩歌時,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景,體會詩人的情感,並嚮往和追求美好理想的課標要求,結合五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的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技能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古詩;

2、瞭解古詩大意,想象詩歌意境。

過程方法目標:1、通過讓學生朗讀,能自主想象詩中所描繪的畫面;

2、通過了解詩意及我的補充材料,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價值觀目標:體會詩的意境美,理解詩人的情感,感悟楓葉的精神,從而學習楓葉的精神。

三、説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在於理解詩意,想象詩的意境美,理解詩人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讀古詩;

難點在於讓學理解詩人的情感及楓葉的精神。

四、説教法和學法

根據課標精神,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在這堂課中,我主要是採用反覆誦讀法、想象體驗法、品評賞析法,此外,我還通過適時的為學生補充材料,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讓學生能對古詩有更深的理解。

五、説教學過程

(這首古詩我安排一個課時,教學過程分五個環節)

(一) 介紹詩人,導入詩文

在這一環節,我先讓學生説出他們對詩人的認識,我再進行補充小結,以便讓學生集中注意力,緊接着就可以導出詩文:同學們,我們瞭解了詩人杜牧,那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一首詩《山行》,接着就可以解題:行是什麼意思?那山行呢?

(二)初讀古詩,學會吟誦

在古詩學習中,吟誦是一個重點,而且五年級學生也已經有一定的學能力,所以這一環節的初讀我的要求是學生能讀準字音,有一定的節奏。在這一環節裏,我分三步實現我的目標:

第一步、先自由讀,要求讀準字音。在這一環節裏,我會以指名讀、學生評的方式檢查字音並糾正,還可以引出第二步:對,同學們覺得他讀得好是因為他注意了停頓節奏,以前我們也學過古詩的停頓節奏,那誰能來試試加上停頓符號,並讀出來?緊接着就可以以指名讀、齊讀的方式進行吟誦的初步教學。

(三)再讀想象,體會情感

課程標準認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和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朱光潛也説過,每首詩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兩個要素。情趣簡稱情,意象即是景。當情景相生而又契合無間,情恰能稱景,景也恰能傳情,這便是詩的意境。所以, 在這一環節中,我注意讓學生自己自己想象意象,加深印象,再加以情趣引導,從而讓學生悟出詩的意境。

在這一環節裏,我又分為三個部分:

1、想象整體畫面,理解詩意

在這一部分裏,為了幫助學生能更好的理解詩意,想象整體畫面,我會先引導學生理解“寒山”、“霜葉”描述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因為“生”字是古今異義詞,所以我會直接告訴學生它的意義,幫助學生理解詩意。在學生理解字詞的基礎上,我會設置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古人説“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現在就讓我們一起體會詩中的畫面,想象你看到了怎樣的美景?這個問題的設置,既是為了便於我檢查學生對詩意的理解情況,也是為了讓學生整體感知這首詩。

2、體會前兩句詩,想象美景

在引導學生體會“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這兩句詩時,我重點通過抓寒、斜、生處等字詞來引導學生生體會意象美。

在理解“生處”時,我會設一問:同學們,有的版本印成“白雲深處有人家”,你們覺得“生處”和“深處”哪個更好,為什麼?可以先和周圍的同學討論看看。 之所以設這個問題,,是因為我希望學生能通過自主對比思考、合作探究的方法達到更深層次的理解“生處”所描繪出的動態美,從而能理解前兩句詩描繪的意象美的目的。

在同學們理解詩中意象美的基礎上,我將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古詩:欣賞着如此動人的景色,你會怎麼來讀這兩句詩呢? 然後就勢告訴學生讀詩的方法:我們在讀古詩時就應該這樣邊讀邊想象,讀出詩句中的畫面。

3、學習後兩句詩,感悟情感。

在學習“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這兩句詩時,我主要是要讓學生體會出詩人對楓林的喜愛。在這一部分的學習中,我首先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剛才,同學們説出了看到的美景,老師也覺得美,可是,最令詩人心動的是這幅美景嗎?現在就請同學們仔細讀後兩句,思考這個問題。然後引導學生重點抓“晚”、“坐愛”、“紅於”這些關鍵字詞體會楓林風景之美及詩人的喜愛之情。在學生理解詩人對楓林美景的喜愛之後,我在指導朗讀:作者是如此的喜愛這片楓林,那他會如何吟誦這兩句詩呢? 順勢可以交給學生吟詩的另一要點:不僅要讀出我們看到的畫面,還要讀出我們的感情。

(四)品讀末句,昇華情感。

這一環節主要是為了理解詩人喜愛楓葉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它美,更在於詩人敬佩它頑強的精神。在這一環節中,我主要是通過設問引導,材料補充的方法來達到這一環節的教學目的

首先,我問學生:讀完《山行》,我們感受到了寒山、石徑的美,也看到了白雲人家的美,可是人都不曾停留;二月花也很美,可詩人獨愛霜葉,同學們有沒有想過這是為什麼呢? 然後,我通過讓學生想象對比普通霜葉和楓霜葉的不同,問學生:你覺得詩人在讚美一種什麼精神?這樣做是為了讓學生能自主思考,並且對楓葉的頑強有更深的理解。

在學生得出楓葉頑強的結論後,我會補充一段詩人的材料,然後問學生,你認為詩人僅僅是在讚美霜葉嗎?從而引導學生思考詩人的寫詩意圖不僅是為了讚美霜葉,也是為了激勵自己。

(五)小結拓展,學習楓葉

在這一環節中,我總結了這首詩的,並聯系生活,希望學生能喝楓葉一樣頑強,面對困難不低頭。

六、説板書

好的板書就是一個微型的教案,在這一課中,我主要是按讓學生從理解景到理解情逐步拓展的順序來開展的,所以我的板書也同樣是體現這樣的思想。

山行

——杜牧 唐

眼中景 心中情

寒山、石徑、白雲、人家 感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