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試講稿(推薦12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54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12篇《試講稿》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試講稿》相關的範文

試講稿(推薦12篇)

篇一:音樂課試講稿

音樂課試講稿

馬瑞

同學們好!歡迎來到音樂課堂!

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個好玩的節奏,我們一起來玩一玩,先看我表演,大家可以隨意加進來哦!(聲勢表演節奏型)我看到很多同學已經跟着我一起拍起來了,非常好!那我把這個節奏寫在黑板上,我們來一起拍一拍……好,我們現在一起再來玩一玩這個節奏,大家跟着我的速度走,我會變換速度哦!(反覆幾次勻速後,加快速度)大家表現都非常好,我們還可以加上聲勢動作來表現節奏,我們一起來試一試吧!哇,大家有拍手的、有跺腳的、還有拍肩膀的,不錯!這個好玩的節奏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歌曲《蘋果豐收》中的,我們一起來聽一聽吧!聽的時候大家思考一下,歌曲都描繪了什麼畫面?(播放歌曲)

歌曲聽完了,誰能來説一下歌曲唱了些什麼啊?大家都聽的很認真啊,靠窗那位女同學你來説。哦,歌曲中唱的是蘋果大豐收,人人都很高興。沒錯,説的非常好,把人們的心情都説出來了!

現在聽老師來唱一遍這首歌,感受一下歌曲的速度和強弱。(教師演唱)歌曲聽完了,誰能來説一説,歌曲的速度?啊,大家都説對了,是很歡快的。(寫板書)那我們演唱的時候就要歡快的來唱,不能拖沓!

我們看到這首歌曲是幾拍子的啊?沒錯,大家都看到了,是四拍子的,那四拍子的強弱規律是怎樣的呢?大家都不知道啊。那現在我們來玩一個聲勢的遊戲,這個遊戲中可以幫助大家體會下四拍子的強弱規律。我想請四位同學來幫忙,分別依次表演拍手、拍腿、跺腳、拍肩。啊,大家都很積極啊,每組派一位代表吧!你來,你來,你,還有你。好,按順序依次做這四個動作,我給你們一個速度,按這個速度依次反覆表演。那其他同學感受一下強弱的變化。好,1、2、1、走!好,停!大家感受到了嗎?誰能來説一説你聽到的強弱規律。前面這個同學,你來説。哦~你聽到的是強、弱、強、弱。好,聽的很仔細,請坐。哪位同學有不同的感受嗎?第三排那位女生你來説。啊~你感覺第三拍比第一個強稍微弱一點,但是比第二拍和第四拍都強。她對比的很仔細,很好,請坐!我們現在分成四個小組,依次按這個聲勢表演下,再次感受下是不是跺腳比拍手弱,但是比拍腿和拍肩強。(分組表演)大家感受到了嗎?對,這就是四拍子的強弱規律。強、弱、次強、弱(寫板書)。

好,現在我們一起來學習下節奏。大家先看一看我們剛才玩的節奏型在哪裏出現了。對,大家都找到了,歌曲1、3、7、9小節都是這個節奏型,剩下的是不是也很像啊?沒錯,那現在大家自由練習一下節奏,有拿不準的地方可以討論下。好,大家練習的怎樣啊?我們一起來拍一下,我們先放慢速度,1、2、3、走!好,我們再把第四行譜子拍一下,注意後面的休止符哦。那個地方我們要怎麼表示?對,握拳來表示休止。一起來,1、2、3、走!非常好!

我們現在跟着琴唱譜,我彈一句大家唱一句。好,注意這個地方,3-高音1,這個地方大家唱的不是很準確,因為跳度比較大,我們可以用科爾文手勢來幫助我們。3是什麼?對,小平台放在胸前,高音1呢?對,舉過頭頂。我們一起來!非常好,我們把這一句連起來試試。Ok,大家唱的都很不錯。現在我們要帶入歌詞咯。一起來試試吧,我唱譜大家填詞,可以嗎?能做到嗎?

好,唱的還不錯,剛才我們是放慢速度唱的,現在給大家幾分鐘的練習時間,一會我們跟原速試試。

大家練習的怎麼樣?每組先派兩個代表來演唱吧?不要緊張,試試,加油!還不錯哦,那我們一起跟伴奏唱一唱。同學們都會唱了吧?會唱了!好,我們看到歌曲是不是還有二聲部啊,現在,大家小聲唱高聲部,我來唱低聲部,我們一起體會下二聲部合唱!

好,很不錯啊。我們現在自由練習一下第二聲部,給大家7分鐘的時間!好,時間到,大家練得怎樣?一起來唱一唱吧,跟着琴放慢速度唱,多來幾遍,沒問題……恩,我感覺大家唱的還不錯!現在,你們唱低聲部,我來唱高聲部,我們配合下試試。恩,基本還是不錯的.!現在,這組唱高聲部,這組唱低聲部,我們跟着伴奏試試吧!

好,大家已經唱的很熟練了。現在我們來個比賽,看看哪一組配合的好。給大家10分鐘的練習時間,記得配合的時候聲音要和諧、速度要統一哦。(巡迴指導

好,我看大家練習的很認真啊,我們pk一下,看看哪組唱的好!……我們互相評價一下吧,覺得哪組配合的好呢?你來説!哦,你覺得第二組聲音很和諧,但是情感上略顯拖沓。評價的很好,請坐。還有誰來評價下?後面那位手舉的最高的同學,你來説!啊,你覺得第四組唱的最好了,不僅配合的好,而且情感也很到位,唱出了歡樂的氣氛,你彷彿都看到了豐收蘋果的熱鬧場面。評價的很形象啊,請坐!

大家今天的表現都很好,我們這首歌就是突出大豐收的喜悦,所以只要我們用歡快的聲音演唱,就能唱出喜悦感。最後,我們再次用歡快的聲音演唱歌曲,結束我們的音樂課!

篇二:《觀滄海》試講稿

《觀滄海》試講稿

《觀滄海》是曹操北征烏桓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詩人借大海的雄偉壯麗景象,表現了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一中原建功立業的抱負。

一、 説教學目標

在研讀教材和對學生的認知特點進行認真分析的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三個教學目標:

1. 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做到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

2. 讓學生理解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

3. 讓學生感受詩中曹操的博大胸懷和豪情壯志,在審美中教育學生樹立遠大理想。

為什麼要確立以上三個目標,而不確立其它目標呢?其理由如下:

它們較全面地體現了新課程所大力倡導的三維目標。大家可看出,上述三個目標在“三維目標”中既各有側重,又有相融的一面。目標1側重的是技能目標,目標2側重的是知識目標,目標3側重的是情感目標,也就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將圍繞着重音、停頓、句調等方面進行指導,讓學生體會如何朗讀;讓學生分析詩中的“景”,進而體會景物中藴涵的“情”。所有這些體現了“三維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目標。

以上三個目標,抓住了本單元的訓練重點,體現了語文教學的性質和特點。本詩被編於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課標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該單元有《古代詩歌五首》(事實上有兩首詞),這五首詩詞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採用了寫景抒情的方法,且《觀滄海》排在第一篇,遵照葉聖陶所説的“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閲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的思想,有必要通過本詩的教學使學生深入理解借景抒情的手法,然後把這一技能遷移到其它四首詩詞的閲讀中,更好地理解其它四首詩詞。因此我確立了教學目標2;我為什麼要確立教學目標1呢?一是任何詩歌教學,必須關注學生的誦讀,以讀感知,以讀品味,是其基本原則;以讀帶講,讀中點撥是其基本方法。

二是課本第67頁的教學提示中有一句話——“朗讀必須講究抑揚頓挫,在朗讀中要想象詩中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感情”,因此我認為課本的編者是在告訴我們,在本詩的教學中,必須訓練學生的朗讀技能和朗讀能力。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沒有把生字詞的學習作為其中一個目標呢?因為要作到“讀正確、讀流利”,就包括了掃清生字詞障礙,領會“碣、竦、澹、峙”等實詞和“以、之、哉”等虛詞的意義在裏邊了。我為什麼要確立目標3呢?大家知道,人文性是語文課程的性質之一。巢宗祺在解釋人文性時説:“人文性着眼於語文課程對學生的思想感情的薰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1]事實上,對學生的思想感情的薰陶感染,乃至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是通過一篇篇課文的教學來實現的,其中課文是載體,審美是手段,育人是目的。

我認為《觀滄海》就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感情的薰陶感染和思想教育的典範作品。為什麼這樣説呢?《觀滄海》是曹操在消滅了呂布、袁術以及袁紹主力後,於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北伐烏桓,追殲袁紹殘部,經過碣石山時所作,詩中描繪了詩人在登臨碣石山時所看到的波濤洶湧的大海圖景,又利用詩歌的重要特點——想象,給我們展現了一幅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壯觀美景,抒發了詩人消滅北方割據勢力,統一北方的雄心壯志。當然,曹操要實現這一壯志,當時要做的事還很多,比如劉表還未消滅,但我們知道,後來的曹操不僅統一了北方,還雄心勃勃地想征服江東乃至全國,赤壁之戰就是最好的詮釋。因此,通過本詩的教學,一方面可讓學生感受曹操的博大胸懷和遠大理想,另一方面也教育學生像曹操一樣,胸有大志,才能更好地報效祖國。

二、 説重點、難點

我把本詩的教學重點確定為借景抒情或寫景抒情的寫法,即教學目標2;教學難點確定為景物描寫中如何藴涵了詩人的博大胸懷和理想,即教學目標3。原因有二:

從課本的編選意圖與課文的特點來看,人教社新課程語文教材的編寫都有兩大系統、三大板塊。兩大系統為閲讀系統和綜合性學習系統,三大板塊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本詩編在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屬於“閲讀系統”中的一篇,為“人與自然”板塊,目的是讓學生在感受自然中,體會大自然的雄渾壯觀,體驗自然景物中所藴涵的作者的雄心壯志。本套教材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專題組元”,本單元編選了《春》、《濟南的冬天》等反映四季景物的課文,為“四季”專題。《觀滄海》顯然描繪的是秋景,但難就難在秋景中如何寄託着“情”,這需要指導學生 體會“詩言志”、“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的文學主張,體會詩不是為寫景而寫景的,寫景是為抒情服務的這一本質特點。

從學生的認知情況來看,學本詩時,學生剛升入國中,以前並沒有深入學過借景抒情的寫法,很難體會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所寄寓的“志”:大海吞吐日月星辰,象徵曹操所具有的消滅北方割據勢力,統一北方的豪邁氣概和雄心壯志。

三、 説教學方法(學習方式)

我打算指導學生運用自主性學習、合作性學習、探究性學習三種學習方式來學習本詩。其原因有二:一是這三種學習方式是新課程大力倡導的學習方式;二是從本詩的特點和所確立的教學目標來看,比較適宜於同時採用這三種學習方式。

四、説教學步驟

本詩用一節課時間來學習。

(一)開展自主式學習,完成教學目標1(約10分鐘)

1、學生課前預習,掃清文字障礙

指名兩位學生來朗讀,注意節奏、語調、情感。讀完後請其他同學來指出讀錯的字詞,教師着重從語調、感情方面進行指導。

2、朗讀,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全班齊讀,講究抑揚頓挫,然後請兩位同學來説説詩中畫面及詩人的感情。

(二)開展合作式學習,完成教學目標2(約20分鐘)

1、把學生按4人一組來分,共同研討下列問題。

①整首詩是由一個字來展開詩的線索、統領全篇的,請指出是哪個字?

點撥:“觀”是全篇的詩眼,以下十句都是觀海所見所想。

②詩中哪幾句是寫實景?主要寫了哪些景物?顯示了什麼?

點撥:“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全是寫實景,主要描寫了水、山、樹、草、風、波等景物。顯示了在茫茫蒼蒼的大海上,波濤起伏,拍打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萬物生機勃勃的壯麗秋景。

③ 詩中哪幾句是寫虛景?主要寫了哪些景物?顯示了什麼?

點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寫的全是虛景,即詩人的想象,主要描寫了太陽、月亮、星辰、銀河等景物,它們都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其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作者藉助奇特的想象來顯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壯觀景象,顯示一種極其開闊博大的境界。

篇三:采薇試講稿

采薇試課講稿

《采薇》是一首描寫戍卒出征還歸的詩,是歷來為人稱頌的名篇。下面是采薇試課講稿,一起看一下吧。

一、説教材

《采薇》是語文版國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精讀課文,選自《詩經.小雅》,描寫了西周時期一位飽嘗思鄉之苦的戍邊士兵在歸家途中的所思所想,這首詩雖然沒有《關雎》《蒹葭》等名氣大,但也是傳誦千古的名句,充分體現了《詩經》“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精神,對後世影響深遠。我希望通過本課的學習,能夠豐富學生的古典詩歌文化常識,提高他們的詩歌鑑賞能力。

根據新課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以及八年級學生詩歌鑑賞能力較弱的現狀,我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瞭解《詩經》文化常識,反覆誦讀,疏通文意。

能力目標:品味詩歌獨特的語言美、音樂美;學習情景交融的寫法。

情感目標:把握戍邊士兵思念家鄉以及厭倦戰爭的複雜情感。

教學重點:反覆朗誦,賞識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品味語言,把握情感

二、説教法及學法

(一)説教法

根據教學目標、教材特點,我採用誦讀法、提問點撥法進行教學。

雖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但如果學生一味死讀書,不求甚解,最後仍是“過目皆忘”。這就需要我們為師者在教學過程中多一點實質性的、能讓學生受用不盡的讀書方法指導。如注意停頓、語速、重音、語氣等。

提問點撥法可以讓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對課文的思想內容、藝術價值、現實中的戰爭、民歌題材進行探究,體現語文課堂的人文性。

(二)説學法

將在教學中貫穿自主探究,引領學生如何學習詩歌,讓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誦讀,在讀中培養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及審美感受能力。將疏通文意和理清課文思路的任務交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

三、説教學流程

本課計劃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如下:

(一)、導入,瞭解《詩經》常識

生活中少不了詩,少不了歌,在我們這個小地方也有客家山歌,請大家欣賞兩首。在我們這個詩的國度裏,詩歌長河的源頭又在哪裏?請大家跟老師一起去尋找。

你是一條旺盛的河流

2600多年來邊唱邊走

多少人翹首追溯你神祕的源頭

哦 到春秋 再到西周

“風”——土風民謠,淳樸自然

“雅”——諸侯朝會,貴族歡宴

“頌”——宗廟祭祀,樂舞翩翩

直陳、比喻、託物抒情

你的語言是賦、比、興

因了你,“風騷”成為文學的雅稱

你就是《詩三百》

人們還恭敬地稱呼你《詩經》

(二)、自主學習

朗讀要求:初讀正音,把握節奏,要讀得字正腔圓。再讀解意,把握行式,要讀得韻味深長。吟唱詩歌,品賞詩情,要唱得情深意切。

自主學習一:請從以下活動中任選一個完成。

一、自主完成。用現代漢語通順地翻譯全詩。

二、小組合作。把這首詩譯為現代詩,語言流暢,能押韻更好。

三、交流活動。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詩作的內容與表達的情感。

自主學習二:詩歌美好的詩情畫意讓人沉醉,走出詩歌,讓我們以探究的眼光,去尋覓本詩美的根源。請同學們自主學習或合作學習,發現詩歌中的美詞美句,體會篇章的美。

(三)、提問點撥:

問題1:感情基調?悲傷

問題2:為什麼在歸家途中還要悲傷?

材料:宋之問:“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解析:詩人被貶在外,家人音訊全無,終於踏上歸家之途。一方面欣喜若狂,另一方面擔心家人為自己所累,團圓之夢成為泡影,越接近家鄉越是擔憂。情更“切”變成了情更“怯”。

答案:歸家喜悦因為對家人、自身命運的擔憂而變得無比沉重。

路途艱難,又飢又渴的現狀。

回憶過去,痛定思痛。

問題3:如何表現士兵的哀傷?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1)以景寫情,情景交融 意象:楊柳 、冬雪

(2)對比

以樂景寫哀,以以往之虛襯眼前之實,以凱旋之樂襯內心的悲痛。

(3)大雪交加,行道艱難,飢渴難耐,情景淒涼,語調低沉、蒼涼。

(四)聯繫現實

如果文中的戍卒穿越時空來到今天,遇見從伊拉克戰場歸來的美國士兵,他們會有怎樣的一番對話?

(五)作業:

一是朗讀背誦課文;

二是蒐集本地民歌——客家山歌,與課文比較,體會《詩經》民歌的源遠流長。

四、説板書設計

設計思路是舉綱張目,以線串珠,就是在清理文章綱目的基礎上,再進一步研究綱與目及目與目是怎樣聯結起來的,讓文章思路變成了學生思路,學生對課文內容的背誦、理解、深化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説教學反思

參與本課堂學習的學生為八年級學生,對《詩經》瞭解較少,沒有學習過《詩經》中任何一篇,古文知識也相對薄弱,因此對本文的教授我定位於誦讀欣賞,不要求過多糾纏於某一詞一句的辨析,只要求大致解意,能夠從讀準、讀美、可唱的層面解讀本詩。對詞、句、篇章,也只是從聲音美、形象美、情感美方面淺層次探究。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讓學生走進文本,發現美、感受美,在不斷追尋美的過程中激發愛母語、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拓展閲讀:采薇教材分析

江南的春天是衣食的春天,桑樹渙渙,桃花燦燦,連槐樹那樣鄉氣的花,都有田間灶頭的新意。野菜也是,綠汪汪的一片,像瀉了的春水,叫人不忍踐踏。鄉下人當此季總是去田埂地頭採來,新新鮮鮮地做了端上來。我生在城市,吃到的野菜都已經不野了,是成品,也不懂得認野菜挖野菜。偶爾到鄉間,看到有人採擷,也不管喜不喜歡吃,就無端開心得不行,追着人屁股後面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

第一次看見薇菜時,紫色的小花乍滿眼簾,忙問是什麼菜,告訴我是野豌豆。餘冠英譯《詩經》,將薇菜翻譯成“大巢菜”,我就根本就沒把這種小菜和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采薇西山”中那種雅物聯繫起來,也沒想到這就是小雅《采薇》裏吟的“薇”。想起有人説,我們這代人是四肢不勤,五穀不分,雖然刻薄,卻也恰當。

篇四:國中數學試講稿:等腰三角形

人教版國中數學八年級上冊

一、問題導入

師:請同學們拿出一張長方形的紙片,並將紙片對摺,然後剪去(或用刀子裁)一個角,再把它展開,大家觀察一下,看得到一個什麼的三角形呢?

生:等腰三角形

師:對,剪出來的圖形是等腰三角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等腰三角形的性質

二、新課講授

師:現在大家分小組討論一下,看看什麼樣的三角形稱作等腰三角形呢?

師:請中間一排穿黃衣服的女生回答一樣。

師:她説:“有兩條邊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師:回答得非常正確。相等的兩條邊就做三角形的腰,另一邊叫做三角形的底,兩腰所夾的角叫做頂角,底邊與腰的'夾角叫做底角。

師:那等腰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嗎?

師:請最後排靠窗的男生回答一下。

師:他説:“是”。大家覺得呢?如果是,大家能找到對稱軸嗎?

生:中線。

師:等腰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但是它的對稱軸不是中線,因為中線是線段,而對稱軸是直線。所以等腰三角形的對稱軸是中線所在的直線。

師:下面我們再來看看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先觀察下剛才折的圖形

師:△ADB與△ADC有什麼關係?圖中哪些線段或角相等?AD與BC垂直嗎?

生:全等。∠B=∠C,∠BAD=∠CAD,∠ADB=∠CDA,BD=CD

師:大家的觀察很仔細。這些結論都很正確。我們可以將這些結論轉化為等腰三角形的性質。

師:性質1: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簡稱:等邊對等角。大家能不能將這個性質轉化為數學語言呢?

師:請第一排最左邊的同學回答一下。

師:他説:“已知:在△ABC中,AB=AC求證:∠B=∠C”

師:現在條件寫出來了,大家試着證明一下。

生:作三角形的中線。

作△ABC的中線AD,則BD=CD

師:思路過程都非常正確。大家課後可以思考一下,如果我作底邊的高或作頂角的角平分線能不能證明出來呢?

師:等腰三角形還有一個性質2:等腰三角形的頂角的平分線、底邊上的中線、底邊上的高重合。簡稱:三線合一

師:大家試着在下面證明一下,先寫出已知和求證來。

師:大家都寫得很不錯。

三、鞏固練習

師:大家一起來看一道例題:

例。如圖在△ABC中,AB=AC,∠BAC=120°,點D、E是底邊的兩點,且BD=AD,CE=AE,求∠DAE的度數

師:自己動手算一算,等下請位同學説下她的答案

生:60°

師:對,答案就是60°。運用的就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質1,等邊對等角。看來,大家都掌握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質。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結課你們有什麼收穫呢?大家都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五、作業佈置

完成課後第一題,總結等腰三角形的性質並證明一下

篇五:高中體育説課稿試講稿

高中體育説課稿試講稿

一、説指導思想

依據新課標的要求,新的體育與健康課程在教育方式,教學內容,教學評價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發展與側重點,以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為目標,以健康第一·快樂體育·終身體育為指導思想,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切入點,以團結友愛,積極拼搏為德育滲透點,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鍛鍊習慣,為學生終身體育打下堅實的基礎。以發揮學生的認識能力為核心,以培養學生的基本活動為目的,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始終在師生的共同活動中愉快、輕鬆、活潑地進行教學。同時發展學生速度、靈敏、耐力、柔韌等身體素質;對於提高身體機能,培養勇於競爭,頑強拼搏,積極進取團結合作等精神。

二、説教材

排球運動是通過發、墊、傳、扣、攔等動作組成的。是在快速、激烈的情況下通過接發球、二傳、扣球來完成的一項綜合性的`體育運動,具有集體性、競爭性強、趣味性濃等特點。通過排球運動,可以發展學生跑、跳等基本活動能力,提高靈敏、速度、力量、耐力等身體素質與動作的準確性、協調性,增加內臟器官的功能。同時還能培養學生勇敢頑強、機智、果斷、勝不驕、敗不餒等優良品質與團結一致、密切配合的集體主義精神。是一項有很高鍛鍊價值的運動項目。

三、説學情

本次課的授課班級為高一年級8至15班,學生來自各個不同地方。運動技能有所差異,個別學生學習能力較強,有一定的基礎,但是大多數學生掌握技術較差,所以本課採用啟發、分解、遊戲等教學方法,以及各種新穎的練習方法。循序漸進、層層深入、層層剖析,充分挖掘每個學生的潛在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更好地促進學生努力達到教學目標。

四、説教學目標

以“終身體育”和“快樂體育”為指導思想。注重培養學生的終身鍛鍊的意識,使學生在快樂中掌握鍛鍊的手段,參加體育鍛煉,增強身心健康。

1. 認識目標:通過排球墊球的練習,激發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培養學生積極參加體育活動的態度與行為。

2. 技能目標:使學生基本掌握墊球技術,發展學生的靈敏性與協調能力。使85%以上的學生能學會排球墊球技術的基本動作。能自主學習與鍛鍊,提高和他人合作的能力。

3. 情感目標:認真練習,通過遊戲培養學生勇敢、機智、果斷、勝不驕、敗不餒的優良品質和團結一致、密切配合的集體主義精神。

五、説教學重點與難點:

對於高中學生來説,正面雙手墊球在教學中應抓住三個關鍵環節,即墊擊球

的位置,人與球的位置關係和全身協調用力。難點是全身協調用力墊球。

六、説教法與學法:

教學是教師傳授知識與學生學習知識的互動過程。課的教法與學法應根據學情與教材的特點制定,本課的教法與學法主要以下幾種:

教法:

1.啟發教學法:通過啟發讓學生更好的瞭解排球的基本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分解法:讓學生從簡到難的學習,使學生更容易掌握技術。

3.遊戲法:通過遊戲活躍課堂氣氛,鞏固技術,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和集體主義精神。

學法:

1.嘗試法:發展學生創造能力,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2.展示法:通過展示有利於學生進行創造性的學習。

3.遊戲法:提高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鞏固技術。

4.評價法:通過評價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一步啟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六、 説教學過程:

(一)準備部分(10’)

1. 課堂常規

2. 本課的教學內容、目標及要求。

3. 隊列的變換練習

4. 球操。為了使學生精神振奮,達到熱身的效果,安排了球操提高學生的興趣,同時培養學生的情趣。

(二)基本部分(30’)

1.自主學與練(5’):

讓學生自由發揮練習墊球。目的是讓學生髮揮自己所認識、所瞭解的墊球技術和練習方法。

2.學習和發展(20’)

(1) 展示掛圖:通過觀看掛圖和講解使學生認識排球運動和學習排球的重要性,讓學生有了一個感性的認識,建立良好的動作概念。

(2)徒手練習:原地散點撒開,徒手做墊球動作姿勢。看教師的示範動作模仿練習,同時教師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特別是墊球的姿勢、手型正確,使學生的理性認識轉化為動作。

(3)自由組合,自由練習:

A.墊固定球:是讓學生體會全身協調用力和正確的擊球位置。加深學生對墊球技術的理解。

B.一拋一墊:相距3-4米一人拋球,另一人墊球。要求拋球由到位向不到位變化,墊球由近向遠變化。此練習是讓學生體會墊球動作的插和蹬送動作。

C.對墊:距離3-4米連續對墊球。要求學生隨時要做好墊球前的準備姿勢,並快速起動和移動,保持好合理的位置進行墊球。先可以是練習原地對墊球,再練習移動的對墊。

D.自墊:一人一球連續向上方墊球。這一練習是讓學生不斷的提高控制球的能力,保持好人與球的位置關係。同時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自主創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提高控制球和支配球的能力。

E.自我展示:給學生一定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展示一下自己的練習成果,充分體現學生主動參與和自主學習的要義,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合作發揮(5’)

遊戲:接力比賽

規則:分為四組進行比賽,每組一球。雙手平舉把球放在腕關節以上10釐米處,不能夾球,快速跑到指定地後原地墊球三次後再跑回隊伍把球交給下一位同學。最先完成的為勝。

目的是根據本課的內容安排這個遊戲,再次鞏固墊球技術。同時也培養學生的協作配合,團結合作能力。

(三)結束部分(5’)

1. 在教師帶領下學生通過音樂來放鬆,促使學生消除肌肉的疲勞,身心得到恢復。

2. 對本課進行小結,學生參與自我評價,小組評價和綜合評價。

3. 佈置回收器材

七、場地器材:

本校的體育設施比較齊全,基本上可以做到人手一球,需要器材:排球56個,掛圖1付,錄音機一台,磁帶一盒。

八、預計課的效果:

預計課的教學目標基本實現,85%以上的學生能學會排球墊球技術的基本動作。預計課的平均心率110-120次/分。練習密度35-40%。

篇六: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試講稿

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試講稿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看似平淡之中,卻有着詞人潛心的構思,體現着詩人雄渾豪邁之外的另一種境界。

一、説教材: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是九年義務教育西師版國小語文教科書 第十冊29課的一首詞。詞的作者是南宋傑出的愛國詞人辛棄疾。寫的是夏夜在黃沙嶺上所見到的美好景象,表達了詞人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生活,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

二、説設計理念:

本課的教學遵循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感悟”的教學原則。通過創設學習詞的美好的意境,引導學生融入想象,自讀自悟,勾畫畫面,相互交流,體會心境。在自讀、精讀、熟讀的基礎上,加深體驗。通過課後蒐集宋詞,吟誦宋詞的活動,拓展學習的時空,實現“大語文”教學理念。

三、説教學目標:

1、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通過語言文字,融入自己豐富的想象,感悟這首詞所描繪的意境。

3、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感受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通過反覆誦讀,體會詞的意思,感受詞中描繪的意境。

教學難點:理解詞與詩的不同。

四、説教學方法

教法:創設情景法、自讀自悟法、情感誦讀法、想象理解法。

學法:自讀自悟、合作探究、感情朗讀。

五、教學過程

(一)、課前導入

愛好是最好的老師,為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學生熱愛古詩詞的情感,激起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求知慾,我設計了這樣的導入:唐詩宋詞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華,千百年來,廣為傳誦。相信你們也積累了不少,老師來考考大家描寫田園風光的古詩詞,願意接受老師的挑戰嗎?學生會異口同聲“願意”然後我出示:留連戲蝶時時舞——,幾處早鶯爭暖樹——,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水護田將綠繞——學生很快進入了良好的學習形態。我接着説:孩子們你們知道的古詩詞還真不少,今天老師又給你們帶來了一首《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二)、讀通——與文本對話

1)、誰來讀讀題目?從這首詞的題目中,你有什麼發現?

相機介紹黃沙嶺及作者:黃沙,地名,就是黃沙嶺,在江西省上饒縣西面,那兒風景柔美,農田水利條件好。本文作者,南宋最卓越的愛國詞人辛棄疾,曾遭貶職,那兒多年閒居,對那一帶非常認識。

2)、出示課件,整體感知。

3)、請同學們自由地訓練朗讀這首詞,注重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4)、激勵學生讀:“課堂上,最美妙的聲音是你們朗朗的讀書聲。想不想展示你們美妙的聲音?”(生:想)

5)、為了展示你們最佳的讀書效果,老師給你們一點友情增援好嗎?請看屏幕(出示:出示這首詞,已劃好了節奏。)

(三)、讀懂——與作者對話

過渡:讀通詞是學好古詞的序幕,讀懂詞,讀出詞裏所包含的意思,這才是學習詞的正式開始。詞就像一杯濃濃的咖啡,需要細心品味,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仔細品味一下吧!

【品讀上闋 】

出示: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1、自讀自悟,走到辛棄疾的身邊去,做他的同行者,調動起你所有的覺得器官,欣賞這漂亮的夜景。

2、交流:

A:看到的:明月、別枝、驚鵲、鳴蟬、稻子

B:聞到的:稻花香 體會豐收的景象。

C:聽到的:蟬鳴、鵲啼、蛙聲、説豐年

D:感受到的:夏夜的幽靜,安謐。

3、你的腦海裏呈現出怎麼的一幅畫面?

(學生自由描述,月光十分明亮,把沉睡的鵲兒都驚醒了,撲稜稜地離開枝頭,飛起來了,引起樹枝搖曳,半夜裏,清風漸漸地吹來,讓人感到真涼爽、舒適,風兒還送來一聲聲蟬的鳴叫,好像在唱歌呢!田野裏,稻花開了,一陣陣清香撲鼻而來,讓人感到神清氣爽。詞人辛棄疾走在鄉間的小路上,一路上遇到許多納涼的老農,都在説着“今年真是一個豐收年”,池塘裏,傳來一片青蛙的叫聲,似乎也在爭説豐年。)

4、指導朗讀,前一句讀出“幽”,後一句讀出“喜”。

5、多媒體煽情。

明亮的月光,驚醒的鵲兒,微微的涼風,鳴叫的蟬兒,清新的稻花香,這一切多麼的美好,讓我們一起置身於這麼美好寧靜的夜晚,感受着清風明月,輕輕地吟一吟吧——齊讀上闋。

6、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詞人的心情怎麼?(高興、愉悦、沉浸在豐收的喜悦之中)

篇七:《滕王閣序》試講稿

我教《滕王閣序》試講稿

《滕王閣序》

《滕王閣序》用富麗的詞藻稱道洪州,記敍盛會,描寫滕王閣的壯麗,以及山川秋景的寥廓美好,藉以抒發自己懷才不遇而又不甘沉淪的情懷。文章感情複雜,辭彩華麗,句式錯落,氣勢奔放,是駢文的典範。教學這樣的文章,無疑當以品味語言之美、理解用典之妙、感受作者的情思為目標。為此,在上《滕王閣序》一課時,我按照“誦——測——寫”的步驟組織教學,以誦讀為主要手段,附以檢測和寫話,用誦讀代替講析,借運用促進誦讀,狠抓名句的誦讀和理解,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誦:依據提示讀名句

全文共七個自然段,每教一段,首先讓學生對照註釋自讀課文,教者答疑釋疑,然後組織學生反覆朗讀。學生讀了三五遍,漸生疲勞。這時,我就在黑板上寫下該段裏一些名句的核心詞語,讓學生據詞而想名句,誦名句,甚至寫名句。比如,在學生誦讀第一節時,我在黑板上寫下了“故都新府”、“襟帶控引”、“物天人傑”、“霧列星馳”、“台隍賓主”、“十旬千里”、“學士將軍”等七組詞語;誦讀第五段時,我寫下了“馮李賈樑”、“老壯窮堅”“貪泉涸轍”、“北海東隅”、“孟嘗阮籍”等五組詞語;誦讀第六段時,我寫下“終軍宗愨”、“謝樹孟鄰”“凌雲流水”等三組詞語。這些詞語出自偶句,或在句首,或在句中,或在句末,或為對象主體,或為要點特性,是句子的標識性“建築”;而且兩兩成偶,上下相對,具有較大的關聯性。學生看着這些標誌性的詞語,依一詞而識一句,據一句而想一聯,既克服了篇段背誦的畏難情緒,又便於自我檢查:一遍遍地讀,一遍遍地檢查,發現自己不夠熟練,繼續誦讀,直至熟爛於心為止。

測:根據情境填名句

古人説,書讀百遍,其意自見。的確,讀是理解的基礎;但是,讀而不思,“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地讀,讀百遍和讀一遍其實是一樣的,都無法進入文中的境界。為了促進對文句的理解,在學生熟讀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我就安排這樣的測檢練習:根據自己對文句的理解,為設定的情境選擇引文。在誦讀第五段的.時候,我就編設了如下語段,讓學生選用該段的文句填空:

1、你的遭遇確實令人同情,但是,志士能人命途多舛者多矣,“___________ ”,你又何必怨天尤人呢?

2、有人覺得自己就這樣的基礎,要想將來學有所成不太可能,不如趁早解放自己。錯矣,“_______ ”,只要努力,一切都來得及。

3、勝者誠可敬,失敗者亦未必可悲。周恩來有詩曰,“難酬蹈海亦英雄”;王勃有句雲,“_____”:這些詩句説明,英雄是成功者的獎品,更是堅毅者的封號。

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但是,人在環境面前也不是無能為力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_______ ”就是最有力的説明。

5、《茶館》裏的崔久峯,從先前慷慨激昂的國會議員,到後來只能“修持、懺悔”的佛教信徒,讓人想起_______ , 想起他的“_______ ”。

我宣佈測試辦法和標準,讓學生自我檢測:每段話在屏幕上停留一分鐘,不假思索,答案脱口而出者為優秀;略加思索,説出答案者為良好;翻書而找出答案者為合格;翻書也找不出答案者為不合格。

這樣的練習,既是對文句理解程度的測檢,又反過來促進了對文句的理解。

附答案:

1、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或:屈賈誼於長沙,竄梁鴻於海曲。亦可:賈誼屈於長沙,梁鴻竄於海曲)。2、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未晚。3、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4、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5、阮籍,窮途之哭。

寫:設置話題用名句

闡發是一種理解,運用也是一種理解;為既定的語段選擇恰當的文句是一種理解,把學過的文句用到自己的文章裏,借別人的詞句來説話,更是一種理解。為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名句、用名句,我在誦讀、測檢這兩個教學環節之後,緊接着安排寫話練習:自己設置話題,用剛讀過的文句寫話,然後當堂朗讀。課堂上,誰也不甘示弱,人人都想盡力表現自己,一展才華。這樣,往往佳句迭出,精彩紛呈。

下面是同學們在課堂上展讀的部分作業:

1、去年4月,滬蘇浙皖語文圓桌會議在我校舉行,500餘人出席,雖不敢説“賓主盡東南之美”,但與會者大多是三省一市語文教學第一線的佼佼者。

2、校長在開幕式上致歡迎辭,他説:“今天,是我們張家港高級中學的盛大節日,出席這次圓桌會議的,有政府官員,有專家學者,有教學第一線的精英人物,真可謂‘盛友如雲’,‘高朋滿座’。”

3、老校長講話,不徐不疾,如歌如誦,或引經據典,或詩意闡發,大有“騰蛟起鳳”之勢,聽者無不讚歎。

4、遠望羣山,“層巒聳翠,上出重霄”,如水墨畫垂天而掛;近看店鋪,大門洞開,鱗次櫛比,恰似一排排窯洞。

5、我乃農家子弟,不是生在“鐘鳴鼎食之家”,對於曹雪芹筆下的生活,不甚了了。

6、自古文人多傷感,“寄蜉遊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這是蘇軾在感歎生命的渺小;“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這是王勃在抒寫人生的無奈。看來,只有像莊周那樣,“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做到“無己”、“無功”、“無名”,方能擺脱無奈和痛苦。

7、誰説“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我們宏志班的同學雖然來自全省各地,但卻很快親如兄弟,融為一體。

9、我等正值少年,“等終軍之弱冠”,當效其請纓報國;十八九歲的男兒,不“慕宗愨之長風”,卻學紈絝之逍遙,那是在糟蹋自己的青春啊!

10、我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本科畢業生,並非“謝家之寶樹”,能找到這樣一個職業已經不錯了,有什麼理由挑肥揀瘦呢?

11、某公雖有才華,卻無人常識,只能“撫凌雲而自惜”了。

12、有人指責某甲説:“初次相逢便傾吐心曲,不怕別人恥笑?”某甲反駁道:“‘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在知音面前是不該有所顧忌的。”

13、某生引用《滕王閣序》上的詞語對他的值日生同伴説:“門窗黑板,我已擦拭如新;地面衞生,則‘是所望於羣公’了。”

14、下午作文比賽,同學們“請灑潘江,各傾陸海”,盡情地展示自己的才華吧!

自己設置話題,用課文上的名句寫話,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創造的過程。這個過程縮短了課本和現實的距離,把閲讀和寫作融為一體,以名句的誦讀來帶動寫作,以寫作來擴大誦讀的效果,既有益於課文的學習,又有益於開啟學生的心智。

篇八:《再別康橋》 講稿

《再別康橋》 講稿

一、説教材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因為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的特點。《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帶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二、説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的確立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品味詩的意象美,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真情。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德育目標:體悟作者情懷,引發共鳴,逐漸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學生喜歡故事性的文章,對詩歌的抽象性可能會產生畏懼心理,對課文提不起興趣,或者只能走馬觀花,難以深入體會詩歌的感情,鑑於此我把本課的重難點作了如下設定:

教學重點: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品析“三美”, 感受藝術性。

教學難點: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三、説方法

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情出發,採取如下辦法:

第一,以誦讀為主。俗話説讀書百遍,其意自見。要品位詩歌的語言美,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的感情,誦讀是必不可少的。課堂上,學生的自讀、教師的範讀;個別學生的試讀,全體學生的齊讀、齊背將穿插在教學的各個環節。

第二,聯想法。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課堂上力求通過課件的介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多媒體將課文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增強學生對詩歌的主體感悟。

第三,探究法。教師抓住詩中的關鍵字句進行推敲、點評。

四、説教學過程的設計

1、導入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2、分步實施

第一步:課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紹。

第二步:詩歌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並背誦。

第三步:整體感知詩歌離而不傷、別而不愁的格調。在讓學生誦讀的基礎上談朗讀體會。自古以來,離別總免不了沉重的愁緒,《再別康橋》是一場深情的離別,卻透露出輕快的情調。為了便於學生準確把握這首詩有幾分無奈,又有幾分灑脱的基調。

第四步:把握與體味詩歌的意象美。先講意境和意象的含義(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然後引導學生感受詩中的意象美。

讓學生自讀,思考:詩中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小組討論交流)。

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詩人的哪些情感,進而體會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五步: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為了讓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力,進入詩歌夢幻般的氛圍,用與詩歌每一小節意境相配的優美圖片,讓學生根據詩意選畫面。再找個別學生朗讀自已最喜歡的一節詩歌,結合圖片畫面,説出喜歡的理由,讓學生深入體會每一節的畫面美。老師抓住詩中的關鍵詞(動作性很強的詞、融入強烈情感的詞)進行適當的點撥,藉此指導學生鑑賞詩歌的方法。

3、小結

本課我們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現代詩歌,並分析詩歌的表達感情和寫作風格,同學們要學會這種鑑賞新詩的方法。

4、作業設計

① 背誦課文。

② 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比較賞析。寫一篇賞析文,不少於五百字。

拓展閲讀:《再別康橋》教學反思

教學完《再別康橋》已經近一個星期了,也到了非反思不可的時間了,不然,再過幾天,恐怕想反思也不得了。

上公開課,我不喜歡事先的演練,我喜歡的是現場直播。這樣的課堂才是真實可信的,而不是虛假的做課。

課堂的起初階段,完全是按照我事先設計好的教學環節有條不紊地向前推進。初讀,讀準語音,一切順利,再讀,讀出節奏,也沒問題。但這個環節過後的一個問題,使課堂出現了插曲,我設計的問題是:這首詩有什麼特點?我本來是想讓學生在讀詩過後,體會詩歌節奏鮮明音韻和諧的特點,但由於在設計問題時,沒有給它加上適當的限制,使得學生在理解時出現了偏差。有學生回答,這首詩有三美,那就是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這跟我事先設計的答案有較大的差距,本來這個問題並沒有太大的難度,由於設計時考慮不周,因此,我要把我的設計意圖告訴學生,引他們回到我的思路上來,花了一點時間。高老師在評課時建議,不如,就順着學生所説的思路繼續下去,高度肯定學生的見解,然後,當場修改教學步驟。他説得很有道理,不過,風險也很大,在那麼短的時間裏,迅速對教學設計做那麼大的調整,恐怕我力所不能及,另外,課件已經做好,臨時調整步驟,也不現實。如果在平時上課,完全可以這樣去做,不必考慮課件的修改問題,平時的教學時間也好掌控,快一點,慢一點都無關緊要。這個小插曲告訴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考慮更周到一點,真正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確實很有必要。這個問題這樣改,也許針對性更強一點:通過朗讀,我們發現這首詩歌在節奏,音韻上有什麼特點?

三讀,讀出情感,這個環節,我請起來的學生朗讀水平不夠高,比前幾個同學都差,不僅語音問題還存在問題,節奏,情感都不太理想。事後,評課老師也都提到了這個問題,説讓這個學生讀書,正好把你前面“兩讀”都否定了,更不要説更高層次的讀出情感了,作為老師你完全可以先讓這個同學來進行初讀,然後,再逐漸請出朗讀水平更高的學生,形成梯度,效果要好很多。這個意見我不認同,我覺得這就是最真實的課堂,這就是最真實的學生水平,我想呈現的就是這種真實的狀況。不是老師一堂課,就可以達到實現預想的效果,教學工作任重道遠。我也不必因為是公開課,為了達到所謂的教學效果,而刻意迴避學生的實際。

在理清詩歌的情感脈絡時,我對學生的估計不足,原本以為兩三分鐘就能搞定的問題,結果,花了近十分鐘才勉強結束,這個地方出現的冷場也是我事先沒有估計到的。我覺得,畫面內容的概括對於高中生來講應該不會成為大問題,何況,我還可以作些引導性的提示。可是,課堂跟我想的就是有差距。課前的眼保操大約佔去了三分鐘的時間,這裏,又比預計多花了五六分鐘。這個地方的時間過長直接導致,時間非常緊張。在把詩歌的“三美”點到之後,做意象分析的時候,就沒有時間了。評課時,滕老師對此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老師的誘導性太強,以自己事先設計好的台詞,誘導學生,不利於課堂的生成。我認為他的説法很有道理,這也正式預設課件教學的不足之處,很難讓學生有自己的主張,實際上是老師的預設代替了學生的思考。這應該成為運用多媒體教學研究的課題,即多媒體課件和課堂的生成關係問題,讓多媒體也和學生能夠產生互動。

在詩歌繪畫美的分析時,我挑選了一些很漂亮的圖畫,並儘量與詩的畫面相吻合。這個環節,是詩歌畫面美的再現,時間不長,畫面的轉換很快,學生邊讀邊賞,很容易進入詩境,效果顯而易見。評課時,滕老師認為,這個地方是老師以自己對畫面的理解代替了學生的想像,不利於學生想像力的培養。這個環節如何改進,值得我認真思考。

總之,上好一節公開課,是不容易的,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尤其是要對課堂上可能出現的情況,要能預判,這樣上課時才會心裏不慌,遊刃有餘。

篇九:《再別康橋》講稿

《再別康橋》講稿

《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下面是《再別康橋》講稿,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一、説教材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因為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的特點。《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帶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二、説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的確立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品味詩的意象美,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真情。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德育目標:體悟作者情懷,引發共鳴,逐漸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學生喜歡故事性的文章,對詩歌的抽象性可能會產生畏懼心理,對課文提不起興趣,或者只能走馬觀花,難以深入體會詩歌的感情,鑑於此我把本課的重難點作了如下設定:

教學重點: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品析“三美”, 感受藝術性。

教學難點: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三、説方法

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情出發,採取如下辦法:

第一,以誦讀為主。俗話説讀書百遍,其意自見。要品位詩歌的語言美,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的感情,誦讀是必不可少的。課堂上,學生的自讀、教師的範讀;個別學生的試讀,全體學生的齊讀、齊背將穿插在教學的各個環節。

第二,聯想法。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課堂上力求通過課件的介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多媒體將課文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增強學生對詩歌的主體感悟。

第三,探究法。教師抓住詩中的關鍵字句進行推敲、點評。

四、説教學過程的設計

1、導入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2、分步實施

第一步:課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紹。

第二步:詩歌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並背誦。

第三步:整體感知詩歌離而不傷、別而不愁的格調。在讓學生誦讀的基礎上談朗讀體會。自古以來,離別總免不了沉重的愁緒,《再別康橋》是一場深情的離別,卻透露出輕快的情調。為了便於學生準確把握這首詩有幾分無奈,又有幾分灑脱的基調。

第四步:把握與體味詩歌的意象美。先講意境和意象的含義(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然後引導學生感受詩中的意象美。

讓學生自讀,思考:詩中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小組討論交流)。

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詩人的哪些情感,進而體會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五步: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為了讓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力,進入詩歌夢幻般的氛圍,用與詩歌每一小節意境相配的優美圖片,讓學生根據詩意選畫面。再找個別學生朗讀自已最喜歡的一節詩歌,結合圖片畫面,説出喜歡的理由,讓學生深入體會每一節的畫面美。老師抓住詩中的關鍵詞(動作性很強的詞、融入強烈情感的`詞)進行適當的點撥,藉此指導學生鑑賞詩歌的方法。

3、小結

本課我們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現代詩歌,並分析詩歌的表達感情和寫作風格,同學們要學會這種鑑賞新詩的方法。

4、作業設計

① 背誦課文。

② 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比較賞析。寫一篇賞析文,不少於五百字。

拓展閲讀:《再別康橋》賞析

離情別緒,自古以來多少文人墨客曾經吟唱過,以至名篇充棟。徐志摩的《在別康橋》也算是此中的一篇吧,詩歌的自然美與人性美歷來為人所稱頌。我們感動於這樣一首小詩,不是因為它有着多深刻的思想性,就因為它給了人們一個新意,用飄逸的筆調坦示了詩人的心靈世界,頗有一枝獨秀之工。

康橋,也稱劍橋,是英國的一座文化名城,猶以劍橋大學知名與世。瞭解徐志摩一生的人就知道,作者青年時期滿懷抱負,脱離了令人窒息的舊中國社會,出國留學。先是東渡太平洋至美國就讀政治經濟學,想去探求所謂西方資本主義的精神文明。但在那庸俗勢利的美國社會裏 ,詩人親身感受到的是比國內更加無聊和令人窒息的空虛。詩人是不甘與此狀的,正如他寫的一樣:“我當初也並不是沒有我的信念與理想,有我的崇拜的德性,有我信仰的原則……往理性方向走,往愛心與同情心走,往光明的方向走,往真的方向走……”(《再剖》),於是在1921年,詩人又離開美國,遠涉大西洋來到了英國,這古老、寧靜的康橋學府便成為作者西遊的精神歸宿了。在康橋的一年裏,作者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資產階級人生觀,他沉醉於河水、林木、花鳥、小徑中,發現了大自然的美。這在他當時的“絕對的孤獨”的生活中,多少填補了其內心的一點遺憾。正因為如此,他對康橋正如對家鄉一樣的親切。1921年開始,他多次親臨康橋,先後作了詩歌《康橋,再會罷》和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而這首《再別康橋》算是第三篇了。

在前面的兩篇文章中,作者不止一次地傾吐了他對康橋的依依惜別之情,滿懷來春重臨康橋的希望。在《康橋,再會罷》中,作者寫道:“康橋,再會罷,我心頭盛滿了別離的情緒,你是我難得的知己……”在這首詩的最後還寫了“最難忘”的幾種事物,如“春陽”“秋夕”等,詩人激越的唱到:“康橋,汝永為我精神依戀之鄉!”

好景不長,這以後,作者先是與妻子張幼儀離婚而遭到師長與大多數同仁的斥責,同時,在文學事業上,他的那一套資產階級的文藝觀點不斷地受到進步的革命文學陣營的抨擊,廣大人民羣眾對他的作品付之於冷漠的態度。正如詩人自己説:“我的旅程是寂寞的,我的前途是矇昧的。”再加上當時日益暴露出來的民族危機,作者心事重重,在最後的一篇《再別康橋》中,我們再也見不到詩人先前熾熱的頌讚與熱烈的嚮往了。詩人只是説“輕輕地來”又“輕輕地走”,悄然抒發着自己那種內心的苦悶、彷徨的“絕對孤獨感”。

在這一首詩中,作者表面上也傾心於康橋的景緻,仍然關注着“柳影”“榆蔭”“星輝”等,但心境已不如前,他所感受的也就有異。那楊柳“波光裏的豔彩”雖“在我的心頭盪漾。”但作者所尋得的夢已是破碎的。這康橋上眼前所尋得的不再是過去能產生愉悦感的靈芝草了。作者在失望之餘也只想“甘心做一條水草”招搖於水底了。先前的坐在船上迎着星輝飲酒縱歌的日子已消逝了,現在的一切只是一片的“沉默”,歌聲是沒有的了,那離別的笙簫也是“悄悄”的,往日的“驪歌”只是過去的事,甚至那連日聒噪的“夏蟲”也突然間沉默下來──“沉默是今晚的康橋”。此般情景,無論如何再也激不起作者重遊的赤子般的迫切之情,此刻詩人滿腦盡是蒼涼的離意與黯然的哀傷。對於這西方文明象徵的康橋,作者不得不説:“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從詩歌形式看,無論就用詞用句還是結構押韻,這首詩都彰顯了十足的飄逸超脱,而實質上卻充分流露出詩人對於所謂西方資本主義思想意識的失望。詩人自以為很可憐,孤獨得不得了,似乎只覺得茫茫天地間只剩下他一個人在躑躅徘徊,不知道來何自,去何從,於是滾下滿臉熱淚。用詩人的話講:“我是個無依無伴的小孩,無意的來到生疏的人間,我忘了我的生年與生地,只記從來處草青日麗。”這無法排遣的黯然傷懷的哀怨之情完全是理想破滅後無法逃脱的結果。試想當時的中國社會,階級與民族危機已十分的嚴峻。詩人再去追求什麼西方的資產階級思想和精神,在悲劇的大時代裏“破滅”是必然的。

《再別康橋》作為詩的一個不同於其他詩歌的特點在於詩人並沒有直抒自己的“破滅”之感,相反,筆調顯得更飄逸自然,作者於全詩中照樣畫出了康河之美景,調子開始是低沉了一點,不過,詩人還是於揮手間撩開了這沉重的氣氛,顯示了深邃的藝術境界。此外,細心的讀者還可以不費力的發現,這首詩一反作者原先“濃得化不開”的風格,全詩籠罩了一層平淡的色彩,這正符合詩人當時無奈的心境與黯然的情愫。

篇十:《離騷》講稿

《離騷》講稿

《離騷》不僅開闢了一個廣闊的文學領域,而且是中國詩賦方面永遠不可企及的典範。

教學目標:

1、瞭解屈原和《離騷》、騷體詩的形式特點及誦讀要領。

2、學會從語言入手,準確的把握人物的內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

3、理解人物在特定時代所表現的人格追求。

教學重點:

鑑賞重要語句,感覺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學難點:

對屈原之死的評價,理解“殉道者之歌”。

教學方法:

講述、分析、誦讀、討論相結合。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朗讀,介紹屈原、《離騷》、楚辭

(一)介紹後人憑弔屈原的對聯,渲染悲劇氣氛,為學習文本蓄勢 。

出示對聯:“天問千聲悲故國,江咽萬語吊斯人”、“沉思高舉潔白清忠,汨羅江上萬古悲風”、“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户地;當年呵璧,湘流應識九歌心”。從對聯中的“天問、汨羅江、香草、三户地、九歌等詞,可知憑弔的是屈原。

讓學生從對聯中概括憑弔者的感情。學生很快從對聯中抓住“悲”字,體味到後人的悲歎和惋惜之情。

(二)、介紹屈原、《離騷》

出示屈原圖片。

解説:屈原,就帶着這種悲痛出現在中國文學史上。他生活的楚國原先也是個強國,但當屈原登上政治舞台時,楚國的綜合國力已日趨下降,落後就要捱打。屈原和楚王有血緣關係,試圖變法強兵,但遭到奸臣的嫉恨,後來連一向信任他的楚王也拋棄了他,憂鬱憤怒出詩人。於是,在他第一次被流放時,他寫下了《離騷》。

明確:“離”是遭遇的意思,“騷”是指憂愁,《離騷》就是作者遭遇憂愁而寫成的詩句,是他政治失敗後用血和淚寫成的一篇扣人心絃的抒發憂國之思的作品。

(三)介紹楚辭

過渡語:請大家各自朗讀這段用血淚寫成的文字,注意在形式上這首詩有什麼特點?

出示資料:苗裔(yì)、孟陬(zōu)、庚寅( gēng yín )、降(jiàng )、揆(kuí)、肇錫(zhào cì)、重(chóng)、扈(hù)、辟芷(zhǐ)、汩(yù)、搴阰(qiān pí)、道(dǎo):通“導”嚮導

一般一句是三四個節拍,隨文切分。如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生自由朗讀四分鐘後,播放課文錄音,提醒學生注意節奏的劃分。

明確:

屈原創作的這種詩體叫楚辭體或叫騷體,兮就是一個標誌。形式特點:1、打破了《詩經》那種以四言為主的體制,句式不整齊,每句字數可長可短,以六言、七言為主。2、每首詩的句數不受限制,可多可少。3句中或句末加語助詞“兮”,使全詩一直在迴環往復的旋律中進行,具有很強的節奏感,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原來楚詞是“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後來,一般把有語助詞“兮”的詩歌稱為楚詞。如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如何。

二、賞析課文內容,走近人物形象。

過渡語:看了項羽的《垓下歌》,我們再回過頭看〈離騷〉。這裏有一組圖片,請大家從課文找出與圖片相對應的詩句。

明確:

圖片一二: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

譯文:炎帝啊,我是你的遠代子孫,伯庸──是我先父的光輝大名。歲星在寅的那一年的正月庚寅,我從天上翩然降臨。

尊敬的先父啊,仔細揣度我剛剛下凡的時辰和啼聲,通過占卜賜給了我相應的美名。給我取的大名叫正則啊,給我取的別號叫靈均。

圖片三: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譯文:上天既賦予我這麼多內在的美質啊,又加之以這美好的才能。我披着噴吐幽香的江離和白芷啊;又聯綴起秋蘭把它作為自己的佩巾。

圖片四:汨餘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譯文:光陰像流水一樣迅疾,我好像趕不上啊,惟恐年歲不等待我。清晨,我浴着晨曦去攀折坡上的木蘭,傍晚,我揹着夕陽在洲畔採摘宿莽來潤德潤身。

時光如逝水,歲月不待人。詩人深感努力向前,還怕追趕不上,於是就勤奮不懈:清晨去摘山坡上的木蘭啊,黃昏去拔經冬不凋的.草,即抓緊時間,修養自己。

圖片五: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譯文:太陽與月亮快速運轉,未嘗稍停,新春與金秋依次更替,永無止境。只看到樹上黃葉紛紛飄零,我害怕美人啊,您頭上也添上絲絲霜鬢!

從天時運轉,春生秋殺,草木零落,年歲將盡,擔心君王如不能及時建立道德,舉賢用能,則將年華老大,無所成就。

圖片六: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譯文:為什麼,為什麼你不任用風華正茂的賢者,廢棄污七八糟的小人?為什麼,為什麼你不改變已經過時的法度?駕着龍馬,飛快地向前猛奔!來!我給你充當嚮導。沿着康莊大道走向幸福與光明。

思考:屈原心目中自己是個什麼形象?請用具體詩句加以闡釋。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閲讀:

1.離騷課文講稿

2.《離騷》教案設計稿

3.離騷講課稿

4.《離騷》課文説課稿

5.離騷教案設計稿

6.《離騷》教學設計稿

7.《離騷》説課稿

8.《離騷》最新説課稿

9.人教版必修二《離騷》説課稿

10.離騷課文備課稿

篇十一:桃花源記講稿

桃花源記講稿

一、先説教材

(一)課文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記》是八年級語文上冊的一篇文言文。這是一篇美文,居單元之首,又是我們安徽省語文會考篇目,學好它是極其重要的。

(二)教學內容

《桃花源記》藉助虛構的故事來表現作者的社會理想,表達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這是篇文言文,在教學上,首先還是要幫學生解決文字障礙,然後引導他們把握文章的大意,瞭解文章的主旨。於是,我把本課共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瞭解作者,解決文言字詞,疏通文意並熟讀;第二課時,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這裏我要講得是第二課時。

(三)教學目標的設置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培養學生“具有一定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言文閲讀能力,他們已經能夠藉助課文註釋和工具書能讀懂課文的意思。所以我在處理教材時,將第二課時定為“品讀美文”,把本課的目標定位以下的幾點:

(1)理清文章結構。

(2)品味文章的美點。

(3)品評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

(四)、教學重點、難點的設置

由於八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學生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依據教材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本課的教學重點、教學難點這樣設定:

教學重點:感受“桃花源”的美,樂,奇。

教學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中的理想社會。

二、説教法

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課時教法如下:

1、品讀法

2、提問法

3、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三、説學法

教法的根本是學法,只有把“學法”教給學生,才能達到不教。這也是課堂是否能高效的關鍵。本文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學生學習的興趣很濃。但是,鄉鎮學生閲讀面窄,寫作水平低,他們對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對課文的品讀、理解有一定的障礙。因此,我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重在指導學生在“讀中品”在“讀中悟”。

根據以上學情我把學法確定為:

1、誦讀法

2、想象法

3、合作探究法 特別是合作探究法,運用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提高課堂效率,體現“高效課堂”。

四、説教學過程

教學基本流程如下:

(一) 課堂導入

因為是第二課時,所以這一課時的導入就設計為:檢查上節課作業的基礎上,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温故而知新。

(二)回顧內容,梳理結構:

首先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美讀課文,設計問題:課文以什麼為線索?

這樣學生在找線索的同時,就把漁人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以及離開桃源再尋桃源的情形,貫串了起來。

(二)賞讀課文、品説桃花源

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

1、問學生:這篇課文美嗎?學生肯定説:“美!”

你知道它美在何處嗎?接下來,我們就一起為這篇文章尋找美點。學生比較容易找出桃花林很美,桃花源中的環境很美的句子。這時要引導學生去發現桃花源中的人美。“鹹來問訊”,“皆出酒食”,“各復延至其家”熱情,好客,慷慨,這不都能體現桃花源中的人美嗎?接下來繼續引導學生從情節的曲折是一種美,語言的流暢也是一種美,敍事的簡明也是一種美。

篇十二:《桃花源記》講稿

《桃花源記》講稿

【學習目標】

1. 朗讀、背誦課文。

2. 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 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把握文章的敍事線索。

【難點】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迴環,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學習過程】

一. 字詞:

1. 請同學們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豁然開朗(huò ) 屋舍儼然(yǎn) 阡陌交通(qiān mò )

黃髮垂髫 (tiáo) 便要還家(yāo)

劉 子 驥( jì ) 詣 太 守(yì )

2. 請同學們熟讀課文,查字典,參考課文註釋,試翻譯課文。

二. 課文分析

(一)

我國東晉末年,封建國家分裂,政權交替,戰爭頻繁。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

元代詩人張養浩在《潼關懷古》一詩中發出了這樣的慨歎:

興,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以説,和平,是每一個民族共同的嚮往。有一個成語就是這一社會理想的集中體現,它就是——世外桃源!

這個成語出自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名作《桃花源記》。它描述的是一個與世隔絕、沒有戰禍,安樂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打出文章題目:桃花源記)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偉大詩人。 生於東晉末朝,出身於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於不滿官場的醜惡,棄官回鄉,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着“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憂憤、飢寒、勞累、疾病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歲去世。後稱靖節先生。

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了優美的自然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樂於和農民來往和不願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遁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樸自然,善於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徵,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後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

本文寫作年代大約是宋永八年級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已經五十七歲了。他拒絕同當時的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實,同時由於他和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願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

(三)理清課文思路

(1)線索:漁人的行蹤(進出桃源)。

(2)段意:

第1段,漁人緣溪行,欲窮桃花林。

第2段,舍船從口入,發現桃源景。

第3段,應邀得酒食,瞭解桃源人。

第4段,既出説如此,不復得其路。

課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節):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現桃花林的經過。

第二部分(第2~3節):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裏做客及辭去的經過。

第三部分(第4~5節)寫漁人離開桃源後,太守派人先後探訪桃源未果的情形。

(四)掌握課文註釋的詞語。

為業:靠……謀生。

緣:沿。

夾岸:夾着溪流兩岸。

雜:別的。

鮮美:鮮豔美麗。

異:詫異。

窮:窮盡。

舍:捨棄,放棄。

豁然:開通、敞亮的樣子。

開朗:開闊明亮。

平曠:平坦開闊。

屬:類。

悉:全。

怡然自樂:喜悦,心滿意足。

所從來:從哪兒來。

鹹:都。

問訊:打聽消息。

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兒女。

邑人:同鄉人。

不復出焉:不再從這裏出去。

焉:於之,從這裏。

間隔:斷絕了往來。

皆:都。

歎惋:感歎,惋惜。

延:請。

語告:告訴(他)説。

不足:不值得。

既:已經。

志:做記號。

詣:拜見。

如此:像這樣。

遣:派。

欣然:高興地。

(五)重要詞語小結

(1)古今異義詞:

鮮美 古義:鮮豔美麗 芳草鮮美

今義:(味道)新鮮

交通 古義:交錯相通 阡陌交通

今義:交通運輸

妻子 古義:妻子兒女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今義: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絕境 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 來此絕境

Tags: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