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北大畢業典禮致辭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01W

北大畢業典禮致辭多篇

北大校友在畢業典禮上的致辭 篇一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在這熱情奔放的季節,代表高三全體老師站上講台,我心潮澎湃。

“江平視野闊,風正好揚帆”,同學們,你們就要從校園起飛,帶着同學姐妹弟兄般的情誼,帶着老師真誠的祝福,在母校深情的目光中,踏上人生新的征程。在此,請允許我代表高三年級全體老師,為你們順利完成高中學業,表示最熱烈的祝賀和最美好的祝願!

往事如歌。三年來,你們經歷了艱辛坎坷,也飽嘗了苦惱和喜悦。課堂上有你們聆聽教誨、踴躍作答的聲音,賽場上有你們頑強拼搏,誓不言敗的英姿。晨曦中你們聞雞起舞,夜幕下你們秉燭夜讀……這一切的一切,哪能讓我們忘記?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你們留給我們所有老師最美好的回憶,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你們送給母校最珍貴的禮物。你們以你們的勤奮、執着與開拓進取,為學弟學妹們樹立起了良好的榜樣,在二中的青史上又書寫下了熠熠生輝的篇章。

親愛的同學們,經過在二中的這一千多個日子的摸趴滾打,千錘百煉,你們的生活更充實了,思想更成熟了,信念也更堅定了。在二中這塊熱土上,你們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鍛鍊了意志,磨練了性格,這些都是我們共同引以為豪的。

我想,以你們在二中受到的厚重而純正文化的浸染,今後無論你們遭遇什麼處境,無論面臨怎樣的困難,都一定能以從容的態度笑對人生,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得失不計。你們將遊學四海,建樹八方。一旦有什麼喜事,別忘了給我們捎個口信;或許有什麼煩惱,也不妨再向我們傾訴,倘若哪一位有大造化了,千萬不能忘記為我們二中再添光彩。

憶往昔,難忘師生共度春秋;展未來,欲盼學子再現輝煌。今天我們絃歌在一堂,明天你們就要走向四面八方。同學們,你們走過的路有多長,我們關注的目光就有多長。無論你們走到哪裏,你們的母校——微山二中的老師們都牽掛着你們,祝福着你們。樹有根,水有源,別忘記常回家看看!最後,願你們像高飛的雄鷹,翱翔於蒼穹,用自己的勇氣、毅力與自信,鑄就人生一個又一個的輝煌!

謝謝大家!

在畢業典禮上的講話5

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家長,各位來賓,

親愛的20_屆畢業生同學們:

大家好!對各位即將離開校園的畢業生而言,今天的畢業典禮,是你們人生中的一個重要時刻。在你們完成學業、整裝待發之際,我代表學校向你們表示衷心的祝賀!向悉心培育你們成長成才的老師和家長們致以誠摯的敬意!

同學們,畢業季的校園總是亮點不斷、驚喜連連:你們用400多人集體拼出的“I ?SUFE”,表達了對母校最深情的告白;你們用串聯起校園地標的“畢業跑”,重温了大學生活最生動的記憶。今天,當離歌唱罷,撥穗禮成,你們就將奔赴人生的下一站。此時此刻,相信大家都已經為自己的夢想收拾好了行囊。在未來的日子裏,無論你想成為怎樣的人,無論你想過怎樣的生活,都希望你能堅定地追隨自己的內心,任何時候都不放棄夢想。

談及夢想,有人説,這是一個夢想氾濫的時代,每個人對此都能如數家珍,滔滔不絕;也有人説,這是一個夢想缺失的時代,多數人缺乏應有的堅持,總是流於想法、沉於安逸,甚至墮於苟且。那麼,作為新一代“上財人”,大家究竟該如何看待和追求自己的夢想?又該在夢想起航前怎樣做好心理建設?借這堂“最後一課”,我想與大家分享自己的看法。

首先,尋夢須有志,夢想的“稱重機”是責任與情懷。

歌德説:“不要懷有渺小的夢想,它們無法打動人心”;愛爾蘭人也有句格言:“伴隨着夢想而來的是責任”。人的一生中責任無處不在,小至對家庭、親朋,大至對社會、國家。百年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展現了幾代人為民族復興頑強奮鬥的艱辛歷程。作為將參與和見證百年中國夢最終實現的年輕建設者,你們生逢其時、重任在肩,你們的個人夢想天然地、歷史地與“中國夢”緊密聯繫在一起。

回首我校近百年的辦學歷程,一代代上財人以國家民族的興衰為己任,以經濟之學服務社會、匡助社稷,在振興中華的偉大實踐中成就自己的夢想。我校1954級校友、校董會名譽主席、原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司令員金雲輝就是一個很好的典範。大學畢業時,他帶頭響應“到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號召,堅決要求赴大西北支援邊疆建設。

在疆期間,他曾做過財務、當過祕書,通過從基層做起,向實踐學習,終究找到了廣闊的用武之地。他曾這樣寫道,“雖然那裏當前的經濟還不夠發達,生活還不夠富裕,但我們熱愛它、建設它、保衞它的意志和信念沒有動搖過”。正是在這樣的夢想與使命指引下,他克服了初到邊疆時“十年才能回家探親一次”的思鄉情緒,抵禦了改革開放後大批支邊人員“孔雀東南飛”的浪潮影響,用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與行動,將自己的青春和熱血全部奉獻給了邊疆建設事業,也由此成就了自己充實而燦爛的人生。今天,我們欣喜地看到,在你們當中,也不乏有夢想、有擔當、有情懷的上財人——他們在艱苦而充實的軍旅生活裏鑄就青春無悔,在“暖冬計劃”“愛在財大”“一米陽光”等志願服務中書寫大愛無疆。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夢有多遠,人生就有多遠。情懷入夢、家國在心,把自我人生價值的實現同國家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繫起來,這才是個人夢想的“試金石”和“稱重機”。“上財”二字賦予你們的,不僅是深厚紮實的專業素養,更是“經濟匡時”的抱負與情懷。正所謂“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希望你們敢於立大志、善於做小事,眼前做減法,長遠做加法,在廣闊的人生舞台上演繹自己的精彩!

其次,逐夢須有行,夢想等不來,只能靠腳踏實地幹出來。

寓言大師克雷洛夫説過,“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河上的橋樑”。在我們身邊,有的人經常抱怨卻不曾謀求改變,有的人總在等待時機成熟卻永遠也等不來。於是,很多人帶着夢想活了一輩子,卻終究只是紙上談兵、畫餅充飢,甚至主張“夢想不是用來實現的”。殊不知,實現夢想的關鍵正在於果斷行動,讓夢想像種子,萌芽生長,伸出地面,尋找陽光。

我校公管學院20_級博士生田志偉正是一位踏實的“行動派”。在校期間,他參加了7項省部級及以上課題的研究,發表了15篇高質量論文,主編或參編8本學術著作,還獲得各類獎項14項。由他創建和指導的“公共政策與治理研究院學生創新團隊”,先後摘得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競賽一等獎、德勤税務精英大獎賽論文一等獎等桂冠。這張“高顏值”成績單的背後,是田志偉對於學術夢想的執着深耕和不懈追求。

用他自己的話説,學術思考猶如空氣,每天都得有。為此,他總是在圖書館一呆就是一整天,常常與同學討論到面紅耳赤、忘了時間。正是有了這份“每天一點小進步”的行動與堅持,才使得他的學術素養和科研能力在積澱中不斷提升。他還通過組建和引領團隊攻堅創新,實現了以行動帶動行動、以夢想喚醒夢想。這讓我們更加相信,在實現夢想的道路上,一個人的努力,是加法效應;一個團隊的努力,是乘法效應。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夢想唯有被付諸行動,才有價值。身為年輕人,與其羨慕別人的成功,不如為了自己的夢想奮力一搏。正如徐特立先生所言,“台階是一層一層築起的,目前的現實是未來理想的基礎。只想將來,不從近處現實着手,就沒有基礎,就會流於幻想”。為此,希望你們做思想的巨人,更要做行動的強者,一步一個腳印地向着夢想前行。

最後,圓夢須有恆,夢想的實現從來不會一帆風順,不要讓你的夢想死在成功的前一天晚上。

圓夢之路並不平坦,往往佈滿荊棘險阻,也充滿引人放棄的各種誘惑。面對困難和挫折,很多人恆立志,卻難以立恆志。如雨果所言,“世人缺乏的是毅力,而非氣力”。為此,凡成大事者都有超乎常人的意志力和忍耐力。今天的每一位“人生贏家”,都曾飽嘗過奮鬥歲月的酸甜苦辣。

我校1988級貿易經濟系校友、珠海健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董凡的創業經歷,便是最好的印證。二十多年前,他大學畢業,進入當時的知名藥企珠海麗珠公司。十幾年前,他傾其所有,帶領60餘名職工出資買下了嚴重虧損的麗珠醫用生物材料廠,全力開拓醫藥行業的新產品血液灌流器市場。

今天,他領導的健帆生物已成為產品市場佔有率超過80%的“中國血液灌流”之王,並於今年春季成功上市。然而,在改制之初,企業曾連續5年虧損,董凡承受了貸款發放工資的壓力,經歷了借錢還債的窘迫,也體驗過寄人籬下的苦澀。但他始終堅定信念,奮力前行,憑藉着堅忍不拔的毅力和自主創新的執着,改寫了中國在這一領域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的歷史,開創了挽救生命、造福後人的事業,成為了“百折不撓的草根創業英雄”。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成功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夢想唯有經歷坎坷,才更加接近成功;人生唯有經歷打磨,才更加具有意義。正所謂“行百里者半九十”,不管生活將以怎樣的方式去考驗你們的意志、稀釋你們的夢想,都希望你們內心強大,迎難而上,百折不撓,向失敗討經驗,不斷開拓人生的新境界。

同學們,青春不散場,夢想正遠航。希望大家以敢想敢做不怕輸的勇氣,去享受追求夢想的過程,不忘初心,不負此生。我期待着你們通過不懈努力,站在離夢想更近的地方,去續寫百年來上財人“尋夢有志,逐夢有行,圓夢有恆”的動人故事,去唱響屬於自己的歡樂頌!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請記得,在追逐夢想的路上,母校永遠是你們的心靈驛站和精神家園!歡迎大家常回家看看!

謝謝!

北大校友在畢業典禮上的致辭 篇二

各位同學、老師、家長和來賓:

大家好!首先祝賀20xx屆的同學們能夠完成在社會學系的學習,順利畢業。恭喜你們!

你們通過這些年的學習,熟悉了社會學的方方面面。關於社會學是什麼,也許已經形成了一種清晰的印象。但是在今天,我想和你們再談談社會學是什麼,一種也許和人們的印象不太一樣的對於社會學的理解。

我想從孔德談起。我們在教科書上都學到過,孔德是社會學這個概念的創造者,他主張實證主義的方法和理論。但教科書上往往一帶而過、着墨不多的是,孔德後期的思想有了很大的發展。在晚年,孔德把實證的社會學的目標看作是建立一種“人的宗教”。這種宗教,孔德明確的説,“以愛為原則”。可以説,這是一種愛的宗教。它不是建立在對超自然的神祕力量的崇拜上,而是建立在這個世界中生活着的人們的廣泛連結、彼此相愛的基礎上。

所以你看,社會學,其實是一門關於愛的科學。我們所學習的,其實守於愛的知識。

也許你會問,愛需要學習,需要知識,甚至需要一門學科嗎?愛不是一種個人的感情、一種自然發生的慾望、一種難以抑制的衝動嗎?我們只要跟隨自己的感覺,follow your heart,不就足夠了嗎?

但是愛並不簡單。關於愛的本性、愛的行動、愛的目標,有種着種種的誤解和誤區。

我們有各式各樣的生理和心理的慾望,它們常常被誤解為愛。因為它們常常體現為對於慾望對象的一種渴望、希望和對象發生一種聯繫,甚至結為一體。比如我現在口渴了,我看見這杯水,我對它產生了一種渴望,希望和它發生一種關係,並結為一體。這是愛嗎?(在這種結合為一體中,我消滅了對方的存在和自由,用以滿足我的目的。這不是愛。)

真正的愛,不是將所愛的對象作為手段,而是作為目的。

將所愛者作為目的,這意味着我們想要幫助所愛的人追求他自己的善、達成他的目標、獲得他的幸福。更重要的是,這意味着我們希望我們所愛的對象擁有完全的主體性、和完全的自由。因為只有擁有自由的主體才能有意義的去追求善、設定目標、得到幸福。因此,真正的愛有着一種獨特的標誌:它意願着所愛對象的自由。它不渴望限制這種自由,不渴望征服對方,不渴望對方臣服於自己的意志。它渴望的是基於彼此自由意志的自由之愛。為此,它要為對方爭取自由,並寧願以勇氣和堅毅去承擔這種自由可能給自己帶來痛苦。

這樣去愛一個人是不容易的。更不容易的,是這樣去愛許許多多的人,愛每一個人,愛眾生。愛雖然往往在一個特殊的時空,針對一個特殊的對象發生,但是它的本性,就如同光,要流溢向整個世界。愛渴望成為普遍的;或者説只有在普遍中才完全的、純粹的成為它自身。我們愛自己的父母,我們愛身邊的戀人,我們愛自己的朋友。但是隻有當我們學會了愛更多的人,愛陌生人,愛每一顆靈魂,愛整個世界,我們才真正觸及了純粹之愛的核心。在這裏,愛不再以被愛者的某些特性為條件,而真正成為無條件的對每一位存在者之存在的肯定。在這時,我們才接近了“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境地。

這樣的愛並不是抽象的,而是體現為日常、切近、和具體的行動。家庭中的父母、兄弟、夫婦之愛是具體的。朋友間的友愛是具體的。鄰里互助,共同管理社區事務,是具體的。在公益組織中,幫助弱勢者和貧困者,是具體的。在職業團體中,與其他的勞動者團結互助,是具體的。在社交媒體上幫助遭受不幸和不公的人發出聲音,是具體的。在這千千萬萬具體而微的行動中,我們與他人建立着聯繫,我們把他人作為目的,我們意願着他們的善和他們的自由——我們在愛着。這種愛是困難的。但它是幸福的,正如孔德認為,它是通往個體和普遍幸福的真實的道路。它甚至是拯救性的,在一個半世紀前,它拯救過另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的孤寂的靈魂,當他夢想到:自由的人民在自由的土地上自由的相愛。

願你們懷有這社會學的夢想。祝福你們!

北大校友在畢業典禮上的致辭 篇三

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師兄師姐、師弟師妹們:

下午好!

我是周福波,09級本科13級碩士,20xx年畢業後通過廣西黨委組織部定向選調生項目,到廣西人社廳人事處工作,20xx年3月至今,我在國家級深度貧困縣——南寧市馬山縣林圩鎮伏興村擔任黨組織第一書記,主要任務是抓基層黨建、脱貧攻堅、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為民服務等工作。

畢業三週年,感謝系裏給我機會回到母校、回到這個園子,既欣喜又惶恐。欣喜之處,就像在外流浪三年才回家的遊子,當年園子裏的種種歷歷在目。惶恐在於,作為剛畢業進入社會三年的新人,站在這個台上,有什麼資格和資歷和大家分享以及分享什麼。我考慮了很久,覺得還是結合第一書記的工作,和大家分享兩個小故事以及感受。

第一個故事:家庭糾紛第一書記也要管。

去年,我剛駐村工作不久的一天晚上10點多,一位老黨員給我打電話,説有個女的在他家鬧死鬧活,威脅要拿孫子喝毒藥,讓村委去處理,不然會出人命。我先打電話給包片村幹部瞭解情況,然後趕緊趕過去。到現場後,發現一個披頭散髮的女的坐在老黨員家門口,兩個小孩坐在旁邊。進門後,家裏兩個老人氣色很不好,老黨員説門口這女的早上就來了,在門口絕食一天了不願意走,也不給小孩吃飯,大吵大鬧,聲稱不給錢就死在門口。原來這是老黨員家已經離婚了的兒媳婦,協議離婚後兩個小孩都給女方撫養,男方每個月按時打撫養費,但這兩個月遲遲沒打錢,所以帶着兩個小孩來討説法,要求一次性給20萬付清撫養費。老黨員認為這個女的就是來騙錢的,堅決不給錢,這次給了錢下次還會來,而且也拿不出這麼多錢。大家都説這女的精神有點問題,看到她披頭散髮,剛開始我還真有點擔心。但還誓足了勁,走到她旁邊坐下,自我介紹了一下,問她老家哪裏的、要不要吃點東西,從她老家聊起,她和她老公結婚、老公坐牢出事,她自己帶兩個小孩如何辛苦,到雙方協議離婚。她也看到我態度真誠,這麼詳細瞭解事情經過,表示願意協商解決,同意帶小孩離開,維持離婚協議,但男方必須保證按時打撫養費。事情順利解決。

村黨組織第一書記不僅只管基層黨建,全村所有事物都和第一書記有關,是脱貧攻堅第一責任人,也是全村第一責任人。第一書記這個身份承載的使命,一種油然而生的責任和擔當讓我成長為全村的“當家人”而不是簡單的“過客”。

第二個故事:扶貧難,扶志更難。

去年10月,村裏有人申請貧困户,我帶工作隊到家中瞭解情況,根據廣西貧困户識別標準和程序進行打分,家庭2口人,一個母親和兒子,母親61歲兒子28歲,無大病慢性病,住房簡易裝修,兒子勞動力長期外出務工,家庭無特殊困難。打分後得85分。按照廣西標準,72分及以下才可能評為貧困户。第二天晚上10點多接到一個電話,對方怒氣衝衝説,這麼困難的家庭怎麼可能得85分,自己在上面關係很硬,要帶廣西和南寧電視台記者來曝光我,讓我第一書記下台滾蛋。我一開始有點懵,沒頭沒腦地被罵了一頓,問清楚了對方的身份,原來是昨天識別打分那家的二叔,在南寧做生意。他表示,屯裏好多家裏有彩電、有冰箱的都是貧困户,那傢什麼都沒有怎麼不得貧困户。我把廣西貧困户識別的政策解釋了一遍,他還是不太滿意,最後撂下話,如果兩天內他侄子家不得貧困户,就讓我下台。我説,作為第一書記,按照政策辦事,一視同仁,歡迎你帶記者下來監督,我會對照政策解釋清楚,當然現在還是分數公示期,有人提出異議,按照規定工作隊還會入户核實,你通知你信得過的羣眾代表,明天中午在你侄子家等我們。第二天,我又帶工作隊到屯裏,對照識別打分表一一和羣眾代表核對,再次解釋政策,對方終於表示理解,對我的工作態度也表示認可。

基層工作就是羣眾工作,羣眾工作也是思想工作。扶貧的任務在於落實好上級的各項政策,真扶貧,扶真貧。真正困難在於如何扶志,讓真正貧困的羣眾奮發圖強,讓不符合條件的羣眾理解政策,不僅需要“同情心”,更需要“同理心”;不僅嚴格執行政策,有時還需要運用地方性知識。

結合這兩個故事,我給大家分享兩點體會:

第一點體會:作為北大人、社會學人,要始終銘記母校教導我“家國天下”“心繫社會”的初心。我來自貴州遵義的農村,西部養育了我,北大培養了我,回到西部工作,正是回到社會之中。大家來自五湖四海,即將走向海角天涯,我相信,大家不管在什麼崗位,發揮田野調研時的風範,既上得了廳堂,也下得了田埂;不管在什麼崗位,只要用心用情,都能發光發熱。即使平平淡淡,亦不負初心。

第二點體會:坦坦蕩蕩做人,公平公正做事,自然會贏得認可。剛到村裏,大家見我是個小年輕,很多人都嘀咕這個第一書記是來鍍金的,估計做不得什麼事,越是這樣,我越是下定決心做好。駐村以來,我走遍了全村15個屯884户,加入了村裏各大微信羣,努力學習壯話,和大家成為朋友,村委“不爭第一,不做倒數第一”的心態轉變為爭先創優的氛圍,壯大3個傳統產業,開拓3個新產業,村集體經濟從空殼村到去年底收入12萬元,去年貧困户脱貧67户308人,貧困發生率從年初16.4%下降到年底7.35%,今年底貧困發生率下降到2%左右,達到整村脱貧摘帽標準。大家看到我吃住在村,一心一意做實事,對我的態度,也從原先的懷疑,逐漸接納,轉變為現在的認可。我相信,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你們,坦蕩做人,紮實做事,亦能成為社會的寵兒。

當我雙腳踏進田地裏,和貧困户一起插秧,雙腿沾滿泥水和爬滿螞蟥時,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什麼是“田野”。“田野”是我們的專業名詞,我們把到基層去做調查研究叫做田野工作。同時,田野也抒袤的山川土地,孕育萬物。基層是最好的田野。我們下基層去工作,把青春融進祖國的山川江河,融進廣袤的鄉村田野,在田野中吸取養分,歷練成長,青春才能在基層綻放光彩。

嘮叨太久,如有不妥,還望海涵。歡迎大家到廣西工作和旅遊,來廣西一定聯繫我!

祝老師們身體健康,祝畢業生們前程順利!謝謝!

北大校友在畢業典禮上的致辭 篇四

尊敬的各位來賓、各位老師,親愛的20xx屆畢業生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這是一個值得我們銘記和珍藏的日子。大家即將從北大出發,走上新的人生旅程。這裏,請允許我代表全校師生員工,向大家順利完成學業並獲得學位,表示衷心的祝賀!

過去的幾年中,你們把自己的青春時光揮灑在這個校園裏,學習知識、結識好友、增長才幹。過往的校園生活和師生情誼都將成為你們一生中最美好的記憶。

今年是北大建校121週年。120xx年前,在救亡圖存的維新浪潮中,京師大學堂應運而生。從那以後,每當國家和民族遇到挫折和危難,北大和北大青年,總是以一股向上的力量,去振奮一個時代,點燃一份希望。

今年還是五四運動100週年。一百年前,北大青年發起了五四愛國運動。“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成為一代代北大青年畢生追求和踐行的信念。四十年前,北大青年學子喊響了“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口號,為改革開放注入了青春與活力。

去年5月2日,到北大考察,向學校師生員工祝賀建校120週年, “團結起來,振興中華” 的口號再次響徹校園。

同學們,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際遇和機緣,國家需要青年,青年也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

魯迅先生在《我觀北大》一文中説,“北大是常為新的,改進的運動的先鋒,要使中國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他設計的北大校徽,有一種很形象的比喻是,一個人用雙肩奮力向上託舉着兩個人,三人為眾,眾志成城。

1920xx年,魯迅為北大設計校徽

今天的北大青年,依然需要承擔奮力向上託舉的重任。所以,臨別之際,我想送給大家的話,就是“做永遠向上的青年”。“永遠向上”是一種奮鬥者的姿態,是執着追求的境界與持續努力的方向,更是一種價值觀。

做永遠向上的青年要堅守立身處世的定力

孫中山先生説: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麼樣愛國。對國家和民族懷有赤子之心、報國之志,是實現我們人生價值的最大定力。只有具備這樣的定力,才能為國家和民族盡到自己的一份責任,貢獻一份力量。

西南聯大時期,辦學條件非常艱苦,學校缺少教材,著名物理學家、北大前校長周培源先生就親自刻鋼板,印製講義。今天北大校史館還保留着老校長當年親自刻印的教材。

1939年4月,西南聯大新校舍竣工。圖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新校舍大門

發明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的王選院士,臨終前在遺囑中寫到:“我對國家的前途充滿信心,21世紀中葉,中國必將成為世界強國,我能夠在有生之年為此作出一點貢獻,已死而無憾了。”讀來讓我們為之動容。

1988年11月,王選與同事討論

去年,我到延安看望選調生,一位90後的北大畢業生,主動請纓到貧困村工作。初春時節,為了給剛剛開花的蘋果樹保暖,讓老鄉們有一個好收成,他在山上堅守了三天三夜,老鄉們伸出大拇指誇讚他是“好後生”。每年我們都有一批本科畢業生,到西部和邊疆地區開展支教服務,這是北大的傳統,已經堅持了20xx年。今天,你們中間又有一批同學接過了接力棒,到祖國的最基層去續寫向上的青春篇章。

北大支教團為高原國小捐贈文具

同學們,北大人對祖國的熱愛,流淌在一百二十一年的精神傳承之中,是去不掉、斷不了的血脈,是我們最強大的精神追求和永遠向上的精神定力。

做永遠向上的青年要積蓄久久為功的動力

有人説,這是一個浮躁的時代。浮躁,讓有的人不再相信勤勤懇懇、默默無聞可以有所成就。但是在這裏,我想和各位同學説的是,要相信“始終堅持”的力量,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前行。

老校友屠呦呦是我國第一位在本土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科學家。她成功的背後充滿着艱辛。

屠呦呦獲諾貝爾獎

從上世紀60年代起,她帶領團隊調查了20xx多種中草藥製劑,經歷了一次次實驗失敗後,她不氣餒、不放棄,最終在第191次實驗中獲得了成功。

屠呦呦和團隊在實驗中

我們的老教務長王義遒教授,在50年代各方面條件都比較艱苦的情況下,帶領團隊夜以繼日、刻苦攻關,於1965年研製成功了我國第一批原子鐘。他幾十年不懈努力,為我國正在建設的獨立自主的、國際先進水平的時間頻率體系做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

同學們在未來的事業中,都會面臨一些困難與挑戰。只有耐得住平凡,才能收穫不平凡。只有在挫折面前堅強、堅持和堅守,才能積蓄久久為功的動力。

做永遠向上的青年要成為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助力

當今世界,如同一個五彩斑斕的拼圖,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一起構成了多元的人類文明。人類社會形成了越來越緊密的命運共同體,面臨着越來越複雜的困難、挑戰與不確定性。

20xx至20xx年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7屆大會主席的經歷,讓我對這些問題有了更加直觀的感受。因為每一種文明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藴。不同文明之間應該相互尊重,共同進步。

20xx年,北大學生中共有84人次到國際組織實習或任職,4600多人次通過各級各類項目出國學習交流。我們還有長短期留學生7000多人,今天,他們當中的畢業生也來到了典禮現場。大學已經成為推動各國教育合作的重要橋樑和紐帶。世界各地的優秀文化在北大相互交融,新科技、新思想、新知識在交流切磋中不斷迸發。

我希望同學們樹立廣闊的國際視野,開放包容、交流協作,和而不同,保護文明的多樣性,勇於面對人類社會共同的難題,培養與增強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

做永遠向上的青年還要保持不斷探索新知的學習力

當前,以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為標誌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經給這個時代帶來了顛覆性的影響,信息和知識更新換代的速度大大加快。幾年來,同學們在北大收穫了很多學科領域的知識,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收穫,是持續學習、終身學習和勇於創新的意識和能力。

季羨林先生伏案工作

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篇幅最大的一部學術著作是有關製糖歷史的專著。我曾當面問過他,為什麼會對這個問題產生興趣?他説,“糖”這個字在西方各國的語言中都是外來語,來自梵文,反映了人類文化交流的歷史。最終經過十幾年的不懈努力,季老完成了《糖史》這部著作,時年已87歲高齡。北大還有很多老教授們,雖然已到退休年齡,依然從事着科學前沿領域的研究。老教師們尚且“志在千里”,我們更應該向他們學習。

學無止境。人類對於世界以至宇宙的探索和認知才剛剛開始。現代科學誕生不過幾百年,探索航天技術不過幾十年,這和地球年齡的46億年、銀河系年齡的100多億年相比,何異於滄海一粟。

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生活中,始終保持對新領域、新事物的求知慾和探索心,站在更高的高度、用整體和更廣闊的視角,認識我們所處的這個星球,思考我們人類的前途和命運,心懷敬畏,勇於探索,只爭朝夕。

一百年前,李大釗先生對青年講:“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創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資以樂其無涯之生。”

兩個月前,在紀念五四運動100週年大會上指出:“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

你們即將從北京大學畢業,擁抱偉大時代、走向廣闊天地。今天,國家發展,正當其時,希望你們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追夢人和奮鬥者。我衷心祝福大家在未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健康快樂,永遠向上,前程遠大!

謝謝大家!

北大畢業典禮致辭 篇五

各位敬愛的老師、可愛的師弟師妹,上午好!

感謝你們讓我來分享生命中重要的時刻,這是我的榮幸!

畢業是結束,更是開始,從此你們將走進一個全新世界。在這樣一個臨界點,你們的心中,除了萬丈豪情、離愁別緒,或許還有一點點茫然,對於未來的茫然。

歷史是公正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困境。我們畢業時,有單位、有宿舍,但沒有選擇的機會;今天,你們沒有保障,但有選擇的機會。你們中的很多人會感到兩難:如果堅持理想,可能生活窘迫;如果遷就現實,可能與理想漸行漸遠。未來的日子裏,該如何在理想和現實中尋找到平衡點、尋找到事業的起點?我想説,即便現實很骨感,仍然要努力實現豐滿的理想。

我想和大家分享三個人生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拿得起放得下。

我的同班同學於川,1988年畢業於北大中文系,九十年代中期已經擁有一家規模可觀的科技公司,在世俗的眼光中,他無疑是令人豔羨的成功者。但他卻驚世駭俗地關閉公司,徹底迴歸文學夢想。也許是紀伯倫提醒了他:不要因為走得太遠,以至於忘記自己為什麼出發。

為了挽回此前所有蹉跎的歲月,他以超常的真誠、勤奮、熱情投入寫作,轉型的陣痛劇烈並且持久,他卻甘之如飴,終於大器晚成,迄今已發表12部長篇小説、三部電視劇本,其中,小説《最後一個貝勒》20xx年創造了影視改編授權費用的全國紀錄,電視劇《青果巷》今年三月在央視八套黃金時段播出,並獲得廣電總局首屆年度優秀劇本獎,全國只有18部劇本獲獎。

拿得起放得下是很難到達的人生境界,於川做到了,相信他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驚喜。

第二個故事是持之以恆。

我的好友孫維寧,1988年畢業於復旦新聞系,1991年自費赴美留學,臨行前他説未來的人生目標是用英語寫作。外人很難想象他是如何度過那些漫長而艱難的日子的,也很難想象他經歷過多少坎坷。語言不通,所有開支都得靠自己打工,但他矢志不渝,積極融入美國社會,在語言、文化上為理想做準備。20xx年獲得南加大電影學院編劇碩士,是這所美國頂級電影學院歷史上第一位母語非英語的華人編劇碩士,並且他的一部英文電影劇本在好萊塢的大賽上獲得一等獎,為他頒獎的是喬治盧卡斯。

孫維寧剛剛進入電影業時,好萊塢競爭殘酷,中國電影在低谷徘徊,誰也無法預見未來。所有人都勸他,從事別的掙錢又快又多的行業,但他喜歡電影,並堅持下來,終於厚積薄發,等到了中國電影的爆發期。今天,邀請他寫劇本的都是中國一流的電影導演。請記住他的名字,他的事業高峯遠未到來!

第三個故事是聽從內心召喚,做自己喜歡並且快樂的事。

説完兩位好兄弟,該説我自己了。

我畢業就進了中國新聞社,那裏寄予着我的青春與夢想,我也殫精竭慮付出了無數汗水,中新社傳統業務有文字通稿、圖片通稿,我率領團隊發起並創立了第三個通稿業務—視頻新聞,當時被互聯網同行譽為最領先的視頻新聞。20xx年,我決定離開,許多好友勸阻我,你老大不小的,別折騰了!再説你那個位置還不錯。我説:中新社有很多才華橫溢的前輩,但他們退休時可能對自己的人生有遺憾,我不想重複他們的命運!

在體制內的無數個難眠之夜,我曾捫心自問:這是我想要的快樂自由的人生嗎?

個人就像是機器上的零件,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風華正茂、理想遠大的青年熬成了中年,黑髮熬成了白髮,經歷了多年現實的壓迫和生活碎片的磨礪,理想逐漸模糊,碌碌一生似乎是命定的歸宿,很多人認命了。但是我不相信!我喜歡北島那句詩:“告訴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縱使你腳下有一千名挑戰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但當我真的走出中新社那扇大門時,二十二年沉甸甸的努力似乎頃刻間化為烏有,而未來變得從未有過的模糊、不確定。妻子鼓勵我説,以後成不成無所謂,只要你開心,大不了咱們用房子養老。

就這樣,我走進了開心麻花。不久前有朋友問我,當時為什麼敢於在四十多歲的高齡下海?我説,我對錢沒有太多的慾望,下海本來是為了找樂,但找到的不僅是樂。

喬布斯説,我很清楚唯一使我一直走下去的,就是做我無比鍾愛的事。

於川、孫維寧、還有我們那一屆很多同學,無論多麼坎坷,無論走過多少彎路,也許默默無聞,但都堅守夢想,都在腳踏實地地做着自己無比鍾愛的事,他們是這個時代的脊樑。你們如此年輕,有着大把時間,有着足夠多的選擇,未來有着無限可能,還會擔心骨感刺破豐滿嗎?那麼,請勇敢地出發吧!

魯迅先生認為,人類要經歷生存、温飽、發展三階段。現實人生中,每個人都在追求着,有人注重地位,有人注重財富,有人注重內心,有人注重形而下。在我看來,真相是每個人都試圖從不同的路徑探求人生的意義、理想和幸福感。

我想説説我的幸福感。每當開心麻花結束演出,劇院裏響起觀眾潮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我總感覺到一股暖流在體內激盪,眼眶不斷濕潤,難以言表的各種愉悦、幸福、感恩之情湧上心頭,那種感覺是金錢、地位都換不來的,是其他任何形式的所謂成功換不來的,因為觀眾就坐在對面,我們可以真切地感受他們的呼吸、他們的歡樂。

20xx年4月,北京一位隨時可能生產的準媽媽帶着全套住院的行李走進我們的劇場;20xx年6月,深圳一位準媽媽在看戲兩小時後生女,發微博感謝開心麻花讓她的女兒在笑聲中來到人間;20xx年12月,北京一位腦手術患者的最大心願就是手術前看一場開心麻花;20xx年1月,北京一對準備離婚的夫妻在看戲後私信演員,感謝開心麻花讓他們明白了真愛,他們會珍惜彼此,攜手以後的人生……

生命有限,快樂永恆,傳遞快樂是有功德的`,能給那麼多朋友帶來歡樂,不僅我們個人是快樂的,我們的人生也因此更有意義!我快樂,我存在!

我們同學聚會時常談到一個共識:非常幸運在北大中文系接受了紮實的基礎教育,雖然沒上過一門經世致用的課程,但並不影響我們快速成長。因為北大教給了我們學習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嚴謹的學風、理性建設性的態度、人道主義的情懷,更為重要的是,當我們走出校門時,經過古今聖賢思想、胸懷、境界的洗禮,我們的內心平和而充盈,無論順逆、無論進退、無論寵辱,無論環境多麼浮躁功利,都會不畏浮雲遮望眼,腳踏實地為理想奮鬥。

我想,你們一定一樣在北大收穫了你們一生最重要的精神財富,剛才你們喊出的“中情不渝,文載道義”、“學當儒林之冠,行為天下之先”,説得非常好。以後的日子裏,北大將成為你們的精神家園支持你們勇敢前行。

今天,功利主義盛行,無數人間悲劇告訴我們,急於求成的功利主義是短命的、危險的,而理想主義是長久的、快樂的。只有堅定的理想主義者才能達到高遠的人生境界!

就讓理想主義的光芒驅散功利主義的陰霾吧,哪怕僅僅從改變自我開始,一個人的改變就會影響到一羣人,一羣人的改變就會影響到社會。這樣的事,北大人應敢為天下先!

祝願大家都能堅定自己的人生理想,無論經歷多少坎坷,當然最好一路順利,都能快樂地去實現夢想。再過四、五十年,回首往事時,會驕傲地説:我收穫了圓滿的人生!

我會永遠祝福你們!謝謝你們 !

北大校友在畢業典禮上的致辭 篇六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家長、同學們:

大家好!

非常高興有機會回到母校,分享師弟師妹們學業有成的喜悦。31年前的此刻,我與你們一樣,對過往的校園生活充滿眷戀,對未來的人生道路懷抱憧憬。

20xx年是中國航天事業創建60週年。過往30年間,我從一名普通的火箭設計師做起,一步一個腳印逐漸走上運載火箭研製領導者和企業管理者崗位,深度參與了我國航天事業的建設與發展,這是30多年前的我無論如何都想象不到的。在我的職業生涯中,經歷過中國航天無數個“圓滿成功”的“超燃”瞬間——“長征”升空,“神舟”飛天,“嫦娥”奔月,“東風”出鞘……每一次成功的背後,凝聚的都是航天人的集體智慧和團隊力量。

去年11月3日,我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中心,參與指揮了我國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長征五號的首飛任務。作為我國有史以來最大的火箭,長征五號突破的關鍵技術將近250項,新技術比例接近100%。放眼國際,近年來研製的4型大推力火箭,有2型首飛都失敗了。這樣一次高風險的火箭發射,對我們來説是很大的挑戰。

大家可能都知道,長征五號的首飛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其發射前驚心動魄的3小時排故過程,特別是臨射前數次發射流程的暫停,堪稱中國航天史上的一個傳奇。但是我們戰勝了一個個意外挑戰,實現了長征五號首飛成功,我們研製團隊中的很多人喜極而泣。而我在想的是,歷來“勝王敗寇”,倘若失敗了,這支“拿十年青春換一朝成功”的隊伍,還會不會是人民眼中的“大英雄”?還能否堅守對發展航天的承諾?

我相信,我們的團隊不會沒有想過這樣的問題。可大家還是幾十年如一日地默默承受着壓力,在科技創新的險峯上“一步一步往上爬”。這是因為我們不僅有幾代航天人傳承下來的航天精神和始終秉持的航天情懷,而且我們是發自內心地喜歡這份工作,否則我們無論如何是堅守不了這麼久的。因此,我特別希望同學們,在接下來的人生道路上,無論選擇什麼樣的事業或職業,都能遵從你們的內心,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工作,併為之奮鬥一生。

中國航天的“成功”有很多,但給我留下更深刻印象的,往往是通往成功路上遇到的“挫折”。1997年,我擔任長二F火箭總體主任設計師,發生了火箭整流罩嚴重超重問題,如果不能實現減重,將帶來總體方案重大反覆,嚴重影響載人航天工程進度。總體作為設計源頭,沒有退路可言,我和我的團隊,從質量分配、載荷計算、材料選擇、工藝優化等各個角度考慮,進行整流罩瘦身,最終成功減重。20xx年,我作為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的院長,領導的我國某重大航天型號出現由於關鍵技術攻關不到位而連續失利的問題,為此我和我的團隊連續幾年日夜攻關才徹底解決這一問題。當時,作為院長的我,帶着問題清單回到母校請求支援,母校給予了我和中國航天最大的支持,也讓我深深體會到了清華的力量。每當遇到這樣重大的問題或挫折時,我們的航天人沒有一次是繞着走的,永遠是直面痛點尋求解決方法,最終攻克難題。因為我們知道找到方法就能成功,找到藉口必然失敗。

美國宇航局前局長米切爾·格里芬曾説過:中國航天最令人羨慕的地方在於它所擁有的一大批年輕科學家和工程師。以我們的載人航天工程研製隊伍為例,35歲以下的年輕人已佔到80%以上。前不久實施的天舟一號飛行任務中,研製團隊的平均年齡更是隻有32歲。一大批年輕一代航天人在長征五號首飛等任務中也展現出成熟的技術能力和自信的職業風貌。正是這些年輕人在技術和管理上的創新作為,為我國航天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着不竭動力。

同學們,清華歷來推崇“人文日新”的精神。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你們有着優於以往任何時代的創新平台和國家支撐,也有着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使命和責任。希望同學們今後無論從事什麼樣的職業,都能永葆創新的激情,具備敢於打破常規的精神,跳出自我限制,在各自專業領域發揮創新潛能。

作為清華人,年輕的你們從來不缺乏規劃美好未來的想法。相信畢業前,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糾結過,未來的路,何去何從。我研究生畢業後,有落户美國的同學給我寄來明信片,召喚我出國發展。明信片上夏威夷的陽光、沙灘、海浪,不能不説是一種誘惑,然而我還是放棄了這樣的機會。因為我很清楚,自己心之所向往的畢生事業,只能紮根腳下的這方熱土才能有所成就。

我的工作經常要與火箭打交道。我發現,在廠房裏近處看我們的火箭,會覺得它非常高大雄偉,然而等到火箭被運到發射場,在茫茫的戈壁上遠遠望去,它又是那麼的渺小。火箭尚且如此,更不用説我們個人了。於國而言,一個人就是其中的一分子,每個人都應盡到自己的責任,做好自己的工作。每次航天發射任務成功,對我來説,那種發自內心的、能讓人熱淚盈眶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不是其他能提供更加優厚待遇的職業所能帶來的,清華紅色工程師的基因在此刻得到了最大的釋放和滿足。

清華精神最重要的是清華與生俱來並不斷孕育的愛國奉獻精神。時至今日,我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一個人實現個人價值的方式有多種多樣,但唯有將職業選擇與國家、社會需求相結合,與時代發展相結合,才會獲得更大的成就感,而且這種結合度越高,我們的成就感就越大。

即將融入社會,也許此刻你們不免也會有對未來難以把握的小忐忑。我聽過當下一些年輕人表達過不同程度的焦慮:就業形勢不好怎麼辦?大量重複性的工作使自己喪失了對事業的激情怎麼辦?看不到上升渠道怎麼辦?……我非常能夠理解同學們的心情。優秀的年輕人無不渴望成功,然而成功之路無法複製,也沒有捷徑。每個時代都會賦予那個時代的年輕人不同的挑戰和機遇。

在我工作之初,我銘家軍工企業的任務並不飽滿。那是個“搞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年代,清貧、清苦、清閒,是我起初的工作寫照。當時,身邊很多人都選擇了離開,但單位老同志提醒我,“找到一個自己熱愛的工作不容易,年輕人別虛度了青春”。於是,在當時型號任務很少的日子裏,我在研究室除了一件接一件地做一些看似非常基礎、簡單、枯燥的所謂“打雜”工作,一度還設計、生產過煙草生產線,除此之外,就是埋頭於運載火箭的技術資料與歷史文獻中,也正是在這段“空閒期”,我讓大家認識了我的踏實和紮實,也讓我廣泛涉獵了火箭總體設計的方方面面,為後來的發展打下了較為紮實的基礎。後來,進入20世紀90年代,我們的研製任務多了起來,我被一次次地委以重任。回想起來,正是最初的“空閒”時光和“打雜”工作,為我日後應對每一個挑戰積蓄了力量,也讓我漸漸明白了一個道理,一個人要耐得住寂寞,只有把一件事情做好,才有可能被安排做第二件事情,個人的能力才會不斷地得到提高,能做的事情才會越來越多,工作範圍才會越來越大。

同學們,我們身處的時代,並不缺乏聰明人,但並不是聰明人都能到達成功的彼岸。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有時候,我們要捨得花一些笨功夫來駕馭上天賜予我們的天賦,甘於從小事做起、耐得住寂寞,既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從而創造出有利於自身成長的外界機遇。

校黨委書記陳旭向吳燕生校友頒發紀念證書。

師弟師妹們,以上就是我最想與你們分享的我30多年來成長過程中的感悟。我非常期待,期待20xx年、20xx年、30年後的你們,來講述屬於你們的精彩故事。你們的故事不一定開篇就是精彩的,甚至故事的主體都與世俗所定義的“成功”不盡相同。但是在那些故事裏,你們健康快樂,積極上進,富有活力,勇於創新,你們為祖國和社會作出了貢獻,你們比現在能夠想象到的樣子還要出色。到那時,我們都將以你們為榮,為你們喝彩!

謝謝大家!

北大畢業致辭 篇七

敬愛的老師和親愛的同學們:

上午好。

謝謝你們叫我回家。讓我有幸再次聆聽老師的教誨,分享我親愛的學弟學妹們的特殊喜悦。

一進家門,光陰倒轉。剛才那些美好的視頻,同學的發言,老師的講話,都讓我覺得所有年輕的故事都不曾走遠。

可是,站在你們面前,親愛的同學們,我才發現自己真的老了。

1988年,我本科畢業的時候,你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還沒有出生。

那個時候你們的朗朗部長還是眾女生仰慕的帥師兄,你們的渭毅老師正與我的同屋女孩愛得地老天荒。而他們的孩子都該考大學了。

就像剛才那首歌唱的,“記憶中最美的春天,難以再回首的昨天”。

如果把生活比作一段將理想“變現”的歷程,我們只是一疊面額有限的現鈔,而你們是即將上市的股票。從一張白紙起步的書寫,前程無遠弗屆,一切皆有可能。

面對你們,我甚至缺少一分抒發“過來人”心得的勇氣。但我先生力勸我來,我的朋友也勸我來,他們都是84級的中文系學長。

今天,他們有的仍然是一介文人,清貧淡泊;有的已經主政一方,功成名就;有的發了財做了“富二代”的爹,也有的離了婚、生活並不如意。

但在網上交流時,聽説有今天這樣一個機會,他們都無一例外地讓我一定要來,代表他們,代表那一代人,向自己的弟弟妹妹説點什麼。

是的,跟你們一樣,我們曾在中文系就讀,甚至讀過同一門課程,青澀的背影都曾被燕園的陽光,定格在五院青藤纏滿的綠牆上。但那是上個世紀的事了,我們之間橫亙着20多年的時光。

那個時候我們稱為理想的,今天或許你們笑稱其為空想;那時的我們流行書生論政,今天的你們要面對誡勉談話;那時的我們熟悉的熱詞是民主、自由,今天的你們記住的是“拼爹”、“躲貓貓”、“打醬油”;那個時候的我們喜歡在三角地遊蕩,而今天的你們習慣隱形於偉大的互聯網;我們那時的中國依然貧窮卻豪情萬丈,而今天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還在苦苦尋找迷失的幸福,無數和你們一樣的青年喜歡用“囧”形容自己的處境。

20多年時光,中國到底走了多遠?

存放我們青春記憶的“三角地”早已蕩然無存,見證你們少年心緒的“一塔湖圖”正在創造新的歷史。

你們這一代人,有着遠比我們當年更優越的條件,更廣博的見識,更成熟的內心,站在更高的起點。

我們想説的是,站在這樣高的起點,由北大中文系出發,你們不缺前輩大師的庇廕,更不少歷史文化的薰染。

《詩經》《楚辭》的世界,老莊孔孟的思想,李白杜甫的詞章,構成了你們生命中最為激盪的青春時光。

我不需要提醒你們,未來將如何以具體瑣碎消磨這份浪漫與絢爛;也不需要提醒你們,人生將以怎樣的平庸世故,消解你們的萬丈雄心;更不需要提醒你們,走入社會,要如何變得務實與現實。因為你們終將以一生浸淫其中。

我唯一的害怕,是你們已經不相信了。不相信規則能戰勝潛規則,不相信學場有別於官場,不相信學術不等於權術,不相信風骨遠勝於媚骨。

你們或許不相信了。因為追求級別的越來越多,追求真理的越來越少;講待遇的越來越多,講理想的越來越少;大官越來越多,大師越來越少。

因此,在你們走向社會之際,我想説的只是,請看護好你曾經的激情和理想。在這個懷疑的時代,我們依然需要信仰。

也許有同學會笑話,大師姐寫報社論寫多了吧,這麼高的調子。可如果我告訴各位,這是我的那些中文系同學,那些不管今天處於怎樣的職位,遭遇過怎樣的人生的同學共同的想法,你們是否會稍微有些重視?是否會多想一下為什麼二十多年過去,他們依然如此?

我知道,與我們這一代相比,你們這一代人的社會化遠在你們踏上社會之前就已經開始了,國家的盛世集中在你們的大學時代,但社會的問題也凸顯在你們的青春歲月。你們有我們不曾擁有的機遇,但也有我們不曾經歷的挑戰。

文學理論無法識別毒奶粉的成分,古典文獻擋不住地溝油的泛濫。當利益成為唯一的價值,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當成交易的籌碼,我很擔心,“懷疑”會不會成為我們時代否定一切、解構一切的“粉碎機”?

我們會不會因為心灰意冷而隨波逐流,變成錢理羣先生所言“精緻利己主義”,世故老到,善於表演,懂得配合?而北大會不會像那個日本年輕人所説的,“有的是人才,卻並不培養精英”?

我有一位清華畢業的同事,從大學開始,就自稱是“北大的跟屁蟲”。對北大人甚是敬重。談到“大清王朝北大荒”江湖傳言,他特認真地對我説:“這個社會更需要的,不是北大人的適應,而是北大人的堅守。”

這讓我想起中文系百年時,陳平原先生的一席話。他提到西南聯大時的老照片給自己的感動:

一羣衣衫襤褸的知識分子,器宇軒昂地屹立於天地間。這應當就是國人眼裏北大人的形象。

不管將來的你們身處何處,不管將來的你們從事什麼職業,是否都能常常自問,作為北大人,我們是否還存有那種浩然之氣?那種精神的魅力,充實的人生,“天地之心、生民之命、往聖絕學”,是否還能在我們心中激起共鳴?

馬克思曾慨歎,法蘭西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骨氣的人。今天的中國,同樣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信仰的人。也正因此,中文系給我們的教育,才格外珍貴。

從母校的教誨出發,20多年社會生活給的我最大啟示是:當許多同齡人都陷於時代的車輪下,那些能倖免的人,不僅因為堅強,更因為信仰。

不用害怕圓滑的人説你不夠成熟,不用在意聰明的人説你不夠明智,不要照原樣接受別人推薦給你的生活。選擇堅守、選擇理想,選擇傾聽內心的呼喚,才能擁有最飽滿的人生。

梁漱溟先生寫過一本書《這個世界會好嗎》。我很喜歡這個書名,它以樸素的設問提出了人生的大問題。這個世界會好嗎?事在人為,未來中國的分量和質量,就在各位的手上。

最後,我想將一位學者的話送給親愛的學弟學妹——

無論中國怎樣,請記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國;你怎麼樣,中國便怎麼樣;你是什麼,中國便是什麼;你有光明,中國便不再黑暗。

謝謝大家!

北大校友在畢業典禮上的致辭 篇八

各位同學,各位家長,各位老師和同事,

今天我貌聚一起,分享大家的喜悦,祝賀155位同學順利畢業,歡送他們邁向人生的新旅程。

去年,也是在這裏,我代表社會學系給大家的畢業寄語,是保持終生學習。但我深知,這個旅程能夠走得怎麼樣,並不完全取決於所知,更重要的是所行。

大家知道,對北大人社會上有個評價:醒的早,起的晚,這暗喻我們知的很多,但行的太少。行的少不一定因為懶,可能是因為難。

有不少青年人淺嘗工作之後,即再回大學,他們拿到人生第一份工資的時候,也深受工作艱難的困擾。為了避免這份困擾,有的學生不願意畢業,儘可能推遲走上社會的時間。她們中的不少人學習優秀,但對工作環境很不適應:一些同學認為自己名校畢業,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尊敬,在同事中無法説了算,還面臨各種人際關係障礙;一些同學在學校領導着整個班級,但是在工作場合,抱怨自己不過是一個工具,不得不接受他人的指派;一些同學進入職場後很快發現,自己的崇高理想受到忽視,整天被大量無意義的小事所消耗。

一旦開始行,這些問題就會出現。現實社會不同於想象,它不會重視你已經知道什麼,但是卻有N多眼睛看着你在做什麼,在沒有證明出能力時,沒有人關心你在想什麼。

這正是社會和大學的一個重要不同。大學豐富所知使人充滿理想和憧憬,大家競賽的是學習成績和考上更高學位,但在社會中不一樣,行的是否順利取決於很多不確定因素。在學習獲知中,越是個體走得也許越快,但進入社會以後,個人馬上成為分工體系中的一員。社會是由多個高度競爭的個體及合作體組成,人們在倫理道德、意識形態、利益和目標方面存在差異,在這種情形下,大家不願意承認的一個事實是,知的多,未必一定會行的好。這實在令人沮喪。

行比知更難,是因為行需要更多的東西。知雖然能夠影響行的方向,但完全可能對行的結果無能為力。

舉個例子。我有時在課堂上就某一問題發起辯論,以幫助大家不僅學習如何知——比如闡述理由和尋找證據,還學習如何在競爭中與他人合作——比如傾聽不同意見、説理、支持、反駁、妥協、認錯、甚至吸收別人的長處改進自己。

辯論中大家都希望贏,但我的觀察是,有時所知很多不一定能贏:原因在於,雖然知識掌握不錯,但卻可能輸在尊重——比如聆聽他人陳述不隨意打斷,可能輸在平等意識——比如給對方留出對等的時間,可能輸在態度——比如講述理由而不是諷刺教訓或指責對方,可能輸在立場——比如建設性吸收容納而不是排斥,可能輸在目標——比如探尋解答問題而不是扳倒對方,可能輸在拙樸——比如正面闡述而不是依靠技巧,可能輸在可信——比如真實呈現而不是表演。在這些可能的例子裏,之所以輸的比贏的多,不是因為所知少,而是因為不善行。

行需要品行。品行是一項重要的實踐能力。知主要依靠認知能力即可,但行則需要多種能力,而且不是靠油膩的雞湯技巧,相反需要乾淨又純粹的內心追求。知可以使用言辭包裝使之美豔,但行則暴露在所有眼光中無法偽裝,所以更真實。僅靠書本無法學會如何行。道理很簡單,善知是你自己的事,只和閲讀與觀察有關,但善行一定是在社會中,必和他人發生關係。這樣,對與錯就不在於個人評斷,而必須詩共認受的標準。因此在公共關係中,行更能夠全面展示一個人的品德。

合作性與建設性是善行的關鍵。這些品德並非與生俱來,只能通過實踐學習,就像一個球員只有進入球場,才能真正習得競賽規則。是把球傳給位置最佳的隊友,還是試圖自己進球當明星?這不是足球技術決定的,而是依賴整體觀、建設性及合作性做出的選擇。

社會學是一門高度重視行的學科,因為我們深知,真知不僅來自書本,更重要的是來自實踐。唯有品行才能使人走得更遠,這樣的人令社會學系驕傲。

在你們即將踏入社會之際,讓我重提社會學系網首頁的一句話:

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

與各位共勉。

北大校友在畢業典禮上的致辭 篇九

各位老師、家長和來賓,各位同學:

大家下午好。我是社會學系20xx級本科生袁琳。非常榮幸能夠在這個特別的時刻代表20xx級本科生分享我們的畢業感言。

相信不只是我,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曾經被追問過“社會學是什麼”這個問題。我曾以為自己能夠在四年的學習中找到確切的答案,然而今天站在這裏,我發現自己的腦海裏交織着自我與他人、鄉土與城市、傳統與現代。若想將這些抽象的概念全部囊括,這勢必是一份“大而無當”的粗糙答卷。所以在今天,我想僅僅是從個體的角度,談一談這四年裏的感觸與收穫。回首短暫的四年光陰,我想,社會學系帶給我的可以用“為學做人”四個字來概括。

首先是“為學”。四年的學習使我們掌握了收集和分析數據與經驗事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賦予了我們“從實求知”的行動原則。文字和數值本沒有生命,而社會學人的“田野”賦予他們血:去觀察、去體驗、去傾聽多方言説,既要時刻保持清醒的思路,又要懂得換位思考,理解他人;去回溯、去梳理、去考證事實脈絡,既要看到陽光下的故事,又要發掘地下繁雜交錯的根。在研究的過程中,設想與現實總有差距,而自我與世界也在不斷地達成和解,我們就像是拼拼圖的孩子,每多找到一塊,對社會的審視和理解就更深一分。社會學賦予我們洞察力,也要求我們“知行合一”。四年的時間裏,我們從“憤世嫉俗”到“不只是憤世嫉俗”,我們的關注點從“發現問題”轉移到“剖析和解決問題”,從“結果”轉移到“原因”和“動機”,社會學是一門實用的、實在的學問,它教會我們的從來不是乾癟的方法,而是成熟的思考方式與處事原則。

再者是“做人”。四年最為純粹的為學生涯告一段落,在這場儀式結束後,我們不再僅僅是一名學生,首先是兒女、公民,未來還會成為妻子、丈夫和父母,肩上會有更重的責任,人生會成為更加廣闊的田野。我們在社會學系學到的理論和方法將不僅用於武裝頭腦,那些我們所崇尚的價值、信念與理想都將熔鑄在血脈中,拓寬我們的眼界、錘鍊我們的品格,使我們成長為更好的人。在信息和意見被籌謀裹挾的時代,謙卑務實是一種本領:不妄談、不虛言,不偏狹、不盲從。社會學教會我們探尋規律,也向我們原本地呈現出研究的侷限;它賦予我們宏大的胸懷氣度,也教會我們甘於樸素和坦然。未來無法預測,但無論我們是否達到他人口中“成功”的標準,做好手邊的每一件事情,保持終身學習和時刻反思的習慣都將會是社會學帶給我們的財富。在個體日益“原子化”的時代,推己及人是一種美德: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説的差序格局,尤其是在中國社會,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我們是教育體系頂層資源的受益者,這同樣意味着我們將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擁有“同理心”,對他人的苦痛感同身受,將有助於幫我們排除自身的限制和盲點,永不放棄對公平和正義的追求。

總而言之,社會學系的教育從不侷限於書本和體制,它賦予我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和不斷試錯的勇氣;它使我們學會消化焦慮、直面失敗,始終保持挑戰者的姿態;它使我們永葆熱情與好奇心,擁有充滿樂趣的鮮活生命。我想這些就是社會學的魅力所在吧。

四年的本科時光短暫而奢侈,為讀書報告奮戰至黎明、一·二九排練摸黑洗漱、寢室裏徹夜長談的情形仍歷歷在目,這些都會成為回憶中最深刻的烙印,是我們一生中寶貴的財富。最後,我想代表全體畢業生感謝老師們的教誨,家人們的支持。也祝願無論是繼續在學術田野上堅守,還是在職場中拼搏的每一位畢業生,在走出象牙塔摸爬滾打多年後,還能保有一份社會學人的純粹,為好學,做好人。願我們都擁有光明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