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湖北省明顯陵導遊詞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78W

湖北省明顯陵導遊詞

為了讓顯陵的規模超過中國曆代皇陵,嘉靖皇帝在位 40 餘年,動用了國庫 40 餘年的庫銀,幾萬名勞力建設了 40多年,才建成今天的規模。它也是世界上建設週期最長的皇陵,也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皇陵之一。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湖北明顯陵導遊詞,方便大家閲讀與鑑賞!

湖北明顯陵導遊詞1

1521年朱厚璁登基成了嘉靖皇帝之後,追封其父也就是朱佑元為“獻皇帝”,並一度想將其父的陵寢遷往北京,與其他已故明皇帝葬在一起,這一想法遭到了大臣們的反對,因而未遷,嘉靖17 年( 1539年) 12 月,嘉靖皇帝的母親章聖皇太后在北京病故。為了給母親尋找“吉壤”,嘉靖帝於次年 2月南巡承天府(即鍾祥市),在拜謁了其父新獻帝的陵墓後,他認為這是一片難得的風水寶地,便決定將其母親的靈柩由京城送至鍾祥顯陵與父親合葬。但經檢查發現,顯停放父棺槨的地宮已經進水,且較小。於是嘉靖便命工部在其父原有的墓冢後面重新修建一座新地宮以供放其父母的靈柩。這樣就形成了由最初的單冢潘王墳經嘉靖帝在位幾十年的不斷擴建,變成一座規模宏大的前後雙冢帝王陵。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巨大的墓冢叫寶城,從空中看就像一個巨大的啞鈴。前寶城是橢圓形,東西寬112 米,南北長 125米,就是最早停放新獻王靈柩的地方(現供奉大量的隨葬品),而後寶城為正圓形,直徑 110 米,下面的地宮中即停放嘉靖帝父母的棺槨。

我們現在停留的這個地方叫瑤台,它將前後兩座寶城連接在一起。瑤台在神話傳説中是神仙聚會的地方。而前後寶城以瑤台想連接寓意人的靈魂已進入仙境。兩座寶城修建的時間相隔19年。在我過古代有個傳統習俗,那就是人死了以後是不能見天日的。於是,新地宮建成後,在舊地宮與新地宮之間修建了一條通道,並築成瑤台。當年嘉靖皇帝的父親與母親合葬時,其父親朱佑元的棺槨就是從瑤台下的通道運到了新地宮。可以説,瑤台在顯陵的地位是至關重要的。

顯陵自修建至今已近 500 年了,期間經歷數次劫難。其中最大上的一次即明代末年李自成農民起義。1643年冬,李自成大軍攻陷承天府(即鍾祥),拆毀朱家的家廟,並欲挖掘顯陵地宮。據説正準備開挖前地宮時,恰遇雷電交加。有迷信思想的李自成心有疑懼,未敢動土,便放火燒燬陵內所有木製結構的建築作罷。如今科學探測證明顯陵地宮保存完好,從未被盜過,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此地民風純樸,相信將來的某一天,顯陵地宮開啟時定能引起全世界的注目。

顯陵寶城的修築凝聚當時先進的科學思想,請大家注意看在環形的寶城城牆上每隔一段距離都會有一個用漢白玉雕琢而成的龍頭。龍頭自頸部至龍嘴是相通的,所有龍頭都是面朝寶城外側。這就是顯陵獨特的排水系統。每逢下雨時,積聚的雨水通過龍頭嘴的管道排出寶城外,以便環道乾爽和減少墳冢的積水量。我們今天家裏用的水龍頭其叫法即源於此。除排水這一實用性外,威武兇悍的龍頭也顯示了皇權的至高無上,不可侵犯。同時,建造者們也是藉此物之威力保衞亡靈。

湖北明顯陵導遊詞2

各位貴賓,請隨我一起登上方城明樓。

請大家看這塊碑,它高 5 米,寬 1.2米,碑身字體“大明恭睿獻皇帝之陵”為嘉靖皇帝親筆書寫。這塊碑具有特殊意義,它是整個顯陵的名片,對顯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並最終獲得通過起了重要的作用,大家看整個碑文的兩邊均遭到毀壞,唯有這塊碑文完好,也無斷裂,這不能不説是冥冥之中的天意啊!

讓我們來感受一下顯陵的恢宏與神奇吧!請大家放目遠望,自新紅門至陵寢的這條彎曲的龍鱗神道,恰似一條旱龍,龍尾三擺,龍頸三曲,煞是鮮活。新紅門與舊紅門不在一條中軸線上不正式顯示出了龍尾擺動的生氣嗎?再看九曲河,穿插於旱龍左右尤如一條水龍蜿蜒潛行,與旱龍在內明塘外交匯,形成二龍戲珠之妙。而內明糖則依風水理論“龍氣見風則散,遇水則止”。具有藏風聚氣、界止龍氣流失,象徵明代山水永固之意。此水陸二龍的設計,使整個顯陵倍具生機與活力!

請大家在看整個陵區的大環境:依據古代風水學“負陰抱陽”、“背山面水”的原則,在這廣闊的區域內所有的山體、水系、林木植都被作為陵寢的構成要素來統一佈局和安排,以陵區後部的松林山為祖山作為陵寢的構成要素來統一佈局和安排建築,九曲河彎延其間,前面的天子崗為屏山,構成了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完美風水格局,形成了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高度和諧統一。顯陵不愧為古代建築與環境美學相結合的天然傑作!

顯陵的修建,是中國封建時代對靈魂信仰的集中體現,凝聚着明代中後期的政治思想、道德觀念和審美趣味。同時,這種動用國家力量建造的陵墓,也反映了當時的經濟狀況、科學技術水平和營造工藝水平,是中國喪葬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和建築典範。

各位貴賓,在你們參觀完顯陵後,是否也會像聯合國世界遺產專家讓 ·路易先生那樣發出同樣的讚歎呢?當然,依顯陵之博大,孕藏的文化歷史之豐富,是在這短短時間內無法全部瞭解清楚的,加之我才疏學淺,知識有限,很多地方講解尚有欠缺。為此,我將加倍努力,爭取掌握更多有關顯陵的知識,屆時,歡迎大家再次來顯陵參觀遊覽,我也將為大家再次來顯陵參觀遊覽,我也將為大家獻上更加精彩的解説。

謝謝大家!祝各位旅途愉快!

湖北明顯陵導遊詞3

下面將由我陪同大家一起遊覽並做講解,希望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一起去領略這個全人類共同財富的神韻和它背後的神奇故事。

在進入陵區遊覽前,我先就明顯陵向大家做一個大致的介紹:

我剛才講顯陵是明朝恭睿獻皇帝朱佑元陵墓,稍懂一點中國歷史的人一定是想罵我了,明朝那裏有過叫朱佑元的皇帝了?那我要説了,你知道的沒錯,我講得也沒錯,不僅明朝沒有,中國歷史上也沒有。因為中國歷史上在編的皇帝的確沒有這個人,因為他是中國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唯一一個在死後被追認皇帝的人,這也是顯陵的奇特之處。儘管朱佑元生前沒有當過皇帝,而在他死後被他兒子,後來當了皇帝的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璁不僅追認為皇帝,而且還為他建造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皇陵。為了讓顯陵的規模超過中國曆代皇陵,嘉靖皇帝在位40 餘年,動用了國庫 40 餘年的庫銀,幾萬名勞力建設了 40 多年,才建成今天的規模。它也是世界上建設週期最長的皇陵,也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皇陵之一。

顯陵,是中國最早被聯合國評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皇陵,而大家熟悉的明孝陵、十三陵都是在顯陵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四年後作為明清皇陵的擴充項目列入的,這主要是因為顯陵有着明顯的優勢。首先,它完整地保留和體現了封建禮制,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並影響到清代帝陵形制,他是明代帝陵最傑出的代表,它本身具有其它帝陵不同的獨特之處:其中一陵兩冢,為歷代帝陵絕無僅有!中國沒有,全世界也沒有第二座!金瓶型外羅城、九曲迴環的御河、龍形神道、圓形內外明塘也是其它帝陵絕對沒有的。其次,顯陵的建築是利用中國風水理論“陵墓多與山水相稱”的原則,將山水作為陵墓的有機組成部分,統一佈局。建築依山就勢,錯落有致,構成了一項建築藝術與環境美學相結合的天才傑作。更重要的是,顯陵的修築是明嘉靖初年的重大歷史事件“大禮儀之爭”的產物。

顯陵有這樣多的奇特之處都符合聯合國有關世界遺產的相關標準,連聯合國世界遺產專家讓路易先生都感到驚歎,説顯陵真是一個“神奇的明顯陵”。我不知道,大家遊覽完顯陵後會有什麼感想!會有什麼的評價!好,各位,現在你們已經踏上明朝皇家陵地,請保持肅靜,由我把大家帶回到明朝……

首先我們看到的這塊石碑叫“下馬碑”,上刻“官員人等在此下馬”八個大字,為嘉靖年間宰相嚴嵩手寫,在我國封建社會,帝王的尊嚴是至高無上的,陵區被視為神聖的禁區,不僅老百姓不能隨便出入,即使是朝廷命官到此謁陵,也必須在此下馬,這塊碑在當時具有法律作用,違者將受到嚴懲,同時,它是顯陵重要的標誌性建築。

湖北明顯陵導遊詞4

各位貴賓,我們面前的這座單檐山式建築,叫新紅門,穿過這座門我們就正式進入陵區了。顯陵工程浩大,前後用了四十年的時間,佔地面積 183.13公頃,相當於 300 個足球場那麼大,整個顯陵由內外兩道城牆環護,大家看,連接這新紅門的城牆叫外羅城,牆高 6.5 米,厚 1.9 米。周長 3600多米,紅牆黃瓦,蜿蜒于山巒起伏中,雄偉壯觀,大家所看到的這樣大的外羅城當時在建陵的之後,各地官員從全國各地,各州、府、縣上至東北。下至雲貴,從一磚、一瓦、一石都向這裏進獻。每一塊磚、一塊瓦都有完整標明拉來自何處,可見工程之浩大。從空中俯瞰,外羅城為“金瓶”形狀,“金瓶”在風水術在中認為不僅能饒氣護生,而且是神仙所佩之法器。其寓意神聖吉祥。同時蜿蜒的城牆順山勢起伏,避免了建築外在的生硬感,使之與自然環境更加和諧。顯陵外羅城是明代帝陵之首創!其後的明清陵寢均沿襲了這一做法。

穿過新紅門大家會發現依中國古建築之規制,所有主要建築均在中軸線為中心在兩邊展開,而新紅門卻偏離了中軸線,這是為什麼?請大家帶者這個疑問隨我繼續遊覽。

在我們的左手邊大家看到的這個水塘叫外明塘,因處風水術中外明堂的位置(這個堂是廳堂的堂)故名。明堂是風水理論中的重要概念,原指陵區開闊的空地,要寬闊忌狹窄,宜山長髮展之計。外明塘上接陵區九曲河出水,下通滄浪湖入水,它破牆而出,使外羅城有90米的缺口,説起這個缺口還有一段有意思的典故呢:據説當年嘉靖皇帝為了給自己的父母修建陵寢,耗資巨大,然國庫銀兩短缺,拿不出如此多的款項,當朝的奸相嚴嵩便出計讓各地知府出資築陵,此計一出,全國各地迫於皇威相繼籌措不等銀兩,唯雲南和貴州兩府因地處邊遠窮困地區,未能及時籌措到足夠的款項,導致延誤大工,後被嘉靖皇帝貶官嚴辦,當時的設計師就決定在這一空缺段修一口明塘與兩邊的外羅城相連。而這一空缺段也就留下了缺—雲南,少—貴州的説法。至今鍾祥人仍將獨缺什麼説成缺—雲南少—貴州。

湖北明顯陵導遊詞5

要想深入瞭解這座古都城,就必須首先對整個楚國曆史及它所創造的燦爛文明有所瞭解。

按《史記·楚世家》和《國語·鄭語》的説法,楚人是祝融的後裔。祝融是火神兼雷神,“能昭顯天地之光明”,生時為高辛氏的火官之長,死為火官之神。祝融部落在夏朝時就已發展成為一個勢力較大的部落集團,號稱祝融八姓。殷商時期,祝融部落集團分佈於上商之南境,因其生長牡荊,被商人稱之為“荊”。西周時期,荊人的首領鬻熊,審時度勢,率楚民背棄商紂王,西行投奔周文王,並受到周文王的器重。後來,周成王封鬻熊曾孫熊繹為楚君,荊楚開始躋身於諸侯之列,楚國正式誕生了。

熊繹建都於丹陽,即今襄樊市南漳縣境內。熊繹的第四孫熊渠,是一位既有才識又有進取心的君主,他整軍習武,趁着中原**之機,開始了開疆拓土的進程。春秋戰國時期,楚地之主熊通,繼續了熊渠的開疆拓土歷程。熊通自稱“楚武王”,成為天下諸侯中第一個敢於自己稱王的國君。後文王即位,遷都於“郢”,今湖北宜城境內。楚成王時,楚國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顯強盛,楚國的大國聲威真正建立起來了。

楚莊王勵精圖治,武功之時,選拔孫叔敖實行文治,楚國出現了經濟繁榮,文化燦爛的鼎盛時期。共王繼位後,楚國開始走向衰弱。康王,靈王,平王,昭王之時,進一步衰落。公元前506年冬,吳,蔡,唐三國合兵攻楚,並陷落郢都,後秦楚聯軍擊敗吳軍,昭王回到破敗不堪的郢都,感傷滿懷,與臣僚商議後,遷都長江北岸的今湖北荊州,都名仍為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