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勵志小故事心靈雞湯(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54W

勵志小故事心靈雞湯(精品多篇)

心靈雞湯哲理小故事 篇一

雪夜,山道,駕車,是一樁不得不小心翼翼的事情。

所有的車都保持着一定距離,不緊不慢地走着。

那天是除夕。開車的是個經驗豐富的老司機,車上坐着一位退役交警,多少年風雨路上處理多少起事故,使得他對路況、緊急避險、駕車人心理等等很有研究。

忽然後面出現了一輛麪包車,緊緊咬住尾巴,不時地想超上來。

交警説:別讓!

於是司機繼續不緊不慢地開在中間。可那輛車似乎不肯甘休,在後面忽左忽右地試圖突破。

司機覺得這樣挺危險,想找機會避讓一下算了。交警很職業地從後視鏡裏察看麪包車的車牌:是外省牌照。

我的同事也在車上,一時同情心大發:説不定是趕回家過年的車,歸心似箭,讓吧讓吧。

可此時積雪已深,超車真的很危險,經驗豐富的司機減速,慢慢地靠邊。

交警搖下車窗,想對面包車打個招呼,讓司機適當減速。誰知那車“嗖”地一下掠過去,根本沒有機會。

能見度低,一會兒就看不見面包車了。

司機和我的同事似乎都鬆了口氣,只有交警憂心忡忡,自言自語:不該讓啊,不該讓,要出問題的。

同事後來對我説起當時情形:聽交警這樣唸叨,我的心也猛地往下沉了,暗暗祈禱着一路平安一路平安……誰知他真的料事如神,大概又開出10多公里,前面不動了。

我提着相機衝進去,有七八輛車撞在了一起,麪包車已經橫過來了,對,就是那輛麪包車。聽説有傷亡。

總以為,行車禮讓總是不錯的,沒想到在特定情況下,讓他等於害他。

但如果不讓,自己的車也就一直處於危險之中。行車,有時就像生活一樣矛盾重重。

心靈雞湯哲理小故事 篇二

據不同的文獻記載,王羲之苦練書法20年,寫完了18缸水;貝多芬練琴專注時,手指在鍵盤上練得滾燙滾燙的,為了能長時間地彈下去,他把手指放在水中泡涼後再接着彈

古今中外大凡有成就者,無一不是吃過苦中之苦、並且經歷過巨大苦難的。古人云: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大浪淘沙,百鍊成金,雕琢能讓玉器更趨於完美,忍受雕琢之苦方能成大器。所以走過苦難,經過錘鍊的生命會綻放出不可思議的光彩!

彼得從小雙目失明,那時候他還不知道失明的後果。當他長大的時候,他知道後將永遠看不到世界。

“上帝,為什麼要這樣對我?難道是我做錯了什麼嗎?”彼得常常這麼問自己。”我看不到小鳥,看不到樹木,看不見顏色。失去了光明,我還能幹什麼?”

他的親人和朋友,還有許多好心人都來關懷他,照顧他。當他坐公共汽車的時候,常常有人為他讓座。當他過馬路的時候,會有人來攙扶他。但彼得把這一切都看成是別人對他的同情和憐憫。他不願意一直這樣被同情憐憫。

直到有一天,一件事情改變了他對世界的看法。那是萊恩神甫講給他的一句話:“世上每個人都是被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都是有缺陷的。有的人缺陷比較大,因為上帝特別喜愛他的芬芳。”

“我真的是上帝咬過的蘋果嗎?”他問萊恩神甫。

“是的,你不是上帝的棄兒。但是上帝肯定不願意看到他喜歡的蘋果在悲觀失望中度過他的一生。”萊恩神甫輕輕的回答道。

“謝謝你,神甫,你讓我找到了力量。”彼得高興的對神甫説道。從此他把失明看作是上帝的特殊鍾愛,開始振作起來。若干年後,當地傳誦着一位德藝雙馨的盲人推拿師的故事。

上帝知道了這件事,笑道:“我很喜歡這個美麗而睿智的比喻。我從沒有放棄過任何一個蘋果。”

心靈雞湯小故事 篇三

一個國王在夢中夢見一隻大象從窗户穿進來,不知道為什麼,尾巴反而被勾在窗户上。又有一次,夢到一隻龐大的 牛要穿過窗户的細縫,它的頭角和四蹄都過去了,可是尾巴卻過不去。人的一生有許多難以取捨,困惑不已的尾巴糾纏着,這時所需的,就是斷然的捨棄與明智的抉擇。

人生感悟:落花不是無情物,化做春泥更護花,人也當在不斷的割捨裏昇華自己!

心靈雞湯小故事 篇四

有位老人,從事一輩子的擺渡工作。無論是酷暑寒冬,還是風中雨裏,老人周而復始,一趟趟往返於小島和大陸之間。

一天,一個細心的年輕乘客發現,在老人的一隻槳上,刻着“工作”兩個字,而在另一隻槳上,刻着“理想”兩個字,於是向老人詢問其中的含義。老人回答道:“我先給你演示一下。”説着,老人丟下一隻槳,只用刻着“工作”的那隻槳划動小船,小船在水中轉一圈。然後,老人又撿起“理想”,丟下“工作”,繼續划船,小船調一個方向,仍舊在水中轉一個圈。之後,老人同時拿起“理想”和“工作”兩隻槳,划動小船,小船快速向前駛去。老人望着年輕人,意味深長地説道:“你看,划船就如同人生,用‘理想’和‘工作’兩隻槳來劃,你就能劃到彼岸;如果丟掉其中的任何一隻,你就只能永遠在原地打轉轉。”

心靈雞湯故事 篇五

大年九年級早上8點多,金燦燦的暖陽已悄然穿過橫街窄巷灑落街市的地上,卻仍覺得異常的寒冷。透過晨光霧影的那邊,稀稀落落的蹲着幾個賣青菜的老人。我還沒走近,就聽一老阿婆招呼:“哥仔,剛從地裏摘的芥菜芯,打過霜的,又新鮮又清甜,2元一斤,買一些吧?”

她大約七八十歲,寥寥無幾的白髮錯落有致地梳理在光禿禿的頭頂上,一臉焦黑的老樹皮,兩個灰黃色的眼珠正緊緊地盯着我。跟前兩隻破舊的簸箕上整整齊齊地擺放着有十斤八斤鮮嫩的芥菜芯,對於我這樣的“植食動物”確實十分誘惑。於是,情不自禁地蹲下來,抓起了一把青菜,遞到她那雙乾癟黝黑的手上。

只見她十分開心地把菜裝進膠袋裏,勾在黑桿秤上,然後小心翼翼地挪動着秤砣,尋思了小片刻,順手拿起兩三根菜加了進去,口裏唸叨了兩下,抬頭對我説:“一斤三兩,收你2塊五毛吧。”

“好的,謝謝。”我掏出3塊錢給她,“5毛錢不用找了,你的菜好新鮮。”她接過錢,遲疑了一下,接着樂呵呵地,開心得像個小孩似的道謝:“哎呀,你人真好,那我就收下了,恭喜發財,謝謝了。”直到我已轉身離去時,還能聽到她的快樂。

其實,我何嘗不是呢?平常總喜歡光顧一些老人、小孩的生意,不僅是出於對他們自食其力的敬佩,而且,還能收穫一份認同與被認同的,簡單且淳樸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