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毫不動搖堅持黨建思想精神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24W

毫不動搖堅持黨建思想精神多篇

 【思想宣傳範文】一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黨要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偉大斗爭、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必須毫不動搖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毫不動搖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為更好地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我們只有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毫不動搖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才能確保黨長期執政、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

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

始終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政治屬性是政黨第一位的屬性,政治建設是政黨建設的內在要求。

要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在全黨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各個領域、各個方面都要向黨中央看齊,向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看齊,向黨中央決策部署看齊,做到黨中央提倡的堅決響應、黨中央決定的堅決執行、黨中央禁止的堅決不做,以保證中央政令暢通。

要完善和落實民主集中制的各項制度。各級黨組織,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要堅持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堅決防止和反對個人主義、分散主義、自由主義、本位主義、好人主義,堅決防止和反對宗派主義、圈子文化、碼頭文化,堅決反對搞兩面派、做兩面人。

要尊崇黨章,嚴格執行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若干準則。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若干準則是以黨章為根本依據,對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作出的系統規範。只有嚴格執行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若干準則,才能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時代性、原則性、戰鬥性,才能在黨內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革命理想高於天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革命理想高於天。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靈魂,也是保持黨的團結統一的思想基礎。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浴血奮戰、艱辛探索、開拓創新,才取得了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一個個勝利。

目前,絕大多數黨員幹部理想信念是堅定的,政治上是可靠的,但也有少數黨員幹部理想信念動搖,宗旨意識淡化,忘記了初心。比如,四川省委原副書記李春城濫用職權進行封建迷信活動,造成國家財政資金鉅額損失;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陽寶華在一個地級市任書記時,為求官運亨通,聽信“大師”,把市委大院的門封掉,在別的方向另開一門;廣東省揭陽市委原書記陳弘平,把“風水術”引入城市規劃建設等,諸如此類的現象不時出現。

因此,我們必須在全黨全社會持續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宣傳教育,認真學習中國歷史尤其是中國共產黨黨史,引導和幫助廣大黨員、幹部始終堅定共產主義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始終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高揚主旋律,唱響正氣歌,不斷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讓理想信念的明燈永遠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心中閃亮。

抓好“關鍵少數”

“關鍵少數”,就是事物的關鍵部分。“黨要管黨,首先是管好乾部;從嚴治黨,關鍵是從嚴治吏”。只有把領導幹部管好了,治好了,才能形成一個堅強有力的領導集體,才能帶領全黨凝心聚力,團結一致,向着共同的目標邁進。

而要管好這一“關鍵少數”,一要嚴格選拔。選拔任用幹部必須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賢,堅持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於擔當、清正廉潔的好乾部標準。二要嚴格考核。對領導幹部的考核不僅要體現在任用時對其能力素質和工作作風以及成長履歷的考核,而且還要注重工作期間的考核。不僅要加強八小時內的考核,而且要加強八小時外的考核,要嚴格落實領導幹部個人有關事項報告制度和重要信息報送登記制度,廣泛瞭解幹部的思想政治素質、組織領導能力和工作作風、工作實績。

當然,抓住“關鍵少數”,也不能忽視對“大多數”的管理,在管好“關鍵少數”的同時,也要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管好廣大黨員隊伍。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要靠千千萬萬黨員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來體現,黨的執政使命要靠千千萬萬黨員卓有成效的工作來完成,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必須落實到黨員隊伍的管理中去。”

厚植黨執政的羣眾基礎

黨的作風是黨的形象,形象好才能有號召力,才能有眾多的擁護者和支持者。革命戰爭年代,我們黨就是靠優良的作風獲得了廣大羣眾的擁護和支持,才打敗了強大的敵人。

為了保持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在奪取全國勝利前夕,毛澤東同志提出了“兩個務必”的思想,體現了黨在歷史方位轉變過程中對黨的作風建設認識的昇華。改革開放40年來,歷屆領導集體都旗幟鮮明地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作為重要任務來抓並取得了明顯成效。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身體力行、率先垂範、凝心聚力,堅持從嚴管理幹部,教育和懲治並行,思想建黨與制度建黨緊密結合,集中整飭黨風、嚴厲懲治腐敗,黨內正氣上升、社會風氣上揚,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積聚了強大的正能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工作作風上的問題絕對不是小事,如果不堅決糾正不良風氣,任其發展下去,就會像一座無形的牆把我們黨和人民羣眾隔開。”事物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舊的矛盾解決了新的矛盾還會出現,黨風廉政建設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黨要長期執政,始終成為中國人民的主心骨,永遠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奪取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新勝利,就必須進一步增強黨的凝聚力和戰鬥力,毫不動搖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毫不動搖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

 【思想宣傳範文】二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要會議、重大場合,反覆強調脱貧攻堅,多次就脱貧攻堅作出重要指示。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再次強調,堅決打贏脱貧攻堅戰。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脱貧攻堅重要性的深刻闡述,指引我們更充分地認識打贏脱貧攻堅戰的偉大意義,進一步增強了我們堅決打贏脱貧攻堅戰的信心決心和工作主動性。

從歷史維度看,如期打贏脱貧攻堅戰將在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發展中首次整體消除絕對貧困現象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中國的濟貧歷史同樣久遠。早在先秦時期,中國就有“夫施與貧困者,此世之所謂仁義”的觀點和論述。在儒家文化影響下,古代中國逐漸形成了以民本、大同思想為基礎的慈善傳統,開展了以個體、鄰里、宗族、會社、機構及政府為主體的慈善救助行為,為近現代中國慈善救助事業發展奠定了思想和實踐基礎。近代以來,以孫中山為代表的愛國人士提出民生和社會救助思想,倡導建立了以政府為主導的社會救助制度,形成了近代中國國家社會救助制度的雛形。但是這些努力無法從根本上改變舊中國積貧積弱、普遍處於絕對貧困狀態的現實。

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從黨成立之日起就確立了為天下勞苦人民謀幸福的目標。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誌着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消除貧困奠定了制度基礎。1978年,中國開啟改革開放進程。1986年,國務院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領導小組(1993年改為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成立,標誌着中國開始啟動大規模、有計劃、有組織的扶貧開發。1993年以來,國家開始實施《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1994-2000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減貧成就舉世矚目。然而至2012年底,根據現行貧困標準全國還有近億農村貧困人口,消除絕對貧困現象依然任重道遠。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求出發,把扶貧開發工作納入“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作為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重點任務,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響脱貧攻堅戰。脱貧攻堅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取得了決定性進展。黨的十九大對脱貧攻堅作出新部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脱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指出,以更有力的行動、更紮實的工作,集中力量攻克貧困的難中之難、堅中之堅,確保堅決打贏脱貧這場對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攻堅戰。3年後如期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脱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的脱貧攻堅目標,將在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發展中首次整體消除絕對貧困現象。

從政治維度看,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

打贏脱貧攻堅戰是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宗旨、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的充分彰顯。一大批黨員幹部深入基層發動羣眾,以精準扶貧新理念,為貧困羣眾辦實事、好事,幫助貧困羣眾擺脱貧困,改變貧困現狀,以實際行動迴應羣眾的基本需求,通過把扶貧同扶志、扶智結合起來,採取宣傳引導、政策激勵、典型示範、村規民約等多種方式,把羣眾的積極性主動性調動起來,不斷增強貧困羣眾在參與中的主體感、獲得感,促進他們傳統觀念的改變。這正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充分體現,必然使黨羣關係、幹羣關係更加密切,鞏固共產黨的執政基礎。

打贏脱貧攻堅戰成為培養錘鍊幹部和人才的重要平台。到貧困村和羣眾一起脱貧攻堅,是培養鍛鍊幹部的重要形式之一。脱貧攻堅各種政策的落實,為人才培養提供了具體支撐。第一書記、駐村幹部不僅有事幹,而且有條件幹事、幹成事,這對於年輕幹部是非常難得的鍛鍊機會,對於他們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無疑是有價值的。把幹部鍛鍊培養和脱貧攻堅結合起來,把真正能幹的幹部派下去,若干年後,這些幹部中就會出現一批對鄉村有感情、懂農村、懂農民的國家治理骨幹,這是我們黨的寶貴財富,是脱貧攻堅的重要價值體現。

打贏脱貧攻堅戰是營造良好社會氛圍的重要途徑。實踐證明,脱貧攻堅對整個社會扶貧濟困氛圍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營造更和諧的發展氛圍,都是重要抓手和載體。東西部扶貧協作,東部地區在支持西部地區減貧發展的同時,拓展了自身發展空間,彰顯了社會主義實現共同富裕的價值取向。中央國家機關單位定點扶貧,不僅為定點幫扶縣帶來資金項目、新理念新思路、新技術和新市場,而且定點扶貧成為中央國家企事業單位幹部瞭解農村、密切幹羣關係、培養鍛鍊幹部的重要平台和渠道。廣泛動員民營經濟、社會組織、公民個人參與脱貧攻堅,激發了人們內心深處扶貧濟困的情感,在幫扶中促進了社會和諧發展。

打贏脱貧攻堅戰是對整個人類都具有重大意義的偉業。新時代脱貧攻堅展現了我國貧困治理體系的巨大價值:以實施綜合性扶貧策略迴應發展中國家扶貧問題的複雜性和艱鉅性;發揮政府在減貧中的主導作用以迴應全球依靠經濟增長帶動減貧弱化的普遍趨勢;我國在實踐中逐步形成並經過大規模實踐檢驗的自上而下、分級負責、逐級分解與自下而上、村民民主評議相結合的精準識別機制,為有效解決貧困瞄準這一世界難題提供了科學方法。脱貧攻堅不僅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生動寫照,而且成為全球反貧困事業的亮麗風景。

從發展維度看,打贏脱貧攻堅戰是我國發展必須完成的底線任務

全面小康目標能否如期實現,關鍵取決於脱貧攻堅戰能否打贏。沒有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脱貧,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個底線任務不能打任何折扣,我們黨向人民作出的承諾不能打任何折扣。如期完成脱貧任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剛性目標、底線目標。只有脱貧攻堅目標如期實現,解決好貧困人口生產生活問題,滿足貧困人口追求幸福的基本要求,才能凸顯全面小康社會成色,讓人民羣眾滿意、國際社會認可。

黨的十八大以來脱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我國農村貧困人口累計減少6853萬人,減貧幅度達到70%,年均脱貧人數1370萬人,是1994年至2010年間年均減貧人數的兩倍多,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全國農村平均水平的差距進一步縮小。前所未有的大規模、高強度集中投入,促進了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條件的明顯改善和公共服務水平的明顯提升,變化之快、變化之大前所未有。貧困地區特色優勢產業迅速發展,旅遊扶貧、光伏扶貧、電商扶貧等新業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快速發展。生態扶貧、易地搬遷扶貧、退耕還林等明顯改善了貧困地區生態環境,奠定了實現生態保護和扶貧脱貧有機結合的基礎。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精準退出等精準扶貧精準脱貧基本方略實施,明顯提高了貧困地區基層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打贏脱貧攻堅戰,不僅要在改善貧困人口生產生活條件上着力,更要注重提升教育、醫療、文化等方面的公共服務水平,使他們跟上全面小康的步伐。全體人民安居樂業,是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的堅實基礎。

從治理維度看,在脱貧攻堅戰中不斷完善的中國特色脱貧攻堅制度體系成為貧困治理的中國方案

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脱貧,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論述的重要內容,是對傳統扶貧開發方式的根本性變革。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圍繞精準扶貧精準脱貧,以改革為動力,創新扶貧體制機制,逐步建立了中國特色脱貧攻堅制度體系。

中國特色脱貧攻堅制度體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責任體系。加強黨對脱貧攻堅的全面領導,實行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管理體制。中西部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向中央簽署脱貧攻堅責任書,立下軍令狀,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一起抓。貧困縣黨委和政府承擔脱貧攻堅主體責任,黨政一把手攻堅期內保持穩定。強化東部省份和中央各單位脱貧攻堅責任。二是政策體系。圍繞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脱貧攻堅戰的決定》,中央各部門和各地區相繼出台和完善“1+N”的脱貧攻堅政策舉措,打出政策組合拳。三是投入體系。確保扶貧投入與打贏脱貧攻堅戰要求相適應。扶貧資金由過去的中央財政投入為主,轉變為中央、省、市縣投入“三三制”局面,金融資金、社會資金成為新的投入渠道。出台扶貧小額信貸和扶貧再貸款政策,加強保險扶貧、資本市場扶貧和土地政策支持等。四是工作體系。開展建檔立卡,摸準貧困底數,着力解決扶持誰的問題;組織駐村幫扶,增強一線力量,着力解決誰來扶的問題;實施“五個一批”,推進分類施策,着力解決怎麼扶的問題;制定退出辦法,嚴格考核評估,着力解決如何退的問題。五是動員體系。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動員各方面力量合力攻堅。加強東西部扶貧協作,深化細化中央單位、軍隊和武警部隊定點扶貧。動員中央企業開展“百縣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動員民營企業開展“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確定10月17日為國家扶貧日,設立全國脱貧攻堅獎和全國脱貧攻堅模範,建設中國社會扶貧網,不斷完善社會動員和參與機制。六是監督體系。對各地開展脱貧攻堅督查巡查、民主監督,中央巡視把脱貧攻堅作為重要內容,加強紀檢監察、檢察、審計、財政等部門和媒體等監督力量的合作,改進督查巡查辦法,確保監督工作質量。七是考核體系。出台省級黨委和政府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考核辦法、東西部扶貧協作考核辦法、中央單位定點扶貧考核辦法,組織省際交叉考核、第三方評估、財政扶貧資金績效評價和媒體暗訪,實行最嚴格的考核評估。

這套體系的建立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具有鮮明的創新性、科學性、指導性,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打贏脱貧攻堅戰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強化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管理體制,強化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領導責任制,明確責任、盡鋭出戰、狠抓實效。各級黨委和政府要以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更加紮實的工作作風,團結帶領廣大幹部羣眾堅定信心、頑強奮鬥,萬眾一心奪取脱貧攻堅戰全面勝利。

 【思想宣傳範文】三

內容提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不僅關係舉什麼旗、走什麼路,而且關係以什麼樣的精神狀態實現奮鬥目標。隨着我國經濟社會深刻變革、利益格局深刻調整,社會思想觀念日益多元多樣多變,引領社會思潮、凝聚思想共識的任務艱鉅複雜。越是面對複雜形勢和艱鉅任務,越是要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來自我們黨形成了植根於中國實踐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來自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真理性、人民性、實踐性、開放性、時代性,來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對現實的強大解釋力和指導力。聚焦凝聚力和引領力建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必須加強理論武裝、堅定“四個自信”、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

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習近平同志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全黨特別是宣傳思想戰線必須擔負起的一個戰略任務。”習近平同志關於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重要論述,深刻回答了建設什麼樣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是做好意識形態工作的根本遵循。

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現實提出的迫切要求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不僅關係舉什麼旗、走什麼路,而且關係以什麼樣的精神狀態實現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思想引領功能、力量凝聚功能。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需要全黨全國人民堅定自信、同心同德,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在這種情況下,尤其需要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牢固確立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定“四個自信”,振奮中華兒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氣神。

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長期堅持和不斷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社會生活的多樣性特別是經濟成分的多樣化,必然帶來思想觀念的多樣化。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中國共產黨的長期執政地位,決定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作為經濟關係和政治關係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只能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隨着我國經濟社會深刻變革、利益格局深刻調整,社會思想觀念日益多元多樣多變,引領社會思潮、凝聚思想共識的任務艱鉅複雜。

越是面對複雜形勢和艱鉅任務,越是需要清醒的問題意識和強大的政治定力。當前,意識形態領域還存在許多值得關注和迴應的論調和傾向。比如,有的認為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了,難以指導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有的認為馬克思主義只是一種意識形態説教,沒有學理性和科學性。這些論調的實質和目標指向就是要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同時也要認識到,我們自身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運用、建設等亟須改進和加強。比如,在理論和實踐層面都存在對馬克思主義理解不深、不透的問題,在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方法上,在建設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上,都還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導致馬克思主義在一些領域被邊緣化、空泛化、標籤化,在一些學科中“失語”、教材中“失蹤”、論壇上“失聲”。

建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對於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意識形態領域出了問題,就是事關黨和國家發展方向的大問題。習近平同志提出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適應了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意識形態工作的新要求,是化解意識形態領域風險和挑戰的根本遵循。全黨特別是宣傳思想戰線必須將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作為重要戰略任務。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引領力從何而來

我們要建設的意識形態,是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凝聚力和引領力是對當下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基本要求。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思想標識。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主要來自馬克思主義特別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性。深刻認識這一點,有利於我們更好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引領力來自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過程中,形成了植根於中國實踐的思想體系和話語體系。正如毛澤東同志在1944年同英國記者斯坦因的談話中講到的,“我們既反對盲目接收任何思想也反對盲目抵制任何思想。我們中國人必須用我們自己的頭腦進行思考,並決定什麼東西能在我們自己的土壤裏生長起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科學理論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時代課題,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包含大量具有原創性和時代性的概念和理論,如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等。這種理論建構為發展馬克思主義作出了原創性貢獻,形成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這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凝聚力和引領力的重要來源。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引領力來自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特質和理論品格。作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馬克思主義佔據着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馬克思主義是科學性、真理性、人民性、實踐性、開放性、時代性多維一體的理論,其價值旨趣和理論特質決定了思想的力度。習近平同志指出,“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的命運早已同中國共產黨的命運、中國人民的命運、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連在一起,它的科學性和真理性在中國得到了充分檢驗,它的人民性和實踐性在中國得到了充分貫徹,它的開放性和時代性在中國得到了充分彰顯!”比如,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人民性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鮮明品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始終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立場,是為了人民的理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為人民代言、為人民立言,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從而凝聚起眾志成城的磅礴力量。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引領力來自理論源於實踐、指導實踐並接受實踐檢驗。運用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就是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並用以指導實際工作。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運用堅持問題導向,有的放矢地落實到研究治國理政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上,落實到提出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和有效辦法上。事實是真理的依據,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正是在彰顯對現實的解釋力和指導力、彰顯實際運用的有效性中形成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

聚焦凝聚力和引領力建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一項系統工程,與思想建設、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新聞輿論工作等都密切相關。新形勢下,要在凝聚力和引領力上狠下功夫,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

加強理論武裝,夯實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思想根基。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旗幟和靈魂。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引領力,首要一點就是做好做強馬克思主義宣傳教育,根本性工作就是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從理論和實踐的邏輯來看,新時代提出新課題,新課題孕育新理論,新理論引領新實踐。新時代新實踐需要新的思想理論來引領。從理論武裝的邏輯來看,理論創新每前進一步,理論武裝就要跟進一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必須在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上下功夫。

堅定“四個自信”,抓住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關鍵。因為理解,所以信仰。堅定“四個自信”,必須建立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對歷史規律的深刻把握之上。中國道路打破了社會上一些人對西方發展道路的迷信,從理論和實踐上證明發展道路和模式是多樣的,獨立自主地選擇符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可以走得通,而且比盲目追隨西方道路走得更好。堅定“四個自信”,就是表明我們要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和現實都表明,要理直氣壯地堅定“四個自信”。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提供學理支撐。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誌。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應按照立足中國、借鑑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要將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貫通起來,做好“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理論表達,既要善於從理論和實踐層面總結概括“中國道路”“中國經驗”“中國方案”藴含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又要探究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規律性和獨特性,從而為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提供學理支撐。

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營造良好輿論環境。輿論歷來是影響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新聞輿論工作處在意識形態鬥爭最前沿。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引領力,就要發揮輿論引導作用,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就是要使所有工作都有利於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有利於推動改革發展,有利於增進全國各族人民團結,有利於維護社會和諧穩定。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需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把握好時度效,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要加強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創新,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融入日常生活,為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凝聚力和引領力拓展理論天地和實踐空間。為此,一方面要強調“融滲性”,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有機融合在各種載體和形式中,而不能簡單地貼標籤;另一方面要強調“平實性”,用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羣眾的語言和形式來表達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思想宣傳範文】四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40年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使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下大功夫總結和運用我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認真總結我國改革開放40年的寶貴經驗,對進一步加快新時代改革開放、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征程。從那時開始,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懈奮鬥,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的壯麗史詩,推動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進入世界前列,使我國國際地位實現前所未有的提升,黨的面貌、國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軍隊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我國改革開放40年所積累的經驗很多,值得我們牢牢把握的具有根本意義的寶貴經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

改革開放是一場深刻革命,必須堅持正確方向,沿着正確道路推進。40年來,中國人民始終艱苦奮鬥、頑強拼搏,極大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始終上下求索、鋭意進取,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40年來,我國經濟實力、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國際地位空前提高,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成功實現從低收入國家向中等收入國家的跨越。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路,走得通、走得對、走得好,改革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前進的改革,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是我國40年改革開放成功的根本原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改革開放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不實行改革開放死路一條,搞否定社會主義方向的‘改革開放’也是死路一條”“我們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那就是不論怎麼改革、怎麼開放,我們都始終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面對西方敵對勢力和一些別有用心者在改革問題上散佈謬論、混淆視聽的所作所為,我們必須保持清醒頭腦,保持政治堅定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要牢牢把握改革正確方向,在涉及道路、理論、制度等根本性問題上,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須立場堅定、旗幟鮮明。

必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改革開放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創新實踐活動,推進改革開放的過程就是一個既要摸着石頭過河又要通過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概括科學理論並用科學理論指導改革的過程。40年來,我國改革開放取得偉大成就,關鍵是我們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根據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發展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思想,明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強調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國40年改革開放之所以成功,一條重要的經驗就是既沒有丟老祖宗、又發展了老祖宗,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來指導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

必須堅持和改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改革開放是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黨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我國的改革開放是在生產力比較落後、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存在諸多體制弊端的條件下進行的,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一場深刻而複雜的革命,這就決定了改革必須在黨的領導下有計劃、有步驟、有秩序地進行。我們黨深刻認識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合乎時代潮流、順應人民意願,勇於改革開放,讓黨和人民事業始終充滿奮勇前進的強大動力。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破除阻礙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一切思想和體制障礙,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與此同時,隨着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黨的建設也需要不斷加強。通過不斷加強和完善黨的領導進而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使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這是我國改革開放40年的一條重要經驗。

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推動改革開放的主體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必須堅持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堅持在黨的領導下推進”“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和黨的領導的統一,緊緊依靠人民推進改革開放”。我國40年改革開放的一條重要經驗,就在於我們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在整個改革開放過程中,黨始終堅持人民羣眾創造歷史這一唯物史觀基本原理,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廣泛地調動人民羣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始終以人民羣眾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為檢驗標準,始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正因為黨始終堅持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立場和價值導向,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推進改革開放的重要目標,我們的改革開放才始終披荊斬棘、破浪前進,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瞭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之後,我們黨與時俱進,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征程上不斷取得新突破,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40年的實踐充分證明,我國改革開放正是因為不斷打破思想上、觀念上和體制上的僵化狀態,才準確界定了我國社會發展所處的歷史階段和根本任務,科學制定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一系列方針政策,逐步探索出了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而使改革開放不斷取得輝煌業績。

必須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之間的關係

改革、發展、穩定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繫,有機統一,缺一不可。改革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是實現社會穩定的基礎;發展是改革的目的,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必須靠改革、靠發展;穩定是確保改革和發展成功的重要前提。因此,必須統籌安排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的,穩定是前提。改革發展穩定三者的關係,貫穿了40年的改革歷程。改革開放40年的經驗證明,只有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之間的辯證統一關係,自覺把握好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把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作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的重要結合點,才能真正在保持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在推進改革發展中促進社會穩定,進而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不斷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偉大進程。

 【思想宣傳範文】五

今年是馬克思誕辰200週年,也是我國改革開放40週年。我國改革開放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進行的,改革開放取得的偉大成就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生機活力,也證明了馬克思主義具有強大生命力。

我國改革開放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既反對教條式理解和運用馬克思主義,更反對否定馬克思主義,使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在改革開放偉大實踐中不斷彰顯。我國改革開放始終堅持正確方向,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們黨始終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充分證明,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人民的理論、實踐的理論、不斷髮展的開放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在於它具有普遍性,能夠同各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形成正確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有效指導實踐發展。中國共產黨誕生後,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建立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進行了社會主義建設的艱辛探索,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改革開放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偉大實踐,使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在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新時代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全方位、開創性歷史成就,發生深層次、根本性歷史變革,中華民族迎來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雄辯地證明,馬克思主義具有科學性、真理性、人民性、實踐性、開放性、時代性。

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集中體現在它隨着實踐發展而不斷髮展,不斷實現理論創新。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理論和行動指南,而不是僵化的教條,必須隨着實踐發展而不斷髮展。我國改革開放的過程,也是馬克思主義不斷創新發展的過程。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我們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社會主義本質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等重大理論創新成果。新時代,我們黨堅持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必將進一步推動馬克思主義發展,必將使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展現出更加強大、更有説服力的真理力量。事實説明,40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堅持和發展,使馬克思主義在回答新的時代課題中永葆青春活力。

同時也要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同各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指導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其中既有凱歌行進,也有困難挫折。但困難和挫折是暫時的,社會主義的前景是光明的,因為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代表着人類前進的正確方向。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快速發展,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國力穩步增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這有力證明了社會主義完全能夠通過改革實現自我完善和發展,不斷走向新的輝煌;有力證明了馬克思主義具有強大生命力,依然佔據着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