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2022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什麼時候公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8.04K

2022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什麼時候公佈多篇

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 篇一

我國少兒人口比重回升,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年齡構成方面,0-14歲人口占17.95%,15-59歲人口占比63.35%,60歲及以上人口占18.7%,65歲及以上人口占13.5%。

與2010年相比,0-14歲、15-59歲、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別上升1.35個百分點、下降6.79個百分點、上升5.44個百分點。

我國少兒人口比重回升,生育政策調整取得了積極成效。同時,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未來一段時期將持續面臨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壓力。

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21836萬人

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21836萬人。與2010年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為15467人,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文盲率由4.08%下降為2.67%。

受教育狀況的持續改善反映了10年來我國大力發展高等教育以及掃除青壯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積極成效,人口素質不斷提高。

城鎮人口占比63.89%,10年來我國新型城鎮化進程穩步推進

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90199萬人,佔63.89%;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50979萬人,佔36.11%。與2010年相比,城鎮人口增加23642萬人,鄉村人口減少16436萬人,城鎮人口比重上升14.21個百分點。

隨着我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深入發展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政策落實落地,10年來我國新型城鎮化進程穩步推進,城鎮化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

人户分離人口為49276萬人,人口流動趨勢更加明顯

人户分離人口為49276萬人,其中,市轄區內人户分離人口為11694萬人,流動人口為37582萬人,其中,跨省流動人口為12484萬人。與2010年相比,人户分離人口增長88.52%,市轄區內人户分離人口增長192.66%,流動人口增長69.73%。

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為人口的遷移流動創造了條件,人口流動趨勢更加明顯,流動人口規模進一步擴大。

中國平均每個家庭户人口為2.62人,家庭户規模繼續縮小

全國共有家庭户49416萬户,家庭户人口為129281萬人;集體户2853萬户,集體户人口為11897萬人。平均每個家庭户的人口為2.62人,比2010年的3.10人減少0.48人。

家庭户規模繼續縮小,主要是受我國人口流動日趨頻繁和住房條件改善年輕人婚後獨立居住等因素的影響。

次人口普查的總數預測是多少 篇二

國家統計局公佈的2019年國民經濟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140005萬人,其中,男性人口71527萬人,女性人口68478萬人,總人口性別比為104.45(以女性為100)。數據顯示,2019年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包括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人,不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以及海外華僑人數)14000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67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465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0.48‰;死亡人口998萬人,人口死亡率為7.1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34‰。

1、從性別結構看

男性人口71527萬人,女性人口68478萬人,總人口性別比為104.45(以女性為100)。從年齡構成看,16至59週歲的勞動年齡人口89640萬人,佔總人口的比重為64.0%;60週歲及以上人口25388萬人,佔總人口的18.1%,其中65週歲及以上人口17603萬人,佔總人口的12.6%。

2、從城鄉結構看

城鎮常住人口8484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706萬人;鄉村常住人口55162萬人,減少1239萬人;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城鎮化率)為60.60%,比上年末提高1.02個百分點。

3、全國人户分離人口

即居住地和户口登記地不在同一個鄉鎮街道且離開户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2.80億人,比上年末減少613萬人;其中流動人口2.36億人,比上年末減少515萬人。

因此,預計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總數大概也在14億左右。

為什麼要進行全國人口普查 篇三

一是摸清我國人口家底的重要手段。全面查清我國人口數量、結構、分佈等方面的最新情況,既是制定和完善未來收入、消費、教育、就業、養老、醫療、社會保障等政策措施的基礎,也為教育和醫療機構佈局、兒童和老年人服務設施建設、工商業服務網點分佈、城鄉道路建設等提供決策依據。

二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當前,我國經濟正處於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及時查清人口總量、結構和分佈這一基本國情,摸清人力資源結構信息,才能夠更加準確地把握需求結構、城鄉結構、區域結構、產業結構等狀況,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強有力支持。

三是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和政策體系,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迫切需要。自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以來,我國人口發展的內在動力和外部條件都發生了顯著改變,出現重要轉折性變化,包括人口總規模增長慣性減弱,勞動年齡人口波動下降,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等。因此,開展此次人口普查,瞭解人口增長、勞動力供給、流動人口變化情況及摸清老年人口規模,有助於準確分析判斷未來我國人口形勢,準確把握人口發展變化的新情況、新特徵和新趨勢,並且及時認識這些變化對人口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對於調整完善人口政策,推動人口結構優化,促進人口素質提升都具有重要意義。

次人口普查有什麼作用 篇四

1、人口普查可以掌握現在人口流動在哪,因為以居住地為準普查的;

2、人口普查可以知道哪個省份人口數量;

3、人口普查可以知道男女比例;

4、人口普查可以知道國民的基本就業分佈、文化程度;

5、人口普查可以知道國民的年齡結構,如老年人多少、中年人多少等等

人口普查登記自然特徵比如説年齡、性別、民族、家庭、生育、死亡等等,另外還有社會特徵,比如人的遷移、分佈、文化特徵、教育特徵、宗教等等。另外就是經濟特徵,包括就業狀況、職業、行業。這次人口普查是進入新世紀的第一次,與十年前相比,我國流動人口激增,人户分離現象比較嚴重,這給龐雜的人口普查工作帶來重重困難。

進行人口普查是制定政策的需要。人口普查是國家科學決策的重要基礎工作,人口普查資料是制定人口政策的依據和前提。通過人口普查,瞭解我國各種文化程度人口的比重,就可以制定教育政策;瞭解各行業人口的分佈,可以制定人口的就業政策;摸清就業人口的行業分佈,可以為產業政策的制定和調整提供科學基礎。此外,社會保障和福利政策、民族政策、老年人口政策等等,都需要根據人口資料進行研究。可見,人口普查是國家制定社會、經濟、科教等各項發展政策所必需的。沒有準確的人口數據,我們很多方針、政策及發展戰略的制定,就缺乏足夠的科學依據。

2021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什麼時候公佈 篇五

將於5月11日上午10時公佈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結果。人口普查主要數據有哪些?

1、總人口

人口總數是生活在一定時間和一定地區範圍的人口羣的總和。由不同年代出生並生存下來的各個人所組成。是人口統計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基本指標,是計算有關人口構成和各種人口分析指標的基礎。一國人口數量的多少,表明該國人力資源的規模和水平,是國家決定方針政策、編制國民經濟計劃的重要依據。由於人口總數隨着人口的自然變動和遷移變動而不斷髮生增減變化,因此,在計算人口總數時,首先要規定統一的標準時間;其次要明確規定哪一類人應該在哪一個地區登記。為此,在實際工作中,常將居民分為常住人口和現有人口兩類,並指明其登記的地區範圍(通常是指行政地區,如縣、市),以便取得準確的人口總數資料。

2、人口增長

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的人口變動情況。引起人口增長的因素主要有:

(1)人口的自然增長,即新出生的人口和已死亡人口之間的差額;

(2)遷移增長,即遷入人口與遷出人口的差額。

人口增長的絕對幅度以人口淨增加額來衡量,人口淨增加額等於人口自然增長額與人口遷移增長額之和。人口增長的相對幅度是人口淨增加額與總人口的比率。一般地,人口增長率應小於經濟增長率,否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降低,人民生活水平就會下降。

3、性別構成

性別結構亦稱種羣性別構成,是指一個種羣中,雌雄個體各自的絕對數量,和它們分佔種羣總數量的比率,以及二者的相對比值。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為686852572人,佔51.27%;女性人口為652872280人,佔48.73%。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為105.20。

4、人口的流動

流動人口,是指人户分離人口中不包括市轄區內人户分離的人口。市轄區內人户分離的人口是指一個直轄市或地級市所轄區內和區與區之間,居住地和户口登記地不在同一鄉鎮街道的人口。

次人口普查意義 篇六

全國人口普查有助於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和政策體系,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我國經濟正處於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及時開展人口普查,全面摸清我國人口數量、結構、分佈等最新情況,能夠更加準確地把握需求結構、城鄉結構、區域結構、產業結構等方面的狀況,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完整詳盡的人口信息既是制定和完善公共政策的基礎,也可以為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的佈局和建設等提供決策依據。通過人口普查瞭解人民羣眾需求,將公共資源分配到事關人民羣眾切身利益的事情上,才能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