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鎮江金山導遊詞參考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33W

鎮江金山導遊詞參考

鎮江金山導遊詞1

“三山-金山湖”的地質地貌現象極其豐富,極其典型。在焦山-象山一線除了可以看到一個完整的背斜以及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各種地層外,更能看到長江沿江斷裂的斷裂面和殘留在江面上背斜的北翼——焦山、松山、寥山,這對於研究長江大斷裂有着獨特的意義,它是長江大斷裂惟一得以保存至今的物證。在北固山,從下向上看,依次可以看到粗麪集塊巖、凝灰巖、流紋狀粗面巖等火山噴出巖。在金山,可以看到花崗閃長斑巖侵入在三疊紀石灰巖中的巖漿侵入現象。在“天下第一泉”,還能看到古代曾出露在江水之中、現已上岸的巖溶上升泉。在金山湖,則可以看到河漫灘、邊灘、鬃崗等一系列長江堆積地貌,還能看到長江在北岸(凹岸)的沖刷現象和在南岸(凸岸)的堆積現象。金山湖作為一個由邊灘發育後封閉而成的河成湖,在長江中更是少見……

除此而外,作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三山”,還有着“白娘子水漫金山寺”、“梁紅玉擊鼓戰金兵”、“劉備招親”、“焦光三詔不起”、“韓世宗大戰金兀朮”、“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等眾多民間傳説。

因此,“三山-金山湖”既有眾多地質自然景觀,又有富有傳奇色彩的人文景觀。這裏的旅遊業開發較早,並已形成相當的規模,“提檔升級”建成地質公園可謂是錦上添花。

鎮江金山導遊詞2

金山風景區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它是以“京口三山”之首,位於鎮江市區西北部,北迴歸線以北。有44米高,520米周長,原是揚子江中的唯一島嶼,“萬川東注,一島中立”,有江心一朵“芙蓉”之美稱。宋朝沈括的“樓台兩岸水相連,江南江北鏡裏天”的詩句,就是對當年金山的寫照。金山佛寺建築風格獨特,依山而造,殿字廳堂,亭台樓閣,椽木棟接,相比相銜,丹輝碧映,加上慈壽塔聳立於金山之巔,拔地而起,突兀雲天,使整個金山彷彿就是一座宏偉壯麗的寺廟,構成了一種金碧輝煌“寺裹山”的奇特風貌。

進入山門是天王殿,這是一座單檐歇山的宮殿式建築,當中供着笑

口常開的彌勒佛,兩側是四大天王,亦稱四大金剛。天王殿後是重檐歇山巍峨壯觀的大雄寶殿。大殿正中是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和阿彌陀佛3尊金身佛像,西壁是十八羅漢,左右閣樓上坐着56天尊。3尊大佛的背面塑有海島。海島的上下四周,分佈着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善財童子參拜53位菩薩的'塑像。

大殿兩側的廂房,是方丈室和接待施主之處。

從大殿後側登山進入夕照閣,閣內保存着7塊乾隆御碑,由夕照閣上行至觀音閣,內有四寶室,陳列着金山的鎮山四寶——周鼎、銅鼓、玉帶和金山圖。

觀音閣南與妙高台、楞伽台,北與慈壽塔、法海洞椽接棟連,碧映丹輝。由楞伽台循級北登,可至金山的頂峯留雲亭,亭內有康熙帝御筆“江天一覽”石碑,故此亭亦稱江天一覽亭。留雲亭西北,有紀念南宋民族英雄岳飛的七峯亭,在此亭之北的金鰲山下有一個古仙人洞,這是道教的遺蹟。

由觀音閣往北,可登慈壽塔,此塔初建於齊樑,距今已1400餘年。金山過去曾有雙塔,已廢,現存此塔系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重建。塔身為木結構,七級,有梯可上下,每層均圍以走廊和護欄。

從慈壽塔往北至法海洞,這是金山寺開山祖師裴頭陀——法海禪師的苦修之處,洞中供有法海塑像。在法海洞北、玉帶橋旁有一白龍洞,根據神話傳説,洞中塑有白娘娘和小青的石像。

沿白龍洞向右上行不遠至朝陽洞,此洞又名日照巖。洞頂的懸巖上鐫有“日照巖”三字。每當日出之際,這一帶石壁迎着朝陽金光四射,水天盡赤,蔚為奇觀,是金山觀日出的最佳去處。巖壁上所刻“朝陽洞”三個大字系明代滕謐所書。

鎮江金山導遊詞3

金山位於市區西北,高四十四米,週五百二十米,距市中心三公里。古代金山是屹立於長江中流的一個島嶼,“萬川東注,一島中立”,與瓜洲、西津渡成犄角之勢,為南北來往要道,久以“卒然天立鎮中流,雄跨東南二百州”而聞名,被稱為“江心一朵芙蓉”。直至清代道光年間,才開始與南岸陸地相連,於是“騎驢上金山”曾盛行一時。金山形勝天然,風景幽絕,自古為我國優美遊覽勝地之一。

金山自古名稱很多,古人把揚子江比作香水海,把這座山比作《華嚴經》裏的七金山,所以叫作金山。而宋代王存著的《九域志》中則有另一説法:唐代高僧法海雲遊來此,為子修復寺廟,每日在山間披荊斬棘,一日挖到黃金。地方官李奇上反皇帝,皇帝敕令將黃金交法海作修復寺廟之用,併名山為金山。此外,金山還曾叫過澤心山、浮玉山、獲茯山、龍遊山、紫金山等。而金山的名則與金山寺有關,金山寺巧妙地依山而建,富有獨特的建築風格,殿宇後堂幢幢相銜,亭台樓閣層層相接,山體與寺廟渾然一體,構成一組櫞摩棟接,丹輝碧映的古建築羣,景色壯觀,氣勢雄偉,形成“寺裹山”的獨特風貌。宋休以來,京流傳着“金山寺裹山,焦山山裹寺”的評語。

金山又有“神話山”之稱,山上每一個古蹟都有迷人的神話、傳説和故事。中國有名的古典神話故事《白蛇傳》中“水漫金山寺”,就源出於此,民間流傳甚廣,為這座名城增添了十分迷人的色彩。小説《説岳全傳》中的岳飛到過的金山古蹟“七峯亭”,景色宜人。章回小説《水滸》中“張順夜伏金山寺,宋江智取潤州城(即今鎮江城)”一回對金山瑰奇風景,作了細膩生動的描寫。清代皇帝康熙、乾隆多次南巡,駐蹕金山,留下不少“御製”文物,有關乾隆在金山的民間故事傳説甚多,使金山更負盛名。歷代詩人、書法家、名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張祜、孫魴、蘇東坡、王安石、沈拓、范仲淹、趙孟頫、王陽明等登臨觀景,留下了許許多多珍貴的遺蹟和膾炙人口的題詠。唐代起,國際友人登山遊覽者絡繹不絕。明代日本畫僧雪舟等楊居住金山兩年半時間,繪有《大唐揚子江心金山龍遊禪寺之圖》等有關金山的畫卷,現保存在寺廟。

金山這座青螺般的小山,卻包孕着許多風流往事,具有無限的魅力,吸引了無數中外騷客和遊人。有人説“到了鎮江不去金山,等於沒到過鎮江”,此話自有一番道理,當你遊覽金山之後,便會明白其中的奧妙。金山遊覽路線

江天禪寺——夕陽閣——觀音閣——楞伽台——佛印山房——金山四寶——慈寺塔——古法海洞——留雲亭——妙高台——七峯亭——白龍洞——朝陽洞——古仙人洞——玉帶橋——御碼頭——郭噗墓——天下第一泉江天禪寺

鎮江金山導遊詞4

金山名勝古蹟甚多,俯拾皆是。玲瓏秀麗的慈壽塔立於金山西北山巔之上,高30米,和整個金山及金山寺配合的恰到好處,彷彿把這座山都拔高了。磚木結構的塔,上下通行,每一層八面都有走廊和欄杆,八面通風,面面有景,層層風光不一樣,宋代王安石詩云:“數重樓枕層層石,四壁窗開面面風,忽見鳥飛平地上,始驚身在半空中”。再如楞枷台、妙高台、觀音閣、法海洞、古仙人洞、古白龍洞等名勝古蹟,皆依山旁勢鑿巖而建,構思神巧,令人讚歎建築者的神奇智慧和高超藝術。清代大詩人、大書畫家張船山《十六日雪中渡江》雲:“故人折簡近相招,一舸橫江路不遙。醇酒暗消京口雪,大帆平壓海門潮。揚州燈火難為月,吳市笙歌剩此簫。那管風濤千萬裏,妙蓮兩朵是金焦。”將金山比為一朵美麗的蓮花。

天下第一泉又名中泠泉,南泠泉,在金山以西一里之遙。唐代時就已聞名天下。第一泉原與金山同在江中,清咸豐、同治年間,遂隨金山登陸。據記載,以前泉水在江中,江水來自西方,受到石簿山和鶻山的阻擋,水勢曲折轉流,分為三泠(冷是水曲的意思,三泠為南泠、中泠、北泠),而泉水就在中間一個水曲之下,故名“中泠泉”。因位置在金山的西南面,故又稱“南泠泉”。

中泠泉曾一度迷失,後來於清朝同治八年被候補道薛書常等人發現,遂命石工在泉眼四同迭石為池,並由常鎮通海道觀察使沈秉成,於同治十年春寫記立碑,建亭覆亡。光緒年間鎮江知府王仁堪又在池周造起石欄,池旁築庭榭。並拓地四十畝,開塘種植荷菱,又築土堤,種柳萬株,抵擋江流衝擊,柳荷相映,十分秀麗。方池南面石壁上刻有“天下第一泉”五個遒勁大字,為王仁堪所書。池旁蓋樓建亭,池南建有一座八角亭,雙層立柱,直徑七米,十分寬敞,取名“鑑亭”,是以水為鏡,以泉為鑑之意。亭中有石桌石凳,供遊人小憩,十分風涼幽雅。池北建有兩層樓房一座,樓上樓下為茶室,環境幽靜,林蔭覆護,風景清雅,是遊客品茗的最佳之處。樓下層前壁左側,嵌有沈秉成所書“中泠泉”三字石刻,右側為沈秉成“中泠泉”及薛書常“中泠泉辯”石刻。

唐朝以來,中泠泉水一直為人們所喜愛。唐代評茶專家陸羽品中泠泉水為天下第一,後唐名士劉伯芻分全國水為七等,揚子江的中泠泉為第一,從此中泠泉被譽為“天下第一泉”。用此泉水沏茶,清香甘冽,相傳有“盈杯不溢”之説:貯泉水於杯中,水雖高出杯口二三分都不溢;水面放上一枚硬幣,也不見沉底。泉水綠如翡翠,濃似瓊漿,其醇可知。

鎮江金山導遊詞5

各位遊客:來到鎮江,首選的景點必定是金山。因為金山不僅地勢獨特,“萬川東注,一島中立”,號稱“江心一朵芙蓉”,更重要的是山上建築精巧,山和寺相互輝映,渾然一體,山是一座廟,廟是一座山,山因寺得名,寺為山增色,因而以“金山寺裹山”著稱於世。

遊客們:在前往金山途中,我先來介紹一下金山的形成情況。金山位於鎮江市的西北,山高44米,繞山一週約520米。它原是大海之中的一座懸礁孤島,隨着滄桑變遷,由於長江在流向變動中多次衝擊金山北岸的瓜洲,到清朝光緒元年(1875年),整個瓜洲全部塌入長江,就這樣泥沙把金山與陸地聯成一片,形成了金山的雛形。

金山的聞名還與金山寺的建造密切相關。早在東晉末年,金山上就建起了一座澤心寺。到了唐朝,有個名叫法海的禪師在此開山得金,重建了古剎,更名為金山寺,規模十分宏大,香火一直綿延至今。

美麗的金山還流傳着許多動人的傳説,《白蛇傳》中的“水漫金山寺”一段故事,更為金山增添了一層神祕的色彩。遊客們:下面就讓我們去遊賞金山吧!

【江天禪守: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來到了金山寺山門,大家朝正方看:山門上懸掛着一塊“江天禪寺”的橫匾,這是清康熙皇帝來金山觀光時親筆題寫的。山門氣象森嚴,兩隻明代石獅雄踞兩旁。不知各位有沒有觀察到,我國寺廟的山門一般是朝南的,而金山寺的山門卻是朝西的,這是因為金山原來聳立在江心,長江由西向東奔流,寺門向西,站在寺門口可以看到“大江東去,羣山西來”的壯觀氣勢。這也反映了我國古代建築師別具匠心。

金山寺最初建於東晉,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了,原名澤心寺。自唐以來,人們統稱金山寺。全盛時期有和尚3000餘人,參禪的僧侶有萬人之多,在佛教禪宗寺廟中有着卓著的地位。

好!請各位隨我進入山門。這是天王殿,是一座單檐歇山頂的五開間宮殿式建築,中間供奉的是笑口常開的彌勒佛,背後是佛門的護法神韋馱,兩側是四大天王。

走出天王殿,迎面這座重檐歇山頂大殿,就是“大雄寶殿”,它由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題寫殿名。於1989年10月建成,總面積800平方米,黃牆紅柱,金色的琉璃屋面,白石柱礎欄杆,使整個大殿既有北方寺廟雄渾富麗的氣勢,又兼有南方園林精美雅緻的風格,顯得格外巍峨壯麗,金碧輝煌。

進入大殿,正中三尊金身佛像並列而坐,分別是釋迎牟尼佛、藥師佛和阿彌陀佛;兩旁站立十八羅漢,形象高大,栩栩如生。左右閣樓上坐着56天尊。我們再來看背面,“五十三參”海島羣塑中,正中為觀音菩薩,左為善財童子,右為龍女,左前方文殊菩薩騎着青獅,右前方普賢菩薩跨着白象,正上方地藏王菩薩坐騎揭諦獸,正中頂上為如來佛,四大天王分佈下方左右。海島上下四周,分佈着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被善財童子參拜過的53位菩薩的彩塑。特別引人注目的是,金山寺中的德雲比丘,以及金山寺海島也在其中。來到這裏,我們彷彿進入了一個美妙的佛國世界。

【夕照閣—觀音閣—“金山四寶”】

請大家隨我從大殿後側登山,進入夕照閣。閣內有保存完好的乾隆南巡金山時留下的7塊御碑。這些石碑記載着乾隆六下江南對金山勝景的評價,還留下了一個頗有趣味的傳聞:乾隆不是其父雍正皇帝所生,他6次來到金山寺,目的就是來尋找自己的生身父親。

觀賞了乾隆的御碑,由夕照閣上行至觀音閣,去參觀四寶室。室內珍藏着金山的鎮山四寶:“周鼎、銅鼓、玉帶和金山圖”。先請各位來看“周鼎”:這是2700多年前,周宣王獎給北伐統帥遂啟棋的青銅器,因而全稱“周朝遂啟棋大鼎”。1884年湖北漢陽葉志光贈給金山寺收藏。接着看“東漢銅鼓”:這是清代鎮江知府魁元贈給金山寺的。相傳為諸葛亮所創制,正面可作戰鼓,反面能做炊具,民間稱之為“諸葛鼓”。然後再請欣賞“東坡玉帶”:相傳是宋朝蘇東坡與佛印和尚打賭輸給金山寺的,帶上綴繫着長方形、圓形、心形等形狀不同的白色玉片。玉帶雖經900餘年,仍然光潔如鑑。最後請大家觀賞《金山圖》:它是由“明四家”之一文徵明所繪。畫中江水蒼茫,金山中流,左有文做明的題詩,後有歷代名人的題跋。

【妙高台—楞伽台】

由觀音閣朝南沿石階而上,我們來到了妙高峯的平台——妙高台。這是金山高僧佛印在宋元佑年間鑿巖建造的,又稱為曬經台。這裏歷來是中秋賞月的佳處,傳説蘇東坡的著名詞作《水調歌頭》就是在此地有感而發的。“梁紅玉擂鼓戰金山”的千古佳話,也發生在這裏。1130年南宋名將韓世忠以400水兵將數萬人侵金兵團在金山附近。韓夫人梁紅玉登上妙高台,親擂戰鼓,鼓勵士氣,宋軍大振,大破金兀朮。從此巾幗英雄流芳百世,雄風千載。

從妙高台往南,來到了位於金山東南側山腰上的楞枷台,又名蘇經樓。“楞伽”是印度語,意為“不可住”,或者説是大海中遠不可達、高不可攀的一座大山。這座傍山駁石的樓閣,建築奇巧,由下而上要經過三重樓閣,每上一層,就難尋去路,但一開洞門,忽見有樓梯可登。大家要迂迴曲折,才能到達樓頂,真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在最高層的兩間寬敞休息廳裏,可以看到許多古代紅木傢俱、名人書畫。中央有座玲瓏的四方亭,因亭內曾陳列過蘇東坡遺留下來的雪浪石,故取名“雪浪亭”。據説蘇東坡晚年受老友佛印法師相托在此寫過《楞枷佛經》。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在這裏寫有“清風明月本無價,近山遠水皆有情”的詩句。走上台頂廳外長廊,極目遠眺,當我們看到了四面碧空萬里、江天渾然一色的美景,是不是也能感受到“清風明月,近山遠水”的意境呢?

【留雲亭—佛印山房—七峯事—古仙人洞】

各位遊客:請跟我由楞伽台向北沿台階緩步而上,前去攀登金山頂峯的留雲亭。留雲亭是金山視覺最為開闊之處。傳説當年康熙皇帝陪其母遊覽金山來到這裏,看到大江東去,水天一色的壯景,情不自禁地説:“這裏可謂江天一覽。”官員們為了討皇帝歡心,恭請聖上題詞。當康熙寫到“江天一”時,提筆忘字,忽然寫不下去了。其中有一大臣見此情狀,立即跪奏:“臣今見駕。”康熙聽見“臣今見”,恍然大悟,隨筆寫出“覽”字。因為“覽”字繁體正是由“臣、今、見”三個單字組成,這位大臣巧妙地用拆字法提醒了康熙,十分機靈。雖然這是傳説,但這四個字的確不是一氣呵成。大家看,這“江天一”三字要比“覽”字大些。因康熙御筆“江天一覽”碑在亭內,故留雲亭又稱為“江天一覽亭”。

從留雲亭北走不遠,便到了佛印山房。這裏是宋代著名法師佛印的住處。相傳,佛印與蘇東坡是青年時代的好友,一次兩人打賭,佛印失敗,無奈出家遁入空門。由於他學識高超,最終成為金山和焦山兩座寺廟的住持大方丈,蘇東坡則成了宋代有名的大學士,兩人經常在這裏吟詩作畫。

從佛印山房朝西北沿路西行,就來到了金山西側的金鰲嶺上的七峯亭,該亭又稱七峯閣。據説岳飛當年被十二道金牌催返臨安,途經鎮江,到金山寺拜訪道月方丈,告訴他自己昨夜營宿瓜洲時,夢見兩犬講話。道月解夢説:“二犬對言,是一獄字,此去恐怕有牢獄之災,務必謹慎。”臨別時,道月贈詩一首:“**亭下浪滔滔,千萬留心把舵牢。謹防同舟人意歹,將身推落在波濤。”意在提醒岳飛。岳飛被害於**亭時歎息:“悔不聽道月之言。”後來秦檜得知金山寺道月方丈能未卜先知,便派將軍何立前去拘捕,何立剛到金山,見道月在召集佛會説法:“吾年四十九,是非終目有。不為自己身,只因多開口。何立自南來,我向西方走。不是佛力大,幾乎落人手。”説完便坐化歸天了。秦檜未拿到道月,認為金鰲嶺上七峯突出,每代都出高僧,盛怒之下,下令削平七峯,以破壞風水,後人為紀念岳飛和道月就建了這座“七峯亭”。

沿七峯亭北面彎曲石級路向下,有一洞深6.6米,依山洞建築一座半亭,這是道教遺蹟。傳説仙人呂洞賓曾在這裏觀望江面,所以叫仙人洞。國佛教徒也曾把觀音供奉此洞,又名白衣洞。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下去看看這個古仙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