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廣東佛山祖廟導遊詞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36W

廣東佛山祖廟導遊詞多篇

佛山祖廟位於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是一座體系完整、結構嚴謹、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廟宇建築。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廣東佛山祖廟導遊詞5篇範文,歡迎借鑑參考。

 廣東佛山祖廟導遊詞5篇(一)

佛山祖廟坐落在佛山市祖廟路的鬧市中。它是供奉道教崇信的北方玄天大帝的神廟,始建於北宋元豐年間(公元1078--1085年),元明北帝廟,明代改稱靈應祠;因為宋元以後這裏一直是佛山各宗祠公眾議事的地方,成為聯結各姓的紐帶,所以佛山人習稱它為祖廟。

祖廟坐北朝南,佔地面積約3500平方米。原建築已於元末焚燬,明洪武五年(1372年)重建,以後經過二十多次重修、擴建,終於形成一座規模宏大、製作精美、具有獨特民族風格和濃厚地方特色的古建築羣。祖廟由排列在南北向中軸線上的萬福台、靈應牌坊、錦香池、鐘鼓樓、三門、前殿、正殿、慶真樓等建築組成,結構嚴謹、體系完整。

萬福台在祖廟最南端,是一座專供粵劇演出的大戲台。粵劇起源於佛山,每年六七月份,在外演出的各戲班都返回佛山,解散舊班,重組新班。依照慣例,新戲班的頭場演出必在祖廟的萬福台進行。此建築為歇山捲棚頂,枱面寬三開間。前後台用金漆木雕隔板分開,隔板兩側設門供演員出入。隔板正中的上部雕刻福祿壽三星;下部雕刻戲曲故事“曹操大宴銅雀台”的場面;左右分別雕刻降龍、伏虎二羅漢。這些金漆木雕刀工洗練、技藝嫻熟、筆法粗礦。

萬福台對面是建於明景泰二年(1451年)的靈應牌坊。牌坊北側是錦香池。池中有石雕龜蛇蟠蚪,是北帝的象徵。錦香池兩側為鐘鼓樓和崇敬門、端肅門。兩門旁的牆壁上飾有磚雕、灰雕和陶塑。其中的陶塑最是引人注目。東側陶塑十一形象蒼勁的老者,面露微笑,手擎寶鏡,象徵日神;西側陶塑是一美麗的婦人,婀娜多姿,手擎寶鏡,象徵月神。

錦香正北的三門建於明景泰初年(1450),是進入祖廟殿堂的正門。建築考究,檐下自東向西裝飾着金漆木雕花柱,雕刻內容均為民間流傳的故事。屋頂有陶塑人物瓦脊橫貫全頂,陶塑高約1。5米,全廠31。6米,由152個人物組成,有“文如璧”字款。這種多姿多彩、生動有趣的陶塑人物瓦脊,使建築物更顯得高大壯觀,富麗堂皇。

跨過三門,即位前有香亭的前殿。殿中供奉道教尊崇的諸神貼金夾紵造像。值得專的是殿中陳放的金漆木雕大神像,它是祖廟殿堂裏重要的陳放。神像正面分上下兩層,上層雕刻內容是“李元霸伏龍駒”的場面。整個金漆木雕的下層最為精彩。畫面中的李元霸暗指甲午戰爭後加入反清義軍的粵劇演員李文茂。是雕刻的眾多人物手中,高舉着寫有“李”字的旗幟,這字實際也是暗指參加義軍的李氏。廣東民間把“龍駒”比作“紅鬃烈馬”,把洋人特別是英國人叫“紅毛鬼”。所以“伏龍駒”就是馴服“紅毛鬼”的比喻。尤奇妙的是,這幅表現古裝戲劇的畫面中,竟然混着幾個頭戴禮帽、身穿燕尾服的洋人。他們或被打翻在地,或跪地求饒,醜態百出。充滿了廣東人民對侵略者的憎恨。據説這幅構思絕妙的金漆木雕,是光緒年間黃廣花圈假冒死用一年的時間創作出來的。

前殿北面即為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的大殿,這是祖廟中年代最早、最重要的建築,地方宗祠活動就是在這裏進行。大殿正中供奉一尊北帝銅鑄造像,銅像重約2。5噸。這尊北帝像端坐在神龕內,慈眉善目,五屢長髯飄在胸前,服飾華貴,赤裸雙足。銅像的頭光、西部及手足全部貼金,整尊神像金光燦爛,是佛山古代工匠卓越鑄造技術的體現。

大殿北側的慶真樓建於景嘉慶元年(1796年),是祖廟建築羣中最晚的建築物,樓為二層。相傳這裏曾是佛山最高的地方,屬佛山十景之一,登上慶真樓可以飽覽祖廟和佛山的全景。

今天的祖廟以是佛山市博物館所在地,大門坐東朝西,穿過林木繁盛、花香鳥語的庭院,走進端肅門,便可置身於祖廟古老的殿堂中。中外遊客熙來攘往,這座民間工藝之宮已煥發出來青春的異彩。

 廣東佛山祖廟導遊詞5篇(二)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佛山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

佛山祖廟建築羣位於祖廟路二十一號佛山市博物館內,由祖廟、孔廟、碑廊、陳列館和園林組成,佔地18600平方米,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東省文明旅遊區示範點、佛山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祖廟建於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歷經20多次重建和擴建,現存以萬福台、靈應牌坊、錦香池、鐘鼓樓、三門、前殿、正殿、慶真樓等明清建築為主,具有典型的嶺南建築風格

萬福台建於清初順治十五年(1685年)。建築以歇山頂、不用斗拱、面寬三開間、進深二開間。分前後台,前台三門敞開,是專供演戲用的戲台。

靈應牌樓是明景泰二年(1451年)將祖廟“敕封”為靈應祠時所建。牌樓設計嚴格,結構精密。為三樓三層式,第一層為歇山頂,第二、三層為廡殿頂,檐、柱間大量使用斗拱,飛檐疊翠、層出不窮。

三門為景泰初年所建,是整座祖廟的門面。面寬九開間共31.7米,頂部裝飾一條1米多高,30多米長手工藝陶塑人物瓦脊。檐下有通欄貼金木雕花衽。整個建築考究,給人以壯麗、威嚴之感。

前殿建於明宣德四年(1429年),為歇山頂式建築,正脊亦有清光緒年製作的雙面陶塑人物瓦脊一條。檐下為如意斗拱,層層相疊,雄偉壯觀。

正殿建於明代洪武五年(1372年)。式樣為歇山頂,正脊有清光緒年間添加的陶塑人物瓦脊、垂直及線脊神仙走獸。殿週三面圍牆,南面敞開,中間為天井。殿內置有明正統年間(1436-1449年)製作的北帝造像和石雕神案,以及清代的大型貼金夾(糹寧)神像等,使大殿更顯威嚴肅穆。

慶真樓建於清嘉慶年(1796年)。樓高三層,面寬進深各三間,鍋為歇山頂,正脊有光緒年間後加的陶塑人物瓦脊一條,樑架抬樑式,檐柱為花崗巖石方柱。

祖廟右建築除本身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外,其陶塑人物瓦脊、木雕、石雕、磚雕、灰雕等建築裝飾,琳琅滿目,栩栩栩如生,都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有“古祠藝宮”之美譽。

 廣東佛山祖廟導遊詞5篇(三)

佛山祖廟坐落在佛山市祖廟路的鬧市中。它是供奉道教崇信的北方玄天大帝的神廟,始建於北宋元豐年間(公元1078--1085年),元明北帝廟,明代改稱靈應祠;因為宋元以後這裏一直是佛山各宗祠公眾議事的地方,成為聯結各姓的紐帶,所以佛山人習稱它為祖廟。

佛山祖廟

祖廟坐北朝南,佔地面積約3500平方米。原建築已於元末焚燬,明洪武五年(1372年)重建,以後經過二十多次重修、擴建,終於形成一座規模宏大、製作精美、具有獨特民族風格和濃厚地方特色的古建築羣。祖廟由排列在南北向中軸線上的萬福台、靈應牌坊、錦香池、鐘鼓樓、三門、前殿、正殿、慶真樓等建築組成,結構嚴謹、體系完整。

佛山祖廟

萬福台

萬福台在祖廟最南端,是一座專供粵劇演出的大戲台。粵劇起源於佛山,每年六七月份,在外演出的各戲班都返回佛山,解散舊班,重組新班。依照慣例,新戲班的頭場演出必在祖廟的萬福台進行。此建築為歇山捲棚頂,枱面寬三開間。前後台用金漆木雕隔板分開,隔板兩側設門供演員出入。隔板正中的上部雕刻福祿壽三星;下部雕刻戲曲故事"曹操大宴銅雀台"的場面;左右分別雕刻降龍、伏虎二羅漢。這些金漆木雕刀工洗練、技藝嫻熟、筆法粗礦。

靈應牌坊

萬福台對面是建於明景泰二年(1451年)的靈應牌坊。牌坊北側是錦香池(圖四)。池中有石雕龜蛇蟠蚪,是北帝的象徵。錦香池兩側為鐘鼓樓和崇敬門、端肅門。兩門旁的牆壁上飾有磚雕、灰雕和陶塑。其中的陶塑最是引人注目。東側陶塑十一形象蒼勁的老者,面露微笑,手擎寶鏡,象徵日神;西側陶塑是一美麗的婦人,婀娜多姿,手擎寶鏡,象徵月神。

三門

錦香正北的三門建於明景泰初年(1450),是進入祖廟殿堂的正門(圖五)。建築考究,檐下自東向西裝飾着金漆木雕花柱(圖六),雕刻內容均為民間流傳的故事。屋頂有陶塑人物瓦脊橫貫全頂,陶塑高約1。5米,全廠31。6米,由152個人物組成,有"文如璧"字款。這種多姿多彩、生動有趣的陶塑人物瓦脊,使建築物更顯得高大壯觀,富麗堂皇。

前殿

跨過三門,即位前有香亭的前殿。殿中供奉道教尊崇的諸神貼金夾紵造像。值得專的是殿中陳放的金漆木雕大神像,它是祖廟殿堂裏重要的陳放。神像正面分上下兩層,上層雕刻內容是"李元霸伏龍駒"的場面。整個金漆木雕的下層最為精彩。畫面中的李元霸暗指鴉片戰爭後加入反清義軍的粵劇演員李文茂。是雕刻的眾多人物手中,高舉着寫有"李"字的旗幟,這字實際也是暗指參加義軍的李氏。廣東民間把"龍駒"比作"紅鬃烈馬",把洋人特別是英國人叫"紅毛鬼"。所以"伏龍駒"就是馴服"紅毛鬼"的比喻。尤奇妙的是,這幅表現古裝戲劇的畫面中,竟然混着幾個頭戴禮帽、身穿燕尾服的洋人。他們或被打翻在地,或跪地求饒,醜態百出。充滿了廣東人民對侵略者的憎恨。據説這幅構思絕妙的金漆木雕,是光緒年間黃廣花圈假冒死用一年的時間創作出來的.

大殿

前殿北面即為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的大殿,這是祖廟中年代最早、最重要的建築,地方宗祠活動就是在這裏進行(圖九)。大殿正中供奉一尊北帝銅鑄造像,銅像重約2。5噸。這尊北帝像端坐在神龕內,慈眉善目,五屢長髯飄在胸前,服飾華貴,1雙足。銅像的飯狻⑽韃考笆腫閎?刻?穡??鶘襝窠鴯獠永茫?欠鶘焦糯?そ匙吭街?旒際醯奶逑幀?/P>

慶真樓

大殿北側的慶真樓建於景嘉慶元年(1796年),是祖廟建築羣中最晚的建築物,樓為二層(圖十)。相傳這裏曾是佛山最高的地方,屬佛山十景之一,登上慶真樓可以飽覽祖廟和佛山的全景。

 廣東佛山祖廟導遊詞5篇(四)

佛山祖廟座落在繁華的祖廟路上,它歷史悠久,是一座具有嶺南特色的建築物。

來到祖廟,第一眼就看見了一座紅色的牌坊,牌坊上用木雕刻着兩個大字——祖廟,這個兩大字塗上了金漆,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牌坊下有三扇門,聽爸爸説,大官走中間那扇大門,百姓走兩旁的小門。走過大門,就會看到雙龍壁,雙龍壁上刻着兩條龍在戲珠,雕刻家把它們雕得栩栩如生。

走過雙龍壁,來到了靈應祠。靈應祠的大門上貼着兩副對聯。靈應祠的屋檐上用木雕雕刻着十四組故事。走進靈應祠,靈應祠的兩邊擺放着一個個天神的塑像。天神們手持兵器,神情嚴肅。像是在守護着這座靈應祠。祠的正中間放着北帝的銅像,他沒帶官帽,身穿龍袍,赤着腳。看起來非常慈祥。每到春節,人們都會進靈應祠燒香拜北帝,祈求好運。

走出靈應祠大門,就來到了錦香池。錦香池裏放着一尊龜蛇合體石雕。傳説只要用硬幣擲中龜頭就會無憂無愁,擲中龜手的話今年就會發大財。走過錦香池,來到了萬福台,萬福台在以前是給演員唱戲的,在台上是演員演的地方,在萬福台的下面是老百姓看戲的地方。

佛山祖廟歷史悠久,遠近聞名,吸引了不少遊客去觀光遊賞,歡迎你有機會來細細遊賞。

 廣東佛山祖廟導遊詞5篇(五)

佛山祖廟建築羣位於祖廟路二十一號佛山市博物館內,由祖廟、孔廟、碑廊、陳列館和園林組成,佔地 18600平方米,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東省文明旅遊區示範點、佛 山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祖廟建於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歷經20多次重建和擴建,現存以萬福台、靈應牌坊、錦香池、鐘鼓樓、三門、前殿、正殿、慶真樓等明清建築為主,具有典型的嶺南建築風格。

近千年的傳承積澱,凝聚了珠三角人民籍供奉道教水神北帝司水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厚望,由此佛山曾於明清時期躍為中國四大名鎮之冠和僅次於京師的天下四大聚之一,以水為財的佛山人在祖廟寫下二十七鋪以此為祖的光輝一頁。

在祖廟的中軸線上,為酬神演戲而建的萬福台,從順治十五年至今,見證了廣府大戲——粵劇發源地佛山三、四百年孕育無數名家的輝煌歷程,保存了活生生的嶺南戲曲氛圍,煥發着粵劇朝宗和粵劇審戲台的影響力。以陶、磚、木、石、灰雕固化在祖廟內外的戲曲人物故事、角色、服飾、招式、造型,為粵劇尋根留下大量物證。

祖廟以其獨特的嶺南古建風貌和所存的冶鑄、漆樸、箔金、雕刻,反映了明清至民國本地高超的工藝技術水平,融古代佛山經濟、文化、宗教、民間藝術於一爐,展現着工商、科舉、民俗、粵劇、武術五大文化主題,凝結成古代佛山的縮影。新世紀開始,設在祖廟的佛山黃飛鴻紀念館,引發全世界黃飛鴻門人的尋根拜祖,葉問堂的開幕吸引上千外籍詠春門徒歸宗朝聖,萬福台的粵劇朝宗演出和佛山粵劇博物館、國際粵劇珍藏館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粵劇尋根之旅。在林海和夜色之中,交融着珠三角風情的古典婚禮和吉期神誕的北帝崇拜浪潮。祖廟這座號稱珠三角諸廟之首的“古祠藝宮”宛如一顆明珠,道出一曲新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