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名家經典美文摘抄(合集16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69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16篇《名家經典美文摘抄》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名家經典美文摘抄》相關的範文。

名家經典美文摘抄(合集16篇)

篇一:名家經典美文摘抄

立秋之夜

作者: 郁達夫

黝黑的天空裏,明星如棋子似地散佈在那裏。比較狂猛的大風,在高處嗚嗚地響。馬路上行人不多,但也不斷。汽車過處,或天風落下來,阿斯法兒脱的路上,時時轉起一陣黃沙。是穿着單衣覺得不熱的時侯。馬路兩旁永夜不熄的電燈,比前半夜減了光輝,各家店門已關上了。

兩人盡默默地在馬路上走。後面一個穿着一套半舊的夏布洋服,前面的穿着不流行的白紡綢長衫。他們兩個原是朋友,穿着洋服的是在訪一個同鄉的歸途,穿長衫的是從一個將赴美國的同志那裏回來,二人系在馬路上偶然遇着的,二都是失業者。

“你上哪裏去?”

走了一段,穿洋服的問穿長衫的説。

穿長衫的沒有回話,默默地走了一段,頭也不朝轉來,反問穿洋服的説:

“你上啊裏去?”

穿洋服的也不回答,默默地盡沿了電車線路在那裏走。二人正走到一處電車停留處,後面一乘回車庫去的未次電車來了。穿長衫的立下來停了一停,等後面的穿洋服的。穿洋服的慢慢走到穿長衫的身邊的時侯,停下的電車又開出去了。

“你為什麼不坐了這電車回去?”

穿長衫的問穿洋服的説。穿洋服的不答,卻腳也不停慢慢地向前走了,穿長衫的就在後面跟着。

二人走到一處三岔路口了。穿洋服的立下來停了一停。穿長衫的走近的穿洋服的身邊,腳也不停下來,仍復慢慢地前進。穿洋服的一邊跟着,一邊問説:

“你為什麼不進這岔路回去?”

二人默默地前去,他們的影子漸漸兒離三岔路口遠了下去,小了下去;過了一忽,他們的影子就完全被夜氣吞沒了。三岔路口,落了天風,轉起了一陣黃沙。比較狂猛的風,嗚嗚地在高處響着。一乘汽車來了,三岔路口又轉起了一陣黃沙,這是立秋的晚上。

篇二:名家經典美文摘抄

愛護心靈

作者:廖建斌

有人説:

心靈脆弱,像早春三月綻放枝頭的桃花,經不起狂風暴雨的吹打;

心靈純潔,像隆冬臘月大雪瀰漫的原野,經不起污泥濁水的沖刷;

心靈善良,像青青草原嗷嗷待哺的羔羊,經不起野蠻仇恨的傾軋;

心靈寬廣,像浩浩大海,如朗朗青天,包容萬物、吞吐八荒……

又有人説:

心靈殘忍,如恩將仇報的毒蛇,常常落井下石、見死不救;

心靈污穢,如藏污納垢的醬缸,常常良莠不分、男盜女*;

心靈陰暗,如烏煙瘴氣的酒吧,常常黑白顛倒、暗無天日;

心靈狹隘,如繡女手中的針鼻,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其實,心靈的原色調不過是張”白紙“,一方面”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另一方面,又可能被信筆塗鴉,弄得一塌糊塗。

人之初,心更像是一株稚嫩的花苗,關鍵看我們怎樣養護,養分充足、修剪得當,它便開出美麗、潔白的花朵;養分不足、發育不全、管理不當,它便只能開毒花、結惡果,甚至枯萎。

古人云:哀莫大於心死。心靈健全的程度,與生活幸福與否有着直接的聯繫。隨着生產力的飛速發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現代人的心智在不斷提高,可是心靈健康程度的提升卻沒能與之成正比。不管是在城市,還是在農村,人們早已失去了田園詩般的棲息境界,在鋪天蓋地、洶湧咆哮的物質大潮的壓力面前,眾多的心靈正日益變得浮躁不堪、惶惑迷惘、無所適從,對自然界的風起雲湧、草長鶯飛、雁去燕回變得麻木不仁,對生活中的道德淪喪、腐朽沒落、世風日下變得熟視無睹,心思全花在了對名和利的追逐上,卻又一個個大喊:”活得真累!“累是”心“累,一顆疲憊的心,即使擁有再多的物質,也很難有幸福的感覺。相反,保護年輕的心態,即使物質再貧乏、生活再困苦,也會活得別有滋味。

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態有種種説法,六祖慧能與高僧神秀的兩句著名的偈語其實也與心靈脩養有關。神秀説:”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叫惹塵埃。“慧能卻説:”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慧能所言在參禪悟道方面,固然顯得比神秀更加大徹大悟,但就生活層面而言,我更傾向於神秀的態度。生活的真諦也許是從無到無,生命不過是白駒過隙,在時空的歷史長河中一閃而過,但生活的過程是實實在在的,活着就得面對衣、食、住、行,玄想與空談只能導致虛無,認真對待每一天、每一事、每一人才可能活出真正的意義,而一顆面對紛繁世事能做到”時時勤拂拭,莫叫惹塵埃“的心靈,我想是平常心,是健康的心。

評論家摩羅有句名言:心靈常常因為細膩而偉大。讓我們細心呵護心靈的每一根神經、每一條觸角,細膩、敏感地對待生活,欣然享受生活賜予的每一點幸福和快樂,坦然承受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憂傷和痛苦,也許此生我們與偉人無緣,我們卻完全可以擁有偉大的心靈。

------摘自《人生》

篇三:名家經典美文摘抄

本色

作者: 駱林森

自然現象,包括生命現象,都有自己獨特的本色。天以藍,地以黃,山以青,水以綠,虎以猛,人以善,各有本色。

特色孕育、存在於本色之中,本色襯托、支撐於特色之間。本色愈重,特色愈明;本色愈濃,特色愈亮。保持本色,才能創造特色。離開了本色,所謂的特色也就會黯然失色。

本色是生命的一種底色。對於一個人來説,這種底色,是品德、行為、知識、能力等方方面面基本因素的積累。生命有了底色,就會百折不撓、迎難而上,就會奮力拼搏、與時俱進,就會充滿生機與活力。

本色是生命的一種底氣。這種底氣,表現為蓬勃向上的朝氣,敢打敢拼的鋭氣,寧折不彎的正氣。打足底氣,生命就可以凸顯踏踏實實、堂堂正正、大大方方的基本風格。底氣足,生命可以氣吞山河;底氣沒了,生命也就奄奄一息。

本色是生命的一種底線。守住底線,則出淤泥而絲毫不染,近雷池而半步不越,常在河邊走就是不濕鞋。

本色即體現共性也展示個性。()對生命無限熱愛、對事業無限忠誠,是共性的反映;不重複別人、不重複自己、不重複昨天,是個性的張揚。

改革者的本色體現為一個”敢“字。他們敢於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敢於幹前人沒有幹過的事,敢於突破框框和本本,敢於打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在突破中跨越,在跨越中成功。

耕耘者的本色體現為一個”勤“字。他們堅信有耕耘才會有收穫,一份勞動一份所得,因而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成功之峯勤為徑,”春蠶到死絲方盡“.

奉獻者的本色體現為一個”苦“字。他們深深地懂得”梅花香自苦寒來“,以苦為樂,以苦為榮,”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本色體現風格,本色體現品格,本色體現人格。本色與生命融為一體,珍重生命,首先需要珍視本色。

人生在世,活出自己的本色至關重要。

------ 摘自《演講與口才》

篇四:名家經典美文摘抄

大度讀人

作者:馮驥才

一個人就是一本書。讀人,比讀其他文字寫就的書更難。我認認真真地讀,讀了大半輩子,至今還沒有讀懂這本”人之書“.

有的人,在陽光明媚的日子裏願意把傘借給你,而下雨的時候,他卻打着傘悄悄地先走了。

――你讀他時,千萬別埋怨他。因為他自己不願意被雨淋着且是人家的雨傘),也不願意分擔別人的困難,你能説什麼呢?還是自己常備一把傘吧。

有的人,在你有權勢的時候,圍着你團團轉,而你離職了,或無權無勢了,他卻躲得遠遠的。

――你讀他時,千萬要理解他。因為他過去是為了某種需要而讚美你,現在你沒有那種功力了,也就沒有必要再為你吟唱什麼讚美詩了。在此,你就需要靜下心來,先想一下自己過去是否太輕信別人呢?

的人,在面對你傾訴深情的時候,語言的表述像一條流淌的`清亮甜美的大河,而在河牀底下,卻潛藏着一股污濁的暗流。

――你讀他時,千萬別憎恨他。因為凡是以虛偽為假面來欺騙別人的人,人前人後活得也挺艱難,弄不好還會被同類的虛偽所懲罰,你應該體諒他的這種人生方式,等待他的人性迴歸和自省吧。

有的人,在你辛勤播種的時候,他袖手旁觀,不肯灑下一滴汗水,而當你收穫的時候,他卻毫無愧色地以各種理由來分享你的果實。

――你讀他時,千萬別反感。因為有人肯於你分享豐收的甜蜜,不管他懷着一種什麼樣的心理,都應該持歡迎的態度。你做出一點犧牲,卻成全了一個人的業績欲,慢慢地,會讓他學會一些自尊和自愛。

有的人,注重外表的修飾,且穿着顯示出一種華貴,而內心深處卻充滿着空虛,充滿了無知和愚昧,那種文化的形態,常常不自覺地流露在他的言語行動中。

――你讀他時,千萬別鄙視他。因為他不懂得服裝是裁縫師製作的,僅僅是貨幣的標誌,而人的知識、品德和氣質,卻是一個人真正的人生價值。對於庸俗的人,你應及時對照一下自己的行為。

讀別人,其實也是在讀自己,讀真、讀善、讀美的同時,也讀道貌岸然背後的偽善,也讀美麗背後的醜惡,也讀微笑背後的狡詐……

讀人,最重要的是讀懂怎樣的人。

讀人,是為了要做一個真正的人。

因此,讀人時,要學會寬容,要學會大度,由此才能讀到一些有益於自己的東西,才能讀出高尚,才能讀出歡樂,才能讀出幸福。

儘管我還沒有讀完這本”人之書“,但我會一直努力從各個方面去閲讀。

------摘自《閲讀與鑑賞》

篇五:名家經典美文摘抄

支撐

作者:黑馬白浪

參天大樹挺拔聳立枝繁葉茂,正是來自深扎大地默默無聞的根的支撐。根死樹必枯。

凌雲高樓巍峨壯觀氣勢撼人,正是來自厚重堅實的基石無語的支撐。基石陷塌樓必危。

剛強的柱石支撐起了百年不倒的大橋,堅韌的鋼軌支撐起了呼嘯奔馳的列車。

失去了支撐,所有耀眼的燦爛定會黯然失色。

台下十年功支撐起了台上一分鐘,讀書十年苦支撐起了一朝天下名。

一位打破世界記錄的舉重運動員説:”我舉得起世界記錄,但舉不起我平時流下的汗水。“原來那世界記錄是由那點滴汗水支撐起的。

一個創下奧運會200米和400米跑雙料冠軍的短跑老將説:”我用了十年的訓練才僅僅加快了1秒多。“原來,那一秒之瞬間是用十年的辛苦支撐起來的。

能支撐起驚人奇蹟的其實正是同樣驚人的普通與簡單。只是把普通做到了極致就是不普通,把簡單堅持到了盡頭就是不簡單。

正是因為有默默支撐着的可靠和雄厚,才使所有的宣言能夠感人,所有的號召能夠撼人。

科學的立論來自無可辯駁的成功實驗的支撐,正確的主張來自千百萬人真摯擁護的支撐。漠視可依靠的支撐必會在偏見之下誤入歧途。

醖釀和培育支撐的力量,才能託舉起夢想化作的輝煌。

有自尊的脖子,才能支撐起自信的頭顱;有了不屈的脊樑,才能支撐起剛直的挺立;有無私的胸懷,才能支撐起無畏的抉擇;有了無敵的信念,才能支撐起壓頂的泰山。

讓一個個小小的好習慣支撐起閃光的美德,讓一個個默默的美德支撐起深厚的修養,讓一個個無形的修養支撐起無比睿智的人生!

用深刻的思想這一撇與堅實的行動這一捺,共同支撐起不俗不凡的”人“字,讓千千萬萬優秀的人們支撐起更加美好的世界!

支撐的力量是沉默的,沉默的支撐是崇高的。

------《演講與口才》

篇六:名家經典美文摘抄

欣賞

作者:趙功強

五彩繽紛的世界和絢麗多姿的生活,讓心懷純真、嚮往美好的人得以感受無盡的自然美和人性美,欣賞便由此而生。

名山大川小橋流水,可悦人目;蟬吟蟲唱風聲雨聲,可動人心;濤走雲飛潮湧星移,可觸人思;珍器古玩詩文書畫,可怡人情。人世間一切摯情真意、美德善行也讓人為之心熱為之神往。用欣賞的眼光看自然與世情,我們會驚異地發現,大自然和生活饋贈給我們的竟是那麼多,以至於我們常常迷茫了自己發現美的眼睛。

因了欣賞,美就超越了自然的時空侷限走進純真的心靈並久駐人心,欣賞者的心靈也因美的淨化而成為最理想的歸宿。是欣賞在真、善、美與純真心靈之間架起了一座彩虹橋,讓真、善、美通向聖潔的心靈世界。

因了欣賞,人發現了美,讀懂了美,而美也感染了人,啟迪了人。這是自然真諦與人生智慧相諧相融的絕妙境界,惟善於欣賞者才會有幸覽勝其中。欣賞為欣賞者提供了足夠的與美相伴的温馨感覺,讓愛美之人與動人之美結下高山流水不解之緣。

真正的欣賞,是一種濾盡了一切利慾渣滓的透明情懷。對真、善、美,傾心而不盲從,禮讚而不迷信,遠觀而不褻玩,用可靠的理智恰到好處地調控着審美情感既不凝滯,也不氾濫,純然一種平和心態。

欣賞是一種健康心態,非品格磊落之人不能擁有。譬如以賞花為喻。有不惜掏錢買花卻疏於培育以至花兒香消玉殞者,有見花美而心動繼而動手摺之者,還有徒羨豔美外表而心儀於罌粟者,種種變味的欣賞或源於狂熱衝動,或源於自私淺溥,使人獲益不多反受累遭害。

透過欣賞之物,可見欣賞者氣度、品位及意趣。凡是善於欣賞者,都擁有一顆不凡的慧心。於他們而言,觀一花即觀一世界,見小草可見大精神。與常見之美面對,便享有一份與故知重逢的欣慰;與罕見之美面對,則彷彿與初識知音邂逅,有一種相見恨晚的驚喜。即使身處荒漠絕域亦能欣賞到平日常景常情難得體味的孤獨蒼涼之美。

一個善於欣賞的人自然是胸藏錦繡,感覺裏天地就更開闊明朗更亮麗空靈。相反,一個欣賞細胞缺乏的人,很容易可悲地自沉於一個滿目灰暗了無生氣的世界。

像只有那種不含一絲塵雜平靜如鏡的水面才會將藍天白雲、茂林修竹、飛鳥遊蝶等佳景美物不改變色地留住一樣,只有沒有遭受利慾渣滓的污染和浮躁之風侵襲的心靈才可以最真實地接納一切真、善、美。有人賞物易,賞人難;有人賞遠離自己生活之人易,賞身邊人難;有人樂於自我欣賞而不屑於欣賞別人;還有人將欣賞異化為取悦和諂媚,異化為赤裸裸的吹捧和露骨的逢迎……種種病態的欣賞皆因心靈的水質失去了固有的潔淨明澈而產生。

所以,拒絕冷漠,拋棄虛偽,遠離邪惡,欣賞才會成為一塊成色極好的寶石,為你折射出世界繽紛生活的絢麗。

------摘自《演講與口才》

篇七:名家經典美文摘抄

沉默是金

作者:劉平

英國諺語説:”生活是銀,沉默是金。“日本諺語説:”沉默是極鮮極麗的花朵。“世界上有不少民族都很欣賞沉默。

具備優勢的時候需要沉默。”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太陽不語,自是一種光輝;高山不語,自是一種巍峨:藍天不語,自是一種高遠;清川不語,自是一種秀麗;黃金不語,自是一種價值;松柏不語,自是一種蒼翠;鮮花不語,自是一種俊美……人也一樣,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取得成績的時候需要沉默。面對成績和掌聲,成功者報以深深的一鞠躬。這是無聲的語言,是恰到好處的沉默。完全沒必要像母雞下蛋一樣,非叫得天下人都知道不可。

遭受挫折的時候需要沉默。在失敗和厄運面前,拭去眼淚,咬緊牙關。默默地總結教訓,然後再投入新的戰鬥,不失為上策。

等待時機的時候需要沉默。不怕沒有機會,就怕沒有準備。造化總是把機會贈送給有充分準備的人。怨天尤人無濟於事,韜光養晦、不斷充實和完善自己才是可靠的。

運籌帷幄的時候需要沉默。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同志,每當做出重大的戰略決策之前,總有長時間的沉默。世界上有很多宏偉的藍圖、驚人的創舉,都是在沉默之中孕育誕生的。

承擔痛苦的時候需要沉默。如果親友沉浸在不能自撥的悲傷之中,此刻,無論你説什麼,他都聽不進去,那就默默地陪他度過一段時光,默默地為他做一些事情。

溝通心靈的時候需要沉默。看重一個人,不是隨便打斷他的話,而是善於傾聽。在傾聽中吸取智慧,彌補紕漏,建立信任,產生滿足。

哲學家説:沉默是一種成熟。思想家説:沉默是一種美德。教育家説:沉默是一種智慧。藝術家説:沉默是一種魅力。科學家説:沉默是一種發明。是的,沉默是一種難得的心理素質和可貴的處世之道。

任何真理都是有條件的,沉默也如此。卡萊爾有一句名言:”説話是銀,沉默是金。“記得列寧也用過一句諺語:”開口如銀,閉口如金。“我理解,那如金的沉默和閉口,都是指在無聲勝有聲的條件下。如果説一個習慣於沉默的人可能是幸運的,那麼一個習慣於沉默的羣體和民族則多半是不幸的。萬馬齊喑,只能是一種悲哀。軟弱畏懼不是沉默,孤芳自賞不是沉默,不知所措不是沉默,悶悶不語不是沉默,袖手旁觀不是沉默,麻木不仁也不是沉默……遠離了吶喊和雄辯的沉默,與其叫沉默不如叫無奈,甚至叫怯懦。

我讚美沉默,絕不是貶低説話的作用,而渴望把話説得更好、更巧、更得體、更藝術,話出人服,言到事成。因為,説話是人類最直接、最便利、最頻繁、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如果語言是樹,沉默就是它的根鬚;如果語言是船,沉默就是它的舵手;如果語言是箭,沉默就是它的弓弦。説話和沉默是相輔相成的好兄弟。人,有時要説話,有時要沉默;要學會説話,也要學會沉默;要善於説話,也要善於沉默。

------摘自《青年文摘》

篇八:名家經典美文摘抄

人生的黑金

作者:馬國福

謙卑的莊稼,在秋天的陽光裏,低下了深思熟慮的頭顱。當我們謳歌豐收的幸福時刻,莊稼不語,它只是低調地倒在鐮刀的懷裏,順着汗水的脈絡,走向糧倉,成為人們盤中的美餐,成為來年春天使大地變綠的種子。這是低調的無聲之美。

深秋籬笆院子裏的菊花,風刀霜劍嚴相逼,萬木凋零,只見一朵朵菊花握成錚錚拳頭,低調的把一層層霜抖進泥土裏,變成自己成長的養料,同時也給那些被風霜矇蔽雙眼的人們生活的信心。這是低調的魅力。

巍峨高峯上沉默的松樹,在大雪壓頂的時候,凜冽的寒風狂野的掠過,那些秀於森林,筆直地企圖凌雲的枝幹最先被折斷,而那些低調彎曲的枝幹卻承受着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積蓄着蓬勃的生機,未被寒風積雪所摧毀。這是低調的力量。

古人云: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你看,進門時忘記低頭的人最先被碰着;風光時得意忘形的人,走下舞台,最容易摔跤;成功時忘記自警的人,最終跌倒在自身埋設的優勢陷阱裏;輝煌時放鬆進取的人,享受了暫短的掌聲,最後比誰都淒涼。

低調,如同不起眼的煤。沒人會在意它被埋在暗無天日的地下時所承受的重壓,然而當它被有力的手臂掘出後,它就點亮了黑夜!

低調,如同腳下的門檻。我們總是習慣於仰視高處的門楣,經常漫不經心地邁過門檻,然而當生活遭遇不測的時候,最先抵擋洪流、受到傷害的卻是矮矮的門檻!

低調,如同醜陋的老河蚌。堅硬粗糙的外殼經歷着波浪的苦痛洗禮,然而當兇濤險波退去,它卻饋贈人類寶貴的珍珠!

低調不是退縮,也不是無為,而是一顆成熟的心在經歷人生百態後呈現的一種樸實風景;低調不是平庸,也不是無爭,而是一種達觀的胸懷在淡泊明志時所展現的一種廣闊。

低調是一種品位,擁有這種品位的人,在塵世間看似降低了自己,卻在人格上提升着自己。

低調是一種風度,一種魅力,這種風度不張揚,不外顯;這種魅力既含蓄,又內秀。

或許,低調是一顆沉默的靈魂,在不起眼的角落裏散發着淡淡香味,就像那根陽光下爬過牆頭,開着淡黃的花兒,微笑着給路人捧出長長果實的絲瓜蔓。

或許,在歲月的長河裏一切會貶值,一切會慢慢化為塵埃,而低調,這人生的黑金,卻以獨特的光芒,給我們打開了一片透過人生陰霾而露出彩雲的晴空。

朋友們啊,讓我們一起揣着這人生的黑金,靜靜地走向高處!

------摘自《演講與口才》

篇九:名家經典美文摘抄

凝望生活

作者:蔣平

上蒼給了我們一雙眼睛,是用來凝望生活的。但有人凝望了一輩子,也弄不清楚生活的模樣。其實生活的模樣就是凝望,凝望是人間最形象、最豐富、最真實的風景。

凝望生活是一種審美。馬克思説過:如果你想得到藝術享受,就必須先成為有藝術修養的人。一望無際的大海,一帶綿延的山川,一堵雪白的牆壁,一座生動的雕像,之所以引人凝望神思,就是因為它們融會了生活的藝術。朋友之間的關切注視,愛人之間的脈脈含情,是生活藝術的昇華;久別重逢或冰釋前嫌之時飽含千言萬語的深情一瞥,則是生活藝術的經典。

凝望生活,是一幅畫廊。以滄桑的理性作筆,沿着人生的主線,給生命以嶄新的詮釋和生動的假設,於人於世界的紛繁蕪雜中融入人性的至純。年少的凝望是好奇,充滿了憧憬;年輕的凝望是柔情,充滿了蜜意;中年的凝望是平靜,充滿了理性;老年的凝望是感歎,充滿了回憶。

凝望生活,是一腔投入。以願望的翅膀為鈎,繫一線的浮子,讓期待在想象中高度充值,賦予時光以全新的定義。屈子凝望汨羅江,是失意的時候;李白凝望月光,是思鄉的時候;朱自清凝望荷塘,是孤獨的時候;李商隱凝望樂遊原,是黃昏的時候;弗洛伊德凝望牆壁,是寂寞的時候。那是種非同尋常的沉默,是偉大與成功誕生的前奏。

凝望生活,是一支晨曲。在命運的每一次曲折跌宕、大起大落之後,一個個休止符開始了下一輪的自由組合;但休止不是停止,而是一個起點;後面的樂章,必將成熟穩重、熱烈奔放、蕩氣迴腸。

凝望生活吧,讓思維和往事作一次坦蕩的毫無遮掩的交流,總結經驗,及取教訓,積蓄勇氣,滿懷執著,放眼又一段長征。但生活的改變,僅有凝望是不夠的,凝望只是一塊跳板,是思想的鋪墊;凝望者不是沒有淚,也不是沒到傷心處,因為人生豪邁不應有悔,醍醐灌頂不應用淚,在凝望之中與理想和成功牽手,共點江山迷津,把過去、現在、未來收進檔案製成拷貝,作為教材和編年史,去紀念流金的歲月,去安慰不安的靈魂。這樣,即使面對瞬息萬變的大千世界,我們也永遠胸有成竹。

凝望生活,生活也在凝望你。所有的競爭對手都在平等的氛圍裏重新談判,所有的生命都在不同的命運裏重新洗牌,所有的一切都在藍天白雲裏重新開頭。

------摘自《演講與口才》

篇十:名家經典美文摘抄

作者: 郁達夫

黝黑的天空Y,明星如棋子似的散言諛茄Y。比^狂猛的大L,在高璧捻。R路上行人不多,但也不唷F^,或天L落下恚阿斯法好的路上,rrD起一S沙。是穿著我掠X得不岬r候。R路膳雜酪共幌⒌碾簦比前半夜p了光x,各家店T已P上了。

扇吮M默默的在R路上走。後面的一穿著一套半f的夏布洋服,前面的穿著不流行的白IL衫。他原是朋友,穿洋服的是在L一同l的w途,穿L衫的是囊⒏懊的同志那Y回恚二人系在R路上偶然遇著的。二人都是失I者。

“你上哪裏去?”

走了一段,穿洋服的穿L衫的f。

穿L衫的]有回,默默的走了一段,^也不朝D恚反穿洋服的f:

“你上哪裏去?”

穿洋服的也不回答,默默的M沿了路在那Y走。二人正走到一停留,後面一乘回烊哪┐塢砹恕4╅L衫的立下磽A艘煌#等後面的穿洋服的。穿洋服的慢慢走到穿L衫的身的r候,停下的又_出去了。

“你什麼不乘了@回去?”

穿L衫的穿洋服的f。穿洋服的不答,s_也不停慢慢的向前走了,穿L衫的就在後面跟著。

二人走到一三叉路口了。穿洋服的立下磽A艘煌!4╅L衫的走近了穿洋服的身,_也不停下恚仍}慢慢的前M。穿洋服的一跟著,一f:

“你什麼不[email protected]叉路回去?”

二人默默的前去,他的影子uu弘x三叉路口h了下去,小了下去。^了一忽,他的影子就完全被夜饌]了。三叉路口,落了天L,D起了一S沙,比^狂猛的L,璧腦詬嚀著。一乘汽砹耍三叉路口又D起了一S沙。@是立秋的晚上。

篇十一:名家美文摘抄及賞析

張曉風

《光陰的故事》

一鍋米飯,放到第二天,水汽就會幹了一些;放到第三天,味道恐怕就有問題;第四天,我們幾乎可以發現,它已經變壞了;再放下去,眼看就要發黴了。

什麼使那鍋米飯變餿變壞――是時間。

可是,在浙江紹興,年輕的父母如果生下女兒,就在地窖裏,埋下一罈罈米釀的酒。十七八年後,女兒長大了,這酒就成為女兒婚禮上的佳釀。它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叫女紅。

是什麼使那些平凡的米,變成芬芳甘醇的酒――也是時間。

時間到底是善良的,還是邪惡的魔術師呢?都不是,時間只是一種簡單的乘法,使原來的數值增倍而已。開始變壞的米飯,每一天都不斷變得更腐臭;而開始變醇的美酒,每一分鐘,都在繼續增加它的芬芳。

我們也曾經看到天真的少年一旦開始墮落,時間會把他變得滿面風塵,面目可憎;但相反的是,時間也能把温和的笑痕,體諒的眼神,成熟的風采,智慧的神韻添加在那些追尋善良的人身上。時間將怎樣對待你我呢?這就要看我們自己是以什麼態度來期許我們自己的。

賞析:

我想起羅大佑的一首歌”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一個人,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歌詞裏淡淡的憂傷和感懷總讓我唏噓不已。而張曉風的這段文字則更加理性而沉穩。光陰真正改變的是什麼呢,不是本質,不是好的變成壞的,也不是壞的變成好的,只是一種積累,一種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而已。

所以,不要再埋怨時間,不要總是説時間改變了一切。時間沒有改變什麼,只是讓一些東西隨着時間增加或者減少而已。所以,為了讓時間最後釀造的是一罈成熟而芬芳的美酒,我們必須給它添上美好的、智慧的、寬容的美德。

喜歡這種哲理性的文字,讓我思索,回味無窮。

篇十二:名家美文摘抄及賞析

席慕容《窗前的青春》

青春有時候極為短暫,有時候卻極為宂長。我很知道,因為,我也曾如你一般的年輕過。在教室的窗前,我也曾和你一樣,凝視着四季都沒有什麼變化的校園,心裏猜測着自己將來的多變化的命運。我也曾和你一樣,以為,無論任何一種,都會比枯坐在教室裏的命運要美麗多了。

那時候的我,很奇怪老師為什麼從來不來干涉,就任我一堂課一堂課地做着夢。

今天,我才知道,原來,他也和今天的我一樣,微笑着,從我們年輕飽滿的臉上,在一次次地重讀着那我們曾經經歷過的青春呢。

賞析:

喜歡席慕容的文字,我總是喜歡在黃昏時分一遍遍地讀她,沉醉於文字間的浪漫,詩行間的唯美。我感動於她對生活的態度,感動於她那顆隨處發現美的雙眼,感動於她手中那寫得出涓涓文字畫得出潺潺流水的筆。

而這篇《窗前的青春》,讓我對教師的職業心馳神往。我想能與孩子們在一起的人才會永葆年輕吧。接手一屆又一屆的學生,看一張張稚氣的臉走向成熟,然後又開始下一輪航渡。

年少的時光太瘦,青春的指縫太寬,不經意之間就會流走太多的春秋。讓曾經是走出教室的人,走出過這些枯坐教室的時光,重新走進了教室,走進了不一樣的教師生活。然後和孩子們一起,坐在教室的窗前遐想外面的世界,這些遐想給了我們夢,給了我們青春的美。

篇十三:名家美文摘抄及賞析

秋雨

張愛玲

雨,像銀灰色黏濕的蛛絲,織成一片輕柔的網,網住了整個秋的世界。天地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裏纏滿着蛛絲網的屋頂。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雲片,就像屋頂上剝落的白粉。

在這古舊的屋頂的.籠罩下,一切都是異常的沉悶。園子裏綠翳翳的石榴、桑樹、葡萄藤,都不過代表着過去盛夏的繁榮,現在已成了古羅馬建築的遺蹟一樣,在蕭蕭的雨聲中瑟縮不寧,回憶着光榮的過去。草色已經轉入了憂鬱的蒼黃,地下找不出一點新鮮的花朵;宿舍牆外一帶種的嬌嫩的洋水仙,垂了頭,含着滿眼的淚珠,在那裏歎息它們的薄命,才過了兩天的晴美的好日子又遇到這樣黴氣薰蒸的雨天。只有牆角的桂花,枝頭已經綴着幾個黃金一樣寶貴的嫩蕊,小心地隱藏在綠油油橢圓形的葉瓣下,透露出一點新生命萌芽的希望。

雨靜悄悄地下着,只有一點細細的淅瀝瀝的聲音。桔紅色的房屋,像披着鮮豔袈裟的老僧,垂頭合目,受着雨底洗禮。那潮濕的紅磚,發出有刺激性的豬血的顏色和牆下綠油油的桂葉成為強烈的對照。灰色的癩蛤蟆,在濕料發黴的泥地裏跳躍着;在秋雨的沉悶的網底,只有它是唯一的充滿愉快的生氣的東西。它背上灰黃斑的花紋,跟沉悶的天空遙遙相應,造成和諧的色調。

雨,像銀灰色黏濡的蛛絲,織成一片輕柔的網,網住了整個秋的世界。

賞析:

有的時候不是那麼喜歡張愛玲的文字,就像這篇秋雨,別人都會寫温暖潮潤的氣息,而她則寫得幽暗而陰森,光是筆觸就讓人感到寒冷而戰慄了。

但也許這正是張愛玲文字的魅力,張揚的,陰暗的,卻又是如此真實,探測到人內心的最深處。這篇文章用筆細緻,只用了比喻和擬人,就把秋雨寫得栩栩如生,又帶入了一層沉悶而寂寥的色彩。? 於這文來説,充滿了灰色、憂鬱,黯然,寥落,一種生活無厘頭的滑稽,唯一萌芽的一束希望之光,僅是那株低矮的無人問津的桂花樹。

寫這文時,據説她僅有15歲,我不知道她為什麼體會得那麼深刻,更不明白她走不出內心的陰霾,是一種什麼樣的道理。然而,她的文字卻是那樣的爛漫,繁花似錦,靈動鮮活,精緻得大概只有中國文字才能夠完整表達的高度。

篇十四:名家美文摘抄及賞析

與執著同行

郭蕊

居里夫人與執著同行,終於發現了一種美妙的放射元素?D?D鐳;愛迪生與執著同行,終於在上千次試驗後發明電燈,給黑夜裏的人們送來一片光明;貝多芬與執著同行,雖然兩耳失聰,但仍然創作出命運的交響;司馬遷與執著同行,奉獻給人們一段精彩的史家絕唱……

與執著同行,可以讓我們堅定步伐,可以讓我們永不言棄,可以讓我們抵達成功的彼岸……

崎嶇的山路上,一位步履匆匆的盲僧向一位老人問路:”羅撒寶寺在哪裏?“老人答道:”翻過兩座山就是。“見盲僧毅然前行,老人不禁擔心的問道:”長老雙目失明,怎麼翻山越嶺?“盲僧頭也不回,從容的拋下四字:”心中有道……“

相信盲僧定能到達心之所向的羅撒寶寺。他那”心中有道“簡單四字,道出了一種精神,一種與執著同行的信念。

書法家王羲之的字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而這精妙絕倫的字,源於他與執著同行,堅持不懈,以致每日洗毛筆的水池成了墨池。而其子王獻之,少年時練了幾天字已不錯,但拿了父親批閲過的字帖讓母親看,母親卻一語中的説出只有那”一點“像他父親的字,事實上那”一點“正是其父所寫。 此後獻之謹遵父訓,習字用盡家中幾大缸水,終於也成為一代書法名家。可以看出,王氏父子與執著同行,終於書法蓋世。

……

與執著同行,也就註定要風雨兼程,但執著告訴我們:”陽光總在風雨後。“與執著同行,也就註定要面對孤寂抑或辛酸。但執著告訴我們:”為了得到荊棘盡頭那芳香的玫瑰,即使被扎的滿身刺痛,又有何妨?“執著總是用堅定的目光注視我們:”與我同行,你會收穫一簍簍驚喜。“

與執著同行的居里夫人告訴我們:”我樂意執著於對未知元素的探索,它帶給我無限樂趣與驚喜。“與執著同行的愛迪生説:”我認定的事情,我就一定要去實現,即使失敗了上千次,誰又能説那一千零一次不會看到成功的身影?“與執著同行的貝多芬説:”音樂是我生命,我執著於音樂的創作就像我執著於自己的生命。“與執著同行的司馬遷告訴我們:”因為我看到父親臨終時寄予我的那執著的眼神,所以我記載歷史的筆不能停下……“

執著是水滴穿石的不懈,執著是夸父追日那不輟的腳步,執著是精衞填海那堅定的信念……

人生道路上,如果讓我們選擇一位同行者,那麼就選擇執著吧,與執著同行,就如在沙漠中與駱駝為伴,定能在茫茫沙海盡頭尋找美麗的綠洲。

賞析:

乾淨、利落之作。可以看出作者有較深的文字功底,從作者的筆端流露出了這篇精美的文章。也許越是經歷苦難,才能感受到甘甜。在這苦與甜中需要那份執着去連接,為了希望而執着的拼搏,為了希望而感受磨難。等待我們的也許是失敗,也許是困苦,然而我們擁有青春,我們可以捲土重來,生命的火焰,把我們的天空照的通紅。

篇十五:美文摘抄賞析名家

《白色的山茶花》席慕容

山茶又開了,那樣潔白而美麗的花,開了滿樹。 每次,我都不能無視地走過一棵開花的樹。那樣潔白温潤的花朵,從青綠的小芽開始,到越來越飽滿,到慢慢地綻放,從半圓,到將圓,到滿圓。花開的時候,你如果肯仔細地去端詳,你就能明白它所説的每一句話。

就因為每一朵花只能開一次,所以,它就極為小心地決不錯一步,滿樹的花,就沒有一朵開錯了的。它們是那樣慎重和認真的迎接着唯一的春天。

所以,我每次走過一棵開花的樹,都不得不驚訝與屏息於生命的美麗。

賞析:

這是詩人席慕容寫的一篇散文。它傳達的意境,卻深邃遼遠,令人回味無窮。

“山茶花又開了”,忽然其來的第一句,直點所要開展的主題,一個“又”字,證明了作者長時以來對於“花”或者“山茶花”的關注。“潔白”與“開了滿樹”,給人以一種強烈的視覺感受,引申了所要展開的內容。

“花”,給人以一種愉悦的心靈享受,它是一個畫面和時間的定格,它背後的內容很複雜,因為每一個生命,都有綻放美麗的追求——“每次,我都不能無視走過一顆開花的樹”,就是這個道理。

“潔白温潤”是温暖明朗潤濕而柔弱的,“潔白”象徵着純潔,“純潔”是一個人的嚮往和追求(這是文章的文眼)。“小芽兒”是口語,讀來讓人親切,充滿了未知的幻想。“飽滿”和“綻放”,是一個成熟的過程,“越來越”、“慢慢的”是一種堅深,有種瞭然於胸卻不願道出的苦痛。“半圓”、“將圓”、“滿圓”,非常形象而貼切,用一種象徵的意藴,同樣點明瞭一種成長的過程。

總之,若花兒開了,你認真去體會,你會發覺它的過程有總有無限多的故事。

篇十六:名家的經典美文摘抄

曾有多少人感歎:”婚姻是愛情的墳墓。“是你變了,還是他變了?是發現了婚前未曾暴露的諸多缺點,還是歲月沖淡了你們的感情?

你們也曾信誓旦旦地説過要相愛到永遠,為什麼現在卻不能好好地相互愛憐?

其實,真正的愛情只有在婚姻中才能得到最好的詮釋。美滿的婚姻並不是因為兩個人都優秀,而是因為他們能夠包容彼此的缺點。

不要埋怨妻子愛睡懶覺。當你做好早餐,叫她起牀,她還不肯起來時,不要滿腹委屈,將她的胳臂環在你的脖子上,拉她起來吧!

即使再慵懶的婦人,睡眼惺忪的,也會給你一個甜甜的微笑。

不要埋怨丈夫因看足球賽電視直播而冷落了你。當你做好晚餐,叫他吃飯,他還不動時,不要發脾氣,輕輕地走到他身邊,悄悄地告訴他你有多愛他,

然後,牽起他的手,即使再冷漠的丈夫,也會乖乖跟你走到餐桌邊。

當你出差遠在千里之外,仍不忘收聽他所在城市的天氣預報,並用電話提醒他天氣變化要多加衣時,他的心裏一定是暖暖的;當他勞累一天往家趕,

遠遠看到你為他亮着的一窗燈光時,他的心裏一定是美美的;當你們為每一次成功而歡呼雀躍,高大的丈夫把嬌小的妻子高高舉過頭頂,

妻子伸手便可摸到天花板上美麗的吊燈時,那是”手可摘星辰“的感覺,是在天堂裏才會有的感覺啊!你會由衷地感歎,原來人生是如此快樂,婚姻是如此美妙。

也許你們已失去往日的激情,覺得眼前的日子平淡得像白開水,那麼給生活加點調味劑吧!翻開你們的相冊,看看你們從前相偎相依的身影,

讀一讀你們當初的日記和書信,回憶一下你們初戀時的感覺吧,你們會一下子回到若干年前,一個是含羞少女,一個痴情少男,也許你們會感動得淚流滿面。

做丈夫的多陪你的妻子逛逛商場吧!不要覺得那毫無樂趣,當你提着大包小包跟在她後面轉,她不經意地回頭看到你殷勤的身影時,

一定會對你心存感激。做妻子的熱情地招待丈夫的朋友吧!不要嫌麻煩,當他的朋友在他面前誇獎他娶了一個賢妻時,他肯定會對你格外疼愛。

不要怕付出,付出本身也是一種幸福!當你心愛的人因為你的付出而快樂,那麼你也會得到最大的滿足。待到你們不再年輕貌美,不再青春年少,

你們成為一對白髮蒼蒼的老人相扶相攜時,你們也就真正實現了古人”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對愛情最鄭重的承諾。

正如窗外悠悠飄來的歌聲:”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

------摘自《演講與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