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宣講材料

欄目: 彙報材料 / 發佈於: / 人氣:2.08W

習近平總書記所做的黨的二十大報告是中國及中國人民奮進新時代新徵程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指明瞭今後一個時期的發展道路。整個報告鼓舞人心,催人奮進。

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宣講材料

一、二十大報告開闢百年大黨自我革命的新境界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經過不懈努力,黨找到了自我革命這一跳出治亂興衰歷史週期率的第二個答案,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顯著增強,管黨治黨寬鬆軟狀況得到根本扭轉,風清氣正的黨內政治生態不斷形成和發展,確保黨永遠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這是中國共產黨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的莊嚴宣告,是對9600多萬名黨員的動員與鞭策,是對億萬人民的鄭重承諾,也開闢了百年大黨持之以恆自我革命的新境界。

以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增強自我革命的政治自覺。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是我們黨永葆先進性純潔性的根本保證,也是我們黨的政治優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理論創新、進行理論創造的歷史。”我們必須抓好抓實黨的創新理論武裝,深刻把握黨的百年理論創新過程,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各個階段理論成果之間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關係,自覺用黨的創新理論滋養初心、引領使命,增強為黨分憂、為國奉獻、為民造福的政治擔當,在風險考驗中立住腳,在誘惑“圍獵”前定住神,在複雜嚴峻鬥爭中保持政治本色。

傳承弘揚好偉大建黨精神,汲取自我革命的不懈動力。偉大建黨精神是立黨興黨強黨的精神原點、思想基點,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的安身之魂、立命之本。黨的二十大號召:“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着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繼承和弘揚黨的革命精神,是推動黨的自我革命的應有之義,要把精神譜系教育融入到幹部教育培訓和高校思政課教育中,融入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推動革命精神的全社會傳播,從而促使全黨全國人民在革命精神的洗禮中提升思想境界、獲得精神鼓舞、鼓起奮鬥精氣神。

堅定不移推進反腐敗鬥爭,踐行自我革命的偉大實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腐敗是危害黨的生命力和戰鬥力的最大毒瘤,反腐敗是最徹底的自我革命。只要存在腐敗問題產生的土壤和條件,反腐敗鬥爭就一刻不能停,必須永遠吹衝鋒號。”堅定不移深化反腐敗鬥爭,就要把治標和治本結合起來,使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體化推進有更多的制度性成果和更大的治理成效。保持懲治腐敗高壓態勢,強化監督和監察全覆蓋的震懾效應,不斷釋放全面從嚴強烈信號;把“當下改”和“長久立”結合起來,形成靠制度管權、管事、管人的長效機制;引導黨員幹部堅定理想信念、強化宗旨意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營造風清氣正的從政環境和社會氛圍。

二、報告指出為民造福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治國有常,利民為本。為民造福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鬥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段論述意義十分重大,內涵十分豐富,必須學習好貫徹好,把“為民造福”落到實處。

深刻理解“為民造福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這一論斷。首先,為民造福是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集中體現。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在新徵程上,我們必須不忘初心使命,緊緊依靠人民、不斷造福人民,奮力書寫為民造福的新篇章。其次,為民造福是順應新時代新發展的現實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發展階段、發展條件、發展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面臨新形勢、完成新任務、實現新目標,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把為民造福、共同富裕的事業推向前進。再次,為民造福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題中之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質,在於實現造福人民的一系列體制機制創新。因此,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牢牢把握“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這一原則。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保障和改善民生。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衞生體系,人民羣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為了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推進高質量發展。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有效調動經濟發展的各種要素,為民生建設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加快推進民生領域體制機制創新,不斷縮小收入分配差距,紮實推進共同富裕。

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這一關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是人民的黨,是為人民服務的黨,共產黨當家就是要為老百姓辦事,把老百姓的事情辦好。”中國共產黨自誕生起便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與人民休慼與共、生死相依,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採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着力解決好人民羣眾急難愁盼問題。”我們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統一,把問題和短板作為完善的發力點,着力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紮實推進共同富裕;完善分配製度,促進機會公平,規範財富積累機制;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使人人都有通過勤奮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健全公共衞生體系。

三、深刻領會“六個堅持”,做好基層理論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繼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首先要把握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並強調“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堅持自信自立,堅持守正創新,堅持問題導向,堅持系統觀念,堅持胸懷天下”,為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方法論和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提供了遵循,也為廣大基層理論工作者做好實際工作指明瞭方向。

堅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黨的理論是來自人民、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論,人民的創造性實踐是理論創新的不竭源泉。理論一經掌握羣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做好基層理論工作,要堅持人民至上,站穩人民立場,把握羣眾意願,把理論教育和廣大基層羣眾關注的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樹立為人民做學問的理想,創新引導羣眾學理論、用理論的方法途徑,更好地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堅持自信自立。實踐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基層理論工作者,要旗幟鮮明地把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把握好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觀方法論,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斷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底氣和骨氣。

堅持守正創新。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是教條而是行動指南,必須隨着實踐發展而發展,必須中國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要創新理論學習方式方法,用好數字化信息網絡平台,力求學深悟透、入腦入心。要創新理論宣傳宣講的話語表達方式,在堅持思想性、理論性的基礎上,多講“大白話”,讓廣大幹部羣眾讀得懂、聽明白、樂接受、會運用。要創新理論學習督查考核機制,建立健全述學、巡學、考學、督學機制,常態化開展列席旁聽指導工作,推動理論學習的制度化規範化發展。

堅持問題導向。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回答並指導解決問題是理論的根本任務。基層理論工作者要有直面問題的勇氣,在迴應解決實際問題中展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真理力量。要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深入的理論分析和理論闡釋。要秉持科學求實的精神開展理論宣講,注重“兩點論”“兩分法”,引導人民羣眾客觀理性看待問題。要積極推廣“理論宣講+調查研究+輿情收集”的方式,在宣講中收集和反映社情民意,推動基層問題得到及時解決。

堅持系統觀念。系統觀念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重要範疇,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做好基層理論工作,要增強前瞻性思考,把握學習需求,確定學習目標,列出學習清單,有序有效推進理論學習。要增強學習內容的系統性整合,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要加強整體性推進,堅持人民羣眾和基層黨員幹部的需求在哪裏,理論宣講就跟進到哪裏。

堅持胸懷天下。堅持胸懷天下是黨百年奮鬥積累的寶貴歷史經驗之一。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黨,也是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黨。基層理論工作者要在理論研究闡釋、宣傳宣講中,講清楚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的偉大成就,講清楚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講清楚我們黨“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崇高理想,講清楚中國共產黨為世界和平、穩定、發展貢獻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