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實用文 > 感謝信

來自水災地區的感謝信

欄目: 感謝信 / 發佈於: / 人氣:1.13W

第一篇:來自水災地區的感謝信

來自水災地區的感謝信

給大家來分享以下這一篇非常優秀的來自水災地區的感謝信:

尊敬的各位領導:

你們好!

在這赤日似火,酷暑難當的盛夏,你們冒着高温,在百忙的工作中帶着一片深情,來到我們災區,積極開展救災扶貧送温暖活動,對我村災民進行慰問。這是對我們災區人民的關心和愛護,也是對我們村兩委的鼓勵和鞭策。更喚起了我們戰勝洪魔,搞好生產自救的信心和決心,在這裏我們村兩委和全村人民向你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敬意。

扶貧攻堅兩年來,你們帶着深厚的感情和高度的責任心,積極響應省委政府號召,心繫貧困村,急為我們村民所急,想為脱貧改貌所想,曾多次派人深入我們貧困村指導扶貧工作,幫助特困户找路子,想辦法,創條件,千方百計地為我們走向致富,拔掉窮根辛勤地工作着、奉獻着,為我們村扶貧工作立下豐功。

兩年來,你們常為我們操勞,去年捐資為我們建校,今年又給我們國小送來了電腦,你們這種扶貧先扶智,脱貧先脱愚的做法,是直接關愛下一代成長,關心我們教育事業的真實表現。今年“7·10”洪水期間,當我們的村民受到洪災以後,你們又像慈母般地出現在我們面前,關心着我們的生產,操勞着災民的生活。

你們在資金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仍然解囊相助,積極發動全院幹部職工,捐資贊助,賑濟災民。災後你們又頂烈日,冒高温,給我們災區人民送來了救災款物,向我們災民伸出了温暖的手,奉獻了一片愛心,送來了一片真情,我們永遠銘記這份雪中送炭的情誼,我們再次向你們表示衷心感謝!

洪水即將退去,我們村兩委決心在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在你們的關心和支持下,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精神,帶領全村人民儘快恢復水毀工程,實行生產自救,把洪水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以實際行動來報答你們對我們的關愛。

此致

敬禮!

第二篇:一封來自水災地區的感謝信

一封來自水災地區的感謝信

大水無情,人有情。在得知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扶貧工作的定點幫扶單位——霍山縣下符橋鎮廟崗集村遭受嚴重水災後,按照省有關部門的佈置,八月初,研究院黨辦帶着全島職工的關切之情和兩萬元捐款及時送到該村。日前,我們收到他們寄來的《感謝信》,全文如下:

感 謝 信

尊敬的中國科學院合肥研究院的各位領導:

你們好!

在這赤日似火,酷暑難當的盛夏,你們冒着高温,在百忙的工作中帶着一片深情,來到我們災區,積極開展救災扶貧送温暖活動,對我村災民進行慰問。這是對我們災區人民的關心和愛護,也是對我們村兩委的鼓勵和鞭策。更喚起了我們戰勝洪魔,搞好生產自救的信心和決心,在這裏我們村兩委和全村人民向你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敬意。

扶貧攻堅兩年來,你們帶着深厚的感情和高度的責任心,積極響應省委政府號召,心繫貧困村,急為我們村民所急,想為脱貧改貌所想,曾多次派人深入我們貧困村指導扶貧工作,幫助特困户找路子,想辦法,創條件,千方百計地為我們走向致富,拔掉窮根辛勤地工作着、奉獻着,為我們村扶貧工作立下豐功。

兩年來,你們常為我們操勞,去年捐資為我們建校,今年又給我們國小送來了電腦,你們這種扶貧先扶智,脱貧先脱愚的做法,是直接關愛下一代成長,關心我們教育事業的真實表現。今年“7·10”洪水期間,當我們的村民受到洪災以後,你們又像慈母般地出現在我們面前,關心着我們的生產,操勞着災民的生活。你們在資金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仍然解囊相助,積極發動全院幹部職工,捐資贊助,賑濟災民。災後你們又頂烈日,冒高温,給我們災區人民送來了救災款物,向我們災民伸出了温暖的手,奉獻了一片愛心,送來了一片真情,我們永遠銘記這份雪中送炭的情誼,我們再次向你們表示衷心感謝!

洪水即將退去,我們村兩委決心在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在你們的關心和支持下,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精神,帶領全村人民儘快恢復水毀工程,實行生產自救,把洪水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以實際行動來報答你們對我們的關愛。

此致

崇高敬禮 !

中國共產黨廟崗集村黨支部

廟崗集村村民委員會

2014年8月6日

第三篇:一封來自水災地區的感謝信

尊敬的各位領導:

你們好!

在這赤日似火,酷暑難當的盛夏,你們冒着高温,在百忙的工作中帶着一片深情,來到我們災區,積極開展救災扶貧送温暖活動,對我村災民進行慰問,一封來自水災地區的感謝信。這是對我們災區人民的關心和愛護,也是對我們村兩委的鼓勵和鞭策。更喚起了我們戰勝洪魔,搞好生產自救的信心和決心,在這裏我們村兩委和全村人民向你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敬意。

扶貧攻堅兩年來,你們帶着深厚的感情和高度的責任心,積極響應省委政府號召,心繫貧困村,急為我們村民所急,想為脱貧改貌所想,曾多次派人深入我們貧困村指導扶貧工作,幫助特困户找路子,想辦法,創條件,千方百計地為我們走向致富,拔掉窮根辛勤地工作着、奉獻着,為我們村扶貧工作立下豐功,感謝信《一封來自水災地區的感謝信》。

兩年來,你們常為我們操勞,去年捐資為我們建校,今年又給我們國小送來了電腦,你們這種扶貧先扶智,脱貧先脱愚的做法,是直接關愛下一代成長,關心我們教育事業的真實表現。今年“7·10”洪水期間,當我們的村民受到洪災以後,你們又像慈母般地出現在我們面前,關心着我們的生產,操勞着災民的生活。你們在資金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仍然解囊相助,積極發動全院幹部職工,捐資贊助,賑濟災民。災後你們又頂烈日,冒高温,給我們災區人民送來了救災款物,向我們災民伸出了温暖的手,奉獻了一片愛心,送來了一片真情,我們永遠銘記這份雪中送炭的情誼,我們再次向你們表示衷心感謝!

洪水即將退去,我們村兩委決心在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在你們的關心和支持下,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精神,帶領全村人民儘快恢復水毀工程,實行生產自救,把洪水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以實際行動來報答你們對我們的關愛。

此致

崇高敬禮 !

第四篇:來自哈密地區中心幼兒園的感謝信

豫疆一家親 受惠知感恩——來自哈密地區中心幼兒園的感謝信

2014-04-27 16:59:30 【瀏覽字號:大 中 小】 來源:教育廳新聞辦

河南省教育廳並轉河南省實驗幼兒園:

2014年4月10-14日,在河南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發展規劃處、師範教育處和河南省實驗幼兒園的大力支持下,哈密地區成功舉辦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專題學習培訓。

這次為期5天的集中培訓,共分兩個培訓場地,先後開設13個主題講座,培訓對象為哈密地區兩縣一市所有的公辦、民辦幼兒園園長、骨幹教師近500人。由河南省實驗幼兒園選派的方明榮、韓曉德、黃開惠、王豔麗、鄭鳳軍、王華、陳蘭蘭等七位名師組成的專家團隊承擔了全部授課任務。

培訓過程中,專家們通過案例與問題分析、經驗分享與理論講解相結合等多種方式,對《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糾正和克服國小化傾向”以及其他諸多主題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為哈密地區廣大園長、教師正確把握《指南》的精神實質,切實把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科學的教育方法落實到保教工作的各個環節、提高保教質量提供了諸多良好方法和建議,使大家受益匪淺。

更值得稱讚的是,在這次培訓中,河南省實驗幼兒園七位專家不顧旅途勞頓,面對兩個培訓場地、5天滿滿的培訓日程,不辭辛苦,認真對待每一次講座,既呈現出豐富的實踐經驗,又體現了深厚的理論功底和敬業精神,讓大家感受到了河南省幼師的高素質和河南省幼教的高質量、高水平。尤其難能可貴的是,通過培訓喚起了大家對職業的敬畏之心和對自身專業成長的渴求之情,引發了哈密幼教領域關於“幼兒幸福童年”、“幼師專業成長”的大討論。

這是哈密地區在學前教育領域第一次組織如此大規模的培訓,也是第一次將高水平培訓普及到地區每一所公辦、民辦幼兒園。這次培訓不僅對於促進哈密地區全面貫徹落實《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具有實際的指導作用,而且對於加強豫哈兩地學前教育的交流學習,促進哈密地區幼教事業快速健康發展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哈密地區中心幼兒園新址建設是河南援建的重點工程,今年8月,援疆資金投入近4000萬元的新園將順利交付使用。在抓好硬件建設的同時,自2014年以來,通過河南援疆幹部、地區教育局副局長劉林亞同志的牽線搭橋,地區中心幼兒園與河南省實驗幼兒園締結了姊妹

園。中心幼兒園多次選派老師、業務園長赴河南省實驗幼兒園跟班學習,省實驗幼兒園的張秋萍園長、耿國鳴書記等園領導也先後率隊來哈密交流指導,傳經送寶。為哈密地區中心幼兒園學習先進經驗,感受名園“以兒童為本”的園所文化,轉變辦園理念,加快改革步伐,全面提高保教質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豫疆一家親,受惠知感恩。感謝河南省教育廳及河南省實驗幼兒園對哈密地區中心幼兒園乃至哈密地區幼教事業的大力扶持與幫助,我們將報以十倍、百倍的努力,來實現哈密幼教大發展的夢想。

我們堅信,在貴廳及河南省實驗幼兒園的關懷和指導下,哈密地區中心幼兒園定會呈現突飛猛進的發展勢頭,哈密幼教事業的明天將會更加美好。

此致

敬禮!

哈密地區中心幼兒園

二〇一四年四月二十六日

第五篇:明清時期徐州地區黃河水災成因及後果

明清時期徐州地區黃河水災成因及後果

胡夢飛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了中國古老的文明。但是,歷史上的黃河也曾多次決口,給下游地區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有文獻記載以來,黃河的泛濫、決口、改道有1500多次,河道明顯的改流有20餘次”。河道的每次決口和變遷都給黃河流域的地理環境、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對現在影響較為深遠的是南宋初年的“黃河奪泗入淮”。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東京留守杜充為抵禦金兵南下,在河南滑縣李固渡(今河南滑縣西南沙店集南三裏許)掘開黃河大堤,河水由決口滾滾東流,經滑縣南、濮陽,鄄城、鉅野、嘉祥、金鄉一帶注入泗水,復由泗水入淮河,經徐州、宿遷、淮安沿線的淮河河道流入大海。徐州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地區,東臨黃海,西接中原,南襟江淮,北扼齊魯,古時汴泗二水交匯於此,明清時期京杭運河和黃河更是傍城而過,自古以來就是歷史上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兵家必爭之地。由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黃河“奪泗入淮”流經徐州至清朝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改道山東,黃河流經徐州700多年。黃河的流經給徐州帶來便利水運交通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黃河水患。在分析明清時期徐州黃河水災的成因的同時,重點論述其對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以此為當前徐州水災防治和城市發展提供借鑑和啟示。本文所指的徐州特指當今徐州市管轄下的銅山(包括今徐州市轄區)、豐、沛、睢寧、邳州等地區。

一、明清時期徐州地區黃河水災成因的考察

自公元1368年明朝開國至1949年建國前,黃河在徐州境內的決口達50餘次,漫溢近20次。581年間,由黃河決口和氾濫而引發的洪澇災害115次。其中,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至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改道山東之前,徐州境內共發生108次。“明朝276年間,徐州共發生水災48次,平均不到6年就發生一次。清朝順治元年(1644年)至咸豐五年(1855年)間,黃河流經徐州211年,期間,徐州境內共發生黃河水災60次,平均每3年多就發生一次”。明清徐州黃河水災頻繁發生,是由自然氣候因素和人為社會因素共同造成的。

(一)自然氣候原因

自然氣候因素是導致明清時期徐州黃河水患頻繁發生的首要原因。黃河自古以“善淤、善決和善徙”而舉世聞名。明清時期徐州是黃河流經的重要地區,也是蘇北地區水災頻繁的重要禍源。著名地理學家白月恆先生對於黃河禍源,這樣概括:“黃河自有始以來即為中國之大害者,其故有五,即水質濁、水勢急、水量多、水患驟、水道善移是也”。總的看,黃河中游植被的破壞以及黃河自身所具有的特點是導致明清時期徐州黃河水災頻發的客觀原因。

徐州地處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降水主要集中於夏秋季節,夏季多暴雨,大量的降水集中於特定的季節,短時間內地面降水量大增,於是便很容易造成水災的發生。這種氣候狀況無論是古今人力所無法改變的,尤其技術手段還相對落後的明清時期,水災造成的危害更為嚴重。

另外,自明代隆慶年間以後,黃河水患逐漸下移。嘉靖年間黃河主要決口地段在豐、沛地區,到了隆慶前後,決口地段下移至徐、邳地區,從此以後,“河患不在山東、河南、豐、沛,而專在徐、邳”。

明清時期徐州黃河河道狹窄而彎曲,是導致這一時期徐州地區黃河水災頻發的重要原因。清代乾隆皇帝在其《銅山縣河神廟碑記》中説:“河自達豫而下,逶迤入徐境,道狹而曲,勢迅而易沓;過此復迤迤數百里,乃挾洪澤之波以出乎海口”。鄭肇經先生也在其《中國水利史》中描述徐州黃河河道之狹窄:“黃河自滎澤以下河道寬十餘里至二三十里不等,下達徐州兩岸羣山夾峙,中間河道僅寬六十餘丈,形如蜂腰,壅而上潰,有明二百餘年間,徐州迤上,漫溢時見,徐城屢有沖決,皆由於此,為第一要害之地”。加上黃河“河水挾沙,而性又湍急”,泥沙的大量淤積使得徐州黃河成為地上懸河。當夏秋季節雨季來臨時,短時間內集聚大量的降水,必然導致河水水量猛增,狂暴的河水受到沿岸堤防的阻擋,無處宣泄,河水便很容易破堤而出。

(二)人為社會原因

明清統治者實行的治黃保運政策是導致徐州地區黃河水災頻繁發生的重要原因。唐宋以來經濟重心南移,富庶的江南日益成為封建王朝主要的財賦供應地。經濟重心和政治重心的偏離,使江南漕糧的北運成為封建王朝的經濟命脈,明清兩代政府更是把運河作為自己的生命線。為保障漕運暢通,違背河道變遷規律,在黃河北岸築堤,人為迫使黃河經徐州向南由淮入海,為運河提供水源。

明清時期尤其是明代後期至清代前期的治黃方法和手段中也存在很大問題,河臣們一味地採取堵塞的辦法,在徐淮地區修築大量黃河堤防,使得堤防愈高,黃河水流愈急,“決而塞,塞而複決,決無寧日,遂止弗塞,聽其崩潰”,最終導致“河患極矣”。直到康熙十六年(1677年)任用靳輔治河以後,這種情況才有所改觀。

吏治腐敗,治河官員貪污治河銀兩,偷工減料也是導致明清時期徐州地區黃河水災頻繁發生的重要原因,這在晚清時期表現得尤為突出。“南河歲費五六百萬金,然實用之工程者,什不及一,餘悉以供官吏之揮霍。河帥宴客,一席所需,恆斃三四駝,五十餘豚,鵝掌、猴腦無數。食一豆腐,亦需費數百金,他可知已。驕奢淫佚,一至於此,而於工程方略,無講求之者,故河患時警”。人為社會因素大大加重了明清時期徐州地區黃河水災的嚴重程度。

二、明清時期黃河水災對徐州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明清時期黃河水災的頻繁發生給徐州社會經濟的發展造成了嚴重危害,歸納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地方民生的劫難

明清時期頻繁發生的黃河水災淹沒良田,毀壞村莊,沖毀城池,給徐州民眾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嚴重損失。如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年)七月,黃河在沛縣決口,漫入昭陽湖,洪水洶湧下泄,徐州及其豐、沛等屬縣,邳州及其睢寧、宿遷屬縣,以及下游廣大地區遭遇大水災。人民流離失所,飢寒交迫,賣兒賣女,慘

不忍睹。《明世宗實錄》卷34記載,“大學士楊廷和等奏疏:經過淮、揚、邳諸州府,高低遠近,一望皆水。軍民房屋田土概被淹沒,百里之內,寂無炊煙。死徙流亡,難以數計,所在白骨成堆。幼男稚女,稱斤而賣,十餘歲者,止可數十。母子相視痛哭,投水而死。官已議為賑貸,而錢糧無所措置,日夜憂惶,不知所出”。

明清時期徐州地區歷次黃河水災中,天啟四年(1624年)最為嚴重,對徐州城的變遷也產生了重要影響。順治本《徐州志》對此次黃河水災有詳細記載:“天啟四年六月二日,奎山堤決,是夜由東南水門陷城,頃刻丈餘,官廨民舍盡沒漂,百姓溺死無數,六七年城中皆水,漸次沙淤,議復舊城。”《明史·河渠志》也記載:“天啟四年六月,(河)決徐州魁山堤,東北灌州城,城中水深一丈三尺,一自南門至雲龍山西北大安橋入石狗湖,一由舊支河南流至鄧二莊,歷租溝東南以達小河,出白洋,仍與黃會。徐民苦淹溺,議集貲遷城。給事中陸文獻上徐城不可遷六議。而勢不得已,遂遷州治於雲龍,河事置不講矣。”由此我們可見,此次黃河水災對徐州地方民生的危害的慘烈。水災也使得徐州“洪武城”被淹沒,徐州民眾循照古城舊制在原址上重建新城,形成了徐州“城疊城”的奇觀。黃河水災對徐州民生的損害,明清史料中還有很多記載。如《明穆宗實錄》卷34記載,“隆慶三年(1569年)閏六月,直隸淮、濟、徐、沛及浙東西江、南江北大水,壞城垣,淹田舍,漂人畜無算”。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徐州、邳州及其屬縣地區發生嚴重水災。據同治本《徐州府志》記載:“是年秋,大淫雨,花山河溢,石狗湖漲,壞郡城東南廬舍;沛、宿大水;窯灣堤居民為風雨所漂,死者無算。”

(二)自然災害的加劇

黃河水災過後,留下大面積的沙地和鹽鹼地,沙地不保水分,導致徐州“有雨則澇,無雨則旱”,自然災害極為頻繁。黃河水災還使徐州原有的農田水利灌溉設施遭到毀廢,這也是自然災害不斷增多的原因之一。據趙明奇先生《徐州自然災害史》統計,明朝立國276年,徐州地區發生的自然災害有264種次,其中水災有120次,旱災43次,蝗災31次。清朝統治268年,今徐州市轄境發生自然災害大小計430次,其中水澇203次,旱災58次,蝗災30次。清人石傑在其乾隆本《徐州府志·序》中稱:“餘守徐五年於茲矣,無年不水,無歲不災。”雖然有誇張的成分存在,但也可以表明這一時期徐州自然災害之頻繁。

黃河氾濫潰決帶來的水旱災害還致使徐州地區的農業種植結構和耕作制度發生顯著變遷。徐州在明清以前自然條件優越,曾大面積種植水稻。東漢末年,徐州牧陶謙曾表東陽縣令陳登為典農校尉,在徐州“巡土地之宜,盡灌溉之利,粳稻豐積”。北魏薛虎子為徐州刺史時亦言:“徐州清汴通流,足盈激灌,興力公田,必當大獲粟稻。”黃河奪泗入淮後的600多年間,黃水氾濫,造成徐州水系紊亂,澇不能排,旱不能灌,旱作物逐漸取代水稻,富饒的徐州逐步變為貧瘠之鄉。

(三)南北漕運的衰落

明清時期尤其是明代,徐州段運河黃運合一,是南北運河中“咽喉命脈所關,最為緊要”的一段。明正德以後,黃河日漸北徙,徐州黃河決口日益頻繁,黃河水災對南北漕運的危害也日益加深,甚至多次威脅到了漕運的安全暢通。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七月,“河大決沛縣,漫昭陽湖,由沙河至二洪,浩渺無際,運道淤塞百餘里”。隆慶五年(1571年)四月,“河複決邳州王家口,自雙溝而下,南北決口十餘,損漕船運軍千計,沒糧四十萬餘石,而匙頭灣以下八十里皆淤”。正因為頻繁發生的黃河水災對南北運道構成了嚴重威脅,才使得明代政府決定開鑿新運道以避開徐州黃河水患的侵擾。歷經30餘年,明朝政府開鑿了泇河,從此“運道大通”。

泇河開通前的徐州,舟車鱗集,貿易興旺,大批商船往來頻繁,逐漸形成南北物資交流中心。明人陳仁錫《重建徐州洪神廟記》稱:“凡四方朝貢轉漕及商旅經營者,率由是道。”成化年間,李東陽在其《呂梁洪修造記》中記載當時的徐州“使船往來無虛日,民船、賈舶多不可籍數,率此焉道,此其喉襟最要地也”。朝鮮人崔溥在其著作《漂海錄》中稱:“江以北,若揚州、淮安,及淮河以北,若徐州、濟寧、臨清,繁華豐阜,無異江南。”

泇河開通後的徐州,由於運道東移,商品經濟迅速走向了衰落。據萬曆年間的《明徐州蠲免房租書冊》記載,泇河開通後的徐州,“在通衢街道數條,人煙尚而稀疏,貿易亦皆冷淡”。明人沈德符在其著作《萬曆野獲編》中記載泇河開通後的徐州:“自通泇後,軍民二運,俱不復經。商賈散徙,井邑蕭條,全不似一都會矣。”泇河的開鑿成為明清時期徐州城市興衰發展的轉折點。一定程度上可以説,明代中後期徐州地區頻繁發生的黃河水災是泇河開鑿的主要原因。泇河開鑿之後的運道東移,則直接導致了徐州運河漕運的衰落。

(四)社會秩序的混亂

徐州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戰亂頻繁,再加上自黃河“奪泗入淮”以後,宋元以至明清徐州黃河水患頻發,天災人禍接連不斷,造就了徐州當地民眾好氣鬥勇、崇尚武力的風氣。據道光本《銅山縣誌》記載,曾任徐州知州的蘇軾描述過徐州當地民風:“大膽力絕,人喜剽掠,小不適意,則有飛揚跋扈之心,非止為暴而已。漢高祖、項羽、劉裕、朱全忠皆在徐州數百里間,其人以此自負,雄傑之氣積以成俗。”清代曾任徐州知府的潘榞在道光本《銅山縣誌》中指出:“其民之輕犯法,而命盜案之繁且重也。推求其故,蓋繇乎民貧地瘠,其民貧地瘠之故繇乎八邑皆濱黃河。河日高而霖潦無宣導之路,民間土田或不能樹藝,失其業者久矣。民貧而無家室之累,遂易輕生。”

明成化元年(1465年)九月,南京吏部郎中夏寅在給憲宗皇帝的上奏中説:“臣以考滿來京,北抵徐州,沿途所見,人不聊生,路多草竊,蓋以今歲旱澇故也。竊見徐州地連山東,素產豪傑,自古乘隙首難者多其土人,今饑饉無聊,必多盜賊。盜賊不已,恐生厲階,乞任大臣鎮撫安輯,蠲免糧税,禁約奸尻,暫出帑財物及在官糧廩賑濟之。”清人石傑在其乾隆本《徐州府志》的序言中所言:“其俗好勇尚氣,秀傑者多倜儻非常之士,而黠驁者亦剽悍而難馴。”濃厚的尚

武風氣使得水災過後的徐州地方社會秩序更為混亂。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九月,黃河決口氾濫,徐州、邳州及其屬縣遭受水災。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春,因上年水災,徐州、邳州及其屬縣豐、沛、睢等地區饑荒嚴重。由於黃河決口堵塞未竣,河水復湧,再加上政府救災不力,以至於在當年六月出現了“山東、徐、邳赤地千里,大水騰溢,草根樹皮掘剝無餘,子女棄饗,道殣相望,盜賊公行”的局面。隆慶三年(1569年)閏六月,徐州、邳州及其屬縣均遭水災。隆慶四年(1570年)三月,巡按直隸監察御史李紹先奏言,“汪洋羣盜四起,殺掠泰興縣等處,皆徐、沛、通、泰間被水饑民及江南所遣浙江、福建水兵,相因為非,滋蔓可慮。乞飭守臣多方撫剿,以安地方”。清朝光緒初年,徐海一帶南下饑民“其人百十為一起”,“挨村索食,櫛比無遺”,所到之處,“雞犬不寧,無所底止”。從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頻繁發生的黃河水災所帶來的危害及其對徐州地方社會秩序的嚴重衝擊。

(五)社會心理的變化

災害對一個區域的影響不是瞬時的,而是長久的,具有延續性的。“頻繁發生的黃河水災對徐州地區的農業生產和生活環境造成巨大的衝擊和嚴重的破壞,城市和鄉村屢建屢廢,生產成果和生活資料無法得到可靠保障,人們的生存心理和思想觀念也隨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頻繁發生的黃河水災等自然災害使得原本勤勞積極的徐州人民,開始變得小成即滿,小富即安,不願意進行進一步的積累和生產。徐州人民逐漸形成了比較強烈的宿命心理,主要表現為“一耕而獲”、“廣種薄收”、“靠天吃飯”。這種心理造成了大量耕地因無人開發和耕種而荒蕪,農業生產能力僅僅保持在最低生活水平上,基於農產品基礎之上的城鄉貿易和相關手工業也陷於停頓。同時,由於頻繁的水災和戰亂,也使得商人不敢在徐州進行大規模的投資,城市工商業因而發展緩慢。黃河水災導致了徐州地方民眾社會心理的變化,這無疑對徐州社會經濟的長遠發展產生了嚴重的不利影響。

三、結語

黃河中游植被的破壞以及黃河自身所具有的特點是導致明清時期徐州黃河水災頻發的客觀原因。徐州地區顯著的氣候變化也是導致明清時期徐州黃河水災頻發的自然原因。但人為社會因素也同樣不容忽視。明清統治者實行的治黃保運政策以及治黃過程中存在的弊端和吏治的腐敗,也導致了徐州黃河水災頻發。黃河水災頻繁發生給徐州地區社會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危害,給徐州民眾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嚴重損失,成為徐州地方民生的巨大劫難;導致了徐州自然災害不斷增多和南北漕運的衰落;頻繁發生的黃河水災還對徐州地方社會秩序形成了巨大沖擊,促使當地民眾的社會心理髮生變化。頻繁發生的黃河水災,無疑是造成明清以來徐州社會經濟發(更多請關注)展相對滯後的重要原因。

(作者單位:江蘇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

Tags:感謝信 水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