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我的家風家訓高一作文800字作文多篇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97W

我的家風家訓高一作文800字作文多篇

家庭,是一個愛的港灣。在那裏,愛心有如海風般柔和,親情有如海浪般美麗;而我,就是那停泊在港灣裏一葉幸福小舟。共同閲讀我的家風家訓高一作文800字作文5篇,請您閲讀。

我的家風家訓1

在千千萬萬箇中國家庭中,每個家庭都會有自己的優秀家風,而我家也不例外。不過我們家的家風有點特殊,那就是獨立自主。

我的爸爸是一位人民教師,他也經常以教師教育學生的方法為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指點迷津。他的教育方法不會把孩子培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人。他在家裏經常教育我要學會獨立自主地完成每一件事,他自己也樹立了榜樣,而我從小就耳濡目染。我也跨進了中學的大門,開始了我獨立自主的第一篇章。

記得那是我上中學的第一個星期,因為學校離家太遠,回家不方便,爸爸便提議讓我週末在學校留宿。當聽到這個消息時,我不免心驚膽戰——畢竟這是我第一次離父母這麼遠,但是一想到我家的家風——獨立自主,心一橫,便一口答應下來。夜幕降臨,七年級的宿舍只有我的宿舍還在亮着燈。望着街上川流不息的車輛和人羣,我想:也許我看到的只是這個城市的冰山一角吧,還有更多未知而又美好的景象等待着我去探索呢。而我選擇了留宿,也是為了/更好地去探索這個世界,讓自己擁有繁花似錦的前程。想到這裏,我也明白了爸爸的良苦用心——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家的孩子能夠有更多的時間陪在自己身邊,哪個父母不抱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但這兩種情況不能都兼顧,可憐天下父母心!鳥兒需要飛翔,老虎需要學會捕捉獵物,而我們人類,終究要學會獨立自主的本領。在這個競爭激烈,弱肉強食的社會,沒有學會獨立自主的本領,掌握獨立自主的能力,終將會被社會淘汰,成為食物鏈頂端的墊腳石。適者生存,殘酷的自然選擇使有些人跌入谷底,使有些人一步登天。自然選擇雖然在摧殘我們,但也鞭策我們不斷進步,養成獨立自主的行為習慣。

這就是我家的優秀家風,它將如影隨形地陪伴着我的一生。我也有責任,也有義務將我的優秀家風傳承下去併發揚光大。而我將在我家的優秀家風的薰陶下,成為獨立自主的人,而不是養尊處優的孩子。在千千萬萬個家庭中,我的家風可能是渺小的,但是它絕對是特殊的。

我的家風家訓2

什麼是家風?百度百科的解釋是:“家風”又稱門風,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傳的風尚、生活作風,即一個家庭當中的風氣。家風是給家中後人樹立的價值準則。進而,又解釋道:家風,是建立在中華文化之根上的集體認同,是每個個體成長的精神足印;家風,是一個家族代代相傳沿襲下來的體現家族成員精神風貌、道德品質、審美格調和整體氣質的家族文化風格。

在我的家裏,最精髓的家風是什麼,最與眾不同的家風又是什麼呢?我這麼想着。

傳承,是我第一個所想到的。海南有很多節日需要祭祖,我們家也一樣,母親説這是一種傳承。

每逢傳統佳節,家裏外出的人都會聚到老家,大人們做好各類佳餚,首先供奉祖先,然後一家人聚餐。雖然形式單一,還有些麻煩,但是一大家人團團圍坐一起,大人們談工作、談生活,還會談談家族的歷史,孩子們在一起,一邊玩耍,一邊從大人的言語中想象祖爺爺、上祖爺爺們的創業故事,想象自己家族始祖的起源。在這樣/輕鬆熱鬧的形式中,家族的故事,代代相傳。

我們家,最與眾不同的就是,自由之風。

每個人的發展,都由自己把握,長輩不會給你定下條條框框,更不會干涉你想做的事情。父輩們是這樣,到我這裏也是這樣。我的父母從來不會逼我做什麼。我所喜歡的,像畫畫,他們便讓我畫,不光精神上,物質上也是,畫材,教學書等等齊備,從頭至尾沒有一句意見;我不喜歡且認為不需要的,也並不會強求。父親常常對我説:人生是你自己的,能不能自由自在生活,將來全由你自己決定。是的,為了這句話,我必須更加為自己負責。

我們家,最精髓的家風,應該是教會孩子健康生活,熱愛生命。

我的爸爸媽媽每天都會鍛鍊身體,一有時間還會帶着我一起去跑步、騎單車。在我家,你會常常聽到我的爸爸説:“太晚了,不要做作業了。”我媽媽説:“任何成績,都沒有身體重要。”除此之外,我們家很少在外面吃飯,更沒有喝飲料、吃零食的習慣,這些生活裏的點點滴滴,都在使我更加健康地成長着。

俗話説“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好的家風對一個人的影響十分深遠。我的家風有傳統的一面,也有與眾不同之處,但不管哪一方面,都讓我受益其中。

我的家風家訓3

默默地捐助微薄之力已經成為我們家人的習慣。在我很小的時候,爸爸總會拿出零錢教導我悄悄地放在那些用來收集捐款的碗裏或盒子裏,這是我記憶裏經常上演的情景。

走在大街上,經常能看到一些乞討的老幼病殘或是賣藝求助的人,每當遇到此種情境,高大壯實的爸爸都會靜靜地彎下身去捐款,有時有人會嘲笑説那些困難的人是假裝可憐的,但他不理會,還是常常會奉獻。看到這情景,我的心裏湧動着暖流,彷彿也看到了爸爸心裏的憐憫之光。媽媽常教育我們姐弟:“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辭,就當向那應得的人施行。”父母悄悄地幫助了很多人,又不讓其他人知道,也不圖別人的回報,他們以言傳身教樹立“樂善好施”的家風。爸爸特別熱情好客,經常會在家裏招待客人,並且教導我們要笑臉相迎、禮貌周到,不能以貌取人,不能親疏有別。有一次,弟弟因為其他的事情在生悶氣,不肯與客人一起就座吃飯,爸爸告訴他:“如果你在客人面前生氣,客人可能就會誤以為你不歡迎他們。客人來了,就要熱情地招待,任何時候都要學習不能讓自己的壞情緒影響別人。”弟弟認識到了自己的失禮之處並加以改正,我也更加懂得了如何為別人着想。

我家的家風家訓就像一顆顆温暖的種子,長成了茂盛的家園,結出了各種甜蜜、美好的果實。我真希望每個家庭的家風家訓都能發揚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合力書寫色彩斑斕的中華圖畫,合奏一曲曲動人心絃的民族之聲!

我的家風家訓4

國有國法,家有家風。“反躬自省”是家裏老人常掛在嘴邊的諄諄教誨,我於學習中悟家風,成長!

悟家風,知有所愧,終有所感!

“你覺得老師交給你的任務是累贅嗎?”輕輕的問句讓我剛放下的心變得沉重起來。

“還記得一直對你的教誨嗎?反躬自省,反躬自省,你需要自己明白的”説着媽媽便走開,獨留我在這裏沉思。

不久前,我和媽媽拿到了我的月考成績,刺眼的數字壓的我喘不過氣來,原本信誓旦旦要奪冠的月考,竟然以這樣的結果落幕。面對媽媽的責問,想來想去我把問題歸結到了班主任身上,是他讓我做紀律隊長,耗費了我那麼精力。但是當我説出原因後,媽媽卻只給我留下了那兩句話。

“反躬自省”是家裏老人經常在我耳邊唸叨的/,之前並未多理會,四個字而已,如今細細想來卻十分沉重。我思路開始清晰,開始頓悟,我剛才只是找了一個站不住腳的所謂的“理由”,而且有意將它放大了,只想逃避,而不敢直視自己的問題,反省自己。

學習的路上有很多絆腳石,但是班主任的任務卻是對我的歷練,是助推器,我卻把它當成藉口,而不是反思自己!

“反躬自省”就是教導我要直面自己的問題,不斷的反省自己啊!

瞬間,內心的沉重都化為烏有,學習路上總有荊棘,心懷家風,便能無懼挫折,精進自我,逆風飛翔!

修身方能齊家治國平天下,古有岳母刺字“精忠報國”,司馬光教子勤儉,吉鴻昌不忘父訓一生清白謙正,家風傳統始終在中國人的血脈中流淌。“反躬自省”也已烙印在我心中,融進我的血脈裏,成為了我永久座右銘。

我的家風家訓5

歷史,由殘夢中驚醒,吻着歲月的睡魘,晨曦輕輕附和。歷史揮霍不去銘記着的家風,它承載着一個家族的歷史和文化。

幼時尚懵懂,父親叫我好好做人。告訴我,我家的家訓就是“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它不曾波瀾起伏,亦不曾驚天動地,但卻影響了我們家一代又一代。

家風是什麼?它是綿長千年的老酒,時間越久越是甜美醇香;它是一幅傳世名畫,精美雋永,價値連城,在歲月中永不褪色;它是一首經典老歌,傳唱至今,依然被世人所歌頌。

歷史上名人的家風、家規、家訓也是中華文明璀璨的文化珍寶中一個重要的部分。從孟母三遷到岳母刺字,再到曾國藩訓誡兒女“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再到紀曉嵐説“四戒四宜”,這足以見得家風家訓家規對於一個家庭的重要。

在我很小很小的時候,母親告訴我説,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但是年幼的我,不太懂這到底是什麼意思。直到我七歲那一年,母親做的一件事深深地影響了我。

在我的印象中,母親工作很忙,總是在公司和家之間穿梭。

可奇怪的是,在我的印象中,母親在從家到公司的路上時,習慣和一個陌生老人聊天,天作文天如此,不曾間斷。那個老人神志不清楚,説話也不利落。我也偷聽過他們的談話,不過是今天天氣不錯,吃飯了沒有之類的。七歲的我雖然不諳世事,但卻在心裏留下了疑問。心裏也有過嫉妒,媽媽不陪我玩,還有時間和別人聊天?終於有一天我問了母親,母親的回答竟讓我竟然想了很久。

她説:“孩子你知道嗎?這個老人以前是個老師,喜歡熱鬧,一場病,他成了現在這樣,他經常坐在門前,但沒有人願意和一個神志不清的老人聊天。這上下班的幾分鐘我和老人説説話,聊天的內容不重要,但重要的是讓他心靈得到了一些安慰,你明白嗎?”

母親的這番話,留在了我心裏,家訓在我心裏播下了種子。“這上下班的幾分鐘我和老人説説話,聊天的內容不重要,但重要的是讓他心靈得到了一些安慰,你明白嗎?”母親的話聽起來平常,卻温暖了老人荒涼的晩年。母親説待人真誠善良,這比什麼都重要,善良就是我家的家風。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我也一直以此作為我的座右銘,善良待人,即使這個世界漫天風雪亦有梅花盛開。塵埃細小,卻無處不在。善意雖小,卻依然可以填滿整個世界。善良,並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情。家風帶給我們的也是如此,它鬱鬱葱葱播種在心靈的每個角落,終究會讓整個世界都綠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