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5月思想彙報一帶一路【精彩多篇】

欄目: 思想彙報 / 發佈於: / 人氣:2.21W

5月思想彙報一帶一路【精彩多篇】

2017年5月思想彙報一帶一路 篇一

敬愛的黨組織:

在國際局勢複雜多變、經濟陰霾持久不散的宏觀背景下,來自中國的 一帶一路 藍圖,激盪着合作共贏的正能量,正成為 全球最可期的經濟合作計劃 。

歷史,常常於無聲處照亮未來。兩千多年前,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拉開了中國同中亞各國友好交往的序幕,也開闢出一條橫貫東西、連接歐亞的絲綢之路,自此 使者相望於道,商旅不絕於途 。今天,沿着茶馬古道、沙漠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等故道, 一帶一路 倡議正在編織出沿線國家深化交往的全新圖景。歷史與現實昭示人們,開放是民族成長的催化劑,文明更因交流互鑑而綻放異彩。

絲綢之路是各國人民的共同財富, 一帶一路 追求的是百花齊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獨秀的小利。 一帶一路 建設倡導的和平發展、共同發展理念,吸引了世界的關注和參與。 一帶一路 倡議提出至今三年來,已有70多個國家、國際組織積極響應,30多個國家與中方簽署了共建 一帶一路 合作協議。2015年,中國同 一帶一路 參與國雙邊貿易額突破1萬億美元,中國企業對 一帶一路 沿線49個國家的直接投資額近150億美元。從馳騁於亞歐大陸的中歐班列到非洲東海岸的道橋施工現場,從中南半島的跨國鐵路項目到南亞次大陸的現代化港口, 一帶一路 框架下的基礎設施建設,已為相關國家和人民帶來豐厚福利。

歡迎大家搭乘中國發展的列車,搭快車也好,搭便車也好,我們都歡迎 。中國是這樣説的,也是這樣做的。目前,中國發起成立的 亞投行 正式運營,絲路基金、中國 歐亞經濟合作基金等陸續組建;中泰鐵路、土耳其東西高鐵、匈塞鐵路等一批重大項目正加快推進。僅以2017年上半年為例,我國與 一帶一路 沿線國家新籤承包工程合同額達514.5億美元,同比增長37%。凡此種種,映照着中國對 一帶一路 倡議的真誠落實,更彰顯出相關合作的巨大潛力。

文明之間的對話,仰賴於跨越地域、超越民族的心靈溝通,離不開各國媒體架設起交流的橋樑。處身互聯互通、無遠弗屆的現代社會,傳播技術日新月異,媒體已是社會生活須臾不可或缺的重要變量。擴大 一帶一路 朋友圈,當好市場融通黏合劑,畫出情通意合同心圓,正如人民日報社社長楊振武在本次論壇上所言,各國媒體攜手合作,促進了民心的溝通,推動了產業的對接,幫助更多人從 一帶一路 建設中受益。如今, 一帶一路 媒體合作論壇已成為由中國媒體舉辦的,參與國家最廣、媒體數量最多的全球媒體峯會。本屆論壇所形成的 一帶一路全球媒體協作網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新媒體聯盟 一帶一路新聞報道多語種服務雲平台 等六大成果,夯實了雙邊和多邊媒體合作,展現了傳播在 一帶一路 建設中的巨大力量。

平等、合作、開放,共商、共建、共享。隨着這些原則不斷化為共識, 一帶一路 這一 中國方案 ,必將日益成為和平的'播種機、發展的助推器、文化的融合劑,引領人類社會厚植和平發展、互利共贏的理念,共同奏響時代最美的和聲。

2017年5月思想彙報一帶一路 篇二

敬愛的黨組織:

“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國家大多是歷史上各大文明興衰起伏、人類文化多樣性最複雜的地區,也是政治環境較不穩定的國家。故“一帶一路”倡議在這些國家順利落地一定要堅持“文化先導、攻心為上”。因此,“一帶一路”倡議如果要長久和可持續,並且互利共贏,以“文化親近感”為核心的“民心相通”一環最為重要。

在19世紀前的2000年裏,中國一直是東亞地區的“文明中心”,其倫理觀念、經典文獻、語言文字、典章制度、甚至手工藝技藝、科學技術等均為周邊國家所效仿。那時的中國絕對是典型的“文明型國家”。古往今來,起起滅滅、盛極一時的強國或霸道之國也不在少數,但稱得上“文明型國家”的寥若晨星。

今天,當中國再度成為全球性國家之時,更需要有渠道多樣、內容廣泛的國際交流:它依託着現代文化貿易和服務、學術交流、大眾旅遊以及各類民營、民間組織的積極互動等多種方式。

民心植根於民間,因此推進“一帶一路”應更加關注民間組織在文化貿易、國際文化交流中的積極作用,促進公共文化外交的活躍發展。文化領域是高度複雜的,與其他產品不同,文化產品與服務除了具有經濟價值之外,還具有文化價值。文化價值又是多層面的,包括審美價值、象徵價值、精神價值、歷史價值等等。如果經濟價值可以使用經濟學術語解釋清楚,但文化價值是不能簡單地用金錢來進行評估,文化領域因此需要多元化、多層次、多機制的複雜交換和評價系統來適應文化產品的複雜性。這就是文化領域需要法制,但是又非單純的法制能夠管理的原因。這也決定了文化交流不宜一味依賴於政府唱主角,而更宜以民間交流為主,要充分發揮民營、民間機構作用。

從我長期在國際非政府組織工作的經驗來看,文化消費貼近生活融入生活,是最易於在不同民族的人民之間交流的。那些精美的手工藝技藝、書畫藝術、歌舞藝術受到世界各民族人民的喜愛。而那些附着在日常生活用品上的文化符號,更是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增加着各國和各民族人民之間的好感。這就是為什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這十幾年來力推“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的原因。所以我建議:全面研究全球文化貿易發展現狀,為相關政策的出台提供依據;特別要了解聯絡世界各國民間的文化藝術節活動 ,以各種方式鼓勵中國的藝術家參加國際藝術交流活動。

民心相通,既需要“中華文化走出去”,還應該鼓勵 國外優秀文化“走進來”。只有“雙向交流”才能可持續發展。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中國的關係看,我們不僅應該通過文化貿易向他們推廣、介紹、輸出精美的中國文化產品,也應該向他們購買和進口具有他們本民族特色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用中國文化消費市場的巨大需求,通過市場機制,拉動他們國家的文化發展。為了提高與“一帶一路”國家文化貿易的水平,我們還可以有計劃地培訓他們的文化創意人才,提升其文化資源的市場轉化能力。所以在國家有關鼓勵文化貿易的專項基金中一定要有進出口雙向鼓勵政策,特別是要增加鼓勵進口“一帶一路”國家文化產品的內容。這樣也可以做到文化交流,利益互惠。

人類對於美好事物與和平的嚮往是共通的,無論生活在哪一塊土地上的人們,都希望世界和平,生活富足,而這種理想只有在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才能實現。回顧漢唐時期,絲綢之路的交流手段看上去並不複雜,彷彿平常人們走親戚一般,大家帶着禮物、情誼,以平和友好的姿態,相互學習與借鑑,所到之處、以理服人、以物贈人、以德待人。最後,我們既收穫了西方的新知識新技術,也收穫了友誼和鄰國對中國的尊重。這種交流的形式本身就彰顯了中國人的哲學思想和為人之道: 潤物細無聲,滴水穿石,大道無形。

如此,民心相通的“一帶一路”定會走得更加久長。

彙報人:

2017年5月思想彙報一帶一路 篇三

敬愛的黨組織:

在國際局勢複雜多變、經濟陰霾持久不散的宏觀背景下,來自中國的 一帶一路 藍圖,激盪着合作共贏的正能量,正成為 全球最可期的經濟合作計劃 。

歷史,常常於無聲處照亮未來。兩千多年前,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拉開了中國同中亞各國友好交往的序幕,也開闢出一條橫貫東西、連接歐亞的絲綢之路,自此 使者相望於道,商旅不絕於途 。今天,沿着茶馬古道、沙漠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等故道, 一帶一路 倡議正在編織出沿線國家深化交往的全新圖景。歷史與現實昭示人們,開放是民族成長的催化劑,文明更因交流互鑑而綻放異彩。

絲綢之路是各國人民的共同財富, 一帶一路 追求的是百花齊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獨秀的小利。 一帶一路 建設倡導的和平發展、共同發展理念,吸引了世界的關注和參與。 一帶一路 倡議提出至今三年來,已有70多個國家、國際組織積極響應,30多個國家與中方簽署了共建 一帶一路 合作協議。2015年,中國同 一帶一路 參與國雙邊貿易額突破1萬億美元,中國企業對 一帶一路 沿線49個國家的直接投資額近150億美元。從馳騁於亞歐大陸的中歐班列到非洲東海岸的道橋施工現場,從中南半島的跨國鐵路項目到南亞次大陸的現代化港口, 一帶一路 框架下的基礎設施建設,已為相關國家和人民帶來豐厚福利。

歡迎大家搭乘中國發展的列車,搭快車也好,搭便車也好,我們都歡迎 。中國是這樣説的,也是這樣做的。目前,中國發起成立的 亞投行 正式運營,絲路基金、中國 歐亞經濟合作基金等陸續組建;中泰鐵路、土耳其東西高鐵、匈塞鐵路等一批重大項目正加快推進。僅以2017年上半年為例,我國與 一帶一路 沿線國家新籤承包工程合同額達514.5億美元,同比增長37%。凡此種種,映照着中國對 一帶一路 倡議的真誠落實,更彰顯出相關合作的巨大潛力。

文明之間的對話,仰賴於跨越地域、超越民族的心靈溝通,離不開各國媒體架設起交流的橋樑。處身互聯互通、無遠弗屆的現代社會,傳播技術日新月異,媒體已是社會生活須臾不可或缺的重要變量。擴大 一帶一路 朋友圈,當好市場融通黏合劑,畫出情通意合同心圓,正如人民日報社社長楊振武在本次論壇上所言,各國媒體攜手合作,促進了民心的溝通,推動了產業的對接,幫助更多人從 一帶一路 建設中受益。如今, 一帶一路 媒體合作論壇已成為由中國媒體舉辦的,參與國家最廣、媒體數量最多的全球媒體峯會。本屆論壇所形成的 一帶一路全球媒體協作網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新媒體聯盟 一帶一路新聞報道多語種服務雲平台 等六大成果,夯實了雙邊和多邊媒體合作,展現了傳播在 一帶一路 建設中的巨大力量。

平等、合作、開放,共商、共建、共享。隨着這些原則不斷化為共識, 一帶一路 這一 中國方案 ,必將日益成為和平的播種機、發展的助推器、文化的融合劑,引領人類社會厚植和平發展、互利共贏的理念,共同奏響時代最美的和聲。

彙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