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會計專業大學生實習報告【精品多篇】

欄目: 實習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2.19W

會計專業大學生實習報告【精品多篇】

過秦論 篇一

嬴政的招賢政策是頗有吸引力的,始皇繼承了更完善了秦國人才政策。他主動尋求人才,使用人才。頓弱頗富才名,“秦王欲見弱”,而頓弱卻傲氣地提出一個苛刻條件――“臣之義不參拜,王能使無拜即可矣。不,即不見也”,“‘可’秦王許之”。韓非是鼎鼎大名的法家,秦王見《孤憤》《五蠹》之書,曰:“嗟呼!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秦王求才之心可見一斑。

招攬人才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還要重用人才。尉繚,魏國平民,來到秦國後給秦王獻了一條行間六國的妙計,秦王“以為秦國尉,卒用其計策……”。李斯,楚國百姓,身為呂不韋的“舍人”,但他鼓動嬴政發動統一戰爭,且有治國賢才。於是,他由長史、容卿升為廷尉、丞相。嬴政重用人才,不論其出身、階層、國籍、只重其才華和能力。假如重而用之,卻又猜忌或節制,也非善用人才,而嬴政卻為他們能發揮才能提供了便利條件。行間六國,費用三十萬金,全權交於遊説之士使用。

用才之君最難做到寬容人的缺點和錯誤,而嬴政卻做到了。在滅楚戰爭中王翦曾罵秦王:“秦王恆而不信人。”這是氣話,後來嬴政將全國兵力交於他一人之手,任其指揮而未加節制。呂不韋是秦王政敵,嚴重威脅秦王的權力,又牽涉了之亂,“王欲誅相國,為其先王功大,及賓客辯士遊之甚眾,王不忍致法”,嬴政並最終給以“其與家屬徙居蜀”的寬大處理,而其舍人李斯仍受到重用。水工鄭國本為韓國間諜,在行間過程中“作而覺,秦欲殺鄭國”,但他是個出色的水利建築師,又願為秦建萬代之功,因而終未受法,並獲得修渠全權。

誠然,始皇在人才問題上也曾犯過這樣那樣的錯誤,如誅殺韓非,誤用方術之士,後又偏重法術之士等等。但以上事實仍能説明嬴政是真正愛惜人才、善用人才的君主。

一、統一天下

統一天下是戰國時代不少國君更是秦自孝公以來歷代國君夢寐以求的偉業,他們都曾為此作過努力,但誰也沒有把它作為最高國策確定下來並付諸實施。秦王執政時,統一天下作為秦國最高國策是屢經大臣們積極建議,謀劃以後才定下來的。呂不韋攝政時就曾執行過削弱六國、吞併諸侯的戰略,尉繚一到秦國便立即鼓動秦王發動統一戰爭,而終起到關鍵作用的人物是李斯,《史記・李斯列傳》載,公元前237年,李斯説秦王曰:“今諸侯服秦,譬若郡縣,夫以秦之強,大王之賢,由灶上騷除,足以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此萬世之一時也。今怎而不急就,諸侯復強,相聚約從,雖有黃帝之力,不能並也。”

李斯的勸説深深地撼動了秦王,秦王聽其計,終於決定發動統一戰爭,把它作為國策確定下來,並付諸實施:拜李斯為上卿,任為長史;外交上,切實執行行間計;軍事上,配合外交而遠交近攻,發動強大攻勢,各個擊破。一場偉大的統一戰爭開始了。

二、權力世襲與禪賢大爭議

這是一場權力問題的大論戰,也是軍事民主制與君主世襲制的最後一場生死較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既吞天下,乃召羣臣而議曰:‘昔者五帝禪賢,三王世襲,孰是,將為之’”一場大爭論開始了。從《呂氏春秋》來看,禪賢制在秦王執政時期是不乏市場的。在權力問題上很多人主張禪賢制反對世襲制。而始皇本人在這場討論中是處在一種複雜而又痛苦的心理狀態裏,他既十分羨慕歷史上的聖賢功名,而又頗有些自傲自私,誰知這種心思被鮑自令之揭穿,鮑自令之堅持禪賢主張,又明知不能成功,因而怒罵嬴政是“所謂自營僅存之主”,不可以與三皇五帝相提並論。這可大大惹怒了秦皇,他“遂罷謀,無禪意也”他選擇了世襲制。王位世襲制早已是歷史的必然和現實,但始皇敢於把權力移交問題拿出來讓羣臣討論,並表明願意從中選擇,僅此一項就該讓我們對秦皇刮目相看,重新打量。

三、皇帝之號

它是秦皇集思廣益的創造,它同樣也是在一場大討論中產生的。其後為歷代君主所沿用。公元前221年,“秦初並天下。(始皇)令丞相、御史曰:‘……其議帝號’”,這場大討論的規模是客觀的,確定了系列名號:“皇帝”、“始皇帝”、“二世”、“詔”、“制”、“璽”、“朕”,這就標誌着君主制的最後完善與法律確定。

四、郡縣制

它起源甚早,但作為一種全國通用的行政管理制度,是在一次羣臣討論過程中,經李斯大力提議後才定下來的,他標誌着中央集權制的最後確立。公元前221年,丞相綰建議分封諸子為侯,“始皇下其議於羣臣”,羣臣便就郡縣制與分封制展開了討論。李斯力駁羣論,極力主張實行郡縣制,得到了秦始皇贊同,“廷尉議是”。

五、刻石頌德與封禪祭禮

秦皇進行這種國家宣傳與祭祀活動也曾與魯地儒生進行討論。“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東巡郡縣,……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事”。

六、焚書

過秦論原文 篇二

秦兼諸侯山東三十餘郡,脩津關,據險塞,繕甲兵而守之。然陳涉率散亂之眾數百,奮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望屋而食,橫行天下。秦人阻險不守,關樑不閉,長戟不刺,強弩不射。楚師深入,戰於鴻門,曾無藩籬之難。於是山東諸侯並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將而東征,章邯因其三軍之眾,要市於外,以謀其上。羣臣之不相信,可見於此矣。子嬰立,遂不悟。借使子嬰有庸主之材而僅得中佐,山東雖亂,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宜未絕也。

秦地被山帶河以為固,四塞之國也。自繆公以來至於秦王二十餘君,常為諸侯雄。此豈世賢哉?其勢居然也。且天下嘗同心並力攻秦矣,然困於險阻而不能進者,豈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勢不便也。秦雖小邑,伐並大城,得阨塞而守之。諸侯起於匹夫,以利會,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親,其民未附,名曰亡秦,其實利之也。彼見秦阻之難犯,必退師。案土息民以待其弊,收弱扶罷以令大國之君,不患不得意於海內。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為禽者,救敗非也。

秦王足己而不問,遂過而不變。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子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三主之惑,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當此時也,也非無深謀遠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指過者,秦俗多忌諱之禁也,——忠言未卒於口而身糜沒矣。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闔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諫,智士不謀也。天下已亂,奸不上聞,豈不悲哉!**知壅蔽之傷國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飾法設刑而天下治。其強也,禁暴誅亂而天下服;其弱也,王霸徵而諸侯從;其削也,內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嚴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內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餘載不絕;秦本末並失,故不能長。由是觀之,安危之統相去遠矣。

鄙諺曰:“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因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

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衞、中山之眾。於是六國之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於是廢**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始皇既沒,餘威震於殊俗。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衞、中山之君也;鋤耰棘矜,非銛於鈎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過秦論 篇三

摘 要:關於秦律對其官吏的管理,有很多的前輩學者已近有了深入的研究,陳寅恪、唐長孺、高敏等一大批老先生對此做過研究,又有很多學者寫了關於這方面的論文。由於本人學術知識非常淺薄,在這裏就不一一論述各前輩學者的觀點。寫出這篇文章,主要是學習了《睡虎地秦墓竹簡》以及鄭州大學高敏先生的《雲夢竹簡初探》後,的一點點感想。

關鍵詞:睡虎地秦簡;官吏升遷;官吏懲罰

一、秦朝官吏的選拔

怎麼才能被選人最為秦朝的官吏呢?早在秦孝公時,任用商鞍,變法圖強,廢除了奴隸主貴族的世卿世祿制度,獎勵軍功,制二十等爵位,《史記・卷六十八・商君列傳》載:有軍功者各以率受爵。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功大者食縣,小者食鄉亭,得臣其所食吏民”。高敏先生在《雲夢秦簡初探・從雲夢秦簡看秦的賜爵制度》一文中説道:“有爵着有很多優待條件可以免役,可以再犯罪是贖罪。《睡虎地秦墓竹簡・秦律十八種釋文註釋・置吏律》載:官府的官吏如果不在,令有爵位的人。按軍功而授予官職是當時選撥任用官吏(主要是縣級及縣級以下的官吏)的主要途徑。如《商君書・去強》裏就有“常官治者遷官”的説法,這是為了鼓勵官吏們忠心為封建國家服務。對於那些具有清醒的政治頭腦,操有富國強兵之術的地主階級活動家,秦最高統治者更是破格提撥,委以重任。商鞍原是魏相國公叔座的家臣,人秦後以他的治國之術説動了秦孝公,旋即被任命為大良造。在秦國要想成為官吏建立軍功可能是最優的路徑。秦對官吏的選撥與任用有較嚴格的標準。凡是他們認為不利於自己的統治的人,就不委以官任。郡縣以上的各級官吏,都由秦王一人任免,縣級以下的主要官吏,由縣令任命報上批准。這既反映了封建統治者的大權獨攬,也説明了他們對任命官吏的慎重。

二、秦官員都具備怎麼的素質

韓非曾經提出:“明主治吏不治民”的策略,在理論上強調了“吏治”的重要性。秦統治者也深深地懂得:封建國家的法律、政令的貫徹與實施是通過各級官吏進行的,官吏的統治才能及對地主階級的忠實程度,是直接關係到封建國家政權能否鞏固的問題,因此,他們非常重視“吏治”,重視對各級官吏的控制和有效使用。

秦朝官吏當時相當注重效率的。對官吏的工作效率有嚴格要求。秦統治者要求官吏辦事講究效率。商鞍説:“以日治者王,以夜治者強,以宿治者削”。勿政府官員在白天辦公,就能成就王業,在夜間也辦公,國家就強,拖延公事,國家就削弱。在《睡虎地秦簡》中我們還可以看到這方面的一些具體規定。例如上表中所列:“規定官府的音夫免職,應儘快任命音夫,如超過兩個月仍未任命音夫,令、垂就是違反法令;傳送命書要及時,不準擱壓,擱壓者要依法論處。等等。”

從秦簡中可以看出秦對官吏的道德與才能規定有嚴格的標準。《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無疑是當時官吏必須喻曉和效法的行為準則,它的開篇就是:“凡為吏之道,必精(潔)正直,慎謹堅固,審悉毋(無)私,微密(纖)察,安靜毋苛,審當賞罰。”。對官吏的這些要求,內容還是積極的。《睡虎地秦簡・語書》把“良吏”和“惡吏”區分得清清楚楚。“良吏”通曉法律令,無事不能辦,廉潔、忠誠為君上效力,知道一曹的事務不能獨斷獨行,所以有公正之心;“惡吏”則不懂法律令,不通事務,不廉潔,不能為君上效力,苛且懶惰,遇事推脱,無公正之心。對於“惡吏”是貶黔的,“其畫最多者,當居曹奏令丞,令、丞以為不直,志千里使有籍書之,以為惡吏。”

官吏必須知法、執法和守法。秦自商鞍變法後,一反奴隸主的“禮治”傳統,大刀闊斧地施行地主階級的“法治”,要求各級官吏不但要通曉法令,而且還要謹慎地執法、守法。如有違犯法令的讀職行為,要依法懲處。每一個執法的官吏都必須將適用自己管理範圍的律文抄錄下來並熟記之,每年年底到中央主管律令文書的御史那裏去核對律令,《睡虎地秦簡・尉雜》載:“歲舞闢律於御史”,作出增補與修改,如有擅自刪改律令一字以上者,“罪皆死不赦。”官吏要遵守法令,服從法令,“使吏非法無以守,則雖巧不得為奸”。《睡虎地秦簡・語書》所説的正是南郡守騰給郡下縣、道嗇夫的朝廷法律。官吏接到朝廷頒佈的法令後,要認真學習、宣傳,務使官吏和人民都明瞭,這樣,官吏就不敢隨意違法行事,人民也不敢隨意觸犯法律了。一旦“守法守職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斷案的官吏必須秉公執法,如果詢私舞弊,罪當重而故意輕判,當輕而故意重判者,為“不直”。應論罪而故意不論罪,以及故意為犯人開脱罪行,判他無罪的,稱為“縱囚”。對“不直”和“縱囚”,都要嚴懲。這種對官吏在知法、執法、守法方面的嚴格要求,加強了封建的法制,防止了封建的法律秩序被各級官吏破壞,進而依靠他們貫徹執行封建律,對人民實行嚴格的統治。

三、對違法官吏的懲罰

在封建國家裏,各級官僚是地主階級的政治代表,他們構成了封建集權統治的社會基礎和支柱。封建帝王只有通過各級官吏才能實現其統治。各級官吏在人民面前是主人,但又必須是帝王的忠實奴僕,他們必須忠心不二並富有成效地為封建帝王效勞,接受嚴格的監察和考核。秦朝中央設有御史台,是全國最高監察機構,御史的主要職責就是糾察百官。在郡有監御史,再下由郡守派人巡視,從事對各級官吏的監督。

關於對違法官吏的懲罰《睡虎地秦簡・秦律雜抄》和《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中還有許多記載。在這裏就不一一論述了。對於官吏的處罰,秦律相當嚴厲。首先是對拘私舞弊、貪贓枉法的懲罰。官吏如果,就會受到相應的懲治。

秦律尤其禁止禁止官吏弄虛作假,虛報功績。鄭州大學高敏先生在其《雲夢秦簡初探・見於中的訴訟、審訊和量刑制度》一文中説到:“秦對辦案人員之故意弄虛作假而造成冤案或放走犯人的,要實行重罰的原則。”“由此可以《秦律》的確有對治獄“不直”及“縱囚”者實行重罰的精神,目的在於維護法律的嚴肅性和打擊冤假錯案的製造者。”按照慣例,秦官吏在處理公務時如果有弄虛作假行為者,不但要受到經濟處罰,還要被免除官職。

四、評價

《秦律》的實行對秦國力的提升起了巨大的作用,為以後吞併東方六國打下堅實的基礎。其對官吏的懲罰也非常嚴重,固然有其合理的因素在裏面,但也可以看出其消極因素。

第一,有司法權的又有行政權,治獄全歸官府中的官吏,是秦時法律制度的要害所在。官吏的好於壞,官吏的“直”與“不直”直接影響到法律的實施過程中。這不得不説是時代的侷限性。

第二,高敏先生《雲夢秦簡初探・從的刑罰類別看地主階級法律的本質》一文中説到:《秦律》中對於官吏的懲罰相當嚴重,但我不得不看到受到這些嚴酷懲罰僅僅是縣級及其以下諸官吏。這也是上層地主階級對中下層地主階級的壓迫。

第三,秦朝的官吏當是比較廉潔的,且工作效率定然不低。《睡虎地秦簡》中提到“永不敍用“的就有近十條。有如此嚴重的懲罰措施誰又敢於以身試法。(作者單位:鄭州大學歷史學院)

參考文獻:

[1]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0年

[2] 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

會計專業大學生實習報告 篇四

實習的第一天,剛好是工人發工資的時候,所以只幫忙發了工資。從第二天開始,有兩天多的時間是完工產品入庫並審核,這一部分比較的枯燥,做的是比較基礎的工作,因為有財務軟件,所以只要將各個車間近一個月來的生產的產成品的款號、完工數量以及經手人員、日期等有關的信息錄入軟件的供應鏈模塊中即可,但是做好這項工作是很需要耐心、而且要細心,不然很容易就可能輸入錯誤的信息。這一部分不僅涉及以後的產品銷售收入核算,也涉及工人工資的計算,影響成本的計算。在做這一部分的時候,覺得比較枯燥,但是也不敢懈怠,害怕出錯,體會到會計工作所需要的細心和耐心。

完成了產品的入庫,接下來做的是審核原始憑證、編制會計分錄、填制記帳憑證,這是一項連續的工作。剛開始審核原始憑證的時候有些無所適從,不知從何下手,幸虧有別人手把手教,審核原始憑證不想自己想象中的那樣只是需要核對一些信息而已,如果原始憑證登記合理、合規,審核起來就會比較省力。但是日常的業務中因為不是每個人都瞭解在業務發生時應該進行怎樣的填制手續,才能進行會計的入賬。在我審核的時候,手續欠缺的經常發生在原料採購、辦公用品等的採購,經常是缺少購買物料申請單和實物入庫單。如果發生這種情況,就必須與協調相關的部門補齊手續,因此審核起來,就比較費時費力。

會計分錄的編制不像想象中的那麼簡單:只是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當然這是大原則,但是要做好、做規範,只是這樣還是不夠的。在做會計分錄的時候學到的東西是最多的,在做一筆費用業務的時候,不知道是歸入製造費用還是管理費用,單就依據原始的單據二者均可。這時候問了那裏的會計人員,她跟我講了一下有關這筆業務的發生,我才明白過來。公司車輛的運費處理問題:如果是運載物料和原材料用於產品的生產,必須歸入製造費用。而如果是公司人員的出差的車輛費則應該作為管理費用處理。做完這筆業務,我發現能夠比較好地做好會計分錄必須對整個公司的生產運作有一定的瞭解,這樣才能夠處理好每一筆經濟業務。接下來出現是一些細節的問題:做涉及兩個以上帳户的會計分錄的時候,我總是把它做成兩個簡單會計分錄,雖然這不是原則性的錯誤,但是這明顯地是記帳手續複雜了,而且也不利於集中反映一項經濟業務的全面情況。還有就是一些實務的問題:收付款項經常有零頭,零頭一般都是沒有支付或收取,我在做分錄的時候,把這一點也忽略了,也沒有認真再看一下這筆業務的款項到底是如何處理的,就直接地把款項做成銷售收入或是現金存款的減少,到最後去看他們原先已經做好的記賬憑證,才知道零頭是這樣處理的:未收的零頭一般做成營業外支出,相應地未支付的零頭做成營業外收入。而這時做好的記賬憑證已經都打印出來了,我又回頭去軟件數據庫裏先將會計分錄改正確,最後重新打印。本來這些應該一個半天就能弄好,但是因為不熟悉、老出錯,又折騰了快一個下午。

因為原始憑證已審核好了,會計分錄也做完了,填制記帳憑帳就輕鬆許多(編制會計分錄和填制記帳憑證是同時進行的)。記賬憑證中重要的是如何寫摘要才能簡明達意,我試寫了好幾筆業務後才覺得慢慢地上手了。這個比較容易。

銷售訂單入庫也相對簡單一些,也只是錄入相關的信息,金蝶k3財務軟件的使用,一些繁雜的處理都是由軟件自動生成,關於銷售税,只要在訂單類型裏輸入是否含税就行,像一些含税的訂單,系統就會自動生成產成品的含税單價、總金額等等。

實習心得: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短短十天的實習,學到了不少東西,瞭解了不少東西,看到了自己的對會計的專業知識掌握得很少。所謂會計行業越老越值錢,以前總認為會計最重要還是經驗,但是這次的實習改變了我的想法,理論是否紮實也是很關鍵的,畢竟會計的專業比較強,而且有一些比較死的東西是必須掌握的。如果沒打好理論基礎,真正到了工作會沒有頭緒的! 其實無所謂説哪個更重要,哪個比較不重要,而是應該兩者兼優最好。實習中發現了自己的許多不足:1、課上學習沒有把知識很好地串起來,而業務不是像書上一樣,是分塊進行講解的,它是連續的,所以在處理一筆業務的時候,知道要做什麼,但是卻不知道從何處開始。在學以致用方面很需要努力。2、畢竟只學習了基礎會計這門專業課,只能説是很皮毛的東西,專業知識還是很欠缺的,會計囊括的東西是很多。

實習的時候也有不少認識:1、做會計需要理清思路,像在建賬的時候,要對整個建賬的輪廓有較清晰地瞭解,這樣具體工作起來有方向,效率比較高,否則很容易在一個問題上卡住,反反覆覆,總得不到解決。而理清思路後就是具體的一些工作,這些工作或許會重複,比較枯燥,很需要耐心。2、會計在一個公司涉及的範圍説小也不小,它不

是僅僅是現金、財務的管理,會計從一個側面可以**一個公司的生產情況,比如從完工產品入庫單可以瞭解一個車間、組別的生產效率,生產進度。會計一方面也很反映一個公司的**是否完善,我實習的公司因為是剛成立5年,**有整合,剛達到一般納税企業的要求,企業剛建賬,很多會計**還不是很完善,像老出現原始憑證中購買申請單和物料入庫驗收單手續不全的情況,也有**不健全的因素。3、財務軟件在會計上的應用已經相當廣了,可以省去人工地做許多簡單瑣碎的流程,也能完成一些比較複雜的處理,因此也需要掌握如何去利用財務軟件。

過秦論 篇五

1.瞭解賈誼對秦王朝迅速滅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諷今,勸諫漢文帝施仁政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的進步意義。2.歸納掌握“制、亡、利、固、遺、度”等詞的一詞多義、八個通假字、三種古漢語特殊句式。3.熟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後三段。

教學重點背誦課文,理解並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教學難點結合課文詞句的特點,歸納文言詞法句法知識,逐步掌握文言字詞句運用規律。

教具準備錄音機、教學磁帶、投影儀、投影膠片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引導學生了解賈誼及秦統一前後的歷史背景。放錄音範讀,以求學生準確認讀。熟讀課文,理解文意。

[教學步驟]

一、導語

請同學們欣賞兩首詩

投影(一)賈生

李商隱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學生默讀,理解。

教師提示:漢文帝渴求賢臣,坐在宣室裏徵求賈誼的意見,賈誼的政治才幹無與倫比。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賈誼徵求社稷大計卻問及鬼魅神仙。此詩選取宣室召見、夜半前席兩個細節,揭示出賈誼似受恩遇實則不遇的實質。

投影(二)賈誼

賈生才調世無倫,哭泣情懷吊屈文。

樑王墜馬尋常事,何需哀傷付一生。

學生默讀,理解。

教師提示:賈誼懷才不遇,空有抱負,曾深情吟詠出《吊屈原賦》。樑王落馬而死本是尋常之事,賈誼又何必為此自悲自責呢,抑鬱而終呢?

那麼,賈誼“才調”到底如何呢?讓我們從被魯迅稱為“西漢鴻文”的《過秦論》中尋找答案吧。

二、作者簡介

選一生讀註解①。教師稍作補充:賈誼年十八以能誦詩書、善屬文聞名於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張,表現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漢文帝的賞識,但卻因此受到守舊派的詆譭,被貶為長沙王太傅。貶謫後,雖身居閒職,仍心繫朝事,後為樑王太傅。正如詩中所講,樑王落馬而死,賈誼以為是自己失職,哭泣歲餘,抑鬱而終,年僅33歲。一顆璀璨奪目的巨星從此長逝歷史天空。所著政論文以《過秦論》《陳政事疏》《論積貯疏》最為有名。

三、背景簡介

目的是明確賈誼“過秦”的深刻含義。

投影(三)

戰國時代,隨着宗法制度的解體,各國競相改革。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功效卓著,秦國空前強大起來,於是以秦統一為主線的多年的兼併戰爭開始了。如齊魏馬陵之戰、秦趙長平之戰等,連年征戰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最後秦終於兼併了六國。

秦統一天下之後,對百姓橫徵暴斂,濫施嚴刑苛法;對異族大肆興伐。它的暴政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民怨沸騰,終於在秦二世元年爆發了陳勝吳廣起義。隨着人民起義的風起雲湧,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王朝也是歷時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結束了。

四、放錄音,使學生準確認讀

學生聽錄音一遍。

教師強調一些字的讀音。

投影(四)

生字:

腴(yú)軫(zhěn)鏃(cú)笞(chī)恬(tián)藩(fān)甕(wèng)牖(yǒu)

多音字:(判斷在具體語境中的讀音)

孝公既沒(mò)召滑(shào)俯首頸系(xì)踐華為城(huà)勁弩(jìng)

不及中人(zhōng)墨翟(dí)躡足行伍(háng)將數百之眾(jiàng)

度長絜大(duó)比權量力(liàng)萬乘之勢(shèng)朝同列(cháo)一夫作難(nàn)

通假字:(讀本字音)

約從離衡(通“橫”)合從締交(通“縱”)制其弊(通“敝”)

陳利兵而誰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通“崛”)贏糧而景從(通“影”)

百有餘年(通“又”)

五、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藉助註解及熟知的文言知識理解文意

六、佈置作業

1.掌握本課的生字、多音字、通假字。

2.反覆誦讀全文,熟悉文意。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採用誦讀教學法,以指導學生誦讀為主。包括兩部分內容:①對課文內容作簡單的分析點撥,以期儘快形成背誦思路;②語氣提示

[教學步驟]一、檢查朗讀情況,採用個別朗讀與集體朗讀的形式,抽查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況。

二、分析理解,指導誦讀。

(一)課堂問答設計

提問:讀全文後回答,這一篇史論的主要觀點是什麼?如何理解這句話?

明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句話是對秦王朝所犯過失的總結,秦王朝“仁義不施”結果導致亡國。

提問:從全文看,“攻守之勢異也”,“攻”“守”的不同形勢在課文中的具體表現是什麼?

學生討論後明確“攻之勢”體現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強大——鼎盛。“守之勢”體現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統一天下到覆滅。

選一學生朗讀第一段。

朗讀提示:注意語勢,體現秦王朝勢力的崛起,突出秦國地利(據殽函之固、擁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政通(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等的優勢。整段以中速讀。

集體朗讀第一段。

選學生讀第二段。

朗讀提示:應注意一下兩方面:①秦國“從孝公既沒……南……西……東……北收要害之都”語調上揚,應有秦擴張領土、勢力空前增強的氣勢。②六國攻秦、賂秦、服秦三部曲:“諸侯恐懼……叩關而攻秦”眾諸侯約從締交,羅致人才,戮力攻秦,語勢上揚,以諸侯之強反襯突出強秦之不可戰勝;“秦人開關延敵……爭割地而賂秦”,強秦輕而易舉,獲得大勝,六國卻不堪一擊,語勢由強到弱;“秦有餘力而制其弊……強國請服,弱國入朝”應由低緩的語氣讀出。最後一句輕描淡寫一語帶過即可。

學生齊讀第二段,體味語意。

男生齊讀第三段。

(二)理清背誦思路

提問:研讀課文,作者總寫秦始皇的功業,從政治、軍事、文化、刑法、地理防務五個方面來談,請用選文中的語句回答各個方面的具體內容。

學生速讀後明確:統一天下前,政治上“吞二週而忘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軍事上“南取百越之地……北築長城而首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

統一天下之後,採取了愚民、弱民、防民之策。文化上“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刑法上“隳名城,殺豪傑,銷鋒鏑,以弱天下之民,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地理防務上“踐華為城,因河為池,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朗讀指導:統一天下前,應由較強的語勢讀出,充分渲染塑造一個“威加海內”的帝王形象。統一天下之後,秦王朝至此已達頂峯,這意味着從此轉入守勢。這段文字義正辭嚴,充分揭露了秦的暴虐無道,故誦讀應有“聲討”之勢。末句“天下已定”總承以上內容,其後應有長停頓,然後轉入敍秦始皇的心態,用以反襯下文滅亡之速,讀時須有嘲諷意,突出“自以為”“萬世之業”等詞語。

集體朗讀第三段,背誦。

女生齊讀第四段。

教師提問:第四段寫了強秦的滅亡。“陳涉起義,天下響應”有哪幾方面的鋪敍呢?選文中語句回答。用意何在?

學生明確:五個方面。出身地位:“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個人素質:“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起義軍成分:“疲弊之卒,數百之眾”。武器:“斬木為兵,揭杆為旗”。起義的影響:“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起義結果:“山東豪俊遂並起而忘秦族矣”。這五方面的鋪敍為第五段內容作了鋪墊。

朗讀指導:①“始皇”二句,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宜用從容、沉着的語調讀出。②“然”急轉直下,稍作停頓,以下先抑(“陳涉”至“之富”)後揚(“躡足”至段末)讀出對比情調。③末句敍事結束全篇,要讀得沉着、有力。

集體誦讀一次。

教師提問:既為史論,那麼“論”自然體現在末段,作者的思路如何?

學生默讀思考。

明確:先對比論述九國之師何陳涉之眾的力量,重點是“成敗異變、功業相反”八字。然後歸納中心論點,“然秦以區區之地”以下四句照應第一二段;“以六合為家”二句照應第三段;“一夫作難”三句照應第四段,水到渠成點出中心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朗讀指導:“且夫”推進一層領起議論的語氣。以下連用六個“也”表示及其肯定的意思。四個排比句的重音是:“尊”“銛”“抗”“及”。特別應重讀“成敗異變,功業相反”。“試使”換假設語氣,讀出惋惜之意。“然秦”以下句子語勢由弱到強,逼出“何也”,結句顯志,須用深責的語氣讀出,“仁義不施”是重點,宜一字一頓。

集體誦讀第五段。

三、全體學生齊讀課文兩遍,嘗試背誦課文三至五段

四、佈置作業

背誦課文三、四、五段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檢查背誦。師生回顧交流西漢初的社會情形,明確作者寫《過秦論》的現實性和針對性。總結字、詞、句等文言知識,落到實處。

[教學步驟]

一、教師示範背誦,學生低和集體背誦三、四、五段

二、回顧漢初社會情形,明確作者寫作意圖

提問:作者借古諷今,強秦的速亡給後人的啟示是什麼?漢初的社會情形如何?賈誼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

學生討論明確:①“施仁政,行仁政”。②賈誼生活在漢文帝時代。其時,社會經濟已漸漸恢復,人民生活也較安定,但是階級矛盾卻在不斷地滋生暗長,統治階級日益滋長“淫侈之俗”,並橫徵暴斂,加重人民負擔,以至逼迫農民賣鬻子。賈誼擔心“大命將泛,莫之振救”,於是藉此文,要求漢文帝以秦亡為警示,施行仁政,免蹈秦亡之覆轍。③從前面對賈誼的介紹可以看出,賈誼是個對政治功名有強烈願望的人,他想通過這篇文章引起皇帝的注意,實現其政治抱負。

教師總結引申:同學們的分析很有見地。在我國曆史上有過不少像賈誼一樣憂國憂民的知識分子,如戰國時代有為楚國前途大聲呼喊“豈餘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的愛國詩人屈原;南宋有“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的憂患詩人陸游;有希望“試手補天裂”“西北洗胡沙”的愛國詞人辛棄疾……這種關心國家命運的愛國傳統在正直而富有理想的知識分子身上是一脈相承的。現在請大家回想一下,哪些句子體現了作者的憂思滿懷、語重心長?

學生思考、吟誦。

三、小結賈誼以其縱觀天下,通覽古今的博學與睿智,將熾熱的愛國之情洋溢於字裏行間,確實才調無倫。

四、分類歸納文言知識

1.教師提問:請找出本文中所有的詞類活用現象,並初步歸納其活用的規律。

學生討論明確。

教師總結: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A.名詞的活用

例句活用類型釋義

席捲、包舉、囊括名詞作狀語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樣

天下雲集響應同上像雲一樣、像聲音一樣

贏糧而景從同上像影子一樣

內立法度,南取漢中同上在國內、向南

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詞動用招致

履至尊而制六合同上登上

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同上用破甕作用草繩系

教師歸納:活用規律:名詞作狀語,名詞放在動詞前,1、2、3句表示動作行為的特徵和狀態,第4句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處所或方位。

名詞活用作動詞,第5句和第7句,兩個名詞連用,表示事物的動作意義;第6句,名詞和動詞用“而”連接,這個名詞常用如動詞。B.動詞的活用

例句活用類型釋義

追亡逐北動詞作名詞逃走的人

卻匈奴七百餘里使動用法使……退卻

約從離衡使動用法使……離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使動用法使……朝拜

外連橫而鬥諸侯使動用法使……爭鬥

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使動用法使……滅亡

教師歸納:活用規律:動詞用作名詞,動詞在句中充當賓語,如例1。動詞的使動用法,例2、3、6句,不及物動詞帶了賓語,4、5句,動作對它的賓語含有“使它怎樣”的意思,這説明這些動詞都產生了使動用法。

C.形容詞活用

例句活用類型釋義

會盟而謀弱秦形容詞使動使……弱

以弱天下之民形容詞使動使……弱,削弱

以愚黔首形容詞使動使……愚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容詞動用變小,變弱

教師歸納:活用規律:形容詞後帶有賓語,且對它的賓語含有“使它怎樣”的意思,説明形容詞用作動詞,表示使動的意義,如例1、2、3。

2.提問:課後思考練習第三題中有6個實詞,歸納其一詞多義,力求在動態的語境中辨析詞義。

學生逐一明確。

教師歸納總結。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①制

例句出處釋義

一日不再食則飢,終歲不製衣則寒《齊桓晉文之事》製作、縫製

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後漢書•張衡傳》製造、製作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赤壁之戰》壓制、控制

秦有餘力而制其弊《過秦論》制服

王寥、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過秦論》統率、指揮

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養足以事父母《齊桓晉文之事》規定、制定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岳陽樓記》規模

②亡

例句出處釋義

從徑道亡,歸璧於趙《廉頗藺相如列傳》逃跑、逃脱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過秦論》丟失、失去

燕雖小國而後亡《六國論》滅亡、消亡

今劉表新亡,二子不協《赤壁之戰》死亡

追亡逐北,伏屍百萬《過秦論》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通“無”,沒有

吞二週而亡諸侯《過秦論》使動用法,使……滅亡

③固

例句出處釋義

臨不測之淵以為固《過秦論》牢固、堅固(的地勢)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孟子》鞏固

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廉頗藺相如列傳》堅持、堅決

且遷我如振落葉耳,而固吝者何《王忠肅公翱事》一定、必

吾固知公子之還也《信陵君竊符救趙》本來、原來

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既、已

獨夫之心,日益驕固《阿房宮賦》固執、頑固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報任安書》固然、誠然

④利

例句出處釋義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鋭利、鋒利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勸學》快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有利、條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有利的形勢

有蔣士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説》利益、好處

商人重利輕別離《琵琶行》利潤

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孫子•謀攻》勝利

火器利襲遠,技擊利巷戰《馮婉貞》有利於

⑤遺

例句出處釋義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候已困矣《過秦論》丟失

夜不閉户,路不拾遺《封神演義》丟失的東西

國小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師説》遺漏、忽略

此三者,吾遺恨也《伶官傳序》死去的人遺留下來的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出師表》給予

⑥度B.動詞的活用

例句活用類型釋義

追亡逐北動詞作名詞逃走的人

卻匈奴七百餘里使動用法使……退卻

約從離衡使動用法使……離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使動用法使……朝拜

外連橫而鬥諸侯使動用法使……爭鬥

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使動用法使……滅亡

教師歸納:活用規律:動詞用作名詞,動詞在句中充當賓語,如例1。動詞的使動用法,例2、3、6句,不及物動詞帶了賓語,4、5句,動作對它的賓語含有“使它怎樣”的意思,這説明這些動詞都產生了使動用法。

C.形容詞活用

例句活用類型釋義

會盟而謀弱秦形容詞使動使……弱

以弱天下之民形容詞使動使……弱,削弱

以愚黔首形容詞使動使……愚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容詞動用變小,變弱

教師歸納:活用規律:形容詞後帶有賓語,且對它的賓語含有“使它怎樣”的意思,説明形容詞用作動詞,表示使動的意義,如例1、2、3。

2.提問:課後思考練習第三題中有6個實詞,歸納其一詞多義,力求在動態的語境中辨析詞義。

學生逐一明確。

教師歸納總結。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①制

例句出處釋義

一日不再食則飢,終歲不製衣則寒《齊桓晉文之事》製作、縫製

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後漢書•張衡傳》製造、製作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赤壁之戰》壓制、控制

秦有餘力而制其弊《過秦論》制服

王寥、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過秦論》統率、指揮

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養足以事父母《齊桓晉文之事》規定、制定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岳陽樓記》規模

②亡

例句出處釋義

從徑道亡,歸璧於趙《廉頗藺相如列傳》逃跑、逃脱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過秦論》丟失、失去

燕雖小國而後亡《六國論》滅亡、消亡

今劉表新亡,二子不協《赤壁之戰》死亡

追亡逐北,伏屍百萬《過秦論》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通“無”,沒有

吞二週而亡諸侯《過秦論》使動用法,使……滅亡

③固

例句出處釋義

臨不測之淵以為固《過秦論》牢固、堅固(的地勢)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孟子》鞏固

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廉頗藺相如列傳》堅持、堅決

且遷我如振落葉耳,而固吝者何《王忠肅公翱事》一定、必

吾固知公子之還也《信陵君竊符救趙》本來、原來

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既、已

獨夫之心,日益驕固《阿房宮賦》固執、頑固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報任安書》固然、誠然

④利

例句出處釋義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鋭利、鋒利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勸學》快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有利、條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有利的形勢

有蔣士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説》利益、好處

商人重利輕別離《琵琶行》利潤

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孫子•謀攻》勝利

火器利襲遠,技擊利巷戰《馮婉貞》有利於

⑤遺

例句出處釋義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候已困矣《過秦論》丟失

夜不閉户,路不拾遺《封神演義》丟失的東西

國小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師説》遺漏、忽略

此三者,吾遺恨也《伶官傳序》死去的人遺留下來的

過秦論範文 篇六

關鍵詞:賈誼,過秦論,大漢王朝自強,華夏民族自強

中圖分類號: C95 文獻標識碼: A

賈誼生於漢高帝七年,卒於漢文帝十二年。他生活的時代,是漢朝通過休養生息,國力日益壯大的時代,是漢朝仍籠罩在對外族避戰媾和陰雲之下的時代,也是戰國時期忠義名節、豪俠勇武之風仍然熾烈的時代。因而,在賈誼這位政論家、文學家的奮筆撰著之中,抗擊外族侵凌以解除邊患的激情言論多有體現,如《新書》裏的《解縣》《威不信》《勢卑》《匈奴》等篇的禦敵定邊論述,都體現出了賈生心中澎湃的大漢王朝自強、華夏民族自強的熱血情感。

即使在《過秦論》這樣以史鑑為論據、以勸諫為功用的奏議文章中,這種國家民族自強情感,也被賈生淋漓盡致地澎湃暢吐出來――

及至始皇……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1]P4

賈誼在這裏以凝練而傳神的文字,力透紙背地寫出了前朝秦以強大國勢在異族面前昂首維護的華夏民族尊嚴。對百越,秦人不但將其劃為自己的郡縣,更使“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也就是説,連秦朝的下級小吏也能叫曾經不可一世的越族君王俯首帖耳惟命是從,因為即使是秦朝的小吏,也能影響百越之君的生死榮辱而使後者不得不“俯首繫頸”地“委命”於秦。

到了賈誼生活的時代,越人對漢朝的態度又是怎樣的呢?《史記・南越列傳》記載:

秦已破滅,(趙)佗即擊並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為中國勞苦,故釋佗弗誅。漢十一年,遣陸賈因立佗為南越王,與剖符通使,和集百越,毋為南邊患害……高後時,有司請禁南越關市鐵器……於是佗乃自尊號為南越武帝,發兵攻長沙邊邑,敗數縣而去焉……(漢文帝恩威並施,趙佗)去帝制……至孝景時稱臣,使人朝請。然南越,其居國,竊如故號名;其使天子,稱王朝命如諸侯。[2]P1061-1062

這段古籍的大意是説,秦漢之交,趙佗攻佔兼併了秦朝的桂林、象郡而自立為南越王,建立王國。西漢呂后執政時期,南越王趙佗不服漢朝宗主國管制,乾脆自稱皇帝,建立帝國,甚至攻打漢朝的長沙邊邑。漢文帝恩威並施,雖然使趙佗表面上撤除了自封的帝號,對漢朝稱臣,但趙佗在南越國內還是竊取從前的名號,而且派遣的向漢朝貢的使臣也自稱是諸侯王的使臣。

南越在漢初對漢朝的這種不恭態度,與其過去對強秦的“俯首繫頸,委命下吏”實乃天壤之別。我們知人論世地瞭解了賈誼生活年代,南越(秦時百越)對漢廷的不馴,以此品讀賈誼《過秦論》“(秦)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的鏗然文字,自可充分感受到賈誼溢於言表,渴盼華夏民族、大漢王朝早日克平邊患以實現真正強盛的激昂情懷。

再結合眾所周知的漢高祖劉邦白登慘敗而致漢初大半個世紀雖被北方匈奴無數次地致書戲耍、發兵侵擾掠奪,但漢朝廷仍對匈奴百般忍辱和親的時代背景,則賈誼《過秦論》“(秦)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的激揚文字,更是將其激盪於胸中的大漢國家自強、華夏民族自強情感吶喊得慷慨賁張。

因此,賈誼在《過秦論》裏引用秦人南平百越、北克匈奴的往事以彰顯秦朝國力的無比強大,既是為了反襯證明如果“仁義不施”,即使再強大的王朝也會“攻守之勢異也”,彈指間灰飛煙滅的道理,以使漢文帝充分認識到施行仁政對漢政權存亡攸關的重大意義,同時也是在傾吐渴盼大漢王朝國家自強、華夏民族自強的澎湃心聲,這種心聲在“(秦)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字裏行間得到了充分的彰顯。《過秦論》等文中的這類文字,與《解縣》《威不信》《勢卑》《匈奴》等篇的嘔心國事、盡進忠言的禦敵定邊論述,共同詮釋了賈誼文章裏大漢王朝自強,華夏民族自強的一個鮮明情感主題。

參考文獻:

過秦論原文 篇七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衞、中山之眾。於是六國之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於是廢**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始皇既沒,餘威震於殊俗。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衞、中山之君也;鋤耰棘矜,非銛於鈎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過秦論 篇八

統一封建王朝。他一生是有功也有過的。秦始皇在位時期為統一中國

創下了不朽的功績,也有不少的過失。有人説:“他功大於過,值萬人尊敬。”也有人説他過大於功,他在位時期,很殘暴,説他是秦暴

政,這就讓我們來説説他們的功過吧!

秦始皇年僅十三歲就登基了,以他稚嫩的肩膀過早地扛起了秦國統一天下的使命,責任使他變得更早熟,更堅強,也變得更沉默了。他的處理果斷是成就一切的基礎,所以,果斷令他創下了不少的功勞。他的主要成就是在政治上統一了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以及為了統一和鞏固統一而在軍事上,交通上所做的貢獻。

他的貢獻分幾件,詳細來講,也就是他在政治上統一六國,他在統一六國中,首先把大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裏,然後當機立斷,作出了推進統一的重大決策。從此事可以看出秦始皇非常有智謀和策略,所以他才能統一中國。這是他的功勞之一。

他在統一中國的基礎上,建立了一整套封建中央集權國的政體模式。他首先創置了皇帝制度,自稱始皇帝。其次,他創置了郡縣制度,取消原來的封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後又增設四郡;郡設郡守,郡以下轄縣,縣有縣令,郡守縣令都由中居任命,可以隨時調動。中央政府內設三公九卿,廢除世襲特權。中央及地方級官員實行流動,其任免升遷一切大權都操縱在皇帝手中。贏政建立的這種政體模式,對中國2000多年封建社會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秦以後歷代封建王朝的政體模式雖然期間有小的變化,但基本上沒有脱離贏政設計的這一窠臼。從而説明秦始皇的功勞是非常大的,直至現在,也有不小的影響。這是他的功勞之二。

第三件功勞是,他為了鞏固新建立的統一王朝,下令以秦小篆為統一文字,以秦的圓形貨幣“秦半兩”為統一貨幣,以秦的度量衡為全國統一的計量標準。從而便利了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還有他大興土木工程,修建了長城、阿房宮。為中國留下了震驚中外的世界文化遺產“長城”、“兵馬俑”。這些都説明了秦始皇的功勞是巨大的。

但是一個人有功就會有過,何況是一國之君呢!作為一個專制主義的統治者,他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尤其是為了加強思想文化上的統治而採取的殘暴措施,對中國文化思想的發展起着摧殘的作用,並開創了文化專制的先例。他焚書坑儒,刑法苟暴,濫用民力,大興土木,這些都是秦始皇的一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