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德育勞動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6W

德育勞動心得體會多篇

德育勞動心得體會篇1

一想到五一勞動節就要來臨就覺得特別的興奮和期待,因為在五一節假日期間,我終於可以不用整天躺在家裏看着手機發呆了,而是有了一件有價值意義的事情可以去做。那就是和我們學生會的同學們一起去參加一場社會實踐活動,活動內容是去往xx果園參與一日勞動活動。

在那一天還沒有到來之前,我就做了很多充足的準備,比如購買防曬霜,遮陽帽和防曬衣,還有準備各種喝的和吃的東西。但是當我提着大包小包的東西出現在參與此次活動的同學面前時,我就有一種想要把這些東西都丟掉的衝動。因為他們都是除了背了一個包,什麼東西也沒拿,顯得我更是嬌弱和矯情了。而我事後回想起來,也覺得是我太過誇張了。只是去果園摘一天果子而已,而我當時的陣仗就感覺像是要去那邊住一兩個星期。可是這也的確是我第一次參加這樣的活動,這次也算是給我增加了一些經驗和常識吧。

跟隨着大部隊,我來到了xx果園,xx果園是在比較偏遠的山區裏,所以當我們坐車趕到的時候,都已經快到晚上了。我們在那天的民宿裏住了一晚上,民宿裏的老闆也十分的熱情,聽説我們是來體驗勞動的大學生,連晚飯都給我們打了八八折。到了第二天,我們就開啟我們美好勞動的一天了,在去往xx果園的路上,我們一邊呼吸着山村裏的新鮮空氣,一邊欣賞着路邊優美的風景,感覺十分的美妙。

等到了果園的時候,我們才發現那邊的農民伯伯已經幹起了活來,看到我們的到來,都趕緊趕了過來迎接。在對我們進行了親切的問候後,就開始帶領我們去到果林深處去摘果子了。這片果林非常的茂密,結的果子也非常的多,而我被安排的那一片區域也正是十分茂密的一處。看着這些紅彤彤的果子,我嚥了一下口水就直接幹了起來。一開始乾的還挺帶勁,但是越到後來,太陽越熱烈,我就有點幹不動了。而我看着那些農民伯伯,他們的汗水已經浸濕了他們的衣裳,卻渾然不知,依舊在類日炎炎下辛勤的勞作着。再看看我自己,遮陽帽帶着,防曬衣穿着,飲料汽水也喝着,這根本都不像來幹活的。一想到這裏,我不禁自行慚愧起來,於是便加快了我手中幹活的速度……

一天的勞動下來,我們已是累精疲力盡,但是每個人的臉上卻都是洋溢着勞動的幸福。和農民伯伯相處的一天,也讓我感受到了他們的淳樸和熱情,更讓我們感受到了他們辛苦和不易。

德育勞動心得體會篇2

踏着晨曦去勞動,不管睡眼惺忪,不管揮汗如雨;忍着痠痛去勞動,不管灰塵瀰漫,不管氣喘吁吁。從樓梯掃到走廊,從牆壁擦到玻璃,一天的勞動課,來也匆匆,去也匆匆。苦中有樂,酸中有甜,留下不盡思索。

勞動創造了美,它是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完美結合。在我們的汗水澆灌下,一棟教學樓裏裏外外煥然一新——從垃圾散亂到窗明几淨,這凝聚了我們的無盡心血。

勞動培養了我們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前的我,是一個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小太陽”。在家懶懶散散,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初上勞動課,感到新鮮。上完一天,腰痠背疼。

勞動培養了我們的社會實踐能力,它使我認識到:課本知識是不夠的,應積極投身於社會實踐,經風雨,見世面,豐富人生閲歷,為以後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為社會主義建設添磚加瓦。

勞動還培養了我們的責任心,使我們樹立了要回報社會,回報人民的人生觀。它使我們認識到: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我要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盡職盡責,鞠躬盡瘁,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努力做一個合格的社會主義新人。一週的勞動如白駒過隙,但它使我的思想發生了質的飛躍,它促使我早日摒棄那些“小太陽”的思想,從而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我將會在漫漫人生路上勇挑重擔,鋭意進取,不畏艱險,奮發有為!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只是古代讀書人的美好意願,它已經不符合現代大學生的追求,如今的大學生身在校園,心兒卻更加開闊,他們希望自己儘可能早地接觸社會,更早地融入豐富多彩的生活。

對於這次勞動,一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許多人的看法不盡相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模式,我們有理由走自己選擇的人生路,只要把握住自己,掌握好學習與打工的分寸,肯定能把大學這個人生階段過得豐富多彩。

勞動的途徑或者形式多種多樣,只要是對社會有益,對自己積累人生經歷有益,還能夠有少量收入,就可以毫不猶豫的參與其中。從這次勞動中我懂得:對於結果,我們應該有這樣的胸襟:不以成敗論英雄,不一定非要用成功來作為自己的目標和要求。人生需要設計,但是這種設計不是憑空出來的,是需要成本的,失敗就是一種成本,有了成本的投入,就預示着的人生的收穫即將開始。

小草用綠色證明自己,鳥兒用歌聲證明自己,我們要用行動證明自己。打一份工,為以後的成功奠基吧!不經風雨,怎見彩虹,沒有人能輕輕鬆鬆成功。

德育勞動心得體會篇3

向書本學習,博覽羣書。一本好書像一艘船,能帶領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無限廣闊的海洋。教育名人薛瑞萍説:"教書的人啊,自己先就不讀書,這可怎麼得了!"所以,我要求自己用有限的時間"讀"最多的書,用眼睛,用耳朵,用雙手,用心靈......我讀教育名著,讀到了蘇霍姆林斯基、馬卡連珂、杜威、陶行知、魏書生.....大教育家偉大的理想閃爍着智慧的光芒,照耀着我年輕的心;我讀教育報刊,讀到了優秀教育理念和教學設計,它們是我工作的好幫手,形影不離的好夥伴;教師必須具有一定的文學修養、道德素養,所以經典的文學名著更不應該束之高閣,而成為我們平時經常享受的精神食糧。

向實踐學習,實踐出真知灼見,實踐長才幹。在學習借鑑中嚐到甜頭,在嚐到甜頭中不斷學習,我大量閲讀各種教育教學雜誌,由看教案發展到看論文,由此我成了學習的好手;然後在不斷學習中不斷實踐,在不斷實踐中不斷反思,思考教學成敗,思考創新教法;接着在不斷反思中不斷總結,在不斷總結中不斷提煉;最後在不斷總結中不斷交流,在不斷交流中不斷昇華。我的教學水平就是這樣慢慢得到進步的。

一本書上講到教師應當有三歷:學歷、經歷和閲歷。我不一定能行遍萬里路,讀遍萬卷書,但我會使自己成為一個永不停止讀書、探索、思考、寫作的人,讓它們成為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習慣。"講台上循循善誘,身後留下的,惟有藏書萬卷。"這便是熱愛讀書,積極進取的我的真情告。

德育勞動心得體會篇4

育人要從小抓起。今天的少年,是21世紀國家的棟樑,擔負着振興中華這個光榮而艱鉅的任務。他們好比幼苗,必須培養得宜,才能發育滋長,使他們在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成為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勇於獻身的一代新人。他們能否健康成長,這關鍵是靠人的培養,如何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我談一下自己的體會:

一、為人師表,率先垂範。

班級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最基層的組織單位,而班主任則是這個單位的領導者、組織者和管理者,班主任工作是塑造學生靈魂的工作,班主任對創設良好的班集體,全面提高學生素質,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在學校裏,班主任接觸學生的時間最長,開展的教育活動最多,對學生的影響最大,在學生面前自己就是一面鏡子、一本書。因此,規範學生的行為,首先要規範自己的行為;提高學生的素質,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質。在教育工作中,真正做到為人師表,率先垂範。我作為一名班主任,在十幾年的工作實踐中,要求學生做到的,我首先帶頭做到;要求學生講文明禮貌,我首先做到尊重每一位學生人格,從不挖苦諷刺他們;教育他們熱愛勞動,我每天早上和下午放學後和學生一塊打掃環境衞生和教室清潔衞生;教育學生搞好團結,我首先做到和科任老師、年級同志搞好團結;和學生交知心朋友;在學習上,要求學生書寫認真工整,我在板書時首先做到書寫規範認真。這樣自己的一言一行已經成了一種無聲的教育,同時也贏得了學生的愛戴。教師是學生心目中的榜樣,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作為教師更應提高自身素質,樹立職業道德,以高尚的道德風範去影響學生,當好學生健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二、強化日常行為規範教育,加強"三自"能力的培養。

國小教育主要是養成教育,一個人能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高尚的思想品德,關鍵在於國小階段的教育,特別是低段的教育。學生良好的思想行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過每一件事,每一項活動,每一節課,長期薰陶才能形成。近年來,為建設良好的校風、班風,我着重抓日常行為規範的養成教育。我以課堂生活為主體,以常規訓練為主線,加強了對學生課堂紀律、常規、禮貌、衞生和勞動等九方面基本行為準則的教育。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責任感和自學、自理、自控的能力,使課堂教學中師生和諧統一地完成各項教學任務。

三、重視與家長的聯繫,雙向管好孩子。

孩子的進步,集體的成長,離不開教師,也離不開家長。為了更好地全面瞭解學生情況,我通過多種形式與家長建立密切聯繫,進行友好交往,不僅溝通信息還增進了情感的交流。孩子進步了,家長也來向我致謝。我對孩子的一片愛心不僅贏得了孩子對我的愛,也贏得了家長的信任、鼓勵和支持。只要班上搞什麼活動,家長總是全力支持。

將德育工作做好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需要從小事做起,一點一滴積累,長時間的堅持。久而久之,自然而然也就將德育工作做好了

德育勞動心得體會篇5

為期一週的勞動周結束了,然而這短短的一星期卻已然成為我大學生活中十分珍貴的一段回憶。歐文先生曾經説過這樣一句話――“完善的新人應該是在勞動之中和為了勞動而培養起來的”,恰是這次勞動周,讓我對這句話有了更真切與深入的理解。

勞動週期間,我們每天從事的都是擦玻璃、拖樓梯一類簡單的勞動,乍看起來並不多的勞動卻往往需要一個多小時才能完成,稍事休息後的片刻才漸漸發覺麻木的

肢體上傳的痠痛。在此之前,我們從未想象過,在我們每天都要接觸到的角落也可以隱藏如此灰塵,清潔那些我們每天上下樓的必經之路原來需要這麼辛苦。

大四的時光對於每個學生都有特殊的意義,成長的欣喜、離別的愁苦,更夾雜未知的迷茫與不解的慌亂。恍然間四年的美好年華已成逝水,對這校園中的一草一木

都是如此熟悉,卻因為早已習慣而從未發覺,自己每天所處的潔淨環境中藴藏的關愛與辛勞。

這裏是我們的家,我們可以在整潔的環境中無憂無慮的快樂成長,是因為有一羣人甘願忍受艱辛、默默付出,她們所期望的不是關切的話語,而僅僅是尊重與體諒;我們有屬於自己的家,那個曾經給予我們温馨與關愛的天地,亦曾有那樣一個身影每天日日夜夜穿梭於衞生間、洗衣機、廚房之間,忙碌不休,而她所期望的從不是自己所得,而是孩子的未來。

我們這一代人被媒體戲稱為“80後”,標新立異的背後或許隱藏了一些“愛之深、責之切”的期許,這些期許來源於生活,更成就於生活。勞動中,我們品嚐了生活的

艱辛,更對我們多年來的潔淨生活進行反思,對多年來已經習慣的家庭生活進行感恩。短短几天,我真切的看到自己的成長與蜕變,也對自己的生活前所未有的樂觀與滿足。不久後,我們即將滿懷期待走入社會,踏上征途,用同樣的精神去奉獻社會、關愛他人。或許多年後,我們將成長為父母,將被子女問及自己的過去,如果那樣,“勞動周”將是我大學回憶中不可錯過的精彩一筆,我會語重心長的告訴他,這不僅僅是一次勞動,更是一份發自內心的反省與感恩。

德育勞動心得體會篇6

德,何為德?古人常曰:止學至善為德。

作為一名90後,從小便接觸internet,email,phone等21世紀的產物。數字世界於我們已經是根深蒂固的存在了。比起直接的與人交流,我們更擅長使用msn等電子通訊工具。因此在與人相處時,我們往往會有疏忽,以至於留下不會以德待人,以德自處的映像。因此,身為一名中學生,我們應該改變這種映像,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而一切良好的品德都是建立在愛上。學會愛每一個愛你的人,你就走出了道德的第一步。

愛,對於人類不是一種遭遇,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周國平説,當一個人類愛上他人時,他才是人類。否則,他只是一個高級生物。那麼如何讓別人知道,你是愛他的?關懷。關懷是愛的基礎表現。當父母會家時,遞上一杯茶,是關懷;當朋友遇上哭泣時,遞上一張紙巾,是關懷;當路人摔倒時,給予一聲問候,是關懷。關懷是愛的體現,愛並不內敏。

誠信,是道德的第二步。信用,只佔心靈的一角落,卻能讓你擁有整個世界。古人云:誠信於君為忠,誠信於父為孝,誠信於友為義,誠信於民為仁,誠信於交為智。人與人的相處不過時一個“誠”字。卻讓許多人覺得萬分困難。其實,始終用善感的心靈去認真對待生命中的每一個細節,就是誠信。

其實,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很簡單。只要做到以上兩步,你就基本邁向道德之路了。

德育勞動心得體會篇7

勞動節馬上就要到來,又到了我們學校一年一度傳統的勞動節活動,每次在勞動節前後,在我們放勞動節的假的時候,我們學校就會舉行全校性的大掃除,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任務,每個班級都有自己的區域和任務,我們每個學生也都會積極的參與到其中。每年只有這個時候,我們學校才會顯得特別的生機勃勃,特別的團結和有愛,當然,我也才進入到大學的校園裏面,這些也都是聽説,自己也還是第一次經歷,當我參加這次的活動之後,我也感受到了很多,對我們學校又有了一個重新的認識,這次的經歷也將會成為我在大學校園裏面最為寶貴的回憶。

儘管過程是非常的辛苦的,但是看着我們一個個的都願意去為了我們的美好的校園而共同的努力和付出,我們都可以不辭辛苦的朝着我們共同的目標而努力,朝着我們自己的方向去做事,為我們的校園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但是對於我們大學生來説,平時日常的清掃還是簡單,但是對於這樣大型的全校大掃除卻還是第一次,所以對於我個人而言,這次的活動也是非常的新穎的,我也充滿了好奇和期待,在激動的心情當中我們也開始了自己的區域的任務,但是慢慢的,隨着任務的增多,以及自己對於勞動的辛苦和疲倦,自己的激動和好奇都已經被漸漸的消磨了,但是幸運的是,我們學校的所有學生都是非常的積極的,要是覺得累了,也會團結友愛的互相幫助,對於累了的同學我們也會選擇輪流的換崗,積極的跟對方打氣,等自己休息好了之後又迅速的進入到任務的完成當中,就這樣,我們在互相的鼓勵當中也顯得沒有那麼的辛苦了,在我們打掃完學校之後,將自己的任務和整個學校所有的區域都打掃的乾乾淨淨,看着自己煥然一新的學校,呼吸一口乾淨校園裏的空氣,我們也感到非常的滿足,每個人臉上都是喜悦的,我們都堅持的完成了自己的事情,在我們的努力之下,也將自己的校園環境和校園的衞生煥然一新。

通過這次,我也徹底的感受到了我們大學生的拼搏以及堅持不懈,在打掃衞生的過程的當中,我們也都會互相幫助,都在為了共同的目標,為了我們學校的美好的環境而共同的努力,我很喜歡這樣的氛圍,也喜歡這樣的學校,喜歡我們學校的所有的同學,希望以後還能繼續參加這樣的活動,能夠更加的充實自己的校園生活。

最後,我也想説一句:勞動最光榮!

德育勞動心得體會篇8

對高校學生道德教育進行梳理和反思,就會發現大學生道德教育面臨着諸多問題,集中反映在忽視以學生為本,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和主體的需要,忽視學生的利益需求,缺乏對學生成長規律的深人認識和把握。新形勢下,大學生道德教育無論從實踐出發、還是理論思考都需要有新的思維和新的視角才能推進道德教育創新,進一步推動道德教育理論的發展,提升道德教育效果。

一、堅持和發展道德教育主體論,強化學生的自律精神

主體,指認識活動的承擔者;客體,指認識的對象性。主體性,即獨立性、主動性。指不需要別人的幫助,自己有作為主體去獨立地完成某一個工作任務的意願,能夠自己尋求完成這一任務的途徑和找到解決這一任務的方法、技能,這種意願與方法、技能的統一叫做主體性。主體性問題反映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規律,即知識技能、道德觀點、信念都不可能是外部交給學生的,而必須是由學習者自己投人力量,積極活動才能獲得。

馬克思指出:“道德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而宗教的基礎原則是人類精神的他律。”第1卷人類精神的自律是自我主體的發生機制,道德是為人而存在的,任何道德原則都要求社會尊重個體的自律和自由。道德是社會人的道德,人是道德的主體,道德教育是以實現人自身的完美和幸福為目的的重要途徑。

長期以來,高校的道德教育強調個人從屬於集體,從屬於社會,從屬於國家,主要以道德秩序和道德準則來規範人的日常生活行為,有時甚至以政治教育取代道德教育。在形式上體現為一種道德的管制,推行一體化秩序的道德約束;在評價上,獎懲成為支配個人行為的外在統治力量,遏制了個人道德主體性。限制人的全面發展,忽視個人的權利,容易使學生產生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知行脱節的現象,這種道德的外在強迫、忽視主體對道德的自主選擇和判斷,難以自覺履行道德義務,培養自己的道德責任。

人是道德的主體,人的主體性是一切道德活動的內在依據,人的主體性在道德活動中的展開和具體化構成人作為道德主體的主體性,道德是人自我肯定、自我實現和自我發展的一種特殊動力,它既有發展人自由的一面,又有約束人的一面,它反映了主觀和客觀,應然與實然的統一。

主體道德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活動,包括受教育者對道德規範的對象化活動和教育者、受教育者之間的交往活動,道德教育應該在弘揚主體性基礎上,實現雙方的統一。教育促進人的發展,從主體性意義講是受教育者對自身發展的改造,這種改造是通過客體的主體化和主體的客體化的能動作用而實現統一的過程。即教育者要使道德教育成為主體的要求,使道德教育過程成為映現自我、確證自我和實現自我的過程,完成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道德投射。這種投射在受教育主體通過實踐的滲透和自身的融合成為主體的存在,成為主體的本質力量。客體主體化表現為主體對道德規範的選擇和實踐。道德規範一旦完成客體主體化的過程則成為人發展的動力源。

道德教育的主體性表明,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是主體與主體的平等關係(互為主客體關係)。道德教育的過程是通過兩個主體間的交往互動實現的,因此,無論是從內容或目的出發,都應該強調平等主體雙方的理解、移情和互動;道德教育關注人生的意義、價值、人與人之間關係等精神存在,把握的是一種意義世界,對這些問題的解決是主體精神和健康心理的塑造,因此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是平等的,相互尊重對方、在相互的理解接納中承認並保持各自獨立性和完整性,進而實現道德主體的自律。

二、堅持和發展道德教育需要論,提升學生的搖要層次需要,指個人缺乏某種東西時所產生的一種主觀狀態,即對事和物的慾望和要求,它是客觀需要的反映。人的需要是在人與客觀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在積極的活動中產生的。

在道德教育中,一直有“崇高理想”和“共產主義道德精神”等終極價值目標的設定,忽視了從實際、從主體需要出發道德教育的空洞説教與現實生活中道德行為的脱節,成為道德教育的誤區。追求道德理想就意味着要做一位“完人”,做“完人”成為人們為之奮鬥的方向,道德變成人們企盼但難以實現的目標。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叔本華曾這樣講過:人的全部行為可以用存在着的三種“內驅力”理解,即利己主義、惡意和同情。美國學者馬斯洛在《人的激勵理論》一書中將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為五種: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在他的分析中人的一切需要都是在生理需要中產生的、是生理需要相對滿足的產物。人的生理需要滿足越充分,道德需要越多,反之,道德需要越少。倫理道德是所有追求自身的最大幸福與利益的行為規則,是人們追求幸福快樂的需要。

馬克思指出,人的需要或利益表現為兩種形式,一是“自然主體的那種個人需要”,二是“表現為社會需要的個人需要”,“在現實世界中個人有很多需要”,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14頁)個體作為一個社會成員,要在社會中生存和發展,滿足自身的各種生理心理的需要,就要了解社會運行和社會生活的基本規則,個體只有在掌握了社會規則並遵守時,才能被社會認同實現個人的需要。道德一開始在個體生活中出現具有工具性的意義,是個體實現利益,滿足需要的手段,當個體把道德作為一種手段來思考和應用時,道德主體處於他律階段,是道德發展的最初階段,也是必經階段。此時,個體道德行為並不是為了道德而做出的,而是為滿足個體利益的需要。伴隨着個體認識能力,思考能力,判斷能力的發展,個體道德需要日益強化和理性化逐步從他律階段走向自律。因此,個體道德需要對於道德的發生和發展始終起着積極的作用。在個體道德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個體首先從自身出發,從自己利益出發決定對客觀事物的取捨,個體是否遵守有關的道德法則,遵守的程度,取決於個體從需要出發做出的道德抉擇。

個體道德需要不是先天的,不是主觀自生的,而是在道德實踐中出現的社會對個體的要求,個體道德需要本質上是社會對其藥束對其要求,是社會需要。社會是一個充滿了矛盾的有機體,這些矛盾表現為個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的矛盾,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矛盾,羣體利益與羣體利益之間的矛盾。社會的正常運行和發展就必須建立行之有效的社會秩序,實現社會的有序化、規範化。道德應社會有序化運行的客觀要求而生,是社會生產關係和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因而具有普遍有效性。社會道德通過外部壓力和動力成為個體道

德需要,社會道德需要對個體道德的發生發展形成了一種外在壓力,也是一種動力,需要是個體道德發生發展也是社會道德發生發展的內在動力,是一種精神需要。任何道德都只有轉化為個體道德才有意義,因此,只有喚醒主體道德需要才能在道德實踐中實現這種需要。

三、堅持和發展道德教育功利論,倡導人民大眾的功利主義

西方功利主義道德觀的代表人物是英國資產階級倫理學家邊沁(jeremybentham)和英國唯心主義哲學家穆勒(johstuartmill),他們認為,快樂幸福是評價道德行為善惡和優劣的終極標準。在穆勒看來,功利就是快樂與免除痛苦。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引起快樂的最主要的情境條件是一個人追求並達到目的。每個人的行為、目的都是為了滿足一定的需要實現一定的慾望,如行為成功,慾望、需要得到滿足則快樂,反之則痛苦。就道德而言,人們最初完善自我品德是因為美德給了自身利益,之所以愛人而生同情心和報恩心,是因為別人給其以快樂,追求美德的直接動因和原動力是自愛心、求生欲和自尊心,而終極的動因則是自己得到了快樂和利益。

西方倫理學家主張從人的自然本性,人的基本心理反應(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對快樂的追求)引申出道德來,將道德從人本身的利益出發並將其放在實際利益的範圍中來考察反映出人們對道德認知的一種深化,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就道德目的來説有很大的侷限性。首先,它將個人的感受和個人的利害關係作為道德原則和根本目的,在實踐中容易導致價值的偏倚。雖然功利主義道德觀也提出了將個人幸福和社會、他人幸福,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結合起來,但它只是把社會公益,社會幸福的道德行為看成是獲得個人利益、個人幸福的方法和手段;其次,功利主義道德觀將人生的一切目的只解釋成快樂和幸福,將道德原動力與道德目的混同起來也是片面的。

馬克思主義認為,利益是道德的基礎,人們所奮鬥的一切都與他們的利益有關。因此,馬克思主義並不籠統地反對功利主義,如果就“利益”而言,不同階級、不同階層各有不同的功利主義,我們提倡的是以勞動人民長遠利益和當前利益、局部利益、整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統一為出發點的革命功利主義。主張關心人民的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在大力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不斷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們物質、文化的需要,倡導的是人民大眾的功利主義。

道德的產生和發展機制,既有其功利性的一面,又有其超功利性的一面,以滿足方式和效果而言是利他的,以期望實現個人幸福的動機而言,是利己的、是功利的,兩方面不可分割又互相纏繞,有機統一在道德教育過程中。

我國的道德教育自身有着優良的傳統和很多成功經驗,但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傳統道德觀受到衝擊,新道德體系正在逐步建立之中。要構建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教育理論體系,就要進行創新,就要強調對人個體的尊重,強調個人的道德需要,重視個人道德建構的幸福觀、功利觀、強調以人為本,重視人在道德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唯此,才能突破傳統道德教育的侷限,在道德教育理念上進行創新,惟有觀念的轉變,才可以帶來新的道德教育目標、內容、體系、途徑的構建。創新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必須在繼承的基礎上與現實結合,在道德教育實踐中敏鋭地發現問題,察覺到奇特的不尋常的事件,對習慣的態度和評價勇於質疑,追求答案的獨特性和多樣性,增強思維的靈活性,善於變通,做到思路開闊。同時在繼承前人經驗基礎上,綜合利用現有的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以期取得道德教育上的進展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