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2022讓疫情不再那麼沉重心得感悟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81W

2022讓疫情不再那麼沉重心得感悟

讓疫情不再那麼沉重心得感悟1

面對災禍面對這次嚴峻的新型冠狀肺炎疫情,文學不能缺席退場,這是所有學文為文的人共同的心聲呼聲,但是不是一股腦衝上去拿着紙筆書寫千篇一律的加油和二次改造新聞報道這些疫情素材呢?我看不是!所謂的加油鼓舞之類的口號在新聞及網絡自媒體上已經鋪天蓋地了,視覺聽覺所佔據的優勢早已打敗了文學的魅力,所以再寫些這樣的語言文字創造性價值不大,也無法在讀者心裏樹立起一個高的精神關懷和靈魂治癒的標杆。文學從來就不是直面揭露現實表達作者所想所念的,往往是間接婉曲的,是杜絕重複囉嗦的,而是要有新的解釋和發現,是與讀者保持一種感同身受但又有所超越,提供一種樂觀積極的心態和美好日常細節的視野,以此來啟迪激勵人心。我的疫情文學創作觀就是“用日常喚醒大家美好的記憶,生成一種強大的心理和精神力量,堅定自信保持樂觀,以此再來表彰事蹟點贊醫護還有鼓舞激勵人心。”

任何有關災禍的文字書寫都是沉重的都是筆者日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這次疫情從文藝界到社會各界以及全國的學校師生都在用自己手裏的紙筆書寫一些震撼人心的事蹟和傳遞堅強自信的精氣神,一時間從詩歌散文到微型小説、報告文學,充滿了文學作品對當下現實的關懷,有“醫者仁心”“救死扶傷”的歌頌、有醫患相互勉勵的加油打氣,有工作逆行的身影和家庭奉獻的縮影,有“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全國動員,有音視頻防疫普及,有廣告提示還有喇叭和無人機的喊話勸阻等等,我首先要給這些第一時間寫出了有關疫情的文學作品的作者們點贊和表示敬佩,接着便是我無所作為的羞愧,那躲避現實的故意心理像極了“文人的懦弱”,在我所強調的“為文作文者要保持人文精神和傾注人文關懷”的觀點中,我自己先行為違心了。因為害怕無法面對,因為畏懼而總是逃避。我的回憶裏又將新添一處虧欠的記憶。

我的疫情文學創作觀念是立足“日常 ”兩字,就是想讓大家迴歸日常,把心靜下來把心態調整好,既然已經關在家裏了,倒還不如好好趁此機會“閉關修行”一番,體重在與日俱增的同時思想也要常磨礪知識也要“苟日新,日日新”,把對記憶美妙瞬間的把握當做應對疫情的勇氣,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化為當下面對疫情的動力劑,警惕防備心理也常在,但正常人的生活也要慢慢迴歸。這就好比攻城伐寨,外面有人攻是一回事,內部的齊心協力和團結自信也十分重要,天時不如地利,而地利不如人和。只要人和是可以操作天時掌控地利的。同時迴歸日常也是想讓大家迴歸冷靜理智,當下有關疫情所揭露出來的人性問題極端現象很多,有人腐敗不作為,有人昧良心發財,還有人哄搶物品和敵視有關湖北武漢的人員等等,這些都是過激反映下的人性弱點和劣根性,當然人在任何災禍面前都會展現其極為不堪的一面,往往走向極端和深淵,但可不可以嘗試着以某種形式帶領大眾走回日常回歸平常,走向人性光輝美好的一面呢,我看應該可以!關於這方面文學作品就顯示出優勢來了,語言文字的塑造力量也可以顯現了,關鍵就是怎麼樣去描述怎樣去引導了,還有就是文化層次的不同怎樣解決,對語言文字沒有興趣等等,這些是問題,但如果解決了這些問題,那麼文學作品就可以勸善人性凝聚人心了。

讓疫情不再那麼沉重心得感悟2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至今已兩月有餘,雖然疫情在國內已得到一定控制,生產生活逐步恢復正常,但國際防控形勢卻依舊嚴峻。疫情的發生對人類的生存、社會的發展帶來了挑戰,與其抗爭是人類唯一的選擇。文學作為作家筆下的武器,自然而然應在特殊時期投注出文學的力量。文學作品中相關的“災難書寫”,在記錄歷史的同時,努力勾連着人類命運與社會變化的密切關係,在當下甚至未來,讓這些文字始終提醒我們保持冷靜的審視和思考。

文學創作中,“災難”作為一個主題,時常以“恐懼”“悲慘”等關鍵詞以痛感直擊人心。古有《楚辭》的《招魂》篇中描寫惡劣氣候給人們帶來的威脅;當代文學作品中,從《唐山大地震》《温故1942》到《花冠病毒》《白雪烏鴉》等書都寫了災難發生時的情態;諸如《霍亂時期的愛情》《鼠疫》等外國文學作品同樣為讀者展現着災害境遇下的人性百態。古今中外的作品中,無論是虛構或是非虛構的災難書寫,它的目的並不是無限放大災難帶給人類和社會歷史的影響,在慘痛的天災人禍背後,是人性在危難時刻閃現出的善良、個體對生的渴望、人類對生命的敬畏。那些依據真實災害所進行的文學創作,從文化記憶的角度見證了歷史,它可以在任何時候帶領人們“重返現場”,在重温彼時的“無助”與“絕望”後,痛定思痛,更加珍視生命的寶貴,警惕悲劇重演。然而,文學作品又不同於歷史檔案,也有別於真實影像資料,它不是冰冷的文字數據,作家在塑造人物形象、建構人物關係時,賦予了不同角色人性善惡及生命的温度,這些都是能夠透過字裏行間傳至人心深處的。因此,我們可以稱災難文學具備記錄歷史的功能,但它的作用絕不侷限於此。

在這次疫情中,不少文學工作者和普通民眾都創作了和疫情相關的文學作品,其中以詩歌體裁較為多見。例如:陳先義的《致敬鍾南山》、黃亞洲的《今夜,讓我的心,跟隨你們去武漢》等,人們紛紛用文學抒發自己特殊時刻的心靈感受,這些“為事而作”的作品反映了社會現實,歌頌了抗疫戰線的感人事蹟,表達了對醫務工作者的敬意。很多優秀作品在新媒體平台上得到廣泛傳播的事實證明,這樣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撫慰了心靈,讓人們的精神不再只是沉浸在恐慌與悲傷之中,讓一線醫務工作者在極端高壓的工作之下感到欣慰,作品流露出的真情實感以感動與悲憫引起大家的共鳴,從而凝聚人心。我想,這是疫情文學區別於其他文學作品,具有現實意義的特殊功用。

文學作品中的災難書寫,雖與各種災難相關,但相信作者的創作目的絕不是為了記錄災難或渲染災難,而是透過災難來刻畫個體的心路歷程、精神狀態,繼而表現出敬畏生命這一嚴肅主題。文學可以真實再現災難來臨那一刻的恐懼與痛苦,可以直言誘發天災人禍的種種因素;可以展現人類作為個體在與災難抗爭時的偉大;可以透過災難重新定義人類存在的普遍意義,探索人性真實的一面。字裏行間,讀者會重新思考愛是什麼、堅持為何、自我救贖的意義以及相互扶持的力量,我想這是這類作品最寶貴的價值所在。它不僅藴含複雜情感,更應該具備深刻旨意。“傷痕”的背後,是如何平復的問題,心理的創面與精神的裂隙需要温暖的情懷去撫慰。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的文字語言去探討人類與災難的關係,才能使作品昭示出除了文學本身之外的社會意義。

讓疫情不再那麼沉重心得感悟3

冬去春來,新冠疫情給人們帶來的影響無處不在。其中,與疫情有關的文學作品銷量大增,成為特殊時期一個引人注目的文化現象。

疫情期間,加繆的《鼠疫》、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理查德·普雷斯頓的《血疫——埃博拉的故事》三本書佔據噹噹網熱銷電子書top20的三個席位,而畢淑敏舊作《花冠病毒》在孔夫子舊書網上一度喊價高達800元,有網友説,書中有關封城、市民搶購等情節的描寫,簡直就是現實翻版。

“疫情文學閲讀”引發關注,首先是廣大讀者所處現實境地和心靈境況使然。加繆在《鼠疫》中寫道:鼠疫就意味着流放和分離。現實中,不管是湖北各地迫不得已的封城,還是其他省份的嚴防死守,都令這個鼠年的春節失去了“團圓”的意義,有人背井離鄉回不了家,也有人與親人陰陽相隔無緣再見。

每當人們遇到突如其來的危機,內心往往被焦慮、落寞、恐慌、憂傷填滿,而此時的文學閲讀,則能給心靈以温情的撫慰。

重温疫情文學,不僅能通過閲讀去體驗疫情蔓延時,人類同胞所遭遇的不幸,也能領略困境中勇士們堅持真理和正義的偉大人道主義精神。馬爾克斯在《霍亂時期的愛情》中説,“哪裏有恐懼,哪裏就有愛。”這次疫情中,白衣天使的勇敢逆行,志願者的甘於奉獻,普通百姓的理解配合,讓全社會真切感受到愛與包容、温暖與善良、慈悲與憐憫……這些關於德行與品質的讚美,在疫情閲讀中不再抽象。

從疫情文學閲讀熱,也可以看到人類對災難的深刻反思。一場疫情,提高了人類從社會到個體的危機意識,它同時也是一堂生命教育課,讓人們開始反思什麼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科幻作家陳楸帆在疫情初期重讀《鼠疫》後寫道:瘟疫是一種大自然調整生態平衡的方式,它不會因為社會的進步,技術的發展而完全消失,這就要我們一直保持對自然的敬畏,對科學的尊重,對人性的守護。

在豆瓣上,讀者“緋村拔刀齋”讀過《血疫》後,除了感歎埃博拉病毒的恐怖和陡然面對新冠病毒帶來的社會停擺之外,發出了靈魂質問:“死神曾對人類高高舉起了屠刀,而又輕輕地放下,人類是何等僥倖,但我們總是會這麼幸運麼?”他想知道,當人們讀過這本書之後,是否還有勇氣面對餐桌上的那些野生動物。

疫情文學熱,也是全民閲讀品質提升的結果。以江蘇為例,2019年度全省居民綜合閲讀率達90.16%,比2018年度提高了0.23個百分點。閲讀可以使人們從書籍中得到慰藉、汲取養分、感知生命,成為不可替代的體驗和生活的一部分。

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書看多了,我們自然會從那千千萬萬的故事、人生、經歷裏,慢慢總結出自己的判斷及價值觀,從而知道自己想過怎樣的人生,生出對抗孤獨的勇氣、對抗命運的底氣。就如那位意外走紅的“方艙醫院讀書哥”,他代表着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閲讀傳遞出的力量和希望,從而鎮定地面對疫情帶來的陰翳,用閲讀與思考增強精神力量。

作家魯敏曾説,每每在災難和不幸面前,作為以詩歌寫作的人,她總是會感到無力和無用。但看到那張閲讀照片後,她非常感謝這位讀者,謝謝他再次告訴我們所有的人,閲讀是最好的獨處,文學是力與美的陪伴。面對疫情,我們當然需要做好防護,但也需要做好精神防護,讓自己更從容,讓抗疫更有力。

讓疫情不再那麼沉重心得感悟4

“要提高科學精準防控水平,不斷優化疫情防控舉措,加強疫苗、快速檢測試劑和藥物研發等科技攻關,使防控工作更有針對性。”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為科學精準防控疫情指明前進方向、提供有力指導

廣大幹部羣眾表示,要深入學習領會、堅決貫徹落實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牢固樹立堅持就是勝利的決心和信心,不斷提高科學精準防控水平,以時不我待的精神抓實抓細各項防疫工作。

對病例實施分類收治、將兩種特異性抗新冠病毒藥物寫入方案、增加抗原檢測作為補充……近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九版)》發佈,為進一步提高科學精準防控水平提供遵循。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印發了抗原檢測應用方案,充分發揮抗原檢測的‘早’和‘快’這兩個優勢,能夠儘早把可能的感染者篩查出來。”國家衞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局長焦雅輝説,我們要繼續落實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把抗原檢測作為篩查的重要手段和核酸檢測的重要補充,不斷提高“早發現”能力。

當前吉林省疫情形勢依然嚴峻複雜,正持續落實精準防控,推進多輪感染者篩查、重點區域管控。“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我們提高科學精準防控水平,着力保障羣眾正常生產生活指明瞭方向。”吉林省民政廳副廳長楊春霆表示,吉林省將全力保持羣眾正常生產生活平穩有序,及時跟進、動態掌握相關救助對象基本生活需求和救助保障情況,確保困難羣眾求助有門、受助及時。

全市兩級疫情防控指揮體系24小時運轉,第一時間落實排查追蹤、流調溯源、轉運隔離等工作;綜合流調情況和“熱力圖”等,對重點區域進行較大範圍主動篩查……應對嚴峻疫情考驗,上海市正以快制快,全面提升預警感知和快速反應能力。

“上海正處於疫情應急處置的關鍵階段,阻斷傳播的任務仍然艱鉅。”上海市寶山區疾控中心主任何凡表示,接下來,要按照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要求,加快疾控體系改革、擴大重點人羣監測覆蓋面、完善多渠道監測預警機制,努力使各項防控工作“跑在病毒前面”。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對我國生物醫藥領域科技創新的一次大考。書記提出“加強疫苗、快速檢測試劑和藥物研發等科技攻關,使防控工作更有針對性”,令廣大醫藥領域科技工作者感到振奮。

科技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加快中和抗體藥物研發、新型檢測技術和產品研發等工作,通過持續攻關,拿出更多的方法和手段,豐富科技抗疫的工具箱,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撐。

讓疫情不再那麼沉重心得感悟5

近日,書記在主持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強調,要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凝聚眾志成城抗疫情的強大力量。生命重於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在這場抗“疫”中,我們要做棵“石竹”,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我們要有“咬定”的狠勁兒。咬盯疫情,有的放矢。要充分發揚黨員幹部艱苦奮鬥精神,激發關鍵時刻衝得出、危難之際豁得出的帶頭風範。要堅持依靠羣眾,鍛造出羣防羣控、聯防聯控的銅牆鐵壁。要保持科學嚴謹的工作作風,實事求是,公開透明,及時為人民羣眾注入穩心劑、凝心劑。咬盯疫情,更要有“決不讓疫情魔鬼藏匿”、不獲全勝不收兵的狠勁兒,對自己狠一點,舉措更嚴一點,防“疫”的勝利就多一層,就能早一刻為羣眾的生命財產搭好“安全線”、築牢“堡壘牆”。

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我們要有“立根”的頑勁兒。越是艱難越向前,越是艱難越挺立,這就是頑勁兒。我們向“疫魔”宣戰,全民都在“狙擊”,每個人都是逆行者。“疫情未來10天至兩週或迎來高峯期”,更需要我們攜手逆行,攜手抗擊,萬眾一心、共克難關。對於個體來説,天降大任,苦心志,行拂所為,在危難中得以鍛造,對一個國家也是如此。實踐告訴我們:越是經歷過艱苦環境磨鍊的國度,生命力越是頑強,越是倔強,因為她的“根”深深地紮在“巖石”之中。

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我們要有“千磨”的堅勁兒。自強不息、勁健有力是中華民族固有的精神基因。曾記否,我們之所能歷經無數戰亂饑荒、屢受外敵欺侮侵略而始終懷揣夢想,不折不撓、奮起抗爭,愈挫愈勇、奮發圖強,一路高歌前行,就是因為我們骨子裏那股“寧折不可曲”的堅勁兒。面對“疫情”蔓延,不恐慌,不麻痺,心理上藐視,行動上重視,方法上科學,這才是我們戰“疫”的正確打開方式。

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我們要有“任爾”的豪勁兒。要游泳總會嗆水,要前進總會遇阻,凌寒暑而不渝其色,這就是我們的豪勁兒。“統一指揮、統一協調、統一調度,令行禁止”,這是我們體制的優勢和制度的力量,也正是我們打贏這場戰“疫”的信心之源、活力之源、動力之源。越來越多的患者被治癒出院,病毒疫苗和藥物的研發也在不斷推進,頻傳佳音,這就是勝利的成果、希望的曙光。

櫛風沐雨,不畏浮雲,自信擊“疫”,我們一定能破“疫”前行、行穩致遠!

Tags:感悟 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