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兩山”理念提出15週年心得體會(精選6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8.47K

結合當前熱點形勢,本站小編為你精選了6篇《“兩山”理念提出15週年心得體會》範文,但願能對你的工作學習會帶來幫助。

“兩山”理念提出15週年心得體會(精選6篇)

★“兩山”理念提出15週年心得體會(第1篇)

用新聞行動唱響“兩山”理念主旋律

重巒疊嶂的山峯,一望無際的原野,碧波盈盈的溪水,色彩斑斕的花朵……大自然是雄奇美麗,五彩斑斕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讓我們每每感歎,而綠色是生命的象徵,是人類生存的搖籃和文明的濫觴。

習近平總書記説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這不僅深刻闡明瞭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辯證關係,而且形象表達了黨和國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鮮明態度和堅定決心。

今年是“兩山”理念提出15週年,“兩山”理念繼承了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從歷史角度來看,人類文明史是一部人與自然、生態與文明的關係史。“兩山”理念藴含了豐富的生態學思想,影響深遠,它不僅指明瞭馬克思主義自然觀下人類生存、發展的前提基礎與價值歸宿的關係,而且科學把握了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聯繫。

2006年8月2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到南太湖考察調研,就南太湖的開發和建設發表了重要講話,指出“南太湖的開發問題一直是我腦子裏裝的一個問題,要利用好湖、開發好湖,做好南太湖綜合治理開發的文章”,並提出了“高起點規劃,統籌兼顧,既要保護好生態,又要追求經濟發展,實現保護與開發的雙贏”的總體要求。十多年來,作為一名湖州人,我可以説是親眼見證了太湖南岸翻天覆地的變化,2015年,太湖旅遊度假區被命名為國家級旅遊度假區,湖州也成為全國地級市中首個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範區,如今的南太湖欣欣向榮。在這樣的一個大環境下,我們傳媒中心的同志緊貼中心、服務大局、唱響了“一定要把南太湖建設好”的主旋律,先後參與策劃並組織了“飛躍小梅港 見證南太湖70年之變”、“太湖之戀 長三角聯合打直播”等多個新聞行動,將南太湖的美麗風景推至全國,受到了廣泛關注。

新聞宣傳影響深遠,我們當代的新聞工作者們正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和自身的優勢積極踐行着“兩山"理念,精心做好生態文明建設大文章,讓人民羣眾充分理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將“兩山”理念的成果轉化展示給人民羣眾,引導並大力倡導人民羣眾提高環保意識,共護綠水青山。安吉餘村是“兩山”的發源地,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又一次來到餘村,參觀了安吉餘村15年來的美麗變化,充分肯定了餘村人民對於踐行“兩山”理念,實現綠色發展付出的辛勤與努力。 事後,我們新聞綜合頻道出動了多路記者,沿着習總書記走過的路,蹲點餘村近一星期,將餘村的從以前“靠山吃山”到現在的“護水養山”,從過去的“賣石頭”到現在的“賣生態”,“村村優美、家家創業、處處和諧、人人幸福”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發展之路通過報道的形式記錄下來,在央視《新聞聯播》、《浙江新聞聯播》等平台展示給全國觀眾,用我們新聞工作者的獨有力量將“兩山”理念踐行下去。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我們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對於我們新聞工作者來説,要把踐行“兩山”理念融入到我們生活工作的初心使命當中,用行動唱響“兩山”理念的主旋律,譜寫新時代綠色發展新篇章。

★“兩山”理念提出15週年心得體會(第2篇)

今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理論提出的十五週年紀念。一句至理名言之所以能被傳頌,在於其內容的真實準確和朗朗上口,如白居易的詩樸實無華,不一味咬文嚼字而讓百姓皆知其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便是這樣一句話,借習大大之口將生態經濟之風颳向神州大地。

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我便想到了我的家鄉嵊泗。嵊泗二字有山有水,坐擁着天時地利和良好的生態資源。一直以來,漁民們靠海吃海,生長繁衍於此。隨着長期捕撈,漁業資源的日益衰退和父輩漁民的漸漸老去,嵊泗人開始尋求經濟的轉型。借托港口之利和中樞上海之便,使旅遊業成為一條新的發展道路。越來越多的人嗅得商機,開始發展第三產業,趁禁漁期開起了民宿建起了旅館,將四海之賓迎入嵊泗,並逐漸完善起周邊設施,慢慢打響了嵊泗旅遊的知名度。除了美味的海鮮,碧海金沙的曼妙風景也讓人流連忘返,更不用説一口“嵊泗好空氣”。近年來,枸杞島已成“東方小希臘”代名詞,花鳥定製旅遊也讓遊客們充滿驚喜,越來越多的人將目光注視於此,不斷有影視媒體來到這片熱土拍攝,老百姓們也在綠水青山之間賺到了金山銀山,正可謂因勢利導,順風順水。

但是,這僅僅是這句話最淺層的含義。人類向大自然索取,更應對自然心存敬畏之心。正如我縣正在持續推進的“以港興縣、 以旅活縣、 以漁穩縣、 生態立縣” 總戰略,思考如何在發展經濟之中守住綠水青山,保住金山銀山,形成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才是這句話最終要説的意義。

我們都知道海洋漁業在衰退,也應該預測得到蓬勃發展的嵊泗旅遊業給嵊泗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多的車流人流湧入嵊泗、旅館民宿井噴式擴建,海島空氣將受到污染,温室效應逐年升級,環境將遭受不可逆的破壞……作為建設家鄉的青年一代,我們更應該思考如何對養育我們長大的海島進行反哺,將生態和經濟發展放在同一層面上進行考慮。如今的美麗鄉村建設、交通限流、定製旅遊都是出於對生態的保護,但並非長久之計,我們是否可以學習其他國家通過科技的力量和道德文明素質的強化約束實現長久的環境保護:如嚴格管控垃圾分類的同時更應該從小培養民眾的文明素質,研發或引進空氣吸納設備設立在道路兩旁等公共場所,從根本上控制住污染源等。

除此之外,遊客在湧入嵊泗的同時,我們也應該走出去,多看看多瞭解外面的世界,將那些好的技術、好的經驗帶回家鄉。要知道如今的旅遊早就走上了互聯網共通之路,經營者也在走向年輕化,大家比拼的是創意和思維模式,綠色生態的定位是否可以成為宿二代們新的發展思路,我們拭目以待。也期待着我們這一代能用我們的力量保住嵊泗的綠水青山,讓子孫後代看到,而不是隻能在照片視頻中回憶那些美麗,這是我們肩負的使命。

★“兩山”理念提出15週年心得體會(第3篇)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基於長期實踐和經驗教訓而提出,在偉大實踐中形成和發展,得到實踐驗證和社會認同,有着深厚的實踐基礎和深刻的現實意義。這一理念有力地推進了物質文明和生態文明的共同發展與有機融合,對社會發展和變革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實踐指引。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和目標。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方向、途徑方法和規範要求。堅持生態保護優先、自然修復為主,加大生態治理、修復和保護力度,堅守生態功能保障基線、自然資源利用上線、生態安全底線。堅持重點突破、整體推進,堅持久久為功、善作善成。

為綠色發展提供理論基礎。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是經濟發展、綠色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制約條件。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進綠色發展,就是要推進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對綠水青山這一優質自然資源和優美生態環境,精心培育,嚴格保護,合理利用,把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使金山銀山常有、綠水青山常在;就是要落實新發展理念,協同推進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既不能脱離生態保護搞經濟發展,也不能離開經濟發展抓生態保護;就是要轉變發展方式,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傳統產業升級改造,着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發展支撐點,推進生產經濟活動過程和結果的綠色化、生態化,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為現代化建設提供生態路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美麗中國是重要標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基本特徵,提供豐富優質生態產品是重要任務。美在綠水青山,富在金山銀山。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既為現代化建設找準了着力點,也為實現現代化找到了生態路徑。這就是做好“山水”大文章。要畫好“山水畫”,通過推進生態修復保護,濃墨重彩繪就綠水青山,為美麗中國鋪實綠色底色。要念好“山水經”,通過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拓展生態空間、生態容量及生態承載能力,打造金山銀山,使生態與經濟良性循環、互利雙贏。要唱好“山水戲”,通過打造綠色家園和生態文化,彰顯山水風光、地域風情和鄉土風俗,讓人們融入大自然,看山望水憶鄉愁。

為實現全面小康提供決戰主場。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既影響小康程度,也制約小康進程。當前我國生態資源總量不足,生態系統脆弱。生態文明建設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和主攻戰場。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就是要做強生態弱項、補齊生態短板、增進生態福祉,使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更豐富、外延更拓展,生態惠民的動能更強勁、成效更彰顯。通過實施生態攻堅,儘快扭轉生態脆弱狀況,優化生存環境,增添人們的安全感和舒適感;通過搭建實踐平台,讓更多的人蔘與生態文明建設與創業,創建美麗家園,創造美好生活,增添人們的自豪感和成就感;通過推進綠色惠民,發展生態產品、綠色產品和生態文化,擴大人民生態福利,增添人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兩山”理念提出15週年心得體會範文(第4篇)

尊重自然也是尊重科學——紀念“兩山”理念提出15週年系列

人與自然到底是什麼關係?這是一個與人類發展相伴的深刻話題。回望人類發展史,在與自然的相處中,既有完全臣服的被動和諧,也有對抗改造的主動衝突。如今,幾經滄桑磨礪,“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科學自然觀逐漸成為我們追求的目標。  

在21世紀20年代的今天,我們大張旗鼓地倡導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不是簡單地喊口號,不是虛幻空想,而是基於人類在千百年探索中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規律的科學認知。無論是儒家的“天人合一”還是道家的“道法自然”,都飽含着人要尊重自然規律的意藴。馬克思告訴我們,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條件是自然界,人通過社會實踐可以能動地改造自然,但不能凌駕於自然之上。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告訴我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客觀要求,人類任性貪婪地掠奪大自然必會遭到報復。經過科學認證的生態規律也告訴我們,要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大自然的生態平衡。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的生態觀也在不斷豐富和完善。從初期的節約資源、種樹造林、綠化祖國,到改革發展時期的保護環境、可持續發展,再到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生態文明建設、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核心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我們對人與自然規律的認識不斷走向成熟。

然而,在城鎮化、工業化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在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上確實走了不少彎路。看看現實存在的許多“生態困境”——環境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水資源短缺,凡此種種,哪個不是藐視自然規律的惡果?!由於沒有遵循自然科學規律,一些生態修復項目 “拍腦門”蠻幹,“盆栽式復綠”“礦山刷綠漆”“巖石鋪草皮”,不但沒有達到恢復生態的目的,反倒又破壞了生態。再放眼世界,澳大利亞持續近5個月的山火,東非蝗災暴發,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大自然正以它的力量,警告人類不按自然規律辦事將會帶來怎樣的後果。這些都在警醒我們:尊重自然就是尊重科學,尊重自然,就要按科學規律辦事。

立足自然資源管理,我們的國土空間規劃要尊重自然規律,以水、土等資源容量來定經濟規模、人口規模、城市功能、產業結構等,按照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科學佈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把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設計好,讓發展適應城市的自然生態和資源稟賦,為永續發展奠定基礎。我們的生態保護修復更要尊重自然規律,在認識“山水林田湖草”這一生命共同體內在運行機理的基礎上,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地系統施策,打通山水林田湖草之間的“關節”與“經脈”,扭轉環境惡化趨勢,讓城市、鄉村、礦區、海岸環境再現生機,讓我們的生態安全格局更加穩固。 

建設生態文明,最終是為了永續發展。不管今天的科技如何發達,工業如何先進,人類都不該也不能與自然對立。只有尊重自然,將生態科學規律融入發展之中,讓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蔚然成風,我們才能真正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給人民以幸福、安康、美好,擁有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未來。

★“兩山”理念提出15週年心得體會範本(第5篇)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發展理念已經提出15年了。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浙江安吉縣餘村考察時首次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餘村不再炸山採礦,轉而依託“竹海”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生態休閒旅遊。從開辦農家樂、建設客棧民宿到挖掘特色項目、不斷提高服務質量,經過十多年的不懈努力,餘村不僅從一個污染村完美蜕變成了國家4A級景區、全國文明村、全國美麗宜居示範村,還從破落户華麗變身為遠近聞名的全面小康建設示範村。2019年,全村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2.796億元,農民人均收入49598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521萬元。如今,集民宿、高端旅遊、特色小鎮於一體的全域旅遊已初具業態,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夢想已經照進了現實。

十五年前,餘村見證了“兩山論”的誕生。十五年後,餘村正以自身的發展實踐生動地詮釋着這一理念。

真是無巧不成書。今天,筆者無意中再次讀到了《裏革斷罟匡君》這一名篇,此情彼景,兩相激越,當然感慨良多。

這篇古文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春秋時期,有一年夏天,魯宣公帶人到泗水下網捕魚。大臣裏革看到後,割破了他的漁網,並給他講了一番道理。裏革説,當鳥獸開始孕育的時候,獸虞便禁止捕捉鳥獸;當魚鼈開始孕育的時候,水虞便禁止捕捉魚鼈;伐木不能伐新枝,割草不能割幼苗,捕魚不能捕小魚,捕獸不能捕獸仔,捕鳥時要保護雛鳥和鳥卵,捕蟲時要避免傷害幼蟲……這些都是為了讓萬物繁殖生長、生生不息。這既是古人的教導,也是我國現行的法規,你也應該遵守啊!而現在魚類正在孕育,你卻下網捕捉,真是貪心不足啊!魯宣公聽了以後很是感動。他不僅承認了錯誤,還命人將這張漁網收藏起來以示警戒。隨從則説,與其收藏這張網還不如將裏革留在身邊,這樣更不會忘記他的規諫。

全文情節極簡,卻極盡起伏變化之妙;事情雖小,卻藴含着深刻的道理。今天讀來,仍意趣盎然。首先,它告誡我們,開發和利用大自然要順時有度、適可而止,只有這樣才能讓大自然循環往復、生息不止。其次,它告訴我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第三,它啟示我們,執政者要發揚民主精神,善於聽取各方意見,“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從“山嶽有饒,然後百姓贍焉;河海有潤,然後民取足焉”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觀一脈相傳。從遠古時期無條件敬畏自然的樸素生態觀,到先秦時期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仁民而愛物”“物無貴賤”,人們把人文關懷延伸到了自然萬物。漢朝以後,更加強調人與自然界的協調關係,指出利用自然資源和行使政令律法都應該與陰陽變化、四季變更、五行順逆相合。這些思想還通過行政立法照進了現實。最早的生態立法可以追溯到夏朝,而設置專門的管理機構則可追溯到周朝。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迅速擺脱“窮帽”,提出了違背發展規律的“大躍進”,造成了巨大災難。改革開放前期,在片面追求經濟發展速度錯誤政績觀的驅動下,實施了粗放式對環境資源不友好式的發展,造成了巨大的生態破壞。黨的十八大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作出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指出,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從“法者,治之端也”到“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衰則國家亂”,法治社會觀源遠流長。幾千年來,我們有過無數的思想交鋒、理論爭辯,也有過無數的實踐探索、改革創新。從人治到法治,從引禮入法、隆禮重法到法德同構、德主刑輔,從民本思想到綜治理念,從公平精神到制衡智慧,從“奉法者強,則國強”到“調處息爭”“無訟是求”,法治思想從未缺席過,且始終是一條明滅可見的主線。黨領導下的紅色政權從新生之初就積極主動地踐行民主法治路線。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戰略決策。新時代的法治建設,要充分汲取民本思想,把尊重和實現人的價值作為最高追求;要大力發揚重教崇德的法治傳統,把道德建設與法治建設相結合作為基本方式;要大力培育全體公民的法治精神,把公平正義作為生命線;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把全面協調作為根本要求、促進和諧作為根本目標。

從“君有違失,臣須直言”到“找到全社會意願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民主參政精神不斷髮揚。從鄒忌諷齊王納諫到魏徵直諫唐太宗,從越王勾踐懸賞納諫到劉備三顧茅廬,歷朝歷代都十分重視民心、民意在執政中的重要作用,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從我黨的早期革命史中也可看到,正是決策的民主集中制多次在危急關頭挽救了黨和紅軍。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建立並不斷髮展完善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政治協商制度。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央又作出了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的戰略決策。“大廈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闊,非一流之歸也。”只有最大程度地開思路、言路、策路,最大程度地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最大程度地動員人民參政議政,最大程度地接受羣眾監督,才能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始終沿着正確道路、向着正確方向前進。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值此“兩山論”發表十五週年之際,再讀《裏革斷罟匡君》,無疑是特別應景的。

★“兩山”理念提出15週年心得體會(第6篇)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觀,是“兩山”理念的核心。
  經濟是人類社會生存發展之命脈。從古至今,追求經濟繁榮是人類歷史進程中的一個永恆主題。然而,縱觀歷史,許多文明的消亡、許多城市的衰落、許多沃土的荒蕪,又反覆告誡人們,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獲得的經濟效益,不僅不可持續,甚至會很快衰落。

慘痛的教訓,出現在工業革命後的人類社會高速發展時期。彼時,人類剛嚐到主宰自然的甜頭,便肆無忌憚地從大自然中攫取資源。結果,一些發達國家率先嚐到惡果,留下了《寂靜的春天》這樣沉重而深刻的警示。經濟高速發展下的中國,許多地方和領域同樣以無節制消耗資源、破壞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導致能源資源、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也沒逃脱“先污染後治理”的泥淖。面對嚴峻的事實,我們幡然醒悟:不能再幹“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的糊塗事,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理念,寧可經濟發展慢一點,也絕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  

事實上,保護生態和經濟發展,兩者相輔相成。要實現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經濟永遠是基礎和保障,而脱離發展看綠水青山也並非生態文明的應有之義。

習近平總書記早在2013年就作出了精闢闡述:經濟發展不應是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竭澤而漁,生態保護也不應是捨棄經濟發展的緣木求魚,而是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水平,加快構建綠色生產體系,大力增強全社會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建設生態文明並不意味着不開發、不發展,關鍵在於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在於轉變經濟發展的思路和方式。  

在“兩山”理念發源地——浙江省安吉縣餘村。當年,為恢復生態,石灰巖礦山被關停,村集體收入驟然減90%,但通過治理生態、打造“生態旅遊村”,全村經濟不僅很快回暖,而且走上了致富路。僅村裏的一個小溪漂流項目,就能為村民帶來每年300萬元的利潤。  

同樣的例子不只在餘村。事實證明,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並不是肆無忌憚地挖山取水,而是對它們精心呵護、科學利用,讓恢復生機的自然生態反哺經濟。因為,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也是經濟財富,唯有良好生態才能夠源源不斷地創造綜合效益,最終消除貧困,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思路一變天地寬。同樣,摒棄了高耗能、高污染髮展模式的工礦產業,也在生態文明的旗幟下實現了資源高效利用和“零排放”,找到了綠色發展的全新路徑;因環境惡化、生態脆弱而發展受阻的黃河流域地區,也正加快推動動能轉換,逐步構建綠色循環的產業體系,力爭在高質量發展中贏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生態和諧的璀璨明天。  

實踐證明,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正是對人類經濟社會發展最科學、最生動的指引。

本站小編希望你能喜歡以上6篇《“兩山”理念提出15週年心得體會》範文,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相關內容的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