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燈塔大課堂第十四課心得感想精品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22W

燈塔大課堂第十四課心得感想精品多篇

燈塔大課堂第十四課心得 篇一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和第二卷是一脈相承、有機統一的整體,集中反映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發展脈絡和主要內容,生動記錄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崇高事業貢獻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古人云:“治國之舉,貴令貧者富”、“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以眾人起事者,無不成也”……。即治國理政,首要宗旨必需“富民”,只有“富民”,才能得到民眾的擁戴,才會出現國強民富的大好局面。中央提出了“人心向背,是決定一個政黨、一個政權盛衰的根本因素”;“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繫”;“羣眾利益無小事”的執政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人民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人民需要作為第一選擇,把人民滿意作為第一標準”。但現實還是有差距的,某些地方政府的執行者,在“理念”上有偏差,行動上未達到“一致”,羣眾不滿意的事還時有發生,這就需要中央高度關注,以全方位、多層次、多渠道、多視角的舉措,加大督查落實的力度,“反腐敗永遠在路上”,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以眾人起事者,無不成也”。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這本書何以風靡全球?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一語道破天機:“它為了解一位領袖、一個國家和一個幾千年的文明打開了一扇清晰而深刻的窗口”。著名社會學家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馬丁·阿爾布勞説:“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治國理政,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一整套的可以用於建立持久秩序的思想體系。世界需要思想體系,以靈活應對各國和世界面臨的挑戰”。

十九大報告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全黨同志一定要永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繼續朝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中國人民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定能夠實現!

燈塔大課堂第十四課心得 篇二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傑作,也是體現中華文化的範本,放射出燦爛的人文之光。書中的人文思想、人文情懷和人文理念,繼承和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體現中華文化人文品格

習近平同志指出,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道德的力量也是無窮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藴含着豐富的精神和道德資源,孕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人文品格。這種品格,主要體現為中華文化具有包容和忍耐、崇尚親和友善、博採眾長和與時俱進的特徵。

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忍耐力。習近平同志強調:“文明是包容的,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鑑的動力。”中華文化是在連綿不斷的民族融合中不斷充實發展起來的,因而天然具有包容性,這是中華文化不斷興旺發達的內因之所在。中華文化的包容性,不但使自身力量不斷增強,而且能融化外來文化壯大自身。此外,忍耐力也是中華文化持續發展的主要原因。這種忍耐力是在中華文化發展進程中逐步錘鍊形成並不斷強化的持久韌性,是中華文化獨特的品性。在歷史發展的波浪式前進中,中華民族因為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和忍耐力而興盛、綿延。這是中華民族必然能夠實現偉大復興的文化基礎。

中華文化崇尚親和友善。習近平同志指出:“在5000多年的文明發展中,中華民族一直追求和傳承着和平、和睦、和諧的堅定理念。以和為貴,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理念在中國代代相傳。”中華文化特別重視追求至善的理想境界。中國哲學重人生實踐,強調人際關係的調整。《論語》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禮記》所謂“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等,都明確表達了這些理念。正因為如此,歷史上邊疆少數民族才能自然、情願融入中華民族。習近平同志將這些理念概括為“親、誠、惠、容”等,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而積極的影響。

中華文化善於博採眾長、與時俱進。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人民的價值觀和精神世界,是始終深深根植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時又是隨着歷史和時代前進而不斷與日俱進、與時俱進的。”中國歷史上許多先哲堅守儒學主體地位,但也認為應吸收佛、道中的某些理論觀點以充實儒學。儒學正是由於以豐富多彩的眾多文化為源頭活水,與日俱進、與時俱進,才有長久的生命力。中華文化正是隨着時代的發展變化不斷博採眾長進而得到長足發展的。

弘揚中華文化人文精神

習近平同志指出,“一個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傳的民族精神中來進行基因測序。”民族精神反映一個民族的精神狀態,包括責任感、凝聚力和自信心等。民族精神還體現在每個國民的素質中,包括個人的修養和行為等,最終體現為人格的力量。中華民族精神深刻體現了中華文化人文精神。

燈塔大課堂第十四課心得 篇三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集中反映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發展脈絡和主要內容,生動記錄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崇高事業貢獻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成為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的領導人著作之一。

中華文化善於博採眾長、與時俱進。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人民的價值觀和精神世界,是始終深深根植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時又是隨着歷史和時代前進而不斷與日俱進、與時俱進的。”中國歷史上許多先哲堅守儒學主體地位,但也認為應吸收佛、道中的某些理論觀點以充實儒學。儒學正是由於以豐富多彩的眾多文化為源頭活水,與日俱進、與時俱進,才有長久的生命力。中華文化正是隨着時代的發展變化不斷博採眾長進而得到長足發展的。

“知行合一”的實踐智慧。習近平同志指出,“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我們應結合時代條件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中經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實踐的思想,並賦予其新的內涵。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特點就是突出人的實踐智慧,並強調實踐智慧必須轉化為實際行動,做到內化於心、外化於行,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宋代以後儒學中“實踐”概念廣為運用,而實踐和躬行連用甚多。明代的王陽明指出,智或知應當是良知,而良知必須知行合一。中華傳統文化的另一重要特點是“經世致用”。中華思想文化史告訴我們,做人和做學問這二者應當統一,而且前者比後者更加重要。因而,“經世致用”不僅是一種方法,而且是信念、理想所表現出的高尚品格。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傑作,也是體現中華文化的範本,放射出燦爛的人文之光。書中的人文思想、人文情懷和人文理念,繼承和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燈塔大課堂第十四課心得 篇四

自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立足當代中國國情和發展實踐,提出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深刻回答了新的時代條件下治黨治國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不僅有助於廣大黨員幹部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持續引向深入,而且為外界提供了一扇觀察和感知當代中國的重要窗口,對於外界瞭解中國發展的大勢,瞭解中國道路和中國理念都極有參考價值。

首先,對外闡述施政理念。十八大以來,越來越多的外國朋友探究中國發展道路,關切中國發展將給世界帶來怎樣的影響。而《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恰恰闡述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許多觀點,包括關於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係,政治、經濟和社會改革的關係,中央和地方的關係,內政與外交的關係等,通過這本書,各國讀者可以更好地瞭解中國的發展道路和走向,可以更好地瞭解中國的改革發展進程,可以更好地瞭解中國的對外政策和主張,為“中國今天發展的大勢是什麼”提供了答案。

其次,對外傳遞共贏信號,《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傳遞了中國始終走和平發展和合作共贏的強烈信號,即中國夢和世界各國之間的夢想雖然不同,但本質上沒有衝突。例如,總書記從中國文化的視角出發,提出了許多獨具中國文化特色的外交理念,在中國與鄰國的關係中,他倡導“親、誠、惠、榮”的理念,他強調中國對外關係中要有正確的義利觀。他還提出了建設“新型大國關係”、“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即“一帶一路”戰略)、“亞洲投資開發銀行”等一系列具體的共贏戰略。

第三,對外釋放個人魅力。《習近平談治國理政》雖然是一本政治理論著作,但語言樸實、文風清新,生動好看、可讀性強。比如,他用“鞋子合不合腳,只有穿鞋的人自己才知道”,説明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合不合適,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言權;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的演講,他引用歌德的名著《浮士德》,指出中國不是可怕的“墨菲斯托”;用“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表明中國政府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的決心。.。.。.可見,這既有利於外國讀者近距離感受習總書記的個人風格和魅力,同時也將成為增進中國與世界交流溝通的紐帶,有助於外國讀者客觀、歷史、多角度地觀察中國。

燈塔大課堂第十四課心得 篇五

近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英文版出版發行,在黨員幹部中掀起一股學習熱潮。《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共收錄有報告、講話、談話等重要著作92篇,分為19個專題,細細讀來,字裏行間都充滿着習近平總書記對人民的深厚感情,他的所思所想所做都是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謀幸福。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人民”一詞頻頻出現,而在第四個專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裏的四篇文章,更是篇篇飽含對人民的深情,展現出對人民“冷暖”的關切,體現出“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為什麼我們黨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因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從搖曳的紅船起航,我們黨依靠人民走到今天,我們還將依靠人民走向未來、走向輝煌。我們黨為了人民,人民信任我們,這就形成了一股無堅不摧的磅礴力量,讓中華民族能夠攻克一個個困難,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這股力量的偉大在今年疫情防控戰中得到淋漓的體現。我們能在疫情防控會考出“高分答卷”,讓世界看到“中國速度”“中國力量”,離不開人民羣眾的傾力相助。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黨員幹部要將人民緊緊團結在周圍,就要時時刻刻將人民放在心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人民帶去幸福感、滿足感、獲得感,這是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也是黨員幹部堅如磐石的初心使命。當然,做為黨員幹部不能口號喊得響,行動落實少,必須做到言行一致,以實際行動做出實績。一要始終如一堅守初心,信念堅定、品德優良,所作所為對得起黨的培養、人民的期待,用一輩子踐行初心使命;二要俯下身子深入羣眾中去,問計於民,問政於民,瞭解羣眾的所思所想,匯聚廣大人民羣眾的智慧,解決羣眾關切的問題;三要腳踏實地不懈奮鬥,勇擔責任、勇攀高峯,不斷攻堅克難,啃下脱貧奔康路上的一個個“硬骨頭”。

當官不為民辦事,不如回家賣紅薯,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以人民為中心”都是我們黨對人民不變的誓言,而千千萬萬的黨員幹部,也將以“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覺悟擔當,奮進新時代,為人民羣眾謀取更多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