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國夢讀書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31W

中國夢讀書心得體會多篇

中國夢讀書心得體會篇1

台海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通史》,作者是張蔭麟、呂思勉和蔣廷黻三人。張蔭麟是著名學者、歷史學家,著有《中國史綱》。呂思勉是中國近代四大史學家之一,著有《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先秦史》、《先秦學術概論》。蔣廷黻是中國著名史學家、外交家,著有《中國近代史》。從作者陣容看,對於喜歡歷史的讀者而言,就有很大的吸引力。這本將三位史學大師的代表作編輯整理後,集合在一起的《中國通史》,即使不能將五千年發生的種種敍述得十分詳細,但該有的內容絲毫不少,就算不盡詳細,卻也算得上全面。所以,對於讀者而言,閲讀這本書的過程,就是一個深刻而愉快的體驗。

?中國的通史》的上部,從“文明之初”講述到了“楚漢之戰”,在這本書中,不得不説,作為一名史書的讀者,還是需要有些文學功底的。因為這部分引用的史料非常多,“前四史”的《漢書》、《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一本都不少,還有古代各種詩歌集等,包括《詩經》、《楚辭》等等。所以看着看着,就會有一種不僅僅只是在看史書,還有看文言文文學的感覺。或許會覺得理解文言文會有點困難,但面對作者們如此信手拈來的資料,而且運用得如此出神入化,你會感歎他們絕對不僅僅只是史學家而已!光是這種感覺的產生,就會讓你帶着更多的感動和震撼繼續閲讀下去。一提起中國的歷史,很多人首先會想到的就是我泱泱大中華,上下五千年。可是這五千年是怎麼來的,卻並不瞭解。

這本書開始之初,就給出了答案:我國曆史,確實的紀年起於共和。共和元年,在民國紀元前二千七百五十二年,公元前八百四十一年。自此以上,據《漢書•律曆志》所推,周代尚有一百九十二年,殷代六百二十九年,夏代四百三十二年。堯、舜兩代,據《史記•五帝本紀》,堯九十八年,舜三十九年。如此,唐堯元年,在民國紀元前四千一百四十二年,公元前二千二百三十一年;三皇之世,距今當在五千年左右。

如此詳盡,想必解決了很多人關於這“五千年”由來的困惑。

當書一頁一頁翻過去,歷史也漸漸朝着我們熟悉的方向前行。《中國通史》的下部,已經從明清講到了中國現代經濟、社會、教育和學術的發展。

面對着這條歷史的長河,在河水的流逝中,我們真的會不禁感歎自己的渺小。但那些或熟悉的或陌生的歷史事件,再次因為這本書印入我們腦海的時候;當那些熟悉的久違的名字再次出現在我們眼前的時候,真心讓人覺得,讀這麼一本史書,真好!那些有關歷史的答案,你終究能在這本書中找到。或許沒有那麼深入,卻也可以給你指引方向。

當然,作為一箇中國人,瞭解自己國家的發展歷史,還是很有必要的。雖然有些知識在生活中不一定會用得着,但這些卻會融入你的血液,讓你變得有所不同。正如英國作家弗郎西斯•培根在他的《論讀書》一書中寫道:“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中國夢讀書心得體會篇2

讀完這本書,我大概瞭解了: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百餘年時間裏,在中國的土地上,經歷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壓迫和反壓迫的歷史事件,它們如實地記載了外國列強和本國封建統治者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實地記載了革命和進步力量與反動勢力的殊死較量;如實地記載了中國共產黨人領導全國人民進行民族民主革命並取得最終勝利的輝煌歷史。

1840年,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的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從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歷史也以鴉片戰爭為標誌進入近代史,這是中華民族一段屈辱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抗爭的歷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尋求富民強國之路的探索史。

這是一部災難深重的屈辱史。

中國近代史是災難深重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屈辱的歷史,中國人民飽嘗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國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國主義國家爭相侵略我們,中國被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有幾百個,中國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戰爭中一次又一次被打敗。這些條約給中國人帶來了野蠻和屈辱。

一系列的侵華戰爭和大批的不平等條約,把中國推向災難屈辱的深淵,造成了近代中國的貧窮和落後,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嚴重的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和領土完整,因此我們要牢記中國近代屈辱的歷史,銘記落後就要捱打的歷史教訓。勿忘過去,面向未來!用我們的勤勉與奮鬥去開創一個全新的未來!

這是一部不屈不撓的抗爭史。

在西方列強野蠻侵略中國的同時,偉大的中華民族和不屈的華夏子孫,進行了一系列的抗爭,有來自社會底層,也有來自清政府內部,有的是有組織的,有的是羣眾自發的。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儘管有一些民族敗類,但是清政府和廣大愛國官兵也進行了一些英勇的戰鬥,湧現出像林則徐、鄧廷楨、裕謙、海齡、關天培、陳化成等大批愛國將領;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也出現了前仆後繼抗爭的壯烈場面;在中法戰爭中,馮子材無所畏懼,領導取得了鎮南關大捷,劉永福領導黑旗軍威鎮敵膽,愛國海軍在馬尾海戰中表現出了臨危不懼、英勇戰鬥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左寶貴、鄧士昌、林永升、劉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職,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蹟,各地民眾自發抗日,都體現出了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愛國抗爭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愛國官兵的抗爭外,廣大人民羣眾從未放棄鬥爭,帝國主義侵略到那裏,就在那裏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廣州三元里民眾的自發的抗英鬥爭,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還出現了大量的反洋教鬥爭。

在中國近代史上,還有兩次大規模農民運動給帝國主義主義勢力以沉重打擊。第一次是太平天國運動:這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規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運動,在打擊中國封建統治的同時,還承擔起反對外來侵略的任務,給外國侵略者以沉重打擊,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國殖民化的企圖。第二次是義和團運動:1900年爆發的震驚中外的義和團運動,是一次以農民為主體的人民羣眾為捍衞民族獨立而展開的反帝愛國運動。雖然它失敗了,但表現出的中華民族的不畏強暴、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使帝國主義認識到中華民族的不可征服性。

最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維護國家主權,1919年爆發了五四愛國運動,波及全國,工人階級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條件。

這是中國人民的一部探索史。

在近代中國的特殊時期,中國的根本任務是維護民族獨立和主權完整,促進經濟發展,實現政治進步。在為了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在伴隨中國艱難的近代化歷程中,先進的中國人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運動,又有新生階級代表,既有地方大員,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先進的中國人初步認識到西方的現代化,以林則徐、魏源等人以經世務實的態度,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承認落後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尋求強國御辱之道,產生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

清政府作為中國的合法政府,在歷經浩劫後,也進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紀五六十年代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中,一批務實且有政治經驗的權力重臣,開始了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在堅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前提下,倡導富國強兵運動,創辦軍事、民用工業,籌劃海軍,設立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儘管甲午戰爭的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但是洋務運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華民族工業的發展,加劇了中國近代化進程。

甲午戰爭後又興起了“戊戌變法”運動,可最終還是失敗了。戊戌變法的失敗證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改良主義道路不能救中國。此後,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登上了歷史的舞台,經過一系列的武裝起義和革命鬥爭,終於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勝利,使中國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政府。但是辛亥革命並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中國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1919年中華民族又爆發了愛國的五四運動,以後隨着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革命的面目煥然一新,中國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確方向,終於在1949年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民族獨立和領土、主權完整,並不斷開創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局面。

歷史已經證明也永遠昭示,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中國人民是勇於探索和進取的人民,中國必將屹立在世界強國之林。

勿忘過去,面向未來!我們要繼承併發揚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使中國永屹立在世界強國之林!

中國夢讀書心得體會篇3

我平時讀書,喜歡挑作者,喜歡挑書的封皮。

寒假裏,閲讀組推薦了幾部書,我先上網搜了一下所有書目的介紹,打算選出自己比較喜歡的來讀。第一眼,我就看到了餘秋雨的名字,毫不猶豫先搜尋了他的《中國文脈》,屏幕上,黑色的封皮,厚重典雅,配以一簇大紅的零星碎片在左下角,撩撥着我的心,所以當即拍下了這本書。這部書一共分三個部分:

一是中國文脈。餘秋雨先生追溯到了我國古詩的源頭——《詩經》,還談到了諸子百家中的老莊孔孟,從體裁上來看還賞析了楚辭、秦碑、漢賦等;然後縱橫大唐詩文,點評南唐李煜,盛讚了宋代豪放詞風及愛國情懷。隨後,他論元雜劇、明清小説,最後來到近現代,回望了王國維、陳寅恪等學者。這一路寫來,就像一把梳子把中國雜亂的文學史按年代、體裁及歷史作用清晰地梳理開來,讓我的腦中的歷史文學知識立即呈立體狀。

二是筆墨歷史。作者縱覽歷史,回望過往,從甲骨金文,一直寫到清代和近代。那些寫了漢字之於其他語言的不同之處。它的書寫是一種集體人格程序,有風範和表情,不僅是集體的審美,更有韻致,推進了文化的美學品格。漢字千年,歷久彌堅,漢語魅力,當並不只遣詞達意,更須在用典引文、在修辭造境之上。

三是用了三個話題來説中國的上古時代,從猜測皇帝到感悟神話,然後寫殷墟甲骨,考古記事。餘先生回溯了黃帝和炎帝的時代,他列舉了很多史家對於上古中國歷史的質疑,認為華夏文明皆是外來,或者,認為上古根本不存在什麼三皇五帝,都是後人的神話傳説。

以我的學識,讀起本書來覺得有些費勁,但卻有一種“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覺。我通過閲讀本書,把上大學時期學到的古代文學史回顧一遍,又親近了中國歷史。在品讀“中國文脈”的過程中,似乎能從餘秋雨先生的文字中聽到中國古人的呼吸,感受到他們身上的體温。循着這條脈絡,我感覺自己好像在探尋自己生命和文化的源頭。餘秋雨先生説自己想通過梳理中國文化的脈絡來重塑人格,我想他做到了,對於我而言,我讀過他的這本書後就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精神像被一位高深的長者智者導引着,忘記了眼下的喧鬧與物慾,忘記了世俗的紛擾,只想徜徉於中國文化的洪流中,去感受、去思索、去探尋、去收穫,這不正是重塑自己人格嗎?想來,在當今社會中能讓人擺脱紛繁陸離的世界,精心潛讀的書籍真的不是很多呀!

對於中國文字,我雖然每天都在教,但是它的演變、他的美、他的精髓我從未想過,讀了本書,我剎那間發現原來漢字竟然是一種藝術,感謝餘秋雨先生帶我領略了一座如此令人目不暇接的藝術寶庫,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還可以把這座寶庫的鑰匙交給學生,讓他們也同我一樣感受中國漢字的魅力,這是一件多麼好的事情啊!至於最後的一部分內容,我只做了瞭解性的閲讀,覺得他有很多歷史的專業知識,我有些看不懂。最受益的還是前兩個部分的內容。

中國夢讀書心得體會篇4

我讀了餘秋雨先生的《中國文脈》。這本書從一開始就深深地吸引了我。作者開篇第一句即指出“中國文脈,是指中國文學幾千年發展中最高等級的生命潛流劉和審美潛流。”談到文化,勢必是一個極為博大深遠的話題。它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根源,是我們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作為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歷經千餘載歲月的滌盪,我們獲得了不計其數的文化瑰寶。面對如此之繁華盛景,一箇中國人,若是對自己的文化淵源一無所知,甚至鄙薄,顯然是極端可怕的。這不禁讓我們意識到,品鑑和把握先祖賦予我們的財富,並將其不斷延續,推向高峯,是每一個炎黃子孫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

古往今來,文化洪流奔湧不息,其之大,浩浩蕩蕩,其之深,難尋其底,其之絢麗多姿,琳琅滿目。正如我上文所説,把握和品鑑其精髓是關鍵所在。而文學的發展變遷正是華夏文化延續變化的一條清晰而又重要的主線,它的活力充分展現了我國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和璀璨的精華。因此,抓住這條主線,有助於我們更準確,更深刻地領悟文化的神韻精髓。

然而我驚喜的發現,點明主題之後,《中國文脈》以中國文字起源為原點,從《詩經》講起,到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及楚辭,再到秦漢時期的統一與書同文對文學的影響,漢賦及《史記》,魏晉時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賢”等文人雅士的詩作文采,再到唐宋詩詞,元曲及明清小説,一氣呵成,展現出一條清晰的脈絡,既是文學的發展,亦是歷史的變遷,生動地為我解讀了中國文化的演化過程。

縱觀全書,開始的兩個篇目,《中國文脈》和《筆墨歷史》是總體綱領,它們酣暢淋漓地揭示了三千年中國文學的精神主脈,以及作為文脈載體的中國書法史,之後是對每個時代文脈分別以個體進行精細論述,使全書更加豐滿充實大浪淘沙,歷史沉浮,那一條貫穿中國文化的文脈正逢抉擇的關鍵。我們面對着繼承與發揚的機遇與挑戰,餘先生的作品點明瞭社會的現狀與背景的潮流。經典不可複製,此話擲地有聲,既承認了人類一切文化壯舉由盛而衰的必然規律,同時也提出,應當敬畏經典,保護經典。

中國夢讀書心得體會篇5

餘秋雨老師成名很早,在他成名之後,拜讀過一本散文集,與我心中的張愛玲、沈從文比,猶如繁花與藤蔓,最終覺得索然無味而沒有讀完。後來餘老師以文化學者自居,多少有些心生厭煩。

看完《中國文脈》這本書後,覺得餘老師涉獵之廣泛,我輩望塵莫及。感覺自己就像一個壞小孩,在舞台角落拉開幕布偷看在書海中徜徉的餘老師,完全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妄自點評。

文中説,孔子的《論語》開闢了中國散文的先河,開始覺得這個説法很有意思,但仔細思量,《論語》裏子曰東一句,西一句散漫的説着,不就是散文嗎。文中將孔子對文脈的影響排在孟子、莊子之後,這點我是很不服氣的。

我從喜歡《論語》到喜歡孔子,長大後看《論語》和小時候背誦課文裏的《論語》節選感受完全不同。"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小時候讀到這段,覺得都是和學習有關的大道理。標準答案的翻譯是這樣的:學了以後要不斷地複習、實習,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和我一起商討學問),不也快樂嗎?雖然人家對我不瞭解,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現在讀覺得場景應該是這樣的:在一個放學後的黃昏,孔子和一羣學生在小酒館喝酒,酒過三巡,孔子説"以前看過的書,過段時間拿出來再看看,會有新的.理解,還蠻有意思的,大家可以試試。"觥籌交錯間,又是幾杯過後他又説;"那位遠方的朋友來到這裏,就一起喝幾杯吧!"遠方的朋友來向孔子敬酒,孔子道:"實在喝不了了,跟你第一次喝酒,你不知道我的酒量,不怪你,但我實在喝不了了。"也許孔子就真的和我想象中一樣,是個二不兮兮的可愛小老頭吧。這樣受後世敬仰的敦厚可愛小老頭居然被排在巧舌如簧的周莊之後,實在有點接受不了。

文中把《詩經》排在《離騷》之後,我確實也不懂。最喜歡《詩經》中《風》的詩句,朗朗上口,淺顯易懂。"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多麼青澀可人的愛情故事,這和拗口難懂的《離騷》比,竟然在它之後?記得《大學語文》學過一篇《離騷》的節選,其中一段老師講了4節課吧,才明白是説我的家鄉,武漢市江夏區被洪水淹沒了,屈原站在山頂唏噓不已。

讀完餘老師古文今譯的離騷,覺得屈原,作為一個飽讀詩書的富二代,本想大展宏圖,卻始終鬱郁不得志,只好把那些傷感和悲歎化作離騷動人的詩篇。不過讀完還是很感慨,原來在那個年代,人們就已經開始種植蘭花了,並且能分出蘭草和蕙蘭。

黃庭堅的字,餘老師評價不高,他喜歡顏真卿。中國字演變的變化並不大,為什麼清朝至今,沒有出現過"蘇黃米蔡"這樣,普通大眾都公認的大書法家。也許正如文中所説,王羲之的父親、叔父伯父是書法家,王羲之的兄弟、妻子、嫂子是書法家,王羲之的幾個兒子是書法家,就連王羲之的女傭,也都寫得一手好字。這樣崇尚書法的社會氛圍已經不再,又怎麼可能出現書法大家。

餘老師文中説,司馬遷的貢獻不僅僅限於《史記》,更在於為以後的史官做了表率。死並不可怕,更可怕的是在遭受宮刑以後窩囊的活着。但更讓人驚奇的是,司馬遷在接受宮刑出獄後,漢武帝不計前嫌仍然為他封官,召他入殿獻言獻策。

中國夢讀書心得體會篇6

夏楠小時候,經常唱的兒歌:“唐僧騎馬咚咚咚,後面跟着孫悟空……”也經常看《西遊記》的動畫片與圖畫書。內心裏我非常想能親眼看一看這本令兒童喜愛的古老的神話故事。偶然的機會,我和阿姨去圖書館找,無意中了我所喜歡的四大名著——《西遊記》。

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動活潑的,我讀起它來總覺得既過癮趣。那光怪陸離、色彩斑斕的神話世界,我的感悟。一部人都愛讀的經典大作,人都能在解讀它時獲取不同的和啟示,有人喜歡它鮮明物個性;有人喜歡它瑰麗的整體形象;有人喜歡它活潑詼諧的對話旁白;有人還它的歷史背景、社會。

但在我,那曲折的情節中暗藏着渴望而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自由。在了日復個性受約束的日子,廿一世紀的都自由,自由的化身:孫悟空。孫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轄,不服鳳凰管,又不服人間王位所約束”,闖龍宮,鬧冥司,花果山上自稱王。可以説人性擺脱束縛,徹底自由的狀態。孫悟空其實自由的化身,品質中最的自由,他在追求自由,它的鬥爭自由。鮮活的形象了讀者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氣。然而,人都明白,在,是,完全的自由是不的,人要受到這般那般的約束。包圍着我們個受約束的世界,但我們可以讓內心儘量廣闊而幽深,讓它能夠無邊無際、包容天地。然而,社會上人被價值不大的東西所束縛,卻自得其樂,還覺得很。幾百年的和發展,對物質需求已迫切,但精神自由的需求卻無端被抹殺了。

總之,我現代人最的開闊進取,最大自由的精神。在歷盡錘鍊的《西遊記》中,竟藴含着新世紀最渴望的自由精神……我更明白為它能夠傳承了。

中國夢讀書心得體會篇7

藉着暑假這個空閒的假期,我花了7個小時把餘秋雨的《中國文脈》讀完了。總體感覺給自己的中國文學史複習了一下。複習過程比較輕鬆。有笑着感歎的地方,也有不甚滿意的地方。

新意並不多,把冷飯熱炒一遍,模模糊糊都是曉風明月的感覺。好在時間線索比較清楚,分類也比較明確。

最不滿意的地方是他因為對曹操的偏愛,冷落了孔明,冷落了三國。對羅貫中缺乏足夠的敬意。

其次是他對越是遙遠的東西評價越高,越是接近現代的文人和作品,越缺少充分的評價。好像是文脈消失了一樣。這個見解缺乏説服力。

第三是對百姓在文學史上地位評價的前後矛盾。前面説稷下學宮裏不需要草民。後面又説只有百姓還記得屈原,好像給了屈原無上文學地位的是百姓。

最後是對紅樓夢的解讀評價,雖然很高,説這是人性生存與美好的幻滅,但是分析軟弱無力,缺乏獨到見解,又不敢在眾多理論中闡明旗幟,不夠給力。

為了可以追求語言的生動,很多地方做了一些想象,確實有效果,我往往就是被此逗笑。但是越到後面,越覺得寫法出現模式化,就在笑不出來了。

?中國文脈》是一本很不錯的書,在這我也推薦大家有機會一定要看下。

中國夢讀書心得體會篇8

?三國演義》,中國古代四大名將之一,講述了飽受戰爭摧殘的英雄輩出的時代。其中,草船借箭的故事對我來説是一個深刻的啟示。

三國時期,周瑜見諸葛亮平時深謀遠慮,心生嫉妒,千方百計刁難他。有一天,周瑜請諸葛亮商議軍務,提到我們國家要和曹駿在水上作戰,但是弓箭不足,所以他要求老師在十天內造出10萬支弓箭,老師不應該拒絕。周瑜故意刁難諸葛亮。但是諸葛亮不肯答應。説不需要十天,給他三天就夠了。十天造十萬箭,簡直是荒謬的理論,更何況是三天。諸葛亮真是自吹自擂。周瑜想。

大家都認為諸葛亮肯定不會用普通的制箭方法。他用了什麼方法?

第二天,諸葛亮向魯肅借了二十多條船,還有許多青布帳子和草把。並告訴他不要讓周瑜知道我用了這些材料,否則他的計劃就泡湯了。

前兩天諸葛亮沒動靜。直到第三天,第四更,正是曹軍出征的時候。當時的霧是朦朧的,霧就像一個白色的幕布掛在河上。根本看不到任何東西。曹操用眼睛向外望去,隱約看見二十隻船和許多士兵向他的營地駛去。他派弓箭手像士兵一樣向稻草堆射箭。就在這時,數千支箭燃起了火焰,弓箭雨點般落在草地上。諸葛亮和魯肅坐在船艙裏,一邊喝酒作樂,一邊等着箭雨都下到天亮。

早上,每根稻草把上都插了幾百支箭。諸葛亮數了數,有156萬。於是諸葛亮派士兵把15。6萬支箭運到周瑜那裏。周瑜看了,歎道:“老師運籌帷幄,我願逆風而行!”

看完故事,我感慨萬千。諸葛亮真是足智多謀。想用草船借箭,首先要算好天氣、時間等事件。諸葛亮準確地計算了這些事件,導致他成功地借箭。如果計算不好,我不知道曹駿什麼時候出門,什麼天氣。借箭可以成功嗎?這説明諸葛亮的謀略是高人一等的,諸葛亮借箭計劃可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普通人很難達到這種程度。諸葛亮的謀略和智慧真的很值得學習。

周瑜其實是個很聰明的統帥。他是吳的大都督,是一個很高端的職位。他曾經把小君打得落花流水,用一系列的計謀逃跑了。這樣一個聰明的統帥,太嫉妒了,導致總是不如諸葛亮。你聽説過三週琦公瑾(周瑜的字)嗎?當時周瑜三次未能破蜀之計,致使體內毒素加深(被毒箭射中),最終死亡。當時諸葛亮只是微微動了動手指。就是因為周瑜的度量小。周瑜,我真想送你一句話:“丞相的肚子能撐船,一定要有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