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師思政課備課培訓心得體會

欄目: 學習培訓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4.42K

2022年11月13日14開始直到17點,我通過線上參加了山東省教育廳組織的思政課備課培訓,通過四位專家的講解,我受益匪淺。

教師思政課備課培訓心得體會

天津大學馬克思學院教授顏曉峯通過對黨的二十大解讀,對中國式現代化做了大量的分析,習近平同志在二十大報告中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為全黨全國人民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踐行新時代新徵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指明瞭戰略方向。

現代化的概念發軔於工業革命,現代化發展進程與技術經濟週期同步,呈現週期性、疊加性特徵。在兩次科學革命和五次技術革命的引領帶動下,全球現代化進程呈現出多輪“科學革命—技術革命—產業革命—社會變革”的疊加。每一輪技術革命的主導技術形成新的經濟部門並被經濟社會活動充分消化吸收後,這一輪現代化基本完成。18世紀出現了蒸汽機等重大發明,成就了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啟了人類社會現代化歷程。一些國家抓住科技革命的難得機遇,實現了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迅速增強,綜合國力快速提升。現代化過程就是科技發展並擴散應用到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過程。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下,我們黨在理論和實踐上實現一系列創新突破,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就是其中之一。習近平強調:“我們建設的現代化必須是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實際的。”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徵和本質要求,體現了現代化理論新的重大突破,凸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和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價值主張。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重要內涵、重要任務、重要保障,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必須緊緊圍繞中國式現代化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科技創新更加絢麗的華章。

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需要全面、系統、多樣的高質量科技供給。從發展規律看,科學和前沿技術重大突破主要依靠少數頂尖科研人員,常規的技術創新則往往需要大量技術人員、企業家的協作,在競爭中實現迭代發展。我國十四億人口支撐了世界上多樣性程度最高的產業結構、市場結構、消費結構及各類社會需求結構。我國要整體邁入現代化社會,不僅需要尖端技術,也需要其他各種各樣的科技供給。我國既要解決“卡脖子”技術,也要擴大比例、拓展渠道、創新機制,使更多的普通人能夠感知科技進步且從中受益,例如製造業的適用技術、適應老齡化社會的技術等。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需要完善創新資源配置機制。技術進步的過程就是給人類賦能的過程,賦能的不平衡必然造成“馬太效應”,急劇擴大個人、羣體、國家間的發展水平差距。共同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未來的公共科技治理,要重新思考和定位效率和公平的問題,面向共同富裕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圍繞三個層次的分配進行支撐引領:針對初次分配,提高科技要素的公平性、可及性,規避技術壟斷、平台壟斷等現象;針對二次分配,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圍繞創新發展水平完善轉移支付調節機制,探索完善中央和地方的科技創新職能定位;針對三次分配,鼓勵面向基礎研究、科技服務等方面的基金會,完善社會籌資機制,拓展社會科技投入的渠道。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需要兼顧科技發展和科學精神塑造。科技創新文化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是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因素。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不僅要培育新動能、發展新產業、摸索新業態,支撐引領物質文明的大發展,也要推進科技創新文化自信自強,繼承和發揚“兩彈一星”“載人航天”等精神和科學家精神,處理好科研人員自身業務發展和單位使命、國家需求的關係,持續提高公民科學素質水平,為精神文明貢獻新的時代內涵。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需要將資源能源約束作為技術路徑選擇的前提條件。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等是調整科技發展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國和經濟體在經濟高速持續發展的階段往往都難以對自然環境給予足夠的重視,即使關注也沒有足夠的條件進行調整。當前,我國已經發展到了必須轉型的階段,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相對於前期其他工業化國家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我國主動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峯碳中和,需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功能,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因地制宜探索系統全面的技術解決方案。

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需要在全球創新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與一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走暴力掠奪殖民地道路不同,我國現代化要注重發揮科技創新的作用,強調世界各國互利共贏,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當前,世界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格局深刻變化,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和規則面臨重大調整。我國需要在應對氣候變化、公共衞生等領域擔負力所能及的大國責任,發揮大科學設施、大科學計劃在國際合作中的突破帶動作用。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推進科技創新制度型開放,在技術移民、國際崗位聘用、職業發展國際銜接等方面大膽創新,取得新的突破。

專家通過對黨的二十大解讀,對中國式現代化做了大量的分析,習近平同志在二十大報告中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為全黨全國人民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踐行新時代新徵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指明瞭戰略方向。

現代化的概念發軔於工業革命,現代化發展進程與技術經濟週期同步,呈現週期性、疊加性特徵。在兩次科學革命和五次技術革命的引領帶動下,全球現代化進程呈現出多輪“科學革命—技術革命—產業革命—社會變革”的疊加。每一輪技術革命的主導技術形成新的經濟部門並被經濟社會活動充分消化吸收後,這一輪現代化基本完成。18世紀出現了蒸汽機等重大發明,成就了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啟了人類社會現代化歷程。一些國家抓住科技革命的難得機遇,實現了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迅速增強,綜合國力快速提升。現代化過程就是科技發展並擴散應用到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過程。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下,我們黨在理論和實踐上實現一系列創新突破,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就是其中之一。習近平強調:“我們建設的現代化必須是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實際的。”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徵和本質要求,體現了現代化理論新的重大突破,凸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和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價值主張。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重要內涵、重要任務、重要保障,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必須緊緊圍繞中國式現代化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科技創新更加絢麗的華章。

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需要全面、系統、多樣的高質量科技供給。從發展規律看,科學和前沿技術重大突破主要依靠少數頂尖科研人員,常規的技術創新則往往需要大量技術人員、企業家的協作,在競爭中實現迭代發展。我國十四億人口支撐了世界上多樣性程度最高的產業結構、市場結構、消費結構及各類社會需求結構。我國要整體邁入現代化社會,不僅需要尖端技術,也需要其他各種各樣的科技供給。我國既要解決“卡脖子”技術,也要擴大比例、拓展渠道、創新機制,使更多的普通人能夠感知科技進步且從中受益,例如製造業的適用技術、適應老齡化社會的技術等。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需要完善創新資源配置機制。技術進步的過程就是給人類賦能的過程,賦能的不平衡必然造成“馬太效應”,急劇擴大個人、羣體、國家間的發展水平差距。共同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未來的公共科技治理,要重新思考和定位效率和公平的問題,面向共同富裕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圍繞三個層次的分配進行支撐引領:針對初次分配,提高科技要素的公平性、可及性,規避技術壟斷、平台壟斷等現象;針對二次分配,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圍繞創新發展水平完善轉移支付調節機制,探索完善中央和地方的科技創新職能定位;針對三次分配,鼓勵面向基礎研究、科技服務等方面的基金會,完善社會籌資機制,拓展社會科技投入的渠道。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需要兼顧科技發展和科學精神塑造。科技創新文化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是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因素。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不僅要培育新動能、發展新產業、摸索新業態,支撐引領物質文明的大發展,也要推進科技創新文化自信自強,繼承和發揚“兩彈一星”“載人航天”等精神和科學家精神,處理好科研人員自身業務發展和單位使命、國家需求的關係,持續提高公民科學素質水平,為精神文明貢獻新的時代內涵。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需要將資源能源約束作為技術路徑選擇的前提條件。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等是調整科技發展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國和經濟體在經濟高速持續發展的階段往往都難以對自然環境給予足夠的重視,即使關注也沒有足夠的條件進行調整。當前,我國已經發展到了必須轉型的階段,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相對於前期其他工業化國家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我國主動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峯碳中和,需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功能,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因地制宜探索系統全面的技術解決方案。

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需要在全球創新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與一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走暴力掠奪殖民地道路不同,我國現代化要注重發揮科技創新的作用,強調世界各國互利共贏,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當前,世界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格局深刻變化,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和規則面臨重大調整。我國需要在應對氣候變化、公共衞生等領域擔負力所能及的大國責任,發揮大科學設施、大科學計劃在國際合作中的突破帶動作用。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推進科技創新制度型開放,在技術移民、國際崗位聘用、職業發展國際銜接等方面大膽創新,取得新的突破。

中國社科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員辛向陽講到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徵,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能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中國青年始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青年的理想信念關乎國家未來。青年理想遠大、信念堅定,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無堅不摧的前進動力。”“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齊抓共管機制”。青年時期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是培養和訓練科學思維方法和思維能力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形成怎樣的理想信念、價值取向,不僅事關個人人生方向,更關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馬克思主義真理信仰是中國共產黨理想信念的重要方面,齊抓共管加強對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馬克思主義是必修課。

當代青年是在黨的關懷和教育下成長起來的,是可愛、可信、可靠、可為的一代。他們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也肩負着偉大的時代使命。當前,中華民族正處在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我國改革發展正處在克難攻堅、闖關奪隘的重要階段,教育引領廣大青年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是黨的事業興旺發達、國家長治久安的必然要求。馬克思主義是歷經實踐反覆檢驗的真理,它創造性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創立了人民實現自身解放的思想體系,並始終站在時代前沿,不斷指引人民改造世界。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就是要使廣大青年學生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矢志不渝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鬥。新時代培養堅定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培養堅定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就是培養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者、踐行者和傳播者,培養具有堅定政治立場和理想信念、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青年一代培養造就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戰略任務,是全黨的共同政治責任。”在實際工作中,應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和正確的政治方向,把馬克思主義作為大學最鮮亮的底色。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深化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歷史必然性和科學真理性、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的認識,教育他們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觀察世界、分析世界,真正搞懂面臨的時代課題,深刻把握世界發展走向,認清中國和世界發展大勢。

把準時代脈搏和青年身心特點,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堅持將重點培養與普及教育相結合。在對學生骨幹進行重點培養的同時加強馬克思主義普及教育,發揮重點培養對象在學生中的榜樣引領作用,以點帶面,發揮朋輩效應。將組織引領與自我成長相結合。組織引領能確保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成長方向,但其引領作用最終要通過培養對象的自我教育才能實現,因而要在加強組織引領的同時充分調動培養對象的主觀能動性,將理論學習和實踐鍛鍊內化為其成長需求,幫助其在組織引領下實現自我成長。將傳統培養手段與“互聯網+”相結合。既要充分發揮傳統培養手段的優勢,又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多向互動性和便捷傳播性,發展“互聯網+教育”的培養方式,構建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的大數據平台,根據培養對象的價值取向和行為特點,將培養內容在智能終端上實現精準推送,提高其培養實效。堅持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才培養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而育人是本。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於立德。這是人才培養的辯證法。”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要堅持立德樹人,德育為先,不斷提升青年學生的思想水平、道德修養和奉獻意識,同時要引導其學好真本領,既多讀有字之書,也多讀無字之書,不僅要學習書本上的科學文化知識,更要深入基層和實踐,全面瞭解國情社情民情,不斷增長人生經驗和社會知識,提高為人民羣眾服務的能力,真正做到德才兼備。

培養堅定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只有樹立正確的培養理念,完善培養體系,創新培養方式,才能用馬克思主義真理之光照亮廣大青年成長之路,為新時代培養出大批擁有遠大理想、熱愛偉大祖國、擔當時代責任、勇於砥礪奮鬥、練就過硬本領、錘鍊品德修為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要深入學習好黨的二十大精神,把黨的二十大的精神實質融到每一堂課中,教育好我們的下一代,培養好我們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