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致敬全國精品共產黨員張桂梅事蹟學習心得感悟新版多篇

欄目: 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3W

致敬全國精品共產黨員張桂梅事蹟學習心得感悟新版多篇

從教幾十年來,聽過太多催人淚下的教育故事之後,能夠戳中淚點的教育故事已經不多了,這就是張桂梅,那麼你知道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張桂梅事蹟心得該怎麼寫嗎?為了方便大家,共同閲讀吧!下面給大家分享關於致敬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張桂梅事蹟學習心得感悟最新5篇,歡迎閲讀!

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張桂梅事蹟學習心得1

,“一個人做一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張桂梅老師數十年如一日,一息尚存,志向不改,信念不衰,用自己一片火熱的激情點燃了無數貧困家庭的夢想,用一顆赤誠的愛心托起無數孤兒和困難學子的未來,用一種堅忍不拔,生命不已、奮鬥不止執着追求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不論遇到什麼困難,她總是以:“再堅持一下”來激勵自己。張桂梅老師的無私奉獻、不遺餘力資助貧困學生、無微不至地照料孩子們的感人行為充分體現了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的高尚情操和教育情懷;張桂梅老師矢志不渝、頑強拼搏的精神充分展現了人民教師對黨的教育事業的無限忠誠和熱愛。“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張桂梅同志就是我們教師隊伍中的英雄,就是我們教師隊伍中的先鋒。作為元謀一中的教師,就要向張桂梅同志學習,學習張老師對學生飽含愛心、樂於奉獻的精神,對黨的教育事業無限忠誠和堅定執着的高貴品質!

元謀一中黨委副書記、校長寧釗進一步強調,要認真學習張桂梅的無私奉獻精神和對黨的教育事業堅定執着的崇高品質。作為人民教師,元謀一中教師必須明確我們的教育要培養什麼樣的人?為誰而培養人?怎樣培養人?學校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目標,進一步強化學校黨建工作,進一步增強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進一步強化教育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深入推進學校改革,把已經取得的成績作為新的起點,持續推動元謀一中的跨越式發展。

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張桂梅事蹟學習心得2

為了籌集辦學經費,張桂梅在街頭“乞討”。其實,她當時已經是獲得過各種榮譽的優秀教師了,還曾當選為黨的十七大代表。她對大街上來來往往的行人説:“我想辦一所學校,你能不能支持我五塊十塊?”

當有人罵她是“騙子”時,她便拿出早已準備好的各種榮譽證書和關於她的優秀事蹟的報道。看到這裏,我鼻子發酸:為了女孩子們的尊嚴,她寧願讓自己的尊嚴破碎一地。

當然,最終她也贏得了更神聖的尊嚴!

在雲南大山深處金沙江畔的華坪縣,經濟並不發達,要辦一所張桂梅所期待的免費高中,就是在經濟發達地區也不容易,而對華坪縣政府來説,也確實困難。2008年9月,華坪高中正式開學,教師工資和辦學經費均有縣財政保障,學校建設由教育局負責。

在重男輕女的大山深處,每招一個女生都十分艱難。好不容易招來了,又跑了。“孩子沒來,我去找,跑到大山裏,才十幾歲的姑娘,已經嫁走了。”張桂梅回憶説,“我對孩子父母説,這個孩子我是一定要領走的!一定要讓她讀書的,反正不要你出一分錢,你不出錢,我把她領走了,你還不願意啊?你讓我把孩子帶走吧!”

心腸再硬的人,看到這裏也會忍不住淚目。按説,老家在東北的張桂梅,和這片貧瘠土地上的任何一個人都沒關係,但她卻把每一個孩子當做自己的孩子來牽掛,來擔憂。這份無私的情懷一般人做不到,也不應該強迫每一個人都做到,但張桂梅做到了,我沒有理由不對她肅然起敬。

張桂梅的一個學生對記者説:“我考大學想考到東北去。因為那裏比較遠,我想走出去,靠學習改變命運。”幫助女孩們走出大山,改變命運,這是張校長的夢想。在一般人看來,這永遠也只是一個夢想。但張校長將這夢想變成了現實。

2008年,華坪女子高中首屆招收100名女生(中途走了四個),絕大多數是少數民族,分數沒門檻,基礎很差,但在張校長和她同事們的努力下,2011年第一屆畢業生,96個考生中,本科上線69人,其中一本率是4.26%,綜合上線率100%。到了2019年大學聯考,華坪女高118名畢業生,一本上線率達40.67%,本科上線率82.37%,排名麗江市第一。

這是奇蹟,是神話!

須知華坪女子高中不是北京人大附中,不是河北衡水中學,不是上海中學,不是成都七中……有人説:這些女孩考上大學就幸福了嗎?這是一個偽問題。人生的幸福當然不是絕對由上大學決定的,但至少女孩們走出大山,走進大學,她們未來的選擇更加豐富,她們收穫人生幸福的概率無疑是大大提高了。

而如果不上大學留在山裏,她們人生之路只有一種選擇:操勞的妻子、操勞的母親,操勞的奶奶……以考上大學“未必幸福”為由,懷疑張桂梅的奉獻,進而否定她的偉大,我為張桂梅抱不平。

張桂梅領着記者去她的宿舍,其實也是學生宿舍,因為她一直和孩子們住在宿舍裏。看着張桂梅吃力地爬樓,知道張桂梅身體不好的記者問:“你完全可以在一樓找一間宿舍住,為什麼要住在三樓呢?”張桂梅説:“我要一個房間一個房間地查呀,這樣我上樓的時候,就把每間宿舍查到了。”

進了張桂梅住的宿舍,記者問:“你住哪兒?”張桂梅指着最靠門的牀:“住這兒。”記者問:“你幹嘛守着門口啊?”張桂梅説:“有什麼事,我不就可以第一個跑出去,為學生擋點什麼嗎?”

張桂梅説的“第一個跑出去”,不是發生危險時第一個逃命,而是説當外面有了危險時,她可以第一個衝出去為孩子們“擋點什麼”。也就是説,體弱多病、走路像風中隨時都要熄滅的蠟燭的她,卻是這間宿舍裏孩子們的“保鏢”。

當然不僅僅是宿舍孩子的“保鏢”,張桂梅還是全校的保安、門衞、勤雜工。當看到天還沒亮的早晨,張桂梅手持話筒在催促道:“起牀嘍,姑娘們!”,很難讓人想象她其實是這個學校的校長。

和張校長一起奉獻的,還有她的同事們。張校長在講述學校時,總是滿懷感動地講起老師們的故事:一位小夥子結婚,辦完儀式馬上回學校上課。一位女教師做腫瘤手術,張桂梅説:“你請假吧!”那位女教師説:“只要醫生説能穿衣服,我就回來了,我不請。”

張桂梅沒有自己的生活,她説:“我也不是不想要自己的生活,只是每天在學校做着做着,忘記了時間,把自己的生活給忘了。”建校12年,華坪女高已經有1645名大山裏的女孩走進了大學。

記者問,“為此您要付出什麼?”張桂梅説:“我付出的幾乎是生命。”又問:“您説這一輩子活的是什麼?”她回答:“當我的學生大學畢業,走出大山為社會作貢獻的時候,我就覺得自己值了。”

我想,讀到這裏,可能有人又要説了:“教師也是人!為什麼一定要讓教師放棄自己的生活,像清教徒一樣生活呢?這不是道德綁架嗎?”的確,教師也是人,也要養家餬口,完全應該獲取自己依法獲得的物質待遇,更不能要求每一個教師以放棄甚至犧牲自己的家庭生活,來成全學生將來的幸福。

但是,對張桂梅和她的同事來説,她們自願選擇了這種生活方式和人生狀態,有問題嗎?我們做不到這些,無需內疚,也無可指責,但我們應該尊重張桂梅們的選擇。何況,我們學不會也無法學她的這種做法,但其教育精神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甚至萬分之一……我們或許可以學習吧?

對我説來,不只是尊重,不只是學習,還有敬仰。

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張桂梅事蹟學習心得3

能將平凡細微之事做好、做到極致的人就是最不平凡的人。提到姜仕坤、鄭德榮、鍾揚等人,相信大家對他們的瞭解知之甚少,有的可能都不知道他們的存在,但他們在各自的崗位敬業付出,默默無聞,只為黨的事業、為國家貢獻自己的一生,直至“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近期,中共中央追授姜仕坤等7名同志“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他們也開始逐漸走進大眾的視野。

忠於職守,愛崗敬業。只有熱愛自己的職業和工作,才能以飽滿的熱情投身到工作中,才能把平凡的事做好,才能把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當做一項事業來奮鬥與拼搏。而他們就是這樣的一羣人,在這7名優秀的共產黨員中,無論是年邁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鄭德榮同志,還是正值奮進十足、活力無限便將青春與生命獻給工作、獻給黨和國家事業的姜仕坤、鍾揚等其餘6名同志,他們都始終以飽滿的熱情、幹事創業的決心和毅力,在自己的工作崗位兢兢業業、鋭意進取。作為貴州晴隆縣的一名工人員,對於姜仕坤同志的瞭解,自然會比別人多一些。姜仕坤同志是我們晴隆縣的自豪,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姜仕坤是一名中國共產黨人,貴州省晴隆縣委原書記。“在其位謀其政”,姜仕坤同志不辭勞苦,心繫百姓,為幫助困難羣眾擺脱貧困,他長期在貧困偏遠山區工作,兢兢業業,克己奉公,生活簡樸,勤政廉潔,始終把共產黨人的堅強黨性體現在脱貧攻堅的使命擔當中,被羣眾親切地稱為“農民書記”、“算賬書記”。

敢於擔當,鋭意進取。他們來自不同的工作崗位,但他們忠於職守,敬業愛崗,兢兢業業,他們來自不同地方,但他們始終對黨忠誠,堅守底線,心繫人民;他們秉持“只要國家需要、人類需要”,就算山高水遠,環境艱苦,條件惡劣,也會奮不顧身奔向前沿,克服一切只因國家需要、人民需要。他們是困難道路上勇於披荊斬棘的勇士,他們是骨子裏流淌着紅軍長征精神的優秀共產黨員,他們就是姜仕坤、鍾揚、鄭德榮、李泉新、許帥、張進、張超等7名同志,以及千千萬萬像他們一樣彰顯共產黨員的崇高精神和人格力量的優秀共產黨員。

欲戴其冠,必承其重。姜仕坤等7名同志被中共中央追授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他們受之無愧,也值得擁有這一殊榮。因為他們在自己的崗位上承受住了別人無法承受的艱辛,克服了別人不願也不能克服的困難。他們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讓我們帶着他們身上流淌着的共產黨員的崇高精神和人格力量的專注於自己的工作中,以飽滿的熱情和幹事創業的決心和毅力,忠於職守,兢兢業業,將工作中的平凡的事做到不平凡,在工作中用自己的激情和智慧點亮自己的人生!

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張桂梅事蹟學習心得4

我們,要學習他們那種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精神。他們對自己的事業無比熱愛,有的奉獻了一生,有的為此付出了生命。同時他們在崗位上幹出了成績,幹出了亮點。紅色基因的傳承、生命科學的傳承,他們為將來播下希望的種子。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深知任重而道遠,“教育是一項仁而愛人的事業”,愛崗愛園愛幼兒,一顆愛心於教育,才可以不辜負黨和國家賦予我教師的使命。

我們,要學習他們那種不畏艱難的精神。鍾揚一生行走四十萬公里,一年行走三萬多公里,在採集種子和教學的過程中條件險惡,四千幾百個日日夜夜的追夢,四十萬公里坎坷路程的跋涉,十七種高原反應的抗爭,忠貞不二地實踐着艱苦卓絕、堅不可摧的中國精神。每當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難時,我們要勇往直前,克服困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崗位上幹出成績。

我們,要學習他們胸懷祖國、心存他人。許帥、姜仕坤始終將羣眾的疾苦放在心頭,捨己為公。許帥放棄原本穩定的機關工作,主動到救助管理站工作,3年累計救助1.5萬餘人。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他捐出了自己的遺體和眼角膜。他們真正做到了為人民服務,恪盡職守到最後一刻。

讓我們以鄭德榮等7名同志為榜樣,學習他們愛崗敬業、敢於擔當、鋭意進取、攻堅克難、胸懷祖國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做新時代的接班人!

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張桂梅事蹟學習心得5

作為教師,張桂梅用她那母親般的愛,温暖着每個學生的心田。她感到“愛”是與學生心靈溝通的紐帶。她與學生沒有年齡界限,學生們喜歡她、信任她,把她看成學習上的嚴師、生活中的慈母,對她無話不説。“媽媽”的稱呼在學生間流傳開來。只要是為了學生,她什麼都捨得,可她自己呢,把一天的生活費控制在3元錢,省下錢救助學生。張桂梅到民族中學工作6年間,共資助了15名學生,資助金額達兩萬多元。她至今還為5個貧困孩子提供上學的全部費用。

張桂梅愛學生,並不需要任何補償。然而,在她看來,她得到的回報比世上任何人得到的都多。今年6月15日,是張桂梅45週歲生日。這天早上,她同以往一樣匆匆忙忙地從“兒童之家”的“家”趕到學校上課,學生們軟磨硬泡地要求到室外上課。課後返回,她猛然發現教室桌上擺放了兩個大蛋糕,只聽全班同學齊聲喊道:“祝張老師生日快樂!”張桂梅驚奇極了,因為這是一個新接的班,她沒讓學生知道自己的生日。

回到家,許多原來的學生也在等候着,都來祝賀她的生日。“兒童之家”的孩子們也為張桂梅送上一張自制的賀卡,上面工整地書寫着“桂子飄香,梅花禦寒。祝媽媽生日快樂”幾個字。

張桂梅的心醉了。這是一種怎樣的幸福呢?

如果我是小溪就流向沙漠,去造就一片生命的綠洲

張桂梅認為,自己是流向沙漠的一條小溪。這些年來,她不是一步步走向大城市,而是一步步走向山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越走越艱苦。然而,也就在這個過程中,她也越發感受到做好民族地區教育的重要。

張桂梅到華坪後先是在中心中學任教。這是當地一所條件相對較好的學校,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但這時,她腹部疼痛,到醫院一檢查,腫瘤,需要手術治療。張桂梅痛苦極了,這是喪夫後的又一打擊。哭了一夜,張桂梅把診斷書鎖進抽屜,去學校上課。從此她一邊一把把地吃着止痛藥,一邊把工作量加到最大,一直堅持了3個多月,把學生送進會考考場後,才向學校領導説明病情,搭車去昆明做手術,切除的腫瘤重達兩公斤。醫生要她休息3個月,但第24天,她又站在了講台上。而這次,她是站在剛剛成立且條件較為艱苦的民族中學的講台上——這是她主動要求的到民族中學工作後,張桂梅用整個身心

呵護着學生。她未痊癒的身體,在無休止的消耗中再次出現病症,腫瘤以極快的速度增長。1998年7月,當把又一批學生送進會考考場,張桂梅才去做了第二次手術。幾年來,病魔從未一刻離開過她,疼痛常常讓她坐立不安,夜不能寐,現在病灶已轉移到肺部,醫院診斷為“腫瘤併發轉移”。疼得受不了時,她就吃把止疼藥;吐血、便血了,就吃些止血藥。她就以這樣的方式對付着病魔。每天,當太陽升起的時侯,張桂梅就開始了忙忙碌碌的一天,病魔全被拋在腦後,“我要通過頑強的抗爭,讓病魔從我身上溜掉。”這就是張桂梅,不可思議的張桂梅,勇敢堅強的張桂梅。

她沒有孩子,可她現在是54個孩子共同的媽媽。1999年6月,美國“媽媽聯誼會”(一個華僑民間團體組織)想在麗江地區建一個孤兒院,當聽到張桂梅的情況後就相中了她,決定在華坪建院,但一定要張桂梅出任院長。2001年3月,張桂梅不拿一分報酬地幹起了第二份職業——“華坪兒童之家”院長,54個孩子們的媽媽。

每天,在城西邊的民族中學上完課後,張桂梅拖着疲憊的步伐匆匆趕回位於城東邊的這個大家。再累,看着孩子們甜甜的笑臉,看着孩子們撒嬌、任性的模樣,張桂梅就特別滿足。她不無自豪地説:“丈夫去世時曾擔心我的生活能力,現在我居然撐起了這樣一個大家,讓這些可憐的孩子都有了歸屬。”

孩子們的生活費全靠社會捐助,為了讓孩子們吃得飽、吃得好、穿得好,張桂梅一分一毛地算計着。每頓飯三菜一湯,一點都不浪費,孩子們的衣服扯布來做,少數民族孩子還做了民族服裝,那幾個年幼的孩子更是被打扮得像花朵似的。從這個特殊的大家庭出來的孩子,沒有人能看出他們是孤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