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全國脱貧攻堅楷模張桂梅事蹟學習心得(精品多篇)

欄目: 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84W

全國脱貧攻堅楷模張桂梅事蹟學習心得(精品多篇)

張桂梅先進個人事蹟大全 篇一

今年的夏天特別熱,但還是熱不過蘇炳添,亞洲飛人、中國短跑男神……這些稱號讓蘇炳添成為微博、微信上的熱詞,成為頻頻刷爆朋友圈的當下紅人。這位僅僅有着1米72身高的大男孩,讓國人刮目相看的同時,更讓世界側目———黃種人的“極限速度”是怎麼突破的?全球短跑專家紛紛驚歎小個子跑出的“中國速度”。

當蘇炳添正被世界矚目時,他回到了家鄉———中山,見到久別的父母,他説,很想念家裏人,想好好陪一下父母,安安靜靜休息一下。沒有榮歸故里的張揚,沒有載譽歸來的豪言壯語,有的只是對家人的牽掛,對未來體育事業的思索。這就是中山人,敢想敢思敢為天下先,這是中山先賢留下來的精神特質,它被中山人很好地繼承,而蘇炳添用自己特殊的方式在百米賽場上將這一精神特質表現得淋漓盡致,也正因為這種“敢為天下先”的精神讓蘇炳添一次次創造奇蹟。蘇炳添説,一開始,他的短跑事業並不順利,而自己的進步源於起跑技術和前半程跑法的改變,即從以前先出右腳改為先出左腳,並且重點訓練了30米至50米,以及50米至70米兩段途中跑技術,兩項技術的改變讓他進步飛速……看起來,這裏面似乎沒有太多祕密,更多的是一種善於發現問題,不斷嘗試改變,甚至不斷創新的過程。我們看到的是9秒99,而我們看不到的是9秒99背後的汗水與淚水、煎熬與奮鬥,蘇炳添用成績證明亞洲人同樣能站在百米決賽的跑道上,用成績展示出“敢為人先、不斷超越、奮勇拼搏、為國爭光”的“蘇炳添精神”。

“添仔回來了!”家鄉人在朋友圈裏歡呼、祝福,平靜下來,作為蘇炳添的家鄉——中山需要這種“蘇炳添精神”,它帶給家鄉人驕傲的同時,帶來希望,激勵着中山各行各業砥礪前行。

中山,曾創造出可喜的成績,但成績代表着過去,如今的中山正處於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時期,有機遇同時面臨挑戰和壓力。如何破局,是否能從蘇炳添的身上看到些什麼,是否能像全球短跑專家研究蘇炳添一樣來研究學習些什麼,“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加快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像蘇炳添那樣發現問題的同時敢於改變,敢於嘗試,敢於創新,從而推動中山新一輪大發展。

我們相信,香山先賢們留下的“敢為天下先”的精神特質,不僅僅在蘇炳添身上傳承,同時會在每一箇中山人的身上傳承,成功沒有祕密,成功靠的就是這種在蘇炳添身上完美呈現的“敢為人先、不斷超越、奮勇拼搏、為國爭光”精神。我們希望這種精神不僅是帶來9秒99的快感,朋友圈裏的雀躍,而是將這種精神傳承下去,凝心聚智,將中山推向最美的巔峯,讓生活在這裏的人們每一天都感受到9秒99被不斷刷新的愉悦。

張桂梅個人的主要事蹟 篇二

愛讓夢想飛越大山

“我從心底敬佩您這樣的人……您為這些女孩子們在荊棘重重的道路上開出了一片天,督促她們走向了更高、更遠的地方。您選擇將自己的愛給了山區的女孩們,讓她們看到了更為廣闊、美麗的風景。”12月5日,南航乘務員朱靜怡給飛機上偶遇的一位乘客寫了封信。

這位乘客正是全國優秀共產黨員、雲南麗江華坪女子高中校長張桂梅。

為大山裏的女孩點亮夢想,張桂梅老師感動了無數素昧平生的人。究竟是什麼,賦予一位山區人民教師如此厚重的力量?

“源源不斷的愛奔向我、鼓勵我”

陳法羽一輩子也忘不了在華坪女子高中入學時那張貼在牀邊、寫着自己名字的小紙條。她是女高的第二屆畢業生,如今是麗江市永勝縣一名民警。

2009年,陳法羽國中畢業,會考沒達到高中錄取線。父親對她説:“自費讀高中咱家供不起,要不你回家,過幾年找個好人家嫁了。”

那一年,陳法羽16歲,心有不甘。此時有人告訴她,華坪建了所免費女子高中,專門招收貧困山區國中畢業的女孩,想讀高中可以去試試。這對陳法羽來説,無疑是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

開學報到,宿舍的牀已經鋪好了。被褥嶄新整齊,牀位上貼着名字。陳法羽輕撫寫着自己名字的字條,忍不住哭了:“這張小牀讓我感到安全和温暖,這張紙條為我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

幾乎每個從華坪女高畢業的學生,都有和陳法羽相似的感動,她們對張桂梅的敬重無以言表——有什麼比改變命運更重要?

張老師對學生的愛真摯熱烈,又一以貫之。拖着病體,她堅持為畢業班的孩子上課;節衣縮食,她把省下來的錢捐給學生……有人曾説,張老師快枯竭了,人的愛是有限的。張桂梅聽後説:“不會的,因為有源源不斷的愛奔向我、鼓勵我!”

“堅持,再堅持一下唄”

進入女高的陳法羽很快發現:關愛的同時,是嚴格的管理。

每天早晨5點半起牀,課間出操1分鐘站好隊。張老師每天拿着小喇叭,不厭其煩地喊學生起牀、跑步、吃飯、睡覺,“你們遲到一秒鐘我也不幹!”

張桂梅和病魔鬥:“不能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無休止地看病上”;

她和貧困較勁:“挽救一個女孩拯救三代人”;

她對學校老師、學生要求嚴格:“堅持,再堅持一下唄!”這是張桂梅勸慰大家最多的話。

陳法羽説:“我們來女高讀書是來改變命運的,不拼拿什麼和別人比?張老師也在拼啊!”

校辦主任張曉峯告訴記者,張桂梅老師是在拿命辦學,師生們服氣。

張桂梅的言傳身教也感染着女高老師們。韋堂芸老師受傷左腳骨折,想到還有100多天就要大學聯考,她拄着雙枴給學生上課;楊曉春老師悄悄給學生墊付醫藥費、生活費,卻從不往外説——這樣已知和未知的故事,在女高還有很多。

張桂梅宿舍裏有4張牀鋪,1張自己睡,3張留給“不聽話”的和生病的學生。有名女生性格孤僻,和張桂梅住在一起。不管張老師怎麼關心她、開導她,她都不怎麼説話。張老師疾病纏身,每天早晨5點起牀,忙裏忙外一天,晚上還和她聊天。3個月後,這名學生抱着張老師痛哭,説一定好好讀書。

“女高的許多學生家庭貧困、變故多,她們的心要好好去焐。”張桂梅説。

“走出這裏,就忘了女高和我吧”

10多年來,張桂梅老師走過11萬公里的家訪路,走進1000多名學生的家。

有些地方,包車司機都不願意去,張桂梅雖然因小腦萎縮導致行動失衡,卻跋山涉水堅持家訪。她握住學生家長黝黑皸裂的手,脱下外套塞給人家,自己凍成傷寒……在她看來,女高不是普通的學校,是連接黨委政府和山區貧困羣眾的橋樑。

“女高能走到今天,離不開黨和政府作堅強的後盾。”各級黨委政府對女高關愛有加,當地為女高解決了50個教師編制,教師工資和辦學經費均由縣財政全額撥款。

在女高教學樓走廊的牆上,掛着大大小小的牌子,上面是密密麻麻的捐款記錄。“學生們每天經過這條‘愛心長廊’,會記住得到的幫助。”張桂梅説。

有人聯繫張桂梅,表示要給女高捐款,但條件是提供學生家庭地址和貧困情況的照片。對於公開學生信息的行為,張桂梅並不同意。她説,對學生的信息要嚴格保密,既維護學生的自尊,又保護她們的隱私。張桂梅也經常對畢業生説,“走出這裏,就忘了女高和我吧。”

如今女高畢業生遍佈全國,她們把艱苦樸素、發奮圖強、堅忍不拔、感恩回報的精神帶出了大山,又帶回到山裏。

周雲麗是女高第一屆畢業生,2015年大學畢業後考取寧蒗縣一中數學教師崗位。正當她準備上崗時,聽説母校數學老師緊缺,她毫不猶豫放棄“正式編制”,回到女高任代課教師。陳法羽將第一個月的工資全部寄給學校,之後每月拿出500元錢資助在校貧困學妹,“女高改變了山裏女孩的人生,我們也要把張老師的精神傳下去。”

學習張桂梅先進事蹟 篇三

為了籌集辦學經費,張桂梅在街頭“乞討”。其實,她當時已經是獲得過各種榮譽的優秀教師了,還曾當選為黨的十七大代表。她對大街上來來往往的行人説:“我想辦一所學校,你能不能支持我五塊十塊?”

當有人罵她是“騙子”時,她便拿出早已準備好的各種榮譽證書和關於她的優秀事蹟的報道。看到這裏,我鼻子發酸:為了女孩子們的尊嚴,她寧願讓自己的尊嚴破碎一地。

當然,最終她也贏得了更神聖的尊嚴!

在雲南大山深處金沙江畔的華坪縣,經濟並不發達,要辦一所張桂梅所期待的免費高中,就是在經濟發達地區也不容易,而對華坪縣政府來説,也確實困難。2008年9月,華坪高中正式開學,教師工資和辦學經費均有縣財政保障,學校建設由教育局負責。

在重男輕女的大山深處,每招一個女生都十分艱難。好不容易招來了,又跑了。“孩子沒來,我去找,跑到大山裏,才十幾歲的姑娘,已經嫁走了。”張桂梅回憶説,“我對孩子父母説,這個孩子我是一定要領走的!一定要讓她讀書的,反正不要你出一分錢,你不出錢,我把她領走了,你還不願意啊?你讓我把孩子帶走吧!”

心腸再硬的人,看到這裏也會忍不住淚目。按説,老家在東北的張桂梅,和這片貧瘠土地上的任何一個人都沒關係,但她卻把每一個孩子當做自己的孩子來牽掛,來擔憂。這份無私的情懷一般人做不到,也不應該強迫每一個人都做到,但張桂梅做到了,我沒有理由不對她肅然起敬。

張桂梅的一個學生對記者説:“我考大學想考到東北去。因為那裏比較遠,我想走出去,靠學習改變命運。”幫助女孩們走出大山,改變命運,這是張校長的夢想。在一般人看來,這永遠也只是一個夢想。但張校長將這夢想變成了現實。

2008年,華坪女子高中首屆招收100名女生(中途走了四個),絕大多數是少數民族,分數沒門檻,基礎很差,但在張校長和她同事們的努力下,2011年第一屆畢業生,96個考生中,本科上線69人,其中一本率是4.26%,綜合上線率100%。到了2019年大學聯考,華坪女高118名畢業生,一本上線率達40.67%,本科上線率82.37%,排名麗江市第一。

這是奇蹟,是神話!

須知華坪女子高中不是北京人大附中,不是河北衡水中學,不是上海中學,不是成都七中……有人説:這些女孩考上大學就幸福了嗎?這是一個偽問題。人生的幸福當然不是絕對由上大學決定的,但至少女孩們走出大山,走進大學,她們未來的選擇更加豐富,她們收穫人生幸福的概率無疑是大大提高了。

而如果不上大學留在山裏,她們人生之路只有一種選擇:操勞的妻子、操勞的母親,操勞的奶奶……以考上大學“未必幸福”為由,懷疑張桂梅的奉獻,進而否定她的偉大,我為張桂梅抱不平。

張桂梅領着記者去她的宿舍,其實也是學生宿舍,因為她一直和孩子們住在宿舍裏。看着張桂梅吃力地爬樓,知道張桂梅身體不好的記者問:“你完全可以在一樓找一間宿舍住,為什麼要住在三樓呢?”張桂梅説:“我要一個房間一個房間地查呀,這樣我上樓的時候,就把每間宿舍查到了。”

進了張桂梅住的宿舍,記者問:“你住哪兒?”張桂梅指着最靠門的牀:“住這兒。”記者問:“你幹嘛守着門口啊?”張桂梅説:“有什麼事,我不就可以第一個跑出去,為學生擋點什麼嗎?”

張桂梅説的“第一個跑出去”,不是發生危險時第一個逃命,而是説當外面有了危險時,她可以第一個衝出去為孩子們“擋點什麼”。也就是説,體弱多病、走路像風中隨時都要熄滅的蠟燭的她,卻是這間宿舍裏孩子們的“保鏢”。

當然不僅僅是宿舍孩子的“保鏢”,張桂梅還是全校的保安、門衞、勤雜工。當看到天還沒亮的早晨,張桂梅手持話筒在催促道:“起牀嘍,姑娘們!”,很難讓人想象她其實是這個學校的校長。

和張校長一起奉獻的,還有她的同事們。張校長在講述學校時,總是滿懷感動地講起老師們的故事:一位小夥子結婚,辦完儀式馬上回學校上課。一位女教師做腫瘤手術,張桂梅説:“你請假吧!”那位女教師説:“只要醫生説能穿衣服,我就回來了,我不請。”

張桂梅沒有自己的生活,她説:“我也不是不想要自己的生活,只是每天在學校做着做着,忘記了時間,把自己的生活給忘了。”建校12年,華坪女高已經有1645名大山裏的女孩走進了大學。

記者問,“為此您要付出什麼?”張桂梅説:“我付出的幾乎是生命。”又問:“您説這一輩子活的是什麼?”她回答:“當我的學生大學畢業,走出大山為社會作貢獻的時候,我就覺得自己值了。”

我想,讀到這裏,可能有人又要説了:“教師也是人!為什麼一定要讓教師放棄自己的生活,像清教徒一樣生活呢?這不是道德綁架嗎?”的確,教師也是人,也要養家餬口,完全應該獲取自己依法獲得的物質待遇,更不能要求每一個教師以放棄甚至犧牲自己的家庭生活,來成全學生將來的幸福。

但是,對張桂梅和她的同事來説,她們自願選擇了這種生活方式和人生狀態,有問題嗎?我們做不到這些,無需內疚,也無可指責,但我們應該尊重張桂梅們的選擇。何況,我們學不會也無法學她的這種做法,但其教育精神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甚至萬分之一……我們或許可以學習吧?

對我説來,不只是尊重,不只是學習,還有敬仰。

學習張桂梅先進事蹟最新版 篇四

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精神力量在支撐張桂梅同志為貧困山區的孩子們撐起了一片藍天,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我想是因為她心中始終牢記“我是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正因為如此,張桂梅同志對黨無限忠誠和熱愛,她不忘初心使命,心甘情願為民奉獻一輩子。也正因為如此,她毅然決然選擇了貧困山區教育事業,用她飽含深情的偉大的“愛”去幫助貧困山區女孩實現人生的夢想!張桂梅同志踐行初心使命,以責任擔當實現了人生的超越。正如張桂梅同志所説:“如果説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説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説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

我想,作為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的張桂梅同志,她始終把教書育人、立德樹人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奮鬥目標。她心繫困難羣眾,投身教育扶貧,克服一切困難的精神,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是我們人民教師的驕傲;她信念堅定、對黨忠誠、在黨愛黨、在黨為黨,是我們基層共產黨員的驕傲。

的確,我們要走羣眾路線,就必須情繫羣眾、一心為民;我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要全心全意為人民。落地落實、做事做實。張桂梅同志,始終衝在最前線,敢與時間賽跑,敢和病魔抗爭,竭盡全力幫助一批又一批貧困山區的孩子走出大山,託舉起他們的希望和夢想。

作為新時代的人民教師,我們也一樣紮根山區農村,面對的一樣是貧困的孩子,他們也一樣想改變自己的命運,但唯一的出路就是學知識、學科學,我們一定要接過老教師們艱苦奮鬥優良傳統,用心來工作,用心來教書。記住,這裏—更需要我們!

張桂梅先進個人事蹟大全 篇五

10月17日上午,20__年全國脱貧攻堅獎表彰大會暨先進事蹟報告會在北京舉行。來自昆明市東川區烏龍鎮坪子村芭蕉箐小組的村民張順東、李國秀夫婦榮獲全國脱貧攻堅獎奮進獎。多年來,他們憑藉“一隻手+兩條腿”相依為命、自強不息,在戰貧鬥困中奮發、奮鬥、奮進,書寫“無腳踏出脱貧路,無手撐起半邊天”的感人事蹟。

“兩個孩子是用雙腳抱大的”

張順東、李國秀夫妻倆都是一級殘疾。丈夫右手和雙腳先後截肢,只剩下一隻左手;妻子生下來就沒有手,只有一雙腳。在常人眼裏,他們並不適合組建家庭。

“當初,我到她家提親時,她哥哥不同意,她本人也不同意,怕兩個殘疾人在一起無法生活。”張順東説,他並沒有放棄,最終以真誠打動了她,組建了這個特殊的家庭。

結婚後,他們經歷了短暫的甜蜜,但生活中的各種困難相繼而來。家裏貧窮、住房破舊,感覺“日子過得像爬大山一樣難,兩人想死的心都曾有過,覺得自己的命實在是太苦了”。

隨着兩個孩子的出生,一家人生活更是雪上加霜。李國秀常常流着淚説:“我這一生最大的虧欠,就是不能給孩子一個擁抱。別人家的孩子都是用雙手抱大的,而我家的兩個孩子是用雙腳抱大的。”

“我是你的手,你是我的腳”

家中有小是個寶,兒女是全家人的希望。“決不能把貧困傳給下一代,再苦再難也要供孩子讀書。”

不論天陰還是下雨,常常是別人還沒有起牀,夫妻倆就上山找豬草,下地種莊稼。

“靠養牲口、種莊稼增加收入,是我們靠自己努力能夠做到的。”張順東説,妻子雖然沒有雙手,但她的腳像手一樣靈活、有力,煮飯、喂牲口、針線活等家務,她樣樣能幹;除草、收花生、種紅薯等農活,她樣樣在行。

夫妻同心,黃土也能變成金。面對困難,張順東總鼓勵妻子説:“我是你的手,你是我的腳,沒有什麼坎過不去。”夫妻倆就這樣相互扶持着走過了一個個春夏秋冬。